小学语文论文美丽的错误演绎扎实的语文人教版新课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论文-美丽的错误演绎扎实的语文人教版新课标
有幸听了著名特级教师韩军执教的《南来北往》一课,陶醉于他声情并茂的朗诵情境中的同时,更欣赏他独特的课堂设计艺术。
韩老师整节课是围绕“找错误说理由”这条线展开第一课时的教学。
在寻找美丽错误貌似简单的教学流程中,我们欣赏到韩老师扎实而不简单的语文教学艺术。
一、“错误”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关注
教学时,韩老师在朗读之前,就激发学生敢于向老师挑战朗读水平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关注朗读的准确性。
于是,在深情的音乐声中,在浑厚的男中音中,韩老师的激情朗读开始了,同时为进行扎实语文学习而特意安排的美丽错误也在韩老师的精心演绎下拉开了序幕……韩老师一开始就采用了配乐朗读,老师精湛的朗读艺术容易让学生沉浸在老师营造的氛围中,而往往忽视文本文字语句的准确性。
此时,韩老师故意在有些地方读错了词语或者语序,制造了美丽的错误。
如果学生不认真倾听,不容易找出老师的错误之处,好在韩老师在朗读之前,就提醒学生,老师可能有读错,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听自然认真且仔细。
韩老师的高明之处既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又巧妙地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研究的切入点。
因为韩老师读错的地方都是本节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涉及选词语、排语序、写铺叙等方面。
韩老师的高明之处就是把貌似孤立的“找错误”的方式,用以研读文本的切入点,引发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愉悦的心情去关注文本,研读文本,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二、“错误”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在韩老师的课堂上,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敢于向老师挑战,给老师找“错误”。
而老师大智若愚地与学生进行“错误的狡辩”,这样的教学组织方式,又为引发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如老师在朗读课文第一段的时候,把原本是“在澄澈如洗的晴空里,你们骄傲地飞翔……在乌云密布的天幕上,你们无畏地向前……在风雨交加的征途中,你们欢乐地唱歌……”读成“在澄澈如洗的晴空里,你们骄傲地飞翔……在风雨交加的征途中,你们欢乐地唱歌……在乌云密布的天幕上,你们无畏地向前……”当学生在交流中给老师指出错误的时候,韩老师却“满不在乎”地说:“这不是一样吗?反正都是这几个字,只是先后顺序有点不一样罢了。
”于是学生就开始振振有词地劝告老师这不一样的,乌
云密布与风雨交加在程度上不一样,排比句应该在程度上层层加深,所以这句的顺序不能调。
最后韩老师才“恍然大悟”地说:“原来我们在写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句子顺序,特别在写排比句的时候先后顺序。
”随即他板书了“排语序”。
最后,老师还告诉学生,我们平时的习作也要注意句子的先后顺序。
看似简单的一处错误,却隐藏着老师的一番语言训练的苦心;看似一个无心的辩论情境,却提供了一方平等互动的交流平台;看似一次以理服人的辩论演习,却进行着一次深刻的思维训练过程。
指出错误的辩论过程,让学生更好地体悟到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主动构建出词句的运用规律。
韩老师用他信手拈来的教学小环节启示我们:精心创设适合的情境,是营造学生进入文本、进入角色的通道,是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活动并投入积极实践活动的主要策略。
三、“错误”挖掘学生的自主潜能
听韩老师的课,没有感觉在上课,而是觉得在谈心、在讨论。
这种感觉主要来源于韩老师创设的“指出老师错误”情境中。
如“扬起头,凝视你神奇的雁阵,我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韩老师在朗读中读成“扬起头,仰望你神奇的雁阵,我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
”学生告诉“读错了又不肯改正”的韩老师,这两个词在望的集中力的程度上有所不同,韩老师就请这个学生分别用这两个词说一句话,让老师明白这两个词的区别。
随后老师总结平时的写话或者作文,要认真考虑要选择合适的词语,才能更准确地表达出要表达的意思。
一个简单的给老师找错误的学习目标,实际上却反映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钻研、运用的过程,只要仔细思考老师的用心,我们可以看到老师更高更深的用意,那就是《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的“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这反映在学习方式上学生在听老师的朗读中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去说服老师、自主运用这两词进行遣词造句,而不是靠老师的讲解与灌输。
反映在学习内容上,“给老师的朗读作评价提意见”,既给了主题,又给了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为学生的个性潜能的发挥创造了空间,为学生的创造才能的展现提供了平台。
这样的学习过程,显然超过了一般练习的功能,这明显有益于学生的发展。
四、“错误”生成学生的综合发展
时下的第一课时公开课,为了出精彩,执教老师总是想方设法在有限的时间
内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文本的人文性,让学生小脸通红,小手林立,情感走向高潮。
这没有过错,但也引起了我们的一个思考: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果在第一课时就大谈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必然会削弱了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等方面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
要知道,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文本逐步理解和感悟的过程,一方面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深入地理解课文,而另一个方面,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触发相关的思维与情感活动,获得情感体验与精神熏陶。
而韩老师的语文课,第一课时就是第一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该做的通过语言文字逐步深入理解课文的工作,没有花哨的形式,有的只是实实在在的语言训练为充分感知文本打下良好的铺垫;没有时髦的感悟文本的趋向,而是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小练笔活动为综合运用语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如“是为了逃避严寒,你们才赶在第一片雪花飘落之前,迎着深秋的风,匆匆地离开北国,飞向南方……”韩老师在朗读的时候,故意读成“是为了逃避严寒,你们才在冬天之前,迎着深秋的风,匆匆地离开北国,飞向南方……”当学生指出错误时,韩老师引导学生说出这两种表达方式的不同,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铺叙的写法,在作文中如用铺叙的写法,往往能把事物更加形象的描绘出来。
随后,韩老师让学生用铺叙写法写一写春夏秋冬中的任意一个季节这样一句话;然后再回到课文,画出用铺叙方法写的句段,并利用铺叙写作的用词与排序规律背诵这段话;最后,抓住课文中的空白点“启程”,组织学生用铺叙手法写一段话。
一个由找错误引发的教学点,在老师有意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在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的同时,在参与纠错的过程中,有效地参与了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主动构建了语文知识,逐步形成语文能力。
这样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语言、纯工具性的,而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程理念是教师实现教育价值的精神财产,而把新课程理念化解成具体的教学行为则是实现教育价值的重要途径。
韩老师的课,运用找错误的组织方式,让我们欣赏到他对教育理念理解的独特视野,感受到他以自己的理解视野迎来学生全面发展的无限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