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29讲宋明理学与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课件岳麓版选修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第29讲
本讲栏目开关
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1.“异端”思想家李贽
①明代晚期,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呈现出因 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1)背景②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不少士人试图摆脱“四书五 经”的束缚,有了追求个性 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①反对绝对权威,不应以“四书五经”作为统一的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第29讲
本讲栏目开关
二、程朱理学
主题 1 理学的形成
朝代 人物
主张
影响
理学的 形成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北 程颢、
“理”,提出“格
宋 程颐
南宋以后成
物致知”
为官方正统
天理是万物的本
哲学,对维护
原,理离不开气;
专制主义政
南
天理在现实社会表
朱熹
治制度起了
宋
现为“三纲五
重要作用
常”;提出“存天
①王夫之系统地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起较为完整
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②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了限制君权、倡导言
(2)主张
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
监督机构 等设想。
③顾炎武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提
出了“经世致用”“明道救世”的主张。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第29讲
本讲栏目开关
3.评价 (1)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带有早期启蒙 性质。 (3)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 归纳总结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第29讲
本讲栏目开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 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4.北宋: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 时,他们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 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理学”。
(1)挑战孔子和儒学的正统地位。
(2)批判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人的正常私欲。
(3)认为人不能脱离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4)批判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主张男女平等。
史料一 “士贵为己,务自适。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道,
虽伯夷叔齐同为淫僻。不知为己,惟务为人,虽尧舜同
为尘垢秕糠”。
——《焚书·续焚书·答周二鲁》
第29讲
本讲栏目开关
六、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主题 1 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
(1)经济方面: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 慢发展;②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 萌芽成长。 (2)政治方面:①市民工商业阶层兴起,他们反对封建束 缚,要求发展商品经济;②君主专制日益腐朽,民族和 阶级矛盾加剧,促使人们对现实进行理性反思。 (3)文化方面:①文化专制日益严重,造成文化恐怖局面, 禁锢人们思想;②进步分子要求摆脱思想束缚,面对社 会现实,倡导个性自由。
思考标准,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
②发展自然之性:他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
(2)主张
是“秉赋之自然”,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③否定天理存在:提出“万物皆生于两”而“不生
于一”,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第29讲
本讲栏目开关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人物及著作:王夫之《船山遗书》,黄宗羲《明夷待 访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第29讲
本讲栏目开关
七、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 主题 1 演变规律
(1)经历了一个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受打击(秦朝)、成为 正统思想(西汉)、进一步发展(宋明时期)、新发展(明清时 期)的过程。 (2)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 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 (3)统治者以利用儒家思想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为根本出 发点的。
实欲托此以为荣身之梯,又兼采道德仁义之事以自盖”;
“高谈性命,清论玄微,把天下百姓痛痒置之不闻,反以
说及理财为浊”的行为。他指出:“不言理财者,决不能
平治天下”。
——《四书评·大学》
史证 此史料表明李贽认为人类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 功的目的。揭露道学家的丑恶面目,指出他们都是伪君子。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本讲栏目开关
第29讲
第 29 讲 宋明理学与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 局面
[考 纲] 1.宋明理学。2.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课 标] 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 儒学的发展。2.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 想家的思想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第29讲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第29讲
本讲栏目开关
主题 2 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对儒家思想的发展 (1)继承:主张和谐发展;敢于探索,强调力行。 (2)批判: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出限制君权; 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工 商皆本”;思想上,批判程朱理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 的新儒家思想体系。 (3)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 早期启蒙性质和民主色彩。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第29讲
本讲栏目开关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 (1)积极: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对人的人格、气 质、品行、立志、责任感等方面的塑造具有积极的作用。 (2)消极:“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 摧残、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史料 宋瓷一扫唐之鲜艳,追求细腻浸润、色调单纯的 趣味;而宋代山水画则采用水墨淡彩,表现出人与自然 无间的亲密交融和牧歌化的心情和思绪;在服饰风格上, 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朝廷多次定制申饬“务从简朴”、 “不得奢靡”,不少学者也纷纷提倡服饰要简洁、朴实。
研析高考·探究命题
第29讲
研析高考·探究命题
本讲栏目开关
真题研析 例 1 (2011·广东高考)“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
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
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理解“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 僧人慧远一起”的内涵。材料“虎溪三笑”反映的是儒、 道、佛的融合,唐宋诗歌、绘画作品说明“三教合一”的 趋势。
研析高考·探究命题
第29讲
本讲栏目开关
例 3 (2011·海南高考)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 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 B )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结合“明末清初”这一时代理解“经 世致用”的含义。“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是针 对宋明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而提出,但又继承儒家思想 的民本等思想。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第29讲
本讲栏目开关
主题 2 演变原因 (1)思想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综合反映,经济是 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思想对维护政治局面的稳定起着 较大的作用。 (2)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分散、保守、落后的自然经 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决定了政治上高度集中的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度;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要求思想 的高度集中与统一,因而催生了“大一统”的思想体系。
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
②意义: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本讲栏目开关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方法点拨 图解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
第29讲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第29讲
本讲栏目开关
3.评价 (1)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 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 (2)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3)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扼杀了 人们的 自然欲求 ,产生了消极影响。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第29讲
本讲栏目开关
三、理学的发展 主题 1 理学发展的突出表现
(1)陆王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 经完成。 (2)南宋的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提出了“心即理也” 的核心命题,主张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3)明代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 者,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学以至 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
研析高考·命题探究
第29讲
本讲栏目开关
例 2 (2011·北京高考)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 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 D )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知道《明夷待访录》的核心思想是 什么。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以黄宗羲等为代表的鼓吹早 期民主,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家,给后世民众以深刻 的启迪。
史证 此史料说明了要获得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就必须
打破孔孟之道及其宋明理学的垄断地位,冲破封建经典所
设置的各种思想禁区。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第29讲
本讲栏目开关
史料二 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
史证 此史料表明李贽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 当中,对正统思想提出了挑战。
史料三 李贽批评理学家“本为富贵,而外矫词以为不愿,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第29讲
本讲栏目开关
②主张:“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
人身上就是人性;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 ”。
③地位:朱熹的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明初时确定了程朱理 学在思想界中的统治地位。 (2)陆王心学
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 ”,认为心是天地万物
的渊源,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 ①人物及主张王守仁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 ”,认为良知就
本讲栏目开关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一、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传播迅速,儒学出现了
危机,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兴盛,“ 三教合一 ”的潮 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2.派别 (1)程朱理学 ①人物: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 ” 为核心的观念体系,因而被称为“理学”。“程朱理学” 的代表人物有程颢、程颐、朱熹。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第29讲
本讲栏目开关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一、魏晋至宋儒学的发展状况 1.魏晋时期:佛教、道教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
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家精华,渐趋中 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 道”。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 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 理论。
理,灭人欲”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第29讲
本讲栏目开关
主题 2 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史料 有人问程颐:寡妇家责、无依无靠,是否可以改 嫁?他回答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朱熹提出“未 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 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又说“君臣父子,定位不易, 事之常也”,“三纲五常,终变不得,君臣依旧是君臣, 父子依旧是父子”。 史证 从史料可获取到的主要信息有:程颐把天理和人欲 绝对对立起来; 朱熹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 行”,人们应当“存天理,灭人欲”,自觉遵守三纲五常 的封建道德规范。
第29讲
本讲栏目开关
代表
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 实质
遏制人的欲求
① 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共
② 都是儒学的新形式
内容
同
③ 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
点
维护封建统治
① 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
欲求 影响
② 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
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第29讲
本讲栏目开关
史证 这段史料反映了程朱理学在思想上对封建伦理纲常 的强调,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 响到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许多艺术形式追求空灵、含蓄、 自然、平淡。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第29讲
本讲栏目开关
五、李贽的思想
李贽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第29讲
本讲栏目开关
主题 2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比较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心”是万物的 理学思想 “理”是万物的本原
本原
不 哲学范畴
同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 主义思想
点
“心即理”,
修养论 强调“格物致知”(通
“致良知”(通
(方法论)
过外物求”理”) 过内心的反省)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研析高考·探究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