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高考历史考前模拟冲刺打靶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徐州市高考历史考前模拟冲刺打靶卷(含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 清人全祖望说:“宗祠之礼,则所以维四世之服之穷,五世之姓之杀,六世之属之竭,昭穆虽远,犹不至视若路人者,宗祠之力也。

”这说明宗法制旨在
A. 强化专制集权
B. 巩固宗族团结
C. 稳定统治秩序
D. 维护社会和谐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宗法制起到了宗族团结的作用,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专制集权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宗族团结而非稳定统治秩序,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宗族和谐而非社会和谐,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 《新唐书·百官志二》载:“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

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

”赋予给事中“涂归”权力的主要目的是
A. 制衡行政运作程序
B. 保障君主独断之权
C. 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D. 剥夺丞相行政权力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意在强调这是在平衡、制衡行政运作程序,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涉及行政运作程序而不涉及君主独断的权力,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行政运作程序而不涉及办事效率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3. 陈衡恪曾评价某类中国画:“不但意趣高尚,而且寓书法于画法,使画中更觉不简单。

非仅画之范图内用功便可了事,尚须从他种方面研究,始能出色……颇占势力,盖其有各种素养、各种学问凑合得来。

”下列作品符合其主旨的是
A. 《洛神赋图》
B. 《步辇图》
C. 《清明上河图》
D. 《墨兰图》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作品是文人画,而《墨兰图》就是文人
画,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洛神赋图》是人物画而非文人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步辇图》是写实人物画而非文人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而非文人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4. 王阳明曰:“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

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这说明心学
A. 重视道德修养
B. 强调格物致知
C. 倡导知先行后
D. 主张人性本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要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即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强调格物致知是朱熹的理学而非王阳明的心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知行合一而非知先行后,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而非王阳明,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5. 雍正十三年规定:“京城一切无帖(龙帖,即营业执照)铺户,如有私分地界,不令旁人附近开张;及将地界议价若干,方许承顶;至发卖酒斤等项货物,车户设立名牌,独自霸揽,不令他人揽运,违禁把持者,枷号(拘留)两个月,杖一百。

”这表明当时政府
A. 限制商业活动
B. 加强商业监管
C. 抑制商业兼并
D. 鼓励商人竞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强调对商业管理的加强,即当时政府加强了商业监管力度,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商业的管理而非限制商业活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抑制商业兼并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封建政府是不会鼓励商人竞争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正确理解加强商业的管理不等同于限制商业活动,也不等同于鼓励商人竞争。

6. “其合众国人泊船寄居处所,商民、水手人等止准在近地行走,不准远赴内地乡村,任意闲游,万不得赴市镇私行贸易。

应由五港口地方官,各就民情地势,与领事官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

”该条文
A. 促进中美友好交往
B. 抵制西方经济侵略
C. 维护中国主权完整
D. 埋下中外纠纷隐患
【答案】D学科...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条文指的是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是列强获
得的侵华特权,破坏了司法主权,埋下了中外纠纷隐患,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该条文是不平等的条款,不会促进中美友好交往,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该条文和抵制西方经济侵略无关,也起不到抵制西方经济侵略的作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该条文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而非维护中国主权完整,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根据材料内容判断出考查的是领事裁判权,然后结合领事裁判权是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是会埋下中外纠纷隐患的。

7. 下表为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人)。

年份人力车马车轿子马脚踏车机器脚踏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1889 689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数据的变化表明上海
A. 近代交通工具普及
B. 城市交通进步显著
C. 生活方式普遍西化
D. 民众消费水平悬殊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的增多意在表明上海城市交通进步显著,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交通工具是进步了而非普及了,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反映生活方式变化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交通进步显著而没反映民众消费水平方面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8. 下图为1922-1936年中国境内纱厂纯利率统计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1922-1930年,技术落后导致华商纯利率始终低于日本
B. 1930-1936年,世界经济危机为中国企业发展提供契机
C. 1931-1936年,抗日战争的爆发促进民族纺织企业发展
D. 1922-1936年,国内外政局变化影响民族经济曲折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白柱状图有高有低就可以看出华商纱厂纯利率有高有低,体现了民族经济曲折发展,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白柱状图也有高于黑柱状图的,华商纯利率并非始终低于日本,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转移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危机未为中国企业发展提供契机,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抗日战争的爆发严重破坏了民族纺织企业发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看清白状图和黑状图各自的变化趋势,另外还要结合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去做题。

9.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回溯抗日战争的历史,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

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

这一开端的确立是因为当时
A. 日本展开全面侵华
B. 中日之间正式宣战
C. 局部抗日战争打响
D. 国共实现合作抗日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局部侵华中国局部抗战,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一九三一年日本尚未展开全面侵华,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一九三一年中日之间还未正式宣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国共实现合作抗日是在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知道一九三一年指的是九一八事变,并且还要知道九一八事变只是局部抗日战争打响。

10.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载:“当时,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的进攻主要集中在两翼:陕北战场有21个旅,共20万人;山东战场有56个旅,共40万人。

两翼之间的兵力十分薄弱,想依仗黄河天险阻挡住解放军南下。

”为此,解放军实施了
A. 全面防御,打退敌人围剿
B. 重点防御,粉碎敌人进攻
C. 战略反攻,挺进大别山
D. 战略决战,发动三大战役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造成了中原兵力空虚,为战略反攻,挺进大别山提供机会,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解放军实施的是战略反攻而
非全面防御,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解放军实施的是战略反攻而非重点防御,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解放军实施的是战略反攻而非战略决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正确判断出材料考查的是挺进大别山,而挺进大别山则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11. 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

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

”这次国际会议
A. 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紧张局势
B. 实现了亚洲国家友好合作学科...
C. 形成了新型的区域合作关系
D. 推动了中国外交走向成熟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国际会议是指日内瓦会议,该会议通过了印度支那停战的决议,所以这个会议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紧张局势,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实现了亚洲国家友好合作是万隆会议而非日内瓦会议,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这次国际会议和新型的区域合作关系无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推动了中国外交走向成熟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判断出本题考查的是日内瓦会议,而日内瓦会议通过的和平决议则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紧张局势。

12. “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1984年每个农业劳动力所创农业产值近890元,比1980年提高34.8%,年均增长7.8%,大大超过1953年至1978年平均增长1.2%的水平。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 农村土地经营权的调整
D. 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即农村土地经营权的调整推动了农业的发展,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未使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农村改革而非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改革而未涉及开放,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3. 古希腊著名学者伊索克拉底曾这样形象的评价雅典民主:“我们进入公民大会时所谴责
的事情,却恰恰是我们投票表决时赞成的事情;过一段时间,在离开公民大会回家的途中,我们又不赞成在这里表决的议案。

”这体现雅典
A. 民主决策的非理性
B. 民主程序的不完善
C. 民主原则的不统一
D. 民主监督的不健全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雅典的民主决策很随意即民主决策的非理性,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主决策的非理性而非民主程序的不完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民主决策的问题而非民主原则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民主决策的问题而非民主监督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4. 法国思想家孔多塞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说:“人们一旦用理性检查了宗教的偏见之后,马上就会把它伸展到政治的偏见上去;人们明白了教皇的篡权之后,终于也要弄明白国王们的篡权。

”为此,欧洲的思想家们
A. 借文学艺术讥讽教会腐败
B. 为纯洁信仰改造天主教会
C. 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
D. 以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中的“理性”等字眼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欧洲的思想家们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欧洲的思想家们借启蒙思想而非文学艺术讥讽教会腐败,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为纯洁信仰改造天主教会是宗教改革而非启蒙运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思想家们用理性、启蒙思想而非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5.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十五条规定:“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国家的行政权力属于宰相
B. 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C. 国家权力中心为联邦议会
D. 皇帝间接控制联邦议会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邦议会、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等字眼意在强调联邦议会是由皇帝间接控制的,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国家的行政权力属于皇帝而非宰相,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联邦议会对皇帝负责而非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国家权力中心为皇帝而非联邦议会,选项C不符合题意,
排除;故本题选D。

16. 欧洲地区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比重,从1750年的23.2%上升到1900年的62%,同一时期中国、印度和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比重却从61.1%降至10.3%。

这说明
A. 欧洲成为近代世界经济体系中心
B. 工业革命带来社会贫富差距
C. 亚洲国家被排斥在世界市场之外
D. 工业文明尚未冲击亚洲国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欧洲地区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比重上升,欧洲也成为近代世界经济体系中心,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工业革命带来欧洲地区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比重上升而非社会贫富差距,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亚洲国家被卷入世界市场而非排斥在世界市场之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文明已经猛烈的冲击亚洲国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7. 阿瑟·小施莱辛格指出:以前毫无限制的企业权利最终得到有效的遏制,由此产生的是一个改造了的资本主义体系,其中工人、农民、消费者等比以往受到了更多的保护。

这一做法旨在学科...
A. 遏制私有企业发展
B. 缓和社会矛盾
C. 维护弱势群体利益
D. 扩大政府权力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所说做法的目的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而采取的,即这一做法旨在缓和社会矛盾,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遏制的是毫无限制的企业权利而非遏制私有企业发展,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一做法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而非弱势群体利益,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扩大政府权力是手段而非做法的目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8. 列宁曾提出四点要求:“第一,立即与同盟国停战;第二,把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第三,没收资本家的工厂、矿工和其他工业企业,交给各厂的工人委员会管理;第四,确认苏维埃取代临时政府为最高权力机关。

”这表明此时布尔什维克党的中心任务是
A. 推翻临时政府统治
B. 推行新经济政策
C. 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D. 巩固社会主义政权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宁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措施,即表明此时布尔什维克党的中心任务是巩固社会主义政权,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
确;临时政府统治已经被推翻,不再是布尔什维克党的中心任务,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推行新经济政策是巩固政权之后才采取的政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退出帝国主义战争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9. 2016年6月24日,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出炉。

“脱欧”阵营赢得超过半数的民众支持,这意味着英国在加入欧盟43年之后正式与这个大家庭说“再见”。

英国“脱欧”的行为说明了
A. 国际贸易壁垒持续增加
B. 世界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C. 区域集团内部矛盾丛生
D. 多极格局形成指日可待
【答案】C
20. 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的主人公是普通青年医生菲利普,作品描写了他曲折的人生道路,揭露了宗教、教育、贫困对人的禁锢,在展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令人窒息的画面的同时,表现出对自然纯朴人生的向往。

与该作品属于同一派别的美术作品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美术作品反映的是普通人的生活,是对自然纯朴人生的向往,而《拾穗者》是符合题意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自由引导人民》取材于重大历史事件1830年七月革命,不是反映的是普通人的生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日出印象》是油画,该作品追求最真实的光效和色彩,恰如其分地表达自然界的微妙变化艺术风格,和材料的题意无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格尔尼卡》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情景,批判的是德国法西斯的罪行,也和材料的题意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5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5分,第24题10分,第25题10分,共计60分。

21.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深刻影响着古代政治与文化的走向。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

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

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

——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进教化,立官制,重文士,轻武夫;建构一个由孝悌、读书出身和经由推荐、考核而构成的文官制度,作为专制皇权的行政支柱。

这个有董仲舒参与、确立于汉代的政治教育系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了解自秦汉以来中国历史的重大关键之一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内容及实施教化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影响。

学科...
【答案】(1)观点:性是善的载体;性非全善;重视教化。

背景:大一统局面出现。

(2)内容:三纲五常。

措施:中央设太学;地方设郡国学;将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重用儒生。

(3)影响:发展先秦儒学;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禁锢人性发展。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董仲舒的观点主要包括性和善的关系(性是善的载体、性非全善)以及重视
教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其时代背景主要突出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出现即可。

(2)从材料二的具体内容来看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内容其实就是三纲五常思想,而实施教化的措施则主要包括中央和地方创办开设国学的学校以及重用儒生等。

(3)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影响既要回答积极影响(董仲舒教化思想发展先秦儒学、起到了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又要回答消极影响(但教化思想却禁锢了人性发展)。

22. 为了救亡求富,近代中国人尝试用西方近代经济学理论来解决中国社会经济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人致富之术,非工不足以开商之源,则工又为其基,而商为其用。

英人经营国事上下一心,殚精竭虑,工商之务蒸蒸日上,其富强甲于地球诸国。

诸国从而效之,迭起争雄,泰西强盛之势遂为亘古所未有。

夫商务未兴之时,各国闭关而治,享其地利而有余。

及天下既以此为务,设或此衰彼旺,则此国之利源源而往,彼国之利不能源源而来,无久而不贫之理。

所以地球各国,居今日而竞事通商,亦势有不得已也。

今以各国商船论,其于中国每岁进出口货价银,在二万万两上下,约计洋商所赢之利,当不下三千万,以十年计之,则三万万。

此皆中国之利,有往而无来者也。

无怪今日民穷财尽,有岌岌不终日之势矣。

然则为中国计者,既不能禁各国之通商,惟有自理其商务而已。

——薛福成《筹洋刍议·商政》材料二中国对外贸易经数十年的发展,进出口贸易已在世界贸易中占居重要的地位。

但中国的对外贸易“进口货多为制造品,出口货多为原料品”,“现时入超之数又复有年年增巨之势”,而且尤为重要的是“现时中国对外贸易大权,完全操于外人之手”。

——摘编自武堉干《中国国际贸易概论》(1930年)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薛福成关于“商务”的认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化”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60字左右)。

【答案】(1)认识:发展工商是国家富强之术;对外通商是世界大势所趋;主张中国发展工商业;
(2)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材料一的具体内容来看薛福成关于“商务”的认识要分层次概括,主要包括发展工商业对国家的重要性即发展工商是国家富强之术、对外通商是顺应世界潮流是世界大势所趋以及主张中国也要发展工商业同洋人竞争。

(2)在回答“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化”时主要强调两点,一是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中国近代化,二是由于民族不独立而到致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中国近代化的困难重重。

23. 代议制民主的产生和逐渐完善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巨大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雅典,民主始终与排他性的社会结构唇齿相依;公民相对于非公民,无异于一个高贵的特权等级。

在18世纪的美国,“人民”已变得复杂、多样而碎化,根本不存在一个族裔一致、信仰一致、利益一致和行动一致的“人民”。

虽然有半数以上的人口因种族、性别、财产、信仰和年龄等方面的缘故,被排除在政治社会之外,但公民的人数、分布和构成,仍然难以满足“人民”亲自行使权力的要求。

——摘编自李剑鸣《“人民”的定义与美国早期的国家构建》材料二政府“联邦”结构和“平衡制约”制度的设置是为了使国家不致出现美国人所谓来源于英格兰的那种专制。

该制度同样也使政府可以避免另一种同样有害的专制,即人民专制。

自耕农对“民众暴乱”“过度民主”的恐惧不亚于对单一暴君的恐惧。

因此新国家政府的众议院应由公民直接选举,参议员、总统和联邦法官的选举则应在一定程度上与公众意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