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读书报告
第一篇:《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读书报告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汉族,江苏吴江人。

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他4岁进入母亲创办的蒙养院,开始接受正规教育。

1928年入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读完两年医学预科,因受当时革命思想影响,决定不再学医,而学社会科学。

1930年到北平进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3年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研究生,1935年通过毕业考试,并取得公费留学。

1936年夏,费孝通去英国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

论文的中文名叫《江村经济》,此书流传颇广,曾被国外许多大学的社会人类学系列为学生必读参考书之一。

1938年回国后费孝通继续在内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农村、工厂、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区。

出版了调查报告《禄村农田》。

1944年费孝通访美国归来后不久,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曾任清华大学教授,著作有《生育制度》、《乡土中国》及译文《文化论》、《人文类型》、《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

1955年到贵州进行民族识别,参加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

曾任国务院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第六届中央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中央民族学院的副院长、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教授。

1957年3月24日费孝通写的《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发表在《人民日报》,划为“右派”。

1959年12月5日,报纸公布了中共国家机关和民主党派中央机关摘掉一批确已改造好的右派分子帽子的消息,共142人,其中就有费孝通。

1980年春费孝通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1981年春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奖章,1982年被选为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荣誉院士,1988年费孝通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同年费孝通获《大英百科全书》奖。

曾在加拿大作《中国的现代化和少数民族》演讲。

1992年费孝通发表《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收入自己80年代以来考察沿海乡镇企业的主要研究报告,就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及其在改革和国民经济中的位置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1998年中国非国有经济年鉴创刊,费孝通任名誉主编,对国家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非国有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成书背景
1936年暑假,在赴英国学习前,他偕同新婚妻子王同惠前往广西大瑶山进行调查,在调查时迷路,误入捕虎陷阱,腰腿受伤,王同惠出外寻求支援,因失足而不幸溺水身亡。

伤愈后,他听从姐姐的劝告回家乡农村休养时,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

在养伤期间,他含泪写成了他俩此行的调查报告《花篮瑶社会组织》。

1936年秋天,费孝通登上“白公爵”号邮轮从上海赴英留学,从师现代应用人类学奠基人之一的马林诺夫斯基教授。

漫长孤寂的旅程,使他有时间把在开弦弓村的所见所闻,整理并汇集成册。

就在这时,费孝通认定:这一生的目标是了解中国的社会,依靠自己观察的最可靠的资料进行科学研究,去治疗来自社
会的病痛。

1938年,费孝通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英文名就叫《中国农民的生活》。

《江村经济》很快成为欧洲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

费孝通步入世界人类学著名学者行列,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

三、主要内容
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这本书以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生活(主体部分);二是重访江村和三访江村。

其中第一部分详细剖析了开弦弓村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二部分,则更多的是受到当时特殊环境的影响,以致具体的方向都是在论证新社会建立以后给人们带来的变化,当然必然会提及起社会结构的不足。

第三部分则是笼统介绍开弦弓村所发生的变化,是一篇演讲稿。

下面我将具体讲一下主体部分的内容。

第一章是前言。

第二章主要讲了调查区域的界定,人工河渠、交通发达的地理状况,以种植水稻为主,蚕丝业为辅的经济形势,并说明在世界经济的冲击下蚕丝业的衰落对开弦弓村人的影响。

同时以地图辅助来概述村庄格局,详述村里人由本村人和外来人组成,并阐述了二者的特点,最后解释选择开弦弓村作为调查区域的理由。

第三章以家这个基本单位为中心,介绍了该村的社会背景,主要分析了父母与子女、夫与妻这两种家庭组织的基本关系。

前五小点主要是讲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后三点主要是夫妻关系。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又主要围绕重视香火绵续的父系传代原则(也就是说只有儿子才能接续家系,传承香火)、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及孩子接受教育的社会化过程。

夫妻关系则主要围绕婚姻关系的建立过程,夫妻、婆媳的关系及表亲联婚、小媳妇等特殊婚姻形式。

第四章第一部分揭示了所有权是什么及财产的分类。

第二部分分析不同种类的物如何为不同的成员所拥有,以及不同类型的所有权是如何在各成员之间分配的,最后指出家长的权威性。

第三部分讲述了财产的传递过程主要在三个阶段,结婚、分家及去世。

第四部分继承对婚姻和继嗣的影响以一个人没有孩子或有女儿无儿子为例来详细阐述,说明赡养老人的义务不仅靠法律的力量来维持,而且靠人的感情来保持。

第五部分说明孩子对父母的赡养不仅在他们生前,也延续到祭祀等对灵魂的福利。

第六部分简述了新继承法与开弦弓村实际情况
第五章第一二部分分别讲述父系、母系亲属关系如何扩展。

第三部分讲述亲属关系扩展的另一种方式——名义上的收养,并说明名义上收养的社会关系与亲属关系相似。

第四部分说明亲属称谓的延伸使用也很普遍。

第六章第一部分讲述户的定义和非家成员进入一户的办法。

第二部分讲述邻里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讲述村民祭祀灶王爷和刘皇的习俗,分析了灶王爷的警察职能,揭示人们聚会的真正意义是娱乐多于宗教或迷信。

第四部分说明村长通过村政府履行职能。

第五部分讲述了保甲这种强加的行政体制。

第七章讲述了节俭思想对消费的控制,住房格局,以水运为主的运输方式,衣着特点及其功能(说明衣着不仅在于保护身体,也是进行社会区别),开弦弓村人的主食及供给方式,说明娱乐活动多出现在生产活动的间隙以及村民正常生活的最低开支。

第八章说明农业是村民共同的基本职业,从事专门职业如手工业和服务行业的人员非常少,并说明了两类渔业户的不同。

第九章概述了计时系统,并说明三种立法均被使用及各自使用情形和村民的活动时间表。

第十章讲述了农田分布及灌溉,水稻种植过程,农民合作的劳动组织,详述了科学与巫术都只是用来对付自然灾害的手段,只要科学无法提供更为有效的认为控制自然的方法,巫术就难以完全消除。

第十一章讲述了湖泊河流道路的所有权,农田的所有权,雇农及小土地出租的具体情况,完全所有制下的税收和土地继承对农业的影响。

主要从土地的特性说明农民为何很抵触将土地卖掉,不在地主制下地主如何收租,农民如何交租以及随着时局的变化这种交租制度的变化。

第十二章画出了蚕丝业变迁过程的图解,分析了促使变化的外界力量与承受变化的传统力量相互作用的变迁过程,讲述了变革的力量及意图,当地政府对变革的支持,养蚕改革计划的实施过程,合作工厂的运营情况,政府对改革的支持,改革中的困难和挣工资对亲属关
第十三章讲述了养羊及贩卖的具体情况。

第十四章主要讲述了交换方式,内外购销相互依存,来自其他村的小贩和来自城镇的两名小贩做买卖方式的不同,说明航船作为消费者的购买代理人是无偿的,而作为生产者的销售代理人才是它获利的主要途径。

第十五章第一部分说明积蓄与亏空存在的现状及原因,第二部分讲述因大笔款项需求产生的互助会多是为办婚事筹集资金或为偿还办丧事所欠债务和互助会的具体操作办法。

第三部分说明村民稻米储备不足时通过航船进行借贷,主要是借米。

第四部分说明产生于城镇与农村之间的高利贷的具体操作方法及产生原因。

第五部分说明信贷合作社的失败。

第十六章中国的土地问题是本书的点睛之笔。

深入浅出的说出了中国农民生活问题关键之所在。

20世纪30年代,当时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是农民的收入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要的程度,接着就道明了其来源是中国的土地政策问题,比如在地主剥削土地所有制下,从事农耕不足以维持生计,在条件许可下必然会带动副业、手工业的发展。

一旦副业、手工业受到打击(如外来技术的冲击)直接后果便是生活贫困,最终引发冲突。

在发现问题后,作者提出了解决中国农民生活问题的方法,即恢复农村企业。

重访江村是21年后,写的是1957年的事。

当时,开弦弓村在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土地为国家所有,人们集体劳动。

作者在看到农业社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增产不增收、农民的生活状况还不如1936年的现状。

究其原因是过于注重农业和地区分工,从而造成传统的养蚕业急剧减少,在农闲期的贩运也全部停止。

副业的收入下降从而影响到农民的收入。

同时,农民们的生活支出较从前更多,所以产生了粮食不够吃,钱不够用的情况。

由此作者提出解决方案:在生产上利用水面,使农副业互相支持;在生活上要勤生产,俭消费。

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提高有赖于劳动人民自觉的积累,要勤俭建国。

三访江村写的是1981年改革开放后进行包产到户的开弦弓村。

在三访江村中,简述了开弦弓村五十年的经济、生活、人口变化,即纠正了片面的发展粮食生产,而落实了多种经营的方针,大力发展多种多样的副业,不仅包括已纳入集体经济的养蚕业,而且扩大了各种家庭副业,从而使人们生活水平达到温饱状态。

但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改变了农村经济结构,但仍未解决生活资料的更新问题。

为此作者提出了“工业下乡”的办法来发展农村工业,带动经济发展。

四、评价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此书虽以中国人传统的生活为背景,然而它并不满足于复述静止的过去。

它有意识地紧紧抓住现代生活最难以理解的一面,即传统文化在西方影响下的变迁” 这也恰恰就是费先生写作《江村经济》的基本视角。

马林诺夫斯基教授给予这本书高度评价:“我敢预言,费孝通博士的这本书将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发展上的一个里程碑。

它让我们注意的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

”也就是说,在此之前,是没有一个社会学者从中国乡下的一个普通村庄的“消费、生产、分配、交换”入手,来探讨中国基层社区(“社区”一词为费老创译)的一般结构和变迁的。

此种探寻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人欲改变贫穷命运,从乡土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只能独辟蹊径,而不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模式。

费孝通细密地解剖了一个面临着饥荒的小村子他的家乡江村,办的是“个案”,却在人们面前打开了一个大千世界,把握的是中国广大农村的“全貌”。

网友 Minjie 在《再读《江村经济》》中说:“江村不在是一个普通的江南小村,费孝通在这本书里,试图通过对农民生活状态、经济状态、家庭关系的详尽描述,来解释西方文化科技与本土文化的交锋与共荣。

你要了解现实的中国,江村经济是你的窗户。


费孝通自己也说:《乡土中国》就是我企图从农村社会基础上来解剖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基本观念,而构成一种乡土社会的类型。

这就不限于一个具体的农村,而是指向农村的基本性质。


中国社会学派的高度原创力就在于,它从一开始即已表现出了一
种“反必然性的社会理论之品格。

《江村经济》所初步提出来的乡土工业重建问题,看上去非常不符合时代潮流,但它所涉及的其实却正是现代性进程中的两个核心问题,即:
一、现代工业的发展是否只能是一种高度集中化的大生产方式,或今日所谓“福特生产方式”,还是同时存在着一条分散化工业发展的道路? 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

二、社会政治的现代转型是否只能采取这种或那种自下而上的方式,还是同时存在着一条从社会最底基自上而下的社会重组道路?如果说,中国社会学派在三十年代或许尚未完全意识到乡土工业重建必然牵涉到的这些问题,那么,其四十年代的一系列探索已经相当自觉地以这些问题为明确指归了。

——甘阳《<江村经济>再认识》,1994-2012,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除此之外,当代学者正试着用当代的眼光来解读《江村经济》,将作品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着重从经济学而不是人类学的角度来解析《江村经济》,如:
费孝通在三十年代所得出的这些初步看法,其突出之点在于,他力图从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本身的内在思路——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出发,去探讨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结构向现代转化的可行路径。

正因为如此,他慧眼独具地抓住了乡土工业这一被人忽视的边缘问题作为分析中国问题的一个中心环节,指出了它在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结构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它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

这样的一种产业化途径后来被证明是有效的。

——宋文娟《从<江村经济>看“三农”问题》,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2月作品用了绝大部分的篇幅来介绍了开弦弓村的方方面面,看似客观冷静,但这些都是为了突出作者的中心:发展乡土工业。

虽然费孝通对乡村经济的看法
不乏缺憾,正如他自己所说:
“回顾我这十年的研究成果总起来看还是没有摆脱“见社会不见
人”的缺点。

我着眼于发展的模式,但没有充分注意具体的人在发展中是怎样思想,怎样感觉,怎样打算。

我虽然看到现在的农民饱食暖衣,居处宽敞,生活舒适了。

我也用了他们收入的增长来表示他们生活变化的速度。

但是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忧虑和满足,追求和希望都没有说清楚。


可见费先生是一个善于自我反思的人,学界对费先生的评价也很高:“费先生始终是一个坚持以学术服务于理想,以社会科学理论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学者。

理想与生活的结合和张力,早在费先生的《江村经济》中己经破题。


对于《江村经济》,阅读的时候感触是很多的,尤其是越到最后越能感受到作者通过文本传达出来的历史使命感。

虽然作者在作品中并没有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但我仍然从作者对农村经济生活现状与社会道德标准的阐述中看到他对中国农村现状的担忧。

他说:我们的根本目的是明确的,这就是满足每个中国人共同的基本需要。

我想作者的写作目的,也是想唤起读者共同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感吧。

第二篇:《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读书报告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读书报告
XXX XXXXXXXX
一、作者简介: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汉族,江苏吴江人。

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1936年夏,费孝通去英国留学,1938年获伦敦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

论文的中文名《江村经济》,此书流传颇广,曾被国外许多大学的社会人类学系列为学生必读参考书之一。

1938年回国后费孝通继续在内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农村、工厂、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社区,出版了调查报告《禄村农田》。

1944年费孝通访美国归来后不久,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曾任清华大学教授,著作有《生育制度》、《乡土中国》及译文《文化论》、《人文类型》、《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

费孝通著述浩繁,其作品《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是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必读之书,他的主要论著收入《费孝通文集》。

还有《内地农村》、《生育制度》、《乡土重建》、《Toward a People's Anthropology》、《Chinese Village Close-up》、《从事社会学五十年》、《小城镇四记》等诸多著作。

关于费孝通,谢泳曾经有过如下一段评价:他的晚年,或者说他的后半生,一直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政治家(想不出其他更好的称呼)的世界,这一面为人所知,另一个则是社会学家的世界,前者是公众的,而后者是个人的,理解晚年费孝通,非走入费孝通的个人世界不可。

这为我们理解费孝通的两个世界提供了一把钥匙。

我在读张冠生先生所著的《青山踏遍》时发现,费孝通两个世界的形成,恰恰是在其生命力最为旺盛的39岁。

《大学的改造》于1950年5月出版,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以后,费孝通便开始把自己真实的世界隐藏在他隐秘的内心了。

二、书籍简介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分为三部分,包括“江村经济”、“重访江村”、“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农民生活”。

其中《江村经济》这一部分是费孝通在英国留学时的博士论文,同时也是费孝通教授的第一本书和成名之作,论文的指导老师是著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后者将此书誉为人类学发展史上“里程碑”。

虽然费孝通先生只对研究对象——太湖南岸的开弦弓村做了两个月的实地调查研究,但本书无愧于老马的盛誉,它开创了研究中国社会——尤其是乡土社会的一个先河,并通过从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的内在理路——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出发,去探讨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结构向现代转化的可行道路。

这对中国社会——尤其是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有着原创性的意义。

1939年在英国出版,书名为《中国农民的生活》。

作者将开弦弓取名为江村。

1986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文本时沿用原书扉页上的《江村经济》一名。

《江村经济》是中国社会调查方面的学术著作。

全书计16章,分
为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

另有人类学家B·K·马林诺夫斯基作的序及附录“关于中国亲属称谓的一点说明”。

作者详尽地描述了江村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以及与所在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该书详尽的资料和客观系统的描述,为国际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及其他读者了解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出版后受到了人类学界和社会学界的重视。

它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

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

通过本书,读者能够看到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

本书推出的是学界公认的农村社会经济及其制度调查研究的代表作及成名作:《江村经济》和《禄村农田》二文。

可供社会学工作者和教学者参政。

费孝通在1938年为本书作序时写到“本书并不是一本消逝了的历史记录,而是将以百万人民的鲜血写成的世界历史新篇章的序言”。

本书是对中国社会微小样本的细微观察和客观分析。

第二部分《重访江村》是费孝通教授在新中国建立后多次返回江村地区,甚至是吴江地区进行跟踪调查的研究成果,在这过程中费孝通教授逐步扩大调研范围,重心也逐步转向乡镇企业的发展问题上。

第三部分是澳大利亚学者W·H·葛迪思教授受费孝通教授的《江村经济》启发,对开弦弓村进行在调查中后结合其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所的的研究成果。

三、读后感《经村经济》是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一本书,是根据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

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同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巨大的变迁过程,
本书说明的是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

尽管这是小范围的深入实地的调查,但是反映的却是中国农村普遍的生活状况和一系列由社会变迁引发出来的社会问题。

有些问题知道今天都还没有确定的有效的方针对其进行解决。

农村劳动力过剩就是其中之一,尽管这在当时只是处于萌芽的趋势,但,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了。

这也正好说明了费教授的先见之明。

造成劳动力过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人口增长量过快,二是农业机械化。

人口增长虽然在当地来说是受到压制,但是人口还是得增长的,人均占地量也是快速的下降,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得到很大的改善。

然而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又来了更大的挑战,农业机械化接着来了,如果机械化得到普遍的应用的话,那又将有大批的农民沦为剩余劳动力。

随着农业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将进一步提高,即使农业人口不再增加,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也将迅速增长。

尽管当时人们没有普遍的采用机械化,但是这是一个趋势来的,这是历史的潮流,是社会的进步,谁也挡不住的。

这个从我们自己这一代人生活的年代可以看得到的,从七八十年代农业机械化在全国都得到了普遍的应用。

所以说这是一个趋势,我们所能做的不是改变这个趋势也不是去阻止它,我们要从机械化的应用之仲找到自己的出路才行的,但是村民们不知道改怎样的去找啊,叫他们去城里打工争得过受过高等教育的吗?不行,这就导致了劳动力过剩的必然的产生。

农田中的劳动力剩余,如果没有其他吸收劳动力就业的渠道,农村中的种种社会经济问题就会多起来。

比如聚众赌博、酗酒、各种迷信、热衷于红白喜丧事、滋事生非、打架斗殴、偷鸡摸狗等等乡村社会问题日益增多。

农村基层政府管理社会的工作量日益加大,成本越来越高。

一个国家,如果大量的劳动者有工作可干,大家都忙忙碌碌,一天八小时工作,就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折腾别的事情;而一个国家,有很多的劳动力没有事情可干,就会闲而生非,无端生出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来。

所以,劳动力过剩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是急待解决的。

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过程是不可抗拒的,其进程必然要有很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