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构有效的语文课堂交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建构有效的语文课堂交流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交流的有效性受到了普遍的关注。

文章从课堂交流的现状和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几个案例,来探讨如何建构有效的语文课堂交流。

【关键词】课堂交流;有效性;策略
一、引言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仅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而且课堂交流也变得更有活力了。

传统的那种静态的、单一的、教条的课堂教学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后,悄悄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强调课堂交流的动态的、生动的、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

课堂交流是在课堂教学的情景中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情感和思想的交流与融合。

它是由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时时刻刻发生的行为和互动所构成的,包括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两者是相互统一的过程。

二、语文课堂交流的现状
(一)缺乏兴趣,课堂交流开展有限
尽管新课程强调“课堂交流”,但在大多数课堂上的课堂交流却是十分有限的。

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考和学考的双重压力。

为了追求高考的升学率和学业水平考试的合格率,课堂教学的时间就显得非常的宝贵,教师和学生以及家长都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

在一切为了分数的功利教育面前,教师和学生失去了课堂交流的热情,因而使课堂交流举步维艰。

第二,教
学任务的繁重。

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有必修和选修各5本,按教学计划是一个学期完成2本教科书。

于是教师基本上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忙着赶进度,也就无暇顾及什么课堂交流了。

第三,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缺乏交流的欲望。

现在升学率较高的初中,基本上是私立的全封闭式的学校,而这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对学生,就像保姆对幼儿一样,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七,都呵护备至,不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即使是自习课时也不允许学生相互交流。

最后,他们虽然考上了高中,在课堂上却变得沉默稳重,不肯轻易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泛泛而谈,课堂交流虚有其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全国各地各校的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也随之纷纷出台亮相。

纵观这些教学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十分注重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欲借此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但在公开示范课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要求小组讨论,于是学生们就三五成群地组合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说开了,教室里就像捅了一个马蜂窝,嗡嗡地响,所有的学生都自顾自地说,也不知道是否有人在听,是否有人愿意听。

有时候,教师也会走到某一小组前,俯下身来,说上几句……几分钟之后,教师拍手叫停,教室里马上变得鸦雀无声。

然后,被提名的小组代表开始发言。

有时,同一观点,有几个学生在反复地陈述;有时,学生天马行空地说,早已经脱离了讨论的主题。

但是,教师似乎没有觉察,还是满面笑容一味地点头、赞同,以此来鼓励学生们继
续发言。

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确实从教师的“权威”中解放出来,主体性得到了发挥。

但透过这热火朝天的热闹景象,我们不禁要问:这就是我们所要的课堂交流吗?课堂交流的有效性体现在哪里?
三、有效的语文课堂交流
课堂交流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有效的课堂交流不仅是学生对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的表达,而且是师生在民主、平等的地位下,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不以说服、强迫别人接受观点为目的,通过互动、合作、创造来生成新的观点。

也不仅是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最终形成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意义的感悟。

四、建构有效的语文课堂交流的策略
(一)改变学习观念,激发交流兴趣
面对一群奉行“沉默是金”的学生,教师要抓住适当的时机更新他们的学习观念,改变他们依赖教师的被动的学习习惯。

鼓励他们克服怕羞的心理,勇敢发言,积极参与各种课堂交流,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交换意见。

【案例1】
背景:高二文科班,这个班的纪律很好,学生上课时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课后作业也完成得不错。

可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时,就好像一块石头扔进了死水塘中,激不起半点涟漪。

教师的感觉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令人感觉到“寂寞”
和“悲哀”。

这天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扮成“别里科夫”的模样,走进教室,教室里一片哗然,叫喊声、笑声、掌声经久不绝。

师:你们希望我像演员一样来上这一课吗?
生:(高喊)是。

师:(模仿别里科夫的声调)好是好,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啊!(学生笑)
师:我知道你们希望老师像演员一样,每节课都能绘声绘色地去表演。

但是你们知道老师期望什么吗?我期望你们能像演员一样,参与每一课的表演。

因为,就算我是一个演技很高的演员,你们成天都看我的独角戏,也会看烦的。

与其这样,还不如我们大家一起来表演,那样才精彩。

其实,课堂学习也像演戏一样,只有大家一起参与,彼此相互交流,共同合作,我们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现在,哪位同学愿意来表演一下“别里科夫”看到“柯瓦连科”姐弟骑自行车的言行吗?
(一位女生慢慢地举起了手,老师请她起来,虽然她拿着书念,但表情,语调都不错)
师:太好了,就是这样。

真正的课堂学习要靠你们自己,老师只能充当一个导演的角色。

我希望以后的课堂上,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交流。

英国的肖伯纳曾说: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只能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会
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思想。

这样一来,我们的学习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接下来,讨论“你觉得‘别里科夫’是个什么样的人”时,有七、八个同学主动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个案例说明,每个学生都有表现和表达的欲望,就看教师如何去激发罢了。

教师要运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积极性,学生的心灵之门就会开启,也就不再“金口难开”了。

(二)完成角色转变,营造和谐气氛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师生之间关系的亲疏,是能否成功地促进学生进行课堂交流的关键。

要进行有效的课堂交流,教师就必须由知识的权威者转变成平等的交流者,来营造一种民主的、和谐的交流气氛。

因为教师如果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那么学生就会因害怕出错,而谨小慎微地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

【案例2】《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片断
师: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时,分了九点来阐述,我们来看一看,这九点能概括为几个方面?
生1:四个方面:(一)至(二)介绍总体特征;(三)至(六)介绍结构特征;(七)至(八)介绍装饰特征;(九)介绍建筑用料。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2:3个方面:(一)至(二)介绍总体特征;(三)至(六)
介绍结构特征;(七)至(九)介绍装饰特征。

师:不错!(九)虽说了用料,但主要还是讲装饰。

我们再看看(七)是介绍屋顶的,你们看是属于装饰还是结构特征?(大部分学生说“结构”,小部分沉默)
师:“屋顶”中国建筑起着重要的装饰作用,所以,应属于装饰特征。

这样的课堂交流虽然形式上给了学生自己发言的机会,表面上教师还很尊重学生的见解,不时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实际上交流的过程仍被老师牢牢地控制着,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毫无选择的权利。

有效的课堂交流,全然不是这样的。

它应是在民主的、和谐的气氛中进行的交流,教师不再是“舞台上的圣人”,而是一位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参与者”。

只有当“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的代言人,而是探索过程中的参与者和协调者”时,学生才会畅所欲言,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真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三)围绕文本预设,明确交流目的
由于课堂教学受到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制约,为了确保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确保学生能够理解交流的内容,确保课堂交流能顺利而且有效地进行,教师在进入课堂之前不仅要设计好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以及学生的学习任务,还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课堂上即将交流的内容、交流的模式进行充分的预设,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交流,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案例3】《拿来主义》教学片断
老师讲到“送来”主义时,提出讨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美国的电影怎么样?
生1:好看!我喜欢看好莱坞大片,太精彩了!
生2:我觉得美国电影的想象力超强。

如:《2012》、《宇宙奇兵》。

生3:制片手法也是世界一流,像《阿凡达》,真让人大开眼界。

生4:演员的演技也高超,哪像我们中国的演员?
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纷纷,但谁也没有意识到他们谈论的话题早已脱离了“文本”。

这一案例中,由于教师对提出的问题,没有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进行预设,因而使交流丧失了方向,成了信马由缰式的活动。

有效的课堂交流应该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它不应是随意的交流,而是师生围绕着教学内容进行的知识和情感的交流。

(四)创设探究性问题,促进意义生成
交流往往从问题开始,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地创设探究性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时空,引发个体与群体思维碰撞,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会出现有效的课堂交流。

【案例4】《雷雨》课堂教学片段
师:剧中的人物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现在我们就通过周朴园的言行来看看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的,还是假的?
生1:假的。

当他知道眼前的人就是鲁侍萍时,就变了脸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还想用钱来买断他们的关系:痛痛快快
的!你要多少钱?
生2:我觉得是真的。

事隔三十年了,他还熟悉鲁侍萍关窗的动作,记得鲁侍萍的生日,还喜欢穿旧雨衣、旧衬衣。

甚至还保留着旧摆设、旧习惯。

这些都说明了他对鲁侍萍的深深的怀念。

生3:虚伪!他那些都是装出来的,他不仅对鲁侍萍恶言相向,甚至连自己的亲生儿子也要开除。

生4:那他为什么要装?这对他有什么好处?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
生3:自欺欺人吧,为了表现自己对死去的妻子有情有义。

生5:也许是为了装样子给周萍看,给儿子做个道德榜样。

生6:对!他一定告诉周萍他的母亲是一位贤淑的小姐。

最后,大家得出结论:周朴园是一个自私虚伪、冷酷无情的家伙,他怀念的是30年前的温柔漂亮的、死去了的、对他不构成威胁的鲁侍萍。

一旦发现鲁侍萍对自己的名声地位有威胁时,就露出了狰狞的面孔。

这一案例中,教师恰当地设计了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的交流一步一步向纵深发展,通过多维度的分析,从而实现多层次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始终在接二连三的问题中得到提升。

教师在课前对交流的问题进行“预设”的目的,就是为了“生成”。

教师提出问题是为了“抛砖引玉”。

其目的是要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们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五)灵活应对变化情境,发挥引领作用
虽然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课堂交流的内容和交流的模式都进行了充分的预设,但这只能引导课堂交流,却不能完全控制课堂交流。

因为课堂是一种独特的情境,它不但是丰富多彩的,而且是复杂多变的。

因此,课堂交流往往并不能按照既定的程序展开。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灵活地去应对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任何
变化,以便引发有效的课堂交流。

【案例5】一节公开示范课,教师指导《短文个性化阅读》——如何提出独到的见解
短文的内容大致如下:谢延信婚后第二年妻子就去世了,为了不负亡妻的嘱托,他付出了33年的时间照顾亡妻一家人。

师:读了谢延信的事迹,谈谈你对这个人物的看法
生1:他是个意志坚强、守信用的人。

生2:是一个重情义、有责任感的人。

生3: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太不人性化。

生4:有勇气,是个真正的男子汉!
师:好,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

(教师点击已经做好的课件,上面总结:善良、坚定、守信、耐劳苦、负责任)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教师只按照课前的预设在上课,而对自己事先没有料想到的“学生3”的发言置若罔闻,有意将其忽略掉,没有给予学生反馈意见,来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有效的课堂交流是离不开
教师的引领的,教师的引领和点拨,既能保证课堂交流的方向,又能触发课堂的动态生成,使课堂交流朝着有效的方向发展。

五、结束语
以上只是从教师的层面来探讨如何建构有效的课堂交流。

而课堂交流涉及到的不仅是教师,还有以学习为己任的学生。

巴恩斯认为:课堂交流“不仅仅和教师怎样建构课堂上的互动和对话有关,而且也和学生如何理解教师的行为有关”。

因此,课堂交流能否有效地进行,还取决于学生对教师设计的交流内容和交流模式是否能真正充分地
领悟。

那么,要建构有效的课堂交流,还有待于我们从学生这个层面来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