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材料归纳(特详细)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全部22章)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全部22章)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全部22章)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目录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二章声现象第三章物态变化第四章光现象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六章质量和密度第七章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九章压强第十章浮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十三章内能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十八章电功率第十九章生活用电第二十章电与磁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及综合知识第一章机械运动1、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有四个步骤:看、放、读、记。

看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放置刻度尺时要保持平行和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要垂直视线并准确读出分度值和估读值,最后要记录测量结果并注明单位。

2、测量误差与测量错误不同点。

测量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产生原因包括仪器不精确、测量方法粗略、环境因素等客观因素和观察者估读时的主观因素。

而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使用规则、测量方法错误、读数粗心大意等造成的。

测量误差无法避免,但可以通过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确的仪器和更合理的实验方法等方式降低误差。

3、降低测量误差的方法有哪些?降低测量误差的方法包括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确的仪器和更合理的实验方法。

4、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包括化曲为直法、滚轮法、累积法和等量代换法。

化曲为直法是将软线与待测曲线重合,再用刻度尺进行测量;滚轮法是用已知周长的滚轮在待测的直线或曲线上滚动,记录滚动的圈数,待测线的长度就是圈数与滚轮周长的乘积;累积法是测出多个相同物体的总长度再除以个数;等量代换法适用于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测量的规则几何体的某些长度,如圆锥的高和球体的直径。

5、平移法是一种测量方法,适用于测量物体的长度。

例如,测量硬币的直径可以使用直角三角板将其平移到刻度尺上进行测量。

6、为了判断物体的运动状况,需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即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应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来确定,以使描述运动状态简单明了。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物理是研究自然的本质、物质的组成和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初中物理知识点承担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的任务,通过初中物理教学,学生掌握了一系列物理概念、原理、方法和技能,能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与日常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问题。

下面是对初中物理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一、运动学知识点1. 运动的概念和分类物体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沿一定路径运动的过程。

运动分类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 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速度是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的大小,通常用每秒钟移动的长度或路程除以移动的时间来表示,加速度是物体运动速度改变的大小和方向。

通常用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量来表示。

3. 加速度的求解加速度的求解可用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化率,也可用物体运动过程中所经历的路程变化率。

4. 牛顿第一、二、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是关于物体的力学平衡问题的内容。

牛顿第二定律表明了力和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牛顿第三定律规定了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5. 平衡条件的知识点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必须满足合力为零、力的力臂相等等条件。

6. 运动变化的图像表示可用运动的路程-时间图、速度-时间图、加速度-时间图等图像来表示。

7. 牛顿运动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人们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设计了各种机械装置和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等。

二、力学知识点1. 力和压强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的作用,通常用牛表示,其作用的方向、大小和点位置决定了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

压强是单位面积的力,常见的有大气压力和液压力。

2. 力计的分类和使用力计可分为弹簧秤、测压计、液体压力计、动态测力计等,用于测定物体所受的力的大小。

3. 平衡力和不平衡力平衡力是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力,不平衡力是引起物体状态变化的力。

4. 摩擦力和滑动摩擦系数摩擦力是物体接触表面之间相互作用的反力。

滑动摩擦系数是物体在两个表面接触的条件下沿着一个表面相对运动所需的力和垂直于物体与表面的压强之比。

【精品】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

【精品】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
初中物理知识点聚会( 2011.2)
桂平市二中—罗寿增
第一章 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 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 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 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 :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 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 :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 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 (1) 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 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 20Hz~20000Hz 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 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 20Hz 的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 呐、 B 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 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 界中的火山爆发、 海啸地震等, 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 飞机飞行、 火车汽车 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 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 红外线 能使被照射的物体 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 ;紫外线 最显著 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 是 3×108 米 /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 为是 3×108 米 /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 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光路是可逆的) 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 (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 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 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 (1)成像; (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 ,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 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汇总(人教版)第一章:声的世界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⑴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⑵声音的产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而发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的“声”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

③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能听到。

⑶声音的保存: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发出和原声相同的声音2、⑴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声源⑵声音的传播: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②真空不能传声⑶声波: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3、声速:⑴定义: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反映的是声音传播的快慢。

⑵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①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速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②声速还受到温度的影响。

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当空气中不同区域的温度有区别时,声音的传播路线总是向着低温方向的,如上面的温度低,声音就向上传播,此时,低处的声音,高出容易听到。

4、回声:⑴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产生的。

⑵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不小于0.1秒⑶回声传播的时间低于0.1s,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使得原声听起来更加深厚、有力。

这就是所说的“拢音”。

⑷回声的应用:“回声测距”:测海底深度,山与山间距离等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5、人耳的构造:⑴外耳: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就是外耳,主要有:耳廊、耳道两部分。

⑵中耳:主要有耳膜、三条纤细的耳骨:锤骨、砧(zhen)骨、镫骨。

耳骨(又叫听小骨)是人体内最小的骨头。

⑶内耳:耳蜗、半规管(共三条)6、鼓膜是怎样工作的:人耳的鼓膜是一层很薄的像鼓的鼓膜一样的弹性膜,即可绷紧,也可伸展。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f<u<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像距: v>2f) 。如幻 灯机。
(3)物体在焦距之内( u<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6、凸透镜成像的动态情景:
①当物体从二倍焦距以外的地方逐渐向凸透镜移近过程中,像逐渐变大,像
距 v 也逐渐变大。但是,只要物体未到达二倍焦距点时,像的大小比物体要小;
④当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只能在与物体同侧的地方得到正立放大的虚
像。因此,焦点 F 是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
7.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 (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 (3)
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 (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
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 (虚线 ),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
第三章 透镜知识归纳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 镜。
2、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 照相机: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u>2f 幻灯机:原理、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f<u<2f 放大镜:原理、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u<f
3、关于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或折射后能够会聚到一点,这一点就是物点的实像。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不仅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 也可以在屏幕上显映出来。 如果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或折射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相交于一 点,看起来光线好像从这一点发出, 而实际上不存在这样一个发光点, 这点就是 物点的虚像。虚像只能用眼睛观察,不能用屏幕显映。 跟物体相比较,实像是倒立的,虚像是正立的。
面镜 透镜
平面镜(穿衣镜) 凸镜(观后镜)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特详细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特详细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和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理工类学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我们通过实验和观察,逐渐掌握了一些重要的物理知识。

本文将对人教版初中物理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理解学过的内容。

一、量的表示与运算1. 基本物理量:长度、质量、时间、电流、温度。

2. 量纲与单位: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kg)、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s)等。

3. 单位换算:根据单位之间的换算比例,进行不同单位的转换。

二、力与压强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通常用牛顿(N)作为单位。

2. 力的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发生位移或形状变化。

3. 压强的概念:压强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计算公式为P =F/A(压强等于力除以面积)。

4. 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斜面等。

三、光的传播与光的特性1. 光的传播:光是一种电磁波,能够在真空、空气和透明媒介中传播。

2. 光的反射:光线遇到光滑的表面会发生反射,按照反射定律进行。

3. 光的折射:光线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按照折射定律进行。

4. 光的色散:光在经过透明介质时,由于不同波长的光折射角不同而形成色散现象。

5. 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应用: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等。

四、热与温度1. 热与温度的概念:热是物体之间的能量传递方式,温度则是物体内部热运动程度的表征。

2. 热传导:热能通过物质的直接接触而传递,有导热性的物质可传导热能。

3. 热辐射:热能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即热辐射。

4. 热膨胀:物体在受热时会由于热胀冷缩而发生体积变化。

5. 热量计算:热量的计算公式为Q = mcΔT(热量等于质量乘以比热容乘以温度变化)。

五、电学基础知识1. 带电物体和带电现象:物体获得电荷后带有电荷,正负电荷之间会发生相互吸引或者排斥。

2. 电流与电路:电流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电路由电源、导体和负载组成。

人教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2. 力的分类:按照作用方式,力可分为接触力(如摩擦力、弹力)和非接触力(如重力、磁力)。

3.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 运动的描述: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5.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受到外力作用。

- 第二定律(动力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与作用力方向相同。

-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二、压强和浮力1. 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2. 压强的计算公式:P = F/A,其中P表示压强,F表示作用力,A表示作用面积。

3. 液体压强: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力,与液体密度、深度和重力加速度有关。

4. 浮力:物体浸入液体中时,液体对物体的上升力。

5.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量。

三、能量和能量转化1.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 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3.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4. 能量转化:如摩擦生热、压缩气体做功等。

四、光和视觉1.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 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3. 光的折射: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4. 透镜成像:凸透镜可以成实像,凹透镜成虚像。

五、电和磁1. 静电现象:物体因摩擦而带电的现象。

2. 电荷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电荷总量不变。

3. 电路基础:电路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4. 欧姆定律:电流I等于电压V除以电阻R,即I=V/R。

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汇总(人教版)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汇总(人教版)一、力学1. 运动- 物体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静止- 运动的描述:位移、速度、加速度、加速度的计算公式- 速度与加速度的图像:速度-时间图像、加速度-时间图像-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概念、力的计算公式、物体的质量、推力与摩擦力-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力的合成2. 力和力的效果-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 互不叠加原理:力的合成、合力的性质、力的分解- 平衡的条件:力的平衡、力的图解法3. 力与加速度- 动力学:质点系、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动量、冲量- 质点系:质点系的加速度、力的合成、多个力的合力与分力-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质点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关系4. 力的作用效果- 力对物体的影响:力对物体的位移的影响、力对物体的形状的影响、力对物体的状态的影响- 力对速度的影响:速度的改变、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变化的关系二、光学1. 光的反射- 光的传播:介质、真空、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平面镜的成像、反射成象2.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折射率、折射定律- 透镜与光的折射:凸透镜、凹透镜、透镜与成像3. 光的颜色- 白光的组成:光的三原色、白光的颜色- 光的颜色与色散:光的颜色、色散、彩虹的形成4. 光的反射与折射应用- 光的反射应用:平面镜的应用、曲面镜的应用- 光的折射应用:棱镜的应用、光的传输与光纤通信三、能量1. 能量与能量转化- 能量的定义:能量的分类、能量的单位- 功与机械能:功的定义、功的计算、机械能的定义、能量的转化2. 动能与势能- 动能与势能:动能的计算、势能的计算、机械能的守恒3. 能源与能源的利用- 能源的种类: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 能源的利用与研究:节能减排、新能源的研究以上是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的汇总(人教版),包括力学、光学和能量等内容。

人教版初三物理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初三物理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初三物理知识点梳理人教版初三物理知识点一、磁现象:1、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吸铁性)2、磁体:定义:具有磁性的物质分类:永磁体分为天然磁体、人造磁体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磁体两端最强中间最弱)种类:水平面自由转动的磁体,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① 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

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

二、磁场: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北极静止时所指的方向(小磁针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应线:①定义: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

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②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5、磁极受力:在磁场中的某点,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反。

6、分类:、地磁场:① 定义:在地球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 磁极: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③ 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

Ⅱ、电流的磁场:① 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该现象在1820年被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

该现象说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且磁场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②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一样。

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电流方向与磁极间的关系可由安培定则来判断。

③应用:电磁铁三、电磁感应:1、学史: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物理学问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学问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顿,发声也停顿。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 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凹凸,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230Hz 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23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力气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 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简洁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确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放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其次章光现象学问归纳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行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耀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 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 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人教版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归纳本文档旨在对人教版初中物理全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和教师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第一章热的传递1. 热是一种能量的传递方式,有辐射、传导和对流三种方式。

2. 热传导是指通过物体内部的直接接触来传递热能的过程。

3. 热辐射是指物体通过空气或真空中的电磁波辐射来传递热能的过程。

4. 热对流是指通过流体(液体或气体)的运动来传递热能的过程。

第二章光的传播1. 光是一种电磁波,具有波粒二象性。

2. 光的传播速度在真空中是恒定的,为30万千米/秒。

3. 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4. 光的反射是指光线从一个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一部分光线返回原介质的现象。

第三章机械能的转化1. 机械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和位置所具有的能量。

2.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计算公式为$E_k =\frac{1}{2}mv^2$。

3.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计算公式为$E_p = mgh$。

4. 机械能守恒定律指的是一个孤立系统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第四章磁与电1. 磁铁具有磁性,有北极和南极之分。

2. 磁场是指磁铁或电流所产生的力作用区域。

3. 电是一种带电粒子的运动。

4. 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之分。

第五章电流与电阻1. 电流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2. 电流的方向按照正电荷的流动方向确定。

3. 电阻是指导体阻碍电流流动的程度。

4. 电阻的大小可以通过电阻率来描述,计算公式为$R = \rho \frac{L}{A}$。

以上为人教版初中物理全册的部分知识点总结归纳。

具体内容请参考教材。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以下是人教版初中物理课程的知识点汇总,总结了部分重要内容,供参考。

一、力和运动
1. 力的概念和图示法
2. 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合成分解
3.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4. 牛顿第二定律和加速度公式
5. 牛顿第三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原理
6. 重力和物体的重量
7. 摩擦力和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计算
8. 斜面运动和滑块运动的计算
9. 向心力和离心力
二、声音
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声音是机械波
3. 声音的特征:音调、音量、音质
4. 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影响
5. 回声的原理和应用
6. 音的反射、折射、绕射现象
7. 声音的干涉和共振现象
三、光学
1. 光的传播和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2. 光是电磁波和光的波长
3. 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
4. 光的色散现象和原理
5. 光的成像和反射成像
6. 光的折射成像和透镜的原理
7. 光的散射现象和原理
8. 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四、电学
1. 静电现象和静电力
2. 电路、电流和电阻
3. 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性和计算
4. 伏特定律和欧姆定律
5. 电功和功率的计算
6. 电磁感应和电流的诱导
7. 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原理
五、热学
1. 温度和热平衡
2. 热量和比热容
3. 相变和热传递
4. 温度计和热传感器的原理
5. 热膨胀和热直线传导
6. 气压和大气压力
7. 压强和机械波传播速度
以上是初中物理的知识点汇总,希望能对您的研究有所帮助!。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物理是我们学习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探索世界。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人教版教材是我们常用的教材之一,下面将对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复习物理知识。

【一、力和压强】1. 力的概念和计算: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用牛顿(N)作为单位。

力的计算公式为:力=质量×加速度(F=ma)。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当有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通过力的合成与分解来求得合力和分力。

合力等于多个力的矢量和,分力是物体对其他物体的力分解。

3.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而在国际单位制以外,常用的力的单位有千克力(Kgf)和克力(gf)。

4. 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压强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计算公式为压强=力÷面积。

【二、机械运动】1. 运动的描述与描写:运动可以通过位置、路径和速度等来描述和描写。

位置是物体所处的位置,路径是物体运动的轨迹,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

2. 平抛运动:平抛运动是指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匀速直线运动,而在竖直方向上受重力作用下做自由落体运动的一种运动方式。

3. 合成运动:合成运动是指物体同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运动方式,例如斜抛运动和旋转运动等。

4. 动量和冲量:动量是物体运动的量度,计算公式为动量=质量×速度;冲量是力对物体的作用时间,冲量等于力的大小乘以作用时间。

【三、能量与能量转化】1. 能量的概念和计算:能量是物体产生变化和改变状态的能力,计量单位是焦耳(J)。

能量的计算公式为能量=力×距离。

2. 功的概念和计算:功是力对物体做功的大小,计算公式为功=力×位移×cosθ,其中θ为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

3. 功率的概念和计算:功率是单位时间内所做功的大小,计量单位是瓦特(W),计算公式为功率=能量转化的功÷时间。

(精品word)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精品word)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初中物理知识点聚会(2011.2)桂平市二中—罗寿增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很全的人教版资料)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很全的人教版资料)

初中物理(人教版)目录第一章声现象 (3)第二章光现象 (7)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9)第四章物态变化 (17)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21)第六章电压电阻 (26)第七章欧姆定律 (30)第八章电功率 (35)第九章电与磁 (40)电学部分综合训练 (45)第十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53)第十一章运动和力 (58)第十二章力和机械能 (66)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 (73)第十四章机械能 (82)力学部分综合训练 (90)第十五章热和能 (93)第一章声现象一、知识点总结(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精编版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精编版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 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着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机械运动基础知识梳理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小时(h)、分(min)。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

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计算公式:v=S/t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

v=S/t,变形可得:s=vt,t=S/v。

四、测量平均速度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3、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2.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支持力、拉力、压力等。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同一直线上的力可以合成,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4. 运动的描述: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5. 牛顿运动定律:包括惯性定律、力与加速度的关系、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6. 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

二、热学1. 温度与热量: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量。

2. 热传递方式:导热、对流、辐射。

3. 热膨胀与热收缩:物体在受热或冷却时体积发生变化的现象。

4. 内能与热机: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的总能量,热机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5.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力学过程中的应用。

三、光学1. 光的反射:光线遇到物体表面时发生的方向改变现象,包括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 光的折射: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转的现象。

3. 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4. 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能会聚光线,凹透镜能发散光线。

5. 光的色散: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如彩虹的形成。

四、电学1. 电荷与电场:电荷是物质的一种性质,电场是电荷周围存在的特殊物质。

2. 电流与电压: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电压是驱动电荷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

3. 串联与并联电路:电路中元件的连接方式,串联电路中电流相同,电压分摊;并联电路中电压相同,电流分摊。

4. 欧姆定律: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5. 电功率与能量:电功率是单位时间内电能的转换率,电能是电荷在电路中移动时所做的功。

五、声学1. 声音的产生: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压力波。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空气、水或固体。

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4. 回声和共振: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称为回声,物体在特定频率下振动幅度最大的现象称为共振。

最完整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20210104143855)(精华版)

最完整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20210104143855)(精华版)

初中物理知识点聚会(2011.2)桂平市二中—罗寿增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 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 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 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 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 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副本讲解(20200501071836)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副本讲解(20200501071836)

侧一倍焦距至二倍焦距之间。
②当物体到达二倍焦距之内逐渐向一倍焦距点移动过程中,像变大,像距
v 也变大。像
的大小总比物体要大,像的位置总在镜的另一侧二倍焦距以外。
③可见,二倍焦距点是凸透镜成缩小实像与放大实像的分界点。即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
时所成实像小于物体;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内时所成实像要大于物体。
④当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只能在与物体同侧的地方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焦 点 F 是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
定相交在虚焦点上; (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 (8)画透镜
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8、与光的反射、折射现象相联系的光学器件及应用:
面镜 透镜
பைடு நூலகம்
平面镜(穿衣镜) 凸镜(观后镜)
球面镜 凹镜(太阳灶)
凸透镜(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
凹透镜(近视镜)
9、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透镜) ,视网膜相当于 照相机内的胶片。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 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 (℃):单位是摄氏度。 1 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 0 度,把 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 100 度,在 0 度和 100 度之间分成 100 等分,每一等分为 1℃。
第三章 透镜知识归纳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2、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
照相机: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u>2f 幻灯机:原理、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f<u<2f 放大镜:原理、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u<f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知识点聚会第一章 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vt 21 S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 ~20000Hz 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 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 光现象知识归纳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光路是可逆的)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

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第三章透镜知识归纳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2、凸透镜成像的应用:照相机: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幻灯机:原理、成倒立、放大的实像,f<u<2f放大镜:原理、成放大、正立的虚像,u<f3、关于实像与虚像的区别: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或折射后能够会聚到一点,这一点就是物点的实像。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不仅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也可以在屏幕上显映出来。

如果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或折射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相交于一点,看起来光线好像从这一点发出,而实际上不存在这样一个发光点,这点就是物点的虚像。

虚像只能用眼睛观察,不能用屏幕显映。

跟物体相比较,实像是倒立的,虚像是正立的。

4、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u——物距、v——像距、f——焦距。

物体位置像的位置像的大小像的性质应用举例u>2f f< v <2f 像、物异侧缩小倒立实像照像机u=2f v =2f 像、物异侧等大倒立实像测焦距f<u<2f v >2f 像、物异侧放大倒立实像幻灯机、投影仪5、凸透镜成像的作图:(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v<2f),如照相机;(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

如幻灯机。

(3)物体在焦距之内(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6、凸透镜成像的动态情景:①当物体从二倍焦距以外的地方逐渐向凸透镜移近过程中,像逐渐变大,像距v也逐渐变大。

但是,只要物体未到达二倍焦距点时,像的大小比物体要小;像的位置总在镜的另一侧一倍焦距至二倍焦距之间。

②当物体到达二倍焦距之内逐渐向一倍焦距点移动过程中,像变大,像距v 也变大。

像的大小总比物体要大,像的位置总在镜的另一侧二倍焦距以外。

③可见,二倍焦距点是凸透镜成缩小实像与放大实像的分界点。

即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所成实像小于物体;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内时所成实像要大于物体。

④当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只能在与物体同侧的地方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因此,焦点F是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

7.作光路图注意事项:(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8、与光的反射、折射现象相联系的光学器件及应用:9、,视10.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11.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12.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第四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要放热.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

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非晶体熔化曲线图)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

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18.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 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

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知识归纳1. 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2.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 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4.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5.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6. 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7. 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断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 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9. 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

(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10. 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

(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11.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简称电流)表示。

12.电流I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安培(A);常用单位是:毫安(mA)、微安(µA)。

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13.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1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第六章电压和电阻1.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U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伏特(V);常用单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µV)。

1千伏=103伏=106毫伏=109微伏。

3.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