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应去虚务实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应去虚务实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一线教师努力落实课标精神,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努力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注重学生主体性地位的落实;学生的学习形式也逐步丰富多采起来。

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听课学习,我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我们要尊重“课标”、“教材”“新课程”的魂,而不只是形,在课堂教学中要去伪存真,扎扎实实地实施新课程的教学。

一、形式与内容
新课程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数学。

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增强自身及教学魅力,投入地融入学生情感之中;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开动脑筋,设计一些有趣、有挑战性、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吸引学生投入其中。

特别是对低年级的教学,更需要有丰富、活泼的教学形式,千方百计激活学生思维。

但有些课堂教学,特别是有些公开课,看起来很热闹,但深思起来,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对课堂教学却无多大意义的长进和提高。

我们不能过于重视形式而轻视教学根本,不能本未倒置、华而不实。

我看过这样一个课例:“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片段
计算12×4竖式,
1)、教师先盖住十位的1 ,
会算第一步的请举手,
2×4=8中,8是图中的那些茶杯?
2)、还有那些茶杯没有算?(盒子里的)
师又盖住个位2,引生得出:十位的1表示10
下一步,10×4你能解决吗?
3)、算式完整出示,两位数乘一位数你能完整地计算出来吗?
4)、27×3也是两位数乘一位数,学生试做……。

这些知识的生成靠的是学生的主体活动,师生关注的是对学习内容的思考。

整节课给人的感觉朴实简单,没有花哨的课件与眼花缭乱的形式,但却把新的课程理念实实在在地放进了课堂教学中。

二、学生为主体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过程应体现学生的活动过程。

但在数学活动中,要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却不是很容易的事。

我们在听课当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举的例子、说的方法不是老师想要的结果,老师或不置可否、或轻描淡写,直到出现老师想要的东西后,老师就大加赞赏。

有些课,开始老师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最后却还必须是用老师说的方法,这样老师又牵着线把学生拉了回来。

一节好课,教师要尊重学生,切实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就要以学生的思维流程来实施课堂教学,更多关注学生现场生成的东西,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等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要允许学生犯错误,真正使这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当然还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点评、点拨、控制节奏)。

我经常有这样的感受:课前设计的教案,去上两个班的课,两个班的实际教学可能大相径庭,有时例题、练习题,各不相同,或许教学侧重点也可能有差别。

毕竟教学设计只是预案,而针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课堂教学,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才是最主要的。

三、合作学习
课标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更为大家广为接受和运用。

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健康成长。

教学中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本来每一个学生个体就能解决的问题,老师让四人小组合作,于是出现一人说,一人写,其他两人没事干的现象。

审视我们的数学课堂,会发现有些合作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

有时不考虑问题是否有合作讨论的价值,合作的时机怎样,频繁进行“小组合作”。

有些问题学生还没展开讨论就草草收场。

有的课堂教学,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很长很长,效率却很底;有的合作中,小组长却又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

这些现象表面上看,都似乎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了自主合作学习,实际上这些无效、被动的合作学习,根本达不到预计的教学效果。

合作学习,首先要选好合作问题,为学生的探究、思考、创新创造环境。

这些问题,或有挑战性,或是学生独立学习无法解决的,或是通过合作可以提高学习效果的。

然后要提出合作要求,使每个学生带着思考去活动。

在学生活动时,要促使小组成员真正参与,有时可引导他们分配任务,共担重任。

小组合作时,在时间、空间
上都要力求充分,给学生合作交流创造机会,但不是无原则的越长越好,要有个尺度。

小组合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大的学习观,注意对学生进行合作能力的培养。

四、关注数学思考
思考是数学学习的灵魂。

有活动、有思考才是真正地数学活动。

思考包括独立钻研时的思考,也包括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而引申出来的思考,这两方面在一节课中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倡导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

我们要给学生创造机会,给学生的学习留有更大的探索空间。

有的课上问题一出现,就要求学生马上举手,这里哪有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样又怎能培养会思考会分析的学
生?即使他能马上回答,这时他思考的深刻性、严密性就可能不如别人。

其他学生思考的空间、思考的机会又体现在哪里?有价值的学习需要学生用自己的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上课期间,教师要学会等待。

有时,即使有人马上说出答案,也不要马上赞同,要让学生的思维在你的等待中发生碰撞,产生火花。

创新是学生发展的动力源泉。

曹培英老师说过:“创新是一个艰苦、用脑求索的过程,离开了独立的思考,就无所谓创新”。

新课程给我们每位教师提供了广大的发展空间,这需要我们不懈学习,加强反思,去虚务实,千方百计激活学生的思维,用我们的智慧去设计课程,实实在在地去实施课堂教学,与新课程共同成
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