荠菜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荠菜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刘建平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10期
摘要荠菜是现代餐桌上风味鲜美的稀特蔬菜,发展前景广阔。

总结了荠菜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以为荠菜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荠菜;特征特性;高产栽培
中图分类号S6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0-0126-01
荠菜又名护生草、地末菜,为十字花科荠菜属一二年生草本植物。

荠菜的营养价值非常高,以其嫩叶供食,不仅是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绿色蔬菜,而且对身体有滋补的药用功效。

荠菜一般为野生,遍布世界温带地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野生无污染蔬菜的食用价值,从而催生出人工栽培荠菜供应市场。

目前国内各大城市都有一定面积的引种栽培,并有缓慢发展的趋势,南陵县至今已有3年的人工栽培历史。

笔者经过栽培实践,现将荠菜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特征特性
1.1植物学特征
荠菜株高20~40 cm。

根白色,分布土层较浅。

根出叶塌地簇生,浅绿色,叶被茸毛,广披针形至长椭圆形,羽状深裂或全裂,边缘有缺刻或锯齿。

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

花小,白色。

短角果,扁平,倒三角形,种子两排,浅棕色。

种细小,卵圆形,金黄色。

一般花期为4—6月,果期为5—7月。

1.2生理特性
荠菜属耐寒蔬菜,喜冷凉湿润的气候,种子发芽适温为20~25 ℃,生长适温为12~20 ℃。

气温低于10 ℃,高于22 ℃时,生长缓慢,温度高,品质差。

荠菜对土壤要求不严,但肥沃、疏松的土壤能使其生长旺盛、叶片肥嫩、品质好。

对土壤pH值要求为中性或微酸性[1-2]。

2栽培技术
2.1品种选择
目前生产上主要有板叶荠菜和花叶荠菜2个品种。

①板叶荠菜。

叶片大而厚,生长快、早熟、高产。

外观商品性较好,风味鲜美。

播后40 d即可收获,适于秋季栽培。

②花叶荠菜。

植株塌地生长,叶窄较短小,香气浓郁,味极鲜美。

适于春季栽培。

2.2栽培季节
长江流域荠菜可春、夏、秋3季栽培。

春季栽培在2月下旬至翌年4月下旬播种;夏季栽培在7月上旬至8月下旬播种;秋季栽培在9月上旬至10月上旬播种。

如利用塑料大棚栽培,可于10月上旬至翌年2月上旬随时播种。

2.3选地整地
选择排水良好、肥沃、杂草少的地块,避免连作。

播前施腐熟有机肥22.5~30.0 t/hm2,浅翻、耙细,做成平畦。

2.4播种
多用干籽撒播法,在栽培畦内有较充足的底墒情况下撒种。

如底墒不足,应播前浇透地块造墒。

种子撒播力求均匀,撒后浅耙、镇压,使土壤与种子密接,以利种子吸水,保证出苗。

亦可先浇水,待水渗下后撒种,再覆细土1 cm。

春播用种量11.25~15.00 kg/hm2,荠菜种子有休眠期,当年的新种子不宜利用,因未脱离休眠期,播后不易出苗。

2.5田间管理
2.5.1浇水。

荠菜种子细小,易受土壤水分影响。

在出苗前,一定要注意浇水保湿,浇水时间以早晨露水未干时比较好。

浇水要掌握“轻浇、勤浇”的原则,不能一次浇透。

每隔1~2 d浇1次。

2.5.2除草。

荠菜植株矮小,往往杂草丛生,化学除草困难,影响荠菜品质,故管理中应经常中耕拔草,做到拔早、拔小、拔了,勿待草大压苗。

2.5.3施肥。

一般秋播后3~4 d出苗,春播后6~15 d出苗。

当苗有2片真叶时,进行第1次追肥,施0.3%尿素液15 t/hm2,第2次追肥于收获前7~10 d进行。

以后每收获1次追肥1次,施肥浓度可适当提高。

秋播荠菜的采收期较长,可追肥4次,每次施肥量同春播荠菜。

2.6病虫防治
2.6.1霜霉病。

荠菜的主要病害。

春播荠菜在6月因阴雨天较多,或在秋天连雨天气,病害易大面积发生,其叶片往往感染霜霉病。

防治方法:一是清沟理墒,防止田间积水;及时拔除杂草,使植株通风透光。

二是初见发病时,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

2.6.2蚜虫。

由于蚜虫前期不易发现,当荠菜叶片发生皱缩时,蚜虫危害已相当严重,叶片很快就会呈现绿黑色,以致失去商品价值。

要定期检查叶片背面,发现蚜虫达到防治指标后要及时用10%蚍虫啉8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喷洒防治。

另外,清除田间杂草,进行合理轮作,也是防治蚜虫的有效措施之一[3]。

2.7采收
荠菜是分次采收的,每次采收时应采大留小,采留植株要均匀适当。

早秋播种荠菜,在真叶10~13片时即可采收,约9月上旬供应市场。

从播种到采收为30~35 d,以后分期收获4~5次,至翌年3月下旬采收结束。

每次可采收4 500 kg/hm2左右,总产量可达22.5 t/hm2。

10月上旬播种的秋荠菜,随着气温逐步降低,生长变得缓慢,45~60 d后才采收,以后可继续采收2次,总产量可达27.0 t/hm2。

2月下旬播种的春荠菜,4月上旬采收供应市场。

而4月下旬播种的,5月下旬采收,春播荠菜一般采收1~2次,产量18.0 t/hm2左右。

2.8留种
栽培荠菜需单独建立留种田。

留种田播种期以气温降到25 ℃以下时为宜,一般长江中下游为10月上旬。

播种宜稀,用种量11.25~15.00 kg/hm2。

出苗后,要除去杂草和弱苗,以10 cm×12 cm株行距定苗。

留种田应适当控制氮肥、增施磷肥和钾肥(具体按当地测土配方施肥)。

适时采收是荠菜留种的关键。

当种荚由青转黄7~8成熟时,为采收适宜时期,应选在晴天10∶00左右收割。

晒种株1~2 h,再搓出种子,将种子晾干。

一般留种田可收种子750 kg/hm2左右。

好的种子呈橘红色,色泽艳丽,可作为下一年的荠菜生产用种[4]。

3参考文献
[1] 李鑫.大棚荠菜高产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2008(18):57.
[2] 吴明.荠菜的无公害栽培技术[J].北京农业:实用技术,2010(2):13-14.
[3] 张强,郁寅良,潘复生,等.出口荠菜生产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0):2096.
[4] 陈鹏飞,孙保亮,杨卫红,等.绿色食品荠菜的生产技术规程[J].四川农业科技,2005(11):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