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文科历史综合能力运用类试题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因此自镜也,未必尽同、”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 )
A。
历史能够重演,应当以史为鉴
B、历史可不能重演,不能以史为鉴
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
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
答案及解析:
1考点:历史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司马迁和《史记》,要求了解司马迁的严谨的史实态度和观点、
解答:材料中司马迁的观点意思“生活在现代的人,应该记住往常的道理,用它来做借鉴,但不是要一定与古人一样"即借鉴历史,但不盲从古人的意思。
故D项符合、ABC项与题干不符,且表述错误,故排除、
故选D、
2据统计,在清代,1400个小城镇中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约一半是府或省治所在地,较大的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
材料体现了( )
A、清代商品经济发达,市镇兴盛
B、市、镇成为朝廷维护统治的政治中心
C、清朝政府对商业发展高度重视
D、政府利用政治手段来提高城市化水平
答案及解析:
2B
分值:(1分)
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再认再现和理解能力、分析题意,得知寒冷气候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冲突有重要影响,在客观上影响到农耕文明的发展,但不能由此得出寒冷气候阻碍农耕文明的繁荣发展的结论,故A项错误;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题中提到的现象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结果,故B项错误;气候变迁对文明发展有一定作用,但不能起决定作用,故C项错误;历史地理学的出现使人研究历史的视角已从过去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拓展到地理学领域,故D项正确。
【考查方向】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
【易错点】,分析题干信息不准确,不能从整体掌握题干含义。
【解题思路】:
3历史地理学研究表明,北半球气候寒冷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冲突有重要影响,而盛唐时期农耕文明的繁荣则建立于气候温暖期基础上。
由此能够认为( )
A、寒冷气候阻碍农耕文明的繁荣发展
B、借地理信息解释历史现象牵强附会
C、气候变迁对文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D、交又学科拓展了历史学研究的视野
答案及解析:
3、D
分值:(1分)
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再认再现和理解能力、分析题意,得知寒冷气候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冲突有重要影响,在客观上影响到农耕文明的发展,但不能由此得出寒冷气候阻碍农耕文明的繁荣发展的结论,故A项错误;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题中提到的现象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结果,故B项错误;气候变迁对文明发展有一定作用,但不能起决定作用,故C项错误;历史地理学的出现使人研究历史的视角已从过去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拓展到地理学领域,故D项正确。
【考查方向】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
【易错点】,分析题干信息不准确,不能从整体掌握题干含义。
【解题思路】:结合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得知寒冷气候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唐朝的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影响,对比分析个选项表述即可。
42019年3月,考古专家确认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主身份为“汉废帝”刘贺。
据史书记载,刘贺在当皇帝的27天里做了1127件荒唐事,从而留下了“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的罪名、但刘贺墓出土了编钟、琴瑟、大量的竹简和孔子圣贤像,诸多学者据此认为刘贺是知书达理、情趣高雅的人、上述对刘贺的不同评价说明
A。
文献史料真伪难以辨别
B、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互证
C。
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D。
历史记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答案及解析:
4B
试题分析:材料中阐释了对刘贺的不同记载与论证,由史书记载的刘贺,也有通过考古得出的刘贺,强调的对刘贺的认识需要从多方面论证,没有对“文献史料真伪”进行阐释,故A项排除;材料中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刘贺,强调的是在历史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材料的相互论证,以得出正确的认识,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主旨不是对刘贺的评价,而强调的是史料研究,故C项排除;“历史记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表述合理,然而与题干主旨不合,故D项排除。
考点:历史研究•历史基本素养•史料论证
5法国名噪一时的年鉴学派领袖及其创始人马克•布洛赫曾说:“在学术研究的领域,考据学已不再是一门无足轻重的辅助学科,它有着广阔的前途,借助于考据水平的精益求精,历史学将自豪地为人类开辟一条追求真理和正义的崭新大道。
”这表明布洛赫的学术研究( ) A、在为历史辩护
B。
在为自己辩护
C、在为时代辩护
D。
在为统治阶级辩护
答案及解析:
5、C
考点:历史和历史的“重现”·历史学如何“重现”历史·特点
6某同学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准备了下列材料、其研究视角是( ) A。
生态史观
B、整体史观
C、现代化史观
D、社会史观
答案及解析:
6。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依照题干文字及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均涉及人们的物质生活领域,属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史观视角。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两项明显不正确,排除;B项具有迷惑性,易误选,但题干图片仅涉及植物种类,无从体现植物品种之间的交流,无从体现“走向整体性"、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史学理论与研究·历史认识·史观·社会史观
7“1912年史量才接办了《申报》,实行西方管理模式,并从美国购进新式印刷机投入生产、1920年,他被推选为世界报业大会副会长,多次与欧美报业进行交流。
之后他又在《申报》增设文艺、儿童等栏目。
九一八事变后,他在《申报》发表文章力挺抗日活动。
”以下用不同史观解读该材料,不准确的是( )
A、从社会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丰富了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B。
从全球史观看,史量才担任报业大会副会长推动了世界报业交流
C。
从现代化史观看,史量才的《申报》实行机器印刷、企业化管理
D、从文明史观看,史量才在《申报》力挺抗日活动具有反帝爱国性质
答案及解析:
7D
试题分析:社会史观是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去研究历史,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全球史观是从全球化的角度去研究历史,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现代化史观是从现代化的角度去研究历史,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文明史观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去研究历史,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史学评价·史观·文明史观
8关于中国近代的“租界"不同史观有不同的评价,革命史观以为“租界”是“国中之国”,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据点;现代化史观认为,租界是传播和展示西方工业文明的窗口,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文明史观认为,租界是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交流、融合之地,有利于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进步;全球史观认为租界是中国联系世界的桥梁和纽带,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
造成这种不同评价的根源是( )
A、不同史观的评价角度和标准不同
B、不同史观的评价立场不同
C、新史观不了解租界的真实情况
D、西方学者在评价中国历史问题时采纳双重标准
答案及解析:
8据材料“列强侵略中国的据点"、“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有利于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进步”、“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可知,不同史观的评价角度和标准不同,故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评价立场的问题,故B项错误;不同史观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租界的真实情况,故C项错误;
D项在材料中无反映,故D项错误、
A
9传统史学以帝王将相为主要研究对象,但梁启超的“新史学"以国民群体为研究重心,为全体国民写史,写全体国民的历史。
这一视角转换体现了( )
A、社会史观
B、全球史观
C、文明史观
D、近代化史观
答案及解析:
9。
社会史观以社会的视角观察历史,不仅要关注上层人物,也要关注到下层民众,与材料相符,故A项正确;全球史观强调世界整体发展,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发展就是文明演进的过程,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近代化史观,故D项错误。
A
10右侧为《春秋左传》的目录节选。
以下与该书的写作体例相仿的史书是( )
A、《历史》
B、《资治通鉴》
C。
《史记》
D。
《史通》
答案及解析:
10考点:历史纪年方法、
分析:本题以《春秋左传》的目录节选为考查切入点,考查对纪年方法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史书写作方式知识点的掌握。
答案:由材料中能够看出《春秋左传》是依照人物的排列进行历史记载的,是一部纪传体史书;
A、《历史》范围宽泛,故排除;
B、《资治通鉴》属于编年体史书,故错误;
C、《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故正确;
D、《史通》属于史学理论著作,故错误;
故选C、
11如图中的“宋”通常被中国后世史学家称为( )
A、北宋B、南宋
C、刘宋
D、宋国
答案及解析:
11考点:历史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以宋朝为考查背景,考查对宋朝历史文化常识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分析能力、
答案:依据地图可知此时的宋朝位于长江以南,史称南宋;
故选B、
12如图为1964年,在河北省涿州市一座唐墓中出土的一枚金币,其正面中间的文字为:“别无他神,唯有真主,真主举世无双。
”该金币应源自( )
A、大食ﻩB。
天竺
C、日本D、新罗
答案及解析:
12考点:史料的重要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史料的内容有特别多,一般能够分为四个方面:史迹遗存。
这
类史料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尚存的各种实物、具体包括:地上和地下的遗址和遗迹;传世和出土的文物、
答案:“别无他神,唯有真主,真主举世无双”表明该金币应源自大食,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