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八下《马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马说》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语言简洁、思想内容丰富,具有教学价值的课文。

全文使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把道理蕴含在具体的事物中,学生之前也学过这样的文章,通过借用其他事物的方式来说明道理。

全文通过运用形象思维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描写伯乐、食马者、千里马三个喻体,把事实摆在读者面前,表达作者对人才问题的见解。

教学中首先要注重朗读课文,知道字词的读音,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的节奏、重读的地方;其次掌握相关文言知识,了解虚词、实词的相关用法,并进一步了解“说”这类文体的特点;最后理解内容,品味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着眼于文本,通过细读文本来深入挖掘文本意义。

学生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文言文有了较多的学习,对“说”这类文体的特点也有一定的了解,且具备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多动手,查资料,学生能做的就让他们自己做,遇到问题先自己思考,解决不了的与同学交流讨论,为学生提供更多发言的机会,培养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课文内在情感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采用无注释文言文,小组合作将课文读通顺,了解文章的意思,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

2.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和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写作方法。

3.通过挖掘细节,品味语言,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挖掘细节,品味语言,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对本文的写作方法有一定了解。

教学难点
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千里马到底需不需要伯乐,伯乐对于千里马有决定作用吗?其实关于这个话题,韩愈早在1200多年前就发表了精辟观点,表达了他的内心感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韩愈的《马说》,去聆听他的心声。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自由朗读,小组交流,读准字音。

【明确】“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语言简明,寓意深刻,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跟现在的议论文、杂文相似。

往往是托物寓意。

“马说”即谈马,论马。

2.学生展示朗读,正字音,明节奏。

关注以下几个字的读音:“祗”“骈”“食”“粟”“邪”;
提示以下句子的节奏:①可以在虚词后面停顿一下;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全班齐读。

【明确】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ĭ)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 cáo 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将不能理解的字词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解决。

预设:
祗、奴隶人、骈、食、尽、见、等、策、临、其、以……称、之
4.学生展示交流
重点字词:
(1)故虽有名马(即使)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仅)
(3)骈死于槽枥之间(本义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4)不以千里称也(因为;著称)
重点字词:
(1)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动词;按照)
(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3)执策而临之(马鞭子,名词;面对)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5)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6.分组合作读(配乐)
三、理解文章内容:
惜——千里骏马无人识
1.同学们饱含情感地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们再来回到题目《马说》,马说是什么意思呢?(“说”是谈谈的意思,它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我们学过爱莲说)就是谈论马的,韩愈谈论的是一匹什么马?——千里马
千里马有怎样的特点?——能够日行千里,杜甫有诗云:直堪托死生,万里可横行。

可见千里马因骁勇善跑,对主人生死忠诚,所以最适合沙场驰骋,建功立业,历代多少人朝思暮想,为拥有千里良驹而不惜一掷千金。

而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在文中找到相关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你可以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我从________(原文)读出,这是一匹________的马,因为________。

让我们一起齐读这几句,读出千里马的可怜、痛苦、愤怒。

2.人人争相求之的千里马本因在广阔的天地中驰骋纵横,现在只能呆在普通的马厩里干着普通的农活,被奴隶人鞭打,被喂养人嫌弃,甚至到死都没有人为他们可惜或痛心。

那么到底谁应该对千里马的这些遭遇负责呢?小组合作探究:谁应该对千里马的遭遇负责?请从文中找到依据。

伯乐——不常有,导致大量千里马没能及时被发掘;
食马者——不识马,才会按照普通马的方式喂养、鞭打、摧残;
奴隶人——辱没马,才会让千里马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

根据以上探究,韩愈写千里马的遭遇究竟想表达什么观点呢?“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想表达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因为千里马和普通马很难从外表上看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没有伯乐那样善于相马的人,千里马往往不可能被发现,还有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3. 显然,文中的千里马被埋没是因为没有遇到伯乐,可是没有遇到伯乐,就一定会有上面悲惨的遭遇吗?
不一定。

是因为千里马不但没遇到伯乐,遇到的还是不识马的“奴隶人”和“食马者”,
“奴隶人”不识马就算了,可是喂马的也不识,他不光摧残着千里马得身体,还摧残它的精神和心理。

面对上等的千里马,他们却这样做,着实令人气愤,这食马者是一群什么人啊——愚昧无知还自大的人。

作者写到这时,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他的愤怒和嘲讽,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让我们齐读这两句,读出作者的愤怒和嘲讽。

四、感悟作者情感:
悟——济世良才被埋没
这样的千里马在面对食马者的不解和摧残时,它有怎样的反应:鸣,鸣是什么意思?本文是韩愈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不平则鸣是什么意思,因此鸣就是千里马在遇到不公正时发出的反抗的呼喊。

合作探究:有人认为,这几句在文意上不畅通,理由是前两个分句的主语是“食马者”,而最后一个分句的主语是“千里马”,所以建议将“鸣之”改为“闻之”,你怎么看?(这个“鸣”字意味深长,它鸣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愤,鸣出了“食马者”的愚妄和浅薄,也鸣出了千里马对伯乐的深情呼唤。


作者之“鸣”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小组活动,小组内两人合作回答一个问题:
1.韩愈是千里马吗?
2.他的遭遇和千里马一样吗?
3.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想表达什么情感?
(寄托了作者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讽刺和控诉。

——托物寓意)
作者把这种强烈的情感还寄托在文中的一个副词上,大家发现了吗?是“不”字,老师将带有“不”字的句子进行分类,并加上了主语,我们一起读读,体会作者的“不平则鸣”。

(分三大组读)
(你)食马者不知千里而食也。

(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同其意……其真不知马也!
(我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不以千里称也。

(这一切都是因为)伯乐不常有!
五、探究文章主旨:
说——伯乐何在?
他在文章的开头深情地呼唤伯乐,其实,韩愈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用到了伯乐,可见他对伯乐的渴望。

我们来看看: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伯乐之厩多良马。

——韩愈《送全秀才序》
伯乐一顾,价增三倍。

——韩愈《为人求荐书》
分析千里马和伯乐哪个更重要?
学生各说纷纭,老师把问题分解成三个小问题:
①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想怎样获得他人的赏识?
②假如你是食马者,你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
③假如你是伯乐,你应该怎么挖掘人才?
预设:
①积极表现自己,用自己的能力引起伯乐的注意;
②物尽其用
③看重才能和人品总结
同学们,韩愈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自己不仅是一匹千里马,而且当他功成名就时,仍不忘初心,提携后辈,不仅有大量的韩门弟子,还有我们熟悉的贾岛、李贺。

经世之道,识人为先;人才兴则国兴,不管在什么年代,不仅需要大量千里马,还需要许多知人善任的伯乐。

时至今日,千里马和伯乐的故事仍被人津津乐道,生在今天的我们何其幸运,因为只要我们有才能,总会有施展的机会,当然你也可以成为自己的伯乐!
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
A.今天阅读韩愈“杂说”中的《龙说》,按照今天学到的方法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

B.阅读语文书p123第四题的短文,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不少于3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