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诵读吟咏,感受苏词雄浑、壮阔的意境与豪放的风格。
2、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情怀。
重点难点
1、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蕴含的思想感情。
2、进一步认识苏轼,感受他即使面对打击、身临困境,也能保持超然、洒脱、乐观的人格魅力。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
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有喜欢的偶像吗?你是喜欢他的颜值、才华,还是人格魅力?
老师也有一个十分崇拜的偶像,自从第一次遇见他,就被他深深吸引。
他是最浪漫的诗人,为悼亡妻低吟十年生死两茫茫;
他是最豪放的词家,面对古赤壁战场高唱大江东去;
他是最超脱的文人,多次被贬依然乐观豪迈超脱旷达;
他是最难得的全才,精通书法绘画、热爱造酒美食;
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是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他是谁?(学生回答)他就是北宋文豪苏轼。
我以苏轼为偶像,苏轼也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是谁呢?
今天我就带着大家走进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起去寻找答案。
二、名家朗读
这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咱们先听名家朗读,初步感受本词豪迈的特点。
三、时代背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被捕入狱。
出狱后,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不能签署公文,还受人监视,生活上也陷入极大地困顿。
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
如《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黄州与苏轼有着不解之缘。
黄州是他人生旅途的一个重要驿站。
在这里,他开始对生命的真谛、价值做认真地思考,完成了思想上的飞跃,不断走向睿智和成熟。
黄州带给苏轼的是生活上的苦难,更是精神人格上的升华。
人生有时就这么奇妙,黄州本是苏轼被贬之地,却又成全了苏轼。
这其中的奥妙值得我们深思啊。
四、整体感知
下面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这首词,尽量做到声音洪亮,有气势,有感情。
(教师点评朗读效果)
提问:上、下片具体写了什么内容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本词上片咏赤壁美景,下片抒怀古幽情,最后抒个人感慨。
(板书)
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些内容的呢?我们接下来进行深入研究。
五、研究赏析
(一)研析上阕
1、请大家齐读上阕,用一两个精炼的词语来概括赤壁之景的特点。
(同桌讨论)
明确: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大气磅礴等等。
2、提问: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现雄浑、壮阔的特点?说说你的感受。
(师生共同探究)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江东去”,劈头四字,就有排山蹈海之势。
犹如看3D电影时,一个镜头,诗人就将滚滚长江一下子推至我们面前,只见长江携着巨浪向我们迎面扑来,不可阻挡。
提问:是哪个词赋予了这种感受?
明确:用“大”字来修饰长江,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为全诗定下了高昂的基调。
紧接着一句,“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更是用语新奇,让人眼前一亮,精神一振。
提问:大家说说哪个词用的好?为什么?
明确:淘。
冲刷、洗刷之意。
提问:江水冲走了千年来的英雄人物,能这么理解吗?
明确:不能。
在这里,“浪”比喻时间。
滚滚东流的江水,在诗人眼中,已不只是江水,更是流逝的时间,历史的长河。
诗人伫立江边,思接千古,一代又一代,多少英雄人物都被时间的洪流带走。
他们的英雄伟业也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而今无从寻觅。
我们的耳边似乎响起了《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一句既使读者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从而引出下文怀古之意。
接下来,镜头转移,诗人的目光由奔腾的长江,转向了赤壁古战场。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提问:为什么说是周郎赤壁?(点名回答)
明确:说明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用。
他指挥的赤壁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曹军,奠定了他的历史地位。
赤壁因周郎而著称,周郎借赤壁而扬名。
那么,“赤壁”是怎样的一种景观呢?接下来诗人就要进行具体描写了。
我们一起来读、背。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提问: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但却能感受到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词的艺术。
写了哪些具体景物?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学生思考,交流,点名回答)
明确:石,岸边的悬崖峭壁。
涛,奔腾的江水。
石用“乱”,写出崖壁的山石散乱险怪,“穿”写出山崖陡峭、直插云霄的气势。
涛用“惊”,写出波涛汹涌,“拍”写出水石相搏的情状、声音与力度。
用“千堆雪”喻浪花形象真切,“卷”写出了浪花奔腾四溅的情形。
此句诗人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的意象描绘了一幅雄奇壮阔的画面,表现了作者豪迈的情怀。
面对赤壁如此壮阔的美景,诗人发出了怎样感叹?
(4)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提问: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正如毛泽东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如画的江山像一个绚丽的舞台,一时之间,三国群雄争霸,英雄辈出。
接下来苏轼仰慕的偶像就要隆重登场了。
谁呢?周瑜。
(二)研析下阕
1、人物分析
这是个怎样的周瑜啊?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有关周瑜的片段。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1)婚姻:小乔初嫁了。
提问:为什么说“初嫁”?当时小乔刚嫁给周瑜吗?
点拨: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
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周瑜三十四岁,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周瑜才二十四岁。
已经真的不是小乔,可以说是老乔了。
那么大家考虑一下,博学如苏轼难道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吗?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明确:是用美女衬英雄,更衬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春风得意,足以令人艳羡。
(2)外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提问:这句写出了周瑜什么特点?
明确:这是周瑜的仪容装束。
拿着羽毛扇,头戴青丝带头巾,是三国以来儒将时髦的打扮。
你看周瑜英俊、儒雅、风度翩翩,颠覆了人们对武将健硕剽悍、满脸横肉的传统印象。
(3)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提问:谈笑间,表现了周瑜什么特点?
明确: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三万对曹操的八十万大军。
你看周瑜,面对强敌淡定自若,手摇羽毛扇,谈笑间,就将曹操的大军烧了个灰飞烟灭。
谈笑间,反映出作为统帅的周瑜临战时从容冷静,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在胸、胜券在握。
到这里,诗人塑造了一个风度翩翩、意气风发、年轻有为,爱情事业双丰收的青年将领周瑜形象。
面对这样的周瑜,苏轼感受如何?
2、诗人感受
提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句怎么理解?
明确:应理解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以致过早长出花白的头发”。
多情,指多愁善感。
面对周瑜,苏轼心里自是有个比较。
周瑜苏轼
年龄:34 岁47 岁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事业:功成名就壮志未酬
于是苏轼自嘲道:自己在人生失意、年华老大的时候,还怀想什么“风流人物”,还想着建功立业,太多情了、太可笑了。
到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他的一丝苦笑,听到了他一声叹息。
苏轼最后是如何结束这次怀古之旅的呢?
3、人生态度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提问:有人说这句话体现了苏轼消极的人生态度,也有人说体现的是苏轼释然、洒脱?请同学们思考交流,说说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明确:观点一:消极。
“人生如梦”,人生像梦短暂而又虚无缥缈,有什么必要非得建功立业呢。
毕竟苏轼是人,不是神。
悲伤失意在所难免,这体现了一个真实丰满可爱的苏轼。
观点二:超脱。
“人生如梦”,人生犹如梦一般短暂,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随着大江而东去,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吗!自己一生算得了什么!那么又何必去执着呢。
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就把这杯酒敬给了千古不变的江月吧。
“一尊还酹江月”,古人借酒浇愁,愁更愁。
诗人洒酒入江,以酒祭月,让万古愁怀随江流而去。
这说明他已经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
六、归纳总结
全词借古抒怀,上阕绘赤壁之景,下阕抒怀古之情,最后写个人感慨。
雄浑壮阔、大气磅礴,被誉为“古今绝唱”。
同时苏轼的人生哲学也告诉我们,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面对苦难,不要沉沦,不要自弃。
当生活赐予你不幸,先不必急着痛苦绝望,谁能保证多年以后补偿给你的不是一份厚重的礼物?苏轼不是最好的证明吗!
七、再次朗读
1、点名朗读
全班闭上眼睛想象诗中画面,再次感受其雄浑壮阔的特点。
2、全班齐读
最后,让我们再次高声朗读本词,再次感受苏轼的悲愤与无奈,洒脱与旷达。
八、结束语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学习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苏轼带个我们的感动和思考远远没有停止。
于是,我穿越时空,给他写下一段真情告白。
(配乐朗读)
读你
---写给苏轼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
你从泛黄的线装书中走来,带着两鬓华发;你从遥远的大宋走来,带着一身风雨。
你历尽磨难,身心疲惫;你参透人生,乐观放达。
你的诗文像一棵开花的树,繁花似锦,覆盖古今文学的天空;你的人格如一颗璀璨的星,光芒耀眼,照亮后世读者的心灵。
大江东去,浪又淘尽,多少英雄人物。
当你伫立江边,羡慕周郎悲叹失意时,你可曾想见,多年以后你早已成为后人仰慕的偶像,永远闪耀在历史的星空。
九、课下作业
你又从苏轼身上和这首词中获得怎样的思考呢?请课下写一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