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大桥镇中学2018年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聊城市大桥镇中学2018年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
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这两种耕作方式( )
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参考答案:
C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井田制
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属于井田制,不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井田制没有引发阶级关系变化,故B项错误;商周时期,生产力低下,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C项正确;前者属于集体劳作,后者属于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故D项错误。

2. 1816年英国率先采用金本位制,1870年后各工业国都采取金本位制。

通过规定英镑与黄金的比价,英镑成为国际货币;用类似方法,马克、法郎、美元也可以在世界市场流通,随时兑换。

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资本实现自由流动。

这可以说明
A.资本输出减弱了欧美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
B.西方国家仪靠金融手段即可控制世界市场
C.英镑等同黄金起到协调各国贸易的作用
D.金融体系在国际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显著
参考答案:
3. “赞美你,你从大地诞生并来到我们跟前,带来了营养。

灌溉了田地,并使牲畜得以生存。

你给远离水源的沙漠解了干渴。

让大麦和小麦成活。

使梁仓盈满,使库房扩张,你给穷人以恩赐。

我们为你而演奏竖琴,为你而高唱赞歌。

”这条世界著名的长河,非洲主河流之父,孕育了()
A.中华文明B.埃及文明 C.印度文明 D.希腊文明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依据材料文字“非洲主河流之父”可知是尼罗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尼罗河孕育了埃及文明,B项正确;ACD三项均排除。

故选B。

4. 城邦在实质上是一种特权组织,公民是“属于城邦的人”。

城邦在公民心目中如神物一般。

公民们赋予它绝对的政治、宗教和伦理权威,能够全面地支配和干预个人生活。

希腊的这种城邦公民工具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城邦是维护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B.城邦政治实质是贵族政治
C.城邦借神权对公民实施精神控制
D.城邦对公民利益严重漠视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公民作为一种政治身份,最早出现于希腊城邦政治结构之中。

希腊文的“公民”(Polites )一词就由城邦(Polis )一词衍生而,其原意为“属于城邦的人”。

所谓公民观念,主要指公民对自己的身份和政治角色及由此而的权利义务的认知,对他们与公民团体即城邦之间关系的看法以及他们的政治价值取向。

希腊人的公民观念是公民观念的原始形态。

由题意可知,希腊城邦是维护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希腊政治制度.民主制度
5. 基辛格在《大外交》中提到:“美国采取措施以强化受到苏联侵略或共产党颠覆威胁的国家,这也就是保护美国的安全——它就是保护自由!”为此,美国首先采取的措施是A.推行杜鲁门主义
B.实施马歇尔计划C.成立北约组织
D.发动局部“热战”
参考答案:
【知识点】G1现代世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两极世界的形成
A本题考查二战后的美苏关系,题干中的备选项都是美国采取的措施,但注意题干要求的是首先的措施,也就是采取措施中时间最早的那个。

故选: A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

6. 《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的起源解释: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商王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36代,亡于楚国。

宋亡国后,原王公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宋”为姓,乃成宋姓。

从以上材料不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A.周礼是维护中央集权统治的有力工具
B.诸侯争霸导致了宋的灭亡
C.周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D.以封国为姓是中国姓氏的来源之一
参考答案:
A
7. 商朝人多占卜,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包括祭祀、收成、征伐、天气、祸福、田猎、疾病、以至于生育等,几乎无事不卜;将所卜之事及应验情形记录在龟甲兽骨上,由此留下了珍贵的甲骨卜辞。

这反映出商朝时期
A.珍藏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
B.形成了完整的史学体系
C.具有贯通古今的历史观点
D.编辑了最初的历史典籍
参考答案:
A
【详解】材料中“所卜之事及应验情形记录在龟甲兽骨上,由此留下了珍贵的甲骨卜辞”表明商朝时期珍藏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

故答案为A项。

B项,材料未体现形成了完整的史学体系,排除;C项,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具有贯通古今的历史观点的结论,排除;D 项,材料只是表明商朝时期“留下了珍贵的甲骨卜辞”,没有反映编辑历史典籍,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

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
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

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

“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8. 《史记·货殖列传》载:“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这反映了司马迁()
A.主张农工商并重
B.主张“工商食官”
C.坚持“重本抑末”
D.肯定“重义轻利”
参考答案:
A
本题考查司马迁的经济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司马迁认为农民不生产出来粮食,食物就要匮乏;工匠不生产出器物,劳动与生活就要陷于困厄;商人不进行流通,那么粮食、器物、财富就要断绝;虞人不开发山泽,资源就会缺少,故体现其农工商并重的思想,因此选择A项。

B项的“工商食官”即“工商食于官”,说明官府垄断工商业,D项强调重义务轻利益、重责任轻利益、重仁义轻利益,均与题意信息不符;C项与材料信息矛盾。

9. 一位学者自述:因为爱看地方戏曲,才对民间传说有大概的领略;又因为社会上流行思想革命,我才大胆提出打破传统学说的见解;也因为征集歌谣的缘故,而注意到许多风俗材料。

这位学者的行为最可能受到的影响是
A.鸦片战争前的程朱理学
B.晚清时期的中体西用说
C.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
D.文革时期的破旧立新说
参考答案:
C
10. 《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王沈缺乏治理才能 B.九品官人法有弊端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度只看出身
参考答案:
B
11. 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学历史教育。

下列历史教育目标,分别颁布于1904年、1912年、1936年和1956年。

颁布于1936年的是
A.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
B.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
C.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D.特别说明其(指中国)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
参考答案:
D
12. 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

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

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参政丧失民众信任
参考答案:
C
据材料“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雅典政府强制公民参政,说明参政是公民的义务,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公民大会形同虚设,故A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民众失去政治热情,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体现参政丧失民众信任,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雅典民主的特点入手,区分公民的义务和公民的热情、信任等主观态度,据此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
正确答案。

13. 《后汉书》卷七十六《王景传》载:建初八年(公元83年),王景任庐江(地处淮南江北)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荒度,教用犁耕,由是耕辟倍多,境内丰给。

”这反映出当时庐江地区
A.农业经济水平显著提高
B.土地兼并现象有所缓解
C.农业灌溉耕作技术革新
D.农本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参考答案:
A
【详解】从“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荒度,教用犁耕,由是耕辟倍多,境内丰给”可以看出农业经济水平显著提高,A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土地兼并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到“犁耕”,并没有具体涉及到农业灌溉耕作技术革新,排除C项;农民思想没有在材料中出现,且成为社会共识也没有反映,排除D项;
14. 莫奈在其系列画作中将伦敦的雾画成紫红色,伦敦人为此到大街上仔细看雾,发现烟囱里不断喷出的带有火星的烟火与阳光发生映射,雾确实是紫红色的。

由于莫奈的系列画作中如实地记录了日期及太阳所处的位置,他的作品成为近年来科学家研究维多利亚时期伦敦空气状况的一个依据。

上述材料说明
①莫奈注重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②伦敦的工业化带来严重污染
③莫奈以抽象的手法描绘伦敦④莫奈将绘画与科研并举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参考答案:
D
【考点】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解题关键是仔细读图。

依据“伦敦人为此到大街上仔细看雾,发现烟囱里不断喷出的带有火星的烟火与阳光发生映射,雾确实是紫红色的”可知①正确,依据“他的作品成为近年来科学家研究维多利亚时期伦敦空气状况的一个依据”可知②正确,故选D;③中抽象与题意不符,④中科研不是莫奈的活动。

故选D。

15.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王国维这段话的主要说明了( )
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
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
参考答案:
D
16. 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揭露得淋漓尽致,为马丁?路德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了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的思想。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都抨击了宗教神学思想B.两者相互推动
C.都直接猛烈地批判了天主教会 D.都从根本上否定了上帝的权威
参考答案:
B
【试题解析】材料反映出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揭露的是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还未抨击宗教神学思想,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对教会的揭露为马丁·路德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而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反过来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两者相互推动,故B项正确;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间接批判天主教会,故C项错误;两者否定的都是天主教会而非上帝的权威,故D项错误。

17. 1933年底,一位国会议员在纪念林肯诞辰的演说中说:“我已经看到一位独裁者正在
成长,他已使希特勒、墨索里尼十分妒忌,私营企业的独立性已成往事,个人自由不过是记忆而已。

”他是在
A.批判希特勒、墨索里尼的独裁统治 B.肯定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
C.纪念林肯做出的伟大贡献 D.批评罗斯福扩大了政府权力
参考答案:
D
18. “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

”材料旨在说明中午战争的失败
A.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
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
C.促使当时中国由学习西方的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制度
D.促进洋务运动深入发展
参考答案:
C
“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促使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促使国人开始探究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戊戌变法就是该事件后产物,故C正确;甲午中日战争标志洋务运动破产,故A错误;材料没有分析洋务运动失败根源,故B 错误;洋务运动以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为结束标志,故D错误。

19. 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輿论。

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

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

”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
A.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的意义,旨在考查解读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
力。

根据材料信息“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一种全国性的舆论”、“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这在外国公使看来,是“前所未有的”、“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等,可知这个事件是五四运动。

据此可知,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是国民革命(北伐战争)的影响,排除;D项是中共诞生的影响,排除。

故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概况及影响
【名师点睛】关于五四运动认识与理解,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2)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3)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4)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

20. 1949年起,在中央与省区之间,中共先后设立了东北、华北等六个行政大区,简称大区。

大行政区是“各该区所辖省(市)高一级的地方政权机关,并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领导地方工作的代表机关”。

当时设立大行政区的原因是
A.实现政党与政权有机结合
B.长期战乱地方政权不稳定
C.加强中央对地方垂直领导
D.应对来自苏联方面的威胁
参考答案:
大行政区的设立是中国共产党在疆域广大的中国因时而变,因地制宜,遵循行政区划变迁的历史规律而取得的成果。

这对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执政初期有效地实现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经济恢复都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故B项正确;设立大行政区跟政党与政权有机结合没有关联,A项错误;加强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一般不设中间机构,C项不符合逻辑;建国初期,中苏是军事盟国关系,D项说法错误。

B
21. 鲁迅在回忆20世纪初年的情形时说:“有人说拜伦的诗多为青年所爱读,我觉得这话很有几分真。

就自己而论,也还记得怎样读了他的诗而心神俱旺。

”当时爱国青年喜读拜伦的作品,主要是因为他()
A.与文学革命运动的方向一致
B.继承了欧洲古典文学的传统
C.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特质
D.充满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浪漫主义精神参考答案:
D
22.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

有人认为,“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因为该年
A.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确立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形成了立体的开放局面
参考答案:
C
23. 宋朝方志学有了新的发展,开始由“地理”扩充到人文、历史方面,人物志和艺文志在地方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宋朝方志学得到发展的主要条件是
A.典章制度史研究传统的继承
B.统治者对史学社会功能重视
C.工商业发展和城市经济兴起
D.程朱理学对史学走向的影响
参考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商业的发展、汉字与书画、文学成就,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文字“宋朝方志学”“开始由‘地理’扩充到人文、历史方面,人物志和艺文志在地方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方志学得到发展的主要条件是工商业发展和城市经济兴起,即工商业发展和城市经济兴起是宋朝方志学得到发展的经济基础。

A、B两项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24.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将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牧场),这说明新中国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 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C.注重行政区划管理 D. 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参考答案:
B
25. 北宋时期,国家对私有土地的买卖几乎完全不加限制,仅要求买卖双方到当地官府履行一定的登记手续,以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不致流失。

这一政策( )
A.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 B.有利于促进人口流动C.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D.使雇佣关系得以确立
参考答案:
B
材料反映的是允许土地买卖,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故A项错误;土地买卖有利于促进人口流动,故B项正确;土地买卖是私人之间交易,只能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不致流失,不能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故C项错误;雇佣关系出现在明末清初,故D项错误。

26. 王韬在《弢园文录·代上冯太守书》中说“西商贸易之利,首在航海,顾风波之险,有时不可测料,……于百中取二三。

无事则公司得以微利,有失则商人有所藉手,不至于大损,此其法诚至善也。

”材料中国所说的“法”主要是指()
A.创设国家中央银行
B.建立近代金融体系
C.仿效西方公司制度
D.建立近代保险制度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西商贸易之利,首在航海,顾风波之险,有时不可测料,……于百中取二三。

无事则公司得以微利,有失则商人有所藉手,不至于大损,此其法诚至善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方国家建立近代保险制度的作用,因此选D。

27. 汉昭帝死后,内朝首领外戚霍光召集九卿开会,欲废吕邑王,另立汉宣帝。

有人说:该请宰相参加。

霍光说:这是皇帝家事,用不着丞相参加,我们只议定请示皇太后就完了。

这实质上反映了
A.内朝权力在外朝之上
B.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
C.汉代专制皇权的加强
D.皇权受到相权的制约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内朝首领霍光拒绝丞相参加废立皇帝的会议,因为汉代内朝权力来自于皇帝,因此这实质上反映了专制皇权的加强,故答案为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朝掌握决策权力,外朝掌握执行权力,A项不能反映内外朝制度的实质,排除;内外朝制度开始形成于汉武帝时期,排除B;D项与材料反映的史实不相符,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西汉内外朝制度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意在考查考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西汉时期为加强皇权,汉武帝任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内外朝制度。

内朝参与决策,以丞相为首的外朝负责执行,相权受到削弱,皇权得到加强。

材料所述排斥丞相的现象反映的实质就是专制皇权的加强。

28. 《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参考答案:
D
“天子亲率臣下耕作”反映了农耕经济的重要性;“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体现了纺织业的重要性。

由此可知D正确;A、B与题意不符,可以排除;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周代“抑商”的结论,C可以排除。

29. 与欧洲启蒙思想家“主权在民”思想相类似,他提出的主张被后人总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位中国的思想家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参考答案:
C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从教材内容可知是C。

30. “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分封制度乃是对于宗法王权的一个制约因素。

”材料意在说明周代
A.君主权力受到宗法关系限制
B.血缘关系对贵族政治的制约
C.家国一体政治架构开始形成
D.宗法分封对王权的双重影响
参考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宗法分封制。

据材料“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可知,材料意在说明周代宗法分封对王权的双重影响,故D项正确;“君主权力受到宗法关系限制”与“血缘关系对贵族政治的制约”表述片面,排除A、B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家国一体政治架构开始形成,故C项错误。

点睛:材料“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宗法分封制对王权有两重作用,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洛克第一个倡导了权力的分配,他把政治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外交权三种,认为立法机关应当高于行政机关,防止专政。

这方面的理论由后来的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继续发展,并对美国的三权分立政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谈谈大思想家洛克的政治思想》
材料二、五权宪法孙中山在清末设计好的,预备作“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

所谓五权宪法,指的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选权和纠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政制。

”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本来“想要参议院立一个五权宪法,”但各位议员都不知道什么是五权宪法,他本人也未坚持,结果制定出来的是三权分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护法运动”期间,五权宪法仍未得到制定颁行之机会。

1920年底,粤军回师驱逐桂系,军政府纯由国民党人主导。

孙中山决定将五权宪法付诸实践……但五权宪法被最终搁置下来。

——《孙中山原本的设想:中华民国宪法分设五权而非三权》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洛克提出“分权思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孟德斯鸠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