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材中的考点:景物描写的方法)(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材中的考点:景物描写的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目标
本单元阅读中所学习的写作技巧的课
堂实践,另一方面是对七年级分散学习景物描写的集中训练,是抓牢“写景抒情”这一主线的拓展延伸,教者需要引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感受自然风物之美,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用语言文字营造立体感画面感,通过书写景物寄托个人情怀,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1.观察事物,积累素材。

2.仿写经典句式,准确表情达意。

3.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细致地描绘景物的方法。

【例题展示】这一段描写的景物,有近景,有远景;有静态,有动态;有视觉、听觉,还有味觉。

百草园的一切,在少年鲁迅的心目中显得那样生机勃勃,情趣盎然。

试据此对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方法做简要分析。

(课后习题四)
【参考答案】这段文字从多角度描写景物,妙趣横生。

先是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何首乌藤、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

视觉: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向云霄里去了。

听觉: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味觉:又酸又甜。

考点解说
写景,也就是描绘景物,运用语言文字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各种自然景物,通过作者有条理、具体地、生动地描绘出来,让我们看到一副优美的风景画,以此来烘托环境气氛,突出文章的中心,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当描写景物时,可以运用以下八个常见的手法:
1. 描述形状和颜色:通过形状和颜色来描绘场景,比如形容一朵花的形状和颜色,或者一个建筑物的形状和颜色。

2. 强调空间:通过描写场景的空间感让读者感受到场景的真实大小和位置,比如描述街道的宽度、建筑物的高度、天空的颜色等。

3. 突出氛围:通过描写场景的氛围来表现人物情感、故事背景和氛围,比如描述一个夜晚的街道、一个雨夜的街景、一个暴风雨的天气等。

4. 使用比喻和拟人: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比如用"花朵如绽放的火焰"来形容花的美丽,或者用"大地在微笑"来形容阳光明媚。

5.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还可以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6. 虚实结合: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

通过虚实结合,可以增加描写的层次和丰富度。

7. 细描:即细节描写,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沫,使描写更加细腻入微。

8. 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突出景物的本质特征。

知识解读
一、按顺序描写
写景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描写。

一段好的环境描写,比如描写窗外的景色,不可能一会写东,一会写西。

杂乱无章的描写次序对于作文,实际上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或者由远到近、或者由近到远,或者主要事物写到次要事物,尽量避免无差别无次序的环境描写。

常见写作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移步换景等。

【片段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螯,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再由高到低写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

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二、多角度描写
(一)选择不同角度描写,如形状、声音、数量、颜色、姿态以及它们的变化等。

例如:
1.雨的声音:
【片段2】先是听见它的声音,从很远的山林里传来,从很高的山坡上传来——沙啦啦,沙啦啦……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的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2.雨的颜色:
【片段3】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

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

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到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

(二)变换观察角度描写:上下、远近、俯仰、高低等角度。

【片段4】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象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老舍《济南的冬天》
(三)采用季节特征法,选取符合时令特点的不同景物进行描写。

【片段5】我来到田野里,看见了一大片,一大片碧绿的青苗,在春风中翩翩起舞,就像绿色的海洋。

一阵阵的清香扑鼻而来。

我回头一看,原来是油菜花开了,一朵朵的汕菜花就像金色的蝴蝶。

地上的小草悄悄地钻出了像针一样的小嫩尖儿,挺直了身子使劲地向上长。

三、融情于景法
“景物+情感”,“写景”只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

一一在环境描写中,添加自己对景物或环境氛围的主观感受。

需要注意的是:选取的“物”应该要和抒发的感情有某种契合点,二者能够借助联想和想象建立联系。

(一)借景抒情
情在景先,写景是次,抒情是主。

是将已有的情附着在景物上借以抒发。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但细细体味,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

又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片段1】家乡的秋天是迷人的,是充满着美丽景色的,它绘成了我心中的一幅多彩的画。

这幅画里点缀着迷人的色彩,这迷人的色彩里,有绿、有黄、有红。

绿的呢,是亭亭玉立、郁郁葱葱的玉米秸,一杆杆挺得笔直的玉米秸,就一个个守护田野的士兵,在守卫的时光里,苍老了岁月,美丽了田野。

黄的色彩那就多了,就是那刚说的葱绿的玉米秸到了深秋也会由绿渐渐变黄,被玉米皮层层包裹着的玉米也呈现着金黄,那飘落的树叶也会把大地铺就一片金黄,深秋的枯草也变成了“一岁一枯荣”的黄。

(二)寓情于景
将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

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运用了“融情于景”的写法,灾难中的春花感于时事,露水化眼泪;被战乱吓破胆的春鸟,闻声而心惊。

这里明写“花”与“鸟”,但是,一个“感”、一个“恨”字,却道破了句句在表现“人”即作者的情怀:此处的“景语”,都是“情语”。

【片段5】是一轮灿烂的满月。

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

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沙滩上也突然明亮了起来,一片片坐着、卧着、走着的人影,看得清清楚楚了。

啊!海滩上,居然有这么多的人在乘凉。

说话声、欢笑声、唱歌声、嬉闹声,响遍了整个的海滩。

——峻青《海滨仲夏夜》
这段文字以抒情的笔调,将眼前的情景和人物结合起来,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幸福自由和美好生活的祝愿。

【片段6】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朱自清《春》这里,作者以丰富的感情,艳丽的色彩,抒情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气与动感的春天景象。

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寄寓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三)情景交融
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的描写,含蓄表达自己的情感。

【片段7】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老舍《草原》
【片段8】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

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

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

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

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

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季羡林《月是故乡明》
(2022·山东枣庄·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凤兮凰兮
陈毓
①刘平安惊呆了。

他没料到40年前——不,掰着指头算,是41年前——看到的画面能重现眼前。

②41年前的一个旱上,他因为早读迟到,担心老师责罚,索性不去学校。

他走向学校后面的树林,一路思索旷课的理由。

③他在树林中坐下,腾挪身体,确保不被槐树刺扎到。

他听见林中扑扑有声,抬头,就见一只鸟携着一团光辉飞过眼前,落在不远的小空地上。

紧接着,另一只鸟携带又一团光辉飞了过去。

两只鸟,两只他从未见过的、那么好看的鸟啊!刘平安想惊呼,却像被人卡了脖子,他瞪大眼睛,屏住呼吸,担心呼出的气被鸟闻到。

他在地上半蹲半跪,眼睛大睁,嘴巴半张,欢喜不像欢喜,倒像是恐惧。

两只鸟儿翩翩起舞,在那小小的空间里盘旋低回。

鸟儿前后相随,一只鸟翅膀上带起的风托起另一鸟的翅膀,仿佛是诚意给刘平安展示它们的美与好,又压根没打算和他交朋友。

于是,鸟双双飞出那片矮树林,携带两团光,一刹那就飞没了踪影。

④飞跑回教室,他急切地把喜悦和大家分享,他讲得上气不接下气,因此显得格外啰唆。

他得到全班同学的嘲笑:“做梦呢!肯定早上被美梦拖住了才迟到的。


⑤让刘平安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惦念了41年的鸟又被自己撞见了。

⑥这天一早,他正在坡地除草,向那边眺望,他看见黄河在远处弯成一道大水湾,朝阳照得河水光明,
河滩幽暗。

幽暗处,站着十六棵有着巨大树洞的老柳树。

他熟悉那些柳树,就是不走近,那些树洞也如在眼前。

⑦正看着,眼前飞过一道彩虹,接着又一道彩虹。

天啊!可不正是自己41年来无限怀想又欲说还休的鸟!41年的回想,那鸟的形象早已超越第一天所见,甚至比第一天所见还要清晰。

而且,他早在心里给那两只鸟起了名字:凤凰。

⑧刘平安这一次悄悄的。

他其实也不知把发现的甜蜜分享给谁,孩子们离家去城里生活了,老了的窑院现在只住着他这个将老的人。

好在还能自食其力。

他种地,地长庄稼,粮食养活他。

⑨现在,凤凰来了,这是啥兆头啊!他欢喜,也有点儿蒙。

他抬头看黄河,黄河如他几十年看见的那样。

尽管世上日新月异,黄河的水还在那里流淌。

他也还在地里种了收,收了再种。

这叫他心安。

鸟是有翅膀的,他没有办法不让鸟走。

他也不在乎拿自己看见的和谁证明什么了,鸟要飞走就飞走吧。

“欢迎你们再来。

”他朝着鸟消失的地方喊一声,自己都笑了。

⑩而让他大为惊叹的是第二天他又看到了那些鸟,这次是五只。

不久后的一天,他又数了一遍,有八只鸟。

“哎呀,”刘平安在心里喊,“这可了不得了!”刘平安想,他得招待这些稀客,地里的庄稼离成热还早得很,他得给鸟开点吃的。

他想,鸟都是爱吃谷子麦子的吧。

他有的是谷子麦子。

⑪一大早去地里,刘平安给布袋里装了一碗金黄的小米。

他把小米分五个地点撒在昨天看鸟的地方。

之后他静下心来,像往常那样照管他的地,不多走一步路,不探看一次。

这一天,他没等来鸟,一只也没来。

但下一个早上,他发现他撒下的小米一粒不剩。

是不是那些鸟吃了?他有点儿拿不准,正在发愣,一道彩虹忽然降落到他的眼前。

⑫“哎呀!”刘平安按住了惊呼,却坐在了地上,鸟离他太近了,近到他可以看清鸟的眼神——安静,明亮。

鸟静静地和他对视一眼,不慌不忙地飞走了。

⑬刘平安大受鼓舞,他照旧用他的小米招待那些鸟儿。

这天,他亲眼看见一只鸟(他相信这一只雄鸟)打头儿飞来,吃他撒下的小米。

后来又飞来三只,它们吃了一阵,确定安全,其余的鸟才都过来,一边啄食,一边不时地张望。

这一次是十只。

最多的一次,有十二只。

⑭这都是两年前的事情了。

现在刘平安已经是柳林湾鸟类保护站的管护员,唯一的管护员。

每天早晚他要定时投食两次,他看护的鸟群已经发展为三十只了。

保护站还得到了政府补贴,刘平安也不担心自家的粮食不够养活自己和鸟了。

⑮他现在也知道,被他喊作凤凰的鸟,是红腹锦鸡。

⑯美好的事情招引人。

现在,每年都有摄影爱好者来保护站拍鸟,他可不能让他们乱走动。

到了鸟的地盘,鸟就是主角,他让摄影的人躲进他搭建的摄影棚,刘平安就在五十米开外的地方投食。

⑰只见他在大树根和石头上撒玉米、小米、小麦,一边投食,一边张望,像是说:“来吧,安心吃,都是给你们的。


(选自《百花园》2021年第6期,有删改)第⑥段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在小说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描绘了黄河坡地开阔、古老而富有生机的景象,提供了人鸟相遇、相守的大背景;河滩的幽暗衬托了“凤凰”彩虹般的美,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蕴含着黄河生态环境良好、人鸟和谐相处的美好主题。

(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

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是交代季节或天气情况,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生存状况、与下文形成对比,为下文作铺垫等。

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章语言环境分析,“黄河在远处弯成一道大水湾,朝阳照得河水光明,河滩幽暗”描绘了黄河坡地开阔、古老而富有生机的景象,“大水湾”提供了人鸟相遇、相守的大背景;结合下文“正看着,眼前飞过一道彩虹,接着又一道彩虹。

天啊!可不正是自己41年来无限怀想又欲说还休的鸟!”可知,河滩的幽暗衬托了“凤凰”彩虹般的美,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河水光明,河滩幽暗”“十六棵有着巨大树洞的老柳树”蕴含着黄河生态环境良好、人鸟和谐相处的美好主题。

夯实基础
(21-22七年级上·四川宜宾·期末)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鲁迅
①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②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
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
③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些秕谷,棒上()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着,看鸟雀下来()食,()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住了。

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④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

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

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

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⑤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吧,……都无从知道。

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
⑥“读书!”
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

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⑧“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⑨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⑩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

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

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

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

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1.阅读文段②,回答问题:这段景物描写,采用了哪些种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

【答案】拟人、比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将油蛉和蟋蟀赋予了人的特性,形象地描绘
出了它们在百草园中欢快地鸣叫的场景。

“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将覆盆子比作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既形象地描绘了覆盆子的形状和颜色,又突出了它的美丽和可爱。

这些修辞手法使得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感受力。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句段的作用不能脱离全文孤立看待,要看它在全文的位置,做到“段不离篇”。

第⑤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了过渡的作用,它连接了前文对百草园快乐生活的描写和后文将开始的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同时,这一段也流露出了作者告别百草园时内心的无奈和依恋之情,通过连续三个“也许”的疑问和猜测,以及最后的告别语“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深深怀念和不得不离开的感伤。

(23-24七年级下·四川德阳·期中)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③“不要掉队呀!”
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⑤“我们顶着天啦!”
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⑦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

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
⑧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节选自《老山界》)2.选文第①⑦两段写景,观察点有何不同?请说说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案】第①节是山脚下向上看,第⑦节是山腰上向上向下看。

这两段景物描写一方面写出了老山界山路的高和陡,写出了行军的困难,另一面表现了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积极乐观的精神。

【解析】本题分析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据①段“从山脚向上望”可看出写景的角度是“仰视”,观察点是山脚。

根据⑦段“向上看”“向下看”可以看出最后写景的角度是“俯视”,观察点是半山腰。

根据“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火把照在人脸上”可知,表现了老山界山路很陡峭、山势很高峻的特点,也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高昂斗志、乐观精神。

可据此回答。

(23-24七年级下·重庆·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与一根芦苇站在一起
①表姐来京,我请她去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一游。

清洋河边,树木高耸,忍冬木红果晶亮,空气清悠舒畅。

②“芦苇!”表姐一声惊呼,欣喜地奔向水边的芦苇荡。

这着实吓坏了我,要知道,她七十八岁了呢,而且河岸多少有些坡度。

③却看表姐,早已手握一枝芦苇拢在胸前,痴痴地望着,喃喃自语道:“我最爱芦苇。

”她的声音很轻,却“咕咚”落进我的心。

④表姐回武汉后,发来了她在奥森公园的照片。

照片中,那枝芦苇的紫红花穗迎着光,表姐笑面如花,明艳而优雅。

⑤我问表姐:“你为什么‘最爱芦苇’?”
⑥表姐说:“幼年时,父亲不在身边,母亲常哼唱‘望穿秋水,不见伊人影’,我虽不懂何意,日子久了竟会唱了。

大学读《诗经》时才知道它出自那首《蒹葭》,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芦苇。

我酷爱旅行,实地接触了太多的不同季节的芦苇,发现它生命力极强,不择地域,自生自长。

苇秆细细的,高高的,柔柔的,却很有韧性,即使临风也不易被折断吹倒,且摇曳生姿。

我喜欢它的形象,喜欢它的性格。

联想到自己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苦难,但不曾被折断压垮,像极了芦苇;联想到为人处世,就该有芦苇那样坚强自尊的品质……”
⑦受表姐的影响,我对芦苇也格外关注起来。

一日天气晴好,我又去了奥森公园。

那芦苇,枝叶变成了明亮的黄,花穗已经绽开,雪白的花絮如白云落在碧波荡漾的清洋河两岸,连绵不已。

云、树、水、芦苇,影姿重重叠叠,秋色纯净无尘。

⑧没过多久,北京突降大雪,雪后我又来到清洋河边。

芦苇大部分倒伏了,厚厚的积雪压在它们身上,花叶零乱。

但是,也有许多没有被压伏、带着芦花的芦苇仍在风中飘摇,低下、倾斜,就是不倒下,不折断,风一停,它们又挺立起来。

红红的晚霞把芦苇染成橘褐色、暗红色、褐黄色、金黄色,有一种浩渺、魔幻、魅惑的斑斓光彩。

它们舞蹈着,成为这个即将万物凋零的季节的绝美画面。

⑨牵挂着芦苇,第二天下午,我又去看它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