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位齿轮设计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位齿轮设计案例
就说有个小工厂,他们要设计一个传送装置。
这个传送装置呢,有个主动轮和一个从动轮,中间用齿轮来传递动力。
最开始啊,按照标准齿轮的设计来搞。
算好了模数、齿数啥的,结果发现一个大问题。
啥问题呢?就是这俩齿轮安装的中心距,跟理论上标准齿轮要求的中心距有点不一样。
如果硬要按照标准齿轮来,那齿轮之间的啮合就会很糟糕,要么卡得死死的,要么就松松垮垮,动力传递根本就没法好好进行。
这时候啊,变位齿轮就闪亮登场啦。
咱先看看主动轮。
假设主动轮的齿数是20个,模数是3mm。
正常情况下,根据标准齿轮的计算公式算出一些基本参数。
但现在中心距变了呀,所以咱们就得搞变位。
咱们设定一个变位系数,比如说0.5吧。
这个变位系数可不是乱设的哦,是经过一些计算和考虑的。
根据这个变位系数,我们就得重新调整齿轮的一些尺寸。
像齿顶高、齿根高这些都要变一变啦。
原本齿顶高的计算公式是h_a = h_a^m(这里h_a^是齿顶高系数,一般取1),现在因为有变位,就变成了h_a = (h_a^ + x)m,这里的x就是咱们刚刚说的变位系数。
所以主动轮的齿顶高就变成了(1 + 0.5)×3 = 4.5mm啦。
齿根高呢,也按照类似的方法,根据变位的情况调整一下公式去计算。
然后就是从动轮。
从动轮的齿数假设是30个。
因为要保证在这个变了的中心距下,两个齿轮能很好地啮合,所以从动轮的变位系数也得精心计算。
这里有个小窍门,就是要根据中心距变动量、模数还有两个齿轮的齿数等这些因素来算从动轮的变位系数。
比如说经过一通计算,算出从动轮的变位系数是 -0.3。
然后呢,再按照和主动轮类似的方法,把从动轮的齿顶高、齿根高等尺寸重新算一遍。
最后啊,把这两个变位齿轮按照调整后的尺寸制造出来,安装到传送装置上。
你猜怎么着?就像量身定制的一样,完美地解决了中心距不合适的问题,动力传递得又稳又高效,小工厂的传送装置就欢快地运转起来啦。
这就是变位齿轮设计在实际中的一个小例子,你看,是不是还挺有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