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科学阐释了人是什么的问题,指出人的本质即是社会性的实践,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社会关系是人的一般本质,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基本观点,对于确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等具有指导作用。

坚持以马克思人的本质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致力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标签: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
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一个非常复杂并且极具魅力的问题;在哲学史上,历来是哲学家们特别关注而又争论最多的问题。

历史上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
第一种观点认为人是一种理性的存在。

其中关于理性的说法又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思想、灵魂、精神、自我意识等等,但从本质上说都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人有理性,使理性构成了人的本质。

黑格尔指出:“人之所以为人,全凭他的思维在起作用”;“人类自身具有目的,就是因为它自身中具有‘神圣’的东西——那便是称作理性的东西。


理性的确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方面或因素。

但是这种精神决定论的观点是片面的,因为意识本身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而不是人类行为的本质。

人类的意识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和结果,它是适应劳动的需要并随着劳动的发展而发展的。

离开了劳动的需要和发展,也就没有人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因此,与意识相比,劳动是人类更为深刻的本质。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这些个人使自己和劳动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并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是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


第二种观点认为人是一种感性的自然存在物。

该观点认为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它的生命机体的组织与构造更为精细和复杂。

这种观点以近代英国经验论者和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他们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把人看作一个纯粹动物的东西,是比动物构造复杂的机器;认为人的活动也与动物的活动一样,是在利益的驱动下,凭着感觉而行动,共同遵循着“趋利避害”的规律。

生物决定论看到了人的自然属性,论证了人的物质生活的合理性,包含了一定的真理的因素,在历史上也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理论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因为它仅仅看到了人与动物的联系,而没有看到人与动物的区别,从而把人降到了动物的位置。

总之,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他们虽然确实都指出了人的某种本质属性,但却不能以合理的方式把它们统一起来,而往往以一种属性去否定另一种属性,或者把一种属性消溶于另一种属性之中,这样就不能不陷于片面的观点而把人理
解为一种抽象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实践的观点,从实践的基础上去理解人,才克服了历史上长期以来对人的抽象解释,给予了人的本质以科学的诠释。

马克思人的本质的科学涵义
(一)人的类本质
关于人的类本质,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在于自由的自觉地活动。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

”这里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指的就是人的生产劳动和时间。

实践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分别是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认识实践。

而生产实践即劳动是人之所以为人,是人与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

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个前提和基础。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须与外界物质、信息进行交换。

当然,其他动物也能依靠其自身的器官从外界获得现成的生活资料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但是,不同的生物由于其机体进化程度的不同,它们的生活需要及其满足方式也是不同的。

动物的生活需要和活动完全由它们的肉体组织即其本能所决定,因而它们的活动只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适应性活动。

而人是有思维的动物,人的需要和活动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人不仅能通过感觉和思维选择和反映客观对象,而且能够认识和把握并利用客观规律,为己服务;人还能制造工具。

在劳动实践中,人能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界,并创造了自身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也创造了人自身,从而使人离动物愈来愈远,人的本质力量也愈来愈强。

在劳动实践中体现了人的主体性、选择性和创造性,从而劳动成为人的类本质,是劳动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

(二)人的一般本质
关于人的一般本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一半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就有的东西,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性,而是指处在特定社会关系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人。

可见,马克思并不是批判费尔巴哈的“个人”立场,而是批判他脱离了人的现实、脱离了现实的社会关系,孤立地、自然地、抽象地理解个人,批判他“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费尔巴哈所说的人仍是抽象的人。

马克思所说的人是具体的人,现实的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和利益,造就了个人或集体区别于其他人、其他集体的特殊本质。

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或集体,都只不过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身。

因此,只有对人的全部社会关系历史地全面地进行分析,才能从整体上认识人这个事物的全部特征,把握他的真正本质。

综上所述,人的本质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即社会性的实践。

具体表现在个体的人身上,就是由他的具体的社会实践和具体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所构成和决定的,并且表现在他的全部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之中。

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民主与法制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主体性、本质力量不断增强,因此,应坚持以马克思人的本质观为指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坚持以马克思人的本质观为指导思想,实现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的确认
坚持以马克思人的本质观为指导思想,尊重人的主体性,即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的确认,并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无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忽视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忽视个人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自由民主权利,把受教育者仅仅视为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客体。

这是一种行政命令型的教育方式,它不仅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性的功能,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严重挫伤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往往事倍而功半。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在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者应确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要求,也就是要求对受教育者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予以肯定和倡导。

所谓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互动模式,就是要实现主体间的平等对话。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交往、互动的双方,都是不可或缺的,他们之间是一种平等共生的关系,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不存在霸权、支配和中心地位。

他们是平等的教育活动主体,都是作为真实的完整的人在交谈和探讨,他们彼此相互影响,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相互激励和促进,共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