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柿情缘大悟理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柿情缘
安频
制作柿霜,时在秋季。

此时,柿子圆润,还没有红软,必须爬树摘几十个下来,记得柿蒂上要保留一截树枝。

之后,刮去柿皮,将一个个水灵灵的柿子串起来。

串柿子有技巧,要用一根粗一点儿的绳子做主线,再用细白绳,将一个个柿蒂上的小树枝捆在粗绳上,来回捆紧,提起那根粗绳,悬在采光充足、透气干燥的屋檐下,从远处看,真像一串串小红灯笼。

秋深了,柿子外皮结了一层薄薄的霜,白白的一层。

老乡称之为“上霜”,说是辅助治疗肺病很有效哩。

在我小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便怪叫道:“柿子霉了,柿子霉了!”爸爸告诉我:“这不是霉了,是里面的糖分渗出来了,成了小小的结晶。

”爸爸笑道:“这样的柿饼才甜润哩!”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我让爸爸取下一个,爸爸交给我后,我咬了一口,软软的,不是鲜红,而是檀木红,那种甜味,不腻不淡,甜得自然,糯软细腻。

细心的人家,还会将柿霜每天压成扁平的形状。

说起来,还有一种柿子的边角料可以吃,那便是刮下来的柿子皮,晒干以后会上霜,拣一条来吃,有点粗糙,吃到口里有渣。

老人们说,这柿子皮还是一味药哩。

后来成年了,走遍天下,吃了很多种柿饼,才知道家乡的柿饼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仙品。

周树人当年在北平,一个叫“织芳”的友人从河南来看他,临走“放下两个包,说这是方糖”。

周树人打开一看,不是方形的,却是圆圆的小薄片,黄棕色,吃起来又凉又细腻。

这“方糖”便是今之所谓“柿霜”,只是切成薄片而已。

周树人爱吃这“方糖”,有时深夜写作饿了,一吃十几片。

宋人杨诚斋氏《谢赵行之惠霜柿》云:“冻乾千颗蜜,尚带一林霜。

核有都无底,吾衰喜细尝。

”他说的意思是,这些柿饼的核不大,肉质细腻,很适合老年人吃。

可见早在几百年前,柿饼便是饋赠亲友的佳品了。

家乡的风俗,在正月初一,摆一碟柿霜上桌,每个插一根柏枝上去,叫作“百(柏)事(柿)大吉”。

还有人谓之柿霜、柿饼、白柿、柿花、柿子砣,等等。

柿子砣这个名字不知道是谁最先叫开的,非常生硬,一个砣字,让人“退避三舍”。

据家乡的野老讲,还有火盆柿,大而扁;方柿,四棱或者六棱,软瓤无核,味道甚佳,只是毁于兵火,如今不可遘矣。

曾经
的荒野里还有一种稗柿,查古书《群芳谱》可知它又名漆柿、绿柿、青棹、乌棹、花棹、赤棠柿。

它是柿子种类中比较小巧的,即便是成熟了,依旧是深绿色,吃起来甘甜。

但是,没有人把它当回事,一般是摘下来之后捣碎浸汁,经发酵后的淡褐色、透明胶状液叫作“柿漆”。

这种漆可染渔网、扇子、雨伞、布匹诸物。

据说,在日本平安时代,武士就爱穿柿漆染的衣服。

在我们那儿,这样的柿子一般给馋嘴的小伢子留几个,至于多余的挂在枝头,让鸦雀啄食去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