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八下《石榴》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榴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并对郭沫若其人有初步认识。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3、理解本文深刻的立意。

4、学习本文精美的文学语言和植物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石榴的特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难点:本文立意深刻,时代特征鲜明,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会有一定难度。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串讲课文,准确把握课文所写对象的特征;并向学生介绍郭沫若其人,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打开课本之前,与学生进行轻松的谈话,提问他们关于石榴的
印象。

二、朗读课文,接着解决生字词的音义。

三、把握作者笔下石榴的特征,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板书
石榴[夏天的心脏]
开花时节:盛夏
枝干:如梅
叶片:如柳
花:色——深红
形——单瓣(陆离)/
果实:如金蕾
子粒:
(联系课后练习(一)、(二),并结合书中的彩图分析课文。

板书中设置部分填空,让学生根据提示在课文中找出适当词句,讨论完成。


四、介绍郭沫若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并讲述本文的写作时的时代背景。

布置思考题:“在当时那种时局中,郭沫若写石榴,是单纯的赞扬它的美丽,还是另有涵义呢?”
——此题留待下一课时解决,可让学生在课后查找更多的相关历史知识,据此对作者的立意进行充分的想象。

五、布置作业
1、字词积累
枯瘠(kūj i)犀利(xīlì)丰腴(fēng yú)
盎然(àng rán)皓齿(hào chǐ)唾津(tùo jīn)
2、造句:①柔媚②束缚③争妍斗艳④忍俊不禁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本文深刻的立意;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讨论上节课布置的思考题,理解本文深刻的立意。

设计问题:
1、作者为什么喜欢石榴?课文中有说明吗?
2、你认为石榴会有别的含义吗?阳光与它有什么联系?为什
么?
3、为什么作者别的植物不写,独挑了石榴?
【通过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联系此文写作的历史背景,对“夏天”、“阳光”等意象进行点拨,从石榴不惧威压,在烈日下盛放美丽,演幻出充满喜悦的生变奏曲,可推论出石榴寓含着积极向上的抗争精神——鲜红的花朵,饱满的果实意味着蓬勃的生命力,这正是那个时期中国民众所亟需的。

这就是作者的立意所在。


三、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

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三个特点:
1、抓住特征,仔细描绘。

本文既抓住了石榴的外在特征,运用对比、拟人、比喻等手法进行形象的描绘,还赋予石榴“内在”的特征,如质朴隽逸的风度,不畏炎阳的品格等。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开头部分概写,总领全文;中间部分围绕中心分层展开,写得细腻传神;结尾部分简略生动,照应开头,点明文意。

3、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作者赞美石榴,实际上是要赞美那种英勇无畏的品格和敢于斗争、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这是单元第一篇状物文章,分析时联系单元说明,让学生把握本单元文章的学习目的,引导他们自己概括出本文的写作特点,并就此对学生如何写状物作文进行指导。


四、深化练习。

利用练习册中的课内、课外阅读题进行复习和知识扩展。

当堂评讲,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

五、结束课文,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四):写一两段话以描写某种植物。

2、预习《白鹅》
【教学后记:在讨论石榴的寓意的时候,有学生发表了崭新的观点,如“石榴象征当时受压迫的中国,它的子粒破皮而出象征着中国人民的反抗”,又如“作者取石榴为对象,是因为当时的环境限制爱国文章的发表,所以作者用这样含蓄的笔法”;“石榴代表红色革命队伍,作者对革命军进行歌颂”……等。

这都说明了学生对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考,尽管不符教参的“标准答案”,却显示出可嘉的探究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正是语文教学中希望学生具备重要的素质,因此我对这些回答都做了肯定和赞扬。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