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_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分析学情
知识结构方面,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内容,已经有了通过内、外电路分析电路相关问题的意识,但是由于对电学实验接触比较少,对实验电路的选择,设计能力还比较弱,对电路的分析能力也需进一步的加强。
数据处理方面,学生较熟悉的是“公式法”,利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能力的培养是这节课的另一个重点教学内容。
效果分析
充分利用教材设计实验教案,教学设计科学、巧妙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学生学会了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方法和实验原理,用公式法与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以及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
评测练习效果良好,测评成绩优秀率90%。
教材分析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选修3-1第二章第九节
1.重点: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方案的设计,求电池电动势和内阻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2.难点:对图像法求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方法的深刻理解
评测练习
1.用伏安法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下列注意事项中错误的是( )
A.应选用旧的干电池作为被测电源,以使电压表示数的变化比较明显
B.应选用内阻较小的电压表和电流表
C.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时,不能使滑动变阻器短路造成电流表过载
D.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作U-I图象时,应通过尽可能多的点画一条直线,并使不在直线上的点大致均匀地分布在直线两侧
2.在如图所示的电路测量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若有两只电压表V1和V2量程相同,内阻R V1>R V2;两只电流表A1、A2量程相同,内阻R A1>R A2,在该实验中,为了使E、r的测量精确些,选择的电表
可以是( )
A.V1和A2B.V2和A2
C.V2和A1D.V1和A1
3.在“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某同学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正确的U-I图象,如图所示,其中图线斜率绝对值的物理含义是( )
A.短路电流B.电池内阻
C.电池电动势D.全电路电阻
4.某同学在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他根据自己测量的数据作了如图所示的U-I图线,从图线中可知该同学测量的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为下列各组数据中的哪一组( )
A.E=3.0 V,r=1 Ω
B.E=3.0 V,r=2.5 Ω
C.E=3.0 V,r=6 Ω
D.E=3.0 V,r=3 Ω
5.在测定一节干电池(电动势约为1.5 V,内阻约为2 Ω)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变阻器和电压表各有两个供选:
A.电压表量程为15 V;B.电压表量程为3 V;
A.变阻器为(20 Ω,3 A);B.变阻器为(500 Ω,0.2 A).
电压表应该选________(填A或B),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阻器应该选________(填A或B),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已连接好部分实验电路.
(1)按如图甲所示的实验电路,把图乙中剩余的电路连接起来.
(2)在图乙的电路中,为避免烧坏电表,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________端(填“A”或“B”).
(3)下图是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U-I图象,由图可知,电源的电动势E=________ V,内阻r=________ Ω.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在课前我对各个环节已做了充分的准备,语言的把握做到尽量准确;对知识点的衔接、过渡做了精心设计;引入了仿真实验室及Excel图像处理方法。
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遗憾之处:由于该实验设计的方案很多,若让学生自由发散,课堂时间不允许每个实验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
教学设计中直接提供了实验方案,然后针对具体方案具体讨论,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的不够,发散思维不能很好的体现。
课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伏安法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公式法”和“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并尝试分析该实验的测量误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设计电路和选择仪器,开阔思路,激发物理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