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创新注意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领导创新注意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摘要:本文以A股上市的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内部控制对领导创新注
意力与企业绩效的作用效应。

通过研究发现:领导创新注意力对企业绩效具有正
向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滞后性。

同时验证了内部控制能够提升企业的绩效,内
部控制对领导创新注意力与企业绩效有着较为显著的正向的调节作用,为企业提
升创新能力以及业绩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关键词:创新注意力;内部控制;企业绩效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9)11-074-03
一、引言
当前,全球经济处于复苏周期,以美国作为代表的创新型国家复苏的迹象较
为明显,同时我国经济从2015年开始GDP增速首次低于7%,经济结构的调整成
为当前我国当前发展的主基调,重视内涵式发展的主导思想。

因此,在宏观经济
处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以
及内控制度的建立成为理论与实务中重视的领域。

一方面,创新意味着企业能够
将存量或者增量资本进行合理的配置到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层面,能够在日益
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较为优势的地位,特别是最近美国在中信通讯以及华为的芯片
禁运的事件发生,也促使企业在创新方面的配置力度要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创新
受到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影响,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企业对创新的投入以及在创新投
入基础上领导的态度,Ocassio(1997)[1]提出了“注意力基础观”,外部因素固然
重要,但企业领导层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决定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可见在企业创
新过程中,外部环境固然重要,但领导的创新注意力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另一方面,内部控制作为公司的制度安排,实现企业资本的增值是其最终的目标,提升企业持续经营的能力。

此外,内部控制与领导的注意力存在相互的作用,企
业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促使领导专注于企业业绩的提高,并抑制领导的无
效行为,而较好的创新注意力又能提升企业内部控制内外部环境。

因此本文试图
从内部控制调节作用的角度出发,去探讨企业领导的创新注意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随着国内外内部控制规范的颁布与执行,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内部控制
制度的制定,我国颁布的一些主要的内部控制规范里,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进
行较为明确的规定,其中经营目标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规定提升企业的经营绩效。

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对内部控制的效果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叶陈刚等(2016)[2]通过实证的方法验证了内部控制能提升企业绩效,并验证了这种促进作用在民
营企业中更为明显;黄娟等(2017)[3]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内部控制
披露质量是管理者权力与企业绩效的中介变量。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的假设:
假设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内部控制质量能够提升企业的绩效(二)领导创新注意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基于创新理论,企业的创新源于“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在组合过程中强调
了领导者的作用,只有领导者对企业的创新有决策的权力,并有能力引进这样的
资源组合。

这种行为的形成源于其注意力层面的积累。

(Yadav et al 2007)[4]首
次用实证的方法证实了领导的注意力分为时间与空间两个方面同时对企业的价值
会产生正向的影响。

创新注意力可以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并通过企业的创新能
力对企业的价值产生影响,但创新注意力对企业的影响对本期的业绩相关性不强,对企业以后各期的业绩产生积极的影响。

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领导创新注意力能提升企业绩效,但这种作
用具有滞后性
(三)内部控制对领导创新注意力与企业绩效关系
通过上述的分析,领导创新注意力会影响企业绩效,而创新注意力转化为企
业业绩的提升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要意识到企业创新也是存在一定的风险,在
这个转化过程中必须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并控制风险,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绩效,
此时内部控制能够让企业领导者在创新过程中识别风险,并对不同的风险采用不
同的管理手段,可见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加强创新注意力提升企业绩效的效果。

基于此,提出以下的假设:
假设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有效内部控制能够对创新注意力与企业绩效
起到正向的调节作用。

三、数据选择和模型选择
(一)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2013-2016年在沪深A股上市的企业,并按照以下规则来筛选公司(1)剔除有亏损的公司。

(2)剔除金融保险类公司。

由于金融保险类企业的相
关报告与其它企业的差距很大,所以剔除该部分样本。

(3)剔除无法获得完整
的数据。

最终选择1254个样本,样本来源于WIND数据库,并对样本的数据进
行缩尾处理。

(二)变量定义
1、企业绩效
对于企业绩效的衡量,众多学者选取的指标主要包括企业的财务指标以及市
场价值指标,本文选取企业每年的ROE来进行衡量。

2、创新注意力(ATT)
对于创新注意力的量化主要的观点有:(Vidaillet,2001;Cho,Hambrick,2006)
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法无法得知高管以前的认知;(Stevens,2014)在其研究中
采用了文本分析的方法来测量创新注意力。

文本分析法主要通过对领导层的书面
表述来进行摘取与创新相关的关键字来进行编码,通过专业的软件来进行衡量,
对于领导层发表的书面表述主要体现在对外披露的信息中。

国外学者通过公司披
露的“致股东的信”来进行量化,而我国的学者主要采用的上市公司发布的“董事会
报告”衡量领导创新注意力,本文借鉴吴新祖等[5]的做法,采用ROSTCM 6.0与件QSR Nvivo9.0 两款软件来衡量创新注意力,重点分析董事会报告中一些关于创新
的关键词:研发投入、新产品、新市场、专利的申请及数量、创新等,并采用专
业的软件 Nvivo 软件对文本进行编码,并对编码的结果进行统计计算。

3、内部控制的衡量(IC)
内部控制质量(IC)的量化过程是较为困难的,一般有两种思路:内部披露以及外
部衡量,在我国内部控制报表非强制披露,但我国上市公司一般都会披
露,(Moerland,2007)利用上市公司内部披露的内容形成一套衡量内部控制质量的方法,外部衡量主要来源于会计事务所的审计出现问题为依据来衡量内控质量的指数,本文选取外部衡量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质量,即深圳迪博研发的内部控制指数。

(三)模型的选择
1、基于上述分析,为了验证假设1,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本文构建了模
型1:
公式(1)
2、为了验证假设2即领导的创新注意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本文构建了模型
公式(2)
为了验证假设3即领导的创新注意力、内部控制质量以及企业绩效的关系的模型,本文构建了模型3,4:
公式(3)
公式(4)
四、实证分析结果
(一)主要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ROE的极大值与极小值存在较大的差异,从标准差0.186来看,不同的上市
公司的绩效存在较大的差异,创新注意力(ATT)的极大值与极小值存在较大的
差异,标准差为0.074,说明不同的上市公司领导的创新注意力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为研究创新注意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提供了较好的数据支撑。

同时从内部控
制指数来看,其标准差为1.249,说明不同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水平还存在较
大的差异,也反映了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有待加强。

(二)相关性分析
本文对相关的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结果显示,ROE、ATT与IC相关系数在1%的水平上是显著为正,初步说明了创新注意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正相关的关系。

控制变量SIZE、MS、LEV、GROW与ROE在1%的水平上是显著相关的。

此外,还进一步分析各变量是否存在共线性的问题,从分析中可以得知,膨胀系数均通过
验证,变量之间不存在共线性,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三)回归结果分析
1、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关系
本文首先研究了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由表1可以得知,IC与ROE的
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内部控制对企业的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与大多
数学者的研究一致,这也证明了假设1。

从控制变量来看,MS(管理层持股)与ROE的回归系数,可以得知管理层持股在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管理层持股在一定比例的情况下,可以对企业的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

GROW与ROE的回
归系数,说明企业的成长性对企业的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与郝东洋等[6]研
究的结果是一致的。

2、领导创新注意力与企业绩效关系
本文继续研究领导创新注意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从表1可以得知,ATT与ROE的回归系数为0.084,但不显著。

说明领导的创新注意力对企业绩效在当年
的业绩没有显著的影响。

领导创新注意力与未来一期和未来两期的企业绩效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表明领导创新注意力与企业的绩效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与杨清香等[7]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这也验证了假设2。

3、内部控制、领导创新注意力及绩效的关系分析
本研究了验证了内部控制对创新注意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影响,同时验证了
内部控制对领导创新注意力与未来一期、未来二期的企业业绩的关系的调节作用。

表1中分析了ATT、IC以及两者的交互项,从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在控制了IC
的影响后,领导创新注意力在本期的绩效不显著,但与后两期的绩效是显著相关的,这也上述的结论是一致的。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加入了IC与ATT的交互项,由表1第3、5、7列可知,考虑了IC的调节效应后,模型的Adj-R2出现了明显
的提升,说明模型的拟合度有明显的提升,交互项ATT*IC对即期的企业绩效在10%的水平上是显著的,在未来一期与未来两期均在1%的水平上是显著相关的。

说明内部控制对领导创新注意力与企业绩效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支持了假设3。

表1 内部控制对领导创新注意力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影响
变量 ROEi,t ROEi,t+1 ROEi,t+2
ATT 0.084
(2.24) 0.080
(2.01) 0.125***
(8.54) 0.134***
(9.82) 0.095***
(7.68) 0.098***
(8.01)
IC 2.124***
(12.25) 2.255***
(13.00) 1.852***
(10.27) 1.988***
(11.21) 0.947***
(7.48) 0.952***
(7.65)
ATT*IC 0.156*
(3.85) 0.258***
(6.24) 0.352***
(8.87)
SIZE -0.485***
(-16.21) -0.428***
(-14.18) -0.468***
(-15.29) -0.474***
(-16.18) -0.466***
(-15.27) -0.447***
(-14.88)
MS 0.225***
(8.22) 0.218***
(7.85) 0.232***
(4.47) -0.248***
(4.87) -0.320***
(10.52) 0.387***
(11.62)
LEV 0.528**
(17.20) 0.531**
(17.95) 0.498**
(16.52) 0.495**
(16.47) 0.328*
(8.28) 0.351*
(8.85)
GROW 0.077***
(8.28) 0.078***
(8.50) 0.057***
(6.85) 0.055***
(6.74) 0.065***
(7.57) 0.061***
(7.41)
YEAR 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
INDEX 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
F值 132.21*** 125.34*** 118.20*** 102.28*** 98.24*** 97.65***
Adj-R2 0.457 0.521 0.485 0.514 0.325 0.358
N 1254 1254 1254 1254 1254 1254
五、稳健性检验
为了判断上述研究结果的稳健性,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第一、对自变量内
部控制质量进行重新定义,采用企业披露的内控报表中对缺陷的数量来量化内部
控制的质量,研究结论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第二,用托宾Q来替代ROE,回归
的结果与之前分析没有明显的不同。

第三,对样本数据进行产权差异分类检验,
回归结构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同时发现在非国企的样本中,显著作用较国企显著。

故可见本文的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六、研究结论及启示
通过对选取的样本对内部控制、领导创新注意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提升企业的绩效,第二,领导的创新注意
力可以提升企业的绩效,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即对未来一期、未来两期显著相关。

第三,内部控制对领导的创新注意力与企业绩效存在正向的调节作用,不管
是即期还是以后两期都是显著的。

本研究得到如下的启示:①企业应加强制度建设和领导创新注意力的价值相关性,提升企业的绩效。

内部控制与领导的创新注意力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影响,当
企业拥有良好的内部控制,领导的创新注意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较为明显的。

②企业应注重领导的创新注意力的培养,应从企业管理控制作为切入点,从控制标准的设定、业绩的评价以及偏差纠正这样的管理模式,同时注重领导的激励方
式的选择,来进一步提升领导的创新注意力。

③作为企业的投资者也应重视对企业内部控制报告的关注以及从董事会工作报告的解读,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建设
情况以及领导的创新注意力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来判断企业未来的业绩,为投
资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撑。

参考文献
[1]Ocasio W.Towards an attention - based view of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
[2]叶陈刚,裘丽,张立娟.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财务绩效[J].审计
研究,2016(02):104-112.
[3]黄娟,张配配.管理层权力、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绩效[J].南京审计
大学学报,2017,14(02):1-10.
[4]Yadav, M. S., Prabhu, J. C., Chandy, R. K.. Managing the Future: CEO Attention and Innovation Outcomes.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7, 71(4): 84-101.
[5]吴建祖,肖书锋.研发投入跳跃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33(10):1538-1546.
[6]郝东洋,王静.内部控制效率、资本结构动态调整与公司价值[J].山西财经大
学学报,2015,37(12):38-50.
[7]吴建祖、曾宪聚、赵迎. 高层管理团队注意力与企业创新战略—两职合一和组织冗余的调节作用[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6, 37(5):182-192.
[8]李伟、李艳鹤.内部控制质量、自由现金流量与非效率投资[J].财经问题研究,2017,11:79-84.
作者简介
仲其安,1984,男,宿迁学院,讲师,财务治理、内部控制等。

基金名称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8SJA19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