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课题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与社会课题总结
这一学期我所教的《品德与社会》课的小课题是“对课堂教学评价实施策略”的研究,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有收获也有需要改进之处。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德育课程,该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来促进该门课程的实施,是该课程实施过程中重点研究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之一。

因此,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新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当前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中非常迫切的任务。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对小学原有的思想品德课程,社会课程和活动实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门综合课程。

随着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教师的“综合”意识逐渐增强,但在进行教学时还难以摆脱分科课程的模式,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将课程中曾涉及的各学科知识拼凑叠加在一起,或者就品德教育而进行单纯的道德说教,或者是按照社会科的内容体系进行单纯的知识灌输,从而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和生硬,还有的教师过多地注重形式上的“花架子”,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大做文章,虽然课堂看似与以前不同了,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传授和教学评价的实施依然沿袭分科课程的方法,导致了品德与社课程的“四不象”。

许多教学准备的不充分和计划的不科学造成德育渗透的低效;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弊端严重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资源的贫乏和低效使用限制了教学收获的有效性;教学没有丰富的教学收获,教学没有顾及学生在学习中知识和能力以及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

教学设计严重束缚了教学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教师没能很好地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促进启发者、合作指导者、评价者。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和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师生负担,使新课改的理念真正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去,是教育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举措。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特点和内容,结合德育教学的具体实际,研究和实践《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即时性评价的教学策略,一定会对我校实施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