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吹打”的旋法研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 ) 音 阶
由于嵊州 吹打大 型乐 曲均 由几 个 曲牌连 缀 而成 ,因此其 音 阶 的使 用多 为 段落 式 ,即乐 曲的各 个 段
落使用 的音 阶可 能有所不 同 。如 《 妒 花》 的开始 部分 ( 1 —8 8小节 )为 六 声 ( 加清 角 ) 音 阶 ,中间 部
分 为五声 音 阶 ( 8 9 —3 0 1小节 ) ,而结束部 分 ( 3 0 2 —4 2 8小节 )为 六声 ( 加 变宫 ) 音 阶 。但 归根 结底 ,
种调性 的笛子 ( 又名梆笛 ) 与 唢呐 ( 又名海 笛 )较 为常 见 。 《 大辕 门》 为 D徵 七声 ( 清 乐 ) 调式 。主
要 以五声音 阶为基础 ,民族调式 音 阶中的两个偏 音 ( 清 角与 变 宫 ) 间或 在弱 位 出现 ,只有 两 处 出现 在 强拍位 置 ( 第4 7小节与 9 2小节 的第 一个 音 ) ,但其 音 值都 不 长 ,前 者 为一 拍 ,后者 为半 拍 。 《 妒花》 为 D徵 七声 ( 清乐 )调 式 。《 绣 球》 为 G宫 七声 ( 清 乐 ) 调式 ,但 是 乐 曲 内部 有 几处 大 段 出现 变徵 ( # c ) ,即清乐 与 雅乐 调式 的交 替 。《 十番 》 为 c徵七 声 ( 清乐 ) 调式 。
第2 l 卷
第2 期
浙
江
传
媒
学 院 学
报
Vo 1 . 2l No . 2 Ap r i l 201 4
2 0 1 4年 4月
J o u ma l o f Z h e j i a n 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Me d i a a n d C o m mu n i c a t i o n s
嵊州 吹打乐 曲的调式 常见为 宫调式 、徵 调式与 羽调式三种 。 当然 ,由于大型 套 曲的多段 连缀式结 构 的原 因 ,各段 调式强调 音不一致 导致 乐 曲 中每个段 落 的调 式并 不 完全 一 致 ,因此 还 常见有 调 式变 化 与 调式 交替 ( 见 《 绣球 》 中雅乐 羽调式与 清乐角调 式 的交替 )等形 式 。根据 旋律 中的主 要音 与结 束音 则 基本 可 以明确乐 曲的调性 。纵 观嵊州 吹打传统乐 曲 的旋律 ,可 以发现其调性 大多为 D调 、G调 、F调 与 c调 。这 主要是 由主奏乐器 ( 竹笛 与 唢呐 ) 本身 的调 以及 常用 演 奏指 法 所决 定 的 ,因为方 便 演 奏这 几
“ 嵊 州 吹 打 ” 的 旋 法 研 究
唐 大 林
摘 要 : 国家 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之 一 的 “ 嵊 州 吹 打 ” 是 浙 江 嵊 州 地 区传 承 的 一 种 优 秀 的 民 间 吹打 乐 ,
但 随着社会 的发展 ,其 已处 于濒临消亡 与蜕变 的尴尬 局面。笔者 以为要更全 面 、更完善地保 护 与传承 “ 嵊 州 吹打 ” ,必须从研 究其 音乐本体入 手 ,以便保 护者更 了解 、认 识 以及研 究其全 貌。 文章 旨在通 过对 “ 嵊
的礼 俗活动 中还加 入先锋 ( 又名长号 、招 军 ) 、号筒 ( 即铜 角 )等特 殊 的色彩 性 乐器 。 自 2 0 0 7年嵊 州 吹 打被列 为首批 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 遗产 以来 ,其 作 为我 国优 秀 的 民间音乐 文 化濒 临 消亡 的局面 引 发 了
众 多业 内专 家与社 会各界人 士 的关 注 与深 思 ,均 深感 对 其保 护 与传 承 的迫 切性 。 目前对 嵊 州 吹打 的相 关研 究成果 主要 为从音乐学 的角度 来谈 音 乐本 体特 征之 外 的 因素 ,而 从作 曲技术 理 论 的角 度来 分 析其
是 以某种调 式音 阶为基础 ,因此探 究 乐 曲的旋 法 必 先研 究 其旋 律 的构 成要 素——音 阶及 其 所形 成 的调
式 调性 。
不 同的调性 是 由于音 阶主音 的位 置不 同而 形成 的 ,而 不 同的 调式 则是 由音 阶 的排列 方 式不 同而决
定 的 。调式 调性 的不同决定 音乐有 各种 不 同的 风格 与 色彩 。所 以在 讨论 调 式调 性 之前 ,我 们先 分 析嵊 州 吹打乐 曲所用 的音 阶构成 。
州 吹打” 的旋律发 展手法及其特 点进行作 曲技术理论 方面 的总结与研 究,以期对我 国优秀 民 间音 乐 的传 承
有所 帮助 ,对专业 音乐 的创作有 所促进 与启发。 关键词 :嵊州吹打 ;音高材料 ;调 式调性 ;旋 法 作者简 介 :唐大林 ,男 ,艺术 学博士 生。 ( 上海 音乐学院 作 曲系,上海 ,2 0 0 0 3 1 )
音 乐本体 特征 的研 究成果见 之甚少 。本文 旨在对 “ 嵊 州 吹打 ” 的 旋律 发展 手 法进 行 较 为全 面 的探 讨 与
研 究 ,以期 对我 国优秀 民问音乐 的传 承有所 帮助 、对专 业音乐 的创作有所 促进 与启 发 。
旋 法 ,即旋 律进行 的法则及其 运动 的方 向与 目的地 ,具体表现 为 曲调 的音高关 系。 由于旋律 的运动
中 图 分 类 号 :J 6 1 7 . 5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8 - 6 5 5 2( 2 0 1 4 )0 2 — 0 l 1 6 —锣鼓 ” ) 广泛流传 于 浙江 嵊州 民间 ,并 常与 相应 的礼 俗 活动 与仪式 配 套使 用 ( 如 :迎 神庙会 、婚丧嫁 娶 、祭祀 祭祖 、节 日灯会 等 ) ,它是 浙东 吹打 的主要 组成部 分 之一 。其乐 队 主要 由管类 乐器 ( 其 中唢 呐为主奏乐 器 )与打 击类 乐器 构 成 ,此 外 还 有部 分 丝 弦类乐 器 ,在一 些 特定
其 所用 的音 阶均 为 民族 传 统 ( 五 声 、六 声 或 七 声 ) 音 阶 ,并 且 七声 性 旋 律 大多 采 用 清 乐 音 阶 ,唯 有
《 绣球 》 一 曲的前 半部分包 含有雅 乐音 阶与清乐音 阶的交替进 行 。
I 1 8
浙 江 传 媒 学 院 学 报
第2 1 卷
由于嵊州 吹打大 型乐 曲均 由几 个 曲牌连 缀 而成 ,因此其 音 阶 的使 用多 为 段落 式 ,即乐 曲的各 个 段
落使用 的音 阶可 能有所不 同 。如 《 妒 花》 的开始 部分 ( 1 —8 8小节 )为 六 声 ( 加清 角 ) 音 阶 ,中间 部
分 为五声 音 阶 ( 8 9 —3 0 1小节 ) ,而结束部 分 ( 3 0 2 —4 2 8小节 )为 六声 ( 加 变宫 ) 音 阶 。但 归根 结底 ,
种调性 的笛子 ( 又名梆笛 ) 与 唢呐 ( 又名海 笛 )较 为常 见 。 《 大辕 门》 为 D徵 七声 ( 清 乐 ) 调式 。主
要 以五声音 阶为基础 ,民族调式 音 阶中的两个偏 音 ( 清 角与 变 宫 ) 间或 在弱 位 出现 ,只有 两 处 出现 在 强拍位 置 ( 第4 7小节与 9 2小节 的第 一个 音 ) ,但其 音 值都 不 长 ,前 者 为一 拍 ,后者 为半 拍 。 《 妒花》 为 D徵 七声 ( 清乐 )调 式 。《 绣 球》 为 G宫 七声 ( 清 乐 ) 调式 ,但 是 乐 曲 内部 有 几处 大 段 出现 变徵 ( # c ) ,即清乐 与 雅乐 调式 的交 替 。《 十番 》 为 c徵七 声 ( 清乐 ) 调式 。
第2 l 卷
第2 期
浙
江
传
媒
学 院 学
报
Vo 1 . 2l No . 2 Ap r i l 201 4
2 0 1 4年 4月
J o u ma l o f Z h e j i a n 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Me d i a a n d C o m mu n i c a t i o n s
嵊州 吹打乐 曲的调式 常见为 宫调式 、徵 调式与 羽调式三种 。 当然 ,由于大型 套 曲的多段 连缀式结 构 的原 因 ,各段 调式强调 音不一致 导致 乐 曲 中每个段 落 的调 式并 不 完全 一 致 ,因此 还 常见有 调 式变 化 与 调式 交替 ( 见 《 绣球 》 中雅乐 羽调式与 清乐角调 式 的交替 )等形 式 。根据 旋律 中的主 要音 与结 束音 则 基本 可 以明确乐 曲的调性 。纵 观嵊州 吹打传统乐 曲 的旋律 ,可 以发现其调性 大多为 D调 、G调 、F调 与 c调 。这 主要是 由主奏乐器 ( 竹笛 与 唢呐 ) 本身 的调 以及 常用 演 奏指 法 所决 定 的 ,因为方 便 演 奏这 几
“ 嵊 州 吹 打 ” 的 旋 法 研 究
唐 大 林
摘 要 : 国家 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之 一 的 “ 嵊 州 吹 打 ” 是 浙 江 嵊 州 地 区传 承 的 一 种 优 秀 的 民 间 吹打 乐 ,
但 随着社会 的发展 ,其 已处 于濒临消亡 与蜕变 的尴尬 局面。笔者 以为要更全 面 、更完善地保 护 与传承 “ 嵊 州 吹打 ” ,必须从研 究其 音乐本体入 手 ,以便保 护者更 了解 、认 识 以及研 究其全 貌。 文章 旨在通 过对 “ 嵊
的礼 俗活动 中还加 入先锋 ( 又名长号 、招 军 ) 、号筒 ( 即铜 角 )等特 殊 的色彩 性 乐器 。 自 2 0 0 7年嵊 州 吹 打被列 为首批 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 遗产 以来 ,其 作 为我 国优 秀 的 民间音乐 文 化濒 临 消亡 的局面 引 发 了
众 多业 内专 家与社 会各界人 士 的关 注 与深 思 ,均 深感 对 其保 护 与传 承 的迫 切性 。 目前对 嵊 州 吹打 的相 关研 究成果 主要 为从音乐学 的角度 来谈 音 乐本 体特 征之 外 的 因素 ,而 从作 曲技术 理 论 的角 度来 分 析其
是 以某种调 式音 阶为基础 ,因此探 究 乐 曲的旋 法 必 先研 究 其旋 律 的构 成要 素——音 阶及 其 所形 成 的调
式 调性 。
不 同的调性 是 由于音 阶主音 的位 置不 同而 形成 的 ,而 不 同的 调式 则是 由音 阶 的排列 方 式不 同而决
定 的 。调式 调性 的不同决定 音乐有 各种 不 同的 风格 与 色彩 。所 以在 讨论 调 式调 性 之前 ,我 们先 分 析嵊 州 吹打乐 曲所用 的音 阶构成 。
州 吹打” 的旋律发 展手法及其特 点进行作 曲技术理论 方面 的总结与研 究,以期对我 国优秀 民 间音 乐 的传 承
有所 帮助 ,对专业 音乐 的创作有 所促进 与启发。 关键词 :嵊州吹打 ;音高材料 ;调 式调性 ;旋 法 作者简 介 :唐大林 ,男 ,艺术 学博士 生。 ( 上海 音乐学院 作 曲系,上海 ,2 0 0 0 3 1 )
音 乐本体 特征 的研 究成果见 之甚少 。本文 旨在对 “ 嵊 州 吹打 ” 的 旋律 发展 手 法进 行 较 为全 面 的探 讨 与
研 究 ,以期 对我 国优秀 民问音乐 的传 承有所 帮助 、对专 业音乐 的创作有所 促进 与启 发 。
旋 法 ,即旋 律进行 的法则及其 运动 的方 向与 目的地 ,具体表现 为 曲调 的音高关 系。 由于旋律 的运动
中 图 分 类 号 :J 6 1 7 . 5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8 - 6 5 5 2( 2 0 1 4 )0 2 — 0 l 1 6 —锣鼓 ” ) 广泛流传 于 浙江 嵊州 民间 ,并 常与 相应 的礼 俗 活动 与仪式 配 套使 用 ( 如 :迎 神庙会 、婚丧嫁 娶 、祭祀 祭祖 、节 日灯会 等 ) ,它是 浙东 吹打 的主要 组成部 分 之一 。其乐 队 主要 由管类 乐器 ( 其 中唢 呐为主奏乐 器 )与打 击类 乐器 构 成 ,此 外 还 有部 分 丝 弦类乐 器 ,在一 些 特定
其 所用 的音 阶均 为 民族 传 统 ( 五 声 、六 声 或 七 声 ) 音 阶 ,并 且 七声 性 旋 律 大多 采 用 清 乐 音 阶 ,唯 有
《 绣球 》 一 曲的前 半部分包 含有雅 乐音 阶与清乐音 阶的交替进 行 。
I 1 8
浙 江 传 媒 学 院 学 报
第2 1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