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一曲胡笳救孤城》(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与理解的高度结合
——评《一曲胡笳救孤城》
5月25日,在进才试验小学聆听高琴老师执教《一曲胡笳救孤城》,感触很深。
这堂课,一改以往以内容分析为主,在理解内容上纠缠不休的状况,将“联系上下文合理想象”作为重点,扎扎实实的进行想象训练。
本课为第二课时。
一开始,在复习了晋阳城面临的危险处境后,老师进行第一次想象训练:如果你是刘琨,你会想些什么。
通过想象,加深理解当时的处境危险。
在理解“那一声声凄厉的长啸声”引起的特定作用时,老师组织第二次想象:如果没有战争,他们可能在干什么?旨在揣摩匈奴士兵当时的心理。
理解胡笳曲的对匈奴士兵的影响时,老师组织第三、第四次想象训练。
第三次,以填空的形式,想象匈奴士兵听到胡笳曲后的内心想法,第四次想象增加难度,想象匈奴士兵听到乐曲后,“仿佛看见了”“仿佛听到了”什么,进一步理解胡笳曲对匈奴士兵瓦解军心的作用。
可见,本堂课,老师将想象训练作为重点,想象的内容来自文本,想象的依据来自文本。
在想象的过程中,理解本文,做到训练与理解的完美结合。
高老师的想象训练有张有弛,有扶有放。
有时,先理解关键词,关键句,在想象;有时,边想象,边理解句子。
有时,先填空,后想象;有时,不拘形式,自由表达。
有时,个人独立进行;有时小小组合作想象。
不同形式的想象,体现训练的层次性。
高老师关注每一位学生。
每一次想象说话的最后,老师都要求学生独立的、连贯的说说,让每一位学生得到训练。
本堂课,交给学生的是“联系上下文合理想象”的语文知识,训练的是合理想象的语文能力,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的语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