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含答案(Word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含答案(Word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
1.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成语“门庭若市”“无人问津”,分别出自于《战国策》《桃花源记》。

B. 契诃夫,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变色龙》等,他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普希金,都是俄国作家。

C.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弱冠”“而立”“不惑”“花甲”“天命”。

D.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答案】 C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 “弱冠”是二十岁,“而立”是三十岁,“不惑”是四十岁,“花甲”是六十四,“天命”是五十岁。

故按从小到大的正确排序应为:“弱冠”“而立”“不惑”“天命”“花甲”。

故答案为: 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2.下列不属于豪放派词人的是()
A. 张孝祥
B. 辛弃疾
C. 苏轼
D. 柳永【答案】 D
【解析】【分析】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半夜三更”指晚上三点至五点。

B.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C.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D. 传记是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一般由别人记叙,叫小传;也有自述生平的,叫自传。

【答案】 A
【解析】【分析】A.有误,“半夜三更”指晚上十一点至凌晨一点;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
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4.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古人用“阴”“阳”表示方位。

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阴”,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阳”。

B. “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

“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C.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乔纳森·斯威夫特。

【答案】 A
【解析】【分析】A.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阳”,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阴”。

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的基本能力。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例如节气歌、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中华礼仪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分类恰当的一项是( )
A. 谦辞:家君、在下、愚见、寒舍
B. 法国:莫泊桑、普希金、法布尔、雨果
C. 小说:《儒林外史》《水浒传》《朝花夕拾》《骆驼祥子》
D. 律诗:《游山西村》《春望》《木兰诗》《钱塘湖春行》
【答案】 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A:正确;
B:错误。

普希金是俄国人;
C:错误。

《朝花夕拾》是散文集;
D:错误。

《木兰诗》是乐府诗;
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6.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一个节日,过年有“除旧”“守岁”等各种习俗。

然而随着最近几年过洋节风气的盛行,过中国年的“年味”渐淡。

为增加我国传统的“年味”,同学们提出了许
多具体建议。

下列建议中不是很适合的一项是()
A. 写春联贴家门增加过年喜庆气氛。

B. 挂灯笼舞狮子放爆竹以庆贺新年。

C. 全家人驾车出游过有意义的新年。

D. 街坊邻居之间互相道个喜拜个年。

【答案】 C
【解析】【分析】写春联,挂灯笼舞狮子放爆竹,街坊道喜拜年这几种都属于传统习俗,有“年味”。

驾车出游属于现代。

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文化常识的能力。

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文化常识的积累,考生在做该题时要明确题干的内容和要求,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回答,注意对选项进行仔细的辨析。

7.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诫子书》《爱莲说》《陋室铭》《岳阳楼记》《送东阳马生序》《出师表》中的“书”“说”“铭”“记”“序”“表”都是古代的文体。

B. 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小满之后是芒种,处暑之后是立秋,冬至之后是小雪。

C. 我国古代对于不同的朋友关系有不同的称谓,如: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D. 江南三大名楼是指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因崔颢的《黄鹤楼》而闻名)、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闻名)。

【答案】 B
【解析】【分析】ACD表述正确。

B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由此可知,“立秋之后是处暑,大雪之后是冬至”。

故答案为:B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8.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在科举考试中,殿试为国家级考试,由皇帝主考,录取分三甲,其中,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叫状元或鼎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B.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孔子曾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C. 曹操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进取者,也是“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中的好父亲。

D.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纪传体通史《史记》的高度评价。

【答案】 C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中的好父亲是苏洵,不是曹操。

故答案为:C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9.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如“觥筹交错”中的“觥”,“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

B. 《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中的“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六更。

C. 《沁园春▪雪》中的“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D. 《无题》中“青鸟殷勤为探看”里的“青鸟”是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现指信使。

【答案】 B
【解析】【分析】ACD表述正确。

B.一夜分为五更,不是六更。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1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 中国地名中有“山阴”“江阴”,因为“山南水北”为阴,所以“山阴”在山的南面,“江阴”在水的北面。

B.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C.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即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其中上元节指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

D.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答案】 A
【解析】【分析】A.“山阴”应是山的北面,“江阴”应是水的南面。

BCD说法正确。

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1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莫泊桑,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B.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

C. 明清科举制度,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秀才或监生应考,考中的就是举人。

D. 范仲淹,字希文,溢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答案】 B
【解析】【分析】B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

《史记》不是编年体通史,应是纪传体通史。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

答题时应注意,文学常识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1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是一部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主要历史人物活动的编年体史书。

B. 泰戈尔,印度诗人,著有诗集《吉檀迦利》等。

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C. 我们常以桑梓指代故乡,婵娟指代月亮。

称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为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为阳。

D.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宣扬豪侠仗义、除暴安良英雄壮举的传记。

【答案】 D
【解析】【分析】D“传记”错。

《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小说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13.在行万里路的过程中,小联结识了许多朋友,时常保持联系,互通资讯相互帮助,成了“后天亲人”,这可以用下列哪句话来表达()
A. 德不孤,必有邻
B.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C.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D.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答案】 B
【解析】【分析】A项,“德不孤,必有邻”的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B项,“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意思是:天下的人民都像兄弟一样。

C项,“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的意思是:这样美好的地方让我生了归隐之心,我因多
年来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而悲伤起来。

D项,“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意思是: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是对心目中的追求表达出非常的向往。

父母和兄弟姐妹是“先天亲人”。

“后天亲人”是相对“先天亲人”而言的,指没有血缘关系,却胜似亲人的人。

据此,符合题意的是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语言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辨析。

1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赠序,即临别赠言。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

B.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赵策三》,《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

C.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邹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D.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莫泊桑,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

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答案】 B
【解析】【分析】《战国策》是按国别编次。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和辨析的能力,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认真的判断。

1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泛指文学。

《沁园春·雪》中的“风骚”则是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

B. 安徒生是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他创作童话有160多篇,代表作有《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C.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明清逐步走向僵化,终结于清光绪卅一年,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明代后,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典。

D. 古代以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

如“晴川历历汉阳树”的“汉阳”,指汉水北面。

“衡阳雁去无留意”的“衡阳”,指衡山的南面。

【答案】 D
【解析】【分析】“古代以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应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
和评判,注意其语言的表达,仔细的进行判断。

16.下列陈述或做法不得体的一项是()
A. 为了欢迎来访的兄弟省教师代表参观团,学校挂出了欢迎标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B. 毕业了,张小明在王丽丽的毕业留言本上写下一则赠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 小芳过生日,小燕送个她一个布娃娃,说:“这是我惠赠给你的,愿她天天伴着你让你开心快乐。


D. 李华将写好的作品出版社的季老师审查,并附了一句话:“尊敬的季老师,这是我的拙作,请您斧正!”
【答案】 C
【解析】【分析】C项,错在“惠赠”是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

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语言运用的能力,要求考生说话要得体,注意平时掌握基本的谦词和敬辞,对选项进行逐项的辨析。

17.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郭沫若是现代著名的剧作家,他的代表性的剧作有《屈原》《棠棣之花》等。

B. “万钟于我何加焉”“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钟”“石”都是古代的容器,也作容量单位。

C. 古时男子十八岁行加冠礼,仪式上男子束发戴帽,后人就常用“冠”或“加冠”表示成年。

D.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周亚夫军细柳》分别出自《左传》《战国策》《史记》。

这几部书既是史学著作,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答案】 C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此题错在“古时男子十八岁行加冠礼”的表述,古时男子行加冠礼是在二十岁。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有文学和文化常识,这些常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如: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姓名称谓、天文地理等,非常容易记混,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记多练,才能在考试的时候正确答题。

1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诸侯的封地叫“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B. 庠序:古代圈养牲畜的地方。

商叫序,周代叫庠。

C. 河,古代多指黄河。

江,古代多指长江。

D. 萧墙:国君宫门内正对着门的照壁。

【答案】 B
【解析】【分析】ACD说法正确。

B错误,古代的地方学校。

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故答案为:B。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积累。

文化常识包括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文化典籍等。

文化常识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记忆也比较难,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平时可将这些知识积累成册,经常复习,增加记忆的牢固性、准确性,这样考试时才能准确答题。

19.读下面的民谣,完成问题。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1)端午节是纪念谁的?是在每年的什么时间?
(2)从课文中可以看出人们纪念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屈原;农历五月初五。

(2)他热爱祖国,痛恨黑暗,向往光明,敢于伸张正义。

【解析】【分析】(1)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

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2)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故答案为:(1)屈原;农历五月初五。

(2)他热爱祖国,痛恨黑暗,向往光明,敢于伸张正义。

【点评】(1)本题考查对传统节日的掌握。

答题时应注意,端午节起源于龙图腾祭祀,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20.下列各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古人擅以花言志:东晋陶渊明喜菊,“采菊东篱下”表达的是自己对田园生活的满足;北宋周敦颐爱莲,“花之君子”表达的是对自己高洁品质的期许。

B. 《屈原》《白杨礼赞》《我爱这土地》《变色龙》的体裁分别是戏剧、散文、诗歌、小
说,它们的作者分别是郭沫若、茅盾、艾青、莫泊桑。

C. 古代通常男子20岁、女子15岁行成人礼,其中,男子成人礼叫冠礼,女子成人礼叫笄礼。

人们又分别将男女举行成人礼的年龄叫做弱冠之年和及笄之年。

D.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游记作品。

作者化身为一滴水,以水的踪迹为线索,全方位展现了丽江古城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答案】 B
【解析】【分析】B项有误,《变色龙》的作者是契诃夫,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比照辨析正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