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北省沧州市高一上学期地理试卷与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河北省沧州市地理高一上学期模拟试卷与参考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在地球仪上,纬度度数相同的两条纬线称为:
A. 经线
B. 纬线
C. 子午线
D. 气候带
答案:B
解析:纬线是地球表面上从北极点到南极点的一系列平行线,纬度度数相同的两条纬线是平行的,因此选B. 纬线。
2、下列关于我国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我国位于东经0度经线上
B. 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近50度
C. 我国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
D. 我国没有寒带
答案:B
解析:A选项错误,我国位于东经73度到135度之间;B选项正确,我国领土南北跨度约50度;C选项错误,我国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但不是最东端;D选项错误,我国东北部有一小部分地区属于寒带。
因此选B。
3、在地球自转过程中,下列哪个地区的太阳高度角会先达到最大值?
A、赤道
B、北极
C、南极
D、60°N
答案:A
解析:地球自转是从西向东的,因此太阳从东方升起。
在地球自转过程中,赤道地区的太阳高度角会先达到最大值,因为赤道地区距离太阳直射点最近。
4、下列哪个现象是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的?
A、昼夜更替
B、四季变化
C、昼夜长短的变化
D、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答案:B
解析: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的椭圆形轨道运动。
这个运动导致了地球上的四季变化,因为地球不同位置的距离太阳的远近不同,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也不同。
其他选项(昼夜更替、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都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5、下列关于我国四大高原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青藏高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
B.内蒙古高原地势起伏最小
C.云贵高原海拔最高
D.黄土高原是四大高原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
答案:B
解析:A选项错误,内蒙古高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C选项错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D选项错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但不是四大高原中海拔最高的。
故选B。
6、关于我国主要山脉分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喜马拉雅山脉位于我国与印度、尼泊尔的边界线上
B.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
C.太行山属于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D.巫山位于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
答案:D
解析:A选项正确,喜马拉雅山脉位于我国与印度、尼泊尔的边界线上;B选项正确,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C选项正确,太行山属于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D选项错误,巫山位于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
故选D。
7、题干:下列关于我国地形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山地丘陵面积较小
B、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C、地形以盆地和丘陵为主,山地高原面积较大
D、地形以高原和丘陵为主,平原面积较小
答案:B
解析: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是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之一。
选项A、
C、D中的描述与我国地形特征不符,故选B。
8、题干: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公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
B、地球自转的速度比公转速度快,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
C、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
D、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但自转速度比公转慢
答案:A
解析: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4小时,即一天,公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即一年。
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
选项B、C、D中的描述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实际特征不符,故选A。
9、下列关于我国地理区域划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分别是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
B.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分别是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C.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分别是沿海地区、内地地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
D.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分别是城市地区、农村地区、山区、平原地区
答案:B
解析: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分别是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这些地理区域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
10、下列关于世界地理的知识,正确的是:
A. 世界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南极洲
B. 世界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
C. 世界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
洲、南极洲
D. 世界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亚洲、非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
答案:A
解析:世界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南极洲。
这些洲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
11、下列关于地壳圈层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地壳、地幔、地核,分别由硅、镁、铁组成
B. 地壳和地幔的界面称为莫霍面,地幔和地核的界面称为古登堡面
C. 地壳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D. 地核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地幔主要由氧化物矿物组成
答案:B
解析:地壳、地幔、地核是地球的三个主要圈层。
地壳和地幔的界面称为莫霍面,地幔和地核的界面称为古登堡面。
选项A、C、D中的描述存在错误,因此正确答案是B。
12、下列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1小时
B. 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1年
C.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方向是自南向北
D.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更替,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四季更替
答案:D
解析: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1年。
地球自
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更替,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
因此,正确答案是D。
13、在地理学中,将地球分为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等圈层,这种分类方法属于以下哪种类型?
A. 按地理要素分类
B. 按自然带分类
C. 按地理位置分类
D. 按人为因素分类
答案:A
解析:按地理要素分类是将地球分为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等,反映了地球表面不同圈层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关系。
其他选项的分类方法与题意不符。
14、下列关于“五带”划分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气候炎热
B. 温带太阳高度角变化较大,四季分明
C. 寒带没有太阳直射现象,全年寒冷
D. 温带全年太阳高度角变化较小,没有太阳直射现象
答案:B
解析:温带太阳高度角变化较大,四季分明,这是由于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光线在地球表面的角度发生变化,导致温带地区气温、降水等自然条件在一年中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
其他选项描述不符合“五带”划分的实际情况。
15、在地球自转过程中,地球表面上的一个固定点始终指向北极星的是:
A. 南回归线
B. 北回归线
C. 赤道
D. 地轴
答案:D
解析: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的运动。
在这个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因此正确答案是D. 地轴。
16、以下哪个地理现象是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
A. 四季更替
B. 昼夜更替
C. 海洋潮汐
D. 黄金周
答案:A
解析:地球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角度,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进而形成了四季的更替。
因此正确答案是A. 四季更替。
昼夜更替是地球自转的结果,海洋潮汐是月球和太阳对地球海洋的引力作用,而黄金周是人为设定的节日,与地球公转无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
第一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某省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该省西部为高原,海拔较高,气候高寒;东部为平原,气候温和。
该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
水力等。
【材料二】近年来,该省大力发展旅游业,依托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以下是该省几个主要旅游景点的介绍:
1.景点A:位于该省西北部,是一个高原湖泊,湖水清澈,四周环绕着雪山,是著名的避暑胜地。
2.景点B:位于该省东部,是一个温泉旅游区,温泉水质优良,对多种疾病有疗效。
3.景点C:位于该省中南部,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址。
(1)根据材料一,简述该省的地理位置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该省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
(3)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促进该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答案:
(1)地理位置特点: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处内陆;地形复杂,包括高原和平原;气候多样,西部高寒,东部温和。
(2)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
①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等;
②独特的自然景观,如高原湖泊、雪山等;
③文化遗产丰富,如历史文化名城;
④温泉资源丰富,对多种疾病有疗效。
(3)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确保旅游资源不受破坏;
②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游客体验;
③加强旅游产品开发,丰富旅游内容;
④加强旅游宣传,提高知名度;
⑤加强旅游管理,规范市场秩序;
⑥培养旅游人才,提高服务质量。
第二题
【题目】我国某城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该城市为了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决定在城市中心区域建设一个大型绿地。
请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该城市中心区域地形平坦,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建筑密集,绿化覆盖率低。
材料二:该城市年均气温在16-18℃之间,年降水量在1000-1500毫米之间。
(1)分析该城市中心区域建设大型绿地可能面临的困难。
(6分)
(2)阐述建设大型绿地对该城市环境的有利影响。
(8分)
【答案】
(1)建设大型绿地可能面临的困难:
①土地资源紧张:由于城市中心区域人口密集,建筑密集,可供绿化的土地面积有限。
②资金投入大:大型绿地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包括土地购置、绿化植物种植、基础设施等。
③施工难度高:在城市中心区域建设绿地,需要克服交通、建筑、地下管线等多方面的施工难题。
④维护管理难度大:大型绿地建成后,需要专业的管理和维护,以保证绿地的长期
效果。
(2)建设大型绿地对该城市环境的有利影响:
①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绿地可以增加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空气质量,调节城市气候,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②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绿地可以吸收太阳辐射,降低城市地表温度,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③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绿地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④美化城市景观:绿地可以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吸引力。
第三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区域地形图
材料二:某区域气候统计图表
【问题】
1.分析该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并简述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2.根据气候统计图表,描述该区域一年内的气候特征,并分析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案】
1.该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纬度较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地形平坦,便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
2.气候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夏季高温多
雨有利于水稻等喜温作物的生长;冬季温和少雨有利于冬小麦等作物的生长。
但由于夏季雨量集中,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地理环境的分析能力。
解答第一问时,首先根据材料一的地形图判断该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然后结合地理位置分析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解答第二问时,根据材料二的气候统计图表,描述该区域的气候特征,并分析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结合地理知识和图表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