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7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选择题
1.(2018·湖南益阳调研)“共同纲领”规定:“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基于此,新中国在外交上( )
A.放弃“一边倒”政策
B.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解析:D “共同纲领”是1949年9月通过的,基于此可知新中国初期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故D项正确。

2.毛泽东认为:“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和共同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的和平。

”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A.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结合
B.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C.由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的转型
D.取决于地缘政治的考量
解析:A “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经济建设”体现了国家利益对外交政策的影响,中苏结盟、“对付可能出现的帝国主义侵略”等体现了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的影响(“一边倒”),A 项正确。

3.戴高乐认为:“不应该单单从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制度的对抗这个角度来处理东西方之间的关系。

”下列新中国外交方针政策可支持这一论断的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D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戴高乐认为,处理东西方之间的关系应该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故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

4.(2018·北京顺义区期末)据学者统计,1953年到1956年《人民日报》使用“和平共处”一词每年都成倍地增长,尤其是1954年后使用频率增长更快。

此现象( )
A.直接推动了日内瓦会议召开
B.说明“和平共处”的理念深入人心
C.有利于调整并缓和中美关系
D.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
解析:D 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又分别同印度、缅甸两国总理共同倡导该原则。

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多次使用“和平
共处”一词,实际上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以此为外交政策基本准则的,D项正确。

5.1954年4月29日法国《解放报》发表文章指出:“亚洲的重量全部显示出来了。

”此文评价的事件是( )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中苏结盟
D.中印会谈
解析:B 据题干中“1954年”“亚洲的重量”等信息,可判断是日内瓦会议,A、C、D三项均与题意不合。

6.一位外交官曾说,这次会议之所以能自始至终贯穿求大同存小异的精神,让世界相信撇开中国就谈不上亚洲和平和世界繁荣,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周总理的卓越的外交战略和政治才干。

材料中的“这次会议”召开的地点是( )
A.日本东京
B.印度尼西亚万隆
C.瑞士日内瓦
D.美国旧金山
解析:B 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并明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和拥护,会议召开的地点是印度尼西亚万隆。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

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

”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间,“中立”是不可能的,中国必须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明确宣布“一边倒”,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幻想。

这一外交方针对新中国建设起了重大作用。

——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

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

——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
“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历史背景。

(2)请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
解析:第(1)问,历史背景应当从中外两个方面分析,从国际来看美苏冷战,美国敌视中国,苏联支持中国;从国内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尤其是需要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

第(2)问,注意首先明确观点,然后用相关史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证明过程中注意依据材料二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背景:国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美苏两大阵营“冷战”对峙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苏联支持新中国。

国内: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恢复经济、巩固政权、打破西方国家外交孤立等任务。

(2)评价:第一种:赞成材料观点,即:“一边倒”外交政策产生很多消极影响。

从国家安全与领土完整来说,与美国敌对给自己找来了强大的对手,中国领海及沿海弧形地带承受的压力骤然上升;从得到的国际承认来说,同美国的敌对导致中国不被很多国际组织接纳,越来越走向自我封闭,与世界的发展潮流相脱节;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来说,参加朝鲜战争和长期面临战争威胁,以及美国经济上的封锁和禁运,使中国无法利用外部条件和良机来发展自己。

第二种:不赞成材料观点,“一边倒”外交政策具有重大的积极影响。

从政治上看,为新中国获得国际承认、发展对外关系、粉碎帝国主义的孤立政策起了积极的作用;从经济上看,为我
国迅速医治战争创伤,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援助和强有力的支持;从军事上看,为我国挫败美帝国主义包围与挑衅提供了坚强的后盾,维护了我国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第三种:材料观点是片面的,“一边倒”外交政策既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

(分别论述其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