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岁健康儿童免疫抑制法测定CK- MB的参考范围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4岁健康儿童免疫抑制法测定CK- MB的参考范围调查包国祥;杨国灿
【期刊名称】《浙江医学》
【年(卷),期】2013(000)018
【总页数】2页(P1697-1697,1705)
【作者】包国祥;杨国灿
【作者单位】312000 绍兴市人民医院临检中心;312000 绍兴市人民医院临检中心【正文语种】中文
血清肌酸激酶MB型同工酶(CK-MB)作为一种主要存在于心肌的特异酶,对心
肌梗死及心肌炎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CK-MB活性升高作为小儿心肌炎的特异性指标之一[1],受到儿科医师重视。
目前临床上广泛采用免疫抑制法测定CK-MB,其参考范围不区分成人和儿童,统一为0~24U/L。
但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常常碰到CK-MB超过参考范围,而肌酸激酶(CK)和其他指标又不能证明患者有心脏、肌肉、神经等组织方面的疾患,遭到患儿家长的质疑。
为此,笔者对绍兴地区797
例0~14岁健康儿童根据年龄分别进行免疫抑制法CK-MB的检测,旨在建立本
地区儿童免疫抑制法CK-MB的参考范围。
1.1 对象选自2011-01—2012-06绍兴市人民医院体检的797例0~14岁儿童,男440例,女357例。
按年龄分为3组:婴幼儿组(Ⅰ组)为出生后1个月~2岁,其中男90例,女76例;学龄前组(Ⅱ组)为3~6岁,其中男141例,女112例;学龄儿组(Ⅲ组)为7~14岁,其中男209例,女169例。
所有儿童无心脏、肌肉、神经等方面对CK-MB结果有影响的疾病,符合健康儿童的概念,并
排除近期大运动量的儿童。
同时收集健康成人体检者411例作为对照组,男215例,女196例,年龄18~60岁,平均(41.5±12.3)岁。
1.2 方法采用免疫抑制法测定CK-MB浓度,仪器为雅培公司生产的AEROSE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由上海德赛诊断系统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15115/72038/1)。
空腹静脉抽取2ml血液注入干燥管内,待自然凝固后离心、分离血清,弃去溶血标本。
当日完成各项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
采用95%可信区间确定CK-MB的参
考范围。
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797例0~14岁健康儿童CK-MB检测结果及统计分析得出的参考范围见表1。
从本研究结果可见,各组间性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K-MB水平Ⅰ
组高于Ⅱ、Ⅲ组,且3组CK-M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
CK有3种同工酶:CK-MM、CK-MB、CK-BB,一般情况下正常人血清中CK-MM占较大比例,CK-MB较少,少于CK总活力的5%,绝对值不超过24.0U/L。
CK-BB含量极少,可忽略不计。
其中CK-MB活性仍是目前用于证实急性心肌损
伤的首选指标,临床实验室检测CK-MB活性常采用免疫抑制法。
因其方法简单,适于自动化,是目前国内实验室应用最多的检测方法,其原理为:采用抗M亚基
的抗血清,标本中的全部CK-MM活性和50%的CK-MB活性被抑制,而CK-MB 和CK-BB中B亚基的活性则不受影响。
成人血清中因CK-BB含量甚微而忽略不计,故将CK-B活性测定值乘以2即可认为大致代表CK-MB的活性。
如果血清中
有CK-BB升高因素,即可造成CK-MB假性升高,儿童由于其生理因素,血清中CK-BB含量可高于成人[2]。
吴凤丽等[3]在CK同工酶电泳时也发现,儿童患者在电泳中出现CK-BB。
笔者认为,CKBB主要存在于脑组织、胃肠道及子宫平滑肌中,脑组织中几乎全为CK-BB,由于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其血脑屏
障发育不完整性,外周血中会出现比成人多的CK-BB。
因此,采用免疫抑制法测得的CK-MB活性也就随之增高,故在临床实际应用中易造成假阳性,引起家长的质疑。
为此,笔者采用免疫抑制法对绍兴地区797例健康儿童的CK-MB进行检测后,经统计分析得出:出生后1个月~2岁组CK-MB的参考范围为12.5~43.5U/ L,3~6岁组CK-MB的参考范围为9.6~35.8U/L,7~14岁组CK-MB 的参考范围为8.5~29.7U/L,与国内一直沿用以及本文实际调查得到的成人参考范围有统计学差异,故笔者建议各个实验室如用免疫抑制法测定CK-MB,必须建立本地区、本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相关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组.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2):72-74.
[2]张秀明,李健斋,魏明镜.现代临床生化检验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42-152.
[3]吴凤丽,马晓光,孙玉珍,等.血清CK-MB活性假性增高原因分析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11(8):1041-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