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23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考点突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通用2023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考点突破
选择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
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
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
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
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
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
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
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
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
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
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
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答案:C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
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
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文章
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说法不全,通读全文,可知原文用大量篇幅阐述的是“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选项只表述为“代际公平”。

故选C。

小提示:本题考查学生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
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2、“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这一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
A.比拟、借代B.借代、借喻
C.借代、夸张D.借喻、夸张
答案:B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B.借代,“枪炮”借代“战争”;借喻,“钉子”是喻体,但是本体没有出现,本体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
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故选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蟹六跪而.二螯
B.圣人之.所以为圣句读之.不知
C.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入则.无法家拂士
答案:A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而”:均为连词,表并列。

B项,“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C项,“其”:副词,表推测/代词,他的。

D项,“则”: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假设。

故选A。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然而
..
..丧死无憾④似诉平生不得志
..③使民养生
..不王者②今漂沦憔悴
⑤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嫁作商人妇
..故⑦老大
..⑥暮去朝来颜色
⑧吾从而
..鞍马稀⑩整顿
..衣裳起敛容
..师之⑨门前冷落
A.①⑤⑧B.⑦⑨⑩C.③④⑥D.②④⑨
答案:D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今异义现象掌握的能力。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这是时代因素造成的。

因此,
当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时,我们会遇到大量的古今同义词。

虽然汉字的形状自古以来没有太大变化。

然而,它们
的含义却大相径庭。

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汇为主,而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汇为主,这在意义理解上有很大差异。

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古今同义词的区别,就会造成翻译错误,无法真正理解文章的意义。

掌握古今异义词语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注意发音上的差异。

第二种方法是注意语句的停顿。

第三种方法,注意文章的上下文。

第四
种方法是注意文言文中的双音节词。

①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一个词,表转折。

②憔悴:黄瘦、瘦损、瘦弱无力,脸色难看的样子,古今相同。

③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④得志:获得成功。

古今相同。

⑤报怨:古义,报仇;今义,对所怨恨的人做出反应。

⑥颜色:古义,容貌;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⑦老大:古义,年纪大了;今义:排行第一的人。

⑧从而:古义,跟从并且;今义: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

⑨冷落:冷清;不热闹。

古今相同。

⑩整顿: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故选D。

5、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答案:D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状语后置句。

第一个“于蓝”是“从蓼蓝”,第二个“于蓝”是“比蓼蓝”,都是介词结
构作状语。

正常语序应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A项,“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整个句子是判断句,其中“假于物”是介宾结构后置,即“于物假”。

B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知”、“解”是动词,所以
是宾语前置,“之”是标志。

正常语序应该是“不知句读,不解惑”。

C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句末以“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D项,“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状语后置句。

是“谓语+乎+后置状语”的句式,正常语序应是“乎吾后生,其闻道也亦乎吾先”。

故选D。

6、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答案:B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

由于古今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古代汉语中存在与现代汉语整体不同或有局部差异的非
一般句式,就是所谓的文言特殊句式。

它包括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
后置句等。

要解答此类型的题,要在积累的基础之上,学会分析句子结构,找出句子与现代汉语句子的差别所在。

例句句意为: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定语后置句。

A项,句意为: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状语后置句。

B项,句意为: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定语后置句。

C项,句意为: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判断句。

D项,句意为:哪管他在我之前出生还是在我之后出生呢。

状语后置句。

故选B。

7、对下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跂:踮起脚
B.而闻者彰.彰:清楚
C.金石可镂.镂:雕刻
D.而绝.江河绝:断绝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而绝江河”意思是“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绝”,渡过,横渡。

故选D。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
A.斧斤以时入山林
..
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
..桂林象郡
C.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
..师之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
..一也
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的把握。

A项,古今义相同,“山林”,指有山和树木的地方。

B项,“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C项,“从而”:古义:从,跟从。

而,而且;今义:作连词,因此,就。

D项,“用心”:古义:因为心思;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意,怀着的某种念头。

故选A。

9、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郎,是古代官名。

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

韩愈曾任刑部侍郎、礼
部侍郎等职。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
的职业身份。

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
明职业。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答案:C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此类试题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官职和科举、姓名和称谓、宗法和礼
俗等,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尤其是课下注释的相关内容。

C项,对“士大夫”的解说错误。

“士大夫”不仅指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还指官吏。

故选C。

10、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

春蚕无需自栩
..,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

只有懂得感动,才会相信这个世界有干净的奉献,有纯粹的温暖,才会懂得世间万象,何为表里。

我们身边的伟人,不乏有奉献作为之
人,譬如
..,远离繁华,不怕苦、不怕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农田,他不畏艰辛
不慕名利。

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专注于田畴
..。

A.自栩B.譬如C.艰辛D.田畴
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字形的能力。

A.“自栩”的“栩”应为“诩”,“自诩”,自夸,“诩”,说大话,夸耀,而“栩”是形容生动传神的样子。

故选A。

11、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何陋之有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先乎吾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不拘于时,学于余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例句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何陋。

A.判断句,“也”表判断。

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乎吾前生,其闻道也乎吾先。

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D.“不拘于时”是被动句,“于”表被动;“学于余”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余学”。

故选C。

1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缘故挖掘发扬广大大宴宾客
B.女婿精典佳节大典剔除糟粕
C.存膏倘使性格不合象征主义
D.徘徊儒弱自我炫耀欣然接受
答案:C
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

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

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

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

本题选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A项,“发扬广大”应为“发扬光大”;
B项,“精典”应为“经典”;经典,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
值经典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

D项,“儒弱”应为“懦弱”。

故选C。

小提示:解答此类题目以下几种方法:音辨法。

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
别字。

形辨法。

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

义辨法。


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结构
辨析法。

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
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

还有一部分就只能依靠我们平时的积累了。

总之,可以多使用结构分析法:一是字形本身结构,二是词语结构。

辨析字形要注意把字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来考虑。

13、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项是()
①吾师.道也②耻.学于师③孔子师.郯子④小.学而大.遗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⑦吾从而师.之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⑤/②③⑦/④⑥⑧B.①③/②⑦⑧/④⑥⑤
C.①⑤/②/③⑦/④⑥/⑧D.①⑤/②⑦/③⑧/④⑥
答案:C
本题考查文言词类活用现象。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了解常见的此类活用现象,比如,名词做动词,名词做状语,形容词做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①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翻译:我学习的是道理;
②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翻译: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③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翻译:孔子以郯子为师;
④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翻译:小的方面去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
⑤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翻译: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⑥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翻译: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⑦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翻译:我跟从他,以他为师;
⑧日:名同作状语,每天。

翻译: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故选C。

14、对下列各句中“师”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③惑而不从师.④而耻学于师.⑤彼童子之师.
⑥孔子师.郯子⑦吾师.道也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B.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C.①⑤/⑥⑦/②③④/⑧D.①③④⑤/②⑥/⑦/⑧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是说“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师:名词,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是说“我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
③“惑而不从师”是说“感到疑惑,却不向老师讨教”,师:名词,老师;
④“而耻学于师”是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师:名词,老师;
⑤“彼童子之师”是说“那些孩子们的老师”,师:名词,老师;
⑥“孔子师郯子”是说“孔子以郯子为老师”,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
⑦“吾师道也”是说“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师:动词,学习;
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说“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师:名词,指一类人,是对职业的一种敬称。

故选D。

15、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相近的一项是()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答案:A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须臾”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指片刻,短时间。

B项,“博学”,古义指广泛地学习;今义指学问广博精深。

C项,“所以”,古义指古义用来……的;今义指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D项,“不必”,古义指不一定;今义指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故选A。

16、下列画线的词中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
①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④故不积跬步
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②③④⑥B.①②③⑥
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
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博见”,古今意思一致,都指见得广,看得远。

②“博学”,古义,广泛的学习;今义,知识丰富,学问高。

③“江河”,古义,长江黄河;今义,泛指大河。

④“步”,古义,等同于今天的两步;今义,步子。

⑤“兴”,起,古今意思一致。

⑥“寄托”,古义,寄身,容身;今义,指托付或把情感、希望、理想等放在某人某事物上。

②③④⑥是古今异义词。

故选A。

17、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
..受业解惑也
..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
③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
..之利
..不如师,师不必
..贤于弟子⑥蚓无爪牙
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答案:A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能力。

①中,“学者”,古义: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古今义不同。

②中,“传道”,古义:传授古代圣贤的学说;今义:宗教家宣传教旨,布道。

古今义不同。

③中,“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很多人。

古今义不同。

④中,“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古今义不同。

⑤中,“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古今义不同。

⑥中,“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恶势力的帮凶。

古今义不同。

故选A。

18、下列句中画横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B.彼童子之师(那些)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
C.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士大夫之族(类、辈)
D.作《师说》以贻之(赠送)是故无贵无贱(没有)
答案:D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平时要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D项,“没有”错误,“无”,无论。

19、下列选项中,和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答案: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分析能力。

A项,定语后置句,“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其他三项皆是介宾短语后置句,标志是“于”“于”“乎”。

故选A。

20、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譬.(pì)如吝.(lìn)啬孱.(chàn)头残羹冷炙.(zhì)
B.蹩.(bié)进仪.(yì)节古董.(dǒng)冠冕.(miǎn)堂皇
C.精粹.(cuì)禁.(jìn)绝脑髓.(suǐ)剔除糟粕.(pò)
D.自诩.(xǔ)混.淆(hǔn)磕.(kē)头子丑寅.(yín)卯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孱头”的“孱”应读“càn”。

B.“仪节”的“仪”应读“yí”。

D.“混淆”的“混”应读“hùn”。

故选C。

课内阅读
21、《反对党八股(节选)》一文第二段中,“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一句中“主要的”和“首先的”两个修饰语说明了什么?次序可否颠倒?
答案:“主要的”与“次要的”相对,是从重要性上说的,这是根本的;“首先的”是从次序上说的,是由其重要性决定的。

前一个说明哪个为主,后一个说明哪个在先,不能颠倒。

本题考查鉴赏文本的语言。

原句为“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

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主要”,意思是指事物中关系最大、起决定作用的,是从重要性上说的,强调要从根本上解决“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问题。

“首先”,意思是最先,这是从次序上说的,解决“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问题最先要做的是把那些长而空的文章“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前一个说明哪个为主,后一个说明哪个在先。

前一个说主次,后一个说先后,所以次序不能颠倒。

22、在学习了《拿来主义》后,你认为应该怎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具体例子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我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星河中,有一束星光从未熄灭,它只是默默地在那里闪烁着光芒。

它的光透过了重重云雾。

照射人中华民族的心房,并在此植根,永不磨灭。

它便是历经岁月考验的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数千年形成、发展和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的结晶,它的主流是积极的、富有生命力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保守封建的观念。

所以我们既要不断传承,也要不断创新。

没有继承,传统文化就没有创新的资本;而不去创新,传统文化就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的大力创新和发展,是以“拿来主义”的胆略吸收传统文化精华,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成果。

此题考查学生对《拿来主义》进行个性化阅读、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同时也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

具体分析,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对于传统文
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
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鲁迅文中所说的“拿来”指的就是要继承文化遗产,但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拿来”,而是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文化传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

传承
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传承的必然要求。

传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
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鲁迅在文中强调继承的同时,也要求在继承中有所发展。

“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没有拿来的,人就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这两句话深刻地阐明了批判地传承中外文化遗产与造就一代新人、
创造新文化的辨证关系。

23、《拿来主义》中,结合全文,回答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答案: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精华:事物最好的部分。

糟粕:喻指事物中坏的、无用的部分。

吸取历史文化
遗产中最好的部分,舍弃其中坏的、无用的部分。

②批判地继承。

对外来文化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取舍,学会扬弃。

③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在去掉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取其精华的基础上,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用优秀的
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推动当前社会向前发展。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
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
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鲁迅文中所说的“拿来”指的就是要继承文化遗产,但继承不是
原封不动地“拿来”,而是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
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鲁迅在文中强调继承的同时,也要求在继承中有所发展。

“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没有拿来的,人就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这两句话深刻地阐明了批判地继承中外文化遗产与造就一代新人、创造新文化的辨证
关系。

24、请简要赏析《反对党八股(节选)》中的句子。

“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


答案:排比句,表明对于装腔作势我们必须有的态度。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