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导学案(推荐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导学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借助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理解诗文深刻含义,体会诗中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有个性化体验)
3、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帮助体会古诗更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示儿有一个字概括了诗人感情是?悲。
(板书:悲)诗人为什么感到悲伤?(看不到国家统一而感到悲伤)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永远的离开了。
与此同时,当朝统治者在做什么呢?
今天,让我们再次穿越历史去品读宋代诗人林升的爱国名作——《题临安邸》。
2、板书课题。
二、熟读古诗,了解大意。
(一)板书课题,并解题。
1、板书课题。
2、题写在杭州一家客栈的墙壁的上的诗。
3、这是一首题壁诗。
这种题壁诗在唐宋年间十分流行,诗人们在墙壁上留诗寄情,就好像今天的人们上网络发个帖子一样。
一些客栈还专门设置“诗板”供旅客题诗。
【设计意图:设计“题解”这一环节,提高学生对这首诗的认识和理解】
4、齐读课题。
(二)熟读古诗。
1、指名朗读,正确流利。
读诗要字正腔圆,声音洪亮。
2、有板有眼,读出韵律,读出节奏。
在字里行间。
)2、指导书写“熏”字。
(三)了解古诗大意。
1、出示合作学习方法:
(1)齐读古诗。
(2)共同研究,借助注释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再读一遍古诗。
(4)分配任务,每人汇报一句诗意。
2、学生合作学习。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注: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师:这个小组的汇报流程完整,诗句意思简单明了。
4、教师总结诗词大意。
(①青山之外还是青山,楼阁之外还是楼阁。
②西湖边上的歌舞什么时候能够停止?③暖洋洋的的风吹得游人沉醉其中。
④简直把杭州当作是汴州了。
)
师:现在这首古诗我们已经读通,读懂了,接下来要做的是读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探索诗中深刻的内涵的能力]
(一)学习前两句。
师:古人写诗都爱由景入手,这首诗描写的哪些景物呢?
1、体会“山外青山楼外楼”是怎样的景象。
重重叠叠的青山说明景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重重叠叠的楼阁说明人多热闹,一片盛世繁华。
2、体会“西湖歌舞几时休”所表达的情感。
师:就是在这样一个这风景如画的繁华闹市中作者面对西湖边上人们的轻歌曼舞,本应写道“西湖歌舞烟雨中”或是“西湖歌舞惹人醉”之类的溢美之词,可恰恰相反诗人笔锋一转写到了“西湖歌舞几时休”,这里的“西湖歌舞”仅仅是指歌舞吗?还有别的所指吗?下面我们就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去体会字词背后的深刻含义。
(板书:歌舞)
教师出示多媒体资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古诗含义的能力。
】
(2)这就是原本的北宋疆土,金兵入侵后这么大一块地方被占领,南宋的皇帝一路逃啊逃,最终定都临安。
刚刚建立新的政权,他们本当卧薪尝胆,本当奋发图强,本当重整河山待后生。
可是他们并没有这样做,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寻欢作乐。
这里的“西湖歌舞”绝不仅仅指眼前所见到的“轻歌曼舞”,而是暗指统治者忘却国仇家恨,只
顾享乐的荒淫生活。
(3)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作者此时的心情怎样。
(愤怒、悲伤)
3、有感情地朗读。
(1)让我们一起愤怒的质问。
(指名读)
(2)让我们一起悲伤的担忧。
(指名读)
(3)教师引读。
(齐读)
师:大家想想,王朝初立,国家还在风雨中摇摆,统治者不思收失地,只顾纵情歌舞。
眼见这一幕诗人怒从心头起,不禁高声怒斥道:“……”。
师:转念一想,半壁江山已失,到什么时候才能看到祖国一统河山啊!诗人不禁愁绪万千,悲叹道:“……”。
(二)学习后两句。
师:通过前两句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古诗当中有些字、词,不仅表面上的意思,还有更深刻的含义。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句诗中的哪些字、词,还有更深刻的含义呢?
1、同桌互相讨论,并汇报。
2、单独体会“熏”“醉”。
师:现在,同学们也能学着去体会文字背后的含义了。
这句诗中用的最好的两个字是“熏”“醉”。
(板书)“熏”字表面上是吹的意思,实际上是写从统治者到达官贵人,再到普通的游客间弥漫着一种浓浓的享乐之风,这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是一种深深的相互影响。
“醉”不仅仅指陶醉,喝醉。
醉酒的人终究会醒,而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们沉浸在歌舞的靡靡之音中,花天酒地,早已醉生梦死,根本就不愿醒来
了。
师:如果说诗的前两句是写人们行为上的享乐,那么这一句就是写精神上的沉沦,是一种自甘堕落。
因此,诗人在最后一句中写道:简直把这避难所杭州,当作是老家汴州了。
这是对统治者极大的()。
板书(辛辣讽刺)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讽刺的意味。
3师:每逢读到这两句诗的时候,我就有一种思考:
(1)师:诗人林升为什么要选择这种辛辣的讽刺来抒发情感呢。
让人读起来稍显憋闷,不畅快。
现在我们需要去了解一下林升这个人。
(板书:作者)
(2)出示林升简介。
“林升,南宋时期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
是对林升的最高赞誉,可见他并不是一个很出名的人物,只一届文人,人微言轻,空有一腔爱国情怀无处可表。
于是痛苦愤恨之余,他拿起手中的笔在这人来客往的客栈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政治讽刺诗《题临安邸》。
为的是能给统治者以当头棒喝,也为的是能唤起更多的民众热爱祖国,更为的是自己也能为祖国的统一尽一份绵薄之力。
由此可见,这林升是何等的忧国忧民啊!(板书:忧国忧民)【作者资料的补充,使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为体会古诗深刻的内涵,以及感受诗人的人格打下基础】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范读。
师:这首《题临安邸》有的人从诗中读出了愤怒、悲伤、忧愁。
我却从中读出了一种无奈,读出了林升作为一届文人,面对时局时的那种无力感。
下面我想带着我的体会,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可以吗?……
师:相信同学们现在对这首诗也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体会,带着你的独特体会去大声朗读吧。
给大家朗读两遍的时间。
2、学生个性化地朗读。
(四)、总结。
板书总结:这首诗作者由热闹的歌舞写起,揭露了当时统治者和达官贵人们,只顾享乐的社会现实,最后用辛辣的讽刺抒发心中不满,借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现在我们已经将这首诗读通,读懂,读透了。
在此过程中,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帮了我们大忙。
这两项工作也是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所必须做的。
四、拓展阅读南宋爱国诗词。
师:今天既我们学习了古诗《题临安邸》,又简单了解了一下宋朝的历史。
南宋王朝,始于赵构,一朝九帝全无作为,堪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软弱的王朝。
曾有诗词云:
“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
”
好一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
”道不尽得屈辱与警醒,在这独特的历史背景之下,涌现出许多爱国诗人,词人,他们有着不完整的国,不完整的家,却为后世留下了无数抒写铁马金戈、家国情怀的旷世名篇。
让我们一起欣赏排在前五名的诗词。
(一)《过零丁洋》。
第五名是南宋大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好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达诗人誓死不降、一心决死的爱国心。
(二)《满江红》
第四名是千古名将岳飞的名作《满江红》。
师:这是一首气壮山河,大气磅礴的千古名作。
好一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中洋溢着誓死杀敌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三)《州桥》
一说起范成大,大家的肯定都会想到他的《田园杂兴》,不过这位南宋诗人也写出过极好的爱国诗词。
而其中最为感人的莫过于“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这种无能无力更让人觉得悲痛不已。
(四)《示儿》
师:排名第二的就是上节课学习的《示儿》,陆游是我国古代存诗最多的诗人,存诗9000多首,其中不乏爱国之作,请大家齐读。
(五)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名作《破阵子》。
师:排名第一的是辛弃疾的《破阵子》,好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抒发了作者有志难伸,报国无门的悲愤。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积累。
】
五、开启南宋爱国诗词之旅。
1、师:南宋爱国诗词浩如烟海,让我们把今天这节课作为我们开启
南宋爱国诗词之旅的第一站,之后每周的校本课上,我们将逐一去品读南宋爱国诗人词人的爱国名作。
2、作业:
(1)、每人积累两首陆游的爱国诗词。
(2)、查阅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介绍。
板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导学案第2篇】
【教学理念】
1、语文课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途径之一就是整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对教与学方式的整合,在整合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最大程度的提升。
2、语文课堂中,预设与生成应该实现最高程度的统一。
预设不充分的课堂不可能是高效率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不可能是人性化的课堂。
充分的预设能为生成提供宽广的平台与深厚的知识背景,即时的生成能为预设增添灵动的色彩和跳跃的节奏。
3、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
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
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生字,启发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及诗中蕴含的情感。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2、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陆游的哪首诗?谁来背给大家听?
2、这首诗是陆游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是啊,在临终之前,陆游苦苦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一天他盼到了吗?(没有)那王师们都干什么去了?宋朝诗人林升写了一首诗(板书:题临安邸),能帮我们找到答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题临安邸》,从中去寻找答案。
4、来,读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
二、自学生字,熟读诗文。
现在,我们来做个热身运动。
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1、自学“邸、熏、杭、汴、”四个生字,注意生字的音、形、义;2、自己反复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去自学,学完后再跟同桌交流。
(一)学生自主学习。
(二)检查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情况。
看样子大家都学得差不多了,现在我来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邸、熏、杭、汴四个生字)响亮地喊出它们名字!
①学生齐读。
②个别汇报。
谁来说说自己的收获?(学生讲解字结构、意思、组词、书写时注意、形近字。
)
③全班齐读。
2、检查朗读诗句情况。
你们真厉害,轻而易举就扫除了这四个拦路虎。
接下来,我要
看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正确?(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
)
三、借助资料,理解诗意。
我们已经能够将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了,可是,要想把它读出感情来还得下番苦功。
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学习要求:a、借助资料,自主学习理解“休、醉、直、作”等词语的意思。
b、结合注释,大
体了解诗句的意思,小组同学相互交流。
)
(一)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检查。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学习。
(二)小组交流自学情况,相互检查、补充。
学完后,小组内交流。
(三)检查学习交流情况。
现在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
1、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其它组补充。
2、每位同学自己试着串说整首诗的意思。
3、指名完整地说诗意。
四、品读诗句,悟情悟境。
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理解了诗意。
可是要想读出感情,这还不够,我们还得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及它的写作背景。
我们先来看看它的作者。
谁来介绍一下这首诗的作者?
(一)了解作者林升。
同学们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林升。
教师相机补充。
(你介绍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
(二)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1、学生介绍。
(预习真充分,给我们介绍了南宋、北宋的相关资料;看得真深远。
)
2、(课件出示遗民战乱图和权贵寻欢作乐图)学生观察,
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课件出示北宋和南宋版图)教师激情小结。
北宋到南宋国土面积减少了一半,但南宋的统治者还在寻欢作乐。
(四)品读诗句,悟情悟境。
看到此情此景,你们的心情怎样?(愤怒、责问)让我们带着这种语气来朗读这首诗吧!
1、学生齐读古诗。
当时的南宋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干什么去了?
(课件出示合作探究:讨论: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干什么去了?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自主学习思考。
3、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4、小组汇报自学交流情况。
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
①“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呀?(天天如此,永远也醒不过来。
)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生: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
生:我仿佛看到了歌女们为他们演奏,舞女们为他们跳舞)学生想象说话,教师相机点拨:这是烂醉如泥的“醉”,这是纸醉金迷的“醉”,这是醉生梦死的“醉”。
那一杯杯琼浆玉液,灌入一个个酒囊饭袋之中,倾倒在一
具具行尸走肉的体内。
引导有感情地诵读这一句。
②在这帮酒囊饭袋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教师解说: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
据史__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一个王朝的兴盛和一座都城的繁华。
大家看——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
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
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遗民泪尽。
锦绣河山就这样无情地断送在这批酒囊饭袋的手中。
是啊,无论是昔日的汴州还是今天的杭州,那些权贵们还不都是朝朝寻欢、夜夜作乐吗?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
③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休?”
五、拓展,升华诗情。
①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学生齐读《题临安邸》。
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
“直把杭州作汴”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正因为他内心无比愤慨,所以他将心中的愤慨融入到这首诗内,题写在旅店的墙壁上,所以这首诗题目为题临安邸。
②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你想说些什么?生:我想对他们说,该醒醒了,不然金兵就打过来了。
(生:我想对他们说,快去把失去的领土收回来吧!
生:我想对他们说,你们不要再醉生梦死了,也去看看老百姓在怎么过吧!
……)
③师: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课件播放《满江红》)
师: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这一课吧!
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权贵醉生梦死
林升忧国忧民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导学案第3篇】
设计简介:本课设计,紧扣住本单元语文要素进行,带着学生读中理
解、感悟情感、熟读成诵。
遵循古诗教学的基本规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点,在朗读与表达中让学生“言”“意”得以生长。
同时基于学生学情,引入背景资料和同类诗词,让学生通过资料、通过诵读走近诗人的时代生活,走进诗人的内心,进而体会情感。
课文简析:
《古诗三首》是统编本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本课紧扣“爱国情怀”单元主题,由《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三首古诗组成,分别为宋朝和清朝不同年代的诗作,但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本课要认识“乃、熏”等5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字,其中“杭、恃、拘”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祭、熏”笔画较多,“哀、乃”容易与“衰、及”混淆,书写时容易多笔少画,要注意辨析。
《示儿》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绝笔诗,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统一祖国;《题临安邸》是林升题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一首诗,讽刺南宋权贵们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被淫靡之风熏得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苟且偷安;《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亥年创作的一组诗,共315首,教材选的是其中一首,此诗是诗人在镇江应道士所邀为祭风神、雷神而作,期待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潮、涤荡旧势力的决心和抱负。
由于时代隔阂,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一开始会停留在字面上,对诗中表
达的爱国情感体会不深。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了解诗歌大意之后,借助注释、结合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同类诗词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教学目标:
1. 认识“乃、熏”2个生字,会写“祭、乃、熏、杭”4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示儿》。
3. 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学习导语,明确主题、要素
1. 出示单元导语页,请生读艾青的诗句,明确单元主题是“爱国情怀”。
2. 出示阅读、习作的目标,明确单元的语文要素。
3. 小结:本单元将通过这几篇课文带领我们去感受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体会浓浓的爱国情怀。
运用结合资料的方法达到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阅读目标。
习作时,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这样表达更清楚,更有条理。
【设计意图】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引导学生明确单元主题和要素,有助于他们在学习课文时心中有目标、有方向,学习过程中更主动、更积极地去落实。
板块一:理解诗题,导入新诗
导语:接下来,我们学习第12课,同学们齐读课题。
1. 请大家先自己读一读这三首古诗,多读几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请看这三首诗的题目,你能结合注释来说一说你从题目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吗?(课件出示三首古诗,圈出题目和注释)
(1)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关注注释。
(2)学生汇报。
(3)老师相机小结:(课件同时出示了解到的信息)
注释是编辑叔叔为我们准备的资料,能帮助我们读懂课文。
陆游临终前还不忘给儿子写的绝笔诗,林升居然把诗写在旅店的墙壁上,龚自珍在一年的时间写下300多首诗,从诗的题目我们隐约感受到他们的心中一定有着某种强烈的情感要表达。
3.导入:他们究竟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需要我们去细细地品读。
下面,我们先学习林升的《题临安邸》和陆游的《示儿》这两首诗,因为两位诗人生活在同一朝代。
【设计意图】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后,通过引导学生关注三首古诗的题目,说说从题目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知道读懂诗歌的题目有助于理解诗歌的内容。
《示儿》和《题临安邸》的作者生活在同一朝代,内容也有一定的关联,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根据时代背景的先后顺序,先教《题临安邸》,后教《示儿》。
板块二:借助注释,读懂大意
导语: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这两首诗,边读边想一想每句诗是什么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字词,书上的、老师提供给你的注释,以及课文插图都
可以帮助你。
1.结合注释、插图,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再和同桌相互说说。
2.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相互讨论补充,教师在大家都困惑的地方适当指导。
预设指导:我们来看第一行诗,诗人重叠使用了“山”和“楼”,怎样准确灵活地说诗句的意思呢?我们可以借助插图。
你看到了怎样的青山?(连绵起伏、重重叠叠)“楼”就指近处这些“亭台楼阁”,“楼外楼”说明亭台楼阁怎么样?(多,一座连着一座)。
“元”,这里同“原”,是本来的意思。
“无忘”就是“不要忘记”的意思。
3.小结:同学们结合注释、插图,大致理解了这两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但这两首诗到底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设计意图】在理解古诗内容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在他们有真实困难、疑问时,再相机教方法才有意义和价值。
同时引导学生灵活地、变通地说诗句的意思。
板块三:结合资料,体会情感
(一)学习《题临安邸》
1.四年级我们学过了“提问”的阅读策略,对林升的《题临安邸》你有什么问题吗?先自己思考,再和同学交流交流。
2. 预设问题:
(1)杭州西湖那么美,有歌舞不是很好吗?作者为什么要问西湖歌舞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
(2)我预习时查阅了资料,当时,北宋已经灭亡了,金人把皇帝都
押走了,这里还有“游人”吗?“游人”是不是有其它的意思呢?(3)我也接着这儿问,很难闻的东西才用“熏”,这儿为什么说暖洋洋的风把游人熏醉了呢?
(4)杭州是南宋的都城,汴州是北宋的都城,为什么那些人简直把杭州当作汴州了呢?
3. 结合资料,细读品味
师:古人说:“学贵有疑”,你们在读诗的时候,进行了深入地思考,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
非常好。
想要解决你们提出来的问题,有一个好方法,那就是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
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资料,小声地读一读。
(1)你从资料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结合资料,同学们从这行诗句中提的问题能解决了吗?“游人”特指哪些人?这里的“暖风”既指自然界的春风,还指什么?
(3)这样不思救国却纸醉金迷的奢侈之风当然要用“熏”了!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他们简直把杭州当作汴州。
关于汴州,结合资料了解一下,小声读一读。
(4)出示陆游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广大的老百姓在哪儿呢?他们生活得又怎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同为南宋诗人陆游写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也许就能知道当时老百姓生活状况是怎样的?
A.自己读。
请生读。
B.情境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