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八上《近代民族工业》word教案.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近代民族工业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记住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时间和主要的民族工业企业,掌握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和概况,掌握实业家张謇。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记住三大战役的名称、参战部队、战果及意义;掌握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时间和意义;了解解放区土地改和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
2、能力与方法:通过看图说史,培养学生阅读历史地图和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讨论人民解放军迅速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历史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难点:人民解放军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这是中国北方一个平凡普通的小山村——西柏坡村,它位于河北省平山
其实它并不平凡。
有人说:“中国命运,定于此村”。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个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解放战争,最终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权,从而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22年的反动统治。
国民党反动统治是怎样崩溃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探讨。
(学生观看图片,感受历史,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取胜可靠保证
本目为阅读内容,教学简约处理,教师提出阅读提纲,重点引导分析土地改革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关系。
1.怎样进行土地改革?
2.土地改革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关系?
3.为什么把国统区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称为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学生活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据阅读提纲,重点思考第2问、第3问。
展示图片:土改后农民面带喜悦;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支援前线等。
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三农问题”(农民负担,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理解当今我国政府处理农
村问题的方针政策。
教师引导总结: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全国胜利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奋战;
3.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4.
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 5.国统区人民不断掀起爱国民主运动。
得出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二、三大战役的胜利
1、学生根据106页《三大战役示意图》与教师在黑板上手书的草图比对,通过认识地理范
围加深理解各个战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在书上做标记:
A、东北——辽沈战役——“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
B、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淮海战役——“猛虎掏心”——奠定解放江南的基础
C、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平津战役——“分而取之”——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2、继续探讨: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继续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
坏;
C、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
3、填《三大战役》表
战役名称发起时间共计歼敌人数历史意义
辽沈战役1948年9~11月
歼灭和改编敌军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地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淮海战役1948.11~1949.1
平津战役1948.11~1949.1
教师补充、过渡: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打到长江边,国民党妄想依靠天险“划江而治”,
要求和平谈判,当时国际上也都认为中国将重现历史上的“南北对峙”格局。
党中央仍然以和平民主为重,同国民党谈判,拟出了“惩办战犯”等和平协议。
但是,在蒋介石的“遥控”下,国民党代表拒绝签字。
于是,党中央决定发动渡江战役。
三、百万雄师过大江
1、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彻底消灭敌军,解放全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
2、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提醒学生:A、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B、革命力量方面: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
3、“活动与探究”,小组讨论:共产党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从五个层面进行启发)
1)力量对比(数字随着战争进程发生剧烈变化的)
2)军队士气、人心向背
3)政权性质、国家职能(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压迫和镇压人民,对外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是旧社会三座大山的总代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4)战争指挥者的素质
5)历史发展趋势(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
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进步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
)
板书设计:
【预习提纲】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取胜可靠保证
1.土地改革?
2.统区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称为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二、三大战役的胜利:
影响:A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
B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1)辽沈战役:林彪,罗荣桓率东北人民解放军,首先占锦州,截断敌人向关内的退路。
→作用:解放了东北全境。
(2)淮海战役: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率领华东解放军和中原解放军。
→作用: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
(3)平津战役:华北和东北人民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
→作用: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见书118页《三大战役示意图》)。
三、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
(1)意义:A埋藏了蒋家王朝。
B它捍卫了国家领土和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2)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A中共中央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B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C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杀敌。
如中共的正确战略战术:首先在辽沈打响,为平津战役做准备;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淮海战役为渡江战役作铺垫。
★如何看待傅作义在平津战役中的行为?
△在人民解放军强大的军事力量面前,在中共政策的感召下,国民党军队总司令傅作义接受了中共主张,弃暗投明,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得到和平解放。
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傅作义的行为,使北平人民避免了战火的摧残,又较好的保存了历史名城北平的古迹和文物,是有利于人民,值得历史充分肯定的行为。
【课堂小检测】
1、人民解放战争中,最激动人心的战略大决战是( )
A、孟良崮战役
B、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2、入战略大决战时期,首先展开的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3、辽沈战役中的攻克,就能封闭国党军进出东北的大门( )
A、长春
B、沈阳
C、锦州
D、营口
4、三大战役中,“关门打狗”的战役是指( )
A、渡江战役
B、淮海战役
C、辽沈战役
D、平津战役
5、三大战役中,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6、三大战役中,采取“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战术的战役是( )
A、平津战役
B、辽沈战役
C、渡江战役
D、淮海战役
374、1949年1月,北平国民党守军将领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压力和耐心争取下,率领部队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
A、顾祝同
B、傅作义
C、李宗仁
D、卫立煌
7、下列军事行动中,为渡江战役直接奠定基础的是( )
A、挺进大别山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376、下列对淮海战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是由中原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合力进行的战役
B、是以徐州为中心展开的战役
C、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战役
D、为人民解放军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
8、下列战役中,被陈毅称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的战役是指(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9、淮海战役中的指挥将领不包括( )
A、刘伯承
B、陈毅
C、罗荣桓
D、邓小平
10、1949年,为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的战役是( )
A、淮海战役
B、挺进大别山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1、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是在之后( )
A、辽沈战役
B、三大战役
C、渡江战役
D、平津战役
12、国民党政府被彻底打垮的战役是( )
A、淮海战役
B、平津战役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13、国民党政府统治覆灭的标志是( )
A、解放军占领南京
B、北平和平解放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人民解放军进军全国
14、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统治中国人民达( )
A、12年
B、25年
C、22年
D、30年
15、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
①渡江战役②挺进大别山③三大战役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A、①④②③
B、②③①④
C、④②③①
D、③①②④
16、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有( )
①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②共产党人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③国民党力量小④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2、能力与方法: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从洋务运动至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培养学生归纳历史发展阶段的能力;通过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原因及其特点的研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张謇等兴办实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通过了解近代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历程,培养学生的挫折意识,让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有可能遭受挫折,只要持之以恒,付出自己的辛勤劳动,终将实现自己的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张謇。
难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1899年5月23日有这样一则轰动一时的新闻:坐落在南通唐家闸的大生纱厂开工试车了。
创办一家普通的纱厂为什么这样引人注目呢?因为纱厂的创办人张謇,是5年前夺魁的状元。
一个状元竟然“舍本逐末”,这在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怎能不引起轰动呢?更使人感到疑惑的是当时投资办厂的风险是非常大的。
许多人都赔了血本,不敢再提办厂之事,张謇却反其道而行之,难道这个状元在办实业方面也比别人技高一筹吗?人们将信将疑。
我们也来看一看当时的具体情况。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本目内容,思考以下问题并作答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①内因: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
②外因: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什么时候?(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c.主要创办者有哪些人?(官僚、地主、商人)
d.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那些地区地区?(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e.著名代表企业有哪些?(继昌隆缫丝厂、发昌机器厂、同文书局等)
f.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学生结合民族工业的概况作答,教师归纳总结)第一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民族工业必然具备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第二发展不平衡,集中在轻工业和沿海地区;第三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第四发展短暂且曲折艰难;第五受中国社会性质的制约,整体水平落后。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教师引导)辛亥革命后, 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
海外华侨也竟相投资国内近代工业。
特别是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最快。
一战期间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现请同学们考虑的是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能得到发展?
(生结合书上介绍作答)第一、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
这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第二、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保护、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这是内因;第三、辛亥革命前后,资产阶级提倡的“实业救国”和群众性的反帝斗争彼起此伏,也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作用尤大。
“抵制外货”“发展实业”和“实业救国”,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号,也成为各阶层人民爱国的共同要求。
(教师引导)正是这样,中国民族工业才有了“短暂的春天”,这期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如何呢(生看书归纳)企业增多,资本增加,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著名的实业家有张謇、周学熙和荣崇敬、荣德生兄弟等。
(教师引导过渡)小字介绍荣氏兄弟在什么时候发展成最大的纺织业资本家?(一战期间)什么时候有开始陷入困境?(九一八事变以后)事实上在一战结束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就开始遭受挫折。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板书)
(师提问)为什么一战结束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就开始遭受挫折?(生看书回答)一是,
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卷土重来,特别是1938年后日本的侵略,使民族工业遭到扼杀;二是,抗战胜利后,内战的影响和美货的泛滥,民族工业发展更加艰难。
二、实业家张謇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状元实业家张謇”一目内容,从中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张謇人生道路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2.为了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张謇先后创办了哪些实业?在教育上他又有何突出贡献?从他身上你看到了那些精神品质?
3.以大生纱厂为例说说这些实业的主要经历,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学生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①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后外国资本的大量涌入,中国民族工业受到威胁,张謇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思想,并开始创办企业。
②张謇先后创办实业有:1899年创办大生纱厂, 1901年办了面粉厂和通海垦牧公司,1903年创办轮船公司、榨油厂、酒厂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先后创办了18个企业,参加9个公司的投资。
在教育上: 张謇主张在不损害民族利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
并提出了“父教育而母实业”的口号,及张謇以实业所得兴办教育和用教育来改进实业的主张。
他用大生纱厂的小部分盈余及劝募所得,在本地举办了一些教育文化事业。
如创办了国内第一所师范——南通师范和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
从中看到张謇的精神品质有: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希望通过兴办实业来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有不惧世俗的勇气,在“士、农、工、商”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身为状元和翰林院修撰的张謇能“舍本逐末”,确实有常人所不具备的勇气: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才能,他能创办大生纱厂并使之自成系统,这在当时也属于不多见的情况;有不同凡响的远见卓识,他看到教育的重要性,他以实业所得办教育,他用教育来改进实业;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③大生纱厂经历曲折:1899年大生纱厂刚刚创办时,由于清政府的不重视,发展十分困难;在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的压迫,张謇的大生纱厂等企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一战以后,帝国主义又一次在中国大量倾销棉花和棉织品,纱厂的产品被迫削价销售,收不抵支,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
(教师过渡)从大生厂发展的一波三折,我们能得出认识是中国近代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受到内部和外来因素影响很大。
特别是外来因素,当帝国主义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就能得到较快的发展。
当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就会举步维艰,发展缓慢、甚至破产。
大生纱厂可以说是旧中
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可发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举步维艰。
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在甲午战后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政治领域里开展了以设国会、选议员为目的的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和推翻满清专制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的辛亥革命;经济上,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发展几乎影响了经济生活的各方面,一些原有的社会结构被破坏;人们的生存方式也变了不少。
在“实业救国”的旗号下,造就了一大批知名的近代实业家;另外,在社会生活方面,交通、通讯、电影、电话等开始对人们的生活发生影响,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下一节课将要学到。
【预习提纲】
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出现民族工业的萌芽、一战期间的民族工业“黄金时代”、一战后至新中国建立前民族工业的凋谢、萎缩。
但“黄金时代”是非常短暂的,第一,日本和美国的资本始终没有停止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结束,战胜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便马上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样中国刚刚有了发展的民族工业又陷入了停滞状态。
荣氏企业的兴衰便是明显的一个例证。
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
而且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地区之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大体是沿海沿江大城市的民族工业比较发达,而在广大内地却非常薄弱
2.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缩影.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他的“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主张和实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3. 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刻板和字典很多都是由它出版的。
【课堂小检测】
1、在近代,被称为状元实业家的是( )
A.张謇
B.周学熙
C.荣宗敬
D.荣德生
2、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B.日本给北京政府贷款
C.北洋军阀的分裂
D.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民族资产阶级认为:“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
”“其时”指的是()
A.一战期间 B.辛亥革命成功后 C.抗日战争胜利后 D.洋务运动兴起后
4、中国近代史上“事业救国”之所以行不通,主要是因为( )
A.“事业救国”实质上是走资本主义老路
B.实业往往被反动政权所垄断
C.社会性质所决定 D.科学技术滞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5、19世纪__________________,中国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资于近代新式企业,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了.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______________地区.当时著名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等.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进一步得到发展,一战期间,外国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当时著名的实业家有________________,周学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兄弟等.期中发展最快的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业 .
6、状元实业家__________________,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情况下,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口号,创办实业并兴办教育。
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中国第一座博物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