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学案】(江苏专用)生物高考二轮复习:高考非选择题65分练(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高考非选择题65分练(3)
实战模拟,45分钟拿到高考主观题高分!
1.(10分)某地大力发展农家乐,构建旅游与生态并举的生态农业。
池塘养鱼垂钓,水稻长势喜人,农民正忙着进行除草、治虫、施肥等生产活动。
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池塘中的藻类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它们在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具有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与不同水域深度的密切相关。
(2)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除草、治虫的目的是。
(3)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稻田生态系统中要不断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
(4)假定某种群当年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图1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图2为该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图1中该种群数量在ad段的增长曲线呈型,e点种群数量比d 点。
图2中由草食动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其尸体残骸中的能量外,还包含中的能量。
该生态系统中第
二、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5)随着规模扩大,游客增多,有些废弃物和垃圾扔进池塘,但并未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原因是。
【解析】(1)池塘中的藻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为生产者。
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具有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与不同水域深度光照强度不同相关。
(2)农民除草、治虫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让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3)水稻田中的氮元素随着农产品输出不断减少,需要及时补充。
(4)图1中该种群数量在ad段增长速率由慢到快再到慢,最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为S型增长。
de段λ小于1,种群数量下降,故e点种群数量
比d点小。
肉食动物捕食草食动物,未消化部分形成粪便流入分解者,
故草食动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其尸体残骸中的能量外,还包含肉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
生产者固定能量为13 197+2 265+272+16+5 060=20 810,生产者流入草食动物能量为20 810-
13197-4 245=3 368,草食动物流入肉食动物能量为 3 368-2 265-720=383,故第二、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383÷3 368×100%=11.37%。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抗外来干扰,保持稳定性。
答案:(1)生产者光照强度
(2)调整能量流动关系,让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3)水稻田的氮元素随着农产品输出不断减少,需要及时补充
(4)S 小肉食动物粪便11.37%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10分)(2014·启东二模)细辛是一种在森林下生活的植物,滨藜是一种在沙漠中生活的植物。
下图是光照强度对两种植物(甲、乙)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曲线。
请据图作答:
(1)图中代表滨藜光合作用强度变化曲线的是;b1点时植物叶肉细胞内产生ATP的部位有,水参
与反应并产生的部位有。
(2)图中e点时,限制甲植物增产的主要环境因素是,限制乙植物增产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此时固定CO2量较多的植物是。
(3)图中b1点的含义是。
若将植物移植到缺Mg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后b2点将向移。
(4)若探究温度对细辛叶片细胞呼吸强度的影响,则该实验需在条件下进行。
【解析】(1)细辛是一种在森林下生活的植物,滨藜是一种在沙漠中生活的植物,沙漠植物细胞呼吸强度较大,甲曲线代表滨藜光合作用强度变化曲线;b1时细胞呼吸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相等,此时叶肉细胞内产生ATP的部位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水参与反应并产生的部位有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2)图中e点时,甲的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加,则甲的限制因素为光照强度;乙的光合作用强度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加,乙的限制因素为光照强度以外的其他因素,对于细辛而言,CO2浓度、温度为其限制因素。
此时二者净光合速率相等,但甲的细胞呼吸强度较大,所以甲固定的CO2量较多。
(3)若将植物移植到缺Mg的环境中培养,则叶绿素含量较低,需较强的光照才能使光合作用强度与细胞呼吸强度相等,一段时间后b2点将向
右移。
(4)探究温度对细辛叶片细胞呼吸强度的影响,应在黑暗条件下进行,以排除光合作用的影响。
答案:(1)甲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缺一不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基粒或叶绿体)、线粒体基质(线粒体)(缺一不可)
(2)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只要有CO2浓度即可) 甲
(3)甲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细胞呼吸强度(答速率也可,答光合等于呼吸不可) 右
(4)黑暗
【讲评建议】在讲解本题时,请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各点:
解答第(1)小题:应明确细辛和滨藜生活环境的不同。
沙漠环境中温度较高,细胞呼吸强度较大。
否则容易混淆二者的光合作用曲线。
解答第(2)小题:应明确限制因素的含义。
曲线的上升或下降阶段,限制因素为横坐标代表的变量,曲线的水平阶段,限制因素为横坐标以外的其他因素。
前两空容易判断错误。
解答第(3)小题:应明确Mg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在叶绿素含量减少的情况下,需要更强的光照才能到达光补偿点。
b2点移动方向容易误填为“左”。
解答第(4)小题:研究细胞呼吸,首先应排除光合作用的影响。
该小题易错填为“不同温度条件下”。
3.(10分)为研究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在植物正常生长和盐碱、干旱等逆境条件下生长所起的调控作用,研究者向野生型拟南芥中转入
基因E可使其细胞中GA含量降低(突变体),结果如下图。
(1)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均为植物激素。
它们是由植物体内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生长发育有的微量(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2)由图1可知,一定浓度的盐溶液处理和干旱处理后, 拟南芥的存活率更高,由此可知,GA含量(填“高”或“低”)更有利于拟南芥在逆境中生长发育。
(3)由图2可知,野生型拟南芥对ABA的敏感性(填“高于”或“低于”)突变体拟南芥,其原因是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拟南芥中GA和ABA的含量分别是。
(4)综合上述结果可推测,GA含量与拟南芥抵抗逆境生存能力有关,GA 还可通过影响细胞中的ABA信号途径调控植株生长状态,所以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起作用,
而是多种激素。
【解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并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由图1可知,经盐溶液处理和干旱处理后,突变体拟南芥的存活率更高,突变体由于导入了基因E,故GA含量较低,由此可知,GA含量低更有利于拟南芥在逆境中生长发育。
(3)由图2可知,随着ABA浓度的增加,突变体的种子萌发率迅速降低,说明野生型拟南芥对ABA的敏感性低于突变体拟南芥,其原因是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拟南芥中GA含量低,ABA含量高。
(4)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答案:(1)显著影响(或调节作用)有机物
(2)突变体低
(3)低于GA含量低,ABA含量高
(4)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4.(10分)图1是小肠上皮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是膜蛋白功能示意图,图3是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
根据图1和图2中的信息,判断图1中作为受体蛋白的是膜蛋白(用字母表示)。
(2)细胞膜表面还存在水解二糖的膜蛋白D,说明膜蛋白具有功能。
由图2可知细胞膜可执行多种功能,在执行各种不同功能的过程中,有的具有高度的专一性,从膜的成分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3)若图3是一同学画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结构模式图,请写出图中多画的三种结构的标号。
(4)若将紫色洋葱表皮细胞置于30%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变化最明显的细胞结构是对应于图3中的(用标号表示),具体变化
是,原因是。
【解析】(1)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具有识别作用,能与信号分子结合,即题图1中膜蛋白C。
(2)由“细胞膜表面还存在水解二糖的膜蛋白D”可知,该膜蛋白具有催化作用。
蛋白质的差异性使其执行不同的功能,具有高度的专一性。
(3)洋葱是高等植物,其细胞内不具有中心体。
根部细胞不具有叶绿体。
根尖分生区细胞不是成熟细胞,所以不具有大液泡。
(4)若将紫色洋葱表皮细胞置于30%的蔗糖溶液中,由于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会发生质壁分离,所以一段时间后,液泡变小,颜色变深。
答案:(1)磷脂双分子层 C
(2)生物催化(或催化) 蛋白质不同(或膜蛋白结构不同)
(3)③⑦⑨
(4)⑦体积变小,颜色变深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发生渗透失水(出现质壁分离现象)
5.(12分)(2014·苏锡常镇四市二调)固定化酶技术运用于工业化生产前,需要获得酶的有关参数。
如图:曲线①表示某种酶在各种温度下酶活性相对最高酶活性的百分比;曲线②是将该种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的时间,再在酶活性最高的温度下测其残余酶活性,由此得到酶的热稳定性数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普通酶制剂相比,固定化酶在生产中的优点是。
(2)曲线②中,35℃和80℃的数据点是在℃时测得的。
通过本实验,你对酶的最适温度的认识是。
该种酶固定化后运用于生产,最佳温度范围是。
(3)研究发现有甲、乙两种物质能降低该种酶的催化效率,该酶催化的底物浓度变化会改变甲物质对酶的影响,而不会改变乙物质对酶的影响。
下图是降低酶活性的两种机制模型,符合甲、乙物质对酶活性影响的模型分别是、。
(4)在酶的活性不受抑制时,起始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请在下图画出加入甲物质后,起始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解析】(1)与普通酶制剂相比,固定化酶在生产中的优点是:可以反复使用。
(2)由于曲线②是将该种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的时间,再在酶活性最高的温度下测其残余酶活性,而酶的最适温度为80℃,因此曲线中数据均为80℃时测得的;结合曲线②可知,酶的最适温度可以认为是既能使酶具有高的催化活性,又能维持较长时间的温度;该酶的最佳温度范围是60~70℃。
(3)观察两个模型可知,模型A中抑制剂和底物都可以和酶结合,因此底物浓度的变化,可以影响酶的催化效率;模型B中抑制剂与酶结合后,酶的结构发生改变,不能和底物结合,因此底物浓度变化不能影响酶的催化效率。
故甲、乙物质对酶活性的影响分别对应模型A和模型B。
(4)根据模型A,加入甲物质后,起始反应速率变小,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起始反应速率加快,但不能超过不加甲物质时的起始反应速率。
答案:(1)可反复使用
(2)80 既能使酶具有高的催化活性,又能维持较长时间60~70℃
(3)A B (4)曲线如下图:
6.(13分)(2014·潍坊一模)某种雌雄异株(XY型)的二倍体高等植物,控制株色(A、a)和叶形(B、b)两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其中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缺失一条常染色体的植株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缺失一条常染色体的雌雄配子成活率极低且相等,缺失一对常染色体的植株不能成活。
现有都缺失一条常染色体的纯合植株杂交。
结果如下图。
请据图回答:
(1)控制叶形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是。
(2)子一代中极少数紫色植株的基因型是,理论上绿色宽叶和绿色窄叶植株的数量比为,这两种植株中是否存在染色体缺失的个体? 。
(3)若题图亲本中只有一方缺失了一条常染色体,请利用上图杂交实验作出正确的判断。
①若子
代
,
则亲本中雌性植株缺失了一条常染色体;
②若子代
,
则亲本中雄性植株缺失了一条常染色体。
【解题指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叶形的遗传与性别有关→控制叶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杂交亲本为缺失1条常染色体的纯合植株→产生的缺失一条常染色体的雌雄配子成活率极低且相等。
【解析】(1)根据杂交子代中雄性个体叶形与母本相同,全为窄叶,雌性个体叶形与父本相同,全为宽叶,可以推断控制叶形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控制株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后代中出现极少的紫色个体,表明控制株色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在双亲中均缺失一条,亲本的基因型为AX b X b和aX B Y。
(2)根据双亲的基因型,可知后代紫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X B X b或aX b Y;理论上子代中绿色宽叶植株的基因型为AaX B X b或AX B X b,绿色窄叶植株的基因型为AX b Y或AaX b Y,二者的数量比应为1∶1,其中含染色体缺失的个体。
(3)若亲本中雌性植株缺失了一条常染色体,则双亲基因型为AX b X b和aaX B Y,子代雌雄植株中均会出现绿色植株和极少数紫色植株;若亲本中
雄性植株缺失了一条常染色体,则双亲基因型为AAX b X b和aX B Y,子代雌雄植株全为绿色植株。
答案:(1)X AX b X b和aX B Y
(2)aX B X b、aX b Y 1∶1 存在
(3)①雌雄植株中均有绿色植株和极少数紫色植株(或出现极少数紫色植株)
②雌雄植株都是绿色植株(无紫色植株)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