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临沂市教师编面试高分说课稿

合集下载

2024《将相和》说课稿范文

2024《将相和》说课稿范文

2024《将相和》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将相和》,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将相和》是2024年音乐课程中的一首民乐曲目。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音乐知识并具备一定演奏技巧的基础上教授的,是音乐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也是培养学生音乐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的重要内容。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音乐知识和乐器演奏能力,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将相和》这首曲目的音乐特点,掌握曲目的基本结构和演奏技巧;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演奏《将相和》的乐器技能,加强协同合作能力;③情感目标:在乐曲演奏中,让学生体会音乐的美好和合作的重要性。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将相和》的音乐特点,掌握曲目的基本结构和演奏技巧;难点是:正确演奏乐曲,并通过合作协调完成整体效果。

二、说教法学法根据音乐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我选择了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示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学法:积极参与法,反思总结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乐谱、乐器和演示音频等教学素材,以便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高教学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课堂伊始,我会播放《将相和》的录音,让学生先感受一下乐曲的整体效果。

然后,我会进行简短的谈话引导,询问学生对这首曲目的第一印象,并和他们一起探讨曲目的名称的含义。

环节二、分析乐曲结构和技巧我会通过课件和乐谱展示乐曲的结构和演奏技巧,并进行详细解释。

同时,我会示范演奏一部分乐曲,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要点和技巧。

环节三、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我会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在乐器上进行合作演奏。

我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并在演奏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提高整体效果。

《将相和》说课稿12篇

《将相和》说课稿12篇

《将相和》说课稿12篇《将相和》说课稿1【说教材】《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10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个历史故事,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博大胸怀。

文中的三个小故事都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且各有中心,又密切联系,合起来又成来一个完整的故事。

文章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思想广博深刻,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文字感染力。

本课是安排在讲读课文《草船借箭》之后,学生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拘于本课教材的结构安排别具匠心,比上一课复杂了一点,所以必须在原来的基础上深入,为下单元“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作铺垫。

以至我仍把“抓住重点练习段,理解课文内容,疏理条理,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立足“教材特点”及新大纲精神和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弄懂每个故事各自的内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文章的感情,培养学生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一教学目标,把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有机融合,既体现词句训练(理论依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补充。

)【说教法】根据本文篇幅长,结构独特,但故事趣味性强等特点,我决定在强调预习的基础上采用“变序导读法”、“举一反三法”和“引探法”有机结合。

变序导读法,即不按照文章结构的顺序去逐段进行讲读与分析,而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维支撑点,(本文便是造成将相不和的根源点,造成将相和好的是“爱国主义思想”),并以此入手,追根溯源,寻清前因,达到读懂课文进行语文训练的目的。

将相和 说课稿

将相和 说课稿

将相和说课稿《将相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将相和》这首古代诗词,使学生了解古代将相的形象,了解古代政治制度,并能够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诗词欣赏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古代诗词,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将相和》这首古代诗词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政治制度,了解将相的形象,并能够将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进行深入解读。

三、教学准备1. 教材:课文《将相和》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3. 教学辅助材料:图片、视频等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图片,引入《将相和》这首古代诗词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0分钟)教师将课文《将相和》分段朗读,让学生跟读,帮助学生熟悉诗词的韵律和语言风格。

3. 感悟诗意(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

4. 了解古代政治制度(1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图片,向学生介绍古代政治制度和将相的职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中的内容。

5.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读。

教师可以在每个小组之间进行轮流指导和点评。

6.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词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出关于《将相和》的深层解读。

7. 课堂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解读和见解,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和交流。

8. 课堂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将相和》的读后感或评论。

将相和 说课稿

将相和 说课稿

将相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并背诵《将相和》这首古诗;2. 掌握古诗中的生字词和常用词汇;3. 了解古诗的背景故事和作者的创作意图;4.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5.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将相和》这首古诗的内容和意义;2. 了解古诗的背景故事和作者的创作意图;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把握;2. 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和投影仪;2. 课堂练习题;3. 古诗《将相和》的课文材料;4.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与古诗《将相和》相关的音乐或者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2. 学习古诗(15分钟)呈现古诗《将相和》的课文材料,并进行逐句解读。

教师可以用图示、比喻等方式匡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义和形象描写。

同时,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3. 了解背景故事(10分钟)向学生介绍《将相和》这首古诗的背景故事,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这首诗的动机和意图。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背景故事。

4. 分组朗读(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一个小组选择一段古诗进行朗读。

教师可以提前分配好角色,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朗读出古诗的韵味和节奏感。

5. 课堂练习(10分钟)通过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可以设计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的练习题,匡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6. 总结归纳(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味。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量古诗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质。

七、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背诵古诗,并进行朗读比赛;2. 鼓励学生创作类似的古诗或者现代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量。

八、板书设计将相和乾坤无私,将相和。

天下太平,人民乐。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对古诗《将相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验。

将相和 说课稿

将相和 说课稿

将相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复述《将相和》这个故事的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并理解《将相和》这个故事的内容。

2.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复述《将相和》这个故事的内容。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语言表达和交流。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包括《将相和》故事的图片和相关词汇的呈现。

2.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故事音频和展示课件。

3. 学生练习册:用于巩固学生的听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候和与学生互动,引起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引入做好铺垫。

2. 新课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将相和》故事的音频,让学生先听一遍,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然后,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故事的图片,匡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人物、地点和事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量能力。

3. 理解故事内容(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地点和事件,匡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量和回答,例如:“故事中的将军和相国是什么关系?他们为什么要合作?”“为什么将军要把自己的计策告诉相国?”等等。

4. 听说训练(20分钟):教师播放故事音频的第二遍,让学生子细听,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的内容。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并复述故事。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匡助学生展开对话,例如:“你觉得将军和相国的合作是否成功?为什么?”等等。

5. 拓展活动(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拓展活动,例如角色扮演、创作故事续篇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语言表达和交流。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角色扮演的情景和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对话和交流。

将相和的说课稿

将相和的说课稿

将相和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将相和”在语文课文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传递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团结和谐。

这篇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不仅是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窗口,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有效载体。

(1)作用与地位“将相和”选自《史记·赵世家》,讲述了赵国将领廉颇和相国蔺相如,通过相互理解和宽容,化解矛盾,共同保卫国家的故事。

这一篇章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例,展示了将相之间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强调了团结协作的力量。

在当今社会,这种精神依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讲述了赵国面临强敌入侵的危机时刻,廉颇和蔺相如两位国家重臣,从最初的误会、矛盾,到后来的相互理解、支持,共同保卫国家的历程。

课文通过这一故事,教育学生要学会宽容、理解、尊重他人,以国家利益为重,共同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成语,如“负荆请罪”、“和解”等,了解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位历史人物的事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学会通过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提炼文章主题。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宽容理解的精神,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运用课文中的道理处理人际关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廉颇和蔺相如的形象特点,理解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化解过程,体会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挖掘人物形象特点,体会团结和谐的力量。

同时,注重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课文中的道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说教法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将以启发法和问答法为主,辅以情境模拟和小组合作学习,以下为具体的教学方法亮点:(1)启发法教学:我将采用故事导入的方式,通过讲述廉颇和蔺相如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将相和的重要性。

《将相和》说课稿

《将相和》说课稿

《将相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将相和》是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作《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段佳话,讲述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与上大夫蔺相如的故事。

这一故事不仅展现了两位人物的智慧和勇气,还体现了他们宽广的胸怀和伟大的爱国情感。

通过这一故事,我们可以学习到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重要性,以及勇敢面对困境、不畏强权的正义精神。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中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历史知识,但对于历史故事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历史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将相和》的背景、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实词和虚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查阅资料等方式,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故事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英雄的品质和爱国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

五、教法和学法1. 教法:采用讲述、讨论、朗读和多媒体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历史故事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学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与《将相和》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2. 朗读与背诵: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跟读并背诵重点语句,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和语感。

3. 故事解析:详细讲解《将相和》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将相和》说课稿【6篇】

《将相和》说课稿【6篇】

《将相和》说课稿【优秀6篇】《将相和》说课稿篇一《将相和》这篇课文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文以战国时期为大背景,以蔺相如的言行活动为主要线索,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爱国的高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告诉人们"和'的重要性。

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

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

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根据课文内容和本单元训练重点,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正解认读24个词语。

注意"荆、璧'的写法。

了解"和氏璧'的来历及价值;了解"上大夫、上卿';认识"瑟、缶'。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表现人物品质的句子。

3、能概括出故事的小标题。

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感受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体验到阅读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重点:1、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2、抓关键词句感受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感受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的写法。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突破重点和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原则,采用"抓关键词句进行品读'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整个教学过程,用朗读和感悟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观点,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让孩子走进字词,在字词中理解,在语言中感悟。

下面就着重来谈谈我的具体教学思路。

整堂课我分成三大环节,首先是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前已经发给了学生预习提纲,所以一上课主要是通过检查1、课题中的"将' "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2、是否能够正解认读24个词语,以及文中出现的许多如今不常用的词语;3、能概括出三个故事的小标题,以及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每一个小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将相和 说课稿

将相和 说课稿

将相和说课稿【将相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了解和掌握古代将相和的起源、发展和作用;2. 掌握将相和的基本技巧和演唱方法;3.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演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将相和的起源、发展和作用;2. 将相和的基本技巧和演唱方法;3. 音乐鉴赏和表演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将相和的演唱技巧和表演方法的讲解和示范;2. 学生的音乐鉴赏和表演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2. 将相和的音频和视频资料;3. 学生合唱队的乐器和道具。

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将相和的音频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欲望。

2. 介绍将相和的起源和发展(10分钟)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展示,简要介绍将相和的起源、发展和作用,让学生对将相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分析将相和的基本技巧和演唱方法(15分钟)通过示范和解说,详细介绍将相和的基本技巧和演唱方法,包括声音的发声方式、节奏的掌握、合唱队形的调整等。

4. 学生实践练习(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将相和进行实践练习,老师进行指导和点评,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提高演唱水平。

5. 音乐鉴赏和表演展示(20分钟)播放一段经典的将相和表演视频,让学生欣赏和感受将相和的艺术魅力,同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表演才华。

6. 总结和评价(10分钟)结合学生的表演展示,对他们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鼓励他们的努力并提出改进意见。

七、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表演其他形式的将相和,如将相和舞蹈、将相和戏曲等;2. 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的文艺活动,展示他们的将相和表演成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将相和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基本的演唱技巧和表演方法。

在实践练习和表演展示环节,学生展示了积极的参与和表演能力,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合唱队形的整齐度和音准的掌握等。

《将相和》说课稿(4篇)

《将相和》说课稿(4篇)

《将相和》说课稿(4篇)《将相和》说课稿篇一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日,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五班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

首先,我来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将相和》这篇课文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文以战国时期为大背景,以蔺相如的言行活动为重要线索,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称赞了蔺相如英勇、机灵、爱国的尊贵品质,也称赞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从而告知人们“和”的紧要性。

总之,故事虽短,但教之意义深远。

深究此文,语言训练有味,文化建构有道。

将相不和,赵国危矣!《史记》不读,镜之何有?其次,再来说说教法与学法。

鉴于《将相和》这篇课文的脉络和主题都很清楚,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应依据学问和本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这一理论,我决议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学问与本领:认得7个生字,会写9个字;理解课文重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用小标题概括文中的三个小故事的方式,训练同学的概括本领并理解故事情节;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与探究,帮忙同学理清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同学通过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变化过程,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品悟“和”在生活中的紧要性,并以此为跳板,了解中国的“和”文化。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引导同学充分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而且体会到“和”的意义。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在课堂教学中将遵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原则,采纳“品读词句”“以读为主”等语文学习方法,努力突出同学的主体性。

下面就侧重来谈谈我的实在教学思路。

整堂课我分成三大环节,即“走近《将相和》”、“走进《将相和》”和“走出《将相和》”。

一、走近《将相和》,引出和的概念为了在教学伊始就为同学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我用《六尺巷》的故事导入,先让同学谈谈读后的感想,引出“和”的概念,然后相机板书课题“将相和”。

语文《将相和》说课稿3篇

语文《将相和》说课稿3篇

语文《将相和》说课稿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语文《将相和》说课稿3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语文《将相和》说课稿3篇小学语文将相和说课稿,供大家赏析。

将相和优秀说课稿

将相和优秀说课稿

将相和优秀说课稿一、说教材1、《将相和》是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展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不畏强权和廉颇的知错能改、勇于认错的品质。

3、文章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 认识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和氏璧”“蔺相如”“廉颇”等。

13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21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2 引导学生复述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1 让学生感受蔺相如和廉颇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

32 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要以大局为重,学会宽容和团结。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

12 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言行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21 体会“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2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处理矛盾,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说教法1、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朗读感悟法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故事的魅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 讲述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将相故事,如“岳飞与秦桧”等,引发学生的兴趣。

将相和 说课稿 (2)

将相和 说课稿 (2)

将相和说课稿【将相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将相和故事情节;2.理解将相和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感和价值观;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4.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将相和故事情节的理解与分析;2.将相和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感和价值观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将相和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感和价值观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将相和故事相关的图片、视频素材;3.学生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引入将相和故事的背景:将相和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智勇双全的将军和一个心机深重的相国之间的故事。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们对将相和这个词有什么了解?2.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 情节理解与分析1.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将相和故事的情节,让学生跟随故事的发展,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故事中的关键情节、人物的行为和决策,并进行分享。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为什么将相和会产生矛盾?他们在故事中的行为是否符合他们的角色定位?3.展示学生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总结故事中的冲突和转折点,理解故事的发展逻辑。

Step 3 人物形象、情感和价值观的把握1.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将相和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观察人物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和表情动作。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将相和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感和价值观,并进行分享。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如:将相和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他们的情感变化有哪些?他们的价值观是什么?3.展示学生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情感和价值观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Step 4 阅读理解与表达1.发放学生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阅读将相和故事的完整版,并在阅读过程中做好标记和批注。

2.学生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故事中的细节和情节,理解故事的深层含义,并进行分享。

《将相和》说课稿

《将相和》说课稿

《将相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词,读通课文。

2.学习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对《将相和》三个故事情节进行分析,感悟蔺相如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将”和“相”之间欲罢不能的矛盾关系。

三、教学难点:体会蔺相如的品质,知道蔺相如以大局为重的精神,既源于他的爱国精神,也出于他的心胸坦荡,无私无畏。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质疑: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有什么疑问?(谁是将?谁是相?和是什么意思?)3.介绍背景:本课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一篇历史故事。

讲述了在战国时期,赵国文官蔺相如智勇双全,武将廉颇勇猛善战,以及他们两人之间在政治上的斗争和矛盾。

最终,在蔺相如的宽容与谦让下,廉颇悔过自新,两人重归于好。

那么这篇课文中,蔺相如和廉颇分别有着怎样的品质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3.提问:通过刚才的阅读,谁能用简单的话语来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讲了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立了功,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因此发生了将相不和的故事。

)4.质疑:通过这个概括,我们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大意。

那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呢?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5.提问: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箭头表示出事情的发展过程。

(板书箭头)6.学生默读后回答。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7.提问: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

(板书:和)8.学生回答。

(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都是为了将相和做铺垫。

)9.提问: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分别是什么?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表现出哪些品质?(勇敢机智)在渑池之会中表现出哪些品质?(不畏强暴、勇敢机智)这些品质具体体现在哪些句子中?请大家找到并画出相关的语句。

将相和 说课稿

将相和 说课稿

将相和说课稿【将相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并掌握《将相和》这首古文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2. 学会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文诗,提高口语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将相和》的基本内容和意义;2. 学会正确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文诗。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将相和》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2. 准确把握古文诗中的语音语调,达到朗读的效果。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包含《将相和》的古文诗文、注释和相关图片;2. 音频设备:用于播放古文诗的朗读录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古代将相的画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好奇心。

2. 学习《将相和》(20分钟)教师播放古文诗《将相和》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尾随录音朗读。

然后,教师逐句解读古文诗的意义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分组合作探索(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探索《将相和》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

每一个小组选择一句古文诗,分析其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并向全班汇报。

4. 朗读比赛(15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朗读比赛。

每一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朗读《将相和》的古文诗。

评委根据语音语调、语速和表达力等方面对每一个小组的朗读进行评分。

5. 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向学生介绍《将相和》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6.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将相和》的重要性和学习成果。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朗读、分组合作探索和比赛等,激发了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然而,对于一些语言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理解古文诗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可能存在一定的难点。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匡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文诗。

《将相和》优秀说课稿

《将相和》优秀说课稿

《将相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将相和》是本册第五组的第一篇文章,本组教材的编写意图就是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2、教学目标《将相和》这篇课文的脉络和主题都很清晰,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阅读水平。

我决定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用小标题概括文中的三个小故事的方式,训练学生概括能力并理解故事情节;通过交流与探索,理清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转变过程,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

3、重点难点我依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如下: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通过交流与探索,理清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二、说教法和学法1、说教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学中主要通过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采用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说学法在学习过程中我充分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角色扮演等方式展开。

三、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设疑导入激发兴趣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所以在课题导入中设置疑问,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

根据题目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为学习课文制造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课文的欲望。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走进课文,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个故事,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这几个故事吗?这是为了让学生带着思考阅读文本,初读课文之后,对学生的生字词检查,为了进一步的阅读课文扫清障碍。

将相和 说课稿

将相和 说课稿

将相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了解《将相和》这首古文诗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3. 掌握诗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4.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5.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背景和作者介绍;2. 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3. 重要词汇和句型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古文诗的理解和鉴赏;2. 诗满意象的解读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古琴的音乐,引起学生对古文诗的兴趣,同时提问学生对古文诗的了解程度。

2. 课文理解(15分钟)介绍《将相和》这首古文诗的背景和作者,通过图片展示和简要讲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 诗歌鉴赏(20分钟)解读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用词手法。

通过分组讨论和小组展示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参预到诗歌的解读过程中。

4. 重点词汇和句型(15分钟)介绍诗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通过课堂互动和练习,匡助学生掌握这些词汇和句型的用法。

5. 朗读和表演(20分钟)分组进行诗歌朗读和表演,鼓励学生通过声音和肢体语言表达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6. 总结和反思(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向学生征求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进行教学改进。

五、教学资源1. 课件和图片展示;2. 古琴音乐;3. 诗歌原文和解读材料;4. 分组讨论和小组展示的素材;5. 朗读和表演的指导材料。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预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预程度,包括回答问题、提问、讨论等;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和表演表现,包括语音语调、情感表达、肢体语言等;3. 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任务,评价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古文诗歌,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表演,培养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3.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古文诗歌讲座或者表演,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将相和》说课稿一等奖 【完整版】

《将相和》说课稿一等奖 【完整版】

《将相和》说课稿本节课,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并辅以现代多媒体电教手段相结合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既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

一、情境导入,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用小标题概括文中的三个小故事。

2、通过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品质,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三、自学环节和后教环节自学提示(一):(1)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它由几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的你能给出小标题吗自学提示(二):(1)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2)将相和好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进行认真的自学后进行汇报,让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并讨论,然后其他同学帮扶,最后老师进行检测指导。

四、当堂训练环节:1、小组活动—复述三个故事比赛规则:小组合作,每个小组推选一位同学来展示,评出优胜者。

2、填一填:(1)“将”指_______,“相”指_______,“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2)“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_____时候,主要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故事。

五、作业设计本节课的作业我设计了两部分:1、必做题:填空。

2、选做题:小练笔:(任选其一)(1)学习了《将相和》,你有什么样的感受(2)试着把廉颇和蔺相如和好时的对话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我采用条析式的模式,这样设计条理清楚,一目了然,既能很好地展示学生的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临沂市教师编面试高分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将相和》,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

蔺相如“完璧归赵”,不辱使命,在“渑池之会”为捍卫国家尊严不惜以死相拼,面对廉颇的羞辱而忍辱负重以及后来廉颇的“负荆请罪”,这些“豪举”的产生都源于“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这一思想基础。

古人云“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将相和》这个故事无疑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初步认识过渡句,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颇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

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是本课在教法上的一大特色,也是对“长文”进行“短教”的理想方法。

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成“绝对孤立”,我将视觉拨向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将矛盾的焦点聚焦到蔺相如的“嘴”
上。

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采用“读议结合、读演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步步为营,逐层推进。

在读中展开对话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力求把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思想植根于学生心中。

学法:读议“完璧归赵”――读演“渑池之会”――读写“负荆请罪”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说说“完璧归赵”的教学过程
板块一: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1、(板书课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2、既然是“和好”,说明将相以前有过“不和”,他们为什么不和了呢?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A、生读文,找到第十六自然段廉颇说的话,指名读。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B、指导朗读:读书要读得“声情并茂”,老师教大家一个方法:边读边揣摩廉颇当时的心理,想象他说话时的表情,动作,这样自然而然就读得“声情并茂”了。

想不想试试?
C、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3、找到将相矛盾的焦点了吗?(师生讨论交流)
4、小结: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

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没什么真本事。

竟然爬到他头上去了,心里就不平衡,不服气。

那么蔺相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官到底该不该升?这就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板书:嘴厉害?官升?)
〔设计意图:由课题入手,有“和”必有“不和”。

引导学生直接切入到课文第十六自
然段廉颇的语言,在感情朗读中理清将相矛盾的焦点,形成探究主题――蔺相如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官到底该不该升?“牵一发而动全身”,力求收到“提纲挈领,百毛皆顺”之功效。


板块二:紧扣人物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1、我们先来看“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到描写蔺相如面见秦王说话时表现的两个词语,做上记号。

A、生自由读文。

B、请两位同学将词语板书到黑板上。

(理直气壮大大方方)
2、指名读“理直气壮”,理解词意,指导读出词语的味道来。

3、引读: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4、蔺相如的理“直”在哪里?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划出重点句,组织好语言,替蔺相如来摆摆这个理。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是基础。

此处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替蔺相如摆理。

理摆透了,气才能壮。

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为下面的感情朗读以及对话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5、导读:
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

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

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

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
6、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撞吗?(引导:秦王对和氏璧是爱不释手,蔺相如已看在眼里。

这是蔺相如使的“金蝉脱壳”之计。


7、除了金蝉脱壳之计,蔺相如还用了几个计。

请大家接着读书,看看谁能读出来?
(生读书后交流,师相机引导:“缓兵之计、瞒天过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
8、过渡: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

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

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师指板书“大大方方”,生齐读)
9、引读: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10、讨论交流:蔺相如难道不怕秦王杀他吗?这可是欺君之罪呀!请大家再读蔺相如的话,揣摩一下秦王当时的心理。

(相机指导:蔺相如已揣摸透了秦王的心理: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杀了蔺相如也没有用。

反而落下不讲信用的恶名,让天下人耻笑。


11、导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
12、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13、小结: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

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

你们说说,他这张嘴厉害不厉害?
(擦去黑板上“厉害”后的“?”,改为“!”)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教学由“理直气壮”和“大大方方”这两个关键词语入手,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既避免了传统阅读教学逐段讲解的弊端,又增加了学生思维的跨度。

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的同时,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

〕板块三:回归课文开头,提升人物精神
1、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

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

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A、指名读后自由读。

B、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交流:“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
2、总结提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

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

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不辱使命。

(板书:不辱使命)
3、同学们,如果你是赵王,面对这样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才,要不要给他升官?
(师擦去黑板上“升”后的“?”,改为“!”)
〔设计意图:“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这一问题将学生引入到同文本的更深层次的对话之中。

在指导学生读悟的过程中,将一个“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大智大勇、不辱使命的蔺相如立在学生面前。


五、说板书设计
将相和
将(廉颇)负荆请罪———————————→不和—————→和相(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