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合集下载

热力环流教案原创课程设计

热力环流教案原创课程设计

热力环流教案原创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包括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及地理分布。

2. 让学生了解大气层中不同气层的温度、湿度特性,以及它们在热力环流中的作用。

3. 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够分析实际案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气象图表等工具分析热力环流现象的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对热力环流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热力环流及其影响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在探究过程中相互协作、共同进步。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教学,针对性强,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八年级阶段,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自然现象。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热力环流的概念与形成原因:介绍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分析大气层中不同气层的温度、湿度特性,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2. 热力环流的影响因素:讲解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热力环流的影响,分析各因素的作用机制。

3. 热力环流的地理分布:介绍全球主要的热力环流分布,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分析其地理特征。

4. 热力环流对天气、气候的影响:讲解热力环流对降水、气温等天气、气候要素的影响,分析典型实例。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如观察当地气象图表,分析热力环流对天气现象的影响。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第一课时:热力环流的概念与形成原因,以及大气层气层的特性。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1一、教学准备:(一).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普通全日制高级中学,学生原初中地理的学习乃至高中其他文科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学习存在较多的问题高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理学习中有关“大气受热不同对气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常言道:“牵牛要牵牛鼻子。

”要突破教学难点,就要抓住关键,搞好关键知识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具体实验和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教材分析热力环流的学习过程中,既要用物理知识来理解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气温、气压的关系,又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来理解气温、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教材的编写明显是建立在初中物理之上的,且是建立在对气温与气压关系已掌握的基础上的。

教材没有解释空气受热就上升、冷却要下沉的根本原因,特别是新教材,对热力环流的描述不到二百字,文字基本是对结论的阐述。

上课时如不把温度与空气运动方向的关系;温度、高度与气压的关系给学生讲透,学生学的过程就会云里雾里。

(三)、设计理念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2.3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课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教学容】本教学设计的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

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教材分析】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因此,学好这部分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学情分析】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1.用关于三国“诸亮火烧葫芦峪”故事的视频引入,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兴趣。

2.观看地理小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

为学生能顺利画环流图埋下伏笔。

3.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4.三个案例: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让学生自己拓展探究。

这部分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典型的三个热力环流案例,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兴趣;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索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指导: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索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二、课堂系统(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环节教学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学生活动展示课件录相视频:《三国演义》火新熄上方谷片段:人们都说诸葛亮能掐1、创设情景2、介绍有关气压的基础知识教学新会算,怎么这回竟失算了呢?上方谷为什么会突降大雨,浇灭了大火,而使司马懿父子死里逃生呢?【趣味小实验】点燃一支蜡烛,火焰向上,罩上一个右侧有洞的透明塑料瓶,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的火焰方向会发生怎样变化,从而引出气压概念观察、思量观察、思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学贵于思,思源于疑”。

通过探索实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课导入教学教学新让学生观察空气柱内的空气份子,可见海拔越高,空气密度越小,取不同读图析海拔高度的 a1、a2 两点,比较气压图,感高低,得出结论一:垂直方向上,同性认知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为学生自主学习热力环流做好知识铺垫。

课3、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教学新课教学(一)情境导疑,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假设地表性质均一,且受热均匀的情况下,近地面 ABC 三地空气密度都相等,同一水平面气压都相等,等压面是平直的平面。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3、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共同绘制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图,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学会正确的读图、绘图方法,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应用三、教学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四、教学方法:绘图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的受热过程,那么纬度不同或是海拔不同,大气接受的热辐射能也不同,而大气具有很明显的热胀冷缩的物理特性,这必然会引起大气的运动。

那么大气到底是怎样运动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板书:书写大标题热力环流)首先,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一般室内的暖气片都是安在窗户底下的,而空调则是装在墙上贴近天花板的高处,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有人回答正确则说,让我们一起做P29的活动实验来验证气体是不是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升的。

如果没人答对则说,让我们一起来看下这个实验,从中找到答案。

请同学们阅读活动的简介后播放视频。

在这个视频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烟雾遇到热水时就上升,在冷水盆上空明显下沉,这说明了气体确实是受热会上升,遇冷则下沉。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就是气体受热膨胀,密度变小,单位体积重量变轻,这样打破了原先受力平衡,会受到一个上升的浮力作用,所以会向上运动。

同理,气体受冷,密度变大,变重会下沉。

所以暖气要放在低的地方,加热较冷的空气,空气要放在高处冷却高处较热的空气。

在刚才的视频中,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烟雾行成了一个环流。

气体为什么会这样运动呢?它是由什么引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重点学习的内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在分析环流形成过程之前,我们要明确几个概念。

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2.3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课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教学容】本教学设计的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1 的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

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一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教材分析】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因此,学好这部分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学情分析】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1.用关于三国“诸亮火烧葫芦峪”故事的视频引入,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兴趣。

2.观看地理小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

为学生能顺利画环流图埋下伏笔。

3.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4.三个案例: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让学生自己拓展探究。

这部分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典型的三个热力环流案例,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

热力环流 教案

热力环流 教案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阐述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2)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环流问题。

2.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活动操作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培养学生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三、教学方法:1.教法:实验演示法、引导总结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2.学法:合作实验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等四、教学用具:玻璃缸、热水煲、冰块、香、塑料薄膜、打火机等五:板书设计:热力环流一、概念:三、实例探究:二、形成原理:图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让学生分小组对课前布置的观察活动简单汇报演示实验:实验工具:玻璃缸、热水煲、冰块、香、塑料薄膜、打火机实验步骤:1、将热水煲和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2、用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3、在冰块上方的薄膜上开一个小洞;4、将点燃的香放进小孔,观察实验现象。

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

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实验结果:(1)烟向冰块方向下沉,继而向热水煲方向飘动,在热水煲一侧上升。

(2) 玻璃缸两端不同条件:一侧有热水煲,受热较多,温度较高,一侧有冰块,温度较低。

(3)烟飘动原因:玻璃缸两端冷热不均。

总结过渡:从实验中我们知道:冷热不均使烟向冰块方向下沉,继而向热水煲方向飘动,在热水煲一侧上升。

我们把这种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新课讲解]:一、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形式。

提问过渡:为什么冷热不均会产生热力环流呢,它是怎么产生的呢?二、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1)、假设地面受热均匀时:空气没有上升和下降运动,此时的等压面是平行于地面的,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实际上,由于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地面状况等因素,地面的受热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热,有的地方冷。

6.18热力环流教案

6.18热力环流教案

学校教师授课班级授课时间篇章节(单元)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课题热力环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阐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会判断气压的高低。

(2)、能够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数学推理能力,同时通过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热力环流的自然现象,提高自己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地理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热力环流的应用—海陆风、山谷风、巴山夜雨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动态过程引起的气压与气温,海拔与等压面的弯曲关系。

课型综合课教学方法读图教学法、比较分析法、多媒体演示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组织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有玩过找不同的游戏吗?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出了一道找不同的题,请同学们找出《军港之夜》歌词中所描述的地理现象与理论上不同的地方?请同学们试着找一下。

(教师板书题目)学生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回答:(可能通过《军港之夜》与找不同这个游戏相结合,这样的导入能够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同时为后面好同学们找出来没有,可能有的同学找出来了有的同学没有。

好,那么答案到底是怎样的呢?结果在我们后面的学习中来揭晓。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首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29页的内容,并找出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以及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教师板书)同学们阅读完没有?【提问】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对,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热力环流的具体形成过程。

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30页的热力环流形成图,找出热力环流的定义,思考它的形成过程。

(教师板画)假设ABC三地受热均匀我们知道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空气环流。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强调:高压与低压是相对同一高度而言的。
热力环流小结:
让同学们对比课本P30图2。3a和c,总结出规律再来画图验证
老师:现在我们现在来总结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切换ppt
热力环流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那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具体的体现呢?
学生:有
老师: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都是热力环流在我们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接下来老师跟大家一起来具体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我们看到课本P30图2。3的a图:
这是初始状态:
假设地面受热情况是均匀的时候,在同一高度空气密度相同,
A、B、C三地气温相等,气压相同,大气处于静止状态。
但实际上地表受热是不均匀的,看到b图。
假设B地受热多,A、C地受热少,B地近地面空气受热会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A、C两地的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因此,在同一水平面上,B点上空B'比AC上空A'C'的空气密度大,形成高气压,而A'C'则形成低气压.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在近地面,B地空气上升,在高空空气向两边流动,使B地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A、C两地的空气柱接受了流入的空气分子,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近地面的空气从高压的AC两地流向低压的B地.
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同一水平产生气压差—水平运动
三、应用—海陆风
参考资料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课后
反思
本节课很好的在课堂学习中贯穿了读图﹑演示﹑探讨等活动,但较少用动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不易理解,这个是需要改进的。而对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的学习,教学突破口应该放在引导和训练学生对热力环流图片等的阅读和信息提取上,使学生能通过热力环流过程的学习更好的学习接下来的课程。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3.能够分析热力环流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热力环流是指在地球大气中,由于地球的自转和不同地区的不同热量分布,形成的大气环流。

热力环流的基本特征包括:•热带低压带:赤道附近的低气压带;•副热带高压带:赤道向两极方向的高气压带;•极地低压带:两极附近的低气压带。

2. 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会使得地球表面受到不同的热量照射,从而形成不同的气压带;•热带低压带:赤道附近的太阳辐射强烈,地面温度高,导致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带;•副热带高压带:赤道向两极方向,由于地球自转和大气运动的影响,形成了高气压带;•极地低压带:两极附近的气温低,空气密度大,形成低气压带。

热力环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地球自转速度;•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分布;•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分布。

3. 热力环流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热力环流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气候:热力环流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分布,从而影响了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大气污染:热力环流会影响大气的扩散和传播,从而影响大气污染的程度和分布;•自然灾害:热力环流会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分布,如飓风、台风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讲授的方式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然后,通过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热力环流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讲授: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的基本特征,如热带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

2. 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讲授: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如地球自转速度、地球表面的地形和海洋分布、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分布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1《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
五、案例亮点
1.真实的案例分析:本节课以我国实际的气候变化为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探究其背后的热力环流原理。这样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通过分析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地图、数据等资料,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分布规律,提高其地理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情感,提高其地理素养和人文关怀。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和实践,自主探究热力环流的原理和特点,提高其地理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成因、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冬季和夏季的气候变化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气候差异,激发学习兴趣。
2.以我国实际气候变化为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背后的热力环流原理。
3.设计生活实例,让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热力环流的影响,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如:“为什么冬季北方寒冷,南方温暖?”“夏季为什么北方炎热,南方潮湿?”

大气环境之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与反思

大气环境之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与反思

2.3大气环境—热力环流教案一、课程标准解读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情分析:由于高中开始阶段学生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所以对该节知识理解有难度。

教材分析:《大气环境》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旨在借用或绘制原理示意图,如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1、掌握热力环流的概念,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并养成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的能力。

2、绘制热力环流图,训练绘制简单原理示意图的基本技能,提高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热力环流问题。

提高对实际生活中地理事物的观测判断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四、教学难点高低压的判断,等压面的绘制五、教学方法实验演示、合作探究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P=ρgh密度-密度越大,气压越高。

那什么因素会影响密度呢?海拔-海拔越高,密度越小,气压越低。

比如我们现在在的四楼就比一楼气压低一些。

那还有什么会影响密度呢?温度-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减小,气压降低。

(PPT 展示书本A B 问:哪里的重量大些——垂直方向上,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小!所以在喜马拉雅山上煮饭得用高压锅来增加压力。

)那高低压如何比较呢?不同海拔高度的无需比较,海拔高的气压低。

高压、低压:同一高度上(水平方向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注意:高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

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等压面: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

假设地面受热均匀,空气只受重力的作用,则形成的等压面是水平的。

并且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如图所示a=b>A=B,那假设A地热B地冷,A与B地还会不会相同呢?四、(探究活动二、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原理)师:大家都非常的棒,现在我要考考大家到底有没有学明白了。

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

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

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教师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包含很多,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精选篇1一、教材分析: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

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

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矿物与岩石,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教学目的: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6.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7.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学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教学难点: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五、教具:教师: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岩石标本六、教学方法:讲解法;图表对比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

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讲授新课】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图片、幻灯片并讲解)(一)矿物(板书并讲解结合用表格形式讲解)1、矿产的概念(板书并讲解)2、矿产的基本存在形式(板书并讲解)3、矿物的硬度等级4、矿产的形成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原理;2. 熟悉热力环流的分类和特征;3.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4. 了解热力环流在地球大气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 热力环流的分类和特征;2. 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2. 理解热力环流在地球大气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电脑、教学PPT等教学工具;教材《地理》教科书。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描绘地球大气循环的图,引导学生讨论大气循环的概念,并提出热力环流的相关问题。

Step 2: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原理通过PPT展示,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即因地球各地纬度和高度不同,在接收太阳辐射的大小和角度上存在差异,从而形成的大气环流。

并简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原理,即热带高压与副热带低压的形成。

Step 3:分类和特征介绍热力环流的分类和特征,包括地球大气循环的三大环流区域(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低压带),以及它们的特征(例如赤道低压带降水充沛,副热带高压带干燥少雨)。

Step 4: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详细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包括太阳辐射的垂直照射、地球自转和地球表面特征等因素对热力环流的影响和调控。

同时,通过实例讲解不同地理位置和季节对热力环流的影响。

Step 5:热力环流的作用讲解热力环流在地球大气循环中的作用,包括平衡气候、分布气候带、影响降水分布等方面。

Step 6:复习和总结带领学生复习热力环流的关键概念和内容,并总结重点。

Step 7:作业布置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例如阅读相关文章、答题或小组讨论等。

教学延伸:将课堂内容延伸至世界各地的热力环流特点和气候分布,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的小组讨论、师生互动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3.理解全球大气环流和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4.能够解释热带风暴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全球大气环流和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

三、教学难点1.理解热力环流与全球气候的关系;2.掌握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介绍热力环流的定义和作用;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热力环流与全球气候的关系。

第二步: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0分钟)1.讲解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热力环流是大气中水平方向上的风系统,是地球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导致的,具有逆时针(在北半球)和顺时针(在南半球)的旋转方向;2.利用示意图和动画形象地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态和运动规律。

第三步:热力环流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15分钟)1.解释热力环流的形成条件,即地球表面温度分布不均匀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2.介绍热力环流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太阳辐射的不均匀分布、地球自转的效应、地形等。

第四步:全球大气环流和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15分钟)1.介绍全球大气环流的分类和特点,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2.讲解热带风暴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热带海洋地区的高温和高湿度、海洋表面温度的升高、上空风切变和螺旋云带的形成等。

第五步:热带风暴对全球气候的影响(10分钟)1.简单介绍热带风暴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包括:影响赤道附近地区的降水和风速、扰动大气环流、影响全球能量平衡等;2.观看相关视频,展示热带风暴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第六步:小结与评价(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小结;2.老师进行评价和点评,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指导。

五、教学媒体与资源1.示意图、动画和视频;2.课件和投影仪。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热力环流的概念和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与全球气候的关系。

热力环流教案范文

热力环流教案范文

热力环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3.分析热力环流在地球和大气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1.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3.热力环流在地球和大气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四、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在地球和大气中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结合学生讨论;2.实例分析;3.图片和视频展示。

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全球温度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地球上的温度分布会出现这样的模式?为什么赤道附近温度高,而两极温度会很低?2.知识讲解:(1)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热力环流是指由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引起的温度差异所产生的大气环流。

地球的自转使赤道附近相对于两极有较大的线速度,而太阳辐射使赤道附近的地表温度比两极高。

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热力环流。

(2)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热力环流的形成由地球的自转和太阳辐射共同作用引起。

地球自转使赤道附近的大气相对于两极有较大的线速度,而太阳辐射使赤道附近的地表温度比两极高。

这两个因素导致了热量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均匀分布,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影响热力环流的因素包括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大气中水汽的分布、地形地貌等。

3.实例分析:通过展示全球风化带分布图和全球大气环流带图,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热力环流在地球上的分布和变化。

4.图片和视频展示:教师展示一些有关热力环流的图片和视频,例如飓风形成的过程、气候带的分布等,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热力环流的作用。

5.学生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提出热力环流在地球和大气中的作用,并展示他们的观点和理解。

6.拓展延伸:分组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地区,探究该地区热力环流对当地的影响,并展示调研结果。

七、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了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了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并能够分析热力环流在地球和大气中的作用。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热力环流的概念与特点2.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3. 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4. 热力环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5. 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形象直观地展示热力环流的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热量分布不均现象。

2. 讲授新课:(1)热力环流的概念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热力环流是什么,以及它的主要特点。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讲解地面冷热不均的原因,以及如何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

(3)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介绍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热力环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分析热力环流对气候、天气、水文等方面的影响。

(5)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举例说明热力环流在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应用。

3.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热力环流的概念、特点和形成原因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热力环流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

3. 学生运用热力环流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的表现。

六、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热力环流示意图、地球气候分布图等。

2. 教学视频: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演示视频。

3. 习题库: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多种题型。

4. 生活实例:涉及农业、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实际案例。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原因、基本原理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热力环流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以及热力环流在实际应用中的把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

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学情分析】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
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
1.用关于三国“诸葛亮火烧葫芦峪”故事的视频引入,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兴趣。

2.观看地理小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

为学生能顺利画环流图埋下伏笔。

3.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4.三个案例: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让学生自己拓展探究。

这部分内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典型的三个热力环流案例,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达到学习身边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的课程标准。

5.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再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思考、归纳、表达、交流的能力.
6.让学生小组活动探讨地理知识和原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理念】
1. 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实例让学生探究。

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人类与大气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明确人地应该协调发展的道理。

2.教学中要淡化知识讲解,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就由学生自己去看;凡学生能说得清楚的都由学生自己去说。

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气压,等压面的定义,会判断气压的高低。

(2)、知道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中的最简单的形式。

(3)、能归纳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对应规律。

(4)、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能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能力目标:
(1)、通过画热力环流模式图,培养学生的绘图、析图能力。

(2)、会做热力环流的简单实验。

(3)、通过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人类活动可改变下垫面状况,如扩大湖面、森林面积,从而导致局部的环流状况改变,创造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2)、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教学难点】等压面的凹凸变化规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时长】40分钟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以情景设问法、实验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为辅。

【教学用具】电子教鞭,PPT
【教学过程】
学生小组活动承转:同学们理解了热力环流的概念,
看了热力环流的小实验
现在请同学们看书本上第31页上的文
字,小组讨论,归纳热力环流的形成过
程,并画热力环流的形成模式图,并请
代表起来讲解自己小组的观点
看书,并归纳讲解热
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画热力环流的形成模
式图。

培养学生自主
学习以及学生
的绘图、析图和
提炼地理原理
的能力。

充分挖
掘了学生的潜
力,培养了学生
思考、归纳、表
达、交流的能力
5分钟
教学新课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纠偏:
如果学生回答得很好,直接将学生
引入总结阶段。

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完全,则教师进
行讲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
分析。

1、分析受热均匀状态下
假设地面受热情况是均匀的时候,
在同一高度空气密度相同。

气压面如下
图:是平直并且相互平行的。

以上为原始状态的气温气压图,气温气
压的状况表明A、B、C三地气温相等,
气压相同,大气处于静止状态。

2、分析地区间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垂
直运动。

以及分析空气垂直运动导致同
一氷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实际上各地受热是不均的。

如下
图:
A地
受热多,B、C两地受热少,A地近地面
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
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学生认真听老师讲
解。

并进一步思考热
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进一步加深对热力环
流的理解。

学生观察、
领会、总结规律,并
动手在草稿上画出热
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直观教学,形成
感性认识' 通过
演示热力环流
形成过程,通过
观看.分析、思
考.回答,教师
的讲解、归纳来
使学生获得感
性认识。

化繁为
简,一坏扣一
环,让学生更深
刻透彻的理解
热力环流。

3分钟
【板书设计】
第一节、热力环流
一、概念: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二、形成过程:(如图)
B 、
C 两地的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在近地面,A 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使A 地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 、C 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高压与低压是相对同一高度的周围地区气压言的。

3、分析同一氷平面上气压差异形成的空气水平运动:近地面B 、C 两处气压高,A 处气压低,大气由B 、C 处流向A 处,高空,则由A 处流向B 、C 两处。

承转 过渡
讲解热力环流的4个知识点:
1.在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

(相应的高空,与之相反)
2.在同一水平高度,气压从高压流向低压。

3.在同一水平高度,高压面上凸,低压面下凹。

4.各地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现在同学们应该知道为什么会下雨了吧,我们近地面由于有东西在燃烧,空气受热会膨胀上升,到高空遇冷,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其实火是诸葛亮放的,雨也是诸葛亮自己下了。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典型的热力环流
学生听老师讲解,并思考和记忆热力环流的原理及相关的知识点。

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

4分钟
1.在近地面,热低压,热高压。

(相应的高空,与之相反)
2.在同一水平高度,气压从高压流向低压。

3.在同一水平高度,高压面上凸,低压面下凹。

4.各地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