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村民与外来居民关系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城中村改造调研报告5篇

城中村改造调研报告5篇

城中村改造调研报告5篇对于调研报告,大家务必要遵照工作的需要,拟定出切合实际的调研计划,调研报告可以为组织提供关于客户需求和偏好的洞察,以下是网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城中村改造调研报告5篇,供大家参考。

城中村改造调研报告篇1城中村是指在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被城市建设用地包围或半包围,但在土地权属、户籍等管理体制上仍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地区。

城中村对城市发展起了一定的历史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问题越来越突出,其在人居环境、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负效应正日益显现和扩大,越来越成为城市健康发展的瓶颈。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围绕县城的城中村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结合调研情况,就城中村改造问题谈点看法。

一、桂阳县城城中村的现状(一)主要特点。

一是城中村面积大人口多。

县城城中村有腊树下、刘家岭、财神庙、龙潭村、北关村、培才村、城南村、李家湾、豆腐村、塔背村、新澄村、柏树村、牛巷口村、小宝山等14个村,面积约7平方公里,占县城建成区面积的三分之一多,人口约4万人,占县城人口的四分之一多。

二是经济发展基础弱。

目前,我县城市建成区内的培才、龙潭、北关、上辇豆腐冲等许多城中村,为了县城的发展,已将大部分赖以生存的土地奉献给了县城建设,由此也产生了许多失地农民。

这就使得这些村(居)委既没有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又失掉了土地这一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和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导致集体经济发展乏力,失地农民没有就业保障,群众生活水平日益下降。

三是社会保障待遇低。

某年以来,县城建成区内的村委改制为社区,但由于土地性质、集体经济等改制不到位,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边缘群体,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处于社会保障的真空地带,有的还转化为城市贫民,已影响到城乡社会稳定。

四是群众生存环境差。

城中村范围内的房屋建筑建设年代久远,大多数已成为危房,加之,近年的私搭乱建现象严重,房屋普遍存在质量和安全隐患;如某年至某年环城西路范围的居民住宅面积比某年增加了100%,造成了采光不好、通风不畅、屋内潮湿等不利于生活的恶劣环境,严重危及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社区调查报告4篇

社区调查报告4篇

【导语】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章。

以下是整理的社区调查报告,欢迎阅读!【篇⼀】社区调查报告 ⼀、题⽬ 关于城市居民邻⾥关系现状 ⼆、⽬的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然⽽现今的邻⾥关系下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

为了了解这种现象产⽣的原因以及改善的⽅法特做⼀次关于城市居民邻⾥关系的问卷调查。

三、调查⽅式 采⽤随机抽样问卷调查 四、调查对象及地点 年满16周岁的⼈为调查对象,地点为⼈⼝密集且流动性⼤的地⽅(北⼤街、中⼼⼴场、滨江路)。

五、调查结果 1、城市居民邻⾥关系现状 现在的城市建房都采⽤修建单元楼,独门独户。

相⽐农村建造庭院式住房来说,城市居民邻⾥之间的串门越来越少,邻⾥关系越来越⽣疏。

甚⾄出现过这种情况:在同⼀个单元楼⾥住了⼏年还不知道楼上楼下邻居叫什么名。

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平的提⾼,邻⾥之间的需求互助⾃然减少,这种客观的现象势必会拉远邻⾥之间的关系。

邻居间关系⽣疏,⼈情冷淡这是如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

2、城市邻⾥之间发⽣⽭盾的主要类型 本次调查问卷给出的⼏种⽭盾中第⼀、第三和第五个类型是主要导致邻⾥之间产⽣⽭盾的原因。

分别是⽣活作息规律和习惯不和、装修问题、个⼈观念不和。

每个⼈的⽣活规律不同势必会产⽣作息时间上的差异进⽽产⽣⽭盾,由于物质⽣活⽔平的提⾼,邻⾥之间的需求互助越来越少这导致邻⾥之间交往减少,邻居之间的关系拉远,了解减少,我们都说误会⽭盾就是产⽣于疏远之中,这就必然会促进⽭盾的发⽣。

3、⽭盾产⽣的原因 在本次调查试卷中很多⼈认为造成邻⾥之间⽭盾的原因是因为⼈们疲于⼯作,⽆暇与邻⾥来往。

这也是因为邻⾥之间的需求互助越来越少,⼈们减少了沟通次数。

见个⾯⽆⾮就是互相打个招呼简单的聊⼏句。

社会压⼒越来越⼤,这减少了邻居间的聚会时间,以前经常有每周末邻⾥之间会带着家⼈⼀起聚餐,这次在你家下次在我家。

那个时候的邻⾥之间关系很是融洽。

城中村

城中村

城中村虽然分布在大江南北不同的城市,却有共性——毗邻宽广整洁的马路和漂亮的高楼大厦,但是村内却横七竖八、杂乱分布着破旧的平房或楼房,狭窄的街巷、横流的污水和随处乱丢的垃圾,满满当当的外来低收入人口和较大的安全隐患,甚至有些还是“黄赌毒”的剧集地……2003年6月,广州市某城中村发生火灾,因为缺乏消防通道、施救困难而酿成8死23伤的餐具。

城中村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景观风貌和村民的生活环境,成为城市管理的难点;而且使城市宝贵的土地资源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造成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

城中村的概念城中村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产物,目前,除少数城市外,大部分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城中村现象,在沿海地区城市中,城中村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

从土地产权和土地利用类型的角度,城中村是指那些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或城乡结合部,被城市建成区用地包围或半包围、没有或是仅有少量农用地的村落。

分布在城市中的城中村,既是村落历史的遗物,又是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新生的活体。

城中村在户籍、行政、规划、市政设施以及教育、环卫、计划生育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与城市相应制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建筑景观上与城市建成区格格不入,而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土地无法用于农民耕作,已不再是传统观意义伤的农村,形成“城不像城、村不像村”的城中村现象。

形成原因作为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城中村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形成原因也涉及很多因素,就总体而言,可以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迅速发展与扩张城市的发展与扩张是城中村形成的主要外部推力,尤其是近年来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城市飞速扩张更是直接促进了城中村的形成。

众所周知,我国的城市化一直处于之后状态,城市化进程走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大跃进”之前的起步阶段,我国城市化水平(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49年的10.6%上升为1960年的19.8%,在经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停止甚至倒退阶段后,1978年反而下降为17.92%。

外来妇女状况调查报告

外来妇女状况调查报告

外来妇女状况调查报告随着城乡经济不断发展,该县的外来人员不断增加,他们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在基层工作城市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为了了解其中妇女妇女的相关市场条件,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我们对本市外来妇女的生存发展状况进行了专题报告专题调研。

此次进行调查覆盖面广,涉及花山、雨山、金家庄三个城区。

根据统计,我市外来人口约有46786人,其中女性19164人,约占邻近地区总数的42%。

我们通过基层妇女组织,一方面,采取面对面抽样填写调查性质问卷的形式,大致了解了顶上情况,共印发了调查履历表500份。

另一方面,采取走村入户以及深入企业、菜场、商店等办法,与外来妇女进行个别访谈,获得较为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外来妇女的基本特征情况1、多才多艺已婚妇女占多数。

被调查的外来妇女中会,25岁以下的占22.3%,26-35岁的占50.7%,36-45岁的占21.6%;已婚的占74.7%,她们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四分之一87%。

2、主要包括来自省内各地农村。

被调查的外来性工中,75%来源于本省,主要来自阜阳、无为、含山等省内欠发达地区农村。

大部分她们大部分是经熟人介绍来的,在马鞍山工作的时间土瓜湾普遍较短,大部分是在5年以下。

3、家庭生活相对稳定。

被调查的外来妇女中所,单独租房聚居的占71.5%,与他人合租房屋居住的占17.1%;能按时领到时薪的占74.1%。

已婚妇女基本都是随丈夫一道来马鞍山的,她们与丈夫一起做生意、打零工,也有的在家烧饭带孩子,几乎都在一心一意谋生计。

在调查走访中,没有发现有违反规定生育孩子的,有的只有一个女孩的也表示不想再要二孩了。

她们家庭相比和睦,99.8%没有遭受过家庭暴力,4、生活态度非常积极乐观。

被调查的外来妇女中,对目前生活非常满意的占到45.2%,比较满意的占36.5%;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的占69.3%。

城中村外来人口调查研究报告

城中村外来人口调查研究报告

太原市瓦窑村流动人口个案调查报告摘要:据了解,太原市的流动人口已达近50万人,这些人的生活状况日益为社会所关注,这些流动人口(或称外来务工人员)多集中居住在太原市的城中村中。

为进一步了解外来流动人口来太原工作以及基本生活状况,推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我跟随阎老师对太原市瓦窑村的流动人口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

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方法。

我们组主要对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外来人员进行了深入访谈,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本文将谈谈我在这次调查中的几点体会。

访谈记录:访谈对象一:基本信息:性别:女;年龄:29;文化程度:初中;职业:小卖铺店主;收入:大约2000元/月;家庭成员:丈夫、她、小孩(5岁);籍贯:山西省吕梁市。

问:你为什么来太原?答:要生活的更好,太原机会多,我们都年轻,出来闯闯比在家乡强,同村的有些人干的不错,希望也能有个好的生活,并且孩子还小,也有这个时间。

问:对太原整体感觉怎么样?答:城市很好,也很发达,汽车交通工具什么的都比家乡方便。

买东西也方便,环境也还行。

主要是城区还比较整洁干净的,这村里一般。

问:那你平时遇到困难怎么去解决?答:小事情就自己解决了,要是有什么大事情,那么就去找老乡帮忙解决啊!一般找熟人就能解决。

社会上是讲关系的。

问:要是找老乡也解决不了怎么办啊?答:那就找公家,不过我们这些外地人,公家家不一定管。

问:你对政府推出的一些便民政策,特别是针对外来人员的政策,包括一般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了解吗?答:不了解。

没有人告诉我们,我们也不知道从哪里了解。

就办了个暂住证。

问:你平时生活上主要有哪些困难啊?答:困难那可多了,钱不好挣,这小卖铺一天挣不下几个钱,房租又贵,花销很大,孩子也开始上学了,要送好点的学校,就得多交钱,两口子的钱一年下来,存不下多少。

生活还能过得去。

就是发愁小孩的教育。

问:生活中主要压力是什么?答:主要是小孩将来的教育,始终是心病。

还有是这个小卖铺,生意不是很好,房租却是必须交,还是钱的问题。

城中村调研报告

城中村调研报告

城中村调研报告城中村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城中村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现象,通常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些农民被迫转移至城市,但无法融入城市生活,只能居住在城市边缘或城市中心的没有规划、没有基本设施的地方。

城中村普遍存在住房凋敝、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是城市发展的难题之一。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城中村的现状、问题和需要解决的挑战,为城市规划、社区发展及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三、调研方法1. 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采访城中村居民,了解他们对住房、交通、环境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2. 实地观察:进入城中村,实地了解住房状况、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情况。

3.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四、调研结果1. 住房问题:城中村的住房普遍老旧,居住环境差,缺乏基本设施和公共空间,居民的居住条件非常拮据,需要提高住房的质量和数量。

2. 交通问题:城中村交通拥挤,道路狭窄,停车位不足,给居民生活带来困扰。

需要改善交通状况,提供更好的交通配套设施。

3. 环境问题:城中村环境污染严重,存在垃圾乱倒、污水排放等问题,给居民的健康带来风险。

需要加强环境治理,改善城中村的环境质量。

4. 社区建设:城中村缺乏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居民缺乏社交平台和文化娱乐设施。

需要加强社区建设,提供更多的社区公共服务。

五、解决方案1. 住房改善:政府可以通过建设廉租房等方式,提供更多优质住房。

同时,可以修缮城中村现有的住房,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

2. 交通优化:加大对城中村的道路扩建和交通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同时,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使用。

3. 环境治理:加强对城中村的环境治理措施,建立垃圾分类系统,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减少环境污染。

4. 社区建设:通过建设社区活动中心、图书馆、体育设施等,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社区服务和文化娱乐设施,增加社区凝聚力。

六、结论城中村存在的问题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需要政府、社区和居民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住房、交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城中村调研报告

城中村调研报告

城中村调研报告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积不断扩大,而城市内部的人口密度却越来越高。

为了解决城市住房问题,城市中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社会现象——城中村。

城中村是指城市内区划或乡镇内线划范围内,由地方政府批准成立,以农民土地集体建设的住宅和工业区。

这些区域通常由外来人口居住,绝大部分居住条件差,环境嘈杂,道路狭窄。

因此,本文将对城中村进行调研,并作出以下报告。

一、城中村的现状根据我们的调查,城中村现状令人担忧。

在城中村里,人口聚集、环境混乱、管理松散、治安混乱等问题突出。

城中村通常缺乏基础设施,如排水系统、垃圾处理设施、清洁水、学校、医院等。

此外,城中村内酒托、非法经营、毒品交易等另一类违法犯罪事件也时有发生。

二、城中村需要改善的项目城中村的改善需要面对很多挑战,如更加严格的城市管理、提高住房政策、改善居民生活等。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项目:1. 改善住房条件城中村居民住房条件差,很多房屋都滞销,但它们有利于街道改造和城市绿化。

有些城市采用了“中原五改”模式,将城中村改造成绿地和公共设施,提升房屋市场价值,促进城市绿化和街头繁华。

2. 提供公共设施及服务城中村生活困难,缺乏基础设施、清洁水、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和服务。

政府可以加强投入,加大改造和投资,提供更好的公共设施和服务,提高城中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3. 提高管理水平由于城中村的管理层次和人员素质都低,对城中村居民的生活常有不到位或不及时的服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提高城中村管理人员的素质,并加强管理、监督和投入的力度,加快城中村改造工程的进程。

三、改善城中村治安问题城中村治安问题在全国各城市普遍存在,而且问题严重。

治安问题的解决需要加大管控和维护力度,同时加快城中村改造和建筑重建。

政府可以加强对城中村的监管,特别是加大对重点城中村的治理力度,保障居民的人身安全和公共安全。

四、结语改善城中村问题仍将是保持城市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领域。

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可能不同,但其解决方法必须贯彻基本的道德法律原则,加强社会共识和责任感。

城中村改造调查报告

城中村改造调查报告

城中村改造调查报告城中村改造调查报告一、引言城中村是中国城市中一个特殊的存在,它们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区域或者周边,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产物。

城中村改造一直是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本报告旨在对城中村改造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城中村的现状城中村通常由低层建筑、密集的居民群体和缺乏基础设施等特点所构成。

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市规划的缺失和土地资源的限制,城中村往往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和低收入人群的主要居住地。

然而,城中村的建设水平和环境条件较差,存在着安全隐患和卫生问题,给居民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和困扰。

三、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升城市形象:城中村的存在给城市形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通过改造,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增加城市的美观度和吸引力。

2. 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城中村的居民普遍生活水平较低,改造可以提供更好的住房和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

3. 优化城市规划:城中村的存在不利于城市的规划和发展。

通过改造,可以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城市的规划布局。

四、城中村改造的挑战城中村改造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包括:1. 土地问题:城中村往往位于城市核心区域或者土地资源紧张的地区,土地征收和重新规划存在一定的困难。

2. 资金问题:城中村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往往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方,资金筹措和分配问题较为复杂。

3. 居民安置问题:城中村改造必然涉及到居民的迁移和安置问题,如何妥善处理好居民的利益关系是一个难题。

五、城中村改造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城中村改造面临的挑战,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解决方案:1. 政府引导: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城中村改造,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动改造进程。

2. 多方合作:城中村改造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方,需要建立起多方合作的机制,加强沟通和协调。

3. 综合考虑: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居民的利益和需求,制定出合理的安置方案,确保居民的权益得到保障。

外来人口、临时居所与城中村改造——来自上海的调查报告

外来人口、临时居所与城中村改造——来自上海的调查报告

旨在通过 调查 分析 ,掌握 上海市城 中村 的发展 动 态 。结 果发现 , 目前 上海仍 然存 在一 定数量 的城 中村 ,并主要 分布在城 市 内外环之 间及外环周 边 地 区。与全市总体 水平 相比 ,城 中村 的居住 条件
要 差 得 多 ,居 住 面 积 小 、住 房 设 施 不 足 、住 房 破
s c a t t c to ; o sn ; e o a i n S a g a o il r i ain h u ig rn v t ; h n h i sa f i o
2 1 年 第六 次全 国人 口普查 的数据 显 示 , 0 0
至 2 1年 底 ,全 国 总 人 口 1 亿 人 其 中城 镇 人 00 7 3
【 中图分类号】T 94.2 U 8 1 【 文献标识码】B 【 作者简介】
汪 明 峰 ( 9 7 . 男 博 1 7 一)
度 以及外 来人 口大量涌进所形成 的产物 (eg Fn ,
e a t l e a t l

2 008: Tin a

20 ) 0 8 。调 查 显示 (h n , Z ag
汪 明峰 林 小玲
宁越敏
WANG i g e g LI Xi o ig; NG e i M n f n ; N a l n NI Yu m n
【 摘要 】 当前 中国正 经历 快速 城市化进程 。在城 市 空间重构 中,作 为一 种 中国特有 的外 来流动人
口聚居 空间 , “ 中村 ” 备 受 各 界 关 注 。 本研 究 城
形式 居住 在城 市之 中.并促使许 多大城 市形成 了

些 特 殊 的 居住 模 式 和 建 筑 景 观 (hu ad C i Z o n a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外来人口去向特征分析——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外来人口去向特征分析——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外来人口去向特征分析——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常化倩;陈朝隆【摘要】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并运用SPSS 16.0软件对外来人口的去向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外来人口在面临因城中村改造而被迫搬迁时,更倾向于搬向其它城中村或回老家;年龄、学历、职业、月收入和进城年限等因素对外来人口选择新去向有着显著性影响.%The migrant populations are important and non - substitutable to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However, the reconstruction of village - in - city needs original residents to relocate. This paper provides a case study of migrant populations in Tianhe District of Guangzhou, using a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o gather data and the spssl6. 0 software to analyse the migratory characteristics of migrant pop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villages - in - city are being reconstructed, the migrant populations in village - in - city tend to migrate to other villages - in - city or go back to their hometown. Different types of migrant population showe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n age, education, occupation, monthly income and living period in the city.【期刊名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44)004【总页数】5页(P128-132)【关键词】城中村改造;外来人口;去向【作者】常化倩;陈朝隆【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0.7城中村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有现象,已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案例地分析[1-2]、改造模式和思路[3-6]、改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7-10]、民意调查[11-12]以及改造后居民生活状况[13]等方面;国外期刊专门研究城中村的文献不多,主要集中在城中村外来人口居住、土地利用等方面[14].关于外来人口,现有的研究主要涉及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原因[15-16]、择居偏好[17-18]、生活条件[19]等.此外,CHAN 等系统地回顾了广州市城中村的发展历程,并从住房保障体系角度探讨了城中村对外来人口的拉力以及城市房地产市场对外动人口的推力作用[20];祝玮[21]对城中村改造模式以及城中村改造对外来人口的影响作了分析.就广州市而言,天河区为广州的CBD,地理位置优越,道路交汇贯通.位于天河区的石牌村、棠下村、棠东村周边高校林立,科研单位集聚,是典型的城中村,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的外来流动人口中,是广州最大的外来人口集聚的城中村.广州市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始于2009年,随着天河区猎德村的改造成功,广州市加快了城中村改造的步伐.城中村的改造迫使原来住在城中村的外来人口另找新的居所,如何解决外来人口住房的问题,成为维护城市社会稳定发展最具挑战的课题之一[14],也是解决和提升我国城市内部城市化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将改造的城中村内的外来人口进行调查,研究不同去向的外来人口在人口统计学和居住属性方面的差异,以期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为外来人口的良性流动和管理提供参考.1 研究方法1.1 数据收集方法以广州市天河区的石牌村、棠下村和棠东村为例,以居住在城中村的外来人口为研究对象.为提高问卷的回收率和质量,采用现场发放、现场收回的调查方式.调查在2010年12月和2011年1月进行,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92份,有效问卷574份,有效率95.67%,其中石牌村196份,棠下村198,棠东村180份.1.2 数据结构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外来人口去向意愿、人口统计学等方面的信息.问卷设计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①对城中村改造的态度以及流向意愿;②城中村内外来人口统计学属性及居住现状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学历、月收入、户籍、婚姻状况、来广州的年限等.1.3 数据分析方法使用SPSS 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对样本结构特征以及外来人口的去向作描述性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卡方检验对外来人口的去向与人口统计学特征及居住现状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2 分析和发现2.1 调查样本的结构特征调查样本的结构特征表明(表 1),男性占56.3%,女性占43.7%.受访者年龄大多在35岁以下,占总数的75.1%,年龄大于50岁的受访者仅占5.9%.学历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者最多,占43.6%,大学及以上学历者仅占14.5%.已婚人士居多,2/3以上的被调查者与人合住.职业以个体业主(43.4%)、工人(25.8%)及公司职员(17.6%)为主,占总数的86.8%.受访者已在城中村居住3年以上的较多(38.9%),3 个月以下的则较少(11.8%).表1 调查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居住现状特征Table 1 Demographic and resid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mples人口统计特征项目频数(频率) 居住现状特征项目频数(频率)性别年龄/岁婚姻状况职业学历男性女性≤22(22,35](35,50]>50已婚单身其它个体业主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军人公司职员离退休人员无业其它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专大学(专本科)研究生及以上323(56.3%)251(43.7%)210(36.6%)221(38.5%)109(19.0%)34(5.9%)3 20(55.7%)246(42.9%)7(1.2%)249(43.4%)148(25.8%)8(1.4%)2(0.3 %)1(0.2%)101(17.6%)12(2.1%)46(8.0%)6(1.0%)250(43.6%)241(42.0%)82(14.3%)1(0.2%)来广州的年限/年在该村居住的时间月租金/元有无同居者≤1(1,3](3,5]>5≤3个月(3个月,1年](1年,3年]>3年≤300(300,400](400,500]>500无有111(19.3%)163(28.9%)89(15.5%)208(36.2%)68(11.8%)137(23.9%)1 47(25.6%)222(38.7%)46(8.0%)102(17.8%)110(19.2%)316(55.1%)13 8(24%)436(76%)2.2 外来人口去向特征2.2.1 外来人口去向选择当面临所居住的城中村要改造时,35.4%的受访者选择搬迁到其它的城中村(表2),说明“其它城中村”是外来人口的首选搬迁地;18.1%的外来人口选择回老家,仅4.7%的外来人口有在广州买房的打算,另有近1/4的人尚未决定何去何从.表2 外来人口去向频数(频率)Table 2 Moving intentions ofmigrant population 注:表中数据为频数,括号内为频率其它城中村小区租房在广州买房搬到其它城市回老家其它203(35.4%) 65(11.3%) 27(4.7%) 32(5.6%) 104(18.1%) 143(24.9%)2.2.2 不同去向外来人口的特征分析用卡方检验对不同去向外来人口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居住现状特征进行分析(表3),发现在年龄、学历、职业、月收入、婚姻状况及来广州的年限上有显著性差异;而在性别、户籍所在地2个因素上,相伴概率值>0.05,无显著性差异.选择“搬到其它城中村”居住的外来人口在年龄上集中在35岁以下;学历层次较低;职业构成以个体、工人、公司职员为主,占总数的87.7%,这一群体无业人数最多(17人),明显高于其它组别;收入水平较低,月收入大多在1 001~3 000元之间(71.9%);但这类外来人口来广州的年限较长,5年以上者占35%.选择“小区租房”的外来人口,年龄较小,学历以高中、中专和大学为主;职业构成以公司职员为主(49.2%);平均收入水平比“搬到其它城中村”者高;37.5%的受访者在3 001~5 000元之间,多为单身人士(66.2%);40%的受访者到广州的年限在1~3年之间.选择“在广州买房”的外来人口,年龄结构和学历构成与“在小区租房”的外来人口极为相似,但到广州的年限较长,5年以上的占48.1%.表3 不同去向意愿的外来人口在人口统计学及居住特征上的差异Table 3 Differences in demographic and resident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migration intention ofmigrant population注:表中数据为频数,括号中数据为频率人口特征其它城中村小区租房在广州买房搬到其它城市回老家其它卡方值 P值年龄≤23岁(23,35](35,50]>5076(37.4%)84(41.4%)34(16.7%)9(4.4%)35(53.8%)24(36.9%)6(9.2% )0(0.0%)13(48.1%)9(33.3%)3(11.1%)2(7.4%)15(46.9%)12(37.5%)5 (15.6%)0(0.0%)33(31.7%)33(31.7%)25(19.7%)13(12.5%)38(26.6%)59(41.3%)36(25.2%)10(7.0%)37.653 0.001学历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大学硕士及以上87(42.9%)97(47.8%)19(9.4%)0(0.0%)12(18.5%)29(44.6%)24(36.9 %)0(0.0%)4(14.8%)12(44.4%)11(40.7%)0(0.0%)11(34.4%)16(50.0 %)4(12.5%)1(3.1%)66(63.5%)30(28.8%)8(7.7%)0(0.0%)70(49.0%) 57(39.9%)16(11.2%)0(0.0%)93.395 0.000职业个体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军人公司职员离退休无业其它82(40.4%)64(31.5%)2(1.0%)1(0.5%)0(0.0%)32(15.8%)3(1.5%)17(8.4%)2(1.0%)19(29.0%)10(15.4%)0(0.0%)1(1.5%)0(0.0%)32(49.2 %)1(1.5%)2(3.1%)0(0.0%)12(44.4%)1(3.7%)2(7.4%)0(0.0%)0(0.0 %)9(33.3%)0(0.0%)3(11.1%)0(0.0%)14(45.2%)9(29.0%)0(0.0%)0(0.0%)0(0.0%)6(19.4%)0(0.0%)2(6.5%)0(0.0%)47(45.2%)30(28.8%) 1(1.0%)0(0.0%)1(1.0%)8(7.7%)6(5.8%)7(6.7%)4(3.8%)75(52.4%) 34(23.8%)3(2.1%)0(0.0%)0(0.0%)14(9.8%)2(1.4%)15(10.5%)0(0.0%)1.098 0.000月收入/年≤1 000(1 000,3 000](3 000,5 000]>5 00023(11.3%)146(71.9%)24(11.8%)10(4.9%)1(1.6%)33(51.6%)24(37.5%)6(9.4%)3(11.1%)7(25.9%)8(29.6%)9(33.3%)3(9.4%)22(68.8%) 2(6.2%)5(15.6%)32(30.8%)61(58.7%)9(8.7%)2(1.9%)35(24.5%)83( 58.0%)17(11.9%)8(5.6%)1.109 0.000婚姻状况已婚单身其它110(54.5%)89(44.1%)3(1.5%)22(33.8%)43(66.2%)0(0.0%)9(33.3% )16(59.3%)2(7.4%)15(46.9%)17(53.1%)0(0.0%)65(62.5%)37(35.6 %)2(1.9%)99(69.2%)44(30.8%)0(0.0%)42.862 0.000进城年限/年≤1(1,3](3,5]>530(14.8%)64(31.5%)38(18.7%)71(35.0%)10(15.4%)26(40.0%)15(23.1%)14(21.5%)5(18.5%)8(29.6%)1(3.7%)13(48.1%)11(34.4%)10(3 1.2%)5(15.6%)6(18.8%)23(22.1%)32(30.8%)11(10.6%)38(36.6%)3 2(22.4%)26(18.2%)19(13.3%)65(45.5%)39.319 0.034选择“搬去其它城市”的外来人口在年龄结构上与“在小区租房”和“在广州买房”者相似,23岁以下群体为主(46.9%);学历较低,多为高中或中专及以下学历(84.4%);职业以个体及各行业工人为主(74.2%);月收入较低,多在1 001~3 000元(68.8%);单身人士较多(53.1%);到广州的时间不长,3年以下的占65.6%.选择“回老家”的外来人口在年龄构成上与前4种有较大的差异,大于50岁的受访者高于其它组,占到12.5%,35岁以下人口所占的比例小于前4组;学历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63.5%;职业以个体及各行业工人为主,分别占45.2%、28.8%;月收入较低,月收入在3 000元以下者占89.5%;已婚人数较多(62.5%);来广州的年限大多较长,36.6%的受访者到广州的时间在5年以上.3 小结与讨论结果表明,外来人口在面对城中村改造时,选择“搬到其它城中村”和“回老家”是最主要的2种流向.(1)选择“搬到其它城中村”(35.4%)的外来人口来广州的年限较长,对广州的气候、生活习惯、饮食等较适应,一般不会轻易地选择离开广州.但由于学历低,收入水平较低以及正规廉租房的严重缺位,这类外来人口只能选择“搬到其它的城中村”.这种迁移势必导致周边“城中村”面临更大人口压力,形成所谓的“烂边”现象[22],不利于城市化的发展.因此,在城中村改造时,除了考虑当地居民、开发商等人群的利益外,政府部门需要关注外来人口这一特殊群体,建设廉租房或公租房[23],尽量满足外来人口的居住需求,使流动人口有个稳定的居住环境,维系社会安定和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此外,还有与选择“搬到其它城中村”人口属性构成相似的另外一部分外来人口,他们“不知搬向哪里”,对未来去向没有明确的打算,他们未来的去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发展和相关政策.城市政府部门应在制度上将外来人口纳入城市管理体系,并在招录、职业培训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利用市场化的手段引导外来人口的良性流动.(2)选择“回老家”(18.1%)的外来人口学历偏低,难以适应都市生活,回家意愿较强.对于这部分人群,重点应解决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相关地区之间的人口分流与缓冲机制也应逐步建立.表4 外来人口的去向特征Table 4 Migrato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migrant population注:表中频数为最大频数,括号内为频率人口特征其它城中村其它回老家小区租房在广州买房搬向其它城市年龄 23~35岁 23~35岁<35岁<23岁<23岁<23岁学历高中、中专高中、中专初中及以下高中,中专高中、中专高中中专及以下职业个体个体个体公司职员个体个体月收入 1 001~3 000元 1 001~3 000元<3 000元 1 001~3 000元>5 001元 1 001~3 000元婚姻已婚已婚已婚单身单身单身进城年限>6年>6年>6年 1~3年>6年<3年频数(频率)203(35.4%) 143(24.9%) 104(18.1%) 65(11.3%)27(4.7%) 32(5.6%)致谢感谢吴智刚老师提供的宝贵意见和华南师范大学2007级地理科学班同学在问卷调查中给予的帮助!参考文献:[1]李传斌,段汉明.外来人口与城市系统的协调作用[J].陕西工学院学报,2001(2):52-57.[2]柳岸青,张蓉,曹星,等.城中村居民拆迁意愿调查研究——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村的调研[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7(3):33-35.[3]刘德清,于桢.太原市“城中村”改造的调查与思考[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8(1):22-24.[4]何宇.“城中村”改造之路——广州市天河区龙洞村发展模式研究[J].中山大学报论丛,2004,24(5):222-226.[5]欧志雄.“城中村”改造研究——以广州市天河区珠村为例[J].南方农村,2005(3):18-21.[6]蔡曦亮.关于广州“城中村”改造的思路[J].探究,2003(6):56-58.[7]王涛,黄志玉,李远坪.重庆市:“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城市开发,2004(10):24-27.[8]曹东,蔡荣军.广州城中村改造的困境和对策[J].商业现代化,2006(5):148.[9]胡莹.“城中村”的文化冲融——以广州石牌村为例[J].城市问题,2002,2(106):42-44.[10]刘毅华.文化整合是城中村改造的核心——以广州城中村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7(8):73-80.[11]侯力,林品副.广州地区城中村改造民意调查——以石牌村为例[J].现代乡镇,2009(5):5-9.[12]李丽娟,朱鸿伟.城中村改造的利益相关者分析——以广州猎德村为例[J].特区经济,2009,10:146-147.[13]王宁,王录仓,李纯斌,等.“城中村”改造后居民生活状况调查研究——以兰州市城关区为例[J].城市社会学,2008,15(4):109-114.[14]仝德,冯长春.国内外城中村研究进展及展望[J].人文地理,2009,24(6):29-35.[15]姚华松,徐学强,薛德升.广州外来人口特征及空间差异分析[J].热带地理,2008,28(3):259-264.[16]吴森富,谌新民.沿海省市流动人口结构特征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6-43.[17]LIU X L,LIANG W.Zhejiangcun:Social and spatial implications of informal urbanization on the periphery of Beijing[J].Cities,1997,14(2):95-108.[18]XU H.Commuting town workers:The case of Qinshan,China [J].Habitat International,2001,25:35-47.[19]LEAF M.Chengzhongcun:China's urbanizing village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C]∥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Urban Development and Land Policy in China.Shenzhen,2006:145-159.[20]CHAN R C K,YAO Y M,ZHAO X B.Self-help housing strategy for temporary population in Guangzhou,China[J].Habitat International,2003,27:19-35.[21]祝玮.城中村改造兼顾外来人口居住问题的必然性分析[J].问题与对策,2008(1):156-157.[22]包路芳.北京市“城市化”改造与流动人口城市融入[J].新视野,2010(2):67-69.[23]冯晓英.论北京“城市化”改造-兼述流动人口聚居区合作治理[J].人口研究,2010,34(6):55-66.。

城中村调研报告

城中村调研报告

城中村调研报告
《城中村调研报告》
一、研究目的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城中村的实际情况,包括居民生活状况、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情况,为未来改善城中村条件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
我们采取了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获取准确的数据和居民真实的意见。

三、调研结果
1. 居民生活状况:调研发现,城中村居民生活条件普遍不佳,许多房屋老旧破败,居住环境脏乱差,居民生活质量亟待改善。

2. 环境卫生:城中村存在垃圾乱倒、污水横流等环境问题,卫生状况堪忧。

3. 基础设施:城中村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道路狭窄、供水供电等方面有待提升。

四、改进建议
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城中村的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

2. 落实环境整治责任,加强城中村的环境卫生管理。

3. 进行棚改工作,改善城中村居民的居住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五、结语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城中村的实际情况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也为未来改善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城中村的问题,加大力度改善城中村的生活环境,让城中村居民能够享受更加优质的生活。

城中村调研报告

城中村调研报告

城中村调研报告尽管没有标题,我将针对城中村进行调研的报告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描述和分析。

背景介绍:城中村是指城市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社区形态,通常是指原本用作临时居住的农村土地建设成的住房区域。

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中村成为了城市中庞大的人口聚居区,居住密度高,基础设施匮乏,环境脏乱差。

因此,对城中村进行调研分析成为了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重要一环。

人口情况:城中村通常是农民工及其他低收入人群的主要居住地。

根据本次调研,该城中村共有2000户居民,人口总数约6000人。

其中,农民工占人口总数的80%,其他低收入人群占20%。

由于人口集中,居住环境拥挤,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基础设施状况:城中村内的基础设施非常有限。

主要问题包括电力供应不稳定,部分区域无法供应自来水,垃圾处理不完善。

此外,公共设施如学校、医疗机构等也十分匮乏,严重制约着居民的生活质量。

就业和收入状况:城中村内,农民工主要从事建筑、餐饮、家政等行业。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农民工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生活压力较大。

低收入导致了居民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滞后,同时也限制了城中村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问题:由于大多数城中村缺乏垃圾处理设施,垃圾处理问题一直困扰着居民和周边环境。

乱倒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成为一大问题。

同时,由于缺乏污水处理设施,废水直接排入附近的水体,导致水源污染。

解决方案:为了改善城中村的居住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一方面,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干净的自来水和垃圾处理设施。

另一方面,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农民工的收入状况。

同时,政府还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和污水处理,改善城中村周边的环境质量。

结论:城中村是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解决城中村问题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收入及环境保护,可以逐步改善城中村的居住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中村现状调查报告

城中村现状调查报告

城中村现状调查报告近年来,城中村已成为城市管理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像中国这样快速城市化的国家。

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农民和外来移民涌入城市,他们需要经济适用房和住房、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

但是由于城市规划的不足和政府的管理缺位,使得城中村问题日渐突出,给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带来了诸多挑战,甚至威胁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中村简介城中村是指原来的农村、集市和城墙外围的村庄由于城市扩展所造成的被城市所包围的村庄,因单独占用城市中心的一块区域而被称为“城中村”。

这些城中村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农民和外来移民进入城市,成为城中村居民,这是目前城中村形成的主要原因。

在此过程中,由于城市规划的滞后、政府的管理缺位、土地管理制度的失效以及城中村整治不力等一系列原因,造就了今天城中村脏乱差、烂尾楼、违法建筑多、治安差等问题。

二、城中村现状城中村的状况一般都比较差,缺乏基本的设施和服务。

以下是城中村现状的几个方面:1、居住条件差城中村居住条件差,居民居住环境差,如卫生差、采光差、通风差、维修不及时等。

目前的城中村主要存在两种居住形式,一种是居民自建的建筑,另一种是地方政府在没有计划和规划的情况下建立的临时房屋(也称为棚户区改造)。

2、基础设施不足城中村基础设施不足,如供水、排水、电力、煤气等缺乏。

再加上居民利用公共空间进行商业活动,加重了道路、供水排水系统等公共设施的负担。

3、治安问题多城中村治安问题多,犯罪率较高,它们成为了黑恶势力和非法经营行为的重灾区。

由于城中村的封闭性和村民自我管理,治安难以得到保障。

4、环境污染严重城中村环境污染严重,人们的垃圾处理习惯不良,影响了全城的环境卫生。

黑臭河流和乱扔垃圾问题成为了城市环境中的重要问题。

三、城中村整治城中村的整治是一项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

如今政府已经制定了改善城中村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但是整治城中村非常困难,因为城中村问题的复杂性和涉及范围广泛。

以下是整治城中村的两种方式:1、拆迁整治拆迁整治一直是治理城中村的主要方式之一。

社会调查报告——佛山市禅城区环市镇进城外来工子女状况调查

社会调查报告——佛山市禅城区环市镇进城外来工子女状况调查
(一)样本的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样本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在调查有效样本数295人中,其中进城农民工子女199人,占调查人数总数的67.5%人,城市青少年人数%人,占调查总人数犯.5%;男生136人,占46.1%,女生159人,占53.9%;独生子女170人,占57.6%,非独生子女125人,占42.7%。(见表1)。
28.1
4年以上
31
15.6
总人数
199
100
(二)进城农民工子女城市适应总体状况
1.进城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儿童生活满意度对比
从表3可以看出,虽然有三成左右的农民工子女表示很满意城市生活,但是仍
然有23.2%的农民工子女对城市生活不满意。
表3城市学生与进城农民工子女总体生活满意度情况比较(括号中数字为频次)
199(100.0%)
(三)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家庭生活适应状况
1.进城农民工子女家长的基本情况
在调查中发现,与城市儿童的父母相比,进城农民工的学历普遍不高,绝
大多数儿童青少年父母的学历集中在小学、初中,高中、中专或技校的比例相对于城市儿童的父母要少很多,对于更高学历来说,更是鲜见。无论是进城农民工还是城市儿童的父母,其中父亲的文化程度要明显高于母亲,在父亲方面,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3.9%,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4.7%,高中、中专或技校的占了11.5%,而城市同龄孩子父亲的文化程度要高很多,其中高中、中专或技校为35.4%,大专以上占552%,初中文化程度占8.3%。母亲方面,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母亲中以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9.0%,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最多,占50.5%,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却无一人。而城市少年儿童母亲的文化程度中,高中、中专或技校的占43.8%,初中占8.3%,大专以上占46.8%。但是总体上来看,农村父母的学历水平不高,这势必会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存在一定的影响。

外来人口排查工作总结报告

外来人口排查工作总结报告

外来人口排查工作总结报告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国吸引了大量外来
人口涌入。

外来人口的增加给城市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因此外来人口排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管理外来人口,我市开展了外来人口排查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排查工作的开展情况。

自去年以来,我市对外来人口进行了全面排查,涵盖了居住、就业、教育、医
疗等方面。

通过摸底调查和登记登记,初步了解了外来人口的基本情况,为后续管理和服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二、排查工作的成果。

通过排查工作,我们发现外来人口中存在着一些违法违规行为,如无证居留、
无固定工作等情况。

及时发现并处理了这些问题,有效地维护了城市的社会秩序和稳定。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外来人口的宣传教育,提高了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在排查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排查工作的覆盖面不够广,信息不
够全面等。

为此,我们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大对外来人口排查工作的力度,完善排查工作的制度和流程,确保排查工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总之,外来人口排查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管理工作,也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

我们将继续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和服务,为城市的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城中村调研报告(共3篇)

城中村调研报告(共3篇)

城中村调研报告(共3篇)第1篇:城中村建设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关于城中村建设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城中村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为加快城市化进度,一场轰轰烈烈的"城中村"改造运动正在进行当中。

一、城中村的由来从狭义上说,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

从广义上说,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

"城中村”具有农村和城市双重特征,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产物。

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位于城市建成区内,早已没有农民户口和农业用地,早已改成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城镇管理,撤消了乡、村行政建制,已经没有农民集体财产和宅基地产权的地区。

第二种:村内已没有耕地。

原自然村除宅基地以外的土地已被征用,变为城市建设用地,村内已无农民集体财产。

虽然一些村已将农村村委会改为城市型居民委员会,农民也已农转非,成为城镇人口,但农民宅基地还未被征为国有,宅基地和房屋产权还是农民产权。

第三种:“城中村”现有土地产权还属于农村集体所有,村民以非农收入为主。

土地已经全部或大部份被国家征用,虽然村中农民已全部转为城市户口,但农民宅基地还未被征为国有,其土地本质仍未发生变化,这部分“村”至今仍然还是“村建制”,实行村的管理方式。

甚至还有不少农民集体财产和村办企业经济实体。

第四种:还有部分耕地,仍是乡政府、村委会建制。

还有不少人是农民户口。

农牧种植业仍占一定比重的村落。

二、目前“城中村”的现状根据2009年的调查,我市主城建成范围内共有村庄402个,涉及村民约32.4万人、10.2万户,村庄占地面积约28km,建筑面积2276万亩。

在这个402个村庄中,约有50%为“城中村”,50%为“城边村”。

大量城中村的存在,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城不城”“乡不乡”成为目前城市的尴尬。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民幸福感调查研究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民幸福感调查研究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民幸福感调查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的“城中村”成为了城市发展中的一大难题。

这些城中村规划混乱,环境差,居民生活条件很差,给城市的整体形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城中村改造成为了各大城市的重点工作之一。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除了物理环境改造之外,还需要考虑村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我们开展了一项关于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民幸福感的调查研究,旨在了解村民对城中村改造的态度和对自身生活的期待,以及他们对城中村改造后生活的满意度。

一、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不同城中村的村民进行抽样调查。

问卷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村民对城中村改造的态度:包括是否支持城中村改造,希望改造成怎样的样子等问题;2. 村民对自身生活的期待:包括对居住条件、社区环境、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期待;3. 村民对城中村改造后生活的满意度:包括改造后的居住环境、社区服务、交通便利度等方面的满意度。

问卷设计经过专家评审,并进行了小范围的问卷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在正式调查前,我们还对调查员进行了专门的培训,确保调查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二、调查结果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工作,我们共收集到了1000份有效问卷。

我们对村民对城中村改造的态度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大部分村民对城中村改造持支持态度,认为城中村改造可以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他们希望改造后的城中村能够具有现代化的居住设施和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整个社区的形象和居民的幸福感。

调查结果还显示,村民对自身生活的期待主要集中在改善居住条件、提升社区环境和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

他们希望改造后的城中村能够有更大的居住空间、更完善的环境治理和更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让自己能够享受到更好的生活。

我们对村民对城中村改造后生活的满意度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改造后的城中村居民对居住环境、社区服务设施和交通便利度等方面的满意度明显高于改造前。

城镇外来租户调研报告

城镇外来租户调研报告

城镇外来租户调研报告城镇外来租户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城镇外来租户的需求和生活状况,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获得数据和信息。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1. 外来租户的人口特征调查结果显示,外来租户中男女比例相当,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5岁至40岁之间。

学历方面,多数外来租户拥有中等及以上学历。

职业方面,大多数外来租户从事非技术工作,也有一部分从事服务行业、销售等工作。

2. 外来租户在城镇生活的情况外来租户普遍表示,他们选择来城镇租房是为了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

同时,对于城镇的环境和生活便利度也表示较为满意。

然而,也有一些外来租户反映城镇房租相对较高,给他们带来了经济压力。

3. 外来租户的居住条件和期望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外来租户选择居住在出租屋或小区住宅。

居住条件方面,外来租户普遍对居住环境的安全性、整洁度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备性表示较为满意。

而对于房屋租金价格和住房面积,则有一部分外来租户感到不太满意。

4. 外来租户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大部分外来租户表示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较高,特别是对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服务。

一些外来租户希望在城镇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培训资源,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5. 外来租户对社区管理的看法外来租户对社区管理整体表示较满意,认为社区管理人员责任心强,有序的社区环境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氛围。

同时,一些外来租户也提到希望社区能加强安全保障和文化活动,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

三、调研结论和建议1. 城镇可以加大对外来租户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2. 在居住条件方面,城镇可以加强对出租屋和小区住宅的管理,提升居住环境的整洁度和安全性,同时降低房租价格。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面和质量,满足外来租户的需求。

4. 加大社区管理的力度,加强安全保障和文化活动,增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关于深圳城中村外来人口安置问题的调查报告(终)

关于深圳城中村外来人口安置问题的调查报告(终)

摘要在十三五规划中,深圳政府提出将在五年内改造300+城镇村,总投资将超过20亿人民币。

这将成为深圳城中村改造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最彻底的改造。

这次大规模改造成为了社会各界人士议论的焦点。

不过,大多人都关注于城中村村民、政府和开发商之间的利益博弈,却很少把焦点放在这次改造最大的关系者——外来人口。

我们想用这篇调查报告引起社会对外来人口在城中村改造中的处境的关注。

本文运用了网络问卷调查与岗厦村的定点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城中村内外来人口的职业分布、收入情况、租房意愿和最大接受租金进行调查。

另外,我们通过结合他们的基本状况以及改造后大致的租金范围,来分析改造后外来人口的安置情况(他们何去何从)。

因为大部分外来人口(特别是白石洲和岗厦村)从事第三产业,他们的离开会对整个深圳造成物价的上升与生产力的下降,还会引申出一些社会问题。

最后我们会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减少城中村大改对整个社会的波动。

在本次调研的重点对象岗厦村里,有大约6万外来流动人口,约占城中村总人数的98%。

他们分布在各个职业,各个岗位,是深圳这个新型城市主要的生产力与创造力。

虽然他们要挤在二三十平米的出租屋里,但是他们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城市里努力拼搏。

城中村既包含着外来打工人的梦想与追求,也表达着他们对这个社会的无奈。

改造后的高房租会让一些低收入的外来人口对融入城市望而却步。

如果外来人口的处境得不到改善,外来人口问题会演变成社会矛盾,因为租金的大幅度上涨会引起他们的心里不平衡,幸福指数下降,以及报复社会的扭曲心理。

城市建设的时候他们做出了贡献,所以改革不能抛弃他们。

我们意识到了改造后外来人口安置问题的严重性,所以想通过这篇调查报告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外来人口、租金上涨、安置问题Investigation report on placement of migrant population after reconstruction of Town villageAbstractRecently, the Shenzhen government proposed in the 13th Five-year plan to transform over 300 Town Village within 5 years, and the total investment would be over 2 billion RMB. This will become the largest and most thorough transformation of Town Village in the history of Shenzhen. This large-scale transform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discussion of community. Although most people put their focus on the game between Villager (the household in Village), government and developer, I pay close attention on the largest participants—transient population. Through this research paper, we want to cause society’s concern to the situation change of transient people within the transformation.This survey use Internet questionnaire and sampling survey to investigate the job, income, rent wiliness and rent acceptance range of transient people. In addition, through combination of their basic situation and the scope of renting price after transformation, we can analyze the relocation of these people. Because most floating people (especially in Town Village) engage in the service industry, their departure will cause the increase of price and decrease of productivity, even some social problems. Finally, we give our own solution to reduce the change of village to social fluctuation.According to statistics, there is approximately 60 thousand of transient population in the GangXia Town Village—the key object in this research. Distributing in many areas and posts, they are the largest productivity and creativity of the new city Shenzhen. Although they have to live in just 20-square-meter inadequate flats, they work hard in the posts for their value and dream in this changed city. So Town Village not only contains the dream and aspiration of transient people, but also represents their exhaustion and resignation.Low-income people will shrink back at the sight of high rent price afterreconstruction, when they attempt to integrate into society. If government cannot improve the situation of this people, this will cause the mental problem of them, such as the mental imbalance, decrease in happiness index even society revenge. We recognize the severity of settlement problem of migrant population, so we want to solve this social problem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report.Keywords: transformation, migrant people, renting price, placement引言城中村是中国高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包围城市的产物,既在城市的中心,却不能很好的与城市接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中村村民与外来居民关系调查报告班级:公管类1004姓名:***城中村村民与外来居民关系——以八里村为例一、 背景:城中村是对内城中的一种低租金社区的称呼。

该社区是外来移民 首次或第二次的落脚点,具有移民文化特征。

城中村积聚了城中村村民和外来居民,他们之间进行日常交往无可避免。

为了进一步了解城中村村民与外来居民关系,改善和促进其发展,我们对八里村的的村民和外来居民进行了实地调查。

二、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了解城中村村民和外来居民的日常交往情况,以及其交 往过程存在的障碍,从而得知目前城中村村民与外来居民关系状况,为进一步改善其关系,促进其和谐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三、 调查对象和方法:调查对象:本次调查是以八里村的城中村村民和外来居民为调查 对象。

八里村位于西安市南板块,小寨商业圈核心地带,东起芙蓉街,西至长安南路,南起昌明路,北至大雁塔。

因其位于商业圈,外来居民较多,城中村村民与外来居民交往多,所以该地城中村村民与外来居民关系具有代表性,对该地的村民和外来居民进行调查能更真实地反映目前城中村村民与外来居民的关系状况。

调查方法:将问卷调查法与访谈调查法相结合,以问卷法为主。

本次调查实际发放了6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0份,其中城中村村民20人,外来居民30人。

对城中村村民和外来居民分别进行了一次深入访谈。

四、 调查结果及分析: 调查一: 1、您是?城中村村民 外来居民身份类型城中村村民40%60%2、您的年龄介于?18岁以下 19岁至30岁 31岁至50岁 50岁以上年龄层分布18岁以下10%19至30岁30%31至50岁30%30%3、您在城中村居住时间是? 半年以下 半年以上居住时间半年以下20%80%4、您在城中村居住的原因是? 家庭 工作 学习 其他居住原因40%10%其他从图一中可看到,我们此次调查中,调查对象外来居民比城中村村民多,原因主要是,该区位于商业区中,外来居民在此地租房居住生活的较多,而城中村村民较少。

而图二中可以看到,调查对象的年龄绝大多数已成年,原因是在城中村居住的主要人口是已经参加工作了的人员,只有少量的未成年,即城中村村民的孩子在此居住。

图四中可以看到,在此居住人员多数是由于工作的原因,其次就是城中村村民由于家庭的原因,还有少量的是因为学习的愿意。

而城中村因为其租金低,所以大多数工资较低的外来务工人员和刚毕业的大学生都会选择在此居住,而且居住时间较长,只有在工资水平在极大的提升条件下才会选择离开城中村,去较好的居住区居住。

调查二:5、您对城中村居住环境评价是? 好 一般 不好 没感觉6、您对城中村改造或拆迁的态度是?支持 反对 无所谓对城中村改造或拆迁态度51015202530支持反对无所谓7、您对城中村的人际关系的评价是? 好 一般 不好 没感觉城中村居住环境评价51015202530好一般不好没感觉510152025好一般不好没感觉从以上图中可以发现,城中村村民和外来居民对于城中村的评价均为一般,无论是对于城中村的居住环境还是人际关系,大多数人都觉得一般。

因而大多数人对城中村的改造和拆迁也持无所谓态度。

主要是由于在城中村居住的大多是外来人员,他们并不是心甘情愿居住在此地的,只是因为经济状况不允许他们在更好的地方居住,所以他们不可能对城中村产生归属感,不会对它有任何感情。

而少数对城中村评价较高的是主要是城中村村民和极少数的外来居民,是因为城中村是村民们的家,在此地居住了较长时间,所以对它有情感归属。

而极少数的外来居民是由于经济利益的原因,他们认为城中村给他们带来了利益收入,而改造或变迁会影响他们的经济收入,甚至造成其失业,所以对城中村评价较高,不支持城中村改造拆迁。

调查三:8、您觉得当地居民和外来居民的主要不同是?(可多选)饮食习惯 语言差异 生活态度 行为方式 价值观念 其他村民与外来居民的主要不同51015202530饮食习惯语言差异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其他 9、您觉得当地村民和外来居民有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文化底蕴不同 所受教育不同 思想观念不同 其他不同的主要原因10203040文化底蕴不同所受教育不同思想观念不同其他从以上图可以发现,城中村村民和外来居民的主要不同是语言差异,语言是文化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而产生不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文化底蕴不同。

城中村村民是陕西人,而外来居民大多数是外地的,所以存在着文化底蕴的根本差异,文化的不同必然会造成彼此的疏离,不利于对他们彼此的认同,甚至会形成村民的优越感和外来居民的自卑感,从而不利于他们的交往。

调查四10、您在城中村经常接触的人是?城中村村民 外来居民 都有,差不多 很少接触,除非必须城中村村民外来居民都有很少接触接触人员11、相比而言,您更喜欢接触的人是?城中村村民 外来居民 都还好 都不喜欢城中村村民外来居民都还好都不喜欢更喜欢接触的人员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城中村村民与外来居民的接触较多,因为生活居住等这种原因,他们无可避免地必须进行接触和交流。

而在调查过程中会发现,城中村村民会愿意与城中村村民接触,而外来居民也更乐于与外来居民接触,还有部分外来人员是两者都不愿意接触。

原因主要是城中村村民们有共同的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归属,彼此间能形成认同感。

而外来居民由于都是漂泊异乡,有类似的经历和相同的情感,彼此间能相互相知相惜。

而不愿意接触的少数外来人员是由于他们对该地没有归属感,觉得和周围的人没有交往的必要,而且心理上对城中村的人存在着不满。

调查五:12、您和他们的关系是?(可多选)店主与顾客 房东与租客 老板与工人 朋友 亲人 其他关系类型510152025303540店主与顾客房东与租客老板与工人朋友亲人其他13、您和他们的交往频度是?每天 经常 偶尔 不交往交往频度每天经常46%偶尔不交往0%14、您和他们相互交流状况是?好 一般 有点差 非常差交流状况一般60%15、您觉得什么会成为你们交流的主要障碍?语言不同 身份(所属地)不同 价值观不同 其他交流的主要障碍语言不同身份不同价值观不同其他从上图中可以发现,城中村村民和外来居民的关系以房东和租客为主,日常交流主要是出于物质和经济需求,交流状况也一般,而交流的主要障碍是身份和价值观不同。

城中村村民和外来居民因为所属地域不同,文化地域不同,他们间没有形成真正的情感交流,只限于物质和经济需要,是比较物质的关系。

而且城中村村民是本地人,而且是经济关系中的利益方,所以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的优越感,这也是交流的主要障碍。

调查六:16、您是如何看待你们之间的关系?通过问卷及访谈得到,城中村村民与外来居民的关系状况不是很好。

他们虽然相处在同一个村子中或者同一栋出租屋下,平时见了面彼此也会相互的寒暄几句,相互的问候对方,但这些都是很表面很形式的,他们并没有情感上的真正交流。

一些较多的交流是物质经济交流或者是出去生活中的必要。

首先,在我们的调查中遇到的外来居民占了很大一部分,因为原来的城中村村民现在就是房东,基本上一家城中村村民的房屋中就居住二三十户外来居民,外来居民来到城中村来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做生意、工作、孩子来到城里读书以及家庭的原因。

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来到城里做生意。

他们说城中村的住房费用比在村子外面的费用要低很多,所以他们大多数选择到城中村来居住。

他们对城中村没有情感上的归属,所以和其他人的交往也不可能达到情感层面。

其次,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城中村村民和外来居民的交往不是很频繁,他们之间的交往仅仅限于房东与房租之间的交往,交往时他们除了在交房租时或是上下楼见面是相互问候,就是当房客要到外地去是让房东帮着照看房子时,其他时候他们之间根本不会主动的相互交流或者是聊聊家常之类的。

最后,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城中村村民与外来居民也有交往较多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城中村村民是店主,而外来居民是顾客,所以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城中村村民和外来居民必须进行较多的接触。

而这种接触也仅限于是满足各自需求,数量虽然多,但是质量并不高,达不到感情交流层面。

五、调查总结和建议总结:城中村村民与外来居民的关系有三类:(1)情感性情感关系是一种长久稳定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家庭成员、密友、朋友团体等原级团体成员。

交往法则是以情感为主,交往目的是以满足双方之关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要为主。

与这些人交往,少有顾忌存在,能够表现出多的真诚行为;成员与成员之间也很少玩人情或面子的权力游戏。

这种关系主要是体现在城中村村民与外来居民之间交往的数量和质量都很高的情况下,成为了朋友甚至是亲人。

但总体来讲,这种关系是比较少的。

(2)工具性工具关系是一种不稳定的关系,主要是指店员与顾客、公车司机与乘客、护士与门诊病人之关系。

这类关系之交往双方主要是想从对方那里获得各自所希望得到的某些资源,关系的维持是获取各自所需的手段,没有什么感情可言。

因此交往规则是放诸四海皆准的童叟无欺、多劳多获的公平法则。

这是城中村村民与外来居民最主要的关系形式,主要是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获得物质和经济方面的利益。

(3)混合性混合性关系双方的交往是最需运用人情面子。

人情是强调在差序性结构的社会关系内维持人际和谐及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在混合性关系中,交往双方彼此认识而且具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关系,但其情感关系不像原级团体那样,深厚到可以随意表现出真诚行为,主要包括亲戚、师生、同学、同事、同乡等不同角色关系。

这主要是指城中村村民之间,以及外来居民之间。

城中村村民因为居住上的临近和经常性的邻里交往互助会形成一定的感情,但是感情不是很深。

而外来居民则是因为共同的漂泊异乡的感情,而相互之间会产生情感上的认同。

建议:(1)城中村村委会应该起到带头和领导作用。

村委会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做出不同的措施来解决问题。

例如村委会可以通过表彰或奖励来鼓励城中村村民积极同外来居民加强沟通和联系。

村委会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有益的活动来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

(2)城中村村民与外来居民应该做到资源共享,共建和谐社区。

目前城中村民的外来人口已经大大超过了本地人口,政府应积极引导城中村村民改变排外心理,重视外来人口的生活质量,丰富其业余生活,使其对城中村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城中村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学校、娱乐管等设施,使外地人在共享这些资源的同时,耳濡目染地受到影响,达到文化融合,共建和谐社区。

(3)发挥政府作用,政府要做构建和谐城中村的导航员。

城中村和谐社区建设,必须克服传统的家庭本位心理和小市民心理障碍。

政府必须营造健康向上的城中村社区文化氛围,培育平等、参与、友爱、协作的社区文化价值观念,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高度重视培养居民的社区认同意识,通过风俗礼仪、节日民俗等集体活动形式,创造社区成员在心里上彼此接近的机会,增强其认同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