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廷汉治疗慢性肾炎经验介绍
名医经验——唐汉钧
名医经验——唐汉钧学术观点一、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辨证论治是传统中医学诊疗疾病的最重要特点之一,证是中医对疾病发展某一阶断病理变化的高度总结,但中医辨证是以四诊,即望、闻、问、切所收集的信息为依据的,因此所反应的证就难免有失全面,虽然看到了相同的疾病具有不同的证,但对证型相同疾病不同却认识不足。
因此唐师临床诊疗中强调要重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唐师认为,中医外科范畴的疾病,大多以体表的局部病变来表现,虽然许多疾病按辨证分型具有相同的证型,例如都是湿热壅盛证,但因疾病不同,在治疗中除采用清利湿热治法外,还应根据病种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同时对于某些慢性病,还应注意疾病发展不同时期的特点,这要求临症时不仅要辨识病名、辨证分型,还要对正确判断疾病的分期。
通过这一思维方式精炼出的诊断、治疗要点,才能将病、证、期、理、法、方、药结合起来,全面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预后转归,从而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
唐师认为,将辨病与辨证、分期相结合,实际上也就是对所诊查疾病进行全方位定名、定性、定位的过程,也就是对疾病全面认识的过程。
外科诊疗中首先要辨病,其目的在于明确疾病的诊断,并借此以判断疾病的发展预后,揭示疾病的演变规律。
中医最讲究辨证,辨证的目的在于揭示患者个体在某一发病阶段的特异性本质,证是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的,从而把握疾病发展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使诊断更深入细致。
同时还要看到疾病处于不同的时间发展点,其内在的病理变化机制和主要矛盾也不相同,因此对疾病发展分期也是对疾病全面认识所必需的。
经综合收集与疾病有关的临床资料,分析内外致病因素及病位所在,与患者的个体情况相结合,四诊合参,通过八纲辨证、脏腹辨证、经络辨证以及外科特有的肿痛痒脓麻、溃疡形色、善恶顺逆辨证,对疾病进行全面分析和归纳,进而对病变的病因病位、病变机理、功能状态及演变趋势等作出综合评定,以指导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唐师在辨证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把握证的本质,全面综合分析,不拘泥于一点。
20天治愈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的中药偏方,尿蛋白、尿潜血轻松转阴
我下面给大家说说我得了慢性肾炎怎么通过肾炎中药偏方治愈的,这5年,迷茫,失落,恐惧无助治疗真实经历!心酸呀!我今年45岁,女,家住陕西省西安市油槐镇余家村北喜组,是一位肾病综合症的病人。
我的老公是我们当地化肥工厂的工人,平日忙着上班,顾不上家里的活,我一个人把地里的活全包了。
每到农忙季节,都会累得腰酸背痛,但是总是咬咬牙挺过去,从来没有怨言。
直到2013年,我发现自己的眼皮和双下肢有浮肿的情况,而且乏力感明显,还一直腰痛,到镇医院看了,查尿蛋白(4+)潜血(3+),血压160/100mmHg,诊断为慢性肾炎、高血压。
当地医院给予西医对症治疗,未见明显效果。
出院后,只能在家服用西药治疗,复查尿蛋白(3+)潜血(2+),但水肿没有减轻,腰痛症状没有明显改善。
当地医院不行,就去大医院看看吧,2015年11月,我便入西安市某三甲医院,因通过治疗没有明显的效果,治疗7天后出院。
后来,也曾到南京的某大医院医院治疗,钱花了不少,可病却依然不见好。
慢性肾炎怎么治?这下可把的我老公和家里人急坏了,上班之余,还不忘到处跟工友打听什么方法哪家医院能治肾炎?老公的工友帮他在网上查了不少肾病专科医院和中医,最后一位工友给我们推荐了一位广西的中医退休老人,说是叫马傅真,工友说他祖上是清朝的御医,到他这已经是第九代了,著名治肾炎的圣手,祖传下来的偏方,针对对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用药简单治愈率高,效果明显,恢复迅速有绝活。
最后我快被逼的没办法了,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加了马傅真老师的微信xmge222,没想到老师的方法真的救了我。
我加了马傅真老师的微信后,在他的朋友圈看到了很多慢性肾炎,肾病综合证案例,我也看到了希望,亲身体验后才知道慢性肾炎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2016年8月23日,在马老师的帮助下,我对他是言听计从的。
认识马老师之前,我的双眼睑及双下肢浮肿,乏力感明显,腰痛,偶有头晕。
加了马老师微信后,在的马老师帮助下,不到半月,我的腰痛症状消失,尿量也从1300mL增加到了2500-3000mL,体重由81.7kg降至77.6kg,减轻8斤,浮肿明显消除。
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药方知识讲解
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药方1、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药方:益肾汤组成:黄芪25克,生地15克,茯苓、山药、防己、黄精、狗脊、川断、蒲公英、川楝子、甘草各15克,白术、白茅根、枸杞子各25克,银花50克。
用法:水煎,早晚各服1次,每日1剂。
1个月为一疗程,连服2~3个疗程,观察期间停用其他药物。
2、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药方:益气温肾活血汤组成:党参、黄芪各30~60克,当归、葫芦巴、锁阳、益母草、牛膝、鹿衔草、徐长卿各10~15克。
加减:肾阳虚加附片、仙灵脾、仙茅;肾阴虚加山萸肉、生地、知母;夹瘀加丹参、水蛭;夹湿加泽泻、车前子、茯苓。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
疗效:本方治疗浮肿163例,水肿完全消退93例,减轻38例,无改变32例,总有效率为80.3%;治疗蛋白尿237例,完全消失88例,减少1个(+)以上95例,无变化44例,加重10例,总有效率为77.2%。
3、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药方:清心莲子饮组成:黄芩、地骨皮各20克,麦冬、车前子、柴胡、莲子、茯苓各15克,黄芪、党参各50克,甘草5克。
加减:咽干咽痛,黄芪、党参减量,加银花、白花蛇舌草、连翘;浮肿去甘草,加益母、冬瓜皮;腰膝酸软加杜仲、女贞子、山萸肉、旱莲草;尿中红细胞增多加蒲黄炭、坤草、仙鹤草、阿胶;白细胞增多加扁蓄、瞿麦、蒲公英、紫花地丁。
用法:水煎,分早晚2次服,每日1剂。
疗效;共观察86例,完全缓解30例,基本缓解22例,好转15例,无变化19例,总有效率为77.9%。
4、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药方:清浊肾复汤组成:黄芪、巴戟天各30克,白茅根、焦白术、淮山药各20克,鹿角胶、山萸肉、萆稼各15克,木通、肉桂各10克,砂仁9克。
加减:脾肾阳虚配服金匮肾气丸。
用法:水煎,分早晚2次服,每日1剂。
金匮肾气丸饭前服,每日3次,每次1丸。
疗效:共观察38例,完全缓解25例,基本缓解8例,好转5例,服药15剂左右,蛋白尿开始好转,尿量增加,水肿消退,自觉症状改善。
中医治疗慢性肾炎
中医治疗慢性肾炎一、病名研究对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中医尚无统一病名,常根据其临床症状而诊断为腰痛、水肿、血证、虚劳、关格等,这种症状诊断固然无可非议,但是名不正则言不顺,病名的不统一缘于对本类疾病缺乏深刻的认识,必然造成对疾病的病机认识产生诸多分歧。
我认为此类疾病的直接致病因素为风毒瘀滞于肾,风盛于肾,故曰“肾风”,因此中医诊断为“肾风”似乎更能反映其病理实质。
正如《素问·奇病论》所述:“帝曰:有病痝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为何病?岐伯曰:病生在肾,名为肾风。
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
”此论虽不能确指肾病综合征以及肾小球肾炎类疾病,却可说明“病生在肾”由风邪外袭所致的病机。
二、治则研究治疗肾病中医提出的宣肺、健脾、补肾之法,见仁见智,理法方药可谓周全,验之临床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以往经验提出从肺论治,传统医籍及近代经验往往侧重于论述肺为水之上源,开启上源以利水道方面的论述,但是往往忽略了风邪、风毒袭肺即是发病根源,风毒入中,瘀滞于肾而致顽疾经久难愈的根本所在。
从肺立论,首重风毒,搜风剔毒之法当贯穿辨证施治的始终。
至于活血化瘀通络之法,近代医家每以久病入络立论,而实质是风毒胶结,新病即夹瘀,不单纯久病而入络。
又肝藏血,主疏泄,调畅气血地运行,主气血的疏运畅达,故活血化瘀之法重点从肝论治。
从整体分析,风寒、风热、风湿之邪夹毒侵袭于肺,多为肾病发生以及反复发作的诱因,是为外因。
脾肾两虚为致病的根本原因,是为内因。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一方面,脾肾两虚肺易受风邪侵袭,而多外感之疾;另一方面,脾肾两虚不能驱邪外出,风邪内蕴久滞而成毒,风毒因虚而内陷于肾,而致生“肾风”顽疾。
因此我提出“肾病顽疾求之肺脾肝肾,肾证求因论之风毒瘀浊”的新辨治思维观。
西医认为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与机体的免疫反应、炎症反应、凝血与纤溶、激肽等密切相关。
而中医的疏风药,比如我们临床治疗肾病选用的乌梢蛇、僵蚕、蝉蜕之品,大都具有调节免疫、抗过敏、抗变态反应之功;益母草、水蛭等活血化瘀药具有改善肾血流,增强肾小管的排泄,增加纤维蛋白的溶解性,减少血小板的凝聚,抗凝血等作用,有利于增生性病变的转化和吸收,促进已损组织的修复。
名医经验——唐汉钧
名医经验——唐汉钧学术观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
不通乃百病之源,凡病唯求于通。
重视肝肾三焦相火。
一、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之法在《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外台》中已随处可见,诸如泻心汤5张,处处可体现出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变化,乌梅丸苦辛酸合剂亦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之剂,千金小续命汤的配伍则是千古不朽,临床上有着宽广的治疗天地。
黄连、黄芩、黄柏、大黄是苦寒清热的寒凉药,附子、肉桂、炮姜则是温热补阳的大热药,两者一寒一热大相径庭,一攻一补治各有别,然把两者结合起来,应用于临床,却有着出人意料的治疗效果。
如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出现尿素氮、肌酐升高,临床表现头晕、面色苍白、泛恶、纳差肢冷等,既有肾阳不足虚寒的一面,又有湿热内蕴、消化功能受损、实热的另一面,为此当用寒热并举、攻补兼施之法以切合病机,药选天麻、黄连、黄芩、黄柏、制大黄、附子、肉桂、炮姜、海藻、昆布、焦山楂、六曲、茯苓、米仁,疗效颇著。
另外,为减少毒素刺激,以大黄、焦楂曲、海藻、昆布吸附毒素使其从大便而出,可大大缓解症状。
又如脑梗引起的血管性意识障碍,为血脂沉积于脑血管中堵塞管道所致,严重者出现神志与意识的障碍,属“痰迷心窍”,血脂则是“痰”或为“湿热”与“瘀”相挟。
临床用天麻、黄连、黄柏、黄芩、制大黄、三棱、莪术、水蛭、郁金、石菖蒲,其中附子、肉桂、炮姜温肾通髓补脑,对降低血脂、醒脑安神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严重的可用礞石滚痰丸涤痰醒脑,或牛黄清心丸开窍醒脑。
高血压病以眩晕为特有症状,临床上常用平肝潜阳、镇肝熄风,育阴潜阳等法,临床有时难以奏效。
中医有“颠顶之上唯风可到”之说,祛风以治头风,确是有理论依据的,以寒热并举之千金小续命汤加减治高血压、眩晕,方中麻黄、附子、肉桂与黄芩、黄连配合,羌活、独活,防风、防己及活血祛瘀的三棱、莪术相伍,共奏扩血管、降血压的功效。
乌梅丸是厥阴方,系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之剂,其中附子、肉桂、干姜、川椒目、细辛温热之品合黄连、黄柏、当归组合而成,既可治蛔厥,又治泄泻,以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亦具有一定的效果。
中医医案——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辨证论治治疗肾劳病案:项某,男,56岁。
初诊:1976年12月19日。
主诉及病史;全身浮肿月余,尤以身半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小便量少,神疲乏力。
近1周来,又见头昏目眩,恶心呕吐,不思纳谷,大便溏泄。
诊查:全身浮肿,下肢为著: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弦数。
查血压180/100mmHg,尿素氮23.2mmol/L,肌酐475.6μmol/L,尿蛋白(+++),红细胞(+++)。
辨证:脾肾衰于下,肝阳旺于上,两歧分化,中宫不固,胃气失和。
治法:温运脾肾,清肝潜阳,和胃降逆,清肠利湿。
处方:黄芪12g 防已10g 桂枝3g 白术10g 钩藤12g 枸杞子12g 姜半夏10g 熟附子5g 黄连2g 赤猪苓各10g 代赭石15g(先煎)姜炒竹茹5g二诊:1977年1月3日。
上方进服14剂,病情好转,病状改善,浮肿减轻,恶心呕吐消失,血压下降至140/90mmHg,尿素氮降至12.5mmol/L,病情稳定,从补气健脾,兼顾肾气。
1处方:党参12g 黄芪12g 熟附子5g 熟地12g 山萸肉12g 怀山药12g 茯苓10g 陈皮5g 牛膝10g 六月雪15g三诊:1月28日。
上方连服二十余剂,病情虽稳定,但尿素氮又增至16.8mmol/L,尿蛋白始终(+++),治疗转从温肾着手。
处方:党参12g 黄芪12g 鹿角片12g 仙茅15g 仙灵脾15g芡实10g 砂仁3g(后下)熟地黄12g 怀山药12g 桂枝3g 四诊:2月13日。
上方再进15剂,症情进一步好转,浮肿便溏等症亦除,尿素氮降为6.57mmol/L,肌酐135.2μmol/L,尿蛋白(+),红细胞(+)。
病情稳定,出院进一步调治。
按语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与中医学“肾劳”颇为相似,病机多虚实夹杂,既有脾肾亏虚的一面,又有肝阳、湿浊的一面,治疗必须予以兼顾,对稳定期症状不显著者,尤应注意温补脾肾,该法对改善肾功能、降低尿蛋白亦有一定作用。
唐汉钧教授运用祛瘀生肌法治疗慢性溃疡经验拾零
新中医 21 0 2年 6月 第 3 3 4卷第 6期
r 一
一…
~
பைடு நூலகம்
…
一 一
名 专 家 精 粹
唐汉钧教授运用祛瘀 生肌 法治疗慢性 溃疡经验拾零
王振 宜 ,李 斌 ,章 云
( 上海 中医药 大学 附属 岳阳 中西 医结合 医院 ,上海 20 3 ) 04 7
论之上 ,发前人之未发 ,提出了 “ 祛瘀生肌”法治疗 慢性溃 疡 的观点 。并从 病 因病 机 、辨 证分 期 、内外并
治及 科研 等方 面着 手 ,创立 了一套 行之有 效 的理论 、 治疗 和科 研体 系 。 “ 祛瘀 生 肌”法 认 为 ,局部溃疡 的 “ ”乃是 全 腐 身机体 五脏 气血 “ ”的外 在表 现 。所 以本 着 治病求 瘀 本 的 原 则 ,祛 “ ” 治 疗 溃 疡 只 是缓 急 之技 ,而治 腐 “ ”才是 贯穿 溃疡治 疗 的根本 方法 。 因为溃 疡的基 瘀
本 本不正则化腐之源不断 . “ 腐”虽一时可祛,但
创面却 肌 肉不生 。故唐 教授 在前 人 “ 祛腐生 肌 ”的 理
后 和 溃疡 、外伤 、手 术后 刨面 以及 下肢 静脉 曲张 、糖
尿病等原发病等所继发的难愈性创面,即现代医学的
体表局 限性 缺损 。其 中炎症 贯穿 溃疡 的全 过程 ,而炎 症 的中心环 节是 微循 环障 碍 。局 部 的微循 环障 碍是 全 身血 液循环不 良、营 养物质 不足 所导 致 的结 果 。从而
“ 调摄 冲任 、疏 肝 活 血 活 疗乳 腺 增 生 病 激 素 失调 的
研 究 ”获 国 家 中 医药 管理 局 科 技 成 果 三 等 奖。 主 编 及参 与编 著的 著作 2 0余 部 , 发 表 论 文 6 0余 篇 l9 获 国务 院政 府 特 殊 津贴 ,l9 9 3年 9 5年 荣获 “ 海 上
救命的偏方(慢性肾炎)
救命的偏方(慢性肾炎)救命的偏方说来话长,我的母亲本来在25岁的时候有过一个女孩,当时因为她和父亲工作忙,就把孩子送到常州的乡下交给我的大姨照顾。
可是不幸的是孩子3岁的时候掉进河里淹死了。
于是母亲在30岁的时候生下了我,这次不敢再送到常州了!白天把我托给了邻楼的一位家庭妇女照看。
谁知2岁的一天,我竟然坐进了人家刚蒸过馒头的锅里了(看来我从小就有点弱智)--得了腥红热并转成了慢性肾炎,被医院判了死刑。
我可怜的妈妈只好又怀了我妹,挺着大肚子抱着我跑遍了北京的大医院,最后有个好心的福建人给了她一个偏方:用豇豆根煎水喝!我妈立刻跑到北京东郊附近的农村,挖了许多豇豆根,回家后煎成水喂我喝。
阿迷陀佛!终于把我救活了!我上小学后,又犯过一次肾炎,又是豇豆根治好的。
以后就没再犯过了。
母亲逢到肾炎病人就向他们推荐这个偏方!真是神奇呀发布者乐乐妈妈-2008 (/) 2008-06-27 18:56 回复我可以向患者推荐一下,谢了!发布者顺其自然 (/)2008-06-27 20:40 回复姜豆是什么?是不是豇豆,很长的那种?发布者君子之交淡如水 (/) 2008-06-27 21:34 回复神奇。
发布者繁星点点 (/)2008-06-27 22:25 回复真是神奇的方子发布者妮妮's美丽人生(/)2008-06-28 07:52 回复真的那么神奇吗?看来偏方真的就治大病,还省钱.我的肾脏就有些不好,可否作为滋补预防之用?另,所谓此姜豆是否是彼豇豆,望告之.先谢.发布者和风细雨 (/)2008-06-28 13:46 回复君子之交淡如水在上文中提到:姜豆是什么?是不是豇豆,很长的那种?您说得对,我用错了字!发布者感恩的心 (/)2008-06-28 20:51 回复和风细雨在上文中提到:真的那么神奇吗?看来偏方真的就治大病,还省钱.我的肾脏就有些不好,可否作为滋补预防之用?另,所谓此姜豆是否是彼豇豆,望告之.先谢.不好意思!我写错了,应该是豇豆!但它可能是利尿的,不能补肾。
真实医案:慢性肾炎—我的半官半医之路
真实医案:慢性肾炎—我的半官半医之路在杏林九针之前发布的文章中,有读者留言家中亲人患有慢性肾炎三余年,希望求药方,小编特发此文以觞读者,文章来源自学中医者张黔,为中医爱好人士,文中药方出自名医赵绍琴老师的临床医案,有意者仅供参考,作者联系方式恕不提供。
(以下原文)网上到处充斥着慢性肾炎的消极言论,这对很多寻求帮助的慢肾患者无疑来说是一个更大的打击,想当初,我也是这样被各种负面信息打击得抬不起头,(顺便说一下,不是我的得了慢肾,是我妻子有慢肾),不过还好我路子走对了,没有没那些可恶的西医误导,妻子的慢肾没有夺走我对妻子的爱,反倒成了我人生的转折。
我想我先应该自我介绍下,再谈谈我的慢肾诊治经验。
我是个普通人,政府公务员,我对中医从小就热爱执着,很小的年纪,我就看了《黄帝内经》、《本草》、还有关于养生的,讲秘方的书,特多,都是杂七杂八的,当年考大学,本想报考中医学,可惜眼睛有色弱,不让报,后来我就稀里糊涂的念了法律,最后又混进了革命队伍,大家知道,当上公务员,生活应该就是很轻松的了,可我呢,一开始也是这样,直到我妻子怀孕快临产的时候,她才吞吞吐吐的告诉我,她有慢肾,临产的时候会很危险,怕这一关过不了。
我当时倒还对慢肾不是很了解,我想不是癌症就行,所以根本也没放心上,只是单纯的安慰妻子,运气的是,她生产过程十分顺利,没有出现慢肾的并发症。
就这么过了大半年,有一天我莫名其妙的钻进书店看了一本流行养生书,里面谈到慢性肾炎是如何如何严重,这病永远治不好。
最后转尿毒症,就得等死,妈的!越看我心情越低落!后来好几天我都很悲观,老想着以后亲人离散的场景,搞得茶不思饭不想。
不过呢,人都有能动性的嘛,我不可能就这么坐以待毙吧?于是我想起了从小就相信的中医,整好我也有些基础吧,我为啥要把妻子交到不负责任的医院去等死呢?我决定自己研究中医来治疗妻子的病!好在慢肾是个慢性病,这给了我足够的时间去学习传统医学!家里书柜上一翻,就找出了一本《中医必读》(这本书,是当年我在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口看病,正好有人在卖盗版书,我就选了这么一本。
中医治尿毒症、肾炎:正统皇帝中毒了
中医治尿毒症、肾炎:正统皇帝中毒了治病先治思想。
《盛名难副的庸医钟南山》一文的目的是证明不能迷信权威。
很多慢性病西医认为治不好,是因为治疗慢性病不能单纯依靠药物,必须改正错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治病必先救胃气,两味中药立头功》中我们讲述了治病必须首先喝开胃汤提升胃气,《治愈慢性病要靠这两样东西》讲了如何食疗。
这里我们继续介绍令人震惊的《明代太医刘纯以囚试医的传奇故事》之十四:(注:迷雾君和很多人使用刘氏三分治七分养的方法治好了很多疾病,这是我们推广这些文章的原因。
迷雾君自己多年严重的乙肝就是用《中医治肝炎、艾滋病》的方法治好的的。
)十四水肿肾炎尿毒症,胡吃海塞得怪病。
话说1436年,宣德皇帝朱瞻基的儿子——7岁的朱祁镇当了正统皇帝。
7岁的小孩子懂什么呢?于是他的奶奶——太皇太后张氏,为他选择了五个辅政大臣;这就是英国公张辅,礼部尚书胡源洁,大学士杨士奇,大学士杨荣,大学士杨溥。
然而1442年,太皇太后张氏去世之后,秉笔太监王振就把这五个大臣逼得先后辞职。
王振是河北蔚县的秀才,当了九年教官没有成绩,应当被发配辽东。
恰巧永乐皇帝下令,说儒士可以净身入宫教授宫女。
于是王振阉割后进宫,先教授宫女,后侍奉太子朱祁镇;再后来就被太皇太后张氏提拔当了秉笔太监。
所谓秉笔太监就是记录皇帝的命令,然后让皇帝过目,无误后批示盖印发出圣旨。
本来没有什么权力。
可是正统皇帝朱祁镇从小就信任王振;因此当了皇帝,就让他代理批答奏章,包括代理批示盖印发出圣旨。
如此一来,大明朝就乱了套。
一切都是王振说了算,皇帝如同傀儡。
而且朱祁镇也不想知道什么天下大事,只是在宫中玩乐。
可是1449年,蒙古军队进攻山西大同,明朝军队节节败退;眼看就要打到北京城,于是全国震惊。
正统皇帝朱祁镇也慌了。
在王振的主张下,朱祁镇带领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让同父异母的弟弟朱祁钰留守北京。
由于朱祁镇听任王振瞎指挥,明军大败于河北省怀来县的土木堡。
王振被部下杀死,朱祁镇被蒙古军队俘虏。
名医名方施今墨慢性肾炎
名医名方施今墨慢性肾炎名医名方施今墨脾阳不运水肿案(慢性肾炎)施今墨(1881.3.28~1969.8.22),原名毓黔,字奖生,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中国近代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与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齐名。
人称北京"四大名医"。
施今墨毕生致力于中医事业的发展。
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治愈了许多疑难重症,创制了许多新成药,共献出700个验方。
为中医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是近现代中国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古人论治浮肿,言水之来源在肺在肾,即肺为水之高源,肾为水之本源也。
《素问·水热穴论》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所以中医治浮肿亦不皆从肾治,宣通肺气亦是治水之法;而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健脾亦是一法;故古人治水按上中下三焦即肺、脾、肾三脏为治。
总之不论急性慢性之肾炎,有浮肿者,皆从水治。
《金匮要略》有风水、皮水、正水、石水等说。
肾炎有发热之症状时,仍须分辨虚实,予以苦寒或甘寒之药治之。
肾盂肾炎之发热,余体会重用茅根甚效。
消除尿中蛋白,可用小量云南白药,或有用花生米不去细皮,每早煮熟一两,不加盐连汤服,亦有重用附子或重用茅根之治验。
脾阳不运水肿案(慢性肾炎)周某,男,20岁,病历号52、10、380。
患肾炎已有九个月,初在县医院治疗,浮肿一度消退,嗣后回家调养,又渐肿胀,在乡多次服药未效,故来京求诊。
现症:全身浮肿,小便不利,腹胀不思食,困倦无力。
舌苔薄白,脉沉涩。
辨证立法:原罹肾炎,调摄不当遂成慢性疾患。
肾气不充,脾运不健,水气泛溢,全身浮肿,经查亦有腹水现象,拟通肾阳,健脾行水法为治。
处方:川桂枝10克淡猪苓10克建泽泻10克赤茯苓12克赤小豆12克冬瓜子30克冬瓜皮30克杭白芍10克野於术6克川厚朴10克车前草12克旱莲草12克白通草5克川萆藓10克川石韦10克炙草梢3克二诊: 药服二剂,腹胀稍减,小便增加,浮肿未见消,药力未及,宜多服数剂观察。
慢性肾炎中医可治!(罗大伦)
慢性肾炎中医可治!(罗大伦)~~~~~~~~~~~~~~~~~~~~~~~~~~【西医认为,所有的慢性肾炎的患者,最后都要进入肾衰阶段。
但是,中医治疗慢性肾炎,是有一定的办法的,如果我们在慢性肾炎的阶段,阻止住疾病的发展,不是可以避免那么多家庭的痛苦吗?】慢性肾炎的中医药调理罗大伦很多朋友问我关于肾病的问题,我一直想写,但是一直在忙碌,今天给大家写写,因为这个问题关系很多人、很多家庭的幸福。
我看电视节目,总是看到肾衰的患者,无力透析,无比痛苦,电视记者在尽力向社会求助。
西医认为,所有的慢性肾炎的患者,最后都要进入肾衰阶段。
但是,中医治疗慢性肾炎,是有一定的办法的,我总是想,如果我们在慢性肾炎的阶段,阻止住疾病的发展,不是可以避免那么多家庭的痛苦吗?我自己的家里,我的母亲就曾经患过慢性肾炎,经过我用中医一年的治疗,全部康复,现在成为了家里给妹妹带孩子的主力,每天还唱歌跳舞,这是多么幸福啊,但是,如果不用中医治疗,则是另外一个结局,我妹妹也曾经患过此病,我用两个月给治疗好了,后来生了孩子,现在一切正常,每天和小宝宝在一起,也是非常的幸福。
所以,今天我给大家聊聊慢性肾炎。
首先是:什么时候会得慢性肾炎(我们这里说的慢性肾炎,指的是慢性肾小球肾炎)。
这个答案是很可怕的,慢性肾炎最主要是发生在感冒之后,很多肾病专家甚至建议,每个人在感冒以后,都去做个尿常规检验,来确保自己没有患上肾炎。
估计很少有人这么做的,但是,确实大多数的肾炎,都是在一次感冒之后发生的。
西医认为,这是细菌或者病毒(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在人体内造成了免疫反应,产生了免疫复合物,来到了肾脏,沉积在肾小球的基底膜等部位,引起了局部病变,这就是肾炎。
当然,这是西医的一个主流的学说,还有其他说法,总之,现代医学界也在不断地更新,还有很多不同意此学说的派别存在,很多不懂得医学的人认为现在的西医就是真理了,不对,西医对于一个病常常会有很多种学说,大家都是在做猜测与验证,我们现在采用的只是主流学说的说法。
【胡希恕医案】慢性肾炎
【胡希恕医案】慢性肾炎编者按医学以疗效说话,无论中医、西医都是如此,我等学习中医的后生晚辈自然希望能让疗效说话。
欢迎大家评价医案,分享您的中医医案,中医六技、成功失败都可,以期在阅读体会中共同成长。
医案于某,男,35岁,病案号7246。
初诊(1965年7月5日)慢性肾炎已两年,曾住院治疗三个月未见明显疗效,出院求中医诊治。
全身浮肿,四肢乏力,腰痛,口不渴,尿蛋白在(++~+++)波动,舌苔薄白根黄,脉沉弦。
与越婢加术汤加茯苓:麻黄六钱,生石膏一两半,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炙甘草二钱,苍术四钱,茯苓三钱。
结果上药服三剂,小便增多,浮肿减轻,自感身轻有力,即自继服原方,连服三月未更方,浮肿全消,査尿蛋白(-)。
【按】此是肾炎常见典型的“里水”即越婢加术汤方证,虽病程长逾数年,但仍为外邪内饮证,故用越婢加术汤而收捷效。
胡老所称该方不但能改善临床症状,而且能改善肾功能,这种经验之谈,确非虚言。
值得说明的是,该患者自行服越婢加术汤三个月,虽属效不更方,但更主要是证无变化,因此能使方药对证,能获捷效。
而当有变证时,也必随证变。
|医家简介|胡希恕(1898—1984)又名胡禧绪,汉族,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
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胡希恕青年时拜清末进士、名医王祥徵为师学习中医,于1919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获取中医士证书并个体行医,后于1931年在北京个体行医,与陈慎吾、谢海洲等老中医办学,传播中医学术。
1952年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开设北京私立中医学校。
1958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内科学教授、附属东直门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等职。
来源:360个人图书馆,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
古代是如何诊治糖尿病的
家庭医药 2017.1028古代是如何诊治糖尿病的□谭 臻众说周知,当今医生诊断糖尿病,主要是让患者抽血化验,看其空腹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数值,有明确的诊断标准。
限于古代的科技水平和医疗条件,没有检测仪器,那么当时古人又是如何诊断糖尿病的呢?从下面经典医案中可看出端倪。
世界上最早确认和治疗糖尿病的是中国唐代名医王焘。
其父患病,口渴难忍,饮量大增,身上多疖疮,小便水果味。
王焘根据甄立言《古今录验方》一书中指出的:消渴病者小便似麸片甜。
于是他亲口尝其父小便,果然是甜的。
他针对其父的消渴病制订了治疗方案,辅以调整饮食,使其父病情得到控制。
他把这些经验写进了《外台秘要》一书。
可见,古代诊断糖尿病,有两个依据:一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二是尿是甜的。
(编者注:在古代,为了明确患者的诊断及预后,亲尝患者的大小便是常有的事。
有时系医生为之,有时系臣属为之,有时则系子女为之。
)到底是哪位医家首先发现尿甜现象的呢? 据考证,对于糖尿病患者尿甜现象记载最早的医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公元600年中国隋唐时代的甄立言,最早的医书是他的《古今录验方》。
甄立言在《古今录验方》载:“渴而饮水多,小便数……甜者,皆是消渴病也”。
以后英国医生托马斯·威廉也提到患者的小便“其味如糖似蜜”。
此后,历代之言消渴患者尿甜者,大都溯源于隋唐。
如宋朝诸瑞章《卫生宝鉴》记载:“夫消渴者,日夜饮水百盏尚恐不足……小便频数,其色如浓油,上有浮膜,味甘如蜜,淹浸,诸虫聚食,是恶候也,引名消渴。
愚医不识医理,呼为劳疾或下冷。
”明朝巨著《普济方》对糖尿病的诊断也有类似的记载。
对糖尿病的诊断,中国古代医生曾作出卓越的贡献。
不仅是诊断,古代医家在长期与糖尿病做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药物、饮食、运动、精神、针灸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至今仍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1.饮食疗法中国最早提出饮食疗法。
公元650年唐代医家孙思邈明确指出糖尿病患者要忌面、米及水果等。
糖尿病肾病善用萆薢 怎样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肾病善用萆薢萆薢分清秘浊,苏廷琬云其有化阴以达阳之功,“盖阴化则清升,阳导则浊降,并不因于除湿也”,此化阴即回收精微物质(蛋白),导阳即化气利水(利尿)。
固精秘浊方治疗糖尿病肾病蛋白尿【药物组成】黄芪30g,白术10g,生地黄、熟地黄各15g,黄精、女贞子、土茯苓、荠菜花各30g,萆薢10g,桑螵蛸15g,益智仁10g。
【随症加减】水肿加茯苓皮、五加皮;便溏加莲须、芡实、五味子、白扁豆;腰膝酸软重者加桑寄生、牛膝等。
【治疗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同时根据患者血糖水平予以降糖治疗。
【功效】温补脾肾,固精秘浊。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0例,显效17例,有效1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7.5%。
苏某,女,65岁。
2型糖尿病史25年,一直服降糖西药治疗。
近1个月出现乏力加重,畏寒,头晕目眩,手麻,腰膝酸软,腹胀食少,大便稀溏,尿量减少。
双下肢轻度指凹性水肿,舌胖黯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弦。
查空腹血糖12.2mmol/L,尿糖(抖),尿蛋白(++),尿酮体(-),尿蛋白定量1.24g/24h,尿微量白蛋白定量150mg/24h,肝功能、血清尿素氮、血清肌酐均正常,血压145/75mmHg。
诊断为2型糖尿病合并早期肾病。
中医辨证属消渴日久,脾肾阳虚,兼有血瘀。
治以温补脾肾、固精秘浊、活血化瘀。
黄芪30g,白术10g,生地黄、熟地黄各15g,黄精、女贞子、土茯苓、荠菜花各30g,萆薢10g,桑螵蛸15g,益智仁10g,鸡血藤15g,当归、川芎、赤芍各10g,翻白草30g,丹参20g,桑寄生30g,牛膝、木瓜各10g,茯苓皮30g,五加皮、莲须、芡实、扁豆各10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同时配以格列吡嗪15mg/d,肠溶二甲双胍1500mg/d,拜唐苹150mg/d,均分1天3次给药。
二诊:乏力减轻,双下肢不肿,余症皆有好转,舌淡胖,苔薄白,脉弦。
查空腹血糖8.6mmol/L,尿糖(+),尿蛋白(+)。
唐汉钧运用中药治疗下肢慢性溃疡经验简介
唐汉钧运用中药治疗下肢慢性溃疡经验简介
楼映;蒉纲;唐汉钧
【期刊名称】《辽宁中医杂志》
【年(卷),期】2007(34)2
【摘要】唐汉钧认为下肢慢性溃疡主要病机是久病正虚,气血瘀滞,营卫不畅,肌肤失养,复染邪毒、湿热下注所致。
“虚”、“瘀”为本,“腐”为标。
提出“祛瘀、补虚生肌”观点,治疗主张辨证分期,内外合治,标本兼顾。
内治当以益气健脾、扶正补虚以治本,活血通络、祛腐化湿以治标。
尤喜重用素有“疮家圣药”美称的黄芪,并在健脾益气化湿药中,加用藤、络、虫等行瘀调和营卫、活血通络的温通之品,在内治药物调理好患者全身气血状况的前提下,配合外治疗法,以使药力直达病所,促进溃疡愈合。
【总页数】2页(P138-139)
【关键词】下肢慢性溃疡;唐汉钧;祛瘀;补虚生肌;老中医经验
【作者】楼映;蒉纲;唐汉钧
【作者单位】上海市普陀区中医医院;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8;R275.9
【相关文献】
1.论唐汉钧教授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经验 [J], 顾宏平;唐汉钧
2.唐汉钧教授治疗下肢慢性溃疡的学术观点和临证经验 [J], 徐杰男;唐汉钧
3.唐汉钧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经验 [J], 顾宏平
4.唐汉钧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经验 [J], 李斌;王林扬;朱琳琳;唐汉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肾炎两例治验介绍
慢性肾炎两例治验介绍
佚名
【期刊名称】《福建中医药》
【年(卷),期】1957(000)003
【摘要】本两病例中曾用中医验方四道(防已黄耆汤、五皮饮、四苓散、六味地黄丸)加减共选用中药60余种。
其中20几种对本病治疗关系较大、它的作用主要是强壮利尿,健脾降血压,最主要的是促进恢复肾功能,现将四道验方和关系较大的20几种中药作简单的介绍,关于每种中药药理佗用的机转以及是否还有其他作用,我们还了解不够,望同道们指教。
【总页数】2页(P33-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特殊面瘫两例治验 [J], 白良川
2.临床治验两例 [J], 杨煜钧
3.慢性肾炎二例治验 [J], 黄伟震
4.双骨汤治验肾脾两虚型经漏2例 [J], 温晓军
5.慢性肾炎治验1例 [J], 李玉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汉钧教授运用膏方治疗外科疾病的经验
唐汉钧教授运用膏方治疗外科疾病的经验作者:张亚旭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8年第6期【摘要】唐汉钧教授在运用膏方治疗外科疾病方面独树一帜,既遵循先人经验,又不拘泥于古方,主张外病内治、辨病辨证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学术观点。
用药重视脏腑、气血、经络、阴阳的调理。
为后世医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中医膏方;名医经验;辨病辨证中医膏方,膏以剂型命名,中药加水煎煮、去渣取汁、蒸发浓缩而成。
膏者,膏滋之品,《广雅释言》“膏,泽也”,《集韵号韵》“膏,润也”。
膏方适宜“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也。
”[1] 方者,望闻问切、辨证立法后而为方。
膏方作为祖国医学一大瑰宝,历史源远流长,自先秦唐汉时期至近现代,逐渐发展为一门成熟的学科。
中医膏方的药效、作用机制、临床实践及疗效,经广大科学工作者探索发现、经众多医家实践后,迎来了主流的时期。
唐汉钧教授(1938 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终身教授,全国第三、四批全国名老中医经验继承班导师,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中医外科学会主任委员。
先生师承顾氏衣钵,行医五十余载,名声斐然。
他倾其所学,献身于临床,擅治中医外科诸疾,对痈疽疮疡、乳腺病、甲状腺病、周围血管病、糖尿病足、下肢慢性溃疡等外科疑难杂病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
先生主编、参编了《现代中医乳房病学》、《中国民间外治独特疗法》、卫生部“十一五”研究生教材《现代中医外科临床与研究》等30 余部著作,发表外科疾病论文100 余篇。
笔者有幸随先生侍诊。
茲将其经验略加整理,浅析于同道。
1 主要学术思想1.1 治病必求其本,治外必本诸内先生认为外科诸症虽发于表,而根在于内。
明? 汪机《外科理例》“外科者,以其痈疽疮疡皆见外,故以外科名之。
然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其如视诸掌乎。
”明? 陈实功《外科正宗》“七情六欲者,皆盗元气之贼也……诸病诸疮,尽皆出于此等之情欲也。
”先生继承前人临床经验并指出“外科病证大多发生在人体皮肉浅表,而发病的根源在里,病理变化在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的失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廷汉治疗慢性肾炎经验介绍【关键词】唐廷汉;慢性肾炎;辨治经验
唐廷汉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工作40余年,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尤擅长治疗肾病。
笔者随师临证近2年,受益颇丰,现将唐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CGN)的方法和思路作简要介绍。
1 以虚证为主,宜益肾健脾
CGN属中医“水肿”、“虚劳”范畴,主要症状为水肿及蛋白尿。
其病机是脾肾亏虚,水、湿、痰、瘀内阻。
脾虚运化不健,肾虚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湿流肌肤形成水肿。
脾主摄精,肾主封藏,若统摄、封藏失职,再加上脾肾代谢失常所产生的痰、湿、水、瘀等病理产物胶结不化,内阻脾肾之络,影响脾肾降浊功能的正常发挥,导致精微物质流失,出现血尿、蛋白尿等。
根据患者体质阴阳虚实以扶正固本,但只宜清补、平补、温补,慎用峻补,且应与祛邪相结合。
具体用药:偏气虚选用黄芪、党参、炒白术、山药、芡实等平和甘淡之品;血虚宜用生地黄、熟地黄、当归、炒白芍,慎用紫河车等血肉有情之品;偏阴虚选用生地黄、枸杞子、麦冬、女贞子、墨旱莲、山茱萸等滋而不腻之品;偏阳虚选用桂枝、干姜、葫芦巴、补骨脂、淫羊藿、制附片之类,且量宜大,尤其制附片、淫羊藿用量常在30~50 g以上,但服用时间不宜长,
运用时应停停用用,纠其偏而不伤正,但慎用壮阳药,如鹿茸、鹿角胶、阳起石等;否则,易使病情加重,促进肾脏免疫炎症反应,甚至导致肾功能不全。
2 以实证为主,宜清利湿浊、活血化瘀
CGN的基本病因为湿浊邪毒伤肾,风湿毒邪之气反复侵袭,内外相合,化为湿浊,湿浊毒邪长期蕴结于肾,则使CGN缠绵难愈。
多数CGN 患者舌苔表现为滑苔或腻苔,舌质黯红或黯淡,脉滑或弦滑,口干少饮,口苦而腻,且舌苔的变化与患者病情变化相一致。
唐师认为,各种感染及蛋白尿、血尿、氮质血症,均可出现湿浊毒邪的临床表现。
治疗早期宜选用清利湿热、化浊解毒之品,如半枝莲、连翘、白花蛇舌草、牛蒡子、蒲公英、白英等,且用量宜在20~30 g;甚至用雷公藤、昆明山海棠、龙葵、蛇蕾、火把花根、蚤休等清热力较强且有一定毒性的药物。
待病情渐稳定,湿热之邪渐化,则逐渐减去有毒性的药物,临床并酌加一些扶正培本的药物,以补益清利相结合,直至完全缓解。
宣泄湿浊之品常选用大黄(体虚者用熟大黄)、黄连、黄芩、紫苏叶、藿香、佩兰、苍术、薏苡仁、茯苓、猪苓、泽泻、石韦、车前子、白豆蔻、草豆蔻、白茅根、栀子之类以清利湿浊;且渗利之品宜量大,量小则不足以化湿利水。
待湿化肿消之后,不必联合应用,只选一二味佐之即可。
另外,因为湿热毒邪留滞体内,或热伤血络,血溢脉外,或湿热阻滞气机,气滞血瘀,而瘀血内停,与湿交阻,使病情加重,临床表现除舌质紫黯,
舌有瘀斑、瘀点,舌下络脉迂曲外,还表现血尿,以及血流变学改变、血小板聚集率增高等,常选用牡丹皮、丹参、川芎、赤芍、红花、益母草、水蛭、鬼箭羽、白茅根等活血化瘀、凉血止血,效果良好。
3 临证辨治
本病无论水肿存在与否,均表现为本虚标实之证。
本虚为脾肾亏损,标实为湿浊、瘀血等,伴水停为患,有时兼有外邪。
治疗应以标本兼顾,重在祛邪为原则。
唐师多年来治疗肾病,均从健脾益肾、泄浊利湿、活血化瘀法入手,均获良效。
基本方为:黄芪30 g,炒苍白术各15 g,薏苡仁30 g,丹参30 g,连翘20 g,续断20 g,茯苓30 g,车前子30 g,白花蛇舌草30 g,益母草30 g,白茅根30 g,山药30 g,大黄(后下)10 g(体虚用6 g或用熟大黄)。
水煎温服,每日1剂,15 d为1个疗程。
水肿甚加泽泻30 g、猪苓30 g;畏寒肢冷者加制附片(先煎)30 g、淫羊藿30 g;尿蛋白久不消失加炒牛蒡子、蝉蜕、紫苏叶;血尿加白茅根、女贞子、墨旱莲、炒地榆、三七粉(吞)、小蓟、藕节;高血压者加杜仲、钩藤。
上述治疗后,若症状缓解,蛋白尿持续(+)或(±),肾功能正常或肾功能不全者,拟用益肾健脾散巩固疗效。
药用:黄芪100 g,白术、茯苓、薏苡仁、山药、芡实、山茱萸、太子参、沙苑子、菟丝子、防风、丹参、覆盆子、杜仲各60 g,半枝莲、炒牛蒡子各90 g,冬虫夏草60 g。
若肾阴不足加枸杞子60 g、龟甲50 g;若肾阳不足加淫羊藿、补骨脂、葫芦巴各50 g,韭菜子30 g。
诸药共烘干细末为散,每日2~3次,每次6 g;或粉碎后过100目筛,消毒后装入0#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