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教案
《中庸》教案设计知识目标与评估方式
《中庸》教案设计知识目标与评估方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第一章,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庸”的定义、意义及其在道德修养中的应用。
涉及教材的章节为《中庸》第一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庸》的作者、背景及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2. 通过学习《中庸》第一章,使学生掌握中庸的基本概念,提高道德修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古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中庸》第一章的词句解析、中庸之道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中庸》教材、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孔子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中庸之道的学习。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庸》第一章的词句,分析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道德修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运用中庸之道进行思考,完成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中庸》第一章中庸之道2. 主要内容:a. 中庸的定义b. 中庸的意义c. 中庸在道德修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中庸》其他章节,深入了解中庸之道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同时,鼓励学生将中庸之道应用于日常生活,提高道德修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度。
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评估性。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和针对性教学。
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设计。
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清晰度。
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指导性。
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性和有效性。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度《中庸》的教学内容应确保对经典原文的准确解读,同时深入挖掘其哲学思想和道德理念。
中庸初中教学教案
中庸初中教学教案年级:初中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庸》的背景知识,理解其含义和价值。
2. 通过学习《中庸》,培养学生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品质。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中庸》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中庸》的原则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中庸》的古文表述和理解。
2. 如何将《中庸》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中庸》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2. 学生准备《中庸》的文本和注释。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中庸》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成书时间、地位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庸》的了解和期待。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中庸》文本,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查阅注释。
2. 学生总结《中庸》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讲解《中庸》的重点和难点。
2.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中庸》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中庸》的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中庸》的重要性和价值。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复习心得和疑问。
二、案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呈现与《中庸》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2. 学生运用《中庸》的原则和方法,对案例进行解读和评价。
三、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中庸》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中庸》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024年《中庸》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2024年《中庸》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第一章,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以及“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庸》中关于人性、道德和教育的基本观点,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
2. 培养学生遵循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中庸》中关于“性、道、教”三者关系的理解,以及“中和”思想的领悟。
教学重点:第一章的核心观点,文言文阅读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庸》注解、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孔子的教育故事”,引发学生对教育的思考,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庸》。
2. 新课内容展示:展示多媒体课件,讲解《中庸》第一章的文言文,分析“性、道、教”三者关系,阐述“中和”思想。
3. 例题讲解:以“天命之谓性”为例,解释文言文中的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中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性、道、教三者关系2. 中和思想3. 第一章重点句子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中庸》第一章,并解释关键词。
(2)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践行中和思想。
2. 答案:(2)根据个人理解,合理解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中庸》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大学》、《论语》等经典著作,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提高自身素养。
同时,关注社会热点,学会运用中和思想分析问题,指导实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对《中庸》中“性、道、教”三者关系的理解。
2. “中和”思想的领悟与实践。
大学中庸教案
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一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和《中庸》的基本思想。
2. 学习《大学》和《中庸》中的经典语句,体会其内涵。
3. 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 《大学》的“三纲领”和“八条目”。
2. 《中庸》的“中正平和”思想。
教学难点:1. 《大学》和《中庸》中某些语句的理解。
2. 如何将《大学》和《中庸》的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学准备:1. 《大学》和《中庸》的原文。
2. 相关的注释和译文。
3.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和《中庸》的作者、成书背景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两部著作在儒家经典中占有重要地位?二、讲解《大学》1. 介绍《大学》的“三纲领”和“八条目”。
-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讲解每个概念的含义和相互关系。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些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讲解《中庸》1. 介绍《中庸》的“中正平和”思想。
2. 讲解“中”和“和”的含义。
3. 分析“中正平和”在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大学》和《中庸》中的哪些思想对你最有启发?2. 各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学》和《中庸》的思想对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指导意义。
2. 布置课后作业:阅读《大学》和《中庸》的相关章节,撰写心得体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大学》和《中庸》中哪些思想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二、深入探讨1. 讲解《大学》中“修身”和“齐家”的关系。
2. 讲解《中庸》中“中正平和”与“和而不同”的区别。
3. 分析这两部著作中关于“人”的论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中庸》教案
《中庸》教案《中庸》教案1一、经典回放:二、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
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中庸》教案2一、导入情景设置:1、名牌包:好看,价格贵;普通包:不好看,但价格便宜。
怎么办?――在价格可以接受的情况下,买相对有档次的较好看的包。
(这是一种折衷、调和的做法,在矛盾中求统一)2、县官老爷断案:有一个贼偷了人家的钱袋,被抓到了,送至衙门。
见了县官老爷贼不服气的说:“是这个人把钱袋拿在手里,还晃来晃去,发出些叮叮当当的声音。
我偷钱完全是他诱惑的。
”县官老爷一时没了主意,想想贼说得也有道理,于是判处两人都有罪,各打五十大板。
为何两者都是走中间路线,却有错有对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庸之道》,看看孔子给了我们怎样一个标准。
二、整体感知自读课文,概括每一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何谓中庸之道?三、文本探究(一)、何谓中庸1、过犹不及――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2、探讨:中庸之道是否就是折衷主义?(二)、中庸的原则1、4.10则: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义1.12则: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说明“中庸”是以人道主义和社会公正为原则的,是具有是非标准的一种道德。
表现:13.24则、17.13则――君子与乡原的区别2、探讨:在17.13则中孔子批评了好好先生之流,但在17.24则中孔子又批判了“称人之恶者”、“居下流而讪上者”、“勇而无礼者”、“果敢而窒者”、“徼以为知者”、“不孙以为勇者”、“讦以为直者”,这前后思想是否矛盾?――孔子说过:“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中庸》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中庸》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第一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庸之道”、“君子的品质”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庸》的基本观点,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2. 培养学生具备君子的品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3. 引导学生将中庸之道运用到生活中,提高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君子品质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新课内容:讲解《中庸》第一章节,分析中庸之道、君子品质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3. 例题讲解:以一道道德判断题为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做到中庸之道。
六、板书设计1. 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和而不同2. 君子品质仁爱礼貌诚信智慧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中庸之道。
2. 答案:学生需从自身实际出发,阐述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并提出具体实践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中庸》全文,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提高自身修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对《中庸》有一定的了解,将中庸之道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培养君子的品质,为实现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解读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的设计5. 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解读《中庸》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深邃且富有哲理。
《中庸》教案
《中庸》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师板书课题,简述“中”“和”的本意。
二、初读课文(一)学生借助注音与解释自由读课文。
(二)检查朗读:1、检查注音:指导读好“位焉”“育焉”这两个词。
2、检查注释:结合注释理解中(zhong):符合。
节:节度法度。
致:达到3、检查课文朗读:指明读课文,正音,随机表扬。
4、小组合作,联系上下文理解没有注释的词语,学生汇报词语及所在句子的意思。
5、、齐读课文。
三、朗诵背诵过渡语:读书越读越有滋味,比较古文与现代文不同读法,古文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读到入情还会摇头晃脑,体会古人读文的感受。
(一)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齐读、男女合作读、赛读)(二)学生填空式背诵。
四、理解意思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五、列举事例“中”“和”所遵循的原则。
六、诵读传唱第二章教学目标:1、熟读《中庸》第二章《天生我才必有用》,大致了解其内容,并背诵。
2、准确理解相关重点词的意思。
3、能从中受到启发,在生活中应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教师出示《中庸》第二章1、老师领学生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注意正确停顿。
3、请和同桌一起读一遍,请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如果发现他读错,马上帮他纠正,好吗?4、试着自己读一读。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
《中庸之道》教学教案第一章:中庸之道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庸之道的概念和起源。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中庸之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1.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的定义和起源。
中庸之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中庸之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实践。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的定义和起源。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庸之道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章: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基本原则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2.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和而不同。
中庸之道基本原则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庸之道基本原则在个人修养中的应用。
第三章: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庸之道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让学生掌握中庸之道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技巧。
3.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在家庭关系中的应用。
中庸之道在友情关系中的应用。
中庸之道在职场关系中的应用。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在家庭、友情、职场关系中的应用。
角色扮演法:模拟不同人际关系场景,让学生实践中庸之道。
第四章: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提升自身素养。
4.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的关联。
运用中庸之道提升自身素养的方法。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自我反思法: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行为,寻找提升素养的方法。
第五章: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弘扬中庸之道。
5.2 教学内容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弘扬中庸之道的途径。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弘扬中庸之道。
第六章:中庸之道与道德修养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与道德修养的内在联系。
大学__中庸__国学教案
教学对象:初中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中庸》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并吸收其中的精华。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大学·中庸》的基本内容。
2.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中庸》中的文言文。
2. 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大学·中庸》的背景和作者。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大学·中庸》吗?它有什么特点?二、新课讲解1. 讲解《大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三纲八目等。
-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讲解《中庸》的基本内容,包括诚、中庸等概念。
- 诚:诚意,指真诚、诚实。
- 中庸:指中正、适度。
3. 结合《大学·中庸》中的文言文,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思想。
三、课堂活动1. 让学生分组讨论《大学·中庸》中的经典语句,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大学·中庸》中的思想?四、总结1. 总结《大学·中庸》的基本内容。
2. 强调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思想。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阅读《大学·中庸》全文,并做笔记。
2.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大学·中庸》的读书心得。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互动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阅读《大学·中庸》的情况和读书心得的质量。
教学反思:1.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3. 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吸收其中的精华。
《中庸》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中庸》是我国经典的儒家经典之一,以其思想精深、内容丰富而被广泛传扬。
然而,如何将这一经典的思想传授给学生,让他们真正理解和应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三个方面进行讨论和探究。
一、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旨在通过对《中庸》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原则和道德观念,领会其精神内涵,发展他们的人文素养。
同时,帮助学生掌握《中庸》中所涉及的常用汉字,提高他们的中文水平。
2.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中庸》的教材解读、经典名言解析、生活实例分析等内容。
3.教学方法针对《中庸》这一经典的学习,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情境教学等。
二、教学案例分析1.课堂讲授在课堂讲授环节中,我将《中庸》中的核心思想和关键内容进行详细的解读、分析和讲解,例如“中庸之道”,“治世之道”等概念,以及其中的经典名言,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君子之道,殷勤人事,而后求之。
”2.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环节中,我让学生分解经典名言,并运用生活实例加以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其中的道理。
例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这句经典名言,可以引申为仁者心态坦荡,不会因谩骂、挑衅等行为而失去自我;知者头脑清晰,能够理性看待事物,不会被情绪带偏。
3.情境教学在情境教学环节中,我会从日常生活中选出符合《中庸》理念的场景,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这样可以有助于他们学以致用,将道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当我们遇到挫折、困难时,可以以仁厚态度迎接生活的种种变故;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应当恪守中道之礼,尽力做到与人和睦相处,不偏不倚地行事。
三、教学反思1.教学中的不足尽管本次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方面,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足够的互动性。
另一方面,教学内容过于灌输性,缺少启发性和创意性,难以使学生产生深入思考和领悟。
2.教学的改进方向针对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我将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讲授环节、学生互动环节、案例分析环节等多个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力,通过实践案例来深入掌握儒家文化的真谛,从而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大学中庸的教案
教案:《大学》中庸之道课程目标:1. 了解《大学》中庸之道的内涵和意义;2. 掌握中庸之道的实践方法和原则;3. 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品质;4.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伦理观念。
教学准备:1. 教材:《大学》文本;2.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案例等;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简要介绍《大学》的地位和作用;2. 引出中庸之道这一核心理念;3. 提问:什么是中庸之道?为什么它重要?二、讲解中庸之道(20分钟)1. 讲解中庸之道的定义:不偏不倚,恰到好处;2. 分析中庸之道的内涵:仁、义、礼、智、信等;3. 举例说明中庸之道的实践方法:如言行一致、适度饮酒等;4. 强调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中的重要性。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分配案例:提供几个关于中庸之道的实际案例;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分析案例中庸之道的作用和意义;3. 分享讨论成果: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结果;4. 教师点评:总结案例中的中庸之道,引导学生正确理解。
四、中庸之道与个人修养(20分钟)1. 讲解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方面的应用:如谦逊、宽容等;2. 分析中庸之道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如和为贵、和谐共处等;3.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不足;4. 提供改进建议,鼓励学生积极实践。
五、中庸之道与社会和谐(20分钟)1. 讲解中庸之道在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如公平正义、和谐发展等;2. 分析中庸之道在我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中的体现;3. 讨论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挑战;4.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谐,提出建设性意见。
六、课堂小结(10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中庸之道的内涵和意义;2. 强调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中的重要性;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实践中庸之道,提升自身品质;4. 提醒学生关注社会和谐,为构建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了中庸之道的内涵和意义,掌握了实践方法。
《大学》《中庸》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大学》《中庸》的基本内容,掌握其核心思想。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大学》的核心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中庸》的核心思想:中庸之道,至诚至善。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中庸》中的古文,把握其内涵。
2. 将经典思想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大学》《中庸》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讲授新课1. 《大学》(1)讲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2)分析《大学》中的“三纲领”和“八条目”,让学生了解修身的方法。
(3)结合实际,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大学》的思想。
2. 《中庸》(1)讲解“中庸之道”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分析《中庸》中的“至诚至善”,让学生明白如何做到真诚善良。
(3)结合实际,探讨如何在人际交往中运用中庸之道。
(三)课堂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大学》《中庸》的理解和感悟。
2.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经典思想。
(四)总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学》《中庸》在个人修养、社会道德方面的指导意义。
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学习经典,提高自身素质。
五、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书籍,深入了解《大学》《中庸》的内涵。
2. 撰写一篇关于《大学》《中庸》的学习心得,字数不少于500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大学》《中庸》的核心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经典,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注重将经典思想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经典的价值。
中庸教案设计
中庸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中庸》。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之一,主要阐述了中庸之道。
课文内容包括中庸的定义、中庸的作用、中庸的实践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庸的定义和内涵,掌握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2. 培养学生运用中庸之道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和理解,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中庸的定义、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难点:中庸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讲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人际关系、学习工作等方面,让学生体会到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2. 讲解课文:教师带领学生逐段解析课文,让学生理解中庸的定义、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并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论据和论证方法。
3. 随堂练习:教师提出一些与中庸之道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些与中庸之道相关的例题,如人际关系处理、道德行为选择等,让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进行分析和解题。
5. 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和应用,互相学习和交流。
六、板书设计板书课题:中庸之道板书内容:中庸定义:不偏不倚,中立而不改中庸作用:调节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和谐中庸实践:守中道,用中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答案:中庸的定义是不偏不倚,中立而不改。
中庸的作用是调节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和谐。
中庸的实践方法是守中道,用中道。
例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要保持中立,不偏袒任何一方,以公平公正的态度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和谐的状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阅读其他儒家经典,进一步了解儒家思想,将中庸之道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第《中庸》教案
第《中庸》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中庸》的第一、二章内容。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阐述了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为人处世原则。
详细内容包括:第一章“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第二章“仁者,人也。
亲亲为大;义者,宜也。
尊贤为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含义,认识到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中庸》,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道德素养。
3. 使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对中庸之道的理解,文言文阅读技巧。
重点:《中庸》第一章、第二章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中庸》注释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2. 课堂讲解(20分钟):详细解读《中庸》第一章、第二章的内容,分析文言文词汇、句式,解释中庸之道的含义。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道关于中庸之道的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翻译《中庸》第一章、第二章的句子,并解释其中蕴含的中庸之道。
5.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中庸之道,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七、作业设计1. 翻译《中庸》第一章、第二章的句子。
2. 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中庸之道。
3. 思考题: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认识。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中庸之道的含义。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进一步了解儒家思想。
板书设计:《中庸》教案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第二章二、教学目标:理解中庸之道、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文言文阅读技巧三、教学难点与重点:中庸之道、文言文阅读四、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黑板、粉笔、课本、注释本七、作业设计:翻译、举例、思考题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学效果、阅读推荐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中庸》第一章、第二章的内容解读。
《中庸之道》教案1
《中庸之道》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首章,详细内容涉及“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理念,着重探讨中庸之道的哲学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掌握其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运用中庸之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提升个人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重点: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庸》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新课内容:详细讲解中庸之道的概念、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a. 天命之谓性:介绍中庸之道的人性观。
b. 率性之谓道:阐述中庸之道的行为准则。
c. 修道之谓教:讲解中庸之道的修养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讨论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中庸之道》2. 主要内容:a. 天命之谓性b. 率性之谓道c. 修道之谓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和课堂所学,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要点:正确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程度,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中庸》全文,深入研究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提高自身修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2.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
3. 作业设计中的答案要点。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入探讨。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强调“不偏不倚”,既非过于偏向一端,也非完全中立,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中庸》教案设计开发学生思维特长与创造力
《中庸》教案设计开发学生思维特长与创造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第一篇的前三章,详细内容如下:1. 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 第二章: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3. 第三章: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庸》的基本观点,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 培养学生运用古典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特长与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中庸》中的哲学思想,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学重点:掌握《中庸》前三章的核心观点,学会分析、解读文言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中庸之道的思考。
2. 新课内容讲解:a. 逐句解读第一章,分析天命、性、道、教之间的关系。
b. 讲解第二章,阐述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理解不可离道的原因。
c. 解读第三章,强调君子在道德修养方面的要求。
3. 例题讲解:结合前三章的内容,设计一道思考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并互相交流讨论。
六、板书设计1. 第一章:天命→性→道→教2. 第二章:道的重要性3. 第三章:君子的道德修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前三章的内容,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并举例说明。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生活、学习等方面进行阐述,体现中庸之道在实际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中庸》全文,深入了解中庸之道,提高自己的思维特长与创造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中庸之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中庸》中的哲学思想,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例题讲解:结合前三章的内容,设计一道思考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中庸》18则教案
《中庸》18则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庸》第十八章,主要涉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
详细内容如下:1. 第十八章全文解读;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3. 分析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家庭和谐、国家治理和世界和平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庸》第十八章的内涵,掌握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2. 培养学生运用中庸之道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中庸之道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2. 教学重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方法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中庸》第十八章打印稿、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案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2. 新课导入:介绍《中庸》第十八章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本章内容;3. 文本解读:详细讲解第十八章的内容,分析中庸之道在个人修养、家庭和谐、国家治理和世界和平中的作用;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的应用;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中庸之道;7. 课堂拓展: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践行中庸之道的经历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中庸》第十八章2. 主要内容:修身: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宜家、宜室、家和万事兴治国:仁政、德治、天下为公平天下:和平、共处、世界大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中庸之道的理解;(2)举例说明中庸之道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应用。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中庸》其他章节,深入了解儒家思想,提高自身修养。
同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运用中庸之道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素养。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中庸》的基本内容,把握其核心思想。
2.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4. 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 《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
2. 《中庸》的“中庸之道”思想。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中庸》中的一些古文词汇和句子。
2. 把握《大学》《中庸》中的深层含义。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大学》《中庸》原文及相关解读资料。
2. 学生准备《大学》《中庸》原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中庸》的作者、成书背景和地位。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学》《中庸》会被列为儒家经典?二、诵读教学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大学》《中庸》原文,注意字音、字义、句读。
2. 学生分组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3. 教师讲解一些古文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原文。
4.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大学》《中庸》的理解和感悟。
三、解读教学1. 教师讲解《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
2. 教师讲解《中庸》的“中庸之道”思想,引导学生认识中庸之道的价值。
3.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大学》《中庸》的理解和感悟。
四、总结1. 教师总结《大学》《中庸》的核心思想,强调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大学》《中庸》中的道德观念。
五、课后作业1. 学生背诵《大学》《中庸》中的经典语句。
2.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大学》《中庸》的感悟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诵读、解读、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大学》《中庸》的基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3. 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将《大学》《中庸》中的道德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
《中庸》教案
《中庸》
连会小学卢少泉
教学目的:
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其意义。
2、了解《中庸》是儒家的伦理思想,体验《中庸》(二则)的思想精髓。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其意义。
难点是:了解《中庸》是儒家的伦理思想,体验《中庸》(二则)的思想精髓。
教学准备:了解《中庸》简介,收集《中庸》(二则)的材料及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出示《中庸》(二则)原文图片。
2、学生说理解、了解,你们知道这篇文章吗?师介绍其文化背景。
3、揭示课题:第一单元:经典驿站:3.《中庸》(二则)
二、学生自学标注课本
1、学生自读经典驿站《中庸》(二则)原文。
2、结合注释诵读、理解《中庸》(二则)原文,标注课本,重点记忆
三、小组汇报交流互动
1、《中庸》简介:《中庸》和《大学》原为汉代大儒戴圣所编定的《礼记》四十九篇中的两篇,到了宋代,才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与《论语》《孟子》一起被称为“四书”。
二书成书于秦汉之际,《大学》的作者至今不明;《中庸》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撰,但其中还有一部分不是子思所写。
中庸,是儒家伦理思想。
“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庸”,有常道、平常等意。
2、小组讨论,结合注释理解《中庸》第一段的文意。
3、指名学生汇报。
4、试背《中庸》第一段。
四、巩固总结
说说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了解儒家认为人性是由上天赋予的,是善的。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充分开发人们心中本有的“道”。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节选》教案项城一高——史明才——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讨论、交流2、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容原则。
教学难点: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理解。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
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文化背景《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孔鲤,字伯鱼,早卒;伯鱼生孔伋,字子思。
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
子思学于曾子,孟子学于子思,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三、《中庸》的主题思想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
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四、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1、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
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
(课文注解)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
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
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
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五、整体把握,疏通文意板书第1段文字:第一章(纲领)第2段文字:第二章(知人)第3段文字:第三章(正心)第4段文字:第四章(正心)第段文字:第二十章(治国)六、作业背诵第二、三课时一、检查背诵二、阅读感知,分析文本(一)第一章1、第一章首先提出了“性”“道”“教”三个概念,请解释这三个概念,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性”指上天赋予人的本性、天理(包括仁爱道义等)。
即:天赋禀性特质。
“道”指人依照上天赋予人的正理行事(遵循本性做事)。
“教”指修明道德,规范人的行为,使其完善。
“性”是上天赋予,“道”是“性”的表现,“教”为“道”服务。
2、实现“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
第一章中提出了了慎独自修的原则,思考(1)这一原则的意思是什么?(2)怎么慎?(3)为什么要慎独?【提示】(1)意思是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要坚持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必由之路。
(2)人不闻不睹之时亦谨慎警戒。
即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3)因为“明道”非常重要,“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因为“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慎独自修是实现中庸之道的三原则之一,也是必由之路。
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或者是“细节决定成败”。
3、什么是中庸(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
”情感未发为中发而中节为和,恰如其分即中庸。
也就是说,情感在内心时,是一种适中的状态;表达出来后,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不及”,没有充分表达,二是符合节度,合适而恰当,三是表现得过分。
第二种就叫中和、中庸。
“中庸之道”就是通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原则与方法达到最合适最恰当的状态。
这个中间状态,标准状态是“天道”所要求的状态。
“过犹不及”,离开了这个状态,都不合“中庸之道”。
4、中庸之道有何作用意义?大本达道,可使“天地位”“万物育”,达到“太平和合”。
(二)第二章【解析】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的。
”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其实质却都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
宋玉笔下的大美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中庸就是恰到好处,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小人肆无忌惮为什么是反中庸?请举例说明。
(三)第三章【分析】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
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就比较容易做到了。
要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难以做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小康”,这就比较容易做到了。
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而加以提倡呢?(四)第四章1、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不能推行弘扬,原因是什么?聪明的人对它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认识又不到位;贤人做得太过了,无能之辈又做得不够。
2、说人每天吃饭而不知其味的目的是什么?比喻人们对“道”缺乏自觉性,虽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事,但由于自觉性不高,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做得过了头就是做得不够,难以达到“中和”的恰到好处。
所以,提高自觉性是推行中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
(五)第二十章(一)这一段论述了“中庸之道”的另一内容“三达德”,即运用中庸之道处理好五种人际关系须具备的三种品质。
说说为什么“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好学近乎知:好学则能格物致知,通晓自然人类古今远近,智慧自出。
力行近乎仁:努力行善则能爱人立人达人,扶危济困。
知耻近乎勇:一个人只有知道羞耻,才能够勇于改正错误,勇于弥补自己的不足,迎头赶上别人,从而免于羞耻。
“勿忘国耻”,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知道羞耻,才能够发愤图强,富国强兵。
这里提出了实现中庸之道的前提:三达德(六)第二十章(二)1、第六段论述了“中庸之道”的第三个内容“九经”,它们是运用“中庸之道”治理国家应做的九顶具体工作,“九经”指?修身(修养自身)、尊贤(尊重贤人)、亲亲(爱护亲族)、敬重臣(敬重大臣)、体群臣(体恤群臣)、子庶民(爱护百姓)、来百工(劝勉工匠)、柔远人(优待远客)、怀诸候(安抚诸候)实际也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是达到“太平和合”的重要措施和保证。
关于治理天下国家的九条原则,方方面面,实际上是《大学》里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个阶段的具体展开。
是实用的统治学理论。
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里面包含的“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的思想。
这与孔子所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相近,都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或者说是“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值得我们贯彻实际生活中去,而不仅仅适用于政治范畴。
2、“中庸之道”的内容包括“五达道”,即运用中庸之道可以处理好五种人际关系,达到“太平和合”,这五种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七)第二十章(三)1、最后一段论述了实现“中庸之道”的另一原则是什么?做到真诚,至诚尽性,“固执之”。
2、为什么要“至诚尽性”“固执之”?因为中庸之道即天道,至诚则“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3、怎样才能做到“至诚尽性”?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不放弃,笨鸟勤飞4、最后一段,有一个“五步”学习法可资借鉴,这个方法是?说说你对这个学习方法的认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意思是,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慎重地思考,明晰地辨识,坚定地实践。
这个方法不仅对学习过程做了明确的划分,体现了学思结合、学问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等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强调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充分肯定了勤奋学习的精神的重要性。
三、写法探究《大学》和《中庸》中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请将《中庸》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
【提示】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孔子的这段话,强调了好学、力行、知耻是修身的方法,而知道了修身的方法,就知道了治人的方法,知道了治人的方法,就知道了治理天下的方法,从修身到治人到治天下,前者都是后者的前提,构成的是条件关系。
四、深化拓展1.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折中主义]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
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
(《新华词典》“折中主义”是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
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
中庸并非是无原则的调和,而是在一定的“道”(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统一。
分析下面几个例子,区分它们是合乎中庸之道还是采取折中主义。
A、宋玉笔下的东家之子(大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B、两个小偷争吵,一个说自己自己只分了五十元,而对方拿了一百元。
有人过去调解,说各拿七十五元就可以了。
C、一乡的人都喜欢的人,比不上一乡中好人喜欢、坏人讨厌的人。
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E、爱栽花,不栽刺,时刻注意为自己开退路、留后路,说违心话,办违心事,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提醒的不提醒,该揭露的不揭露;前怕狼后怕虎,遇到矛盾绕道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2、中庸之道在现在往往被人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你觉得这是否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好好先生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
有人问他身体怎样,他说“好”。
有人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说“好”。
他的妻子便责怪他:“人家以为你有德行,才把自己的噩耗告诉你,你怎么反倒说‘好’呢?”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