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本质上是一部“兵书”(1)
国学宝典《道德经》的介绍
【导语】《道德经》⽂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治国、⽤兵、养⽣之道,⽽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意深奥,包涵⼴博,被誉为万经。
下⾯是⽆忧考分享的国学宝典《道德经》的介绍。
欢迎阅读参考!1.国学宝典《道德经》的介绍 《道德经》,春秋时期⽼⼦(李⽿)的哲学作品,⼜称《道德真经》、《⽼⼦》、《五千⾔》、《⽼⼦五千⽂》,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分家前的⼀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治国、⽤兵、养⽣之道,⽽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意深奥,包涵⼴博,被誉为万经。
《道德经》是中国历最伟⼤的名著之⼀,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字发布量极多的⽂化名著。
2.《道德经》内容简介 《道德经》,⼜称《道德真经》、《⽼⼦》、《五千⾔》、《⽼⼦五千⽂》,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分家前的⼀部著作,为其时诸⼦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李⽿)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1]。
⽂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治国、⽤兵、养⽣之道,⽽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意深奥,包涵⼴博。
《道德经》的总字数因为版本不同⽽有所差异:马王堆帛书,甲本为5344字,⼄本为5342字(外加重⽂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为5201字(外加重⽂94字),王弼《⽼⼦道德经注》为5162字(外加重⽂106字),傅奕《道德经古本》为5450字(外加重⽂106字)。
现代《道德经》通⾏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数为5162字。
传统文化名篇选集
传统文化名篇选集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寄托和历史记忆。
它包含了文学、艺术、哲学、道德等方面的丰富内容,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带来一些传统文化的名篇,让我们一起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1. 《论语·学而》《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的《学而》一章被誉为中国道德教育的根本篇章。
它通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这一篇章中有许多名句,比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都给了我们很好的道德启示。
2.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
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众人物为主线,以贾府的荣辱兴衰为背景,展现了封建社会的众生相和人性的复杂。
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并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众多典型人物的形象,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瑰丽壮丽的仕途世界。
3. 《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巨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纪传体通史。
作者司马迁以生动的笔触,详细叙述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伟大人物的事迹。
《史记》的文风简洁明快,语言优美,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它不仅记载了历史,更是一部丰富的人文典籍,深刻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4. 《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者老子的思想总结和哲学言论。
《道德经》是《老子》中最为重要的篇章之一,它以道德为中心,阐述了“道”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道德境界。
其中的“道可道,非常道”等名句使人们对于人生、自然、宇宙有了更深的思考。
5.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之一,是中国军事学的重要经典。
孙子以军事战争为背景,系统阐述了兵法的基本原则和战争策略。
这部著作不仅在中国具有极高的地位,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它不仅是一部兵书,更是一本智慧的宝库,对于领导、管理和战略规划都有着深远的启示作用。
以上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一些传统文化的名篇,每一部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相关论述
《道德经》《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1],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道德经》,东周春秋末周收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
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诞生,诞辰: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现址河南鹿邑太清宫镇。
著书《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八十一章。
修道而长寿,大概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或说二百余岁。
与孔子(前551-前479)同时,长孔子20余岁。
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数次求教天道问老子,言老子“犹龙”。
右图为怀禅微刻《道德经》全文怀禅微刻《道德经》全文作品基本信息【名称】怀禅微刻《道德经》【材质】朱砂红博古方章【规格】12.0×3.5×3.5cm【作者】怀禅(详见:怀禅八大刻)【年代】1998年【编号】H284怀禅微刻《道德经》H284朱砂红博古方章12.0×3.5×3.5cm国学油画RSD组合—刘念创作的《老子归来》老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经过专家大量考证及考古发掘,终于证实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里位于现在河南鹿邑县。
具体姓名史料中也颇为不全。
“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楚简老子道德经》窦中亮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甲乙两本帛书《老子》,是西汉初年的版本,《德经》在《道经》之前。
论老子的军事思想
论老子的军事思想摘要:《老子》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军事哲学思想。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战略思想的核心;后发制人是老子战略思想的基本方针;以奇用兵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知人”、“自知”、“胜人”、“自胜”是老子的军事指挥原则。
而且, “不以兵强天下”的朴素唯物主义战争观、“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的军事认识论和“以奇用兵”、“柔弱胜刚强”的战争指导思想, 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但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深入发掘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 取其精华, 避其糟粕。
关键字:老子思想军事反战柔引言: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一、老子与《老子》1老子与《老子》简介(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老子哲学》主要思想老子的思想体现在人生的哲学上时,就是无欲——无私、无为——无争,前者是修己的根本,后者是处人的原则,因为无欲所以能够知足,因为不争说以能够谦和;知足者常乐,谦和者者受益。
经典古籍《道德经》介绍
经典古籍《道德经》介绍老子的经典《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道德经》,在其流传过程中,不断有后人增删、意改,而在其传抄刊印过程中又有错置等情况发生,从而形成了老子道德经一书极其复杂的版本问题。
《道德经》,东周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在陕西写成,据《楼观先师传》和《楼观本记》载,周昭王二十五年,尹喜候西游入秦的老子至函谷关,在楼南高冈筑台(位于现陕西周至县终南山北麓楼观台),老子述《道德经》五千言以授之,在这里写出了这部凝结了华夏智慧的绝世之作,故此处胜迹又称楼观台。
《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八十一章。
老子,修道而长寿,大概活了一百六十余岁,或说二百余岁。
与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同时,长孔子20余岁。
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数次求教天道问老子,言老子“犹龙”。
国学油画RSD组合—刘念创作的《老子归来》老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经过专家大量考证及考古发掘,证实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里位于河南鹿邑县。
具体姓名史料中也颇为不全。
“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楚简老子道德经》窦中亮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甲乙两本帛书《老子》,是西汉初年的版本,《德经》在《道经》之前。
现在可见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版本最为原始、古朴。
此本校注,参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等书。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
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的治国方略,在经济上可以缓解人民的压力,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一定作用。
老子《道德经》本质上是一部“兵书”
老子《道德经》本质上是一部“兵书”老子的《道德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历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派人认为老子的《道德经》不是一部兵书。
这是当前大多数人的普遍看法。
其中的一些人,把《道德经》纳入了文学范畴,形成了“老子文学”;另一些人,从老子《道德经》的一些哲言、哲理之中去感慨生活,认识人生和社会,形成了“老子思想”,认为《道德经》是一部思想、哲学著作。
一派人怀疑《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这些人为数极少。
其中,就以毛泽东为代表。
他们觉得《道德经》“像”一部兵书,但是,可能感到书中的兵法思想说得较少,显得不够份量,于是只是怀疑罢了。
一派人认为《道德经》就是一部兵书。
这些人为数更少。
主要就是四川峨眉武术盘破门的一些弟子。
笔者就持这种看法。
为什么会各说不一?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对老子生平事迹的研究上出现了盲区,是人们对老子的“武学人生”缺乏了解所致。
那么,老子的武学人生如何?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乃周朝人。
他在周朝当过史官,之后弃官不做,西出函谷关,来到了伏羲家乡四川并在峨眉山九老洞修道。
老子著《道德经》,并缔造了武术,创建了武学,创立了武术盘破门,开创了中国武术以及中国武学文化之先河。
其间,老子也开创了中国的修行道学,而成为了中国道家的开山鼻祖。
老子的《道德经》不仅缔造和建构了完整、系统、科学的打法理论,从而将“武打”变成了“武术”,而且揭示和阐明了“德”对“道”的制约和规范,形成了“以德治道”的“武学”思想,从而揭示了阶级社会的文化本质,就在于“武学”文化。
同时,在实践上,老子一是创造了“盘破”手法和打法,二是创造了“桩”和“桩法”,三是创造了“走盘”打法和功法。
并创建了盘破武术拳门。
由此,老子的武术和武学就基本以门派性的、规范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正是如此,老子的武术、武学思想和实践,都基本被四川峨眉武术盘破门弟子一代代的流传下来,保存至今。
然而,这老子的武术生平,至今却鲜为人知。
这个事实表明:在对老子生平事迹的研究上出现了盲区。
中外名人评价《道德经》,不愧万经之王
中外名人评价《道德经》,不愧万经之王展开全文《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
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
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历史评价司马谈(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之父)在《论六家要旨》中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司马迁在《史记》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无成执,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
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多明也。
”晋代哲学家王弼:“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
噫!崇本息末而已矣。
”唐玄宗:《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
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
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
宋太宗: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中。
宋真宗赵恒:“老子《道德经》,治世之要”。
欧阳修:“老子为书,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
”(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杂说》卷上)苏辙:“言至道无如五千文。
”明太祖朱元璋:“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
”清未思想家魏源:“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老子》救世之书也。
故二章统言宗旨。
此遂以太古之治,矫末世之弊”。
严复在《老子道德经评点》中说:“夫黄老之道,民主之国之所用也。
故能‘长而不宰’,‘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兵强则灭-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兵强则灭-老子》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兵强则灭-老子》原文及鉴赏【导语】:[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及观点(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及思路脉络简要梳理)
老子道德经主要内容及观点(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及思路脉络简要梳理)《道德经》是一部怎样的书?个人愚见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系统的、全面的、能够开启心性、启迪智慧、激发人们创造性的智慧宝典;同时也是一部“诠释”中国人灵魂底色的书。
太史公司马谈(司马迁之父)曾对黄老道家思想进行过一次深刻总结。
他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
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当我读到这个评价之后当场震惊了,这个深刻的总结无疑是在给我们传递一个信息《道德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正是因为这个评价促使我下定决心对老子《道德经》一书要一探究竟。
那么这部书究竟说了些什么?我们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其实就是“道”和“德”这两方面的内容。
什么是“道”?“道”就是“首”“之”,“首”就是脑袋,代指心思、思想,“之”就是往、到达的意思,字面也就是可以理解成胸有成竹心思先到的意思,也就是一个人思想高度与客观真实的契合度;多指客观规律、因果规律、真理真相、真知灼见在头脑中如实的反映;比如真理、规律、窍门、行之有效的策略、方式方法等。
《道德经》文中的道多指规律、也可以理解为老子对客观世界的认知高度的一个呈现,现实生活我们有很多时候可以将“道”理解为因认知不同而导致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什么是“德”?“德”就是“彳”“十”“目”“一”“心”,也就是在目标的道路上一心一意地付出实际行动并且有所收获的意思,这就是“德”;既指志向、心意又包含人的项能力方面能够获得、达到其中一种目的的意思;多指按规律做事,品行方面操守比较好、特指好的品行,心意、志向,得到,施与他人恩惠、好处,因奉献自己而收获的美誉。
“道德经”这三个字我个人认为从其中一种程度上说可以将其理解为知道并做到的策略和法门,也可以理解成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也可以看成是其中一种程度的得到,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调侃《道德经》其实应该叫《得到经》的原因所在。
终极揭秘《道德经》的凌厉的老子兵法
终极揭秘《道德经》的凌厉的老子兵法(图)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3年4月老子兵法历来被解读为尚柔的兵法。
这是一个误解!试问,如果老子兵法尚柔,又如何解决君王必然会面临的用兵问题?如果不能解决用兵问题,老子的学说就不会被尊为“君人南面之术”!事实上,老子的兵法包含着两种兵法,其中尚柔的兵法是男人对女人的柔慈兵法,而君王之间的兵法是凌厉的兵法!要懂得老子兵法,首先就是要区分出《道德经》里的这两种兵法。
然而,即使能够区分出凌厉的老子兵法,两千多年来,俺还没看到有完全准确翻译。
接下来,俺将终极揭秘《道德经》的凌厉的老子兵法:老子兵法,孙子兵法之上的至上兵法!借用上图,老子飞出的不是刀剑,是《道德经》老子兵法的竹简。
万简齐发,势不可挡。
一、君子用兵则贵右1、原文《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君子用兵则贵右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2、翻译:第三十一章君子用兵则贵右战争是不祥的事物,为万物所厌恶,所以有道的人不与战争为伍。
国君处事崇尚和平,兵戎相见为次。
战争是不祥的事物,不是君子所尊尚的,万不得已才运用战争。
以不热衷大谈大论战争为上,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
胜利了就自鸣得意,就是嗜杀成性。
凡是嗜杀成性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
从来处事的原则是: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所以用兵宜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就是说要以不推崇杀戮的方式来进行战争,万不得已才动用主力。
宣战要以丧礼的态度来处理。
莅临面对要去出征打仗杀人的士兵,要用哀痛悲愤的心情来鼓动;打了胜仗,要以丧礼的仪式来对待。
3、心得:(1)、杀人之众=去打仗杀人的士兵≠杀人众多。
(2)、君王,发动战争时,貌似要表达:自己并不想要发动打仗,逼不得已,对方太坏了,生产大规模杀伤武器,投放生化武器,进行种族灭绝。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八章原文及译文
第六十八章[原文]善为士者①,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②;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③。
[译文]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
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运用别人的能力,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
[注释]1、善为士者:士,即武士,这里作将帅讲。
此句意为善作将帅的人。
2、不与:意为不争,不正面冲突。
3、配天古之极:符合自然的道理。
一说“古”字是衍文。
[引语]这一章是专从用兵的意义上讲战略战术的原则。
其中心意思在于阐明上一章所讲“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的道理。
他要求人们不逞勇武,不轻易激怒,避免与人正面冲突,充分发挥人的才智能力,善于利用别人的力量,以不争达到争的目的。
老子认为,这是符合于天道的,是古老的准则。
[评析]本章的文字讲用兵作战的道理,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兵书的学者,往往以此为论据。
我们的意见是,老子就军事现象,为其辩证法思想提供论据。
事实上,军事辩证法本身就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或者说,本章内容既是讲用兵打仗,又是讲辩证法的道理,这样理解,也无不可。
但说到底,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兵书,那就极大曲解了它的内涵。
下面,我们谈谈“善战者,不怒”的问题。
《孙子兵法火攻》写道:“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这是说,国君不能因一时之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能因一时之气愤而出阵开仗。
这一军事思想与老子在本章里所讲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
战争是国力、人力的较量,也是智慧的较量。
“武”、“怒”是军事指挥者暴烈、失去理智的表现。
一旦“怒”上心头,就会失去冷静,也就不能客观地分析、研究敌我双方的优与劣,而以主观臆断和愤怒的情绪代替客观实际,这种状况将给国家和军队,带来极大危害和灾难。
这样的事例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比比皆是。
军事上如此,人生亦然。
遇事不急躁、不冲动,平心静气地认真思考,细心分辨客观现象,就可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而得出正确的解决方法。
《道德经》被误读千年,其实是一部兵书
《道德经》被误读千年,其实是一部兵书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写这首词的作者曾经表示过:《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的确不假,中国古代有两部兵书流传千古,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盛誉。
一部是《孙子兵法》,另外一部便是《道德经》。
《道德经》中有一个重要观念就是阴阳平衡,从反方向而动。
反者,道之动也。
用兵也是如此,敌人进你就要退,敌进你也进岂不讨打,敌退我就要进,敌人退兵了你不进那还打什么仗,还不如回家陪老婆孩子得了。
敌驻我扰,我骚扰敌人就会使其疲惫不堪,敌人疲惫我精神好,疲惫和锐气盛是一对相反的状态,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阴阳。
如此用兵作战才是高人的智慧。
《道德经》主要侧重于政治,政治和军事是一个整体,军事从属于政治。
中国人军事和政治是不分开的,只有西方人才把军事和政治分开,他们没有合的概念。
《孙子兵法》也一样,孙武主要是侧重于不战的谋略,那才是《孙子兵法》所讲述的重点,军事手段孙武都懒得叙述,最多略微提及一点而已。
《道德经》也是一样,通篇很少讲军事斗争,不战才是大智慧,这也是中国人自古以来以和为贵的思想。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道德经》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层出不穷。
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爱好和平,尊重自然规律,与天地和
谐共荣,与其他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的高贵品质。
《老子》解读:道家的兵学韬略(上)
《⽼⼦》解读:道家的兵学韬略(上)《⽼⼦》是⼀部深刻的道家哲学名著,这是公认的,但是,在历史上,有不少学者和政治家都认为《⽼⼦》也是⼀部兵书,虽然也有不同意见,认为《⽼⼦》主要是阐述道家哲学思想,其关于兵学的论述是为了论证道家的哲学观点,因⽽《⽼⼦》不能称为是兵书,然⽽,《⽼⼦》既是⼀本古代哲学名著,⼜是⼀部⾮常重要的兵书,这样的观点是受到很多⼈的赞同的。
将《⽼⼦》作为⼀部兵学著作来解读,其兵学思想韬略是丰富、深刻和富有特⾊的。
解读《⽼⼦》,对于其中的兵学韬略是不能忽视的。
⽼⼦像第⼀,说《⽼⼦》是⼀部兵书,这是有可信根据的。
⾸先,⽼⼦提出了道家治国的三个基本原则,即'以正治国,以奇⽤兵,以⽆事取天下',⽽“以奇⽤兵”是⽼⼦治国谋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阐述的“以奇⽤兵”之道与《孙⼦兵法》所论述的“奇正之道”有相通之处。
孙⼦⽈:“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因地⽽制流,兵因敌⽽制胜。
故兵⽆常势,⽔⽆常形。
”⽽《⽼⼦》⼀书中所讲的“以奇⽤兵”也是⾮常重视奇正之道的。
⽼⼦主张“以正治国,以奇⽤兵”(《⽼⼦》五⼗七章),⽽所谓“以正治国”,即是“以道治国”或是“以道莅天下”,主张“⽆为⽽治”,反对“以德治国”“以法治国”“以权势治国”,因为这些治国⽅法皆是背“道”⽽驰的,与“⽆为”的原则相对⽴,是不合乎“天道”的。
⽽⽤兵却要以“奇”制胜,要⽤“诡道”,⽼⼦强调:“将欲歙(收敛)之,必固(姑且)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与)之,是谓微明。
”(《⽼⼦》三⼗六章)这种以退为进、后发制⼈的战术原则,其实就是⼀种“诡道”,是出奇制胜的基本⽅法。
⽼⼦关于“以奇⽤兵”的兵家韬略的深刻阐述,表明《⽼⼦》是⼀部兵书。
其次,《⽼⼦》⼀书中,关于⽤兵之道有⼗分深刻的论述,⼏乎论及关于战争的各个主要⽅⾯,如战争论、战略论、战术论等。
⽼⼦以道家哲学为理论基础,阐述了⽤兵之道的各⽅⾯,阐发了关于战争的种种军事韬略,提出的⼀系列的军事谋略思想和战争指挥艺术。
老子《道德经》本质上是一部“兵书”
老子《道德经》本质上是一部“兵书”老子《道德经》本质上是一部“兵书”老子的《道德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历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派人认为老子的《道德经》不是一部兵书。
这是当前大多数人的普遍看法。
其中的一些人,把《道德经》纳入了文学范畴,形成了“老子文学”;另一些人,从老子《道德经》的一些哲言、哲理之中去感慨生活,认识人生和社会,形成了“老子思想”,认为《道德经》是一部思想、哲学著作。
一派人怀疑《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这些人为数极少。
其中,就以毛泽东为代表。
他们觉得《道德经》“像”一部兵书,但是,可能感到书中的兵法思想说得较少,显得不够份量,于是只是怀疑罢了。
一派人认为《道德经》就是一部兵书。
这些人为数更少。
主要就是四川峨眉武术盘破门的一些弟子。
笔者就持这种看法。
为什么会各说不一?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对老子生平事迹的研究上出现了盲区,是人们对老子的“武学人生”缺乏了解所致。
那么,老子的武学人生如何?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乃周朝人。
他在周朝当过史官,之后弃官不做,西出函谷关,来到了伏羲家乡四川并在峨眉山九老洞修道。
老子著《道德经》,并缔造了武术,创建了武学,创立了武术盘破门,开创了中国武术以及中国武学文化之先河。
其间,老子也开创了中国的修行道学,而成为了中国道家的开山鼻祖。
老子的《道德经》不仅缔造和建构了完整、系统、科学的打法理论,从而将“武打”变成了“武术”,而且揭示和阐明了“德”对“道”的制约和规范,形成了“以德治道”的“武学”思想,从而揭示了阶级社会的文化本质,就在于“武学”文化。
同时,在实践上,老子一是创造了“盘破”手法和打法,二是创造了“桩”和“桩法”,三是创造了“走盘”打法和功法。
并创建了盘破武术拳门。
由此,老子的武术和武学就基本以门派性的、规范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正是如此,老子的武术、武学思想和实践,都基本被四川峨眉武术盘破门弟子一代代的流传下来,保存至今。
然而,这老子的武术生平,至今却鲜为人知。
道德经,一部本该列为绝密的书
道德经,一部本该列为绝密的书风行lgp看完老子的《道德经》,我不禁感叹,这简直就是金庸武侠里的《九阴真经》,它本应该是一部列为绝密中的绝密,只提供给少数聪明绝顶的人士和帝王将相们关起门来偷偷看的,其他屁民看多少抓多少的书,却怎么这么不小心流落到了民间?还好,大多数人只看到其皮毛,真正看懂的人并不多,否则真是刁民难治“流害无穷”了。
然而,我又转而一想,人类真要成长,文明真要进步,光看那些一览无遗的书是不够的,甚至可以说,衡量一个民族的发展程度,只需看看这个民族中有几个人真正喜欢看并看懂了《道德经》!那么,我们现在就来谈谈老子和他的道德经。
说起老子,相信你马上会想到《道德经》,继而想起那句异常玄乎,让书呆子们争论了两千年却至今没有定论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当然,大家对他的“无为而治”和“愚民政策”也应该有所耳闻的。
对了,有一句话你或许也还记得,“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个“嗖主意”也是老子出的。
如果你是陈宝国的粉丝,那么你也可以在他饰演的朱元璋的电视剧里经常听到他念叨:“治大国如烹小鲜。
”这句话同样是老子的原创。
除此之外呢,相信你对他的了解也就很少了。
总之,在大多数人眼里,老子是一个不思进取的,消极的,缥缈的,有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我以前的感觉也是这样。
想想孔夫子固然令人讨厌,但比起老子来,他就要靠谱、有人情味多了,至少他不会故弄玄虚,在提倡“一日三省”“三年不改父子道为孝”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行”的教条的同时,也能乖乖承认“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和“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
”这也难怪,你看看后来孔子的追随者们能够加官进爵日夜穿梭于朝廷之上,即便到了今天,人们对那些文质彬彬不那么惹人讨厌的生意人称呼为“儒商”,但老子的后人们却不是躲起来修炼仙丹,就是手拿一根棍子挂上一块破布游街串巷,装神弄鬼骗人钱财,好不容易冒出一个稍微成点气候的尹志平,却卑鄙无耻,趁人之危强奸了冰清玉洁的小龙女,害得她和杨过这对本就遭人非议的苦命鸳鸯此后的生活更是阴霾重重。
[道德经,老子]关于老子《道德经》研究的若干思考
关于老子《道德经》研究的若干思考摘要: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在历史和当下、国内和国外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的中华优秀文化经典。
本文以问题为导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道德经》一书的主旨、老子思想中的自然、无为等范畴的内容进行了全新的思考。
关键词:老子;自然;无为一、引论随着当今全球性生态、能源、道德等问题的凸显,老子的《道德经》愈益引起中外学界的关注。
把握目前老子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找准当代老子研究的着力点和切入点,对于当下的老子研究而言,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梳理国内老子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不难发现,老子研究的内容和方法都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以《道德经》文本研究为例:从研究内容上看。
各个版本在历史演进中的纵向关系和版本之间的横向关系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逻辑说明,同一版本各个章次之间的逻辑关系亦缺乏分析和论证,文本中的字、句、章意思、意义的解释与揭示缺乏在整个《道德经》文本系统中的“意义循环”。
这种情况,不仅导致了诸如道、德、自然、无为等许多基础性概念无法获得清晰的界定,而且致使《道德经》一书的主旨始终无法形成一个共识性的结论。
从研究方法上看。
过度地“训诂”几乎使意义的揭示走到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地步(从一些白话译文的艰涩、抵牾、逻辑不通中可见一斑);热衷于“比较”带来的老子特质的流失以及在没有深切把握《道德经》文本的前提下的“比较”所带来的比附、“形似神不似”的情况屡见不鲜;“文革”时期受制于“政治跟风”带来的研究立场的摇摆以及老子思想评价上的客观性的丧失等遗迹,并未得到彻底地清理:盲目“疑古”以及为构建自己的“解释体系”而牺牲历史事实的情况(在缺乏史料支撑的情况下,对《道德经》原文增字、减字、换字以求得满意之解释,高亨、古棣等人都曾经有过)并非个别现象。
应当怎样确定或界定《道德经》文本的主旨?这个问题在整个老学研究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是其他研究诸如比较、应用、时代价值挖掘等研究得以正确展开的基石,正是因为这个问题重要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所以,历代学者、注家均对此乐此不疲,这个问题的研究几乎或一度成为老子研究的致知方向(“西学东渐”后虽有某种偏移,但随着新的历史材料的挖掘,最后又回归于此),老子研究的大部分成果也都集中在这个领域中(国外的成果除外)。
《道德经》中的七大军事思想,老子乃兵家之祖
《道德经》中的七⼤军事思想,⽼⼦乃兵家之祖⽼⼦的军事和战略思想,既源于⼤道,⾼标不凡,⼜切⼈实际,便于应⽤。
因此,不少⼈都认为⽼⼦的《道德经》⼀书实际上是兵书,⽼⼦乃兵家之祖。
从古到今,说《道德经》》是兵书的⼤有⼈在。
春秋时期的政治家范蠡就把《道德经》当作兵书来读的,他助越灭吴中的很多奇谋,都是从⽼⼦思想中得到启⽰。
《隋书》等典籍,把《道德经》列⼊兵书⼀类。
特别是唐朝宪宗时期有⼀个⼈叫王真,他是第⼀个明确提出《道德经》是兵书的,他甚⾄说《道德经》“未尝有⼀章不属于⾔兵也”。
《道德经》中确有极其丰富的军事思想。
仔细分析⼀下,⽼⼦的战争和军事思想⾄少包括以下七个⽅⾯:⼀、战争有背天道和⾃然⽆为,战争起源于贪欲和争夺⽼⼦认为“取天下常以⽆事,及其有事,不⾜以取天下”。
这⾥的有事,即主要指战争。
这就是说相安⽆事是正常的状态,是遵道⽽⾏事;—旦有了战争,天下就会纷扰不宁。
那么,为什么会有战争呢?⽼⼦说:“天下有道,却⾛马以粪。
天下⽆道,戎马⽣于郊。
罪莫⼤于可欲,祸莫⼤于不知⾜,咎莫憎于欲得。
故知⾜之⾜,常⾜矣。
”这就是说,天下有道时,马是⽤来耕⽥的;天下⽆道,连快要⽣产的母马也要奔驰在战场。
⽽挑起战争的原因,就是因为⼈们的不知⾜和贪欲太强。
⼆、极⼒反对和制⽌战争,深刻揭⽰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反复诅咒兵者是不祥之器,有道者对战争是嗤之以⿐的。
他说:“夫兵者,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还要求⼀些谋⼠,要规劝诸侯以道德治天下,⽽不要靠武⼒威慑征服他⼈。
⽼⼦还告诫那些穷兵黩武者,战争这玩意“其事好还”,你打別⼈,别⼈也不会等闲,最终必⾃焚。
⽼⼦⾮常痛⼼地描绘战争带来的严重后果:“师之所处,荆棘⽣焉。
”军队所到之处,⽥园就会荒芜;哪⾥有战争,哪⾥就会饿殍遍野。
三、⼤国⼩国要平等相待,通过外交⼿段弭战谋和⽼⼦主张⼤国与⼩国要平等相待,和平相处。
⼤国应该像江海⼀样,谦居下流,善待⼩国、弱国,这样才能天下太平。
老子《道德经》与中国古代军事
当然,《 道德经 》不是一部纯粹的军事著作 , 但它 如此广泛地涉猎军事领域, 如此高屋 建瓴地论兵 , 如此深 刻地在中国兵学长河中打上自己的烙印, 我们没有 理由不 正 视它 在 中 国 古代 军 事 文 化 中 的 作用与影 响。人 类已经跨入充满希望的 21 世 纪 , 和 平 祷声 依 旧。让 我们穿过二千多年的 “时间隧道 ” , 走近东方圣哲老子, 去攀登他 那光芒四射的兵学高峰, 去品味中国古代军事的 韬略玄机 。
二、基于“人道”立场的战争价值观
(一)对待兵器上,老子认为“兵者不祥之器”,兵革 是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使用的东西。 (二)在对待战事时,老子主张以“丧礼处之”,中国 古代礼仪中,左尊右卑,左吉右凶,喜庆的事都以左边为 尊上,只有遇到凶丧之事才以右边尊上。 (三)表现在战争结束后,老子主张“胜而不美”, 体现了老子对待战争胜利的基本价值态度。 老子认为,大道无为,大道贵生,有生生之德,而战 争则戕害生命,破坏自然,是不合道的。
细分之则为:
一、基于“道”本根的非战观
老子不仅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政治,在战争观方面,老 子同样秉持“道法自然”的理念。战争究其本质来讲是以 武力来解决冲突或者问题,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历史现 象,究其根源,则来自于人的贪欲和不知足,具有极大的 破坏性,与自然生养万物,大道无为之生生大德是根本对 立的,因此老子关于战争的基本态度是非战的,提倡和平, 崇尚自然。
老子《道德经》与中国古代军事
概述:
众人皆知,老子生当春秋衰乱之世, 为了实现 其“道法自然”的理想社会,在《道德经》中 提出了一系列用兵治军的原则, 从而形成了其 独特的道家军事思想。 而其军事思想不仅开启了道家兵法的先河,更 是通过《孙子兵法》 广泛影响了历代战争理论 和战场实践。 有人可能会怀疑,为什么把老子思想看做军 事理论,那我们看看老子的出生,你就会赞 同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道德经》本质上是一部“兵书”
(1)
老子的《道德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历史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派人认为老子的《道德经》不是一部兵书。
这是当前大多数人的普遍看法。
其中的一些人,把《道德经》纳入了文学范畴,形成了“老子文学”;另一些人,从老子《道德经》的一些哲言、哲理之中去感慨生活,认识人生和社会,形成了“老子思想”,认为《道德经》是一部思想、哲学著作。
一派人怀疑《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这些人为数极少。
其中,就以毛泽东为代表。
他们觉得《道德经》“像”一部兵书,但是,可能感到书中的兵法思想说得较少,显得不够份量,于是只是怀疑罢了。
一派人认为《道德经》就是一部兵书。
这些人为数更少。
主要就是四川峨眉武术盘破门的一些弟子。
笔者就持这种看法。
为什么会各说不一?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对老子生平事迹的研究上出现了盲区,是人们对老子的“武学人生”缺乏了解所致。
那么,老子的武学人生如何?
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乃周朝人。
他在周朝当过史官,之后弃官不做,西出函谷关,来到了伏羲家乡
四川并在峨眉山九老洞修道。
老子著《道德经》,并缔造了武术,创建了武学,创立了武术盘破门,开创了中国武术以及中国武学文化之先河。
其间,老子也开创了中国的修行道学,而成为了中国道家的开山鼻祖。
老子的《道德经》不仅缔造和建构了完整、系统、科学的打法理论,从而将“武打”变成了“武术”,而且揭示和阐明了“德”对“道”的制约和规范,形成了“以德治道”的“武学”思想,从而揭示了阶级社会的文化本质,就在于“武学”文化。
同时,在实践上,老子一是创造了“盘破”手法和打法,二是创造了“桩”和“桩法”,三是创造了“走盘”打法和功法。
并创建了盘破武术拳门。
由此,老子的武术和武学就基本以门派性的、规范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正是如此,老子的武术、武学思想和实践,都基本被四川峨眉武术盘破门弟子一代代的流传下来,保存至今。
然而,这老子的武术生平,至今却鲜为人知。
这个事实表明:在对老子生平事迹的研究上出现了盲区。
为什么会出现盲区?对其解释,主要有两大原因:其一、老子在《道德经》中明确指出:“国之利器不可示人”。
可见,老子对其武术、武学思想进行了“保密”。
并且,这种保密延续至今。
故非老子盘破门武术弟子是不懂《道德经》真谛的。
正是如此,不可避免的在《道德经》研究上会出现盲区。
其二、至今武术界公认:“中华武术起于北魏”,“为印度僧人达摩祖师所创”。
这
种认识,不啻砍断了中国武术的传脉,并视北魏以前的中国武术为一纸空白。
武术界尚且如此,文人,或者文化人就更不用说了。
这就不可避免的要导致在《道德经》研究上出现盲区。
因此,不懂老子《道德经》的“武术”、“武学”真谛,这正是导致分歧之所在的根本原因。
这也正是说不清、道不明《道德经》伟大思想的本质所在的根本原因。
正是这种状况,导致人们落入了“道德经,五千言,玄而又玄”的巢臼,不可自拔。
出于老子“保密”的原因,使得《道德经》难读、难懂,“玄而又玄”。
那么,《道德经》难读、难懂的表现何在?从《道德经》的内容来看,表现为“几多几少”:
第一,讲道理多,命题少,甚至隐藏了命题。
老子《道德经》的中心和命题是什么?在《道德经》中,老子开宗明义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就是《道德经》的中心和命题。
显然,单从这句话看,这个中心和命题是不明确的。
而只有对全文深刻了解之后,方才能够体会到这句话的真正意思。
具体说,这句话中的“道可道”,其前一个“道”指的是“规律”,而后一个“道”指的是“论证”,或者是“说明”。
后面的“名可名”也如此。
故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能够通过“物(或“悟”)理”的方法而可以说明、证明的规律,它就不是一般性的规律,而是特殊
性的规律。
这样,老子开门见山的就揭示出了两大规律,这就是:“刚强胜柔弱”的普遍规律,和“柔弱胜刚强”的特殊规律。
以此,老子揭示的“柔弱胜刚强”特殊规律,和阐明这个特殊规律适用的“条件”,而表现出了《道德经》的中心和命题。
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和“刚强胜柔弱”都是“道法自然”的结果。
其中,“刚强胜柔弱”是公理和常识,无需理论的证明;而“柔弱胜刚强”则是需要理论证明的。
即可以通过“物理”的方法,进行说明、证明的。
对此,在《道德经》中,老子为了说明和证明“柔弱胜刚强”也是一种“规律”,便从自然、社会、政治等等方面列举了大量的例子,如“水”、如“婴儿”、如“小国寡民”等等,反复进行了哲理性的论证和说明。
正是如此,老子建构起了“柔弱胜刚强”的理论。
由于《道德经》隐蔽了文章的中心和命题,故给人以错觉。
这就是《道德经》难读、难懂的直接原因。
第二,讲武术哲理多,打法法则少,并隐去了武术打法的方法。
在《道德经》中,老子创新和揭示了一系列的哲学范畴和概念,这就是“阴阳”、“无极太极”、“有无”、“动静”、“虚实”、“攻守”、“进退”观等等,及其“变化”观。
这些观念,就是形成老子武术理念的哲学基石。
而老子的哲学基石,必然产生武术理念;有武术理念,就必然有武术法则和方法。
但是,具体的武术法则和方法,却大都被老子隐去了。
正是如此,老子对《道德经》武术理念的哲学抽象的结果,难免使得人们断章取义,“各取所需”,使得争论不休。
故对《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在理解上的错误和偏差,是难读、难懂《道德经》的重要原因。
第三,讲“武学”多,“战争”少。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道”指的是什么?就是指的“柔弱胜刚强(也包括“刚强胜柔弱”)之道”;老子的“德”指的是什么?就是指的制约和规范“柔弱胜刚强(也包括“刚强胜柔弱”)之道”的,使之“得道”并用于正道而不走入邪道的思想、行为规范。
由此,表现出了老子“以德治道”的思想。
老子将“柔弱胜刚强”之道运用于“武打”,则缔造了“武术”;老子将“柔弱胜刚强”之道运用于“社会”,则揭示出了“民心无敌”,及其“民主思想”、“无为而治”的“德治”政治,其及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民主推进社会”的发展规律。
因此,老子的“武术”思想、“民心无敌”思想,及其“民主”政治思想,构成了老子的“武学”思想。
正是如此,《道德经》讲“武学”多,其具体表现在讲“如何才能‘得道’”、“如何才能‘治道’”多,而讲“战争”少。
由于人们不懂老子的“得道”和“治道”思想与“武学”的密切相关,也使得人们断章取义,“各取所需”,引来诉讼不休。
这是《道德经》难读、难懂的根本原因。
与此同时,《道德经》采取了韵文体的写作形式,显得行文无序,又通篇散漫的穿插了不少的哲理、
哲言和类比、比喻等等,显得庞杂无章。
而且,《道德经》一字千钧,言简意赅,一字把握不好,就可能曲解原意,甚至谬以千里。
这些,都是导致《道德经》难读、难懂的间接原因。
(作者:3COME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service@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