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选修课论文
生命科学选修小论文

转基因食物和基因与疾病自从转基因食品上市以来就饱受争议,在第一堂课上老师为我们讲解了关于基因相关的一些知识和转基因的原理,进而科学解释了转基因食品究竟是否安全这个问题。
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进化论衍生的分子生物学。
概括的说,转基因技术就是将特定的DNA片段转入特定生物中,使其与本身的基因组进行重组,再从重组体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具有稳定表现遗传性状的个体。
基因片段的来源可以是提取特定生物体基因组中所需要的目的基因,也可以是人工合成指定序列的DNA片段。
将转基因技术应用在农作物中的优势主要是:①提高农作物产量,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减少环境污染;②延长果蔬产品的保鲜期;③改善食品的口味和品质;④利用转基因技术可生产有利于健康和抗疾病的食品。
而劣势则主要是①可能威胁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②转基因食品可能具有毒性;③兼顾食品本身原有的全部营养成分有难度。
虽然人们对转基因技术争议很多,但现在已经有很多个国家批准了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应用,其中大豆、玉米等作物尤其普遍,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使得这些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有较明显的提高,目前关于转基因食品危害的种种说法仍然没有较为科学、明确的证据,我们仍然要坚持发展转基因技术,不断向对人类和自然更有益的方向去探索,而不能听信各种流言或是传闻。
同时转基因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改良农作物,也可以用于医药领域,例如培养具有特定性状的菌株、基因工程疫苗等。
最典型的实例之一就是生产基因工程胰岛素,这种方法可以快速生产大量人类所需要的药品。
之后的一次课上老师还为我们讲解了基因与疾病的关系。
老师先为我们区分了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和家庭性疾病的区别,这三者是很容易混淆的概念。
遗传性疾病是指由细胞内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而引起的疾病,是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
先天性疾病则是一出生就有的病,但不一定是因为遗传因素导致的。
而家族性疾病是指某种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的疾病,原因可能是遗传病也可能是饮食或居住等环境因素相同。
生命科学概论论文(优秀3篇)

生命科学概论论文(优秀3篇)【摘要】在人类的历史上,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计算机水平的每一次提升都会带给社会巨大的推动。
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希望计算机的性能越来越强,但是现在的计算机的一些技术已经达到了极限,不可能再提高了。
所以,寻找另一个提高的方向已十分必要。
现在,生物计算机理论的提出和诞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的希望。
如果有朝一日生物计算机能够普及,那这将会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关键词】生物计算机DNA神经元芯片【正文】一、计算机的发展自冯·诺依曼设计的EDVAC计算机始,直到今天我们用芯片制作的多媒体计算机为止,电脑一代又一代,都没能够跳出“诺依曼机”的体系结构。
冯·诺依曼为现代计算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但是,随着生物计算机、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计算机的发展,“诺依曼机”一统天下的格局已经被打破。
【2】二、生物计算机的诞生1994年,一位加州科学家首次使用试管中的DNA来解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从而产生了利用DNA来储存和处理信息的创意。
这一创意也为计算机带来了新的课题与发展方向。
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仿生学同样可以应用到计算机领域中。
通过对生物组织体的研究,发现组织体是由无数的细胞组成,细胞由水、盐、蛋白质和核酸等有机物组成。
而有些有机物中的蛋白质分子像开关一样,具有开与关的功能。
因此,人类可以利用遗传工程技术,仿制出这种蛋白质分子,用来作为元件制成计算机,科学家把这种计算机叫做生物计算机。
【3】计算机工业在近几十年内飞速发展,然而目前,晶体管的密度已经达到当前所用技术的理论极限。
所以,人们在不断地寻找新的计算机结构。
另外,人们在研究人工智能的同时,借鉴生物界的各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提出了一些生物计算机的模型,部分模型已经解决了一些经典计算机难以解决的问题。
【4】三、生物计算机的优良特性生物计算机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类:生物分子或超分子芯片;自动机模型;仿生算法;生物化学反应算法。
生命科学概论论文

摘要:经过半个学期的对学修课程《生命科学导论》的学习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掌握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解开人们一直关注、观察、研究的奇妙生命现象。
生命科学是一门博大精深而又复杂烦琐的学科, 从对生命科学的学科分类就可以见得, 但它学习过程却非常有趣。
在选修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分别对基因工程、克隆、免疫、神经系统、蛋白质、核酸、生态环境、进化论等生命科学研究的领域进行初步的学习。
其中我对克隆技术,试管婴儿技术以及艾滋病方面的相关学习映像最深。
关键词:克隆技术、试管婴儿技术、艾滋病、伦理、道德、危害正文:一、克隆技术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译,简单讲就是一种人工诱导的无性繁殖方式。
但克隆与无性繁殖是不同的。
无性繁殖是指不经过雌雄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只由一个生物体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常见的有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和分裂生殖。
由植物的根、茎、叶等经过压条、扦插或嫁接等方式产生新个体也叫无性繁殖。
绵羊、猴子和牛等动物没有人工操作是不能进行无性繁殖的。
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植物的繁殖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
其次,克隆技术有其相应的发展过程和多方面的发展方向。
克隆技术的设想是由德国胚胎学家于1938年首次提出的,1952年,科学家首先用青蛙开展克隆实验,之后不断有人利用各种动物进行克隆技术研究。
由于该项技术几乎没有取得进展,研究工作在80年代初期一度进入低谷。
后来,有人用哺乳动物胚胎细胞进行克隆取得成功。
1996年7月5日,英国科学家伊恩·维尔穆特博士用成年羊体细胞克隆出一只活产羊,给克隆技术研究带来了重大突破,它突破了以往只能用胚胎细胞进行动物克隆的技术难关,首次实现了用体细胞进行动物克隆的目标,实现了更高意义上的动物复制。
研究克隆技术的目标是找到更好的办法改变家畜的基因构成,培育出成群的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可能需要的更好的食品或任何化学物质的动物。
1997年2月,绵羊“多利”诞生的消息披露,立即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这头由英国生物学家通过克隆技术培育的克隆绵羊,意味着人类可以利用动物身上的一个体细胞,产生出与这个动物完全相同的生命体,打破了千古不变的自然规律。
生命科学概论论文(精选9篇)

生命科学概论论文(精选9篇)生命科学的论文篇一一、迷你实验,—简易探究,训练科学技能迷你实验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在中译本中均置于旁栏,每个迷你实验仅由实验过程和分析两部分组成,展现了实验的核心内容,可在实验室或者家庭中完成,简单易行,侧重于从训练学生的科学技能角度强化补充概念,贴近学生的生活。
相对导航实验而言,迷你实验的实验过程和分析更加具备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很明显,迷你实验也是作为一种科学方法的线索来体现的。
迷你实验大多以模拟动手操作的实验为主。
迷你实验在全套5本教材中共有52个,是几类实验设置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大致可分为模型建构型、技能探究型、知识运用型。
例如,在《生命科学人体》这一册中共有迷你实验14个,涵盖了上述3种不同的类型。
在模型建构型迷你实验中,有图表绘制类(如绘制激素水平图,将一段时间内的激素水平数据转变为曲线图);有模拟类(如模拟小肠内的吸收过程、模拟疤的形成、模拟肾的功能)。
在“确定繁殖速度”这一迷你实验中,利用硬币来模拟细菌的分裂,并且要求将数据绘制成图表。
这个实验基本上可以说是人教版教材高中生物“探究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这一探究实验的模拟版本,但操作更简单,结论更直观。
在技能探究型迷你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感受、体验等得出有关结论,从而训练并提高学生相关的探究技能,特别是训练学生与整个探究过程相关的其中一技能,如“比较食物的脂肪含量”这一迷你实验,将3份不同的食物依次放在牛皮纸包装袋上,放置30min后移走食物,观察牛皮纸上的油腻印迹和湿的印迹来比较不同食物中脂肪的含量。
二、实验室,—完整实验,强调科学方法运用相比于导航实验设计和迷你实验而言,“实验室”在教材目录中已经呈现,这充分显示了“实验室”在美国生物教材中的重要性,同样,“实验室”在实验整个的设计流程上显得正规而完整,一般有“现实世界的问题”、“实验过程”、“结论和运用”等。
根据不同的目的,有的实验还有“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分析数据”等实验过程。
生命科学导论选修论文

题目:蛋白质工程在提高蛋白质稳定性中的应用摘要:在过去生物领域的研究中,曾有无数科学家通过蛋白质工程进行体外突变来提高蛋白质稳定性。
这些试验涉及从利用最早的理性设计来处理像T4 溶菌酶和芽孢杆菌RNA 酶等一些小酶,以及目前的蛋白设计和定向进化技术。
本文着重介绍提高蛋白质稳定的途径、主要设计的技术,以及其广泛的研究应用。
正文:根据现有知识,我们了解到影响蛋白质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二硫键、氢键和盐桥等,它们通过降低折叠与非折叠的熵差,减少非折叠的构象;通过稳定α螺旋和填充疏水内核,使蛋白质构象处于能量最低状态和最稳定状态。
根据最新研究,蛋白质的表面和表面静电对于蛋白质的稳定性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静电相互作用的大网络存在以及较高的低聚体的存在被推测是有利于蛋白质的稳定性,这是因为在许多嗜极端条件的酶上发现了这个现象。
且我们在高中知道,蛋白质具有不稳定性,且分子量越大的蛋白质其结构越不稳定。
那么为了避免蛋白质解体,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够攻克这一难题呢?许多蛋白质工程方法被应用于提高蛋白质热稳定性的设计中。
据目前统计资料显示:提高蛋白生物催化剂稳定性的方法主要有3 种:理性设计、组合设计和数据驱动设计。
一、理性设计理性设计,也叫序列设计,是在已知蛋白质的三维结构与催化机理等功能信息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改变蛋白的某一活性基团或模块,从而产生新性状的蛋白质,这是一种定位突变技术。
理性设计作为蛋白质体外进化的一种方法,有其重要的一面,然而蛋白质失活机理有多种可能性,理性设计在用于增强稳定性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
近期获得成功的许多理性设计———提高蛋白质热稳定性的案例都是依靠计算机运算法则来优化酶的内核或者表面静电相互作用。
该方法通过搜索大量的可能序列,结合蛋白质结构功能信息,快速获得优化的蛋白质。
其优点是:①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用其它同源蛋白质来验证某个设定氨基酸改变,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设计风险;②给定蛋白质的改造不需要三维结构相关的信息,在大多数情况下,关键氨基酸位点的得出和变化是建立在三维结构的基础上;③不需要高通量筛选二、组合设计组合设计是通过一种策略使得在基因水平上产生差异化,同时,通常需要大量的高通量筛选来鉴别设计是否获得成功。
选修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论文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论文题目: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摘要:现代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提高人们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树立适度发展、适当妥协的思想。
在完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应当加强对生物多样性持续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确立合理的资源管理计划,防治环境污染。
①除了人类,世界上还有许多各种各样的生物,按照分类系统的划分,通常包括七个主要级别:种、属、科、目、纲、门、界。
种(物种)是基本单元,近缘的种归合为属,近缘的属归合为科,科隶于目,目隶于纲,纲隶于门,门隶于界。
正是这些生物物种的存在,使得我们的自然界变得丰富多彩,但是由于人类的快速发展,许多物种面临着灭绝和已灭绝的危机,就拿离我们很近的20世纪来说,大约20多万种的物种从此消失在了地球上,昆士兰毛鼻袋熊,1900灭绝.;澳米氏弹鼠,1901年灭绝.;曾经世界上最凶猛的熊--堪查加棕熊,1920年灭绝了;新墨西哥狼,1920年灭绝;中国豚鹿1960年灭绝;台湾云豹1972年灭绝.;西亚虎,1980年后的人是看不见它了;亚欧水貂灭绝时间大概是1995--1999年之间。
那么100年后,究竟还会有多少动物走向灭绝,留给地球,留给人类的还能剩些什么?我们人类又能在自然界存活多久呢?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
所以从此刻开始,我们必须重视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因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其中,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

生命科学导论期末论文---《生命科学与自动化》班号:学号:姓名:序号:联系方式:作为一名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虽然我的专业课程里没有一门与生物相关的。
但一直以来我对生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和一种迫切的求知欲。
我对生命科学的理解在到大学之后一直停留在高中所学的生物阶段,所以我一直都期望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怀揣着一颗兴趣盎然的心,这学期我选了生命科学导论这门课。
我对生命科学导论这门课充满了敬畏:感觉生命真的好神奇,感觉生命科学真的好博大精深。
通过老师的介绍,我明白面对着复杂系统的许多问题,科学界将把目光转向生命科学,积极地寻求新的概念,新的观点,新的思路,面对着工业发展所带来的愈益严重的人口,粮食,环境,资源,健康等社会问题,我们将终意识到是时候从生命科学中去寻求出路了!因为是选修课,课时有限,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我了解到了营养与健康的关系;我知晓了细胞与细胞工程的神秘;我惊叹了基因与基因工程的作用,端正了对转基因产品的看法;我理解了遗传病的根源;我知道了信息传递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神经系统在信息传递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理解了激素系统和细胞信息的传递;我冲破了癌症的迷雾重重,深刻的认识了癌症这种可怕的疾病;我解除了对人禽流感的种种疑惑,提高了自己的预防意识;我深化了对微生物的认识,了解到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残忍”的破坏...简单的概括涵盖不了通过生命科学导论这门课我所学到的知识;也不能充分说明我的受益匪浅;更加不能表达我对这门课的感谢之情。
这门课让我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种种不良的生活习惯,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摒弃那致命不良习惯的必要性。
作为一名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我在学习生命科学的同时也经常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自动化是指机器设备、系统或过程在没有人或较少人的直接参与下,按照人的要求,经过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操纵控制,实现预期的目标的过程。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完整版

生命科学导论论文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生命科学与人体健康这学期的选修课------生命科学导论,使我获益匪浅,也感触良多,尤其对人体健康方面。
下面我就谈一谈生命科学与我们的健康。
在我们的生活中,生命科学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身边,我们的一个个行为举动,都可能从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们的健康。
从生命科学的角度讲,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因素有微生物、遗传、食品和生态环境这四类。
微生物在我们周围,广泛存在着一大群微生物。
他们体积微小,常不为我们肉眼所见,然而正是这些小生命却深远的影响着比他们体积大几亿甚至几十亿倍的人类,影响着几乎所有的生命,让我们人类不得不对它们刮目相看。
那么,我们对于它们究竟了解多少呢? 如果我们经常不洗手,吃没有洗干净的水果,就容易拉肚子;穿衣服不注意就容易患上感冒;家里买的蔬菜水果保管不好会烂掉、夏天的饭菜容易馊掉;花生和玉米贮藏不好就会着生黄曲霉菌,产生黄曲霉素。
自然,吃了这样的东西我们的身体便会出现不良的反应,如此种种都是微生物在捣鬼。
然而微生物也不是一无是处。
我们平时吃的馒头、面包、奶酪、烹饪中用到的酱油、醋、各种酱料味精以及平时喝的酒、酸奶、果奶等都是微生物赐予我们的,没有微生物我们将食不甘味,更不可能有我们对于食物色、香、味、形、器的追求。
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常识。
那么,我们对于它们究竟了解多少呢。
很多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藻类都可以引起疾病。
从流感、某些癌症到艾滋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因此,很多人对于微生物的了解也只停留在微生物是有害的,我们人类要想方设法消灭它们这个层次上。
然而,单就细菌而言,在我们已知的几千种细菌中,只有约10%危害人类和动植物。
我们的体表、我们的消化道、呼吸道、甚至是各种组织中都存在着各种微生物或者还有寄生虫等,我们的细胞中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感染有病毒(或许是生而有之)……虽然健康的人类组织是无菌的,但是我们的体表栖息有很多微生物,如皮肤:脱落的表皮细胞以及汗腺等分泌物含有角蛋白、脂类及脂肪酸等,都可以作为微生物生长的基质,因此皮肤上可以发现很多的微生物,特别是革兰氏阳性菌和酵母,虽然它们在正常情况下是无害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受伤或烧伤等),有些微生物(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就可成为病原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与会展学院
生命科学
评阅人签名:_________得分:________
姓名
学号
学院
班级编号
上课时间
2015年10月22日
对生命科学的认识
大自然最玄妙的存在莫过于生命体的存在,总是引发了我们的无限的思考。
到底生命是怎么诞生,生命的本质到底是怎么被塑造,在生命的进化的历程中又是什么在起着莫大的作用,在进化论的背后是不是有着不一样的秘密?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用于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动,能动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类生命科学与人类生存、人民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基础自然科学。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极大地推进了社会的进步,尤其生命科学领域的进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已经成为当今最为活跃的科技领域之一,人类对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认知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其地位和作为是不言而喻的。
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正在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在减少人类疾病和动植物病害、改善人类的营养状况,减少环境公害、保护自然资源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效益。
生命科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
在人类文明的初期,人们就注意到了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并对生物进行观察、描述,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材料。
17世纪前,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和神学对人们思想的
影响,古老的生物学始终停留在观察和描述阶段。
到18世纪,伴随工业革命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对生物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成为主要课题19世纪,物理学和化学进一步发展,新技术不断地应用于生物研究,使生物学由描述性的学科发展为实验性的学科。
20世纪以来伴随物理化学等有关学科的发展生命科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建立起来了。
20世纪后半叶,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生命科学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速度,一方面传统生物学的学科分支进一步深化、细化,另一方面学科间的交叉进一步加强。
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生物工程、克隆技术、PRC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生物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生命科学的发展经历了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学说、达尔文的选择论、分子遗传学说以及现代综合进化论。
时至今日,各学科的科学工作者都已从掌握的生命程式中找到了各自所涉及科学的一些规律的认知:计算机学科专家在探索生物神经元的工作方式时,使电子计算机的运算的速度更快,已发明了生物计算机;农学家在作生命遗传基因的最合理搭配,使人类的食品更符合自己的营养、口感以及保健需求,转基因植物、动物已经出现;医学家正在为各种疾病建立基因档案,使人类对疾病的处理手段从预防、诊断到治疗出现了一个全方位的改善,已开始实施基因疗法。
对于生命科学大家早已不陌生,在高中课本上就讲过很多关于生物制药、基因工程、蛋白质、酶、抗生素等知识。
生命科学前沿与人类健康主要研究现在比较前沿的科学,即尚处于研究阶段的科学。
现实生活中我们存在很多的无赖,比如:我们眼睁睁的看着亲人朋友的
离去却没有任何办法,我们无法摆脱对抗生素的依赖,因此我们就要去寻找更加安全,更加人性化的治疗方法和关键技术的突破!这就是生命科学前沿技术研究要带给人类的。
从宏观角度看,地球上的生物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生态系统与它存在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生命赖以生存的,包括地球大气低层空间、陆地表面、岩石圈以及广阔水体的生物圈。
生命世界中,数以百万计的不同物种虽然在形态结构和行为活动上表现得千差万别,但生物世界中最本质的东西却是高度一致的。
自古以来,人类就没有停止过对神秘的生命现象孜孜不倦的探索。
生命为什么选择地球作为它唯一的家园,并在此生息繁衍进化;海洋是否真如亚特兰蒂斯的传说中那样是起源于海洋;一颗休眠千年的种子缘何可以重新成长成参天大树;一个小小的细胞又怎样演变成复杂而有序的有机体?对万千生命现象的思考与探索贯穿人类五千年历史,成为人类认知世界中最富有魅力的部分。
正是世界上这各种各样些生物物种的存在,使得我们的自然界变得丰富多彩,但是由于人类的快速发展,许多物种面临着灭绝和已灭绝的危机,就拿离我们很近的20世纪来说,大约20多万种的物种从此消失在了地球上,昆士兰毛鼻袋熊,1900灭绝.;澳米氏弹鼠,1901年灭绝.;曾经世界上最凶猛的熊--堪查加棕熊,1920年灭绝了;新墨西哥狼,1920年灭绝;中国豚鹿1960年灭绝;台湾云豹1972年灭绝.;西亚虎,1980年后的人是看不见它了;亚欧水貂灭绝时间大概是
1995--1999年之间。
那么100年后,究竟还会有多少动物走向灭绝,留给地球,留给人类的还能剩些什么?我们人类又能在自然界存活多久呢?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
生命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任何地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
生命科学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联系得是如此紧密。
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产品大量涌入每一个人的家庭和生活。
我们要理性地看待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学习生命科学的基本知识,接受生命科学新观念、新技术、新产品。
同时,任何一件事物都有两面性,生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也可以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我们只有掌握好它的知识并且加以运用才能造福人类。
在生命科学的海洋中,徜徉我无时无刻不感受着大自然那伟大的力量。
从千奇百怪的植物,还有活泼机智的动物,再到期末最后一节那晦明变换的大千星系,先生在例如光盘版权这方面的花费让我惊叹,不遗余力地通过不同角度,让我们了解了生命,认识现代生物科技,让我觉得踏入生物殿堂,就如同开启了一个奇幻的世界,那里有太多我所不了解,那里有太多需要我去探索去发现。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学习生命科学导论这门课程,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
个世界,也能学到很多知识。
但我还是觉得,这门课程的关键是要引发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生命存在的思考,能更好地把对生物的认识、对生命的认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解决我们在现实生活和人类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毕竟我们已经是一名大学生,应该用青年人的视角去审视这个世界。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会一直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