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题汇总

合集下载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能力》辨析、简答和材料分析题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能力》辨析、简答和材料分析题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简答题一、辨析题1.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就是知识的传递。

2.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是下位学习。

3. 一节课既有检查复习,又有新知识的讲授,还有练习巩固,从课的类型上分,这是一节综合课。

4.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因此,从不同的哲学观点出发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所以教育目的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

5、政治制度既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

6、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一般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7.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教学必须要考虑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任何教学都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已有水平。

8、直观是知识掌握的开端环节,是感性知识的重要来源,是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的起点,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教学都必须从直观开始。

9、焦虑总是对学生学业产生不利影响。

10、信息技术没有改变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1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只具有即时价值而没有延时价值12.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是国家的事情,和教师无关。

二、简答题1.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班主任应如何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3.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4.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5.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6.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7.简述学生的本质特征。

8.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试作简要的说明。

9.为什么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人才的规格和教育的结构?10、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什么?11、简述建立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12、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三、材料分析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小王总是在快要考试时才会花很多时间看书,平时几乎从不花时间来复习老少的课堂教学内容。

在复习时,小王常常是课本1-有什么内容就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名前就先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后就后看什么内容,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

问题:请根据学习策略和方法的知识,在学习策略方面对小王加以指导。

(18分)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教师考试及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题

教师考试及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题

14.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 技巧。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 能技巧,而且还要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培 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 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15.逆向迁移就是负迁移。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负迁移 也叫“抑制性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 作用。两者本质完全不同。
16.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遗传素质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自然条件。有研究发现: 遗传关系越密切,个体之间的智力越相似。但遗传只是为智 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要是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 还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多方面的共同作用。
9.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因此教育没有自己的相 对独立性。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教育作为培养 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教育具有继承性;二是教育要 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三是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不平衡。
31.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不可能同时存在。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 扰作用。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 用,则称为倒摄抑制。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可以同时存在, 系列材料中的中间部分会受到双重抑制。
32.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因 此它比班级授课制优越。
20.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教师资格证常考辨析题汇总

教师资格证常考辨析题汇总

教师资格证常考辨析题汇总1.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可能是有目的的,也可能是无目的的。

如果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是无意识、无目的的,就不能称为教育。

因此,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是指每个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的关系。

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而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们只能越来越多地认识并利用它;同时,任何文化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就决定了一定社会形态下的教育的思想、制度、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都是在继承与超越前一社会形态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

3.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和教育、实践活动、个人的主观努力等。

其中,遗传素质对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它是能力发展的生物前提和物质条件,其影响主要表现在身体素质上。

但素质本身不是能力,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能力,仅为能力发展提供某种可能性,把遗传视为制约能力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不科学的。

要使遗传为能力发展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因此,认为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是错误的。

4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参考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首先,教育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对它们也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并不起决定作用。

教师资格证考试与教师招聘考试简答论述辨析题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与教师招聘考试简答论述辨析题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与教师招聘考试简答论述辨析题汇总《精选教师资格证考试与教师招聘考试简答论述辨析题汇总》1、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答案:正确。

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遗传因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物质基础和发展的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个体受到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使遗传素质发生一些改变。

2、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答案:错误。

教学任务不仅仅是指给学生传授知识,还包括道德教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内容。

3、行为改变都是研究的结果答案:错误。

行为改变并不一定都是研究的结果。

研究是通过练和反复经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有些行为改变,如酒后的一些行为,并不是研究。

4、焦虑不利于学生的研究答案:错误。

焦虑对研究具有双重作用。

适当的焦虑水平,有利于研究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过度焦虑则会降低研究效率,起消极作用。

5、简述举动课程的特性①直接经历的方式实现对现实生活文化的吸收、综合运用和创造。

②强调学生在实际举动中的经历、体验、感受和实际操作。

③经历课程是以各种举动为组织方式。

④经历课程的评判主体是多元的,不仅有教师还有学生。

6、简述贯彻长善救失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答案:③学生要有全面的、发展的观点。

②注意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作用。

③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7、简述自我效能感及其功能答案: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①决定学生对研究活动的选择和坚持性②影响学生对待研究困难的态度③影响研究任务的完成④影响研究时的情绪状态等。

8、XXX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答案:①感知运动阶段②前运算阶段③详细运算阶段④方式运算阶段9、材料分析题:材料:XXX从一所XXX毕业后,被某中学录用为语文教师,上岗后,她精神饱满,信心实足,相信只要积极研究优秀教师的经历就能够成为一名好教师。

在教学中,XXX虚心向老师讨教,向同事研究,还经常观看精品课课程,但是,期中教学检查后,她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与同事们的对她的评判都很普通这令XXX十分不解。

2023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题答题技巧及考试练习题

2023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题答题技巧及考试练习题

2023年下半年老师资格证考试辨析题答题技巧及考试练习题辨析题1、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开展。

答:正确。

促进个体的身心开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

因为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本质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无论是广义的教育还是狭义的教育,都强调教育是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由此可见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开展。

因此此题说法正确。

考点:教育的本质属性辨析题2、教育的隐性功能与负向功能是同一概念。

答:错误。

教育的隐性功能与负向功能是不同概念。

因为教育的隐性功能是指教育的非预期功能,即教育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与方案不一致的功能;而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的进步和开展、对人的成长与开展起着消极作用。

由此可见,教育的隐性功能有可能是积极的正向功能,也可能是消极的负向功能,二者概念不同。

因此此题表述错误。

考点:教育功能类型辨析题3、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开展的功能。

参考解析:正确。

教育对经济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因为教育是劳动力再消费的根本途径;教育是科学知识再消费的有效形式;教育是创造和开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也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教育对经济的奉献。

由此可见,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开展的功能,因此此题表述是正确的。

考点:教育与消费力关系辨析题4、教育影响政治制度的开展方向。

参考解析:正确。

教育对政治制度具有重要影响。

详细表现为:教育能为政治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教育可以促进政治的民主;教育可以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言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由此可见,教育具有政治功能,可以影响政治制度的开展方向。

所以此题表述是正确的。

考点: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1.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考点: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但凡有目的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题

(1)广义的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活动。

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有目的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社会政治经济制约着教育,因此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相一致。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第二,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第三,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3)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3.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得到各种影响和作用。

可以根据下面三种方式进行分类:按照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教育的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育人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往往是指教育正面的、积极的功能。

负向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方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4)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

4.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通常由政府或政党提出,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教育目的: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

(5)主课程的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教师资格证笔试99个辨析必背

教师资格证笔试99个辨析必背

教资笔试99个辨析必背1.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其发展而发展的。

【答案】错误。

理由: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不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2.马戏团中的狗在驯兽员的精心培养教育下,智力得到发展,学会了十以内的加减法。

【答案】错误。

理由: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在动物中不可能实施教育活动。

所谓狗会“算术”,是狗经过训练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3.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

【答案】正确。

4.讲授法就是注入式教学。

【答案】错误。

理由:在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是启发式教学而在注入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则是注入式教学。

5.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答案】错误。

理由: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说服的方法作用是很大的,但说服的方法不是万能的,不是“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必须辅以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6.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答案】正确。

理由: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7.从本身存在的形式和复杂程度看,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下位学习和上位学习。

【答案】错误。

理由: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8.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答案】正确。

理由:知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再次,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9.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

【答案】正确。

理由: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集锦)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集锦)

辨析题作答思路(总—分—总)1.判断正确/错误2.分析思路:概念解释、关系、理论陈述,抓住关键词;3.总结,回扣观点注意事项1.判断正误:①正确/错误②不能出现“✔”“✖”2.分析理由:①对错都要分析②不要例子堆砌③答案不唯一,思路很重要1.课程就是学科。

该说法是错误的。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题干中,缩小了课程的内涵。

因此题目说法是错误的。

2.常言道,做事先做人,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德育。

此说法错误。

做事先做人,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学校工作中应该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

但这并不代表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德育,教学才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

故题目说法错误。

3.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题干的观点是错误的。

教学任务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之外,还能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因此题干缩小了教学的任务。

PS:教学任务(双基观心+德智体美)因此题目说法是错误的。

4.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此说法错误。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教学评价既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题干将教学评价等同于学生学业评价,缩小了教学评价的内涵。

因此,教学评价不只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故题目说法错误。

5.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

表述错误。

短时记忆是保持时间在 1 分钟左右,容量为 5 ~ 9 个组块的记忆;长时记忆是保持时间在 1 分钟以上,甚至是终身且容量无限的记忆。

教师资格证笔试备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二60道必背辨析题

教师资格证笔试备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二60道必背辨析题

教师资格证笔试备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二60道必背辨析题【辨析1】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该表述错误。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根据教育的概念可知,判断一个活动是不是教育,要满足:第一,有目的;第二,增进知识和技能或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或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

题干中的说法,没满足“有目的”,因此说法错误。

【辨析2】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该表述错误。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题干中学校教育是指狭义的教育,所以是不全面的。

因此说法错误。

【辨析3】教育者是教学的主体。

教育者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题干中的说法混淆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因此说法错误。

【辨析4】教育形态一定会跟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

该表述错误。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这种不平衡性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生产力发展,但一定时期内,人们的思想落后于较为先进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种是生产力落后,但受文化交流、社会转型或传统的影响,其教育内容、方法等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师资格证常考辨析题汇总

教师资格证常考辨析题汇总

教师资格证常考辨析题汇总1.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2.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第一,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这表明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第二,教育培养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进行的。

这表明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有本质区别。

第三,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第二,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第三,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4.赫尔巴特与杜威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提出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杜威: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提出现代教育的新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是由那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而且教育的发展变革也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变革。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和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教育的领导权直接关系到教育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一个国家的教育领导权受政治的控制。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谁能接受教育,接受教育到什么程度,是由这一社会形态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6.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它不能起决定作用,因为教育不能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更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发展的动力。

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教育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不起决定作用,否则,将夸大教育的作用,导致教育万能论”的错误。

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练习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练习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第一章1.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就是广义的教育。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因此,题干描述的是狭义的教育而非广义的教育。

故该说法错误。

2.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推动作用,但也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

社会发展对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学校结构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等形成制约。

故该说法错误。

3.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

【参考答案】此说法正确。

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

因此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

故该说法正确。

4.一个国家的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定是同步的。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虽然会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但是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

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因此,一个国家的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一定是同步的。

故该说法错误。

5.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资料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资料

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资料一、辨析题1.学生上课时,边听、边看、边记笔记反映了注意具有稳定性的品质特征。

1.【参考答案】此题说法错误。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注意的分配指的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题中强调的不是注意的保持时间,而是在同一时间集中在听、看、记这三件事情上,体现的是注意的分配。

综上,题干表述错误。

2.由于教学活动以间接认识为主,因而直接经验相对来说可有可无。

此题说法错误。

教学过程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告诉我们: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但是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综上,题干表述错误。

3.班级管理要求班主任充分利用规章制度约束学生,实现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控制。

此题说法错误。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班级管理的功能包括:第一,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第二,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第三,锻炼学生能力,提高自治水平。

其中班级管理的重要功能是锻炼学生能力,提高自治水平,而不是单纯地要求班主任充分利用规章制度约束学生,实现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控制。

综上,题干表述错误。

4.在教育的功能选择上应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其个体功能是可以忽视的。

4.此题说法错误。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根本功能、基本功能)。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大全)

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大全)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1、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其发展而发展的。

【答案】错误。

理由: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不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2、马戏团中的狗在驯兽员的精心培养教育下,智力得到发展,学会了十以内的加减法。

【答案】错误。

理由: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在动物中不可能实施教育活动。

所谓狗会“算术”,是狗经过训练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3、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

【答案】正确。

理由:略。

4、讲授法就是注入式教学。

【答案】错误。

理由:在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是启发式教学,而在注入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则是注入式教学。

5、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答案】错误。

理由: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说服的方法作用是很大的,但说服的方法不是万能的,不是“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必须辅以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6、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答案】正确。

理由: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7、从本身存在的形式和复杂程度看,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下位学习和上位学习。

【答案】错误。

理由: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8、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答案】正确。

理由:知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再次,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9、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辨析题、简答题必背汇总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辨析题、简答题必背汇总

科目二辨析题、简答题必背二、辨析题答题模板辨析题又叫判断说明题,是一种先判断正误再做判断解释的题型.它有一个答题套路:第一步:先判断题目观点对错;第二步:联想题目涉及到哪个所学考点;第三步:结合题目,把相关知识点写上,并做简要分析.辨析题不仅要考察你的踏实度(是否认真学过大部分知识并且吃透),还要检测你的灵活度(融会贯通会分析).学会方法,万题不难!辨析题1: 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涉及考点:教育的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参考答案:这句话是错误的.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说明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可以分为有目的的活动和无目的的活动,只有有目的的培养人才是教育,无目的的影响人的活动就不是教育.所以这句话是错误的.有目的的培养人才是教育.辨析题2: 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涉及考点: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①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③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参考答案: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一方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如下: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决定着教育目的.另一方面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一定的影响,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教育可以促进民主化进程,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因此教育可能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但不能直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方向.三、必背23道辨析题1、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目的就只能是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1)说法错误(2)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目的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如果只参考人的发展需求确定属于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是错误观点.指定教育目的时需要同时考虑以下因素: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②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而重要依据③教育目的指定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3)综上,说法错误,教育目的的制定需要同时参考个人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2、课程就是学科.(1)说法错误.(2)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进程安排,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3)因此题干说法错误.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1)说法错误(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说明学生的品德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一般来说,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向前发展的.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我们不必恪守一种开端或一般教育程序,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3)综上,说法错误.德育过程可以根据情况有多种开端.4、学习所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1)说法错误.(2)学习是指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这一定义有三层含义: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学习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引起的.药物、疲劳、疾病等因素也能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但这些变化是比较短暂的.疲劳会影响人的行为,降低工作效率,但这是短时间的,一旦解除疲劳,行为便表现如初.因此,疲劳引起的行为变化不是学习的特征.我们学习驾驶车辆、学习骑自行车、学习游泳等行为变化都是比较稳定的,甚至终身不忘,这才是学习的特征.(3)综上,说法错误.5、德育的起点是提高道德认识.(1)说法错误.(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教师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3)综上,说法错误.6、信息进入工作记忆会持久保存.(1)说法错误(2)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工作记忆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只有经过加工处理,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才能保持持久.(3)综上,题干说法错误,只有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才能保持持久.7、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1)题目说法错误(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德育过程并不一定以知为开端.8、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1)说法错误(2)短时记忆是保持时间在 1 分钟左右,容量为 5 ~ 9 个组块的记忆;长时记忆是保持时间在 1 分钟以上,甚至是终身且容量无限的记忆.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要经过复述,而非想象.(3)故表述错误.9、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1)说法错误(2)教学任务不仅仅是指给学生传授知识,还包括道德教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内容.(3)因此题目说法是错误的.10、气质是个体表现在心理活动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上的心理特征,所以它是有好坏之分的.(1)说法错误(2)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它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它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通常称之为秉性、脾气、性情,心理学叫气质.气质并无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其优势的一面,但是也都有消极的一面,所以没有办法比较其好坏.(3)故表述错误.11、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1)题目说法错误(2)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特点.但是教育的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制度决定的,每一时代的教育从以往教育中继承什么,也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和政治制度分不开.(3)综上所述,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受到社会的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等的制约,题目说法错误.12、知识越多,能力越强.(1)题目说法错误(2)知识不等于智力,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取的知识与能力,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应,能力是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能力的高低.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有条件的,教给学生的科学规律性的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智力.(3)可见智力的高低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知识的掌握与智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题目说法错误.13、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同一概念.(1)题目说法错误(2)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培养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因此,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不同的.(3)故题目说法错误.14、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1)题目说法错误(2)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自发形成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不等同于品德形成过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从主体上来说,德育过程是双边的,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单边的;2、从影响上来说,德育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而品德形成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3、从结果上说,德育过程的结果与社会要求一致,而品德形成过程与社会要求可能一致,可能不一致.因此,德育过程不等同于品德形成过程.(2)故该说法错误.15、接受学习一定是有意义的学习.(1)题目说法错误(2)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接受知识的学习.接受学习既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有意义的.当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时,这种学习就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如果学生接受学习是死记硬背式的没有建立相应的联系,这种学习就是机械的接受学习.(3)综上所述,接受学习并不一定是有意义的,也可以是机械的,题目说法错误.16、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道德发展的阶段性是固定的,相同年龄段的人都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1)题目说法错误(2)科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认为道德发展水平的顺序是固定的,不可逾越的.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在同样的年龄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研究表明,大多数10岁以下儿童的道德推理处于前习俗水平,10岁以后开始进入习俗水平;但仍有少数青少年与成人罪犯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推理阶段;青少年和成人大多都处于习俗水平;但是只有少数人会达到后习俗道德水平.(3)因此,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虽然顺序固定,但发展速度及水平因人而异,题目说法错误.17、惩罚就是负强化(1)题目说法错误(2)惩罚是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负强化是有机体摆脱厌恶刺激(即通过撤销惩罚),从而增强其良好行为的出现的概率.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惩罚是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而负强化是通过摆脱厌恶刺激来增加良好行为发生的概率.因此,惩罚与负强化不是同一概念.(3)故题目说法错误.18、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1)题目说法错误(2)非正式群体指的是没有正式档规定而构成的群体,其成员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非正式群体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有助于班级管理与建设,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起着阻碍作用.因此,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3)故题目说法错误.19、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1)题目说法错误(2)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题干将教学评价等同于学生学业评价,缩小了教学评价的内涵.因此,教学评价不只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3)故题目说法错误.20、习得性无力感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有关.(1)题目说法错误(2)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一个人总是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因素时,就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3)因此,习得性无力感与个体的失败归因有关.故题干说法正确.21、某人从光线明亮的地方进入暗室,开始什么都看不见,慢慢能看见一些物体了,这种变化就是由学习导致的.(1)题目说法错误(2)从亮的环境到暗的环境,开始看不到东西,是一种感觉上的暗适应.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改变.因此题干的描述不属于学习现象.(3)故题干说法错误.22、常言道,做事先做人,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德育.(1)题目说法错误(2)做事先做人,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学校工作中应该树立""的理念.但这并不代表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德育,教学才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3)故题目说法错误.23、治理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1)说法错误(2)智力是学习成绩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会对学习成绩有重要影响.只有在学习动机强且学习行为良好的情况下,学习成绩才会好.(3)综上,智力高学习成绩不一定高.(3)故题目说法错误.辨析题历年真题(40):1、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说法错误.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确定教育目的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等,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韩包括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说法错误.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晓之以理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最后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和谐发展.故说法错误.3、信息进入人工记忆就会持久保存.说法错误.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后不能持久保存,工作记忆是指处在工作状态中的短时记忆,或者在完成当前任务中起作用的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信息储存的时间很短,一般是30秒,如信息得不到重复,将会被迅速忘记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理论上被认为是持久保存的刺激物的重复出现,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没有复述的信息,是不可能进入长时记忆的.4、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说法错误.并不是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智力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许多研究表明,智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存在着中等程度的相关,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学习成绩也较好,但研究也显示,智力对学业成就并不具有决定作用,学生学习的影响因素除了智力因素,还包括非智力因素、环境因素和教师的指导等.5、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说法错误.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把全面发展看成是平均发展这种认识是非常机械的,实质上,全面发展甚至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它意味着高尚的思想信念、道德质量、审美情趣、智力发展以及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有机结合,使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力量、能力、热情和需要的完美和谐,使人的身与心、灵与肉、情与理、才与德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健康发展.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法正确.授之以鱼是指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授之以渔是指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因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认识能力,认识过程具有普遍的迁移价值,它不但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质量,推动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完整的知识.7、程序教学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说法错误.程序教学,不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程序教学是一种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学教学性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式.其基本做法是把教材内容细分成很多的小单元,构成由易到难的许多层次或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动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8、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正迁移.说法错误.学习材料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和知识的主要来源,对学习迁移有着重要的影响.前后两次学习材料包括所学知识和技能之间有无共同性,是影响学习迁移能否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迁移,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产生正迁移.如果两种学习材料之间产生的是积极的影响,那么就会产生正迁移,如果产生的是消极的影响,就会产生负迁移.在学习中,辨别学习材料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促进迁移的重要条件.这样,既有助于正迁移的发生,也能克服由于学习材料的相似而可能带来的负迁移.9、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说法正确.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或训练,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这说明人的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就遗传基因来说,它决定了个体在生理上、结构上的,甚至行为上的潜在性能,但并非所有的潜在都必定可以得到实现.人的生活经验证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人的遗传素质的发展,也会因人的生活条件的不同,或推迟或提前.这些都说明遗传素质是具有可塑性的.10、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说法错误.教学活动的任务具有多样性,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传授系统的学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此外,教学的任务还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为学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等.11、行为改变都是学习的结果.说法错误.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形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首先,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这里所说的经验是个体在后天活动中获得的,那些由遗传、成熟等导致的行为变化,比如吞咽、身体发育等,不能称为学习.其次,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因此行为的改变不一定都是学习的结果,只有由练习或反复经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才是学习的结果.12、焦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说法错误.中等程度的焦虑对学习是有益的.焦虑指学生担心不能完成任务时产生的不舒适、紧张和担忧的感觉,焦虑程度影响着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大量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焦虑对学习是有益的,焦虑程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焦虑程度过低则学习动力不足,焦虑程度过高则会导致神经病,过度紧张、失眠导致产生恐惧等不良反应,从而给学习带来不良的影响.13、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说法错误.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其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能动作用,但是我们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因为教育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受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与需求的制约,也就是说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仍然是其根本的特性,教育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14、知识越多,能力越强.说法错误.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的能力水平.知识与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但知识不等同于能力,知识掌握的多少,并不一定都与能力发展水平成正比,有的人知识越多,但能力越差越多,知识越少,能力却越强.从掌握知识到发展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不仅与知识掌握的多少有关,而且与掌握知识的质量、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运用等有密切的关系,二者不是同步发展的.15、接受学习一定有意义学习.说法错误.有意义学习是指将符号所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而接受学习是指教师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接受学习即有可能是有意义学习,也有可能是机械学习,关键看新旧知识之间能否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因此接受学习并不一定是有意义学习,也可能是机械学习.16、根据课外补课道德发展的阶段性是固定的,相同年龄段的人都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教学知识能力辨析题汇总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育教学知识能力辨析题汇总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能力辨析题汇总1、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解析】此观点错误。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

而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除了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外,还包括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制定者的教育思想;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生,因此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解析】此观点错误。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亿师学教师考试研究院提供]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因此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3、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就会持久保存。

【解析】此观点错误。

工作记忆也称之为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储存的时间要比瞬时记忆长—些.但—般不会超过—分钟。

而且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

而信息只有进入到长时记忆时才能持久的保持,保存时间可以到达几天、几年甚至终身难忘。

因此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4、智力水平越高,学习成绩越好。

【解析】本题说法错误。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智力师出教育水平与学业成绩之间呈现中等程度的相关。

说明智力水平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如果儿童的智力水平越高,—般学习成绩越好。

但是智力水平并不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唯一因素、知识结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学习动机和集体、教师等因素,都对儿童的学习成绩有重大的影响。

因此,智力水平与学习成绩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

故本题说法错误。

5、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

错误。

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并不是德智体诸方面的平均发展。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归纳汇总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归纳汇总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归纳汇总教育学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参考答案】这种表述是错误的。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有多种因素影响到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有影响。

其中遗传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是前提与基础;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

故表述错误。

2.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

【参考答案】这种表述是错误的。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它包括学校教育机构和幼儿教育机构系统、校外儿童教育机构和成人教育机构系统等。

学校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不能把学校教育制度等同于教育制度。

故表述错误。

3.教育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因此教育不具有相对独立性。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是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教育是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经验以培养人的社会实践;(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3)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①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②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题干所述不符合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述。

教育的发展受政治经济的制约,但不能推出教育不具有相对独立性。

所以,题目说法错误。

4.“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阐述了遗传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现实性。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汇总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汇总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汇总一、教育的本质有人说:“教育就是传授知识。

”这种说法对吗?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它具有更广泛和深刻的内涵。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传授知识只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

教育还包括培养学生的品德、价值观、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

例如,通过道德教育,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诚实守信、有社会责任感;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里进行,家庭、社会等环境也对人的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二、影响人发展的因素“遗传决定人的发展,环境对人的发展不起作用。

”这种观点正确吗?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例如,一个人的身体素质、智力水平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然而,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

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优质的学校环境能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教育资源;和谐的社会环境能够塑造人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

同时,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发展中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即使有良好的遗传和环境,如果个人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努力,也难以实现良好的发展。

比如,一个具有优秀遗传基因的学生,如果在学习中不勤奋努力,也可能成绩不佳。

总之,遗传、环境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人的发展。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比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更优越。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应从个人的本性和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

社会本位论则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公民。

个人本位论重视个人的价值和需要,有助于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广义的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活动。

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有目的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社会政治经济制约着教育,因此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相一致。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第二,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第三,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3)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3.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得到各种影响和作用。

可以根据下面三种方式进行分类:按照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教育的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育人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往往是指教育正面的、积极的功能。

负向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方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4)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

4.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通常由政府或政党提出,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教育目的: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

(5)主张课程的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5.赫尔巴特与杜威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提出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杜威(美国):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提出现代教育的新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6)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6.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①遗传: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或物质前提。

②环境: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为现实。

③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④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7)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7.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从教育目的的层次上看,可以分为国家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

1.国家的教育目的,即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

2.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所承担的任务和学生年龄、文化知识水平而提出来的。

3.课程目标,是对特定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价值和任务界定,是特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4.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8)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思潮、多元智能理论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8.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教育最重要、最直接的贡献。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2)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3)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9)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9.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要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从教育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的角度来看的。

但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个性等,因此,教育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10)课程标准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

10.课程的内容(一)课程计划,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是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不经上级批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

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二)课程标准,亦即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和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三)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其中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严格地讲,教材并不等同于教科书,教科书也不等同于课本。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

(11)教学就是智育。

11.教学与智育: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通过教学进行。

但二者也有区别,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

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教学作用的全面发挥。

教学与教育: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学校除教学外,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等途径d对学生进行教育。

(12)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获得间接经验,所以直接经验无关紧要。

12.教学过程的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是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也包括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如磁带、录像带、电视和电影片等。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在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

要完成这一任务,须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接受间接经验的方式来实现。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有的感性认识和亲身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注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统一教学过程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二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

(13)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的能力。

13.教学的基本任务第一,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第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第五,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14)道德意志在德育的过程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14.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道德认识是前提和基础,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有正确的道德行为,它是将道德体验转化为道德需要的关键因素。

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催化剂,道德认识要转化为道德行为,需要一种巨大力量驱使其接受或者拒绝,而强烈的道德情感可以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促进其更好地转换。

道德意志对道德行为起着维持作用。

道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现实生活表明,在道德两难面前,很多意志薄弱者往往选择改变初衷,屈从现实,而意志力强大的人,往往能够矢志不渝地坚持贯彻自身的正确选择。

道德行为是关键,是衡量个体思想品德高低的重要标志。

判断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不光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这种行为不单单指一个人的一次行为或者活动,而是已经形成一种固有的高尚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算作是德行优良。

(2)学生在活动交往的过程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源泉。

活动和交往是在教育者指导下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性活动。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规律(15)班级就是班集体。

15.班级与班集体的概念班级是按照一定年龄、学业程度、师生比例所分编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学生群体,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16)情感的产生比情绪早。

16.情绪和情感的区别.首先,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婴儿一生下来,就有哭、笑等情绪表现,而且多与食物、水、温暖、困倦等生理性需要相关;情是在幼儿时期,随着心智的成熟和社会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多与求知、交往、艺术陶冶、人生追求等社会性需要有关。

因此,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但只有人才会有情感。

其次,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

情绪常由身旁的事物所引起,又常随着场合的改变和人、事的转换而变化。

所以,有的人情绪表现常会喜怒无常,很难持久。

情感可以说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态度体验,如对一个人的爱和尊敬,可能是一生不变的。

因为如此,情感特征常被作为人的个性和道德品质评价的重要方面。

最后,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

人在情绪左右下常常不能自控,高兴时手舞足蹈,郁闷时垂头丧气,愤怒时又暴跳如雷。

情感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深沉而且久远,不轻易流露出来。

(17)就认知风格而言,沉思型优于冲动型。

17.认知风格.认知风格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

通俗地说,人们在从事认知活动时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就是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有不同的分类:(1)场独立型一场依存型具有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处理问题往往依赖于“场”,在与别人交往时能考虑到对方的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