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三练三调
太极拳基本功有哪些
太极拳基本功有哪些太极拳的基本功有哪些松静功第一,松静功。
头脑要静,身体要松,这是太极拳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要求。
练松静的功夫,基本方法是“打坐”。
坐在一个高度适当的座位上,两脚放平,把束缚身体的物品尽量放开,头正项直,微微上领,身体坐正,坐直,双手平放在膝盖上,全身放松。
双目微闭、垂帘,唇轻合,牙轻扣,舌上卷,耳静听,把身体各部位调整到最舒适的`状态。
这叫“调身”。
然后把心收回来,什么都不要想,让大脑尽量轻松。
如不由自主地想起什么,就马上打消,时间长了,杂念会越来越少,达到完全“入静”的状态,这是“调心”。
同时调整好呼吸,要深长细匀,出入绵绵。
吸气时,收腹提肛;呼气时,落入小腹,即所谓“气沉丹田”,这是“调息”。
总之,做“心静、体松、身正、气平”八个字。
在这样状态下尽可能持久,逐渐形成习惯。
有了这种功夫,打拳时才能完全松静下来。
此外还可用站姿、卧姿,要领与坐姿相同。
桩功第二,桩功。
又称“站桩”,即双腿站立练功。
拳谚讲“百练不如一站”。
站桩最基本的是马步桩,又称“无极桩”。
即双腿分开,略宽于肩,脚尖向前,屈蹲成马步。
腿的弯曲度可大可小,即视身体条件而定,角度越小即身体越低越吃力,功力也越大。
开始练功可用高架,随着功力增加,逐渐降低。
但高不能直立,必须保持一定角度;低大腿不能低于水平。
头正项直,身躯中正,膝盖不超过脚尖。
垂肩坠肘,胸部微含,松腰落胯,收腹敛臀,如同端坐在凳子上。
环手抱于胸前,如同抱一棵大树。
其它要领与静功相同。
做好“三调”,然后静站不动,坚持时间越长越好。
站一定时间就会有种种生理反应,如双腿发胀、酸痛,甚至发抖,双手有麻热感,身体有膨胀感,出口水,肠鸣排气等,这都是正常现象,说明外静内动,血脉流动与新陈代谢加快,肠胃蠕动加强。
练久了,会感到全身无比舒畅,欲罢不能。
还可以站虚步桩,前脚掌或脚跟着地,后腿支撑,力量分配约前三后七。
也可站独立步。
以上为定桩,是静止不动的;还有活桩,即有动作的。
太极拳中的三调:调身、调息、调心
谈谈健身气功中“三调”对太极拳健身作用启发自陈王庭创拳之初,结合导引、吐纳、拳术技击方法,把健身养生与技击紧密结合,依据易理、中医理论、兵学而创造陈式太极拳。
由陈式太极拳相继演化出杨、吴、武、孙等式太极拳流派,各有其风格特点,自成一派,尤其是杨式太极拳根据时代需要不断地演变,以健身养性为主,在当今全民健身中大受欢迎。
自1988年练习太极拳以来,一直有心、用心来感知、感悟太极之理。
近年来由于修炼和教学的需要,一直在想当年陈王庭创拳到底结合了哪些导引和吐纳方法以及理论,甚至哪十六家拳法与理论,想探个究竟。
由于接触健身气功的“缘”故,借来莫斯科教授健身气功之机,有闲暇时间进行思考,试想健身气功讲的三调:调身、调息、调心,在平时太极拳练习时应该也是如此,尤其体现太极拳的健身价值,它的理论支撑应该是中医理论和气功学理论,只是平时没有注意而忽视,一味从武术的技击性入手体会太极拳。
由于本人一直把太极拳归属武术范畴,体现武术特点的文化性和技击性,技击性又是本人研究的重点,侧重这方面,而忽视太极拳的健身性。
逐年随着练习太极拳的国内外拳友增多,其练习目的主要还是为了健康。
因此,本人从健身性入手并加以体会,除了生理学上讲的,练习太极拳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作用,试想用我们中医理论来阐释太极拳的作用。
武术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应该可以自圆其说,有其自身一套理论依据和支撑。
据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美国、以色列的学生反馈信息,现在欧美正掀起对东方文化的兴趣,比如中国武术太极拳和气功、印度YUGA、日本空手道等具有体现民族特色的项目或技艺比较感兴趣,日益练习者增多。
我在莫斯科教学气功之余,经常冲泡功夫茶,俄罗斯人、印度人都非常感兴趣,品尝完我的茶,有的甚至就去中国市场买茶具。
只是我们的宣传和包装还不够,不能充分体现茶道的生活化、艺术化。
传统文化需要回归,传统技能需要继承。
现借气功中三调理论来谈谈在练习太极拳时如何进行调身、调息、调心,分别对应人的“形”、“气”、“神”,是太极拳养生锻炼的基本要素。
太极拳养生之道
太极拳养生之道太极拳乃动静结合、内外兼修之功法。
外动形活如龙虎,内养身安似云风。
龙无云、虎无风、则威风尽失。
只练拳、不养生,必损其根源。
缘此,太极拳爱好者不可不知养生之道。
中国古代道家养生方法众彩纷呈,大体上可分为三种。
一导引,即以俯仰屈伸。
抻筋拔骨为主的肢体运动。
二吐纳,是以借助呼吸来吐故纳新,从而调节体内真气运行。
三膳食,通过食用各种营养品来滋补脏腑器官而达到相互平衡。
上面三种方法虽然各有不同之处,但是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使气血通畅,预防疾病,提高体质。
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功效。
溯源寻根,自伏羲画卦,阐明阴阳,即将太极之理寓于其中。
嗣后更命阴康作大舞,以宜导湮郁。
广成子传道于黄帝,黄帝作内经,其导引之诸法,均本于太极之理,为理念和无形之运动。
华佗本庄子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作五禽经,以授吴普,是时已开姿势运动之先河。
太极以阴阳互根为基础,抱阳而负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平衡和谐。
古人创太极拳法而不留个人之名,是因历代先师淡泊名利,没有偏见。
它是宇宙和谐运动之表象。
中国的医学基本理论,就是阴阳学说。
它认为人体内部不外阴阳两种因素,阴阳和调,就能维持健康:偏盛偏衰,就要致于疾病。
这种学说在古代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阐述很多,例如“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为万物之能始”,“人有形,不离阴阳”。
“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
这些都是说明宇宙间的事物和人类的身体,都是由阴阳两种因素构成的。
内经认为,凡人身体内,必须阴阳和谐,才能健康无病。
它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之气和,血脉调,居处安静”。
“阴阳平匀,以充其形,九侯若一,命日平人”。
“血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由于阴阳对人体非常重要,古代擅长养生之士都善于调理阴阳,祛病延年。
内经里称这些人为“至人”,“真人”,“贤人”,说他们能“把握阴阳”,“和于阴阳”,“逆从阴阳”。
太 极 心 法
太极心法太极功修法三重,得其真二万法通”。
李派太极法分三重,称谓“三太极”,即“外太极”、“内太极”和“真太极”。
动盘拳法显法象于外,谓“外太极”。
其诀是:“半个圈似月牙,三字诀上下插,颠与倒不离家,反复此乱如麻”。
静盘功法造化内功于秘,谓“内太极”,其诀是:“呼吸气一太极,子午窟先天地,玄中玄秘中秘,升与降开与闭,河车灵三宝聚,炼神功呈妙技,莫妄传多仔细”。
太极心法统领内外于心,谓“真太极”。
其诀是:“四维着一力,虚空雷劈去。
万法如意珠,紫金元祖气。
”三法归一成太极,内是外之本,心法是统领内外的总根本’。
故诀曰:“万物生于土,万法起于念。
”又说:“细心参,细心参,真法不在势里边。
”此即是说:真法就在心里边。
拳法功法都是“一定死法”,而死法活练、死法练活,非心法所不能。
其实”真太极”一个“真”宇,也就说明心法在拳法功法中的核心地位和灵魂功用。
所以,传统惯称心法为“根本大法”、“万法之母”,甚至推崇为“天下第一法”。
唯有心法才是造化内外真功的真机,成就神功的妙法。
所以,传统太极牢操心法,无一不倍加珍视和珍用。
一、心法实质心法的实质是意念。
太极动静修炼的“用意”、“意领”及其造化的功用之法就是心法。
心意无形,无形则灵。
这是人所以为“万物之灵”的重要因素。
生灵都是“无形统领有形,心意统领形体”。
理念指导心性,心性支配行动,这是人这一生命灵体的特有本能。
人间万事起于心,拳功有成在于心。
太极心法也因此而定。
人心有善恶之分,所以善则善行,恶则恶作,是功是罪,各有果报。
而道法太极拳功的心法,首先是阴阳和德,合道应天的修炼之法。
所以,太极心法“敬心诚意”以调心,“意领气行”而调气,“意奶身随”而调身。
而这三调法用的实质即以善排恶,以正逐邪。
一句话,应之于道,公之于心,净化心灵。
太极修炼对心法视若珍宝,是心意的本质、功能和特,陛决定的。
说到心意,必及心神。
神为意之主,意为神之从,意静归神,神动为意。
神意相随,皆藏慧心。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修为方法
李经梧太极内功的修为方法太极内功修炼方法,是一个需要长时间投入和坚持的过程。
李经梧太极内功修为方法的核心目标是健康强身、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内力、调节气血、平衡心理和提升精神意识。
下面是一个1200字以上的太极内功修为方法:第一步:调整呼吸太极内功修炼的第一步是调整呼吸。
在一个放松舒适的姿势中,将注意力集中在低腹,深吸一口气,慢慢吐出。
吸气时,腹部膨胀;呼气时,腹部收缩。
通过练习深呼吸,可以有效地调整身体的能量和气血流动,增加气体的吸收和利用效率,提高身体的整体机能。
第二步:静坐冥想静坐冥想是太极内功修炼的重要环节。
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来,闭上眼睛,尽量放松身体和心理。
通过冥想的练习,可以调节呼吸和平衡体内的能量。
冥想中可以集中注意力在呼吸上,或将注意力放到丹田(脐部),或想象自己练习太极拳的场景。
冥想的时间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决定,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
第三步:身体调理太极内功修炼还需要进行身体调理,包括柔软身体、增强肌肉和韧带的弹性。
可以通过进行柔软体操、拉伸运动、传统的太极拳基本功练习等来实现。
柔软身体有助于提高关节的活动范围,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减少受伤的风险。
第四步:站桩功站桩功是太极内功修炼的核心练习。
站立于一个舒适的姿势中,脚距与肩同宽,膝盖微微弯曲,腰部放松,身体重心下沉。
双手下垂,手掌略微向外张开。
保持这个姿势一段时间(可以从几分钟到几个小时不等),感受身体的能量流动和内力的积聚。
站桩功可以增强肌肉和韧带、改进身体的姿势和对重心的掌握,培养内力和提高能量的运转效果。
第五步:太极推手太极推手是太极内功修炼的一个重要环节。
找一个太极拳的伙伴,面对面站立,互相用手臂、肩膀、胸部等部位进行轻微的接触,并模拟拳击动作。
通过推手的练习,可以提高肌肉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增加身体的灵活性和平衡性,调整呼吸,调节内力和提高精神意识。
推手的难度可以逐渐增加,从慢慢的推手到快速的推手,并逐渐增加对手的力量和技巧。
太极拳桩功修炼法
桩 功对 于太极 拳技 击 , 也有 很强 的效 用 。 古人 说 :
“ 欲求技击妙用 , 须 以站桩换劲为根始 。 所谓使其弱者
转 为强 , 拙 者 化为灵 也 。 ” 由此 可见 桩功 在拳术 中的重
图3
武 当・ 2 0 1 3 . 6 2 3
武当・ 总2 7 4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最好 站 半 小时以上 。 图 1 ) 。
呼口 及方法 ( 调息) :
地进 入体 内 , 在 下丹 田聚集 , 凝结 成丹 , 存人 丹 田( 图
) 。感 觉存稳 了 , 就双手 合什 上下搓 动至两 手掌 发热 在 保持 自然腹 式 呼吸 的情 况下 , 做到缓 、 慢、 均、 7 为止 ( 图6 ) 。 匀、 细、 长为佳 , 不 能有任何 的憋 气现 象 , 直 至忘息 。 注意事 项 : 修炼 心法 ( 调心) : 练 功 时 ,身 体会 动 起来 ,如果 是 轻微 的前后 摆 意想 身心 内外 松 静 ,全 身 毛孔 全部 松 开 。 吸气 随其 自然 。如果是 大动 , 就加一 个意念 , 我不 大 动 时, 意 想 宇宙 中 的好 能 量 ( 精 华之 气 ) 从 四 面八 方 进 动 , 入 自己体 内 ;呼气 时意 想宇 宙 中 的好 能量 从 肚脐 下 或 睁开 眼睛 即可缓解 。 ■寸处进 入 下 丹 田 ;再 逐渐 意 想脚 踩 大地 ,头 顶蓝
到 高度 的和 谐统 一 。
一
、
桩 功 修 炼 法
图1
图2
桩功是修炼太极拳静功的主要方法。 通过桩功的
修炼 , 可 使 内气充 足 , 四肢有 力 , 精神 内敛 , 收气入 骨 ,
太极门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太极门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太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哪个朝代?A. 唐朝B. 宋朝C. 明朝D. 清朝答案:C2. 太极拳的“太极”一词最早出现在以下哪部著作中?A. 《道德经》B. 《易经》C. 《黄帝内经》D. 《庄子》答案:B3. 太极拳的练习中,以下哪项不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A. 心静体松B. 呼吸自然C. 动作迅速D. 动作连贯答案:C4. 太极拳的“八法”指的是什么?A. 八种拳法B. 八种步法C. 八种手法D. 八种身法答案:C5. 下列哪位不是太极拳的著名流派创始人?A. 杨露禅B. 陈发科C. 孙禄堂D. 黄飞鸿答案:D二、填空题6. 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要求做到“三调”,即调身、调息、________。
答案:调心7. 太极拳的“五步”包括: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和_______。
答案:中定8. 太极拳的“十三势”包括: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_______。
答案:定9. 太极拳的“三才”指的是天、地、_______。
答案:人10. 太极拳的“四象”是指:青龙、白虎、朱雀、_______。
答案:玄武三、简答题11. 简述太极拳的“内外兼修”原则。
答案:太极拳的“内外兼修”原则是指在练习太极拳时,不仅要注重外在动作的准确和流畅,还要注重内在精神的修养和呼吸的协调。
通过内外的和谐统一,达到身心合一,促进身心健康。
12. 太极拳的“以柔克刚”是如何体现的?答案:太极拳的“以柔克刚”体现在太极拳的动作中,通过柔和、缓慢、连贯的动作,以及对力量的巧妙运用,来化解对手的刚猛攻击。
这种以柔克刚的策略,不仅是一种武术技巧,也是一种生活哲学。
13. 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是什么意思?答案:“四两拨千斤”是太极拳中的一种理念,意指通过巧妙的技巧和力量的合理分配,用很小的力量就能引导或控制很大的力量。
这体现了太极拳中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哲学思想。
四、论述题14. 论述太极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浅谈健身气功“三调”合一的境界
“ 三 调 ”合一 。
心到 “ 三 调合 一 ”的 境 界 。 “ 三调合一”
的 状态 ,达 到 入 静 状 态 , “ 恬 淡 虚 无 , 真
2 、何为境界
“ 境 界 ” ,本 是 佛 学 中 标举 “ 内心 ” 与 “ 外 境 ” 乃 不 可 分 说 之 关 系 的 重 要 名 相。 《 现 代 汉 语 词 典 》 的 解释 是 “ 事 物 所 达 到 的 程 度 或 表 现 的 情 况 。 ”可 见 “ 境
肺 已经 不 工作 了 ,取 而 代之 的是 全 身 所 有 毛 孔 在 呼 吸 ;从 心 理 上 , 静 不仅 仅 是 情 绪 平 静 , 包 括 大脑 思 维 都 是 静 的 , “ 神 不 外
泄 ”, 毫 无 杂念 。如 此 身 、 息 、心 在 人 体 的外 在 表 现是 面 部 安 详 ,周 身 圆活 放 松 , 内部 气 血 运行 通 畅 ,本 体 感 受为 “ 身 心合 ~ ”。 “ 戒 ” 就如 同佛 家 讲 的 “ 放 下 ”、 道家的 “ 出 世 ”一 样 ,不 被 外物 所 诱 惑 , 不 计 较 利 益 得 失 , 只 在 乎 个 人 内在 的 和 谐 戒 除 焦 虑 、暴 躁 、 私欲 、贪 念 , “ 夫 唯不 争 ,则 天 下 莫 能与 之 相 争 , ”注 重 个
的境界应 该是做到 “ 静”和 “ 戒 ”。静是
相 对 的 静 , 从 外 形 上 看 , 即 便 身 体 在 运 动 着 ,但 跳 出 自我 回 归 自然 中 ,就 好 比人 与 自然 同 步运 动 ,从 而 达 到 相对 的静 ;从 呼 吸 上 , 静 是无 意 识 的 呼 吸 ,好 像 鼻 子 和
从有 意识到 下意 识 ,无 招无 式 出神 入化 。
太极拳内功健身功效及要领
太极拳内功健身功效及要领太极拳主张用意念运动,要求全神贯注,集中注意力练习,做到心静体松的状态,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健身功效。
1.内功就是意气运动,不以形体手势演示动作,完全依赖意念运动演示。
是开发神意气潜能的高成次练法。
2.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促进人体机能增强,益寿延年。
人们常说的腹式呼吸,也就是太极拳内功,练太极拳内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新陈代谢,加快淋巴毒素的排出。
3.如何修炼。
1、必须坚持长期松、稳、慢、匀,盘拳走架,循序渐进修炼。
2、必须坚持明理练拳,悟七分,练三分,内外双修。
3、必须坚持心静、意专,用意不用力、以气运身。
务令顺遂修炼。
习练太极拳贵在坚持,长期坚持练太极拳能达到良好的健身功效,太极拳不仅能增强抵抗力,还能辅助治疗疾病。
4、必须坚持抓住丹田炼内功补充后天之气,滋养扶持先天之气,做到心肾相交刻苦修炼。
太极拳整劲内劲的修炼,内劲是太极拳技击的精髓。
没有内劲,太极拳就成了空架子、成了好看不好用的功夫、。
太极拳自古以来就是御外抗敌的拳法,它也和其他拳法一样有一定的练习步骤和程序,由简入繁,再由繁入简,法虽不同,但万法归宗。
练内功要有三心一,恒心,诚心,信心。
二,练内功具备三个条件,松,静,自然。
三,练内功三个基本要素,调形,调息,调心。
太极拳的内功是指以“调形”“调心”“调息”为主要形式修炼;调形,就是调身、调拳架,是练习太极拳中的核心。
调形与调息、调心是太极拳术中的核心要素,被称之为“三调”。
调心是调节人的意念,入静入定,最终实现以意领气、以意行功。
调息是运用意识调整呼吸。
习练太极拳内功,如果没有人指导或不得要领,那将在很长的时间内,是练不出东西来的。
但是我们只要抓住五大要领,很快就能切入,五个要领就是。
一、拳架形体。
二、意念活动。
三、呼吸方法。
四、气劲运行轨迹。
五、习练功效。
关于练拳功效得分三部分内容。
第一是健身效果。
第二是主治什么病,众多人练拳实践和现代科学实验证明,经常习练太极拳,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前列腺、类风湿、脂肪肝、便秘、胃病、失眠、腰腿疼等疾病有显著的防治作用。
太极拳的四大精神要领
太极拳的四大精神要领太极拳的四大精神要领太极拳的本质是武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太极拳在养生和教育上有重大意义,我们今天学习太极拳的四大精神要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的四大精神要领。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四大精神要领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内家拳,习练太极拳要做到内外双修,太极拳是一种深层内涵的功夫。
太极拳讲究含而不露,“养我浩然之正气”。
太极拳在攻防方面讲求“沾连粘随”、“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和“后发制人”。
这里很重要的是积极的“随”,在“随”中寻找变化,不提倡主动进攻;技击中还讲究“点”到为止,不争输赢高低,而是在悠闲高雅、妙趣横生的太极推手中,去探求哲学与力学的真谛。
这种谦和的精神与道家的“贵柔”、“无为”、“不争”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太极拳的精神要领1、自信中正向上,柔中寓刚太极拳不是一味地讲柔,更不是柔弱无能,而是处处带掤劲,柔里藏刚,棉里藏针,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攻防技击上注重以圆破直,化而后发,“化”是为了“发”,化即是发。
太极拳在技击中,还讲究“得机得势”,就是讲在变化中始终占据主动的地位。
强调中正安舒,与提倡“一身正气”的理念也是相合的。
学习太极拳要掌握正确的身法,身体要保持中正安舒,不偏不倚,这样才能达到练拳的效果。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使人们更加注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更加注重自然的自强之道,而淳朴传统的太极拳正是使人类的身心均处于一种积极自信的状态之中去展示健康的形体,健康的追求与健康的精神。
太极拳的精神要领2、包容海纳百川,大度适度佛家讲究“慈悲为怀”多行善事,大度包容。
太极拳也是处处求圆,柔和圆活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开放胸怀;太极拳讲求顺乎自然,含蓄、贵和、不争的博大胸襟。
能包容才能开放。
太极拳的体系始终是开放的。
由于开放,才能广泛地吸收中国武术各流派的精华,来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我,才能最大限度地从祖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养料,完善自我。
现代人学习太极拳能提高心理素质,扩大胸襟,学习太极拳要容纳百川,太极拳是门博大精深的功夫。
太极拳的精髓
太极养生有三宝:一曰养精化气,二曰养气化神,三曰固根培本。
掌握三宝,可充人精神,发人智慧,固本健体,延年益寿。
要学好太极拳,把握精髓是关键。
其精髓在于它的动作特点和基本要领。
太极拳法极其玄妙与独特,其动作特点和基本要领摘述如下:1.太极拳动作特点柔和性:——太极拳动作轻松柔和,非常适应人体生理活动的要求。
圆活性:——太极拳的动作不是直线运动,而是处处带有弧形,走圆弧线路。
连贯性:——从开式到收式,尽管姿势与动作变化多端,都是相互衔接,连贯一气,连续不断。
完整性:——太极拳动作以腰为主轴,每个动作都由躯干来带动四肢进行活动,随腰轴而转动,随躯干起落而升降。
“三调”性:——即调身、调息、调心的有机结合。
在太极拳的练习中,要求意念和动作一致,即动作运行到哪里,意念也随到哪里。
上下相随,手足呼应。
随着动作的起落开合,使呼吸自然地调节和密切配合。
一般在动作开、起时吸气,落、合时呼气,内外上下完整一体。
2.太极拳基本要领虚灵顶劲:——头颈正直,神贯于顶,不可用力,须有虚灵自然之意。
含胸拔背:——胸略内含,使气沉于丹田,称为含胸。
在含胸的同时,使气贴于背,称为拔背。
这样就使人体胸腹部与背部的各经脉气血畅通,内脏器官血液循行宜于改善。
松腰:——腰为一身之主轴,能松腰,两足才有力,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
虚实分明:——太极拳锻炼中若全身重心落在右腿上,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反之,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只有虚实分明,身体转动才能轻巧灵便,毫不费力。
沉肩垂肘:——两肩放松下垂,两肘亦随之下垂,使气沉丹田,气息得以调整。
用意不用力:——首先要全身放松,使意念、气血周流全身,太极拳的动作柔和轻松,长期锻炼后,便表现出真正的内劲。
上下相随:——练习太极拳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神随眼动,上下相连而成一体。
相连不断:——进行太极拳锻炼时,动作自始至终连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贯穿一气。
动中求静:——太极拳锻炼时的动作愈慢愈好,慢而呼吸深长,气沉于丹田,血脉流畅,可称为动之于外,静。
补气血的太极养生法保持身体健康
补气血的太极养生法保持身体健康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的养生方式,以其独特的身体训练和调理功效备受推崇。
在太极拳的实践过程中,注重调理气血的方法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补气血的太极养生法,帮助读者保持身体健康。
一、深呼吸调气血太极拳强调呼吸与动作相结合,通过深呼吸调理气血。
在练习太极拳时,尽量做到自然舒展的呼吸,使气血更好地循环。
同时,要注意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收缩,让呼吸与动作协调有序,从而发挥出最大的调理作用。
二、松紧有度补充气血太极拳的核心思想是松紧有度,这也适用于调理气血。
身体的松紧恰到好处有助于气血的流通和补充。
在太极拳的练习中,要做到身体放松、肌肉柔软,但不应呈现过度松弛的状态。
通过正确的松紧技巧,可以促进气血流通,达到补充气血的效果。
三、舒缓运动平衡气血太极拳的动作以缓慢舒缓为主,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平衡气血,避免气血的过度消耗或积聚。
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注意动作的平衡和舒缓度,避免动作过于急促或过于用力,这样能更好地保持气血的平衡和流畅。
四、注重太极精神调气血太极拳注重内外的统一,强调修身养性,通过调理心态和情绪状态来调整气血。
减轻压力、舒缓情绪、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气血的运行和补充。
在太极拳的实践中,要注重太极精神的培养,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衡,这样能更好地调理气血,促进健康。
五、饮食调养补充气血除了太极拳的练习,饮食的调养也是补充气血的重要手段。
根据中医的理论,一些食物具有补气血的功效,如红枣、黑豆、黑芝麻等。
搭配合理的饮食,有助于补充气血,增强身体的健康状况。
结语: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太极拳作为一种独特的养生方式,注重调理气血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深呼吸、松紧有度、舒缓运动、太极精神的培养以及合理的饮食搭配,可以有效地补气血,保持身体健康。
因此,不妨通过太极拳来养生,享受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太极真功三部曲 文档
太极真功三部曲“开合拉气” 悟玄机—太极真功入门之道所谓“开合拉气”,就是以太极桩为基础形架,双手撑抱于胸前,在意识的诱导下,意念放松,外静内动,感悟两手间磁石般吸斥力的变化,即所谓“气感”,有推之不动,拉之不开的感觉,越觉越妙,并通过这种感觉体悟腰脊上下牵拉,周身束放缩胀的内在感应,也即内在劲力(或称内气)在体内的自然运行的变化,使身体的质量提高而密度加大,从而感悟“胸中腰间开合”的奥妙,所谓“放之则弥六合,退则藏之于密”。
由静到动,内外导引,合一而融,动而犹静,静而亦动,静动交变,从而再达外动内静,静而仍动,动静和融的真静之境界,为健身养生和太极拳的真正内功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
太极妙道,一气贯穿,全在胸中腰间开合。
欲入妙道,先需得法。
法者入道之门。
众妙法门,何止千万,然其正者乃一,惟得之正者乃入正道。
开合拉气,虽只一法,但法简效宏,见微知著,通玄入奥,太极妙道尽存,窥一斑可知全豹,老少咸宜,健武皆适,武练尚需文养,文练亦可武用,所谓“文以强身,武以御敌”。
为使太极真功(包括正道养生)爱好者避偏途,入正道,今简述“开合拉气”法而引之,以助登堂入室,早得太极真艺真技。
下面作以简要介绍:一、要领: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胸实腹,提裆塞尾,气沉丹田,顶膝坐胯,足心含空,五指微屈,虎口圆撑。
二、要求:首先进行放松的诱导,由自然呼吸逐渐过渡到逆腹式呼吸,按练功的说法就是先做好“三调”,即调身、调息、调心,做到身正、息稳、心平;然后做身体放松的调试,由头开始逐渐下松,一直松到脚下,再由脚下依次上松,直至松到头顶,反复调试愈松愈好,以全身通透为佳。
自感全身松畅后即可进行开合拉气的训练。
特别提示:本法虽名“开合拉气”,只是沿用旧说,在意不在“气”,气不过一种内在感悟,并无玄虚,只要习者感气不而求气,人人能得,所谓“不气而气”,即感悟到身,气不求自明,不求而自得,皆纯任自然,绝无虚妄、玄虚之虞,信也有,不信也有,所谓“气”只在得法,功到自然成。
太极拳中的三调:调身、调息、调心
谈谈健身气功中“三调”对太极拳健身作用启发自陈王庭创拳之初,结合导引、吐纳、拳术技击方法,把健身养生与技击紧密结合,依据易理、中医理论、兵学而创造陈式太极拳.由陈式太极拳相继演化出杨、吴、武、孙等式太极拳流派,各有其风格特点,自成一派,尤其是杨式太极拳根据时代需要不断地演变,以健身养性为主,在当今全民健身中大受欢迎.自年练习太极拳以来,一直有心、用心来感知、感悟太极之理.近年来由于修炼和教学地需要,一直在想当年陈王庭创拳到底结合了哪些导引和吐纳方法以及理论,甚至哪十六家拳法与理论,想探个究竟.b5E2R。
由于接触健身气功地“缘”故,借来莫斯科教授健身气功之机,有闲暇时间进行思考,试想健身气功讲地三调:调身、调息、调心,在平时太极拳练习时应该也是如此,尤其体现太极拳地健身价值,它地理论支撑应该是中医理论和气功学理论,只是平时没有注意而忽视,一味从武术地技击性入手体会太极拳.p1Ean。
由于本人一直把太极拳归属武术范畴,体现武术特点地文化性和技击性,技击性又是本人研究地重点,侧重这方面,而忽视太极拳地健身性.逐年随着练习太极拳地国内外拳友增多,其练习目地主要还是为了健康.因此,本人从健身性入手并加以体会,除了生理学上讲地,练习太极拳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作用,试想用我们中医理论来阐释太极拳地作用.武术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应该可以自圆其说,有其自身一套理论依据和支撑.DXDiT。
据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美国、以色列地学生反馈信息,现在欧美正掀起对东方文化地兴趣,比如中国武术太极拳和气功、印度、日本空手道等具有体现民族特色地项目或技艺比较感兴趣,日益练习者增多.我在莫斯科教学气功之余,经常冲泡功夫茶,俄罗斯人、印度人都非常感兴趣,品尝完我地茶,有地甚至就去中国市场买茶具.只是我们地宣传和包装还不够,不能充分体现茶道地生活化、艺术化.RTCrp。
传统文化需要回归,传统技能需要继承.现借气功中三调理论来谈谈在练习太极拳时如何进行调身、调息、调心,分别对应人地“形”、“气”、“神”,是太极拳养生锻炼地基本要素.5PCzV。
太极拳三个阶段十层功夫练功方法
太极拳三个阶段十层功夫练功方法三个阶段十层功夫练功方法,附“修炼太极拳必知33条内功心法”九五太极养生太极拳的内功心法之秘要很少形成文字,形成文字的东西永远表述不清身心的感觉和身心的独特体验。
而且非常保密,传内不传外。
并且真正的内功心法完全不靠孤本秘笈和一鳞半爪的道听途说,而是从内外兼修的实践中找突破口,这些感觉和体验是内向性运用意识引起的内气催姿势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就是拳家们所说的内功心法。
内功为功夫之本。
只有真正注重修炼内功的内家拳传习者,功夫才能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奋进,并由量变达到质变,即所谓的“变化气质”。
前人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因为武术在最高层次上是共通的,当一个武术家以自己的方式进入了“道”这个层次,为尚武精神创造出了新的表述,他便是在真正意义上推进了我们的传统武术。
下面谈一下太极拳内功心法的核心问题一调身、调心、调息功法。
这个问题之所以是练好太极拳内功心法的核心,首先是因为这三种功法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它是贯穿整个太极拳内功心法的主导功法,是三种功法合一、不可分离、共同提高、共同作用的练功功法。
其次是体现在练功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有不同的境界和体悟,在不同阶段应先侧重什么和以哪种功法为主的问题。
下面我按三个阶段十层功夫的练功方法来阐述调身、调心、调息功法。
七言练功诀身法要领要记清,三调功法务求精。
一步形体架势真,六合八法要上身。
放松求静是精髓,弹腿麻腰行功架。
米架永功背丝行,着熟懂劲架推求。
二步着重轻灵功,丹田内转带外形。
棚捋挤按随意行,敷盖对吞神意现。
腹式呼吸要自然,接运蓄发形追意。
三步七悟三分练,二气合一为神力。
丹田胎息忘有我,血脉相通为真气。
球动无根千只眼,六球一柱精细研。
上乘功法因人炼,不遇明师莫轻求。
一、调身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功法很多练太极拳者,对太极拳的架势和形体不太注意,教拳者要求也不太严谨,只强调大松大柔。
有的练拳者为了大松,而把拳架放大,形体变化了。
太极拳治颈椎病
太极拳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长期坚持练习使颈椎处于活动状态,可以舒筋活血,通经活络,使受损的颈椎和肌腱、韧带逐渐恢复弹性,增强局部肌力,滑利颈椎关节,缓解症状,使颈椎病逐步好转。
太极拳是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欢迎,其动作柔缓,姿势优美,深受大众的欢迎。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太极拳不但可以活动筋骨,更加是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好办法,特别是对于颈椎病的朋友来说,大大太极的效果绝对比风险极高的按摩好。
太极拳治疗颈椎病的原理患颈椎病的主要是因为颈部长期保持一种姿势得不到足够的活动,针对其治疗方式又比较单一,主要是常规的理疗和按摩牵引等方式,这种被动治疗法只注重脊柱病变的治疗,而忽视了周围韧带及肌腱的调理,因此导致病情时轻时重,治愈效果不佳。
而太极拳属于主动锻炼法,其的招式其招式辗转环绕,腰随胯转,肩胯相对,牵拉颈脖,非常重视颈部、四肢和眼的配合,长期坚持练习使颈椎处于活动状态,可以舒筋活血,通经活络,使受损的颈椎和肌腱、韧带逐渐恢复弹性,增强局部肌力,滑利颈椎关节,缓解症状,使颈椎病逐步好转。
练习太极拳防治颈椎病的注意事项:1. 练习太极拳最好选择到正宗的武当太极功夫馆(名馆);2. 练习太极拳最好能得到太极拳功法名师的指点(名师);3. 练习太极拳最好选择古朴典雅、环境优美、不易被打扰的练功场(好环境);4. 练习太极拳最好选择群体习练,接受外部的浓厚气场(好氛围);5. 天气恶劣时不要练太极拳(好天气);6. 练习前应排净大小便;7. 练完后不要马上坐下或躺下,应慢走一会儿或做些轻微的活动;我们只要了解了太极拳治疗的原理,才可以在锻炼的时候注意一些细节的问题,尽快的回复健康。
陈氏太极拳治好我的腰椎病我从2008年3月跟随陈氏太极拳十二代传人魏勰老师学习太极拳,至今4年多。
如今我感觉精力充沛,多年困扰我的腰椎间盘突出也不痛了,过敏性鼻炎也得到了有效地抑制…。
我从小就热爱事体育锻炼,田径、球类基本都有较深的功底,深知体育对人的重要性。
太极拳三调之调息
太极拳三调之调息导引的一大特点,是与吐纳的有机结合,就是以呼吸调节配合动作。
太极拳的调息就是呼吸的调节,把呼吸作为健身的一种方式加以调整,把调节呼吸和调节身体的其他功能结合起来。
太极拳的呼吸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呼吸,一种是腹式呼吸。
自然呼吸是以拳式为主导,不去过分关注呼吸,以自然舒适的原则使呼吸与拳式动作相配合。
腹式呼吸是在呼气、吸气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以腹部的收缩相配合,形成腹部横膈肌的升降活动,这样就会扩大或缩小肺部的体积容量。
解剖和生理学说明,人的呼吸靠胸肋的开阖和横膈肌的升降活动来完成,而横膈肌的升降所促进的呼吸量,远大于胸肋开阖所得到的呼吸量。
所以腹式呼吸能取得更多的新鲜空气。
空气是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特征,营养物质之所以能化为能量,是依靠氧化才能进行的。
所以,人体吸入氧气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水平,特别是人的大脑,如果严重缺氧几分钟就可以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形和坏死现象,造成对生命的严重损害。
太极拳的自然呼吸和腹式呼吸都要求做到细、匀、深、长,都是有节奏地有规律地呼吸大量的空气,并且通过缓慢的运动,形成气息在体内的充分交换,促进生命活力。
腹式呼吸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通过横膈肌比较大幅度的活动,对胸腹腔的脏器起到良好的按摩作用,使这些脏腑循环旺盛。
横膈的运动,还加强了血液及淋巴循环,可以使心脏冠状动脉反射性的扩张氧化与还原作用加强,增加了心肌的影响,为有效地预防各种心脏疾病及动脉硬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调息是太极拳的一个主要练习内容。
太极拳家陈鑫说:“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
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
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
”呼吸之道,在于自然。
绵绵调息,就是不间断、轻微、深长、均匀。
在调息中,也要和意念相结合,注意行拳、调息过程中身体一些特别的感受和反应,就是调息和动作、内气相呼应,不是孤立、简单的呼吸。
延伸阅读:太极拳对经络系统功能的影响经络是中国传统医学独特的视角。
太极拳三调之调心
太极拳三调之调心中国医学认为,身、心是一体的,它们的健康状态是互相影响的。
当今社会的健康标准也认为,心理不健康就不是一个健康的现代人,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生活质量首先应该是健康质量。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承受着太多的心理压力,这是我们健康的一大障碍。
在城市里,脑力劳动者很多,特别是一些知识分子、商业人士,动脑子多,大脑皮质长时间在兴奋状态,有一种惯性的兴奋,脑神经的抑制过程减弱,容易患上失眠症等,脑力容易疲劳,一疲劳,就会有一定程度的混乱,经常烦躁,发脾气等,时间长了,就会得神经衰弱症等疾病。
怎么办?就要调整。
太极拳注重调心是其健康的一大原理。
练太极拳时的调心,就是调节大脑皮质功能,建立起新的兴奋、抑制转化过程,把原有的不健康的情绪、心态消除,恢复因受到不健康因素干扰而受损的心智。
怎么调呢?关键是三个字:静、平、松。
心绪要静,心态要平,心情要松。
练拳时要静。
在练之前,就要入静,进入一个没有杂念的世界。
练拳时要把全部精神放在拳架上,这就是静,排除了干扰信号,一心一意地练拳。
静中生慧,就是说在静的状态下,对很多事物的看法会更清楚,对健康的体察也更仔细、更明白。
练太极拳有镇静作用,你心绪烦躁的时候练一练太极拳就宁静下来了。
静下来还有颐养的作用。
把神聚起来了,养起来了。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练了太极拳后精神饱满,这是太极拳的精神调养作用。
心态平就是平衡、平稳,不急剧波动。
练拳时集中精神,平时也要保持这样一个状态。
打太极拳是一种修身的过程,提高人的修养境界,是结合自己的身体来修身,不是空洞的。
太极拳外形柔和缓慢地动,心态也要同样,与之匹配、互动,使人的心智水平得到提高。
练拳时心情始终应该是放松的。
不要紧张。
精神要求集中,但神聚而不紧,身心泰然,抱元守一。
松下来,精神压力就得到缓解,动作也做得对,气血沿经络运行,越练神越足,精神越好。
身体感到越来越轻。
所以很多人打太极拳要领如果对了,感觉越练越省劲,不觉得累。
这是放松的效果。
48式太极拳如何调形的方法及拳法特点
48式太极拳如何调形的方法及拳法特点学习48式太极拳,动作需要规范,同样也依赖基本功的练习。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48式太极拳如何调形。
欢迎阅读!简述48式太极拳如何调形调形是武术气功中的核心概念,48式太极拳作为中华传统武术气功之一,研究如何在习练48式太极拳中正确调形,对充分发挥好48式太极拳的实战和健身作用,很有意义。
一、调形的本质调形,又名调身、调拳架,是练习48式太极拳中的核心概念。
调形与调息、调心是48式太极拳术中的核心要素,被称之为“三调”。
调心是调节人的意念,入静入定,最终实现以意领气、以意行功。
调息是运用意识调整呼吸,通过规范的吐纳动作与外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
什么叫调形?明代李呈芬在《射经》对调形写道:“身法之善,莫若蹲腰坐胯最为便宜。
腰蹲则身不动,坐胯而臀不显。
肩肘腰腿力萃于一处,易起易伏。
”其实,调形是人在对地球万有引力充分尊重的前提下,运用意念调节手型、步型、身型、手法、步法、身法等基本动作使之符合拳术的规范,即调准拳术的基本动作和拳架,从而逐渐达到练功要求和目的。
从48式太极拳的角度来看,调形就是要认认真真按照48式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和要领去学去练,并在日后的习练过程中细细体悟、提高。
二、练习48式太极拳如何正确调形(一)精准性原则这是练习48式太极拳中调形的第一原则。
如何达到调形精准性原则呢?一是师承。
调形能否达到精准,师傅尤其重要。
想真正学好48式太极拳,一定要选一位真正懂得48式太极拳的师傅。
如果最初学拳养成了身型不正,耸肩悬肘、撅臀猫腰等错误动作,改拳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二是对拳照,即对照本门公认宗师的拳照。
因为任何师傅在传授武功时,都会有意无意加入自己的经验,其基本拳架和动作都会做些微调,这是无可避免的。
在师傅的教导下,再对照本门公认宗师的拳照,对自身的动作的准确性很重要。
调形时,必须符合本门拳术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才能达到精确。
(二)意领息随原则练习48式太极拳时,调形、调息、调心是合为一体,辩证统_的,即“三调合一”。
定太极点的十个方法
定太极点的十个方法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武术,它以柔和、缓慢、圆滑的动作为主要特点,强调身心合一,追求内外兼修的境界。
太极拳中有一种重要的概念——太极点,它是太极拳的核心之一,也是学习太极拳的关键。
太极点的定位是太极拳的重要基础,下面将介绍定太极点的十个方法。
一、站定心境定太极点的第一步是站定心境。
太极拳讲究身心合一,内外相应,要想准确地定位太极点,必须先站定心境,让身体和心灵都处于一个平静、安定的状态。
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到太极点的位置和力量。
二、舒展全身舒展全身是太极拳的基本功之一,也是定太极点的重要准备工作。
在舒展全身的过程中,要注意呼吸,缓慢地吸气,然后缓慢地呼气,让身体逐渐放松下来,达到一个自然而然的状态。
三、调整身体重心太极拳注重身体的平衡和协调,调整身体重心是定太极点的重要一环。
身体重心的调整要根据个人身高、体重、体型等因素进行调整,让身体的重心处于自然的位置,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到太极点的位置和力量。
四、调整呼吸太极拳讲究呼吸与动作的配合,调整呼吸也是定太极点的重要一环。
呼吸的调整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和身体状况进行调整,让呼吸与身体的动作相协调,达到一个稳定、平静的状态。
五、调整身体姿势太极拳注重身体的姿势和动作,调整身体姿势也是定太极点的重要一环。
身体姿势的调整要根据个人身高、体重、体型等因素进行调整,让身体的姿势处于自然的位置,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到太极点的位置和力量。
六、调整身体位置太极拳讲究身体的位置和动作,调整身体位置也是定太极点的重要一环。
身体位置的调整要根据个人身高、体重、体型等因素进行调整,让身体的位置处于自然的位置,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到太极点的位置和力量。
七、感受气场太极拳讲究气的运用,感受气场也是定太极点的重要一环。
在定太极点的过程中,要注意感受气场的变化,让自己与气场相协调,达到一个稳定、平静的状态。
八、感受身体力量太极拳讲究身体力量的运用,感受身体力量也是定太极点的重要一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的三练三调
太极拳的三练三调
太极拳是整体运动,作为一种疗法,其整体性体现在“三练三调”上。
“三练”是指练精、练气、练神。
“三调”是调身(调精)、调息(调气,一呼一吸为一息)、调心(调神)。
“三练三调”是太极拳的“三要素”。
精气神是人身三宝。
世上万物都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三种素性。
“精”是人的体物质“气”是人体的能量,神是人体的信息。
精气神一方面先天受于父母,另一方面后天来自饮食的转化生成和大自然之气的吸取,也得益于自我修练。
太极拳素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之说。
这种说法有多种解读,其一是说练拳要经过练精、练气、练神三个阶段。
1、练精专指修练肢体,是形体运动,俗称“外练精骨皮”。
这是“外功”也叫“命功”(躯体有形之物调之命)。
2、练气专指修练呼吸,是气血和内脏运动,俗称“内练一口气”。
人体之气涵义很广。
呼吸之气是其重要方面。
通过修练外呼吸(肺呼吸)和内呼吸(组织、器官有呼吸),强化人体(血液)同外介的气体交换;促进身体各部位同血液携带的气体交换。
同时通过腹式呼吸,强化腹压变换和横膈升降,借以按磨促动横膈上下的脏腑。
3、练神专指修练大脑,是神精运动。
通过练脑强化脑神经输入、加工、传递、输出信息和发布指令信息统率调控全身的功能。
太极拳要求“意气合一”,即练神同练气合而为一,合成“内功”,也叫“性功”(意气心性活动谓之性)。
练精的招式动作外显为形,内蕴为劲。
就修练“内劲”来说,也属于“内功”。
太极拳强调“一动无不动”身躯动,内脏动、气血动、神经动,凡是能动的部位都要运动,而且同时运动,“上下相随”“左右相应”、“内外相合”,达到“形神俱备”、“性命双修”,“精气壮、精神旺、神气足,精气神三结合。
要达到精气神三结合,需要长期功夫。
初学者如想同时度过修练精气神“三关”,很难成功。
最好是循序渐进,先通过初级阶段的练精筑基,再进到中级阶段的练气,然后进到高级阶段的练神。
“三练”就要“三调”,就是将姿势体态、呼吸吐纳、心意神魂都调练到符合拳理要求。
太极拳最基本的三项原则——“松体”、“固气”、“凝神”亦即“三调”的要领。
“生命在于运动”,人身各个部位的“生命”也在于运动。
“三练三调”正是要全身各个糸统(肢体、心血管、脑神精经络、脏腑等等)、各种器官和组织都同时运动。
如果说“练拳就不生病”,“包治百病”,“准能寿至耄耋”,那是夸大其词。
但是,太极拳“三练三调”整体运动的特性,确实更有利于养生保健益寿延年。
就疗疾病而言,全身整体状况好转自能促使局部病变好转,积之日久必有大效。
练习太极拳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着熟”,即外形阶段
学习太极拳应先从拳架开始,要求从松静入手。
静,即为心静,去除杂念,专心练拳。
松,即为意松体松,内外皆松,四肢百骸,五脏六腑,肌肤骨节都要松开。
初学者身上都或多或少带有僵劲拙力,身上的肌肉、韧带、关节等都很紧,不易放松。
因此,首先要强调放松,用意不用力。
一般说来,经历两三个月时间,就可达到初步的摧僵化柔效果。
但这只是非常初步的松柔,在后续的练习过程中,一直要强调放松,将放松贯穿于练拳的始终。
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体松,可以缓解精神压力,同时还能陶冶情操,达到修身养性的功效。
同时要注意基本的身法、手法、步法、眼法等练习。
要立身中正、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落胯收臀、圆裆扣膝、五趾抓地;要沉肩坠肘、塌腕舒指;要分清虚实、步法轻灵、迈步如猫行;要眼随身转、威而不猛。
姿势要中正圆满,架子勿高低漂浮,动作要轻灵圆转。
这些太极拳前辈们总结出来的要领,需要我们在长期的练拳过程中时刻注意,才能逐步做到。
第二阶段拳架
应该说,练好拳架是太极拳的基础,是迈向太极殿堂的第一步。
正如陈正雷所说,师资、天资、刻苦是练好太极拳的三个必要条件。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因此,学太极拳一开始就要选好老师,一定要有明师指点。
学习太极拳最好找一个老师,特别是在学习拳架的时候,容
易走向误区,有老师的帮助能快速入门。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习文练武莫不如此,尤其是练习太极拳,老师的作用是先决条件,无师自通的例子至今尚未见到。
如果仅以习拳为娱,玩玩而已,自不在此列。
要想练好太极拳,必须有一位品德高尚、技术精湛、理论精通、教学有方的明师,才能引导学生步入正确途径,少走弯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没有明师指导,一旦误入歧途,太极拳殿堂终难问津。
应先把太极拳的外形动作学会练好,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地把一招一式练好。
这好比小学生学写毛笔字,要先学会正确握笔,先描红帖,从横竖撇捺,间架结构学起。
否则,一开始基础就没打好,以后就无法建造太极的大厦。
俗话说“学拳容易改拳难”,可见师承是多么的重要。
然后,随着动作的熟练,身体的协调性越来越好,做动作时要注意主宰于腰,每一个动作都是用腰来带动。
逐步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做到上下相随,节节贯串。
同时动作要舒展大方,以柔为主,尽量放松,该发劲的地方要尽量发透,该跳跃的要跳,用劲要猛。
如金刚捣碓声如雷,掩手肱捶发出去呼呼带风,青龙出水松活抖弹,二起脚高高跃起,玉女穿梭快如旋风等等。
如果不用这些猛劲,周身的关节就活不开,内劲就引不动,这就是以外形引动内气的方法。
通常,学一套陈式83式要3至5个月,但这只是初略地能把拳架动作画下来,离高质量完成动作还差得很远。
一般说来,外形阶段要经历4至5年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如有条件,要一直跟随老师练,如没有条件,也可自己练,但也要定期请老师指点,以求不断发现问题,纠正拳架。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只有外形没有内在的东西。
有的人身体条件好,基本功扎实,加上刻苦练习,外形很好看,参加比赛,还可以拿金牌。
但却没有太极功夫,只是空架子而已。
第三阶段以外带内
通过不断盘架子练习,以外形带动内部,逐步领悟太极拳内在的东西。
结合站桩或打坐,培养丹田之气。
意念常守丹田,心肾相交,水火相济,丹田之气开始饱满,并在体内流动。
逐步做到以意领气,以气运身,以内动带动外动,即以内气催动外形。
即所有的动作用内气来带,开则贯至末梢,合则归于丹田。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外柔内刚,上轻下重,内外相合,节节贯串,螺旋缠丝,动作自然。
推手时,能做到,轻灵圆转,比较自如地化解来力,进入懂劲阶段。
所谓“懂劲”,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懂自己的劲,即逐步体会到什么是太极劲(即内劲或缠丝劲)以及劲的蓄发相变,松活抖弹,如何做到意到气到劲到、内外相合、周身一家。
陈鑫云:“练太极拳须明缠丝劲,不明此即不明拳”。
其二是懂对方的劲,这需要通过练习推手才能学到。
一般说来,练习推手应先从定步四正手开始,(也有人先从定步单手推挽开始)。
练习者应先理解《打手要言》中所述要领:“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化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粘连随不丢顶”。
首先,两人接手,不能顶和丢,要轻轻接触,用意不用力,沾粘连随,刻刻留意,挨着何处,心要用在何处,在不顶不丢之中找消息;其次, 掤捋挤按四正手要认真练习,圆要饱满、连贯,不得有凹凸和断续处。
要上下相随、主宰于腰,周身一家,劲起于脚跟、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
要引进落空合即出,即舍己从人、以柔克刚、不与对方顶抗,而是用太极的螺旋缠丝圈化解对方的来力,让它落空。
当对方前劲已出,后劲未续、处于被动之际,将对方发出。
懂劲阶段的特点,丹田发沉,膀胱发热,足跟发重,头顶发悬,肌肤发胀,手指发麻。
这时候还不能算成功,这才算是把外形和内气结合起来。
据前辈讲,这一阶段需要十年时间。
进入懂劲阶段,才算入了太极之门。
再练,就可以离开老师,不走弯路,“学人规矩不能学人巧,巧是由功夫得来的,跟老师学会规矩之后,要千回万回多多练,功能熟时巧自生。
”
经过懂劲阶段,再往下练,即可进入太极拳的高级阶段,即神明阶段。
所谓神明,即,“不可言传,只可神会,人所不知,独我自明。
”
此时,浑圆练成,螺旋缠丝圈练至极小,阴阳浑于无迹,刚柔相济,至刚至柔,周身极其虚灵,运动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心领神会,意到劲随,拳内奥妙无穷尽,功夫到时自通神。
体内气血通畅,周天贯通,无微不至,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五脏六腑得到润泽,再以消化,饮食,怯病延年。
练拳时
活泼自然,一片神行。
“周中规,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不知我之为我身,亦不知任之为督,督之为任,中气之为中气也。
练一趟拳下来,气不发喘,面不改色,谈笑自若,完全用的先天自然之气,静如山岳,动若江河,急如电闪,炸若惊雷。
外边看不见,内里是力大无穷。
外行人看不见,内行人才能看得出。
与人交手时,“我身无处非太极,无心成化成珠圆,挨着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
”至此,太极功夫神乎其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