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2019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一)
2019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一)清雅词派:指南宋中后期词坛崛起的一个词派。
此词派的开山大师是姜夔。
他在题材内容方面主要承袭周邦彦词写恋情和咏物的传统,在词的格调、意境方面有新的开拓,格调高雅,词境疏朗开阔,以其“清空”、“骚雅”的风格特色,成为南宋雅词的典范。
此后,自吴文英、史达祖至王沂孙、张炎、周密等均沿此路作词。
在遣辞和音律上益求清丽工整,重咏物,多用典,追求人工之巧,使词由共赏变为纯粹的文人吟唱。
他们的作词途径和特色虽各有不同,但追清趋雅却是共同的。
诚斋体:杨万里号诚斋。
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材,以师法自然的白描手法写诗,具有想象新奇风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活的特点,一改宋诗瘦硬生涩的旧格,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一个关键。
其所创诗歌,被称为“诚斋体”。
简斋体:即指陈与义的诗。
陈与义号简斋,著有《简斋集》。
其诗学杜甫,又深受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的影响。
他虽也重视句法,造语凝炼,但并不株守江西诗派成规,能突破黄、陈瘦硬诗风的局限,主张“不可有意于用事”,以直致、浅语入诗,去繁缛,尚简洁,注重白描和诗歌的恢弘圆融,形成了雄浑沉郁的独特诗风,为当时诗坛新添一格。
他的诗歌被称为“简斋体”,对宋诗发展作出了贡献。
竟陵派:因为仿效公安派的诗歌日益显露出“陋”、“俚”的弊病,所以有竟陵派出来加以匡救。
竟陵派因其首领钟惺和谭元春都是湖广竟陵人而得名。
他们继承了公安派关于抒发“性灵”的文学主张,但他们认为“性灵”不来自诗人的胸臆,而来自古人的篇什,所以他们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追求一种孤僻的情怀。
在艺术上,他们不满于公安末流的浅易风格,力倡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不惜用怪字,押险韵,有意破坏语言的自然之美。
使其作品佶屈聱牙,刁钻古怪,走向了极端。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汇总
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六义”“六义”(或"六诗”)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三类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三类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
3.《春秋》《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
它非常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它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
4.“春秋三传”指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又称《左传》)、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又称为《公羊传》)和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又称《谷梁传》)。
5.《论语》中国古代“四书”之一,是孔子去世之后,由孔子弟子及门人编订而成的,是专门记录孔子与时人言行的一部书,为语录体著作。
全书凡20篇,为我们今天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6.楚辞战国中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所创造的一种新诗体。
到了汉代,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订成一部书,也称楚辞。
楚辞的代表作品是屈原的《离骚》。
7.《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8.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 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 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 篇。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1、广义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上溯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到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2、狭义先秦:主要指秦统一天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犹言秦先,谓未焚书之前”(《汉书·河间献王传》颜师古注))3、先秦文学:主要是指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的文学4、“杭育杭育派”:劳动歌声的创作者(“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权力之歌也”《淮南子·道应训》)5、原始诗歌(原始歌谣、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歌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
词句简朴,节奏流畅。
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6、广义神话:包括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以神魔鬼怪为内容的传说、故事、笔记、小说等。
7、狭义神话:专指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古代神话,是原始社会出现的另一种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其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不自觉的神话与有意识的仙话、鬼话、童话有区别)8、《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我国悠久诗歌传统的光辉起点和不尽源头。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战国时被儒家奉为“六经”之一,汉时正式成为儒家经典。
《诗经》共收录作品305篇。
风诗160首,雅诗105首,颂诗40首,笙诗6篇有目无辞。
作品主要覆盖中原及江汉流域。
9、风、雅、颂:风乃乐调,国风即地方音乐,160篇;雅即正,王畿之地音乐,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计105篇;颂是庙堂乐歌,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计40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赋、比、兴:赋:《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3、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4、《春秋》:本是周朝各国史书的通称,我们今天见到的《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书中按年代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四年的重大事件。
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后来被儒家当作经书。
《春秋》记事简略,不带有文学色彩,在记事的用语和行文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5、《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6、《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着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诗三百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3、《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4、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做笺,学习毛诗的人渐多,其后三家诗亡,独毛诗得大行于世。
赋比兴1、诗经中的三种表现手法。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2、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的意思是借助于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使诗歌曲折婉转,而不给人突兀的感觉,有时也起比喻的作用。
3、周代民歌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他可以在极短的篇章里造成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比兴手法在我国诗歌中一直继承发展,是周代民歌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面。
周易《盘庚》1、是《尚书》中《商书》里的一篇。
2、尚书是记言的古史,《盘庚》是殷王盘庚迁都前后对世族百官、百姓、庶民的讲话,古奥难懂。
3、《盘庚》中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的譬喻都鲜明生动,如因臣民反对迁徙,盘庚对其进行说服,将旧都比作“颠木”,新都比作颠木新生的“由蘖”。
金文1、古代铜器特别是钟鼎彝器上的文字。
一般称为铜器铭文或金文。
2、殷商已有简单铭文,周代日益发展。
3、这些铭文多关于贵族的事功、讼断和赏赐。
因器物的限制,一般不长。
如《散氏盘铭》等。
4、铭文一般为散文,也有韵文。
如《季子白盘铭》。
《春秋》1、《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2、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
它极其简括的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凡240年。
3、孔子为维护周王朝奴隶制的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命定分,巩固王朝最高奴隶统治政权,恢复大一统局面。
4、孔子的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书法,表现出来。
但《春秋》记事,语言过于简单,类似于后世的新闻标题,只是片断记录。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诗三百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赋比兴1、诗经中的三种表现手法。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盘庚》1、是《尚书》中《商书》里的一篇。
2、《盘庚》中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的譬喻都鲜明生动,如因臣民反对迁徙,盘庚对其进行说服,将旧都比作“颠木”,新都比作颠木新生的“由蘖”。
《春秋》1、《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春秋内传》1、即《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又名《左氏春秋》。
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
《春秋外传》《战国策》1、《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极其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论语“兼爱”和“非攻”1、是战国时代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中心思想和主张。
2、墨子的“兼爱”、“非攻”的主张,在“强劫弱”、“众暴寡”的春秋战国时期,反应了人民的要求和渴望。
《庄子》荀卿1、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一个代表人物。
1、是战国后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楚辞”、《楚辞》1、“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
3、《楚辞》的主要形式是楚国民间的巫歌。
骚体《九歌》1、《九歌》本来是古代乐歌,《楚辞》中的《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的基础上,为朝廷举行大规模祀典所创作的祭歌,并取古代乐歌为名。
3、《九歌》充满浪漫气息,想象优美而丰富,和民歌有血缘的关系。
(补:《山鬼》写神女去同爱人相会,但爱人没有来。
诗中极写女主人公相思、怨恨、怀疑、忧伤的情绪。
)《九章》1、《九章》是包括九篇诗歌的总题,主要是屈原两次放逐中的经历、处境和苦闷悲愤心情的反映,表现诗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群小的无比痛恨。
3、《九章》具有强烈的政治抒情性,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厚的抒情成分完美的结合,是《九章》的主要特色。
《天问》1、是对自然、社会的现象和事物所发生的疑问,从中可以看到诗人思想的博大和探索真理的精神。
2、基本上是四言诗,通篇用诘问的语气,灵活多变。
《招魂》1、招魂词最突出的特点是每隔一句用一个“些”字作语尾。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赋、比、兴:《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的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
赋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
《诗经》中使用赋法较多的是“雅”、“颂”,而“国风”里也不乏用赋法写出的优秀篇章,例如:《静女》、《七月》。
比,即比喻,例如:《氓》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子由风华正茂到年老色衰,也比喻夫妇间爱情的变化。
兴即起头、开端,借外物以引出所歌咏的对象和所抒发的感情,有的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例如:《关雎》用“雎鸠”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2、《春秋》:本是先秦时期各国史书的通称。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春秋》是一部鲁国的编年史,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
《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它的成书大约在战国初年,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4、《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独立的编年体史书,成书约在战国初年。
《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5、《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校理群书,得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
书中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的言行。
6、《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此书约成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编纂而成的。
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三种不同的本子。
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而形成的,共包括《学而》、《为政》等二十篇。
7、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孟子非常重视道德修养,他还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通过“义”的积累而养成,它“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
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精心整理可打印
元和体元稹、白居易在宪宗元和年间次韵唱和之诗、长篇排律以及杯淋光景间的小碎篇章、艳诗等,统称“元和体”。
元和体诗突破了诗的传统,体现世俗化特征。
霍小玉传唐代传奇小说,作者蒋防,表现李益与霍小玉的爱情悲剧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
抒一已之情怀,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形式上词采华美但又不假雕饰。
玄言诗: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
代表作家有东晋孙绰、许询。
玄言诗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诗味不浓,但其中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的作品,为山水诗的出现起到了催化作用。
采诗说:1、采诗说出自《汉书食货志》,2、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献诗说:出版《国语、周语上》,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列士献诗,是一种关于《诗经》收集的说法。
删诗说:最早提出此说的是司马迁,他说孔子时有诗3000多篇,孔子选择合乎礼义的305篇编成《诗经》一书。
这种说法不正确风、雅、颂:是按照音乐的不同对《诗经》作品的分类。
风指音乐,乐曲。
雅,即“正”,正声,朝廷之音曰“雅”。
颂,“美盛德之形容,”,“颂”,即是舞容。
5、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六诗(六义):赋、比、兴是《诗经》的艺术表现方法,风、雅、颂是《诗经》按音乐不同的分类,《周礼、春官、大师》将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六诗”重章:是《诗经》结构形式的一大特色。
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这就产生两种情况: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二是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
《诗经》中的弃妇诗:1、是被丈夫抛弃的妇女的咏唱。
2、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卑下及命运不幸。
代表作为《氓》或《谷风》。
《尚书》: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文学专业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文学专业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 “商颂”有诗4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赋:《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
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称解释090102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称解释1.《诗经》2.赋.比.兴:3.历史散文4.《春秋》5.《国语》6.《左传》7.《战国策》8.《孟子》9.“楚辞”10.《九章》11.乐府12.散体大赋13.《古诗十九首》14.互见法15.建安风骨16.正始文学17.竹林七贤18.左思风力19.太康文学20.永明体21.北地三才22.志怪小说23.《搜神记》24.《世说新语》25.山水诗26.初唐四杰27.永州八记28.花间词29.温韦30.唐传奇31.王官采诗32.《尚书》33.百家争鸣34.《逍遥游》35.楚歌体36.骚体赋37.气盛言宜38.行卷39.变文40.沉郁顿挫41. 浩然之气42.《九歌》43.大历十才子44.建安诗坛45.永明文学46.骈文47.上官体48.馆阁体49.元和体50.长吉体51.无题诗52.苦吟诗53.删诗说54.寓言55.西曲56.九歌57.重言58.李杜59.太康诗风60.用典61.竹溪六逸62.志怪小说63.卮言:64.游仙诗65.王孟66.抒情小赋67.俗讲68.象外之象69.韩柳70.神话71.玄言诗72.元和体73.古文运动74.大历诗风75.重章76.《天问》简况77.《天问》78.吴歌79.排律80.盛唐边塞诗派81.献诗说82.《吴越春秋》83.“诗史”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 “商颂”有诗40篇.“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2.赋.比.兴:赋:《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3.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4.《春秋》:本是周朝各国史书的通称,我们今天见到的《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年代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四年的重大事件.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后来被儒家当作经书.《春秋》记事简略,不带有文学色彩,在记事的用语和行文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5.《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其思想倾向于儒家.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6.《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7.《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后得33篇,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的言行,鉴于此书的性质,有人把它归入诸子类.8.《孟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儒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孟子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的,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书中记载了孟子的言行,反映了他的思想学说(也就是他所提出的仁政思想).9.“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西汉末年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汇.交流的产物,也是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10.《九章》:作者是屈原,是楚辞中一组叙述屈原身世和遭遇的抒情诗,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九篇作品.《九章》只是表明作品的实际数目,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九章》的作品分别创作于屈原生活的不同时期,其内容和让题与《离骚》近似.11.乐府:乐府始于秦绝于汉.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唐代诗人作乐府诗,有沿用乐府旧题以写时事,以抒发自己情感的,如《塞上曲》《关山月》等,也有即事名篇,无复依傍,自制新题以反映现实生活的,如杜甫的《兵车行》《哀江头》等.12.散体大赋:汉代兴胜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一种艺术形式.它除师承屈原.宋玉外,还师承《诗经》的“雅”.“颂”,是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发展起来的.这种作品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代表作品是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13.《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他收集了东汉末年的一些内容风格相近,而又失去题目的无名氏的五言诗,编在一起,起名为《古诗十九首》.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游子思乡.怀人;二是男女恋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14.互见法:“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法,司马迁使《史记》既有了史学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15.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风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指作品的艺术形式.代表作家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阮禹.应玚.刘桢)及蔡琰等.16.正始文学:正始时期,玄学兴起,思想界玄学成为主流,这对魏晋时期的文人及文学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贤”.17.竹林七贤:正始时期的隐士,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一进颇有名声.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18.左思风力:左思是西晋文学家,“左思风力”是《诗品》对其诗歌风格的形容.其中《咏史》8首无论是抒写志向怀抱.愤懑反抗,还是写自己的遗世高蹈.大彻大悟,均能古今融合,气势雄健;直抒胸臆,慷慨淋漓,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表现出了鲜明的创作个性.19.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学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当首推潘岳和陆机.20.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出现于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在音韵上做出贡献,对汉语语音的天然音调进行规范,沈约把这种音韵的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诗歌中,提出了自觉运用声律来写诗的要求“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诗人们把声律说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产生了这个新诗体.诗歌的声律和诗句的对仗加以结合形成了“永明体”.最优秀的“永明体”诗人是谢朓.21.北地三才:北魏至北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位比较正统的诗文作家,模仿南朝诗文创作,虽然水平有限,难与南朝相比,但它却标志着北朝文学开始复苏,也迈开了南北文学融合的第一步.基中较著名的是温子昇.邢邵.魏收.号称北地三才.22.志怪小说:多指超现实的神灵鬼怪之事,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产生,是与当时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有关的.是普通百姓表达理想愿望的需要,他们将自己的反抗情绪和对理想的追求,通过大胆的幻想,曲折的表达出来.志怪小说的内容是宣扬迷信思想,大谈鬼神妖异,神仙道术,志怪小说大都采用非现实的故事题材,展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艺术上比较简略.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 23.《搜神记》:《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小说.作者是干宝,原30卷,今本为20卷,作品虽然不乏神仙道术.鬼怪灵异的内容,但故事来源广泛,保存了不少优秀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24.《世说新语》:刘义庆《世说新语》是记叙轶闻逸事小说的先驱,以魏晋知识分子为主要记载对象,故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对后世的小说和散文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世效仿《世》的作品有:唐王方庆《续世说新语》.宋王谠《唐语林》.明何俊良《何氏语林》.清王晫《新世说》等 25.山水诗:真正以自然山水景物为独立的.客观的审美和描写对象,山水诗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对永明新体诗和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代表作家是'谢灵运'. 26.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在文学主张上都竭力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之风,提倡抒发真情实感.对齐梁文风的批判尤显自觉.四杰诗文在内容上有较大的开拓,由宫廷走向市井,由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题材扩大了,思想严肃了,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有了初步的定型.他们的诗带有强烈的热情与幻想,愤懑与牢骚,不仅反映了齐梁所没有的大唐盛世气象,而且气势雄壮,意境宏博,节奏有力,语言浏亮,富于个性,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四杰为结束齐染文风,开启盛唐之间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27.永州八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属游记,写出了山水景物中的奇妙动人之处,神形毕肖的地再现山水景色的自然美.有卓越的的艺术独创性,善于抓住景物的最主要特征,又善于以动写静的手法与大量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他的游记,画廊式的展现了永州的山水胜景.(游记的名字再写出来) 28.花间词:五代后蜀时,卫尉少卿赵崇祚将晚唐五代词人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编为《花间集》,部文人词总集,得名.乐.男女私情,风格绮艳婉丽,宋词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29.温韦:上第一个以词名家的人,怨闺诗为主要题材,末另一位卓有成就的词人.人齐名,并称“温韦”. 30.唐传奇:篇小说,的基础上,辞赋.成的新的小说文体.由单纯的谈神说鬼,人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演进.经济的繁荣和唐代佛教道教思想的流行有密切关系.受记》以及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代传奇最繁荣的时期是中唐时期,主要创作在中唐时期,唐则出现了大批的专集,的内容既有描写社会生活的也有写宗教迷信的.成就最高的是有关爱情生活题材的小说,传》,蒋防的《霍小玉传》.术上,情节比较复杂,完整,语言典雅华丽,宋人以后,多传述奇闻异事的特点,唐人小说为“传奇”,则指南戏演唱的戏曲. 31.王官采诗:对《诗经》作品来源的一种说法.据汉代人记载,西周时期,廷设有采诗的专职人员,到民间采诗.班固说:诗之官,王者可以观风俗,失,自考正也”,又说:夜,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以闻于天子”. 据说,中的作品就是这样被收集到朝廷的. 32.《尚书》:史散文集.《尚书》是一部上古历史文献汇编,载了从上古到周朝的历史,括《虞书》.《夏书》.《《周书》四个部分.《夏书》史传说编纂而成的;《周书》方文献.其特点是质木古朴,屈聱牙,艰涩难懂.被儒家奉为经典. 或者答:文集,是以记言为主的古史.是儒家经典之一.二十九篇,古文《尚书》《逸周书》向来被视为《尚书》的,知识分子不同学派的涌现及.战国,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及思想家.本阶层.本,对宇宙.对社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他们以优厚的待遇招鼓励不同的学派自由,广收门徒.,勇,从,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历史上百家争鸣出自《庄子》逍遥游是庄子追求的人作品《逍.逍遥,御六气的.庄子的逍遥,带有某种但又并非随心所欲这篇文章想象丰,有浓厚是中国古代流行于,一般句式长,.战国后期,,创作出.西汉项羽.,.《大风歌》.“楚歌”创作的文人有张衡的《四愁诗》. ,,形所以称为骚体“怀才“不得首倡者是汉初的.是韩愈提出的创韩愈特别重视作家精,强调作家的道德行为和文艺修中提出:“气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是,则无论用词长短.韩愈的即是一种精神气,与孟子.气盛言宜的思想对古文运动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8.行卷:应试举人为增加及第的可能和争取名次,多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送呈投献名公巨卿,以求推荐,此后形成风尚,即称为“行卷”.“行卷”之风与诸科中前途最好的进士科紧密联系,所重在文词的优劣高下.行卷对于唐代传奇的盛行有一定的影响. 39.变文:变文简称为“变”,它是在佛教僧侣所谓“唱导”的影响下,继承汉魏六朝乐府诗.志怪小说.杂赋等文学传统逐渐发展成熟的一种说唱体的通俗文学.变文和后世的“演义”相类似,即把古典的故事,重新再演说一番,变化一番,使人们容易明白.变文以长篇叙事为主,极善于敷衍故事,充分发挥了佛教文学的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布局宏大.场景宏伟的特点.变文在艺术形式上也有独特的创造.除了叙事曲折.描写生动.想象丰富.语言通俗外,体制上韵文与散文相结合是其重要特点.变文对唐代文人创作,特别是传奇的创作,对后代的诸宫调.宝卷.鼓词.弹词等讲唱文学和杂剧.南戏等戏曲文学,也有积极的影响. 40.沉郁顿挫“:1.是指感情而言,”沉郁“者,”意“也,”沉郁“是指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的感情内容;”顿挫“者,”法“也,”顿挫“是指感情的力度,深度,浓度,侧重于意和思想,是指感情表达的方式.沉郁与作品的内容主题有关;顿挫与作品的谋篇.结构.遣词造句等表达方法有关,而两者之间又是统一的.纵观杜甫的作品,思想内容博大精深.韵味深远;感情境界凝重深沉.忧郁悲壮;表达方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2.沉郁顿挫在杜诗中,有感情和形式两方面的体现.在感情上,是深厚.悲怆.感伤.郁结的,体现了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原因与杜甫的经历.思想.美学观点有密切的联系. 41. 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关于个人道德修养的观点.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孟子?公孙丑》上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通过“义”的积累而养成,它“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 42.《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祭歌,总共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十一篇作品.《九歌》本是古代的一首乐歌名,据说它是夏启从天上偷来的.所以《楚辞》中的《九歌》并非指九篇歌曲,而是沿用了古《九歌》的名称.在形式上,《九歌》是由巫觋扮神分角色演唱的歌曲,保持着原始歌.乐.舞三者合一的痕迹.43.大历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是指唐朝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这一说法最初见于姚合《极玄集》.大历十才子包括李瑞.卢纶,钱起,司空曙等人.其诗作特点是内容比较贫乏,诗风以清丽空灵,省净纤巧为主要特色.44.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成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45.永明文学 一.永明文学是指上自刘宋泰始二年,下至梁武帝天监十二年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而以齐永明年间为中心. 二.“永明文学”重文学特质的发扬,重个人情怀的抒发,而且逐渐由情怀抒发转向重娱乐.同时创造了一种清新的美的理想.更重要的,是在诗歌形式上的探索. 三.“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度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46.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它实际上是广义的散文的一部分,但它与散体单行的狭义的散文相对比而有明显区别.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47.上官体 一.上官,指初唐诗人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上官仪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人称为上官体. 二.特点:细致体察.情思婉转.笔法精细.对偶工整. 48.馆阁体 馆阁体是唐代一种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的诗体.在对于诗律和诗艺的研炼发展上,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49.元和体 一.元和体是唐宪宗的年号. 二.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在元和年间所写的长篇排律.“小碎篇章”艳体诗统称为“元和体”三.世俗化为社会普遍接受和欣赏的浅近文体,呈现出诗歌历史转折时期的写实尚俗特征. 50.长吉体 一.中唐诗人李贺,字长吉,所以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长吉体”.二 “长吉体”诗在构思.意象.遣词.设色等方面都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形成瑰丽.冷艳的浪漫风格,在整个中国诗歌史,都独树一帜 51.无题诗 一.李商隐用无题为名的爱情诗,称无题诗.无题诗具有“朦胧”的特点,旨意隐秘. 二.无题诗的范围,一般认为是作者抒写不原明言的生活遭遇或思想感情的诗篇.包括以《无题》为题的十五首,和以句首二字为题“准无题”近三十首.主要包括两种,即寄托说和爱情说. 52.苦吟诗 1.晚唐时期,苦吟诗的早期代表是孟郊,后来有贾岛.姚合.他们的诗风相近,都以苦吟著称所以称苦吟诗. 2.他们的诗风又各有特色特色: 孟郊诗中颇多患难感.忧郁感.以及人生悲剧与绝望心理交织成的幻灭感. 贾岛诗多是寄赠酬唱之作,极少反映但是生活,局度也显得比较狭窄. 53.删诗说:汉代司马迁最早提出此说.《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成)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54.寓言: 是结构简短的虚构故事,主人公是人.生物或无生物,寄寓较深的哲理于其中. 55.西曲: 南朝乐府民歌之一类,采自长江中游及汉水两岸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荆郢樊邓(今湖北江陵.襄樊.河南邓县)一带,今存一百余首.“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依其方俗而谓之西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引《古今乐录》) 56.九歌: 是一组祭神的歌曲,是屈原被放逐江南时,在民间祭神歌舞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一组诗,它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和《礼魂》共十一篇作品.其内容,在祭神的同时,也寄托着屈原的身世之基和规讽之意,在艺术上也形成奇特瑰丽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57.重言 是引用名人的话以证明己意,是“借重之言”,但《庄子》引用的名人名言,基本都是虚构的. 58.李杜 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的并称.二人以不同风格的优秀诗歌及巨大成就将盛唐诗歌推向无与伦比的高峰. 59.太康诗风 太康年间,时局稳定,经济发展,诗人生活在比较优裕安适的环境中,加之司马炎提倡名教和拉拢名士以求支持,所以造成了“士无特操”的局面,此时士人群体的普遍心态是求实逐利,求名自适,他们爱财.奢侈.清谈.纵欲.表面看他们风流潇洒,但内心却世俗平庸.醉心于物欲,无任何理想色彩.发之于诗,多为写实的内容,建安诗歌的慷慨悲歌和建功立业的胸怀气概.正始诗歌的优生之嗟和对政治恐怖的激愤均已消失,转而在结藻清英.流韵绮靡方面下工夫,形成“儿女情多,风云气少”.重摹拟.重形式技巧的特点,即刘勰所谓“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的太康诗风. 60.用典:用典亦称用事.隶事.其本来作用是加强文章的说服力,“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心雕龙•事类》),后来又有以少总多的效果,即以一句古事古辞,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 61.竹溪六逸:竹溪六逸指唐代诗人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六人共隐于山东徂徕山,时号竹溪六逸. 62.志怪小说:志怪小说是魏晋南北朝小说的一大类别.它起于魏晋时期,繁荣于两晋和南北朝.其主要内容是杂谈神仙鬼怪,其中也保存了一些优秀的民间故事,如《李寄斩蛇》.《三王墓》等,当然也有不少宣扬佛.道因果报应的内容.志怪小说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代表了志怪小说的最高水平.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在取材和艺术技巧方面,都对唐传奇.宋笔记小说.宋元话本.戏曲及明清小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63.卮言 : 指立意抒思不受真凭实据的局限,心想笔随,变幻写意之言.《庄子》所谓重言.卮言,其实也都是寓言. 64.游仙诗 游仙诗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而以“游仙”为诗名,则始于曹植《游仙诗》.游仙诗内容尚有两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另一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 65.王孟 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的并称.二人都善用五言诗描写自然景物,诗歌艺术风格也相似. 66.抒情小赋 到东汉中后期,汉赋出现了一种句法类于大赋但篇幅比较短小,铺叙摹绘的成分减少而抒情成分极大增加的赋作,如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等,这类作品一般称为“抒情小赋”,是汉赋发展的新趋向. 67.俗讲 唐代流行的一种寺院讲经形式.多以佛经故事等敷衍为通俗浅显的变文,用说唱形式宣传一般经义.俗讲,可称为讲经文,取材全为佛经,思想内容不外宣传佛教教义.它是解释佛教经典的,将艰深而不为“俗人”所懂得的经文,加以通俗的演释后,变得使人人都能明白知晓.其主讲者称为"俗讲僧". 68.象外之象:晚唐诗人司空图主要以诗论著名,他提出“象外之象”说.第一个“象”指诗具体鲜明可感可言的形象画面,第二个“象”则指这种诗歌形象画面所蕴含的无穷韵味,是无象之象,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69.韩柳 唐代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的并称.韩柳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作家,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70.神话 即是关于神灵的故事.按照马克思有关神话的论说,其具有一些基本特征:它是想象或幻想的;它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和所经历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是经过“幻想”加工成为想象中的“神化”了的现实生活;它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的远古时代的产物. 71.玄言诗 的特点在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 72.元和体 元和是唐宪宗年号.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在元和年间所写的次韵相酬.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和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以及艳体诗,统称为元和体.摹仿他们作品的诗,当时也视为元和体.也指唐代中后期摹拟元和作家的作品. 73.古文运动 是发生于中唐的一场由骈体到散体的文体与文风的革新运动.“古文”作为文体的概念,首先由韩愈提出,韩愈和柳宗元是这一运动的领袖人物.他们借助于儒学复古的旗帜,使文学干预政治,干预现实生活;他们有鲜明的理论主张,从“文以明道”.“不平则鸣”到.“气盛言宜”.“唯陈言之务去”.“文从字顺各识职”等,较好地解决了文.道关系问题,复古与创新.作家与现实等一系列重大文学问题,并大胆地对各种文体进行了开拓和改造,开创了全新的文风. 74.大历诗风 是盛唐诗歌向中唐诗歌过渡的一种诗歌风格.这时期诗歌大多表现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和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少量作品存留盛唐余韵,写民生疾苦,但气骨已衰,渐露中唐面目. 75.重章 是《诗经》结构形式的一大特色.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这就产生两种情况: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二是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重章复沓也是民歌的一般特点,它带有诗歌发展初期的较为粗放的痕迹. 76.《天问》简况 《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共有370余句,1500多字,是仅次于《离骚》的长诗.这诗的奇特,在于它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等,一1:3气提出了l70多个问题,体现了诗人的见识广博.思想深刻以及勇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77.《天问》屈原所作,是一篇奇文.它就自然.历史.社会以及有关的神话传说,一口气提出一百七十二个问题,“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鲁迅《摩罗诗力说》).这里面,有很多问题在当时是已经有了现存答案的,但诗人并不以此为满足,而提出严厉的追问,试图找到新的答案.像尧舜,不仅在当时已被儒家奉为偶像,而且在《离骚》.《九章》中也反复当作理想政治的化身来歌颂,在《天问》中,他们的举措,仍然不能逃脱深刻的怀疑.这就意味着,无论怎样的圣君贤臣,都不能成为不容怀疑的绝对权威. 78.吴歌 主要产生于当时首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一带的江南地区,是南朝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吴声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自永嘉以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晋书•乐志》) 79.排律律诗的一种,每首至少十句,除首末两联,其余上下旬都应对仗.它是律诗定格加以铺排延长,因名排律.80.盛唐边塞诗派唐初边关战事频繁,唐统治者为了捍卫而征讨四方,这成为了唐代边塞诗派形成的社会基础.唐代边塞诗人主要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崔颢等. 唐代边塞诗人大多有从军入幕的戎马经历,擅长采用七言歌行和七绝的体裁.他们的作品主要表现表达请缨杀敌.报国立功的豪情;描写了边塞艰苦生活,缭绕不尽乡思边愁;揭露军中矛盾,以及表现塞外奇异风情和民族融合. 这些作品不仅有一定的思想意义.认识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诗歌兼融了建安风骨和秾丽的齐梁笔致,从而形成慷慨壮丽的风格,洋溢着昂扬的时代精神,成为盛唐诗坛的一大诗派.81.献诗说 关于《诗经》的采集和编订方法的一种说法,具体有①采诗说.②献诗说.③删诗说.汉代采诗说:班固《汉书 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 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何休《春秋公羊传》“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82.《吴越春秋》是东汉时期赵晔所编著的一部杂史,记载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历史.其前五卷记叙吴国历史,后五卷记叙越国历史.此书除记叙基本史实而外,还虚构了一些荒诞离奇的故事,也采用了不少神话和民间传说,颇富文学性,对后世创作历史演义.人物传奇类作品影响深远.83.“诗史”“诗史”之说,最早见于唐代孟棨的《本事诗》:“杜(甫)逢(安)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诗笔写出自己在安史之乱中的见闻和感受,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段时期的社会现实,所以在当时就已经被称之为“诗史”.如著名的叙事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以饱蘸着深切同情的笔调,揭示了这一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深沉感情.。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自考(最新整理)
展过程中据有重要地位,前人往往将他与李白并称,故有“七绝圣手”之称。 两句成联,但句式灵活,多用虚词,行文流畅,词气通顺,音韵自然和谐,骈赋荒淫误国,抒发自己的政治感慨和见识,其中深寓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有立意
11 六诗、始自《周礼》,六诗为风、雅、颂、赋、比、兴。《周礼》六诗产生的时的体制特点是,通篇对联,技巧出新;炼词熔典,讲究一定声律;犹如对联串缀高绝的议论,表现出横溢的才气,因此杜牧的绝句被称为二十八字史诗。
《大雅》、《小雅》,主要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歌曲;颂包括《鲁颂》、《商颂》、《周但这种观点未曾获得专业领域的认可。
姚合的贡献在于将这过渡阶段作了放大 ,他的名作《武功县中作三十首》丰富
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36 志怪小说、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 了吏隐主题的蕴涵 ,发展了它的表现手法 ,从而使士大夫诗歌的这一基本主题得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烈个性色彩;第三,不少大臣开始自觉地用诗歌来干预政治。这些变化对后世诗
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是在品藻59 讽刺小品文、晚唐小品多为刺世之作,篇幅短小精悍,批判性强,有如匕首
读者常读常新。
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著名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投枪,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讽刺小品文的成就,皮日休《读司
式进行讽谏或赞颂。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大雅》《小雅》和《国风》中的主与江总亦有此类创作。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的就是他的名句。创作“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的时候更是“二句三年得,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变迁进行研究和总结的学科。
它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文学思想以及文学流派的分析和归纳,旨在揭示中国古代文学的演变规律和内在特点,以及其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当时文学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并且有人开始对文学作品进行分类和评价。
然而,真正系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始于20世纪初的现代汉学,之后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研究框架和方法体系。
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时期的两千多年时间里所产生的文学作品。
古代文学史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文体的作品,以及与这些作品相关的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等方面。
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及其创作背景的研究,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和演进,从而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例如,先秦时期的《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文本之一,以其深刻的民间情感和朴素的语言风格而闻名,成为后世文人的经典之作。
而唐代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盛产了大量优秀的诗人和诗作,如杜牧、李白等。
宋元时期则以散文的繁荣为特点,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散文创作,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吴伟业的《岳阳楼记》等。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中,还需要特别关注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的发展。
文学思想是指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对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的思考和观点。
一些重要的文学思想,如“文以载道”、“兴白被黑”等,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理论依据。
文学批评则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文学史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和变迁的一门学科,通过对文学作品、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的研究,揭示了古代文学的演变规律和内在特点,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1.风、雅、颂——《诗经》六义之三,《诗经》也就由风、雅、颂三部分组。
成。
其本质上⼀种⾳乐的分类,由⾳乐⽽得名。
“风”的意思是“乐调”,《诗经》中“风”包括⼗五“国风”。
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五个地⽅⾳乐演奏乐歌。
有诗⼀百六⼗篇;“雅”就是表现王朝正统内容的乐歌,分为“⼤雅”“⼩雅”。
⼤雅多颂美,⼩雅多怨刺。
有诗⼀百零五⾸;“颂”是⽤于宗庙祭祀得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篇。
2.《左传》——原名《左⽒春秋》,作者不详,司马迁认为是鲁⼈左丘明。
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是⼀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于鲁哀公⼆⼗七年(前468),记载了255年的历史。
此外还附录鲁悼公四年⾄⼗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的史实。
《左传》详细记载了这⼀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化、外交等诸⽅⾯的活动,真实描写了当时从天⼦衰微、诸侯争霸到诸侯衰落、⼤夫专权的重⼤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历史事件及有关的诸侯、卿⼤夫等各类⼈物的活动。
3.《战国策》——⼀部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作者并⾮⼀⼈。
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得⽂三⼗三篇,按国别分为⼗⼆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
记载了⾃战国初年⾄秦灭六国前⼆百四⼗年间的部分历史。
书中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策⼠的⾔⾏,映现着当时政治,外交上重⼤事件和纷纭复杂的历史。
其思想内容主要是重⼠尚利,重权借。
此书在⽂学上有较⾼成就:善于运⽤寓⾔和⽐喻说理,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物形象,叙事说理⽓势奔放、语⾔流畅,对后世散⽂、辞赋的发展产⽣过重⼤影响。
前⼈称其为“辨丽横肆,亦⽂辞之最。
” 4.诸⼦散⽂——战国诸⼦百家的散⽂。
战国时期,由于周天⼦权威不复存在,多个政治中⼼并存使得不同学说得以⾃由发展。
于是,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说家等众多学派,形成了诸⼦百家。
他们纷纷著书⽴说,⼤胆发表各⾃的观点,个性鲜明,针贬时弊,推动了各国政治⽂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神话——一般的说,神话就是关于神的故事。
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诗经》——《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成书于春秋中期,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将近500年的社会状况。
它在先秦只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才被称为“诗经”。
⏹《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采诗说——关于《诗经》的收集,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
认为周代有采诗制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
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献诗说——“献诗”的说法比较早,产生于先秦时期,所献之诗主要来自公卿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
⏹删诗说——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司马迁的《史记》首发此说。
认为《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仪”,删定为三百五篇。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孔子删诗说不够可靠。
⏹弃妇诗——是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妇女的咏唱,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底下及命运的不幸,其中以《谷风》、《氓》二首为最知名。
⏹《豳风·七月》——《诗经》中着名的农事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历年真题名词解释题总结
名词2009.4月:《战国策》、建安风骨、贞观诗坛、风尘三侠、2009.7月:“删诗说”、《春秋》、武功体、《霍小玉传》2010.4月:《国语》、宫体诗、初唐四杰、元和体、2010.7月:“采诗说”、玄言诗、文章四友、花间词派、2011.4月:“骈(pian)文”、《天问》、《虬(qiu)客传》、讽刺小品文、2011.7月:仙游诗、宋玉、《枕中记》、《永州八记》2012.4月:兴、志怪小说、敦煌曲子词、贞观诗坛2012.7月:赋比兴、《吕氏春秋》、吴中四士、变文、2013.4月:墨翟、《诗经》、长吉体、上官体、2013.7月:“二十八字史论”、沉郁顿挫、《世说新语》、《国语》2014.4月:志人小说、《幽风,七月》、武功体、初唐四杰、2014.10月:《尚书》、《水经注》、高芩、变文、2015.4月:《九章》、玄言诗、吴中四士、元和体、2015.10:《墨子》、建安风骨、文章四友、俗讲、2016.4月:《孟子》、“左思风力”、贞观诗坛、大历十才子2016.10月:《论语》、宫体诗、花间词派、高芩、2017.4月:神话、“北地三才”、沉郁顿挫、敦煌曲子词、2017.10月:《诗经》、新体诗、元白诗派、长吉体、2018.4月:《战国策》、《搜神记》、古文运动、苦吟、2018.10月:“赋比兴”、《世说新语》、上官体、“二十八字史论”2019.4月:《春秋》、《桃花源记》、边塞诗人、武功体、2019.10月:《离骚》、徐庚体、“初唐四杰”、变文、2020.8月:《天问》、《洛神赋》、“文章四友”、元和体;《幽风,七月》:1、诗经中的农事诗,表现周人的农业生产情况。
2、按照一年四季顺序叙述各种劳作。
3、全诗巴掌。
,有较大史料价值。
《诗经》:1、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305篇。
3、风、雅、颂三类。
《战国策》:1、战国史料汇编。
多人作。
2、刘向整理33篇。
3、记载谋臣策士事迹。
纵横家言论多。
《春秋》:1鲁国编年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一编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葛天氏之乐和《候人歌》出自《吕氏春秋》。
2.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第二章《诗经》1 汉代采诗说(关于诗经编订情况):班固《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
”;何休《春秋公羊传》“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
”2《诗经》内容上分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维天之命》、《武》、《载芟》《閟宫》2.颂赞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3.怨刺诗《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4.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5.征役诗《载驰》、《采薇》、《无衣》(看书P34-50)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1.《尚书》:上古之书,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
以记言为主。
2.《春秋》: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重大史实。
上起鲁隐公元年(-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481),共二百四十年的史实。
(《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
以记言为主。
记载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
(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来源: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1.《论语》:语录体散文。
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编纂而成。
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
今天所见《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而成。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一、《诗经》——1、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3、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1)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2)“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二、赋、比、兴——1、《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3、比,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4、兴,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三、历史散文——1、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
2、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四、《春秋》——1、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
2、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
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五、《国语》——(03年4月考)1、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
2、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3、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六、《左传》——1、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2、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4、《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5、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6、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7、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8、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9、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
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10、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1、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2、《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
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
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论语》中的《季氏将伐颛臾》、《墨子》中的《兼爱》、《孟子》中的《天时不如地利》、《齐人有一妻一妾》、《民为贵》、《庄子》中的《秋水》、《荀子》中的《天论》。
13.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与门客集体编著一部的系统论说散文集。
今存《内书》二十一篇,也称《淮南鸿烈》,约完成于武帝即位初。
其编撰的目的是要总结古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探寻天道、人事的规律,以备帝王之道。
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先秦诸家,文风不拘一格。
它是汉代学者对古代文化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汇集和综合。
14、骚体赋:赋的一种,指体制上模拟楚辞而以赋名篇的作品。
以“兮”字句为主,句式已经散文化。
汉初骚体赋最流行,后世各代皆有创作。
15、散体赋: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
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
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
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
16、“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
“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
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
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17、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
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
18.骚体赋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鵩鸟》、严戒《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19.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
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
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20、《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所编,是现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
辑录了陶唐至五代的乐府诗一百卷,主要从音乐角度分12类。
汉代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辞中。
21.《陌上桑》:汉乐府民歌,属相和歌辞,五言。
题名出自郭茂倩《乐府诗集》,又叫《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
诗通过罗敷拒绝使君调戏故事的叙述,歌颂了她坚贞的品质和不慕权贵、敢于反抗的精神,鞭挞了上层人物的荒淫,表达了劳动人民维护自己爱情与家庭生活的凛然正气。
22.《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属杂曲歌辞,五言,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诗集》题作《焦仲卿妻》,后人常取诗的首句,称作《孔雀东南飞》。
作于东汉末年。
它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残酷迫害,歌颂了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他们为反封建礼教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23,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4,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25,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26.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
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
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27.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28.《与山巨源绝交书》:文章篇名,曹魏正始间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信。
这是一篇与司马氏集团决裂的宣言书。
文章申明自己不愿当官是为了远祸全身。
提出做官“必有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
29,太康体: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
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
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30.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主要活动于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八位诗人的并称。
他们是: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还有左思。
31.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
语出钟嵘《诗品》。
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
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
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32,玄言诗: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
代表作家有东晋孙绰、许询。
玄言诗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诗味不浓,但其中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的作品,为山水诗的出现起到了催化作用。
33.游仙诗:两晋之际诗人郭璞的代表作《游仙诗》十四首,将老庄思想与道教神仙之说相混合,寄寓仕宦失意、惧祸避世的情绪和苦闷情怀。
名为“游仙”,实为咏怀,抒发怀才不遇和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郭璞的诗形象鲜明,比喻贴切,词采清新,气势挺拔,寄兴深远,较之当时盛行的“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要高出一筹。
34,田园诗:指以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篇。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描写田园景色和农村生活,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也表现了诗人参与农村劳动的感受,以及与农民的愉快交往。
本来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异趣,但随着南朝齐谢脁山水诗注意表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田园诗与山水诗的界限遂渐渐模糊。
人们一般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可见其合流的趋势。
35,永明文学一.永明文学是指上自刘宋泰始二年,下至梁武帝天监十二年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而以齐永明年间为中心。
二.“永明文学”重文学特质的发扬,重个人情怀的抒发,而且逐渐由情怀抒发转向重娱乐。
同时创造了一种清新的美的理想。
更重要的,是在诗歌形式上的探索。
三.“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度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36,陶谢:指东晋末宋初诗人陶渊明和谢灵运。
杜甫有“焉得诗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之句,即指此二人。
他们都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但陶多写田园,而谢多刻划山水;陶诗语言朴实自然,谢诗则讲究词藻与对偶,崇尚绮丽,风格并不相近。
37,元嘉三大家:指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三位著名的诗人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并称。
谢诗富艳精工,颜诗华美典雅,鲍诗雄恣奔放,是谓“宋初三体”,诗风差异明显,共同之点是描写山水,都讲究词藻和对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