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度写范文风化作用对家乡地貌的影响模板
《地形变化的动力》风化侵蚀力量
《地形变化的动力》风化侵蚀力量《地形变化的动力——风化侵蚀力量》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广袤地球上,地形并非一成不变。
高山可能会逐渐被削低,峡谷可能会慢慢被拓宽,平原也可能会出现起伏。
而这一切地形的变化,都离不开一种重要的力量——风化侵蚀。
风化,就像是大自然的“耐心雕刻师”,它以一种缓慢但持续的方式改变着岩石和地表的形态。
物理风化是风化的一种常见形式。
想象一下,在炎热的白天,岩石被太阳暴晒,迅速升温;而到了寒冷的夜晚,温度又急剧下降。
这种反复的热胀冷缩,会让岩石内部产生应力,最终导致岩石崩裂破碎。
就好像是一块完整的饼干,在不断的冷热交替中变得破碎不堪。
化学风化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雨水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结合,形成了碳酸,这种弱酸性的物质与岩石中的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逐渐改变了岩石的成分和结构。
还有生物风化,植物的根系在生长过程中会钻进岩石的缝隙,随着根系的不断壮大,岩石被撑开、破裂。
微生物的活动也能分解岩石中的矿物质,加速岩石的风化过程。
侵蚀则是在风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地形的改变。
水流是强大的侵蚀力量之一。
当雨水汇聚成溪流、江河,它们携带着泥沙和石块,奔腾而下。
在这个过程中,水流不断地冲刷着河岸和河床,带走大量的物质。
比如在山区,湍急的河流能够切割山谷,形成陡峭的峡谷壁;而在平原地区,河流的流速相对较慢,会沉积下泥沙,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
风也是一位“勤劳的搬运工”。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狂风裹挟着沙石,不断地撞击着地面和岩石。
长时间的风吹作用,会使地面变得平坦,形成风蚀地貌,如雅丹地貌。
那些形状奇特的风蚀柱、风蚀蘑菇,就是风的“杰作”。
冰川的侵蚀力量更是巨大。
在寒冷的高海拔地区,巨大的冰川像一条缓慢移动的“巨龙”。
冰川在前进的过程中,会刨蚀地面,带走大量的岩石和土壤。
当冰川融化时,所携带的物质会堆积下来,形成独特的冰碛地貌。
除了这些自然的风化侵蚀力量,人类活动也在不知不觉中对地形产生着影响。
大规模的开采矿石、修建道路和城市建设,都会破坏地表的平衡,加速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侵蚀。
岩石风化与土壤侵蚀对农田环境的影响
岩石风化与土壤侵蚀对农田环境的影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农田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很少有人意识到岩石风化和土壤侵蚀对农田环境的影响是如此深远。
本文将详细讨论岩石风化和土壤侵蚀的过程以及它们对农田环境的影响,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该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岩石风化的定义和过程。
岩石风化是指岩石中矿物质在自然环境下逐渐分解和破碎的过程。
通常,岩石风化可以分为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类型。
物理风化主要是由于温度变化、水分侵蚀和风力作用等因素引起的,通过这些因素,岩石逐渐破碎成更小的碎片。
化学风化则是由于水或大气中的化学物质作用于岩石表面的矿物质而引起的。
这些化学反应会导致岩石的成分改变,并最终使其变成可溶性的物质。
岩石风化对农田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岩石风化过程中释放的矿物质会进入土壤中,丰富土壤的成分。
这些矿物质包括钙、镁、铁等重要的养分,对植物生长起到促进作用。
此外,岩石风化还会产生土壤质地的变化,使土壤变得更加疏松,有助于土壤保持水分,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然而,与农田环境的良性影响相比,土壤侵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加引人注目。
土壤侵蚀是指土壤被水流或风力冲击而流失的过程。
引起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包括降雨、斜坡和植被覆盖不足等因素。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土壤侵蚀成为了全球面临的严重问题。
土壤侵蚀对农田环境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土壤的流失导致了农田的肥力下降。
农地上长期的水土保持不当,使得土壤中的养分流失得更快,从而导致作物的产量下降。
此外,土壤流失还会带走农田中的有机质和微生物,使土壤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除了影响农田的肥力,土壤侵蚀还会导致水体污染。
随着土壤被冲走,其中携带的农药、化肥、重金属等污染物也会随之流入河流和湖泊。
这对水生生物和人类的健康都构成了威胁,并使得水资源的持续利用面临巨大挑战。
为了减轻岩石风化和土壤侵蚀对农田环境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避免过量使用。
土质风化特征范文
土质风化特征范文
土质风化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指的是地表岩石受到气象和水文作用下逐渐发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
土质风化在地貌形态、土壤性质和水文地质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地球表层发育演化的重要过程之一
1.物理风化:物理风化是由于自然界的风、水、温度等因素而使岩石表面裂纹,并逐渐破碎和剥蚀的过程。
物理风化通常包括热胀冷缩、冻融作用、风化剥蚀等过程。
在物理风化作用下,岩石会逐渐剥落成碎石,形成土壤。
2.化学风化:化学风化是由于自然界的水、酸、碱等化学作用而使岩石中的矿物成分发生变化的过程。
化学风化通常包括水解、氧化、碳酸化等过程。
在化学风化作用下,岩石中的矿物成分会发生溶解、离解、沉淀等变化,最终形成新的矿物。
3.生物风化:生物风化是由于生物体的作用而使岩石表面发生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
生物风化通常包括根系风化、酸类物质的分泌、微生物的作用等过程。
在生物风化作用下,生物体的作用会加速岩石的破碎和矿物成分的变化。
4.机械风化:机械风化是指由于外力作用而使岩石产生破碎和破坏的过程。
机械风化通常包括破裂、剥蚀、磨蚀等过程。
在机械风化作用下,岩石的结构会逐渐疏松,易受其他风化作用的影响。
5.热力风化:热力风化是由于地壳内部高温作用而使岩石发生变化的过程。
热力风化通常包括热膨胀、岩浆侵入、热液渗透等过程。
在热力风化作用下,岩石中的矿物会发生变质和变异,形成新的岩石。
风化作用对地质地貌的影响与评价
风化作用对地质地貌的影响与评价地貌是地球表面地形的总称,它与地壳的构造、气候、地质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地貌的形成过程中,风化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风对地表岩石、土壤等的侵蚀、破碎、搬运和堆积的过程,其对地貌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风化作用对地貌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地表形态方面。
风能够加速物质的侵蚀和搬运,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
比如,在荒漠地区,风作用下的沙丘波浪现象是一种常见的地貌现象。
沙丘背风面受风的冲击最大,而原地风向越大,则细沙被更远地输送,形成长形沙丘;反之,原地风尘越弱,则沙尘不易爬升到顶峰,形成低矮圆形沙丘。
此外,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也是风化作用对地貌的一种表现,它能够改变地表的形貌,甚至带来环境的恶化。
其次,风化作用还会对地下地貌产生一定影响。
强烈的风化作用能够分解、破碎岩石,形成各种粒状物质,这些物质经过水体或地面的保护,会逐渐沉积进入地下。
长期以来,这些风化作用产物在地形抬升作用下,不断堆积,最终形成沉积岩和沉积构造。
这些沉积构造对地下水的富集和储存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干旱地区,风化作用引起的石膏、盐类等物质的富集,形成了特殊的含盐地下水层,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必需的淡水资源。
此外,风化作用还会对土壤质地产生一定的影响。
风化作用能够分解岩石表层,形成土壤,而不同的岩石风化程度和风化产物的不同会导致土壤结构的差异。
比如,石灰岩的风化后会形成肥沃的石灰土,而花岗岩的风化产物则是颗粒较大的砾石土。
这些不同土壤的形成,对农业的发展和植被的分布产生重要的影响。
然而,就风化作用对地貌的评价而言,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在一些地区,强烈的风化作用会导致土地的退化和沙漠化的发生。
尤其是在人类进行大规模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情况下,风化作用会被进一步加剧,加速土壤的侵蚀和水资源的流失,破坏生态平衡。
综上所述,风化作用对地质地貌的影响是具有深度和广度的。
它通过改变地表形态、影响地下地貌和土壤质地等方面,对地貌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
风化作用与自然地貌
风化作用与自然地貌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在一定时间尺度内由地质力学、气候、水文、生物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形态和地形类型的总称。
而在地貌的形成过程中,风化作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风化作用的概念、分类以及对自然地貌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风化作用的概念风化作用是指在风的作用下,岩石、土壤等地质材料发生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上的变化,引起其结构、性质和成分的改变的过程。
它可以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1. 物理风化物理风化是指岩石和矿石等地质材料在风的作用下发生的物理性变化。
主要包括风蚀、滑坡和冻融作用等。
风蚀是指风将岩石表面的砂石颗粒吹刮去,使岩石表面逐渐平滑和腐蚀的过程。
滑坡是指由于风力作用,使岩石表面的砂石颗粒逐渐剥落和滑坡的过程。
冻融作用是指由于风力使岩石或土壤中的水分在冷热交替的条件下发生冻融,从而引起爆破和颗粒剥离的过程。
2. 化学风化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和矿石等地质材料在风蚀物和大气水分的作用下发生化学性变化的过程。
主要包括风蚀物的溶蚀、氧化和水化等。
风蚀物的溶蚀是指在风的作用下,风蚀物通过大气水分的作用溶解岩石中的矿物质。
氧化和水化是指岩石中的氧化还原作用和水分作用使岩石的颜色、硬度和成分发生变化的过程。
3. 生物风化生物风化是指岩石和矿石等地质材料在风蚀物和生物的作用下发生生物学性变化的过程。
主要包括风蚀物的生物作用、生物侵蚀和生物加速岩石风化等。
风蚀物的生物作用是指风蚀物中的微生物通过与岩石表面的物质反应而引起岩石的风化。
生物侵蚀是指通过风力作用,生物将岩石表面的矿物质风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生物加速岩石风化是指生物通过其自身的生命活动加速岩石侵蚀过程。
二、风化作用对自然地貌的影响风化作用对自然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通过改变地质材料的性质和结构,进而推动地貌的演化和变化。
1. 风化作用改变地质材料的性质风化作用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变化,使岩石和土壤等地质材料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生物组成发生变化。
地质变迁对风貌的影响
地质变迁对风貌的影响地质变迁是指地球表面形态和地质作用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发生的变化。
这种变迁对地球上的各种自然风貌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地质变迁对山地、河流、湖泊、岛屿等地形风貌的影响展开论述。
首先,地质变迁对山地风貌的影响十分显著。
随着地质作用的不断演变,山脉的形成、抬升和侵蚀过程造就了地球上壮美的山地景观。
比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都是地质演化的产物,其雄奇壮美的景象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往探索。
同时,地质变迁还导致山地地质灾害的发生,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给山区居民和生态环境带来重大威胁。
其次,地质变迁对河流风貌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河流是地球表面的重要地貌要素,在地质变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地质构造运动会改变河流的流向和坡度,形成峡谷、峁地等特殊地貌,如长江三峡、科罗拉多大峡谷等就是地质演化的杰作。
此外,地质变迁还会导致河流的侵蚀和冲积,改变河道形态,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的平衡。
在湖泊方面,地质变迁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湖泊是地球上淡水资源的重要贮存地,受地质结构和构造活动的制约。
地质变迁通过构造运动、地貌演化等过程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湖泊,如火山口湖、断层湖等。
这些湖泊在塑造地球表面的同时,也为周围的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
最后,地质变迁对岛屿风貌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地质活动导致海岸线的不断变化,形成了多样化的岛屿地貌。
比如,海底地壳构造活动形成的海底火山岛、海岛风化侵蚀形成的海蚀平台等,展现了地质演化的奇特景象。
同时,地质变迁还会引发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对岛屿居民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综上所述,地质变迁对风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山地到河流、湖泊、岛屿等各种地貌类型都受其影响。
地质变迁不仅塑造了地球上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也带来了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的风险。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地质环境监测,科学规划自然资源利用,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为后代留下美丽的风貌遗产。
《地球的运动》风化作用,地貌雕琢
《地球的运动》风化作用,地貌雕琢《地球的运动——风化作用,地貌雕琢》地球,这颗蓝色的星球,在浩瀚的宇宙中不停地转动着。
它的运动不仅仅带来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还通过风化作用塑造着我们所见到的各种奇特地貌。
风化作用,就像是一位无声的雕塑家,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点一点地雕琢着地球的表面。
它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物理风化是风化作用的一种重要形式。
想象一下,在炎热的夏日,岩石被太阳暴晒后迅速升温,而到了夜晚,温度又急剧下降。
这种反复的热胀冷缩,使得岩石内部产生了应力。
就像我们反复弯折一根铁丝,最终铁丝会断裂一样,岩石也会在这种温度变化中逐渐破裂、崩解。
还有,在寒冷的地区,水在岩石的缝隙中冻结成冰。
冰的体积比水大,当它膨胀时,会对岩石产生巨大的压力,从而撑开岩石的缝隙,导致岩石破碎。
长期的风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它携带着沙粒,不断地冲击着岩石表面,就像无数把微小的锤子在敲打着,慢慢地把岩石打磨掉一层又一层。
化学风化同样不可小觑。
雨水在下落的过程中,会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形成具有酸性的溶液。
当这种酸性溶液与岩石中的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就会改变岩石的成分和结构。
比如,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酸性雨水的作用下,会逐渐溶解,形成溶洞、地下河等奇特的地貌。
此外,氧气也是化学风化的“得力助手”。
许多金属矿物在氧气和水的共同作用下,会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新的化合物,从而导致岩石的性质发生改变。
生物风化的力量也不容小觑。
植物的根系在生长过程中,会不断地撑开岩石的缝隙,就像楔子一样,使岩石破裂。
而且,植物死亡后分解产生的有机酸,也能加速岩石的化学风化。
地衣、苔藓等低等植物,能够分泌酸性物质,腐蚀岩石表面。
动物的活动也会对风化产生影响,比如蚂蚁、蚯蚓等在土壤中挖掘通道,促进了空气和水分的流通,加速了岩石的风化。
风化作用形成的松散物质,在重力、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的搬运作用下,离开原来的位置,堆积在其他地方,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貌。
风化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第二章风化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残积物及古土壤地表环境特点?地下深处的特点?地表与地下深处的自然环境迥然不同。
深处形成的岩石暴露于地表或接近地表时,岩石的结构构造,甚至矿物成分将发生变化。
即使在近地表环境下形成的沉积岩,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变仍要发生变化。
一、风化作用对地貌的影响风化作用----在地表或接近地表条件下,坚硬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的、化学的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风化作用不能形成特殊地形,但可以改造和破坏。
从而对地形和沉积物产生影响。
引起风化作用的因素:岩石释重、温度、氧、水溶液及生物等。
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分为三大类型:物理(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一)、物理风化作用物理风化作用( physical weathering)----地表或接近地表条件下岩石、矿物在原地产生的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
1 物理风化作用的方式(1)、岩石卸载(释重)(层裂构造、垂直的裂隙)。
(2)、矿物岩石的热胀冷缩(3)、岩石空隙中水的冻结与融化(冰冻作用( frost action)或冰劈作用)。
(4)、岩石空隙中盐的结晶与潮解岩石卸载边坡形成后,由于侧向应力削弱,岩体向临空方向回弹、这种现象犹如木桶因松箍而开缝一样,使原来被压紧的裂缝张开。
很明显,因这种原因张开的裂隙的特点愈近顶面,张开程度愈大,向深处或向坡里张开程度逐渐减小。
气温变化(矿物岩石的热胀冷缩)在大陆内部尤其是沙漠地区昼夜之间或季节之间温度变化很大,白天地表温度可高达60~70℃,而夜晚可降至0℃以下,从而使矿物岩石产生显著的热胀冷缩现象。
①当白天阳光照晒时,岩石表层温度快速升高,于是发生膨胀,由于岩石的导热性很差,传热缓慢,这时其内部尚未受热,并不能相应膨胀,结果在内外层之间产生与表面方向垂直的张力;夜间岩石表面因快速散热变冷,体积收缩,而岩石内部这时刚受到由岩石表面传来的热的影响,体积正在膨胀,结果使岩石的外层受到张力。
风化侵蚀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与调控
风化侵蚀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与调控风化侵蚀是指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和迁移过程。
它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地表过程,对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风化侵蚀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调控措施。
首先,风化侵蚀对土地利用造成了土壤质量的下降。
风化侵蚀会破坏土壤的结构,使土壤变得疏松、容易流失。
风化过程中,风力将土壤颗粒带走,使土壤贫瘠,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这对农业生产和植被生长都带来了不利影响。
其次,风化侵蚀对水资源的利用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风化侵蚀使土壤水分流失加剧,降低了土壤的保水能力。
这导致了水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
在干旱地区,风化侵蚀对水资源的影响尤为明显,加剧了干旱的程度,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威胁。
此外,风化侵蚀还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了破坏。
风化侵蚀导致土壤的流失,使得土壤中的养分减少,生物栖息地受到破坏。
这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了不利影响。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会导致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增加,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从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减轻风化侵蚀对土地利用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调控措施。
首先,可以通过植被恢复和植被保护来减少风化侵蚀。
植被可以起到固土保水的作用,减缓风力对土壤的侵蚀和流失。
因此,加强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对于减轻风化侵蚀的影响至关重要。
其次,可以采取合理的农业措施来减少风化侵蚀。
例如,合理利用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并采取合理的耕作措施,减少土壤流失。
此外,合理选择农作物的种植结构,避免连作连种,也能减少风化侵蚀的程度。
此外,加强土壤保护和土壤改良也是减轻风化侵蚀影响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化肥,改善土壤的肥力,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抗风化能力。
此外,加强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修建护坡、护岸等设施,也能有效减少风化侵蚀的程度。
综上所述,风化侵蚀对土地利用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包括土壤质量下降、水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利用,以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风化壳分布及其对地表地貌形成的影响研究
风化壳分布及其对地表地貌形成的影响研究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成的一系列地理现象的总称,包括山脉、河流、湖泊、岩层等。
地貌形成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风化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本文将探讨风化壳的分布以及它对地表地貌形成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风化壳的概念。
风化壳是指地壳表面的一层由风化作用产生的松散物质覆盖层。
它主要由风化岩屑、风化土壤以及颗粒状沉积物组成。
风化壳的分布在全球范围内是不均匀的,它依赖于多个因素,如气候、地貌、地质性质等。
气候是影响风化壳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寒冷地区,气候条件严酷,冻融作用是主要的风化方式,因此风化壳的发育相对较薄。
而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会更加活跃,导致风化壳的发育更为充分。
此外,风化壳的发育还受到太阳辐射、降水量、风速等因素的影响。
地貌对风化壳的分布也有重要影响。
高海拔地区由于冰川的侵蚀作用,基岩暴露的程度较高,风化壳的发育相对较少。
而平原和低山地区地表受到外力侵蚀较少,风化作用相对充分,风化壳较厚。
不同地形以及不同的地层结构也会影响风化壳的分布。
例如,断层带上断层面的露头比较多,导致风化壳的发育较少。
地质性质也是决定风化壳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岩石的岩性、密度、可溶性均会影响风化壳的发育情况。
例如,硬质岩石如花岗岩、玄武岩等相对不容易发生风化,相对来说风化壳较薄。
而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则容易被水溶解,导致风化壳的发育较为充分。
风化壳对地表地貌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首先,风化壳可以减缓或改变地表地貌的发展速度。
由于风化壳往往是一层松散的物质,它能吸收部分地表水分,减缓水流的侵蚀作用,使地表地貌变化得更加缓慢。
其次,风化壳的分布会直接影响河流的形成和演化。
松散的风化物质可以被水流带走,形成河流沉积物。
如果风化壳在地表广泛分布,河流容易形成,从而进一步改变地表地貌。
此外,风化壳的发育情况还会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分布,从而直接影响植被的分布。
总结起来,风化壳的分布及其对地表地貌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入的研究领域。
风化作用与地貌演变
风化作用与地貌演变自然界中的地貌是由多种力量和作用共同塑造而成的,其中风化作用是地貌演变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风化是指地表岩石和土壤因受到风的侵蚀和破坏而发生的变化过程,它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
风化作用可以分为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形式。
物理风化是指由于风的刮拭、冲击和振动等力量作用下,岩石和土壤发生物理性质的改变。
例如,风的冲击力会使岩石表面产生裂缝和破碎,而风的刮拭作用则会使岩石表面光滑。
这些物理风化的过程会导致岩石的破碎和剥蚀,进而影响地表的地貌。
化学风化是指风中的气体、水分和化学物质对岩石和土壤产生的化学反应。
例如,风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会与岩石中的矿物质发生反应,产生新的化学物质,从而改变岩石的组成和性质。
这种化学风化的作用会使岩石变得更加脆弱和易于风化,进而影响地表的地貌。
风化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风化作用可以改变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
例如,在干旱地区,风化作用会使地表的岩石和土壤变得更加细小和光滑,形成风蚀地貌,如风成沙丘和风蚀石。
而在湿润地区,风化作用会使地表的岩石和土壤变得更加松散和疏松,形成风化地貌,如风化坡和风化洼地。
其次,风化作用还可以改变地表的水文系统和水文循环。
由于风化作用会使岩石和土壤变得更加透水和透气,水分可以更容易地渗透到地下,形成地下水。
同时,风化作用还会改变地表的水流路径和水源分布,影响地表的水文循环过程。
这些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地表的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保护。
最后,风化作用还可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变。
由于风化作用会改变地表的土壤质地和养分含量,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例如,在风化严重的地区,土壤贫瘠,植被稀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差。
而在风化较轻的地区,土壤肥沃,植被茂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好。
因此,风化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风化作用在地貌演变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通过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的过程,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影响了水文系统和水文循环,以及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变。
外力作用与地貌
甘肃张掖丹霞地貌 广东韶关丹霞山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 冰蚀洼地湖泊。 分布:青藏高原、北美五大湖 千湖之国-芬兰
形成:海蚀洞、海蚀柱、海蚀崖
葡萄牙海蚀洞
4-堆积作用
4.1.1风力堆积地貌 4.1.2流水堆积地貌 4.1.3冰川堆积地貌 4.1.4海浪堆积地貌
形成:沙丘(新月形沙丘——判断风向:陡缓坡) 黄土高原(除受流水侵蚀作用外、深厚黄
高三地理-胡
固结 成岩
沉积岩
外力作用
分类 形成的地貌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风力侵蚀 流水侵蚀 冰川侵蚀 海浪侵蚀 风力堆积 流水堆积 冰川堆积 海浪堆积
概念:风化作用是在大气条件下,岩石的 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作用。
影响:使地表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
2.1影响:பைடு நூலகம்地表岩石及风化产物进行破坏, 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2.2分类:风力侵蚀、流水侵蚀、冰川侵蚀、 海浪侵蚀
3.1影响:移动风化或者侵蚀的产物。 3.2分类:流水搬运、风力搬运、冰川、、、 4.1影响: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
貌。 4.2地点:地势平缓的平原或者山谷出口处
1、风化作用和搬运作用一般不直接形成地 貌,而只是作为一个环节参与外力作用的 整个过程。
土为风力搬运堆积形成)
形成:
冲积洪积扇——出山口 三角洲——河流下游入海口 河漫滩平原——河流中游 详细见下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形成: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均匀、杂乱堆积,形 成冰碛(qi)地貌。
形成:沙滩、潟(xi)湖
印度尼西亚科摩多岛粉红沙滩 意大利威尼斯外围潟湖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 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A:东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西南坡
观察风化和侵蚀对地貌的影响教案
观察风化和侵蚀对地貌的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风化和侵蚀;2.掌握两者对地貌的影响;3.学会分析整理资料;4.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风化和侵蚀的定义与区别;2.两者对地貌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辨别不同类型的侵蚀;2.分析风化与侵蚀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木板、石头、沙子、砂纸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1)请学生观察一张图片:图片上是一片山地,山顶、山腰已裸露,沟壑众多,土、石、水呈现出各种形态。
请学生谈谈这张图片给你们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可以开门见山地说这是造山运动和自然侵蚀的结果)(2)请学生阅读一篇相应的文章,分析侵蚀是如何影响地貌的。
2. 教学过程(1)风化让学生看几张风化的图片,向学生介绍什么是风化,风化是指地表物质在自然界中由于天气、气候因素,或由于地质、化学过程而发生的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化及其破坏、剥离、脆化和变质等现象,这样就形成新的岩层和岩石。
问学生:你们见过哪些物体发生风化?(2)侵蚀让学生看几张侵蚀的图片,同时谈论侵蚀的定义。
侵蚀是指地表物质在液、气和地球表面动力学作用下的破坏、剥离、迁移、沉积等形成新的地貌类型的过程。
问学生:你们见过哪些例子表现了侵蚀现象?(3)整合分析观察结论再通过实验展示物体面对风化和侵蚀的影响,包括木板、石头、沙子、砂纸等。
请学生通过实验成果来推论支配风化和侵蚀的力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纠正学生可能对风化和侵蚀的混淆。
六、教学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什么是风化和侵蚀及它们的区别提高了认识,同时更好地理解了地貌的形成及变化,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留意自然界的一切美好与神秘。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正反馈和交互过程比较充分。
可以通过教学实验来展示有关风化和侵蚀的知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验到它在自然界种翻涌的力量。
同时,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也应该着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使得知识得以知行合一地进行引导和涵化,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风化作用与地貌塑造
风化作用与地貌塑造风化作用是地球表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逐渐破碎和转移的过程,是地貌塑造中非常重要的作用之一。
通过长期的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会逐渐疏松、破碎、褪色,最终形成各种独特的地貌景观。
本文将介绍风化作用的种类及其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1. 物理风化物理风化是指地表岩石在风力作用下由于热胀冷缩、冻融、风蚀等物理因素而逐渐破碎和转移的过程。
在干旱区域,强烈的晴天气候和日夜温差大会导致岩石受热膨胀,然后夜间受冷收缩,最终形成岩石疏松和裂隙扩张。
同时,风沙的冲击也会使岩石表面逐渐磨损,形成风蚀地貌如雅丹地貌、风蚀洞等。
2. 化学风化化学风化是指地表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化学物质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使岩石产生颜色变化、溶解、矿物变质等过程。
在酸雨、植物分泌物等影响下,岩石中的石英、长石等矿物会分解成黏土矿物和溶解性物质,逐渐使岩石表面变软、疏松,最终形成典型的化学风化地貌如喀斯特地貌、溶洞地貌等。
3. 生物风化生物风化是指植物根系、动物穴居活动等生物活动对地表岩石造成的破坏作用。
植物根系能够渗透到岩层裂隙中并通过生长运动使裂隙扩张,加速岩石物质的疏松脱落,促进岩石风化速度。
此外,动物穴居活动也会破坏地表岩石结构,促进风化作用进程。
生物风化对于地貌形态的塑造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综上所述,风化作用在地貌塑造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导致了地表岩石的逐渐破坏和形态的演变,最终形成了多样化的地貌景观。
认识和理解风化作用对于地貌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
【总字数: 546字】。
风化作用对家乡地貌的影响——善用差异,共同探索
风化作用对家乡地貌的影响——善用差异,共同探索
黄敏
【期刊名称】《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年(卷),期】2012(000)009
【摘要】●案例概况风化作用是小学五年级科学课的一个知识点。
其教学要求是,
让学生认识风化现象,了解造成风化的原因,形成正确的自然观,能够点燃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由此激发其探索自然的兴趣。
【总页数】2页(P55-56)
【作者】黄敏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三元实验小学;宁夏原州区三营镇第一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教学做合一”思想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风化作用家乡地貌影响的考察》的案例分析 [J], 黄敏
2.丹霞地貌砂岩的微观化学风化作用电子探针研究 [J], 郭国林;郭福生;刘晓东;严
兆彬;杨志
3.西秦岭北缘-拉脊山两侧地貌差异及地貌演化 [J], 高明星;徐锡伟;刘少峰
4.中国不同气候带盐风化作用的地貌特征 [J], 吕洪波;苏德辰;章雨旭;冯雪东;李春
旺
5.地表风化作用对楼兰地区雅丹地貌发育的影响 [J], 林永崇;穆桂金;秦小光;唐自华;李文;徐立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球表层的风化与侵蚀作用
地球表层的风化与侵蚀作用地球表层的风化与侵蚀作用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风化与侵蚀是指地球上的各种物质和地貌受到气候、水流、植被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经过长期的作用而发生的改变和破坏。
本文将对风化和侵蚀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具体的作用过程进行讨论。
一、风化的概念及分类1. 风化的概念风化是指岩石和土壤在地表受到大气、水分和植被等自然力量的作用下,发生物理、化学或生物性质的变化。
它是地壳物质向地表层与大气、水分和生物接触,降解和瓦解的过程。
2. 风化的分类根据作用力的不同,风化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物理风化是由于温度变化、冻融作用以及风力等物理力量对岩石和土壤进行破坏;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和土壤中的矿物质经过水、氧气、酸碱等化学物质的作用产生化学反应;生物风化是由植物根系、动物活动等生物活动引起的岩石和土壤的风化现象。
二、侵蚀的概念及过程1. 侵蚀的概念侵蚀是指地表的岩石和土壤由于水流、冰川、风力等外部力量的作用,发生破坏和瓦解,导致地表的形态发生变化的过程。
2. 侵蚀的过程侵蚀的过程包括侵蚀前的剥蚀作用和侵蚀后的搬运作用。
剥蚀作用是指外部力量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的破碎和瓦解;搬运作用是指外部力量将剥蚀产物(如泥沙)通过水流、冰川或风力等方式运输到其他地方。
三、风化与侵蚀的影响因素1. 气候因素气候因素是影响地表风化与侵蚀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降水等。
温度的变化引起物质的膨胀和收缩,加速了岩石和土壤的物理风化;湿度和降水则在化学风化和侵蚀中起到重要作用。
2. 地势因素地势因素如山地、平原、河谷等地形对风化与侵蚀有着显著影响。
山地地形容易形成陡坡和河流,侵蚀作用明显;平原地形则容易形成湖泊和沉积层,风化作用相对较弱。
3. 植被覆盖植被覆盖对地表的风化与侵蚀也起到一定影响。
植被的根系能够抵抗侵蚀作用,减少土壤流失;同时,植物的代谢作用也会释放出一些有机酸,促进岩石和土壤的化学风化。
四、风化与侵蚀的作用1. 地貌的形成风化与侵蚀是地貌形成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风化作用对家乡地貌的影响】风化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风化作用对家乡地貌的影响】风化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案例概况风化作用是小学五年级科学课的一个知识点。
其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认识风化现象,了解造成风化的原因,形成正确的自然观,能够点燃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由此激发其探索自然的兴趣。
苏州地处江苏,温暖潮湿,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而宁夏固原地处中国西北,雨水较少,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两地地理、气候截然不同,这是带来不同风化成因的天然因素。
国内大部分地区相同的学段及课程设置给异地协作提供了基础条件,而互联网更是让跨地区合作成为可能。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和目标,苏州市三元实验小学和宁夏原州区三营镇第一小学自然课教师决定尝试一起来上风化作用这节课。
苏州三山岛和宁夏须弥山则成为两地学生的考察目标。
教学中,两地学生都经历“考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科技创新”的科学研究过程。
在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活动过程中了解了冷热、水、生物等对岩石变化的作用,并提出了探究的问题——自然界中的什么力量使岩石发生变化,以及风化原因假设,然后通过实验、科学验证假设,最后两地根据不同的发现各自构思了科学创想。
整个过程中,两地学生也把研究过程日志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在好看簿网站(haokanbu)上不断地记录下来,并相互访问,了解对方实验进度,了解不同类型的风化成因,甚至提出问题,相互答疑。
●教学过程1.考察地貌引发问题三元实小学生实地考察三山岛,三营小学学生实地考察须弥山,对两地岩石模样的对比,发现两地岩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写出观察苏州三山岛岩石的观察日记。
2.观察岩石交流猜想从观察记录、收集资料中提出猜想:岩石的模样变化可能受到哪些自然力量的影响?可能是冷热的作用、水流作用、生物作用、风的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雷电……3.相聚网络设计思路两校的小伙伴商量决定:设计模拟实验验证使岩石发生变化的原因。
通过实物观察和模拟实验,寻找岩石变化的痕迹,认识冷热、水流、植物等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什么是风化作用范文
什么是风化作用范文风化作用是指岩石或土壤中的矿物质与风和水等自然力量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岩石或土壤的分解、溶解或物理性质的改变。
风化作用是地壳物质运动与变质的基础,对地貌发育和土壤生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风化作用可以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类。
一、物理风化物理风化主要是指由于自然力量的作用,岩石被破碎、磨蚀或剥蚀的过程。
常见的物理风化方式有:1.温度变化引起的热胀冷缩作用:岩石随着温度的变化会发生体积的膨胀与收缩,由此造成的应力会导致岩石的破裂与剥落。
2.冻融作用:当岩石中的水在低温下结冰时,水的体积会扩大,从而对岩石产生冲击和破坏。
这种作用在寒冷地区尤为明显。
3.植物根系破坏:植物生长的根系会进入岩石的微小裂隙中,由于根系的扩张和收缩,会对岩石产生一定的力量,进而导致岩石破裂。
4.物理变形:风化物理变形是指由于风力和水力等的作用,岩石表层的颗粒受到磨损和磨蚀,从而导致岩石表面的剥蚀与流失。
二、化学风化化学风化是指岩石中的矿物质与水、空气中的化学物质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岩石溶解、产生新的矿物质或矿物质结构的改变。
常见的化学风化方式有:1.溶解作用:当水中含有溶解剂时,岩石中的矿物质会被水分子吸附并与水分子结合,从而溶解掉。
这种作用在岩石中的碳酸盐和硫酸盐矿物中尤为常见。
2.氧化作用:岩石中的一些金属元素与氧气结合,形成金属氧化物或氢氧化物。
这种作用通常会导致岩石表面呈现出红色或褐色。
3.水合作用:一些矿物质在遇水时会吸附水分子,形成水合物。
水合作用可以引起岩石的膨胀或溶解。
4.离子交换:水中的离子与岩石中的离子交换,导致岩石中的矿物质发生溶解或转化。
离子交换可以改变岩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三、生物风化生物风化主要是指植物根系的作用对岩石产生的破裂和物理侵蚀。
植物的根系可以进入岩层的裂隙中,通过根系的扩张和收缩,对岩石施加一定的力量,导致岩石的破碎和剥蚀。
生物风化对岩石的破坏在一些情况下甚至比物理和化学风化还要明显。
地质地貌——风化作用
类型:化学风化分为溶解、水
化、水解、碳酸化和氧化这五 种作用。
水是一种极性溶剂,岩石中的矿物都是无机盐,在 水中都将产生一定程度的溶解。矿物在水中的溶解 度主要是由组成矿物的各种元素的电价、离子半径、 负电性、离子电位和化合键的类型等决定的。 一些矿物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食盐>石膏>方解石> 橄榄石>辉石>角闪石>滑石>蛇纹石>绿帘石>正长石> 黑云母>白云母>石英,岩石中易溶解矿物的含量越 多越易风化。
• 在岩石中,大部分矿物不含水,但某些矿物和水接
触后,可以形成新的含水矿物。如硬石膏和赤铁矿
•
CaSO4(硬石膏 )+H2O=CaSO4 •2H20(石膏)
• Fe2O3(赤铁矿)+nH2O---—Fe2O3·nH2O( 褐铁矿)
• 矿物水化,硬度降低,密度减小,体积增大,溶解
度增加。同时,由于自身体积膨胀,对围岩产生巨 大压力,从而促进风化进行。
水解作用:水中呈离解状态的H+和OH-离子 与 风化矿物中的离子发生交换的反应。 碳酸化作用:溶解在水中的CO2成为H2CO3溶 液后,其可以促进对岩石的水解作用。 氧化作用:氧化作用经常是在水的参与下, 通过空气和水中游离氧实现的。许多变价 元素在缺氧情况下常形成低价元素的矿物, 在地表氧环境下易形成高价元素的新矿物。
(二)地形
1、地势高度:随海拔高度增加,气温逐渐降低, 气候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带性。 2、地势起伏程度:地势起伏大的山区或巨大悬 崖峭壁上,表面风化产物不断下坠,使新鲜岩石裸露, 风化速率越大,其物理风化更为活跃。地势低缓的地区, 风化产物多残留在远处或只经短距离搬运,松散的风化 产物可以形成很厚的覆盖层,使风化作用强度减弱。 3、坡向:直接影响日照强度和水分蒸发,对于 中低纬度山区岩石的风化影响较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化作用对家乡地貌的影响
● 案例概况风化作用是小学五年级科学课的一个知识点。
其教学要求是,让学生认识风化现象,了解造成风化的原因,形成正确的自然观,能够点燃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由此激发其探索自然的兴趣。
苏州地处江苏,温暖潮湿,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而宁夏固原地处中国西北,雨水较少,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两地地理、气候截然不同,这是带来不同风化成因的天然因素。
国内大部分地区相同的学段及课程设置给异地协作提供了基础条件,而互联网更是让跨地区合作成为可能。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和目标,苏州市三元实验小学和宁夏原州区三营镇第一小学自然课教师决定尝试一起来上风化作用这节课。
苏州三山岛和宁夏须弥山则成为两地学生的考察目标。
教学中,两地学生都经历“考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科技创新”的科学研究过程。
在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活动过程中了解了冷热、水、生物等对岩石变化的作用,并提出了探究的问题——自然界中的什么力量使岩石发生变化,以及风化原因假设,然后通过实验、科学验证假设,最后两地根据不同的发现各自构思了科学创想。
整个过程中,两地学生也把研究过程日志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在好看簿网站()上不断地记录下来,并相互访问,了解对方实验进度,了解不同类型的风化成因,甚至提出问题,相互答疑。
● 教学过程 1.考察地貌引发问题三元实小学生实地考察三山岛,三营小学学生实地考察须弥山,对两地岩石模样的对比,发现两地岩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写出观察苏州三山岛岩石的观察日记。
2.观察岩石交流猜想从观察记录、收集资料中提出猜想:岩石的模样变化可能受到哪些自然力量的影响?可能是冷热的作用、水流作用、生物作用、风的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雷电…… 3.相聚网络设计思路两校的小伙伴商量决
定:设计模拟实验验证使岩石发生变化的原因。
通过实物观察和模拟实验,寻找岩石变化的痕迹,认识冷热、水流、植物等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对模拟实验进行修正、改进,选找证据探究冷热作用、水流作用等使岩石变化的各种自然力量。
4.开展实证寻找证据活动一:两地开展冷热作用的实验;活动二:两地开展水流作用的实验;活动三:两地开展生物作用的实验;活动四:两地学生交流观察实验现象。
5.深度讨论得出结论研究活动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写实验日志,得出结论。
这部分的活动是在开展冷热、水流、植物等作用对岩石的影响之后进行的,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有关风化作用的查询,并且和宁夏的朋友交流互动。
充分了解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并将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发布到好看簿网站上。
教师在此环节中与学生共同合作,体现了师生之间浓浓的情感,也拉近了苏州与宁夏之间的距离。
6.回归自然拓展创新本环节主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观察和实验活动,并且及时记录,最后汇总分析。
两校学生再次考察家乡的著名的山脉,用实验结论解释家乡风化现象,认识风化作用对地理景观正负影响,提出延缓风化作用对自然和人文景观影响的创新设想,开展风化作用对自然和人类进化影响进行科学推测。
学生就此对项目学习进行总结提升,以科学推测故事和科学幻想画形式小结项目学习中的创造。
● 教师小结 1.指导学生掌握参与科学实验课的方法这是学生观察前的第一次集中指导,重点指导学生观察日记。
利用多媒体课件音、文、图、像并茂的特点,让学生把观察的方法,参照物的选择、怎样记录、观察时间的确定等内容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
这么做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家庭住址、知识水平等因素,把他们分成几个合作小组,并选出观察组长,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
由于学生观察角度不同,会出现不同的
观察记录,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增强归纳、总结、整理信息以及形成规律性的认识的能力。
2.收集资料,提出创造性的设计不同年级的学生用绘画来表现科学推理故事,画下的“人类进化”的示意图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富有童趣,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3.新的学习形式为教学探索了新路像好看簿这样的网络社区不仅成为学校教学的前沿阵地,也可以成为课后知识的拓展延续。
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相关资料和课后延展的平台,使学生向着自己的优势方向发展成为可能,也使素质教育真正能落到实处。
通过实践学习不仅实现了师生互动,而且让相隔千里的学生也能够交流,使得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开放而又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及时地交流,构建了共创互动、合作互赢的学习氛围,诱发出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在调查采访、拍照、写心得体会、在网上发表作品和评论、浏览其他同学的作品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提高了对信息的分析、整理、比较、归纳能力,增强了观察能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4.本次项目研究的不足学生对于Web2.0的学习环境还是不太熟悉,两地对话还显得比较弱,今后继续努力,加强Web2.0环境下网络学习的研究。
考镜源流:以上“小记者话热贡”和“风化作用对家乡地貌的影响”两个学习活动,是来自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利用开放的互联网,围绕学校课程展开的学科学习体验。
整个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过程生成的作品,都是基于开放的互联网,任何一位对相应主题感兴趣的其他学校师生或朋友,都可以阅读浏览活动过程中的作品,参与活动过程中的讨论,甚至可以作为一员参与活动。
在这样的课堂学习活动体验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孩子们,有组织地利用网络连通的便捷,展开学习探索,课堂似乎已经没有了教室的束缚和地域的限制。
对每一位学生来说,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习体验
的空间拓宽,学习的经验变得更为丰富。
上述两个案例并非十全十美,从其设计与实施来说都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但都体现了“网络开放课堂新结构”的特点:(1)把课本内容有效地转为学生参与探索的学习活动,并充分联系着和利用了本地资源,让学校课堂学习活动成为一种真实自然的成长体验。
(2)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利用地域差异或发挥各自优势,来丰富群体中个体的学习经验,产生“1+1>2”的整体学习成效。
(3)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的实施过程、学习活动的反思小结,整个学习活动都开放于互联网,为学习活动发起班级之外的师生或朋友的参与,提供了可能。
试想,如果学习活动组织范围进一步拓展,如果能够组织华东、华北、华南、西南、西北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学生参与、甚至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学生参与,那么通过共同的探索,学生对于风化原理的认识和体验,对小记者新闻写作、对热贡文化的理解会更加的多元和丰富,同时,这样的过程也会创造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成长体验机会,并由此形成开放互联网上的“开放大课堂”效应。
当这样的开放大课堂学习机会和开放大课堂数量逐步丰富起来,相信基于历时300年之久的学校班级授课制基础上的传统课堂,会发生组织上的巨变,取而代之会涌现网络开放课堂新结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庄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