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不可能唤醒迷失的心灵--读《教育的艺术》有感

合集下载

教师读后感:读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有感

教师读后感:读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有感

读《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有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书中有一案例引发我的思考:实验中学的升旗仪式,在成都非常有名,很多学校去学习参观,有人问到李校长,升旗仪式令人震撼的原因,李校长回答:原因很简单,就是老师们很认真,全校同学不过是向老师看齐而已。

这段话,让我想起了第一次走进大学校门时,看到的校训“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回想这15年的教育生活,我是否在理念上、行为上做到了,母校和恩师对我的要求。

教育是基于理念的行为。

理念上的缺失,甚至比行动上的缺失更可怕。

李镇西老师曾说过,教师不读书,一害己二害人。

缺少专业阅读,就缺少理念的引领,那么我们在处理具体事情的时候,容易出现方法单一、站位不高、看不清事情的本质、出现职业倦怠等等。

假期阅读了朱永新《让孩子创造自己》、李希贵《教育艺术随想》和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三位教育大家的著作,感触颇深,有较多的共鸣之处,现做以梳理,以提高认识、调整心态、规范行为、不忘初心.一、最好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不希望自己被他人教育,最好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的。

即使我们的教育方法是正确的、合理的,也尽可能不要用强制的灌输的方法,不要居高临下,我说你听,我打你挨,要用朋友式的口吻在讨论、交流、游戏和活动中— 3 —进行。

二、孩子有尊严,成长更健康在人的内心世界中,自尊心的确是最敏感的一个角落。

这里一旦受到创伤,即便伤口愈合仍会有伤疤。

尊重孩子的隐私,让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尊严,孩子就能够健康地成长,反之孩子就会变得叛逆、粗野、暴躁。

三、评选我最爱戴的老师通过各种方式让老师们清楚“你在学生心目的地位有多高,你在学校的地位就有多重”,这是学校很重要的文化根基,但是如何平衡处理好不同层次的老师的心态,避免他们之间过度竞争也是应该留意的。

比如嵌入到每个学期的诊断中,将其作为一个指标。

不公布,不表彰,调查结果只是通知到老师本人,让老师们内心感动或自责转化为新的动力,而不至于让有些老师为难。

精选《教育的艺术》心得体会3篇

精选《教育的艺术》心得体会3篇

精选《教育的艺术》心得体会3篇《教育的艺术》心得体会篇1读了《现代课堂教育艺术》,获益匪浅,使我对课堂教学艺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人们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优美的语言,和谐的动作,高尚的情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欲使课堂显示出强大的魅力,让学生和教师都沉浸在艺术的境界之中,就必须要求教师努力追求各个教学环节中的艺术,尤其是教师那循循善诱,独具一格的评价语言。

”这是书中讲述的课堂教学方式给我留下的很深的印象,读到其中谈的课堂评价语言魅力,再结合自己平时教学进行反思,感触颇深。

课堂是展示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教学艺术的神圣殿堂。

我认为,对于教师,不单单是完成一项工作和任务,还理应是恒久的科研课题和执着的艺术追求。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

改进做法的着力点,是改进教学方法。

科学而又精妙的方法,是课堂教学艺术中的有机构成部分。

回顾以往的课堂教学历史,预测未来的课堂教学趋势,笔者在既重可操作性,更重可接受性的前提下,努力抓好以下几点:1、注重课堂整体设计。

课堂教学,从每个学科到这一学科的每一节课的教学都是一个多元复合的整体,只有进行整体设计,才有可能实现全程优化、整体优化的效果;才有可能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

而整体设计的过程,就是艺术构思的过程。

在整体设计中,坚持以“大纲”为纲,以课本为本,以教具为辅助,针对教学内容和多数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优势和特长,力求新、巧、精。

新,就不能“炒剩饭”,老是“一道汤”。

久闻芝兰不觉香。

2、创设氛围。

营造语境。

生龙活虎的学生渴望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

课堂上是最怕“鸦雀无声”。

人非鸦雀,焉能无声?连古人都懂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辩证法,怎能让现代的少年儿童个个成为泥塑、木雕,老是没有表情或只有一种表情呢?沉闷、呆滞、死寂的课堂气氛,只会令学生感到压抑、麻木、窒息。

活教,才有活学;讲得传神,听得才有神,而不会走神。

教育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的艺术读后感教育的艺术读后感1 《教育的艺术》一书里,介绍了一个个生动而深刻的教育案例,蕴含了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我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教育的艺术读后感3 《教育的艺术》一书里,介绍了一个个生动而深刻的教育案例,蕴含了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我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读着这些案例,读不到那种厌恶、痛恨和无奈,反而能从字里行间感觉到宽容、爱心和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儿童是我们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

”他认为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热爱儿童,他终生的座右铭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有教育就要有爱,有了爱才有教育的艺术,爱就是教育的生命线,贯穿与融合于教育的整个生命过程中。

教育的艺术包括品德教育的艺术、情感教育的艺术和学习转化艺术等等。

教师决定要帮助孩子们之前,有否想过应当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但是要解除孩子们的心理障碍,坦诚地把心里的话告诉你却是一门艺术。

本书中‘怎样才能使格里沙说出心里的话?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不使他逃而远之,应该怎样去接近他呢?对他说:“什么事使你激动不安呢?”那么他就难于分辨一般的好奇、打听跟同情与关心之间的区别。

应当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孩子,多跟他在一起。

’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都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只有和他们多交谈,给多一份关爱,那么师生的心灵之间必然会形成一座沟通彼此的桥梁。

教育,需要信任和尊重,本书中“米沙不信任老师,老是跟老师对着干,原因是经常唠叨挑剔的母亲还有永远对他说话时口气里总带有责备和不信任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是创造条件,在活动中发现和发扬孩子的闪光点。

激励是孩子成功的基础,没有一个孩子不期盼老师的赏识和激励,在老师的激励下,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尝到了甜头,在这种不断成功,不断进取的自我心理调节中,迈向成功的步伐就会愈来愈快。

寓教育于无形之中更显暗示教育的效果。

“一个拥有不幸童年的12岁男孩‘尼古拉’鄙视一切优秀的人物,怎样使这个孩子相信世界上存在善与美呢?对心灵受到创伤而未愈合的人说同情的话会更厉害地刺痛伤口。

《教育的艺术》读书体会

《教育的艺术》读书体会

《教育的艺术》读书体会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教育的艺术》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书中提到的宽容,宽容是一种美德,更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

它是一种温柔的力量,可以穿透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和自尊心,帮助他们清除自卑感,排除他们的烦恼和悲伤,用热情和温暖鼓励学生充满信心地学习和生活。

当遇到学生“顶牛”“越轨”时,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要有自我批评的勇气和精神。

一、宽容是一种信任学生犯了错误,大多数都会后悔,他们希望得到宽容和谅解。

这时,只要我们拉一把,就能成就一个好学生;但是,如果是推一把,就可能毁其一生,甚至酿成悲惨的结果。

教师要善于以自己的宽容,走进学生的内心,亲近学生,变成学生心目中可亲可近可以推心置腹的人,从而顺利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宽容是一种激励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中有爱迪生。

”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

爱学生就要容忍学生犯错误,不漠视学生的上进心。

要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他们的缺点,不要动不动就大声呵斥、讽刺挖苦,挫伤学生的身心和人格。

三、宽容是一种仁慈宽容就需要教师仁慈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不能苛求学生,要求学生做到十全十美。

学生的心智还没有成熟,很多时候考虑问题不够全面,不可避免地会犯下一些错误,此时,教师应该以仁慈地态度来对待他们,就像慈母一般,让学生感受到温暖与关爱,并在这样的“爱”中成长。

四、宽容是一种期待我想有原则地宽容学生的些小过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敞开教师的心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让他们感受到你的气度,必会收到神奇的教育效果。

所以,宽容是教师学生的一种期待,也是对教育效果的一种期待。

读《教育的艺术》心得体会8篇

读《教育的艺术》心得体会8篇

读《教育的艺术》心得体会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personal experience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读《教育的艺术》心得体会8篇大家将心得体会写好就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感悟了,每次挑战都伴随着新的心得体会,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教育的艺术》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教育的艺术的》读后感

《教育的艺术的》读后感

《教育的艺术的》读后感
《教育的艺术》一书是一本非常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著作。

作者通过对教育的深入
研究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的观点和理念,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具
有很大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书中作者指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人性的培养和引导。

教育的目的不
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价值观。

教育者需要关
注学生的整体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情感和创造力。

教育需要充满爱心和耐心,要以
身作则,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和信任,让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和发展。

书中还提到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和互相尊重的。

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
的个性和特长,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出色。

教育者需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引
导者,给予他们合适的指导和支持。

同时,学生也需要尊重教育者的劳动和智慧,合
理利用教育资源,积极参与教育活动。

在这本书中,作者还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

教育者应该通过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教育应该是有趣和有意义的,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总的来说,《教育的艺术》这本书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都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籍。

它帮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和方式,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就是关注学生的整
体发展和个性培养。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重要性,更好地引
导和帮助学生的成长。

教育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的艺术》读后感《教育的艺术》这本书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

作者奥古斯特·德米利亚尼给读者们带来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通过他对教育的深入思考,呈现出教育的真正艺术之美。

在我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教育的终极目标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从书中的开篇,作者就明确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教育的目的不应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格、品格和创造思维。

这种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使他们在面对现实生活时能够全面发展。

我深深地认同这种教育的理念,因为我相信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要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递。

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艺术,教师是教育艺术家。

教师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创造力和敏感度。

只有通过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遇到的一位教师,她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和引人入胜的教案,让每一堂课都充满了乐趣和惊喜。

正是因为她的教学艺术,我对该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愿意主动去探索更多的知识。

教育的艺术还强调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与理解。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特点、优点和困扰。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和需求,并用心去关注和引导他们。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应该关注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未来的发展。

只有真心关心学生,才能够帮助他们释放潜力,发展出真正的自我。

另外,在书中,作者强调了教育的合作性和互动性。

教育应该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而不是单向传授。

老师和学生应该共同探索和学习。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思考,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自由表达和创造。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的艺术》这本书深入剖析了教育的内涵和意义,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启发。

它告诉我们,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培养;教育应该是一种艺术,教师是教育艺术家;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求,以及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读教育的艺术有感

读教育的艺术有感

读教育的艺术有感读教育的艺术有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时常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力,帮助他们成为自信、有思考能力以及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而近来读到了纽约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玛丽莲•考茨的一本书《教育的艺术》,令我受益匪浅。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如何用艺术的方式去教育,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教育的艺术是从何而来?教育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其实很早,在古希腊的时间里,柏拉图就已经提出了“教育是一种艺术”的说法。

柏拉图将教育看成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对人性本质的修补与补足,人要有修炼自己的能力,追求思想的升华。

几千年过去了,教育也发生了巨变,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时代所面对的问题也是千差万别。

但从柏拉图的角度来看,教育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

教育的艺术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用一定的艺术手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使教育更加生动、活跃以及富有所趣。

教育的艺术有哪些体现?教育的艺术有很多体现,可以从教材的准备,教学的方法,课程的设置以及学生的参与等方面来体现。

教材准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要选用适合学生的教材,这些教材要符合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年龄、兴趣爱好以及社会现实等因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和自我。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教师不是严厉的法官,而是生活在学生中间的领路人,要常常寻找兴趣点,制造小小的惊喜;要在教学中创造小小的变化,让学生在进化的过程中也得到充分的自由和体验;在教育中使用的手段,可能是音乐、绘画、游戏、跳舞或等等各种不同的方式,而不是只使用传统的教学。

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使他们掌握知识的能力更强,这都是教育的艺术所要实现的。

课程设计:教育工作者在设置课程时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教育是一个由人到人承担的过程,课程是一个由思想到思想的过程,在学习中,学生需要真正地了解世界和人生。

因此,教学内容需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现实,不仅对课程内容要有所创新,而且对教师对学生的评估也要全面,让每个学生学生到能力的极限。

读《教育的艺术》有感

读《教育的艺术》有感

读《教育的艺术》有感
《教育的艺术》是巴特勒和古典形式主义理论的结合,它提出了一种以灵活性为重点的教育方式。

该书的观点是,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还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

书中强调了“教育的艺术”是灵活和创新的结合,应该考虑学生的需要、能力和兴趣,以有效地帮助他们发展。

《教育的艺术》强调了对学习者的尊重,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出学生应该在过程中参与其中,并允许有效自我表达。

书中认为,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而教师则起着指导作用。

书中还讨论了多种教育方式,如教学法、反思法和实验法。

读完《教育的艺术》,让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教师的责任,必须实施灵活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倡导自主自信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让他们通过实践和经验去理解,培养他们创新的能力,从而建立自信心,实现真正的教育目标。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走得更远,当他们长大以后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变化,追求自己的梦想。

读书随笔 读《教育的艺术》有感

读书随笔 读《教育的艺术》有感

读书随笔读《教育的艺术》有感一直很崇敬苏霍姆林斯基这位教育大师,在阅读《教育的艺术》时,自己的心灵在不断地被这位“完全展现了自己天才又没有因为伪造个人经历而沽污了天才的人”更新着自己的教育浅见,也无时无刻不在更加清晰着自己的教育信仰,每一字每一句,都深深打动着我的心,引起我一遍又一遍的阅读、思考。

我将自己觉得受益最深的地方主要分成了三部分:第一,教师是什么样的人小学教育哲学课上,金生鈜教授曾经跟我们讲过,教师要成为一个有灵性的人,这里的“灵性”包括爱学生、真诚、同理心、智慧、勇敢等多种良好品质,为什么教师要成为一个“有灵性的人”呢?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答案:“只有当长辈个人榜样的力量产生影响时,当所有其他的教育手段充分体现出道德的纯洁和崇高时,教师的话才具有教育的力量。

”也就是会所,教师作为一个榜样,首先要自己是一个精神上卓越的人,才能够从正面影响儿童,使他们产生“想成为一个好人”的意愿,这才真正称得上是教育。

教师的“灵性”还体现在教师具有“预见性”上。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缺乏科学的预见性,如果不具备今天就把几十年后才萌发的种子储存在人体内的能力,教育便会成为简陋地看管,教育者便会成为愚钝的保姆,教育学便会成为一种巫术。

教育过程的文明实质就在于科学的预见。

预见愈周密细致,偶发的不幸便愈少。

”苏霍姆林斯基很重视孩子的健康,他说:“一半的操心花在孩子的健康上面”,无论是对于孩子的健康还是实施教育的过程,预见性都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不仅是防患于未然,更是为了孩子更好地发展所做的功课。

“同理心”是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第一章中着重强调的一点。

同理心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重要概念,,核心思想是“无条件积极关注”;苏霍姆林斯基的同理心教育观提出同理心是“和谐发展的一般基础”,要求教师不要忘了自己曾经也是孩子;同理心教育观包括对儿童认知特性的同理、对“差生”行为的同理、培育孩子的同理心三部分。

同理心教育的最终意义是促进思维和情感的统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做教育艺术家——读《教育的艺术》有感

做教育艺术家——读《教育的艺术》有感

做教育艺术家——读《教育的艺术》有感谈到教育,尤其是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一句老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不仅关系着一个人,一个家庭,更关系着整个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日渐熟悉了教师这个工作,也日渐产生了职业倦怠,就有可能只把它当成了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

暑假期间,我参考学校的教师暑期成长规划中的推荐书目,买回了《教育的艺术》一书。

闲暇之余,读上几页,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采撷一些可以为我所用的金玉良言,写下几行笔记,两个月下来,真的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

至此,我也更加深切的知道,人,需要读书,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更快的成长,也必须读书。

本书收集了10篇文章,虽然作者从上古的柏拉图,到现代的汤因比,地域从希腊、罗马、捷克、瑞士、法国、英国、中国,到美国,但是他们都一致地把教育的理与实际结合在一起,抓住教育的根本,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角度去透视教育的问题,为教育问题树立了特殊而重要的观念。

读完此书,我深刻的认识到:教育是一门艺术,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艺术家,学生就是我们教师的精心雕刻的艺术品。

读到杜威的《教育哲学》真的让我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他认为,教育包括三部分:第一是社会,就是教育的目的;第二是学校和学科,就是中间一座过渡的桥;第三是儿童的生活和本能,就是教育的起点。

这三部分也是他演讲的主线。

他激烈抨击当时教育将这三部分本末倒置的社会现状,儿童应该通过合理的学校和学科教育来适应社会生活的,而当时教育现状是人们把学科看的很重,而忽视了主体和目的,造成学校教育迂腐,学生所学无用,厌学,因为教材陈旧,学生缺乏思考能力,进而整个社会无法进步,这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回想自己的教学工作,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很少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使得自己的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教学成绩也不见大的起色。

杜威教给我们几种教学的方法,我想大家可以借鉴,把它适当的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去,相信会改变我们的教学现状。

启迪心灵:读《教育的艺术》有感

启迪心灵:读《教育的艺术》有感

启迪心灵:读《教育的艺术》有感哎呀,说起《教育的艺术》这本书,那可真是让我开了眼界啊。

我这个人啊,从小就对教育这事儿感兴趣,可真没想到,这本书里头的学问,竟然比我想象的还深。

我就像一个在沙漠里跋涉的人,突然找到了一片绿洲,渴得要命,一下子就扑了上去。

书里头讲了不少事,记得最清楚的是那个叫陈老师的。

陈老师年轻时,也是个愣头青,对教育这事儿一头雾水。

可他愣是凭着一股子韧劲,一点点儿摸索,从失败中学到了成功。

我在想,陈老师那股子劲儿,是不是和咱年轻时有点儿像呢?那时候,我也傻愣愣地往前冲,也不懂什么成功不成功的,只觉得挺酷。

书里头还提到,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一把火。

这个说法,我当时看了就感觉特别对味儿。

咱们中国人讲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嘛,就应该教会人家怎么去捕鱼,而不是直接把鱼塞人家手里。

我当时就想到,像我这样儿的人,不也就在教会别人怎么去捕鱼吗?我记得书里头有个细节,讲的是陈老师给一个学习困难的孩子辅导数学。

那孩子一开始什么都不懂,陈老师就耐着性子,从最基础的开始教。

我当时就想,这陈老师可真是仁心仁术啊,一点都舍不得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读着读着,我就想起我教过的那些学生。

有个学生叫小明,那时候特别调皮,上课总是跑来跑去。

我那时候就纳闷儿,这孩子怎么就成这样了?后来啊,我慢慢发现,原来小明家里出了点儿事儿,他心理压力大。

我就从那时候开始,特别注意和学生的沟通,尽量多了解他们的生活。

书里头还说了,教育是一种灵魂的唤醒。

我那时候就笑了,原来我这么多年,都在做灵魂的唤醒者啊。

我教学生,不仅仅是教他们知识,更是教他们做人,教他们如何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这本书读完之后,我心里头五味杂陈。

有时候觉得教育这事儿太苦了,有时候又觉得特别有意义。

但不管怎样,我都不会放弃。

因为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唤醒更多的灵魂。

哎呀,说了这么多,我得去备课了。

我得把书里头学到的东西,都用在明天的课上。

读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有感

读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有感

读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有感只记得在中学时期出现过这种现象:不论是课上课下,饭前饭后,就连上厕所都要手捧金庸、琼瑶的小说如痴如醉,因为当时的我总有一种“仗剑走天涯”以及“少女情窦初开”的美好憧憬。

而此时,我手捧李镇西老师的著作《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获至宝,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在书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又回到了如痴如醉的岁月,它就像一片沃土,让我这棵幼小的嫩芽无尽的吸吮着养分,让我饥渴的身心得到渴望以久的滋润。

是什么吸引了我?我又从中吸收了怎样的养料?且听我慢慢讲来。

一、致“青年教师”的我今年我已经40岁了,说“青年教师”确实有些牵强。

不过,我确实“年轻”,这里的“年轻”指我的“教龄”,仅仅两年多而已。

当他的书中所提到的他第一次走校园的心情时,使我一下感同身受。

我一直向往当一名教师,但却因差阳错的干了其它职业。

我一直告诫自己,对自己向往并喜爱的事情就一定不要放弃。

所以,在2014年,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踏进了校园。

当听到像百灵鸟叫声一样动听,的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与天真无邪的笑脸时,正如李镇西老师所形容的那样:第一次听到有人对我说“老师好”的那份激动,至今还清楚地记得。

是呀,梦想照进了现实,又怎能不激动?第一次忐忑但又故作从容地站在讲台上讲课的情景现在想想仍历历在目。

但孩子们那清澈的眼神,天真无邪的笑脸,无不成为我的动力,从没有底气,到镇定自若,说起来轻松,但辛苦只有自己明白。

我是一名“年轻”的教师,那就延用李镇西老师书中提到的话:因为由衷的热爱这份事业,所以,要为自己提一个高远的目标,并终身奋力攀登。

二、致年轻的班主任~~我当了一年的班主任,才深刻体会到它的不易。

尤其是刚刚进入学校的一年级新生,你不仅要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还要管理他们的吃喝拉撒等等。

刚开始真有些“焦头烂额”,慢慢适应了,才感觉“一言堂”、“我是女皇”的快感。

但当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谈班主任的苦乐观”时,我才知晓自己的年轻与幼稚。

关于《教育的艺术》心得体会3篇

关于《教育的艺术》心得体会3篇

《教育的艺术》心得体会关于《教育的艺术》心得体会3篇《教育的艺术》心得体会篇1在这次专业必修课的学习中,我受益匪浅,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借助这个专业必修课的网络平台,我想谈谈本人对艺术教育的一些体会。

托尔斯泰曾说:“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手段之一。

”,艺术教育表现出一种广泛的渗透功能。

从本质上讲,艺术教育以自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的整体生存态度与生活观念进行培养,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造就一种健全的人格。

艺术的价值在于为个体的心理成长和精神发展提供了一种内在的精神营养和文化价值,以提高人的精神性。

艺术教育不仅能够在德育、智育所不及的方面发挥出艺术教育所特有的审美功能,而且能够发挥出就连德育、智育自身也难以发挥出的德育、智育功能。

既然如此,便有一个形式和方法问题。

马克思曾说:“你要听音乐,便须培养一个听懂音乐的耳朵,你要欣赏绘画,便须具有懂的形式美的眼睛。

艺术教育以塑造“人”为出发点,以科学的眼光关注人类生理、心理健康,使人全面发展。

因此,孩子应当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

目前,课余时间,学习艺术的孩子很多,参加艺术考级的孩子更多,不可否认,考级证书与升学挂钩,对孩子的学习起到一定程度的鼓励,但家长们对艺术在思维情感、创造力、想象力以及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巨大作用认识尚嫌不足。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

美育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人们感情,使人们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使人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得能力。

学习艺术的孩子,将来并非都成为画家、音乐家,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以科学性、生动性、趣味性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为目的,尽量做到边教、边学、边实践,在学生画出一幅画,弹出一首曲子的同时,真正感受到艺术的魅力、美的魅力。

2023年《教育的艺术的》读后感

2023年《教育的艺术的》读后感

2023年《教育的艺术的》读后感2023年《教育的艺术的》读后感1“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终能够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的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

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谁就能够把这样的信念坚持更久。

”这是张文质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所写的自序中的一段文字。

很喜欢这样的文字,张文质老师倡导“生命化教育”,在当今教育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生命化教育”,简单地讲,就是把对学生的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是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生命化教育”的实现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起主观作用的,就是教师。

教师要关注每个独立的学生个体,不仅要尊重、善待学生,还要研究学生特点;在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提供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异常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师生互动交流,引发思考……客观条件,就是课堂环境,教学空间。

张文质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一文里的一段话:美国教育家博耶说,学校还是小的好。

那么“小”到什么程度为好呢?“小到学校所有师生都能彼此叫出对方的名字,亦即人数控制在二三百人内为最佳”。

博耶又说:“当班生数超过30个人时,教师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

”这些见解都令人感佩。

如果教学课堂环境没有保障,首先就给教师组织课堂带来了困难,信息的传输呈单向化而不是多样化,“生命化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以“生命化教育”为理念,就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既要强调教师的主观作用,又要营造良好的关注学生独立个体的空间,把“生命化教育”具体落实到教育过程中的每一细节和实处。

教育是慢的艺术。

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

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

教育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的艺术》读后感《教育的艺术》是一本关于教育和教育艺术的书籍,作者是美国教育家杰恩·莫尔(Jane Moore),她以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和研究成果,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教育背后的艺术。

这本书让我深思教育的意义和教育者的角色,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和艺术性。

书中,杰恩·莫尔将教育比喻为一门艺术,她认为教育者就是一位艺术家,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创意的应用,塑造学生的个性和发展他们的潜能。

教育并不只是传授知识,它更多地是一种塑造人格和培养才能的过程。

教育者需要像艺术家一样,善于观察和感知学生们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灵活地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和技巧,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在《教育的艺术》中,杰恩·莫尔强调了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

她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

因此,教育者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量身定制教育方法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个性化教育中,教育者需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适应性的教育环境,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除了强调个性化教育,杰恩·莫尔还讨论了教育者的角色和责任。

她认为,教育者应该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榜样,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教育技巧,同时还要有情感上的智慧和人性化的关怀。

教育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心理健康。

他们应该与学生建立起积极的互动和信任关系,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情感支持,帮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

在书中,杰恩·莫尔还谈到了教育的目标和意义。

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有思想、有道德修养和创造力的公民,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通过教育,学生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能培养出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交技巧。

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让他们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独立思考的个体。

读完《教育的艺术》,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者的责任。

学习教育的艺术的读后感想

学习教育的艺术的读后感想

教育的艺术读后有感教育的艺术读后有感 1 《教育的艺术》一书里,介绍了一个个生动而深刻的教育事例,包含了很多可贵的教育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我从中遇到了很大的启迪。

教育的艺术读后有感 3 《教育的艺术》一书里,介绍了一个个生动而深刻的教育事例,包含了很多可贵的教育经验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我从中遇到了很大的启迪。

读着这些事例,读不到那种憎恶、怨恨和无奈,反而能从字里行间感觉到宽容、爱心和思虑。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少儿是我们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

”他以为教育的技巧的所有神秘在于热爱少儿,他平生的座右铭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有教育就要有爱,有了爱才有教育的艺术,爱就是教育的生命线,贯串与交融于教育的整个生命过程中。

教育的艺术包含道德教育的艺术、感情教育的艺术和学习转变艺术等等。

教师决定要帮助孩子们以前,有否想过应当更为深入地认识孩子?可是要排除孩子们的心理阻碍,坦诚地把内心的话告诉你倒是一门艺术。

本书中‘如何才能使格里沙说出内心的话?为了不伤他的自尊心,不使他逃而远之,应当如何去靠近他呢?对他说:“什么事使你激动不安呢?” 那么他就难于分辨一般的好奇、探询跟怜悯与关怀之间的差别。

应当更为深入地认识这个孩子,多跟他在一同。

’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都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只有和他们多谈话,给多一份关爱,那么师生的心灵之间必定会形成一座交流相互的桥梁。

2016 崭新精选资料 - 崭新公函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 / 4教育,需要相信和尊敬,本中“米沙不相信老,总是跟老着干,原由是常叨挑剔的母有永他口气里有和不相信的老,“ 霍姆林斯基的做法是造条件,在活中和孩子的光点。

激励是孩子成功的基,没有一个孩子不期盼老的和激励,在老的激励下,孩子在学程中到了甜,在种不停成功,不停取的自我心理中,向成功的步伐就会越来越快。

寓教育于无形之中更示意教育的成效。

“一个有不幸童年的 12 男孩‘尼古拉’鄙全部秀的人物,怎使个孩子相信世界上存在善与美呢?心灵遇到而未愈合的人怜悯的会更害地刺痛口。

读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有感

读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有感

读《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有感本学期,我读了《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这本书收集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论文随笔。

李镇西老师是我们老师的楷模,更是我们成都老师的骄傲,他崇尚“民主、学科、个性”的教育思想,他说:“做一个有激情、有思想的教育者,是我最大的追求;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真诚的朋友,是我最高的荣耀”。

他边教边思边写,于是有了《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等著作。

而这本《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更是将我们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提出了他的想法和解决之道,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李老师提到了爱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他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有的老师认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固然应该平易近人,但过分显得孩子气,会丧失起码的尊严感。

我却认为,只要注意环境、场合,只要把握好学生的情感,教师的任何“过分”的亲切、幽默、嬉戏都不会是多余的,这只会让学生把你当作真正的朋友。

本学期学校安排我担任五、六年级的英语课,其中面临很多问题:刚教小学不久,小学英语课时太少,等等。

要想上好课,得有充足的时间和学生交流、沟通,我其实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理,接手这两个年级的。

开始真的不是很顺利,我上了自己的英语课后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学生接触,所幸这一年学校开展了阳光体育锻炼活动,每天学生放学后都要进行1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我很好的利用了这1个小时时间,和孩子们一起丢沙包、滚铁环、打乒乓、跳绳等等,每天我和孩子们愉快的渡过那个别人也许觉得很难熬的1个小时。

结果当然是好的,我与孩子们的感情慢慢加深了,私下里我成为他们的朋友,而在课堂上孩子们也高高举起了他们的小手。

在这一年的期末考试中,他们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总结这一年的学科教学工作,我觉得很快乐。

因为付出了,所以收获了。

可是我其实仅仅付出了一个人的关心和爱,却挽回了118个孩子的关心和爱,我是多么的欣喜和感动。

是啊,爱是我们教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只有对学生充满趋真挚的情感,才会使学生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

读教育孩子的艺术有感

读教育孩子的艺术有感

读《教育孩子的艺术》有感荷花小学胡春华在这个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的时代,对家长们来说,孩子的教育失败是无可弥补、遗憾终生的失败。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老师,也不再是那么好当了,很有可能,学生有某些方面懂得比你多,教育方式方法上已需要作为老师的我们不断探索。

教育是一门塑造灵魂的艺术,作为家长、教师,我们怎样做才算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呢?这些天一直在翻阅《教育孩子的艺术》,说实在的,买来后,我已看了好几次,颇受启发。

本中内容分家庭教育篇、学校教育篇、社会教育篇和箴言妙语篇,另外还有各省的一些获奖征文。

书中没有空洞的说教,每一篇都来源于实际,讲述的是每个作者身边的故事,或是他们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经验与体会,夹叙夹议,可读性强,能给每一个阅读的人都有很大的启发和借签。

下面说说自己阅读中的感悟吧!一、身为家长,不要让“爱”压死孩子爱孩子,是每个父母的天性,但不一样的“爱”却会造成不同的后果。

最严重的莫过于“溺爱”。

面对孩子的许多无理要求,无条件地满足,无时无刻不为孩子撑起保护伞。

书中写道,有几个孩子在放学后自告奋勇地去清扫厕所,当家长来接孩子时,看见儿子在厕所里满头大汗地搞卫生,马上气呼呼地责问老师,为何让他孩子干这种臭活。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在这样的“爱”中,孩子会无所适从,在这样的爱中,教师的苦口婆心倾刻间前功尽弃,灰飞烟灭。

还有就是“爱”的期望太高。

书中的一篇《她将父母骗了三年》一文,让人看后心情无法平静。

一位女儿“考”上了重点中学,让父母着实地兴奋了一番,然而当高三家长去学校找班主任时,却被告知查无此人。

原来这个从小学到初中的尖子生,老师喜欢、家长溺爱,大家都指望她“成龙”,考高中时,家长指示要破釜沉舟,非重点学校不去。

可孩子考砸了,她不敢告诉父母实情,假装考上了重点中学,开始长达三年的欺骗生活。

爱孩子,严格教育是对的,但孩子稚嫩的心灵却承受不了过重的压力。

父母都渴望自己的孩子第一,可期望过高,压力过大,往往会适得其反,甚至酿成悲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惩罚不可能唤醒迷失的心灵--读《教育的艺术》有感
惩罚不可能唤醒迷失的心灵--读《教育的艺术》有感提要:孩子有千万个,个性也有千万种,教育方法也有千万种,但我觉得出发点只有一个:尊重、理解孩子,从孩子角度看问题
房地产资料
惩罚不可能唤醒迷失的心灵
——读《教育的艺术》有感
自古以来,人们就有“严师出高徒”的说法。

对于严师、严父,没有人会想到那是应该指责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让我感动:有位母亲,她有一个不太机灵又有点调皮的儿子。

儿子上幼儿园时,老师对孩子的母亲说,你的孩子坐不下来,又常常打架,要好好批评教育。

母亲回家拉着孩子的手回家时,儿子问妈妈老师跟你说了什么,妈妈笑着说,老师说了,你在学校表现很好,如果能安静地坐下来上课就更不错。

上小学时,老师在家长会对这位母亲说,你的孩子也许智力有点问题,建议找医生测测。

母亲听了心里很难过,当天晚上,儿子问母亲,老师说了些什么时,母亲说,这次你考试52名,只要稍努力,下次你的进步一定是全班最大的……最后,这位母亲培养出一个清华大学生。

我常常在想,为人师和为人母若能拥有这样的心,教育能不成功吗?
我们常常呼唤素质教育,但评价的标准却几乎只有分数,对一个班如此,对一个学校如此。

这让我们的学生自然以分数衡量自己。

我们的家长以分数衡量孩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无疑是每个家长的殷切希望。

可往往家长只看重学习,而不去重视孩子的素质与能力。

在我们身边,“好”“坏”倒置的现象屡见不鲜。

一个品行低劣、素质低下、自私自利而拥有优异成绩的孩子,在许多家长眼中,他就是榜样,就是美谈,就是“名副其实”的“好孩子”。

而品行端正,乐于助人,却没有优异成绩的孩子,则会成为家长眼中“一无是处”的“坏孩子”。

可惜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高分人群,也许他们学习却是有困难,但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自尊心自然荡然无存。

作为教师,我们应怎样看待这些孩子呢?
上课分心,惩罚。

没做作业,惩罚。

考试不及格,惩罚。

违法纪律,惩罚。

但是,惩罚能唤起自我教育吗?
有时候,教师批评犯错误的学生,也许孩子还当场哭了,可悲的是教师还误以为那是认错的反省的表现。

其实,也许学生此时是因为愤怒而流泪,又或许是因为憎恨而流泪。

流泪过后,没有正确的思想辅导,还回来的是一种稚气的报复。

甚至以为自我放弃就是报复教师的最好方法。

叛逆不就是这样形成的吗?
迷失的心灵需要的是理解与平等,需要的是关爱和尊重!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骄傲,也有属于自己的失败。

我想告诉所有的家长和老师,多一份理解与宽容,多一点时间来沟通。

我想告诉所有的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错再错。

只要我们心存理想,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有波澜的人生才会充满激情!给孩子一定空间,请用心走进学生的心灵吧!我理解天下父母的良苦用心,可正确对待孩子的自身发展也很重要。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又何必强求在一座独木桥上拼命挤呢?许多孩子拥有某方面的天赋,可家长并不让其充分发挥,而是以自我为中心地去“塑造”孩子,非要考大学不可。

孩子成长到底选择哪条路?这个问题不是家长标新立异就可决定的,而是孩子的个性所决定。

一位大学毕业生爱上了擦皮鞋,于是在街头干起了许多人都认为羞辱的行当。

可数年以后,他却成了这行中的顶尖人物,并拥有了世界首个擦鞋公司。

找一条适合孩子发展
的路,让孩子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吧!
孩子有千万个,个性也有千万种,教育方法也有千万种,但我觉得出发点只有一个:尊重、理解孩子,从孩子角度看问题,在教育过程中不用有色眼睛看孩子,时常去听听每位孩子的心声,这是教育的秘诀。

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懂得,有些原则必须坚持,譬如授以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些“原则”不能固守,譬如“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有时候我们也许是学生的学生。

严师未必出高徒。

房地产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