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战例中的战略与管理哲学 企业管理经典课程3篇
四渡赤水战例对企业领导力的启示
为今天工作成绩优异而努力学习,为明天事业腾飞培训学习以蓄能!是企业对员工培训的意愿,是学员参加学习培训的动力,亦是蓝草咨询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
蓝草咨询提供的训练培训课程以满足初级、中级、中高级的学员(含企业采购标的),通过蓝草精心准备的课程,学习达成当前岗位知识与技能;晋升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蓝草课程注意突出实战性、技能型领域的应用型课程;特别关注新技术、新渠道、新知识创新型知识课程。
蓝草咨询坚定认为,卓越的训练培训是获得知识的绝佳路径,但也应是学员快乐的旅程,蓝草企业的口号是:为快乐而培训为培训更快乐!蓝草咨询为实现上述目标,为培训机构、培训学员提供了多种形式的优惠和增值快乐的政策和手段,可以提供开具培训费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培训目的】通过将军事院校的战例课程引入企业领导力培训中,使大家了解领导指挥效率的精髓;借鉴军事指挥艺术,掌握企业管理中领导影响的特点与规律,不断提高团队的“战斗力”;从战役指挥和军事哲学相结合的高度来研究四渡赤水作战的指挥艺术,开阔领导思路;学会灵活变换指挥方向,化被动为主动,掌控管理的主动权,提升在逆境下的领导决策能力。
【培训人员】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后备梯队管理骨干【培训时间】一天【课程设置】第一单元: 四渡赤水战例回顾一、四渡赤水的战例过程1、一渡赤水原计划北渡长江2、二渡赤水主动消灭敌人3、三渡赤水调敌向西4、四渡赤水跳出包围圈二、四渡赤水“奇”在哪里?1、毛泽东高超军事指挥艺术2、用兵之奇在于灵活机动3、善于总结经验,及时修正认识4、我军勇于创新的光辉典范第二单元:四渡赤水的作战指挥艺术及启示一、灵活变换作战方向1、战略方向和战役方向2、化被动为主动3、在运动中寻机击破敌军合围4、夺取战场主动权二、作战指挥艺术的借鉴启示1、虚实行动,巧妙造势,迷惑敌人2、在战场上以"奇"制"正"3、扬长避短,创造新战法4、实施高度迅速机动第三单元:企业领导力构成的要素一、决断,卓越领导的首要任务1、企业管理从做好决断开始2、决断不能跟着感觉走3、提高策略决断力,需要不断地观察和思考4、作好决断必备的几个因素二、思维力——领导者的智力根基1、认识思维的基础——掌握三维方智慧2、创新思维——领导者的创新源泉3、系统思维——领导者的统御真功4、辩证逻辑思维——领导者的智慧之路第四单元:提升领导干部在逆境下的领导决策能力一、管理领导力新视角1、领导力学问解读。
红军长征中的战争故事:四渡赤水
【背景】 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于1934年10⽉,被迫撤出中央⾰命根据地,开始了⼤规模的战略转移。
长征初期,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实⾏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从⼋万多⼈减少到只有三万多⼈。
当时的红军实际指挥德国顾问李德⼜不顾敌⼈调集40多万的围堵,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2、6军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
在此危急关头,⽑泽东主席⼒主摆脱敌⼈主⼒,改向敌⼈⼒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
这个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多数同志的赞同。
1935年1⽉7⽇,红军⼀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召开具有转折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了⽑泽东主席的领导地位,打开了中国⾰命的新局⾯。
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
蒋介⽯等⼈⼤为震惊,急调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滇四省的兵⼒及⼴西军队⼀部,共约150余个团,从四⾯⼋⽅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
为摆脱这种险境,党中央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川、陕⾰命根据地的红4⽅⾯军会合,开创川西或川西北⾰命根据地。
【战争故事】 四渡⾚⽔之战,是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地区进⾏的⼀次出⾊的运动战。
在这次作战中,⽑泽东充分利⽤敌⼈的⽭盾,灵活地变换作战⽅向,指挥红军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界地区,巧妙地穿插于敌⼈重兵集团之间,调动和迷惑敌⼈。
当发现敌⼈的弱点时,⽴即抓住有利战机,集中兵⼒,歼敌⼀部,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从⽽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成为战争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范例。
⼀渡⾚⽔ 遵义会议后,中⾰军委向各军团⾸长下达了《渡江作战计划》,拟定:中央红军各部进⾄⾚⽔、⼟城附近地域后,分3路纵队由宜(宾)泸(州)间的蓝⽥坝、⼤渡⼝、江安⼀线北渡长江。
1935年1⽉19⽇起,红1、3、5、9军团分三路先后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向⼟城、⾚⽔前进。
四渡赤水小故事
四渡赤水小故事【实用版3篇】目录(篇1)1.四渡赤水的背景和意义2.四渡赤水的过程3.四渡赤水的历史影响正文(篇1)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发生在 1935 年 5 月。
这次战役的背景和意义在于,红军在长征途中遭遇了重重困难,而四渡赤水则是他们突破敌人封锁、继续前行的关键一战。
四渡赤水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次渡河,红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成功突破了赤水河防线。
第二次渡河,红军利用敌人的疲劳和松懈,再次突破了赤水河防线。
第三次渡河,红军在敌人的反扑下,采取了分散兵力、诱敌深入的策略,成功渡过了赤水河。
第四次渡河,红军在敌人的追击下,采取了声东击西、虚张声势的策略,最终成功渡过了赤水河。
四渡赤水对于红军来说,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战役。
它不仅打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保证了红军的生存,也为红军后续的行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目录(篇2)1.四渡赤水的背景和意义2.四渡赤水的过程3.四渡赤水的历史影响正文(篇2)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途中一次重要的战役,发生在 1935 年 5 月。
这次战役的背景和意义在于,红军在长征途中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包括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围追堵截。
四渡赤水是红军进行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对于红军能否成功突破敌人的封锁,继续长征具有重大意义。
四渡赤水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红军在赤水河边与敌人展开激战,成功击退敌人的进攻。
第二阶段,红军在敌人的追击下,再次渡过赤水河,并成功在赤水河东岸建立起防线。
第三阶段,红军在敌人的围攻下,再次渡过赤水河,并成功突破敌人的防线。
第四阶段,红军在敌人的追击下,再次渡过赤水河,最终成功脱离敌人的围追堵截。
四渡赤水对于红军来说,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战役。
首先,四渡赤水展现了红军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也展现了红军高超的军事策略。
其次,四渡赤水使红军成功突破敌人的封锁,为红军继续长征,最终到达陕北奠定了基础。
目录(篇3)1.四渡赤水的背景和意义2.四渡赤水的过程3.四渡赤水的历史影响正文(篇3)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途中一次重要的战役,发生在 1935 年 5 月。
四渡赤水在长征中的战略地位及研究
四渡赤水在长征中的战略地位及研究一、“四渡赤水”之战产生的背景1931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六届四中全会召开。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撤出中央苏区,开始人类历史上著名的战略大转移——长征。
11月下旬,中央红军血战湘江,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后,已从出发时的86000人减至30000余人。
12月,敌人调集重兵,准备围歼向湘西转移的中央红军。
11日,红军占领湖南西南边境的通道县城,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提出放弃与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和改向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贵州前进的主张,得到大多数与会人员的赞同,但总书记博古与顾问李德仍坚持与二、六军团会合计划。
15日,中央红军攻占黔东南的黎平县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扩大会议,肯定毛泽东在通道会议上的主张,通过《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的决议》。
中央红军在黎平作短暂休整后,挥师向贵州腹地挺军,12月底占领乌江南岸的猴场(瓮安县境内)。
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在猴场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决定渡过乌江,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革命根据地。
会后,中央红军分三路从瓮安的江界河、余庆的回龙场和遵义的茶山关强渡乌江。
7日,中央红军攻占黔北重镇——遵义,取得长征以来最长的休整时间。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新城军阀柏辉章的公馆召开扩大会议,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经桐梓县、习水县进入赤水县境。
中央红军在赤水县境内,经历了猿猴场、黄陂洞、复兴场、箭滩、青杠坡等几次战斗和在境内4次渡过赤水河。
中央红军英勇战斗、建立猿猴苏维埃政权、播撒革命火种,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丽乐章。
四渡赤水,是中央红军长征中,在贵州、四川、云南三省交界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战役。
它是毛泽东进入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决策核心后,受命于危难之时指挥的第一个战役行动。
历史表明,四渡赤水行动,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经典战例。
不确定环境下的战略决策——来自四渡赤水的启示
专题公司战略在不确定环境下,战略不可能事先设计好,而是在“战”的过程中一步步明晰起来。
不确定环境下的战略决策——来自四渡赤水的启示宫玉振插图:123R F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军事指挥生涯中的“得意之笔”。
《长征组歌》中也有一句话:“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我所在的商学院有一个专门的课程,就是四渡赤水。
开这个课程,就是想通过这个战例,帮助学员们理解什么才是不确定环境下的战略与领导力。
并非事先设计出来的四渡赤水如果你到当年红军经过的赤水河地区,你会发现,那里高山峻岭,大江大川,渡口就那么几个。
40万国民党大军在那里围追堵截,碰都能碰上,为什么让不到3万人的红军扬长而去?我们不妨还原一下整个战役的经过。
1935年1月19日,遵义会议之后,红一方面军从遵义出发,兵分三路,向土城、赤水一带进军,准备北上打下赤水县城,渡过赤水河,尔后在泸州上游渡过长江,到四川会合张国焘的四方面军,在川西北建立新的根据地。
显然,在红军最早的北上作战计划中,并没有四渡赤水。
红军要入川,给四川军阀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四川省主席刘湘决心以攻为守,把红军挡在四川之外。
他任命潘文华为“长江南岸剿匪总指挥”,集结了12个旅36个团的兵力,除4个旅防守泸州、宜宾,其余8个旅兵分三路南下,向赤水、土专 题作者简介:宫玉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BiMBA 商学院副院长、学术委会员副主任、EMBA 学术主任。
本文摘编自作者新书《善战者说:孙子兵法与取胜法则十二讲》(中信出版集团)。
城一带分进合击。
这就给北上的红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川军的速度非常快。
正当红军北上的时候,中路川军2个旅率先进入赤水县城,并随即沿着两条路南下,正好与北上的林彪红一军团的红一师和红二师分别在黄陂洞和复兴场发生遭遇。
这两个师先后作战失利,被迫退守葫市、丙安。
原定迅速打下赤水县城、打开北进通道的计划,就没有实现。
北上遇阻,东边的川军也尾随了过来。
毛泽东与中央经过土城东北部的青杠坡时,发现这个地方是个峡谷地带,适合打伏击,于是决定,以一、九军团挡住北边的川军,集中手边的三、五军团,利用有利地形设伏,打掉尾随而来的川军,然后北上配合一军团打开赤水县城,继续执行原定计划。
四渡赤水河申论素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四渡赤水河申论素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四渡赤水河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节点。
这段历史发生在1949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进行的一场壮丽的战役。
四渡赤水河的胜利意味着中国共产领导的革命事业迈入了胜利的序曲,也为中国革命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概述部分将通过回顾四渡赤水河的历史背景,以及该战役的战略意义和影响,来介绍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
同时,本部分还将提供本篇文章的结构和目的,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文章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展开: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第一要点2.2 第二要点3. 结论3.1 总结3.2 展望在文章结构部分,我们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做出了明确的规划,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组织和内容安排。
下面将对每个部分进行简要介绍。
在引言部分,首先概述了本文所探讨的主题——四渡赤水河,并简要介绍了其重要性和影响。
接着,对本文的结构进行了说明,包括文章的章节划分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最后,明确了本文的目的,即探讨四渡赤水河的意义和历史价值。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分别展开两个要点。
第一要点将详细介绍四渡赤水河的过程和背景,包括具体的时间、地点和参与者。
同时,还将探讨四渡赤水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第二要点将重点阐述四渡赤水河对于中国革命的意义,包括它在打破困境、推动革命发展以及鼓舞人心等方面的作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总结,简要回顾四渡赤水河的意义和历史价值,并强调其对中国革命的重要影响。
同时,展望未来,探讨四渡赤水河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以及对于我们个人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以上的文章结构规划,我们将全面、系统地介绍和探讨四渡赤水河的重要性和历史价值,希望读者可以通过本文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并从中汲取启示和思考。
1.3 目的目的部分的内容应该对读者阐明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以少胜多并以弱胜强的军事精彩案例“四渡赤水”的反思与实践
以少胜多并以弱胜强的军事精彩案例“四渡赤水”的反思与实践在介绍红军长征途中的“四渡赤水”案例前,让我们首先了解下长征的基本背景及长征基本情况。
01 长征背景在博古(1931年9月至1935年1月任中共中央负责人)、李德(共产国际军事顾问)错误指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导致了中央红军(包括中央军委纵队、红军第一、三、五、八、九军团,共86000人)于1934年10月17日开始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起点是从江西瑞金、福建长汀出发,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宁夏、陕西,最终于1935年10月到达陕甘苏区和陕北苏区。
红六军团长征从1934年8月到10月,起点是湘赣边界罗霄山脉北段,最终到达鄂西与红三军团会师,第三军团恢复第二军团番号,共同创建湘鄂川黔苏区。
红七军团长征从1934年9月到11月,起点是中央苏区,终点是闽浙赣苏区。
红十军团长征从1934年11月到1935年1月,起点是赣东北,至皖南伏击国民党军王耀武部,遭到白军猛烈反击,伤亡惨重,随后在皖南怀玉山遭到白军围歼,除参谋长粟裕率先头部队突围外,余部全军覆灭。
红第二十五军长征从1934年11月到1935年9月,起点是大别山,经湖北、河南、陇东,终点是陕北,与当地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合编为第十五军团。
红四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5月到1936年10月,起点是川陕苏区嘉陵江畔,经四川、西康、甘肃、宁夏、陕西,终点是陕甘苏区,其中第九军、第三十军和由中央红军五军团改编的第五军组成西路军,在到达陕甘苏区前的宁夏战役中西渡黄河,经宁夏、甘肃、青海,在消灭了总数超过自己的马家军部队的同时,先后于1936年12月、1937年1月和3月遭到马家军的歼灭性打击,残部于1937年4月到达新疆,是最后一支结束长征的红军部队。
中国工农红军(各军团、各方面军)自江西瑞金长征至陕北延安累计完成65000里(32500公里),其中红一方面军为25000里(12500公里),累计翻越26座雪山,其中红一方面军翻越5座,红四方面军翻越8座,红二方面军翻越8座,红四方面军翻越13座。
四渡赤水战役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再思考
四渡赤水战役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再思考作者:张箭宇来源:《上海党史与党建》2016年第10期[摘要]四渡赤水战役在军事上挽救保存了党和红军的核心骨干力量,开启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战无不胜的先河,为夺取万里长征伟大胜利、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伟大胜利、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四渡赤水;历史地位;再认识[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10-0013-03长征途中,作为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重新回到党和红军领导岗位后所指挥的第一个战役——四渡赤水战役,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地位应该怎样认识呢?《辞海》的表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长征在川黔滇边的赤水河流域,同国民党军进行的运动战战役……(四渡赤水战役)摆脱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粉碎蒋介石围歼红军的计划,夺取了战略转移中的主动权。
”360百科、百度百科、搜狗百科等主流网站的评价是,“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笔者认为,上述定位并没有真正揭示出四渡赤水战役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
我们应该站在中国革命历史的高度对四渡赤水战役进行再认识、再思考。
一、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保存和形成了中国革命的核心力量在长征史上,四渡赤水战役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人们。
从四渡赤水战役中,走出来了毛泽东、邓小平两代共和国领导核心;周恩来这位人人敬仰的开国总理;毛泽东、刘少奇、杨尚昆三任国家主席;党的七大五常委中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四大常委;党的八大七常委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邓小平的全部;彭德怀、林彪、叶剑英、耿彪、张爱萍五任国防部长;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聂荣臻、罗荣桓、叶剑英七大开国元帅;陈云、董必武、林伯渠、胡耀邦等开国元勋。
同时,经历了四渡赤水战役血火烽烟考验的开国将军528名,包括开国大将6位,占比60%;开国上将31位,占比54.4%;开国中将99位,占比55.9%;开国少将392名,占比28.8%。
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红色教育学心得
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红色教育学心得(原创版3篇)目录(篇1)1.遵义会议的背景和意义2.四渡赤水的历史背景和意义3.红色教育的作用和意义4.学心得体会正文(篇1)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之一,它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这次会议对于我们党的发展和壮大具有深远的影响,是我们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四渡赤水是遵义会议之后,红军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
这次战役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体现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红军在四渡赤水战役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破了敌人的围剿,取得了重要的战略主动。
红色教育是一种以弘扬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教育形式,它通过讲述革命历史、弘扬革命精神,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红色教育对于培养新一代的革命事业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战役的历史,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的英勇无畏和革命精神的伟大。
通过红色教育,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革命的历史和革命精神的内涵。
目录(篇2)1.遵义会议的背景和意义2.四渡赤水的历史背景和意义3.红色教育的作用和意义4.学心得体会正文(篇2)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之一,它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四渡赤水则是红军长征中的一段重要历程,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坚韧不拔和勇敢顽强,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
红色教育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教育旨在弘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增强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学习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的历史,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伟大革命精神。
“四渡赤水”战例中的战略与管理哲学 企业管理经典课程3篇
“四渡赤水”战例中的战略与管理哲学企业管理经典课程3篇四渡赤水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在赤水河流域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四渡赤水”战例中的战略与管理哲学企业管理经典课程1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3月22日,红军在三个月的时间四渡赤水河,巧妙地穿插于敌人重兵集团围剿之间,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一渡赤水遵义会议后,红军为实现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任务,1935年1月19日,中革军委向各军团下达了《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拟定红军各部进至赤水、土城附近地域后,分3路纵队由宜(宾)泸(州)间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1月29日,红军从猿猴场(今元厚)、土城南北地区一渡赤水河.一渡赤水后,红军向古蔺、叙永地区前进,想从那里寻机渡江.此时,四川军阀刘湘集中了36个团于长江南岸,并以优势兵力分路向红军进逼.红军于2月7日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的原计划,改取“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以战斗的胜利来开展局面,并争取由黔西向东的有利发展”的方针,各军团迅速脱离四川追敌,改向川滇边的扎西(今威信)地区集中.二渡赤水2月9日,红军在扎西地区集结完毕.为了迅速脱离川、滇军的侧击,等决定东渡赤水河,向国民党军兵力薄弱的黔北地区发动进攻.2月11日,红军分三路从扎西东进,2月18日至21日分别从太平渡、二郎滩等地二渡赤水河,重入贵州.2月24日,红军袭占桐梓.2月25日,红军夺取娄山关.2月26日,红军攻占遵义新城.2月27日,红军击败军吴奇伟部,次日晨再次占了遵義城.遵义地区的这次作战,历时五天,击溃和歼灭敌2个师又8个团,俘敌3000多人,缴2000多支,这是红军战略转移以来取得的一次最大的胜利.三渡赤水遵义战役后,由汉口飞抵重庆坐镇指挥,重新调整部署,改以堡垒主义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以30多万军队形成了新的包围圈,企图南北夹击,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地区.为摆脱敌人,红军于3月11日再次撤离遵义西进,准备歼灭周浑元部后在遵义以西建立根据地.但在茅台附近的鲁班场进攻周浑元部未能得手,和中革军委决定放弃在黔北建立根据地的计划,再次向西渡过赤水河,以便把敌军调向西面再图南进.3月16日,红军在茅台附近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并派出一个团向西北方向的长江南岸佯动.判断红军有北渡长江迹象,下令各部向古蔺地区追击.红军三渡赤水后,为了隐蔽红军的战略意图,进一步迷惑敌人,中革军委决定留下红九军团继续在黔北一带活动,伪装主力.四渡赤水在国民党军重兵再次向川南集中的情况下,等决定乘敌不备折兵向东,在赤水河东岸寻机歼敌.3月20日,为迷惑国民党军,红一军团1个团大张旗鼓地向占蔺前进,诱敌向西;主力则由镇龙山以东地区,突然折向东北.3月21日至22日红军由二郎滩、太平渡等地四渡赤水河,迅速向南渡过乌江,兵锋直指贵阳.当时正在贵阳坐镇指挥,城内只有一个团,急忙调滇军前来救援.没想到红军绕过贵阳,乘虚进军云南,之后又迅速进至金沙江边,红军主力仅靠几条小船便从容渡江,将国民党军40万追兵全部甩在金沙江南岸.“四渡赤水”战例中的战略与管理哲学企业管理经典课程2[摘要]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途中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战役,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5月9日,将近四个月的时间里,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四渡赤水经验
四渡赤水经验四渡赤水,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在长征途中四次渡过赤水河的历史事件。
这一段艰难而壮烈的征程,成为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一座丰碑。
在四渡赤水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的坚定决心、灵活机动的战略部署以及红军战士的英勇奋斗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展现了坚定决心。
当时,红军正面临着敌强我弱的局面,而且赤水河水势湍急,渡河极为困难。
然而,面对这些困难,中国共产党没有退缩,而是立志要渡过赤水河,继续长征。
正是因为这种坚定的决心,红军才能战胜一次次的困难,最终取得了胜利。
四渡赤水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灵活机动战略。
面对赤水河宽阔湍急的河水,红军用木筏、皮皮筏等简易交通工具来渡河,采取多次渡河的方式,大大增加了渡河的成功率。
而且,中国共产党还采取了分散渡河的策略,使得敌人无法集中火力攻击,从而保证了红军的安全。
这种灵活机动的战略安排,为红军渡过赤水河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渡赤水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奋斗精神。
在渡河的过程中,红军战士面临着巨大的危险,一不小心就会被河水卷走。
然而,他们没有丝毫退缩,而是勇往直前,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渡河的行动中。
有的战士甚至用自己的身体为同伴做起了人墙,用力拉扯着他们渡过河流。
正是这种英勇奋斗的精神,使得红军能够成功地渡过赤水河。
四渡赤水的经验对于我们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坚定的决心,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其次,四渡赤水的经验也告诉我们,灵活机动是战胜困难的关键。
我们要善于变通,善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最后,四渡赤水展现的英勇奋斗精神也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只有勇往直前,敢于冲破困难,才能够取得胜利。
四渡赤水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战士的壮举,也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重要事件。
在这一段历史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定决心、灵活机动的战略部署以及红军战士的英勇奋斗精神。
从四渡赤水战役中学习运用领导智慧
资治探索ZIZHITANSUO 从四渡赤水战役中学习运用领导智慧◎张驰摘要: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革军委”)指挥的长征中一场典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化被动为主动的战役,堪称党史军史“神奇篇章”,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在学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发挥本土研究优势,认为战役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智慧,即实事求是是根本、创新精神是关键、群众路线是基础、纪律建设是保证,为新时代领导干部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要求汲取历史强大精神力量、指导工作提供现实参考。
关键词:四渡赤水战役;实事求是;创新精神;群众路线;纪律建设四渡赤水战役是在中曰民族矛盾深重、国共两党之间阶级矛盾尖锐、共产党内部路线方针分歧的背景下发生的。
运用文献研究法对中国知网(CNKI)关于®”鸡鸣三省“石厢子会议会址及周恩来、朱德住地旧址(颜林/摄)105资治探索ZIZHITANSUO一渡赤水作战示意图⑹2二渡赤水作战示意图(⑵“四渡赤水战役文献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果:以“四渡赤水”为关键词输入,检索到论文(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289篇。
其时间跨度为1975—2019年,2016年论文数量达到研究高峰216篇,2017—2019年却相对锐减。
有鉴于此,笔者以四渡赤水干部学院为平台,重点对战役发生在泸州古蔺、叙永的大规模遗址、文物及其他史料进行考察、调研、综合分析,以史论结合、对比论证、论从史出的方法探索战役蕴含的中国共产党卓越领导智慧,以史为鉴、启迪现实。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迫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长征中的严重失利,尤其是惨烈的湘江一役,使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路线倍受质疑。
为挽救党和红军,1935年1月15—17S遵义会议召幵,决定从泸州和宜宾之间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并作出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正式取消“三人团”等决议[1],56-158o遵义会议对当时军事和组织问题的纠错,为毛泽东和中革军委成功指挥四渡赤水战役奠定了基础。
从“四渡赤水”看逆境突围:想保住一切,就什么都保不住
从“四渡赤水”看逆境突围:想保住一切,就什么都保不住受疫情影响,很多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财务压力和经营压力。
近日,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BiMBA商学院副院长宫玉振的在线直播课堂上,以长征为案例,从军事、历史与管理的跨界视角,引发大家思考逆境中领导者应如何决策?如何与团队沟通?如何提升团队的战斗力?以下内容节选自课堂: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日本入侵,对于当时中国国内的各支力量来说都是逆境,但是为什么中共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并将其扭转为逆势成长的最好时机呢?所有那些伟大的组织,真正优秀的基因,往往是在逆境之中锤炼出来的。
逆境可以给组织提供最好的成长机会。
这个话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逆境突围的战略,一个是逆境突围的领导力。
01逆境中的突围战略关于逆境中的战略原则有四条,共16个字:以舍为得、因势利导、集中资源、主动灵活。
1.以舍为得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曾说:“平庸之人想保住一切,而理智者只关注主要事物。
”长征刚出发的时候,大家带着瓶瓶罐罐上路,什么都不想丢,湘江一战,用最血腥的方式告诉红军,什么叫“想保住一切,就什么都保不住”。
湘江毛泽东曾经打过一个比方:一个背着金银财宝的人,遇到一个强盗,怎么办?如果他舍不得放下金银财宝,很可能会丢了命,也保不住财宝。
但如果他能把财宝扔到一边,轻装上阵,打败强盗,财宝也就可以拿回来。
这叫以舍为得。
战争的目的一般有两个,一个是消灭敌人,一个是保存自己。
在形式有利的时候,目标一定是消灭敌人,放在企业环境下,就是迅速扩张、攻城略地;但是形势不利的时候,目标就应该是保存自己,活下来才是王道。
在逆境之中,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承认自己已经处于逆境这样一个现实。
人总是会留恋过去的辉煌,但是在逆境中,不能因为留恋过去而影响了自己的理性决策。
这个时候,重要的是发展出一套撤退的策略,但是撤退不是落荒而逃,而是通过调整位置,重新取得有利的生存机会。
所以舍本身不是目的,舍是为了找到更好的机会,舍是为了得,舍是为了更好地生存,而生存就是王道。
四渡赤水战役的启发和思考
四渡赤水战役的启发和思考四渡赤水战役,真是个传奇的故事。
说到这场战役,咱们得先回顾一下那段艰苦的岁月。
想象一下,红军小伙伴们面临着强敌的围追堵截,简直像是在玩捉迷藏,时而藏、时而跑,心里那个紧张劲儿,谁能体会啊!可是,巧的是,他们凭着灵活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成功地四渡赤水,最终让敌人摸不着头脑,简直让人拍手叫绝。
这让我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些道理,嘿,别急,咱慢慢道来。
战役里的灵活应变特别重要。
生活中也是这样,咱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像是考试没复习好,或者临时被安排的工作。
面对这些,咱不能慌张,得想办法变通。
就像红军在赤水边上,敌人左冲右突,咱们也得像他们一样,灵活地调整策略,才能稳住自己的脚步。
记得有次我临时被叫去加班,原本计划好的休息就泡汤了,但我想,既然没法改变,那就利用这段时间充实自己,看看视频学习新技能,结果还真让我有所收获,嘿,谁说逆境就不能变成机会呢?然后,团队合作也至关重要。
四渡赤水不仅仅是红军的个人英雄主义,更是团队齐心协力的结果。
大家团结一致,才能战胜强敌。
咱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做事情不能只靠自己,得有伙伴一起努力。
比如说,组团做项目,互相帮助,分担压力,那效果绝对杠杠的。
就像我上大学时,跟同学一起复习,大家相互提问、讨论,结果考试的时候互相鼓励,真是像战友一样,最后也顺利过关,开心得不行!再说到那个坚持不懈的精神,四渡赤水的成功,真的是离不开大家的坚韧。
每一次渡水,每一次遭遇险境,都是对他们意志的考验。
生活里有时候也会遇到让人挫败的事情,比如工作中的不顺,或者生活中的小困扰,心里难免会觉得沮丧。
不过,咱得学会像红军一样,不怕艰难险阻,咬牙坚持,往前走。
记得那次我准备参加一个比赛,前期的准备着实不易,常常加班到深夜,累得跟条狗似的,但我心里始终坚信,只要不放弃,总会有收获。
结果真没让我失望,最后顺利获奖,心里那个高兴,简直不能自已!四渡赤水也让我想到了随机应变的能力。
四渡赤水心得体会
四渡赤水心得体会四渡赤水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役,发生在1935年10月-11月之间。
该战役标志着红军过五峰、达到陕北的重要转折点,对中国革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经历了四次艰难的渡河作战,红军最终成功渡过了长江,展开了长征,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下面就让我来谈一谈我对四渡赤水的心得体会。
四渡赤水是一次极其艰难和危险的战役,红军要在敌军的重重包围下,渡过江河前进。
在这一过程中,红军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和艰辛,处于极度的不利地形,敌军有着绝对的优势。
然而,红军却凭借坚持不懈的毅力和顽强的战斗精神,经过四次渡河,最终成功渡过了赤水,取得了重要的胜利。
首先,四渡赤水向我展示了红军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红军将士们置身于险境,面临着敌军的包围和封锁,然而他们没有丝毫退缩和动摇,坚定地相信自己的胜利并为之奋斗。
他们用血肉之躯诠释了“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时刻保持着对胜利的信念和追求。
其次,四渡赤水告诉了我战胜困难的重要性。
红军面临的不仅是敌人的围剿,还有恶劣的自然环境。
艰难险阻的地形使得红军走投无路,迫不得已选择渡河逃生。
然而,红军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寻找各种办法克服困难,想方设法找到渡河的方法。
正是因为他们坚定的决心和勇往直前的姿态,红军才能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渡过了长江。
再次,四渡赤水展现了红军的顽强意志和灵活机动的战斗策略。
红军在渡河的过程中,不仅灵活运用船只、木筏等渡河工具,还采取了利用敌人的误判、分散火力等战略策略,精确判断敌军的动向,将敌军的士气打击到最低点。
这种机动性战斗策略在四渡赤水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红军能够顺利地渡河过江。
最后,四渡赤水给我留下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即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在四渡赤水中,红军将士们紧密团结在一起,相互鼓励和支持,共同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
正是红军众志成城的团结合作精神,使得红军能够针对敌军的动向迅速做出反应,采取相应的战斗策略。
这一点在今天的社会中同样适用,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面对困难,共同实现我们的目标。
四渡赤水有多厉害?预判太准不得不服,西点军校更是列入教材当中
四渡赤水有多厉害?预判太准不得不服,西点军校更是列入教材当中原创小闵学历史2021-04-14 10:51:28在学习中国历史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学习到红军长征的故事,其中“四渡赤水”的故事经常出现在中小学的教材之上。
无论是古今中外,“四渡赤水”一直被认为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正是因为这次战役奠定了毛主席在我党之中的地位,可以说也正是因为“四渡赤水”的神来之笔挽救了中国革命,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
而关于“四渡赤水”,古今中外的各国军事家对于这一战的评价也是甚高,美国也经常在沙盘上复原四渡赤水的作战计划,却发现无论怎么样都办不到。
也因此就将毛主席四渡赤水的战役列入美国西点军校的教材之中,那么当年毛主席这场四渡赤水的指挥艺术究竟有多高呢?如果我们用现在一句流行语来说的话,就是你的预判我早就已经预判到了,而用军事角度来说就是料敌先机,你的一举一动都早已经被我猜到,所以这才是这次战役伟大的地方,我们也不得不感慨毛主席在战术上的伟大,今天我们不妨来看看这“四渡赤水”的背后的指挥艺术:战前形势1935年1月,中央红军到达了当时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贵州遵义,也就是在这里召开了一次扩大会议,纠错了以往的“左倾军事冒险主义”,确立了毛主席在红军之中的领导地位。
然而此时中央红军的形势也不容乐观,老蒋调集了川、滇、黔等各省军阀前来围堵红军,背后还有薛岳的8万中央军退其后路,此时中央红军仅剩3万人,而面对的却是几十万的大军。
从他们的战略目的来看,就是想将中央红军围困在长江以南、乌江以北的狭小地区然后“聚而歼之”。
而中央红军则认为此时虽然形势危急,但并非真的到了生死存亡关头,至少此时我军还有几点优势:•敌人的包围圈尚未形成,趁着敌人包围圈尚未形成之前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从敌人包围圈的缺口之中突围出去。
•国民党内部派系之间矛盾很深,彼此都想出工不出力,而这也是我军的优势之一。
因此中央红军经过讨论之后就决定从敌人缺口薄弱的赤水河方向突围,从大军的包围圈之中跳出来北上和四川西北部的红四方面军会和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而就是在这种形式之下四渡赤水正式展开了。
学习四渡赤水
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四渡:四次?第四次?
历 史 的 真 相 ???
1、由于历史语境和“四渡赤水”这一名词本身具有的习惯 表达的巧合,人们对毛泽东所说的“四渡赤水”产生了误解, 以为“四渡赤水”就是当年红军指的四次渡过赤水河,没想 到毛主席指的是第四次渡赤水河,这就使得四渡赤水的研究 从一开始就产生了误区。
谢谢大家
谢谢观看! 2020
四渡赤水胜利的原因: 1、红军首先能够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 况出发,不断调整行动方向。 2、红军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争取 和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3、红军避敌之长,击敌之短,积极创 造战机,大量地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 量。
四渡赤水胜利的意义:
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吸 取前几次战斗的教训,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 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 向,为红军赢得了时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 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 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 主动的光辉战例。
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吸取前几次战斗的教训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为红军赢得了时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四渡赤水出奇兵
背景:
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于1934年10 月,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 战略转移。中央红军突破乌江,进占遵义城。蒋 介石等人大为震惊,急调共约150余个团,从四面 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包围。为摆脱这种险境,党 中央决定,率师北渡长江,前出川南,与活动在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4方面军会合,开创川西或 川西北革命根据地。
教案·四渡赤水
教案·四渡赤水一、教案背景四渡赤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篇章,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长征中的重要节点。
本教案以四渡赤水为切入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全面展示和探究四渡赤水的历史背景、重要意义以及对中国革命和红军长征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党史、国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四渡赤水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2)掌握四渡赤水的过程、战斗内容和影响;(3)运用多种教学资源,获取并分析相关资料。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党史、国史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3)通过学习典型的革命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了解四渡赤水的历史背景1. 分组讨论:小组内同学合作,通过学习资料和资源,了解四渡赤水发生的年代、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等;2. 分组展示:每组选出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所获取的信息,并进行简要分享;3. 教师总结:通过小组分享,提要点,并补充相关知识,让学生全面了解四渡赤水的历史背景。
第二课时:掌握四渡赤水的过程和战斗内容1. 教师讲解:通过教师介绍和讲解,阐述四渡赤水的过程和战斗内容;2. 配合教学资源:播放相关视频和音频素材,让学生感受到当时的战斗氛围;3. 学生互动: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于四渡赤水的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四渡赤水的过程和内容。
第三课时:四渡赤水的重要意义和影响1. 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多种资料和文献,让学生自主阅读和研究四渡赤水的重要意义和影响;2. 学生小组合作:学生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和讨论,形成小组汇报;3.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向全班进行汇报,并进行合课讨论。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 探究式学习:通过分组讨论、小组合作、学生自主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2. 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音频等,直观地展示四渡赤水的历史情景;3. 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内合作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4. 个案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相关教学资源进行个案研究和分析,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四渡赤水应用的兵法原理
四渡赤水应用的兵法原理序言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战役和战略被赋予了深远的历史意义。
其中,四渡赤水战役被视为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胜利,也是中国军事史上一次典型的运筹帷幄、以弱胜强的经典之战。
这场战役背后蕴藏着许多兵法原理的运用,本文将探讨四渡赤水应用的兵法原理。
一、兵法原理:以战养战在四渡赤水战役中,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种以战养战的策略。
他们明确意识到,只有在不断的战斗中,才能够洗涤部队的意志,调整战术战略,使其更加适应实际战斗的需求。
这一战法在现代军事理论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积极崇尚“红旗不倒,战士必胜”的口号,强调战斗精神的培养,通过精心策划的战斗行动,士兵们能够提高自身的战斗素质,从而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击败对手。
二、兵法原理:避实就虚四渡赤水战役中,中国共产党遵循了兵法中的“避实就虚”原则,通过虚实结合的战术,取得了战斗的优势。
中国共产党采取了迂回作战的战术,利用山地的地形和中国共产党熟悉的地理环境,选择了战斗的主攻方向,并迅速突破敌军的防线。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通过虚假的攻击和转移,使敌军产生错觉,并暗中调动资源,以获取更大的战斗优势。
这种虚实结合的战略思想在现代战争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兵法原理:运筹帷幄运筹帷幄是军事运筹学中的一项重要原理,也是四渡赤水战役中中国共产党应用的兵法原理之一。
在战役开始之前,中国共产党通过精心调查敌军的布防情况,分析敌军的战斗意图和作战方式,从而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作战计划。
他们通过运用战略、战术、兵员、装备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制定了一系列战斗行动,最终成功地实施了四次渡水行动并打垮了敌军。
在现代战争中,运筹帷幄的原理仍然适用。
准确的情报、对敌军意图的分析和预测、科学合理的作战计划,是战争胜利的关键。
结语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智慧和军事才能,也体现了许多兵法原理在实战中的运用。
通过以战养战、避实就虚和运筹帷幄等兵法原理的应用,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四渡赤水》教学设计方案
《四渡赤水出奇兵》教学设计方案【设计理念】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深尝试,在教材的疑难处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材分析】这首诗描写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结合课文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理解歌词中心句。
二、情感目标:在深刻理解歌词的基础上,深刻体会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三: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深情诵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理解歌词中心句。
【教学难点】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教学准备】一、收集关于长征和四渡赤水的图片、音影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查找收集关于长征和四渡赤水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教学流程】一、导入1、背诵上一课毛主席的《七律长征》2、提问:这首诗展现的内容是什么?3、明确:这首诗真实而生动的表现了革命战争时期,我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重现了世纪伟人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今天,让我们学习并诵唱萧华写的《长征组歌》之《四渡赤水出奇兵》,继续感受当年的革命烽烟。
(出示课件)【设计意图】通过“温故而知新”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学习并诵唱”歌曲和醒目而颇具气势的主题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渡赤水”战例中的战略与管理哲学企业管理经典课程3篇四渡赤水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在赤水河流域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四渡赤水”战例中的战略与管理哲学企业管理经典课程1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3月22日,红军在三个月的时间四渡赤水河,巧妙地穿插于敌人重兵集团围剿之间,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一渡赤水遵义会议后,红军为实现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任务,1935年1月19日,中革军委向各军团下达了《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拟定红军各部进至赤水、土城附近地域后,分3路纵队由宜(宾)泸(州)间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1月29日,红军从猿猴场(今元厚)、土城南北地区一渡赤水河.一渡赤水后,红军向古蔺、叙永地区前进,想从那里寻机渡江.此时,四川军阀刘湘集中了36个团于长江南岸,并以优势兵力分路向红军进逼.红军于2月7日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的原计划,改取“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以战斗的胜利来开展局面,并争取由黔西向东的有利发展”的方针,各军团迅速脱离四川追敌,改向川滇边的扎西(今威信)地区集中.二渡赤水2月9日,红军在扎西地区集结完毕.为了迅速脱离川、滇军的侧击,等决定东渡赤水河,向国民党军兵力薄弱的黔北地区发动进攻.2月11日,红军分三路从扎西东进,2月18日至21日分别从太平渡、二郎滩等地二渡赤水河,重入贵州.2月24日,红军袭占桐梓.2月25日,红军夺取娄山关.2月26日,红军攻占遵义新城.2月27日,红军击败军吴奇伟部,次日晨再次占了遵義城.遵义地区的这次作战,历时五天,击溃和歼灭敌2个师又8个团,俘敌3000多人,缴2000多支,这是红军战略转移以来取得的一次最大的胜利.三渡赤水遵义战役后,由汉口飞抵重庆坐镇指挥,重新调整部署,改以堡垒主义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以30多万军队形成了新的包围圈,企图南北夹击,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地区.为摆脱敌人,红军于3月11日再次撤离遵义西进,准备歼灭周浑元部后在遵义以西建立根据地.但在茅台附近的鲁班场进攻周浑元部未能得手,和中革军委决定放弃在黔北建立根据地的计划,再次向西渡过赤水河,以便把敌军调向西面再图南进.3月16日,红军在茅台附近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并派出一个团向西北方向的长江南岸佯动.判断红军有北渡长江迹象,下令各部向古蔺地区追击.红军三渡赤水后,为了隐蔽红军的战略意图,进一步迷惑敌人,中革军委决定留下红九军团继续在黔北一带活动,伪装主力.四渡赤水在国民党军重兵再次向川南集中的情况下,等决定乘敌不备折兵向东,在赤水河东岸寻机歼敌.3月20日,为迷惑国民党军,红一军团1个团大张旗鼓地向占蔺前进,诱敌向西;主力则由镇龙山以东地区,突然折向东北.3月21日至22日红军由二郎滩、太平渡等地四渡赤水河,迅速向南渡过乌江,兵锋直指贵阳.当时正在贵阳坐镇指挥,城内只有一个团,急忙调滇军前来救援.没想到红军绕过贵阳,乘虚进军云南,之后又迅速进至金沙江边,红军主力仅靠几条小船便从容渡江,将国民党军40万追兵全部甩在金沙江南岸.“四渡赤水”战例中的战略与管理哲学企业管理经典课程2[摘要]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途中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战役,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5月9日,将近四个月的时间里,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关键词]四渡赤水;战略;战术[作者简介]高秋惠(1988-),女,汉族,河北乐亭人,中共乐亭县委党校教师,本科双学位,助理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 A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8)05-0016-021936年,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宣告了长征的胜利结束。
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历尽了千辛万苦,突破了重重围剿,终于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保证了革命的胜利前途。
____在宁夏考察时强调:“我们党领导的红军长征,谱写了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
”四渡赤水战役发生在遵义会议之后,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5月9日,将近四个月的时间里,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的领导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战争不仅是力与力的对抗,更是智与智的较量。
正确的谋略比任何手段都能更好地击中敌人要害,引起敌方心理震撼。
下面,就四渡赤水战役中使用的战略战术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着眼长远、谋划全局,不计一时得失战争并非仅仅是敌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抗,更为重要的是双方最高统帅在军事指挥能力上的直接较量,其战略思维的优劣,将直接体现在对战争全局的控制上。
①四渡赤水战役就是毛、蒋二人在战略谋划上一次较量。
中央红军血战湘江后,其兵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余人,元气大伤、弹药奇缺,补给匮乏;而蒋介石在湘江重创红军后,又集中40万重兵进行围堵,双方兵力悬殊。
蒋介石的军事部署是,凭借优势兵力在红军可能突围的沿线布防,以逸待劳,从战略上讲,这对红军极为不利。
但是,蒋介石在实际作战指挥中,过分追求一战一役的胜败,把主要力量集中于对我军的紧追不舍,这实际上是舍本逐末的战术行为。
与之完全相反,毛泽东牢牢握住跳出包围圈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不在意一战一役得失,因势利导,牵着国民党军队鼻子走,让国民党军队东奔西跑、疲于奔命。
最后,红军胜利了,蒋介石失败了,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和毛泽东的思维层次、能力素质不在一个水平上,毛泽东的思维属于战略级的,蒋介石的水平更多属于战术级。
战略和战术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针对某一具体事项判定孰是战略孰是战术。
战略是目的、核心和理论;战术是方法、手段和技术。
通俗点说,战略是面,战术是点。
二、红军的战术运用(一)迂回战术在军事上的解释是指避开敌人强劲的正面,攻击敌人较为薄弱一面的一种战术。
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有自己的软肋,“拣弱的打”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作战原则,这也是长期敌强我弱战争实践中形成的一条基本生存原则。
从创建人民军队之初我们就在敌人重兵包围、夹缝中生存,毛泽东比任何人都更明白这一点,他用民间通俗的语言风趣地比喻:“我们打仗,好比雷公打豆腐,要专拣软的欺;打仗又好比做生意,赚钱就来,蚀本就不干,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二)人海战术,是一种以数量和巨大的消耗换取其他方面优势的战术,包括时间、空间、进攻或防守。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以多打少,以众欺寡。
它的基础是集中优势兵力,以数量增加整体的实力。
国民党军40万重兵的围追堵截属于明显的人海战术。
遵义会议后,蒋介石最担心两个方面,一是中央红军渡过长江北上同红四方面军会合,二是中央红军东返湘西同红2、6军团会合,于是,国民党军队在这两个方向上严加布防的同时,对红军死追不放。
然而,蒋介石万万没想到毛泽东会“舍近求远”,指挥中央红军对国民党军队防守较为薄弱地区实施战略大迂回,长驱云南、抢渡金沙江。
由于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主力和红9军团实施巧妙的配合行动,使他长时间无法确切判明中央红军渡河地点,因而一再分散追击兵力,只能无奈地听任中央红军全部安然渡过金沙江。
由此可见,毛泽东正是针对敌强我弱的特点,充分分析战场态势,在运动中寻求敌人弱点,避实击虚,灵活运用迂回战术,不仅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还使红军北上抗日战略得以实施。
(三)情报战。
红军能够迂回穿插,声东击西,突破十倍于己的敌人围追堵截,靠的是什么?除了毛泽东高超的指挥艺术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红军已经掌握了国民党军队的最高机密——军事情报。
对情报的重要作用,刘伯承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玻璃杯里押宝,看得一清二楚。
”1933年秋,廖承志从上海来到红四方面军,带来了中共中央给红四方面军的敌军密码破译法。
当年红四方面军负责接待的傅钟回忆:“那本密码电报破译法万分宝贵。
1935年春天,当一方面军为了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进行四渡赤水战役时,情况极度紧张,常常难以架设侦察电台,也多亏有了承志同志带来的破译法,才得以把我们的侦察电台截获的敌军情报,按x指示,及时转了过去。
”众所周知,四渡赤水期间红军战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四个字:敌变我变。
在敌众我寡的战场上,“我变”的前提必须是确切掌握“敵变”的具体情况,为此红军时刻在紧张侦听对手每支部队的通讯。
据长征中做电台侦听工作的钟夫翔回忆:“搞侦听的有好几个台,每台都抓住敌人一两个军,什么时候都听着它。
那时敌人通报用密码,通话用明码,有时加点英文。
他们在通话中什么都谈,部队的行动到什么地方,都互相告诉。
这样,我们起码可以知道敌人的动向和驻地。
另外,当时敌人使用的密码也比较简单,很容易破译。
”②这些回忆清楚地表明当年红军是多么严密地监视着对手的一举一动。
由于掌握了对手的通讯密码,红军能够轻易破译上至南京蒋介石,下至战场对面国民党作战部队的秘密电报,对国民党军队的战略部署和部队的动向了若指掌,牢牢把握了战场主动权。
这就使得红军虽然人少装备差,但依靠情报支持和党的政策动员群众,同样能在战场上声东击西。
反观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动作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仅靠飞行员在空中用肉眼侦察,有时还会中了我军故意设下的圈套,侦察结果反而帮“倒忙”。
因此,从战场信息掌控这一点来看,我强敌弱的形势是显而易见的。
(四)心理战。
心理战术是通过与人的接触(或群体的接触),观察行为习惯,通过多方面的了解,总结出他的性格特点(或群体的心理状态),针对心理上的弱点,逐步攻破他(他们)的心理防线,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孙子兵法》中说:“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就是隐真示假,声东击西。
红军二渡赤水,重占遵义后,蒋介石大为震惊。
为了彻底打垮我军,蒋介石甚至亲自到重庆“督剿”。
他企图用第五次“围剿”的办法把红军围歼在遵义地区。
红军领导人将计就计,故意在遵义地区徘徊,诱使更多的敵人前来围剿。
蒋介石果然中计,认为彻底围歼红军的最佳时机已经来了,命令部队火速向遵义逼进。
而为了进一步迷惑、调动敌人,毛泽东等人利用蒋介石最怕中央红军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心理,又突然率红军北进,三渡赤水,再次进入川南,摆出要北渡长江的姿态。
这些都是红军领导人“将计就计,投其所好”的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