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育儿知识: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多少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多少在一些疾病尤其是炎症性疾病进行诊断时,医生可能会让患者接受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报告单中,有一项是中性粒细胞,很多人在拿到报告单后发现这个是以百分比来计算的,他们看不懂自己的数值是否正常,那么,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多少呢?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多少算正常?1、在血常规检查中,中性粒细胞的正常比例是50-70%,白细胞比率升高多提示急性细菌性炎症,减少见于病毒感染、结核性疾病以及某些有毒有害物质影响等。
2、一般说来,嗜中性白细胞升高,提示体内有炎症,需要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
但也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做出诊断。
3、中性粒细胞的细胞膜能释放出一种不饱和脂肪酸——花生四烯酸,在酶的作用下,由它再进一步生成一组旁分泌激素物质,如血栓素和前列腺素等,这类物质对调节血管口径和通透性有明显的作用,还能引起炎症反应和疼痛,并影响血液凝固。
中性粒细胞有什么用?1、中性粒细胞作用: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线,当炎症发生时,它们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并消灭,防止病原微生物在体内扩散。
可以说它是我们机体的天然免疫屏障。
2、中性粒细胞偏低可能是由于病理原因如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有可能是服用相关药物所致,应该加以重视。
3、血小板压积也就是临床上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测定,MPV表示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减低见于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有半数白血病患者MPV减低3.mpv随血小板数持续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标志之一。
看了以上介绍,大家清楚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多少了,如果检查后发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过高,那就说明身体有炎症,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拖延,及时按医生的指示进行有效的消炎治疗,以免给自己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的损害。
突然胃痛怎么快速缓解有时候一些人会突然发生胃痛的现象,其实胃痛疾病是很常见的,所以说当出现胃痛的时候,也一定要掌握他的一些快速缓解方法,因为这样的话才能给自己减轻病痛。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原因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原因
中性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它们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对抗感染和炎症。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在全白细胞计数中的百分比应该在40%-60%之间。
然而,有时候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会偏高,这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下面是一些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原因:
1.感染:中性粒细胞是对抗感染的主要细胞之一,当身体处于感染状态时,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通常会升高。
常见的感染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和真菌感染。
2.炎症:中性粒细胞可以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引起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免疫系统对抗伤害和感染的一种自然反应。
当机体受到创伤、炎症或其他刺激时,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会上升。
3.应激反应:身体处于应激状态时,如剧烈运动、紧张和焦虑等,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也有可能会升高。
这是因为应激会导致肾上腺素释放增加,而肾上腺素会引起中性粒细胞从骨髓中释放到血液中。
4.药物使用:一些药物,如激素类药物(如皮质类固醇)和一些抗生素,也有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
5.骨髓异常:当骨髓失去正常功能时,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可能会升高。
这可能是由于骨髓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骨髓纤维化等)或其他骨髓损伤引起的。
6.血液系统疾病:一些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可以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
7.高原反应:在高原环境中,由于缺氧导致机体产生一系列适应性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增加。
7原因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
7原因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摘要】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包括感染性疾病、炎症性疾病、应激反应、药物影响、中性粒细胞增生、骨髓疾病以及其他疾病和情况。
处理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定期监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以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可能引发的并发症。
了解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障身体健康。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感染性疾病、炎症性疾病、应激反应、药物影响、中性粒细胞增生、骨髓疾病、定期监测、并发症。
1. 引言1.1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症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会因个体情况而异,但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 发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通常是机体对抗感染或炎症的一种自然反应,因此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的症状。
2. 疲劳:由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意味着机体在应对某种疾病或情况,患者可能会感到疲倦和乏力。
3. 食欲减退:由于机体在与疾病或炎症作斗争,消耗了大量能量,因此可能会导致患者食欲减退。
4. 感染敏感度增加:尽管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是机体应对感染的自然反应,但也可能意味着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使得患者更容易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
5. 消化系统问题: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消化系统问题,这可能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导致免疫系统不平衡有关。
1.2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重要性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重要性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主要负责对抗感染和炎症。
当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时,可能是因为机体正在对抗某种病原体或发生了炎症反应。
监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和诊断潜在的健康问题。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变化也可以反映患者的免疫状态。
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和维持健康的重要防线,而中性粒细胞是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细胞之一。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有什么危害,,,,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有什么危害,,,,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有什么危害
病情指导一:
病情分析:
从你说的情况看,应该是免疫力低,病毒感染造成的,可能用药调一调嘛
指导意见:
你好,建议你放松思想,平时可以适当喝一喝鸡汤,再喝些转移因子口服液,或吃些甘露聚肽片调一调,多参加体育锻炼就好了
病情指导二:
病情分析:
这位患者您好,根据您描述的情况,您是极易感冒,检查发现是你的免疫力较低,咨询有关事宜。
指导意见:
粒细胞相当于是人体的“国防军”,可以抵御外来病菌的侵入,如果他们数量少,就极易患病,要查明原因,进行治疗,可以注射免疫球蛋白。
仅供参考祝您如意!
病情指导三:
病情分析: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情况直接影响到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尤其是病毒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具体需要观察白细胞总数的变化,血压系统疾病需要观察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同时结合具体的病史和症状表现是关键。
指导意见:目前单一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不能给予明确的诊断,需要结合具体的病史和症状及其他相关检查,建议去医院进行详细的就诊分析。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测定及其医学意义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测定及其医学意义1.中性粒细胞数时量变化(1)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1)年龄:初生儿白细胞较高,一般在15×109/L左右,个别可高达30×109/L以上。
通常在3-4天后降至10×109/L左右,约保持3个月,然后逐渐降低至成人水平。
初生儿外周血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
到第6~9天逐渐下降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整个婴儿其淋巴细胞数均较高,可达70%。
到2~3岁后,淋巴细胞逐渐下降,中性粒细胞逐渐下升,到4~5岁二者又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变化曲线的两次交叉,至青春其时与成人基本相同,2)日间变化:在静息状态时白细胞数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一倍。
运动、疼痛和情绪变化,一般的体力劳动、冷热水浴、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等均可使白细胞轻度增多。
如剧烈运动、可于短时间内使白细胞高达35×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当运动结束后迅速即恢复原有水平。
这种短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循环池和缘籽的粒细胞重新分配所致。
3)妊娠与分娩:妊娠其白细胞常见增多,特别是最后一个月,常波协于(12~17)×109/L之间,分娩时可高达34×109/L。
分娩后2~5日内恢复正常。
由于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很大,只有通过定时和反复观察才有意义。
(2)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1)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
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公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核象左移;严重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2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核象左移。
2)严重的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在较大手术后12~36小时,白细胞常达10×109/L以上,其增多的细胞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不正常说明什么-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不正常说明什么?在检验报告单上,我们经常能见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这个项目,当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数值出现偏差时,能反映出患者致病原因等信息。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变化主要是增多和偏低两种,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中性粒细胞0.5~0.7(50%~70%)★临床意义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败血症、心肌梗死、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等。
减低:见于伤寒、副伤寒、病毒性感染、疟疾、粒细胞缺乏症、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放射线照射、抗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白细胞可以细分为五种类型,这五类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占50%~70%,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3%~8%,嗜酸性粒细胞占1%~5%,嗜碱性粒细胞不超过1%中性粒细胞计数就是仪器测出并计算中性粒细胞数,中性粒比例就是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的比例,偏低没什么影响不需要治疗。
★致病原理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后,进入血液或组织。
在骨髓、血液和结缔组织的分布数量比是28:1:25,成年人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5%一70%。
中性粒细胞属多形核白细胞的一种,由于其数量在粒细胞中最多,因此有人将多形核白细胞指中性粒细胞。
该细胞内含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颗粒中含有髓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
髓过氧化物酶是中性粒细胞所特有,即使在有强吞噬作用的巨噬细胞中也极少或完全没有这种酶。
在细胞化学上,一般将这种髓过氧化物酶作为中性粒细胞的标志。
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
所谓趋化作用,就是细胞向着某一化学物质刺激的方向移动。
对中性粒细胞起趋化作用的物质,称为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中性粗细胞膜上有趋化因子受体,受体与趋化因子结合,激活胞膜上的钙泵,细胞向前方伸出片足,使细胞移向产生趋化因子的部位。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是怎么回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是怎么回事导语:在我们平时到医院体检或者生病到医院治疗的时候都会化验血常规,通常医生会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数据来判断的我们的病情,如果出现中性粒细在我们平时到医院体检或者生病到医院治疗的时候都会化验血常规,通常医生会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数据来判断的我们的病情,如果出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就意味着我们的身体受到了真菌感染就需要及时的进行治疗,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是怎么回事。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是怎么回事:通常拿到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医生主要看三个数据: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百分比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而白细胞计数就是常说的血象,后两者则是白细胞的分类。
众所周知,白细胞是人体的“卫士”,专门帮助人体抵御细菌等外来入侵。
不过,其实在这些卫兵里,有一队“精兵强将”更需要关注,那就是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进行战斗时总是冲在最前面,在人体免疫系统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医生来说,看血液化验单不仅仅看白细胞有没有低于正常值,还要关注中性粒细胞的数量。
中性粒细胞是什么?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
细胞核呈杆状或2~5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
其颗粒表面有一层膜包裹,可分1~4型,颗粒中含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酸性磷酸酶、吞噬素(phagocytin)、溶菌酶、β葡糖苷酸酶、碱性磷酸酶等。
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
专家说,如果白细胞数量高于1万,炎症比较厉害,可以使用消炎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临床分析中的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常见指标解读
临床分析中的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常见指标解读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手段,通过观察和分析血液中各种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以及可能存在的疾病。
本文将对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中的常见指标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指标。
一、红细胞指标1. 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 RBC)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内红细胞的数量。
正常成年人的红细胞计数范围一般在4.0-5.5×10^12/L之间。
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提示某种疾病的存在,如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等。
2. 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 MCV)平均红细胞体积是指红细胞平均的大小。
正常成年人的MCV范围一般在80-100 fL之间。
MCV的增高可能是由于巨大细胞贫血或酒精滥用等原因,MCV的降低可能是由于小细胞贫血或铁缺乏症等原因。
3.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是指单位红细胞体积内血红蛋白的含量。
正常成年人的MCH范围一般在27-32 pg之间。
MCH的增高可能是由于巨大细胞贫血或铁过多等原因,MCH的降低可能是由于小细胞贫血或铁缺乏症等原因。
4.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浓度。
正常成年人的MCHC范围一般在320-350 g/L之间。
MCHC的增高可能是由于红细胞膜脱水或酒精滥用等原因,MCHC的降低可能是由于铁缺乏症或溶血性贫血等原因。
二、白细胞指标1. 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白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内白细胞的数量。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一般在4.0-10.0×10^9/L之间。
中性粒细胞比率正常值是多少
中性粒细胞比率正常值是多少想要知道一个人是否有炎症感染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其去做血常规,然后看血常规结果中的中性粒细胞比率是否处于正常的范围值之内,不过对于非医疗专业的人来说恐怕并不会知道中性粒细胞比率正常值是多少。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中性粒细胞,在此就为您介绍一下中性粒细胞比率正常值范围。
粒细胞分类包括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细胞,粒细胞比率是100%,其中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细胞各占多少。
所以粒细胞比率指的是各种细胞所占比率,是整体概念。
在疾病诊断中是完整的数据。
而中性粒细胞比率,是单指其在全部粒细胞中的比率,是单个概念。
没有提示其它两种细胞各占多少比率。
在疾病诊断中是不完整的数据。
中性粒细胞比率48.7(正常值为50-70),淋巴细胞比率41.8(正常为值为20-40),嗜碱性细胞比率1.6(正常为值为0-1)。
中性粒细胞是血常规化验其中的一项,一般情况下此项升高分为几种情况。
一是体内有细菌感染,白细胞总数伴中性粒细胞均高于正常值很多,临床多根据病情采用对症的抗生素治疗。
另一种情况是体内有病毒感染,白细胞总数不高或者略高于正常伴中性粒细胞也略高于正常,但是这种情况中淋巴细胞多高于正常值很多,临床多采用抗病毒治疗,但是在病毒感染的后期,由于继发细菌感染,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也会异常升高。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机体有过敏的时候,中性粒细胞略高伴嗜酸性细胞异常增高,如果在后期继发细菌性感染,也会出现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异常升高。
对于中性粒细胞比率正常值是多少您现在应该知道了吧,其实判断炎症程度的时候不能够仅仅依靠中性粒细胞比率这一项,还需要和其他的数值结合起来进行判断,因此如果说仅仅就只有中性粒细胞比率处于不正常的范围之内的话,其实是不需要进行特别治疗的。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㊃临床研究㊃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比值对重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年全因死亡的影响王欣㊀张媛㊀刘佳㊀刘佳梅㊀陈牧雷㊀史琳影10002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㊁北京市高血压研究重点实验室注:王欣和张媛为共同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史琳影,电子信箱:sly197965@DOI:10.3969/j.issn.1007-5410.2024.02.007㊀㊀ʌ摘要ɔ㊀目的㊀探究入院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比值(NPHR)对重症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的预测价值㊂㊀方法㊀回顾性研究㊂连续入选2011 2016年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的重症CHF患者622例,收集其入院24h内的NPHR,对患者进行电话和门诊随访,终点事件定义为患者出院后1年的全因死亡㊂根据患者NPHR中位数分为高NPHR组(ȡ53.8,312例)和低NPHR组(<53.8,310例)㊂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不同水平的NPHR对重症CHF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的影响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NPHR对重症CHF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的预测价值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NPHR对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的预测效能㊂㊀结果㊀622例患者随访期间无失访,共计死亡122例,死亡率为19.6%,低NPHR组死亡33例,死亡率为10.6%,高NPHR组死亡89例,死亡率为28.5%㊂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NPHR组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低NPHR组(Log-rankχ2=31.24,P<0.001)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NPHR是重症CHF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HR=1.03,95%CI:1.01~1.04,P=0.001)㊂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NPHR能够预测重症CHF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曲线下面积为0.697,最佳临界值为56.07,该指数预测的敏感度为69.7%,特异度为63.8%(P<0.001)㊂㊀结论㊀入院NPHR与重症CHF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显著相关,是重症CHF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㊂ʌ关键词ɔ㊀慢性心力衰竭;㊀贫血;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比值;㊀1年全因死亡率;炎症反应基金项目: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心血管多学科整合思维研究基金(2021-N-15)Effect of neutrophil percentage/hemoglobin ratio on1-year all-cause mortality of patients with severechronic heart failure㊀Wang Xin,Zhang Yuan,Liu Jia,Liu Jiamei,Chen Mulei,Shi LinyingHeart Center,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Hypertension Research,Beijing Chaoy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100020,ChinaWang Xin and Zhang Yuan are co-first authorsCorresponding author:Shi Linying,Email:sly197965@ʌAbstractɔ㊀Objective㊀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neutrophil percentage/hemoglobin ratio(NPHR)on1-year all-cause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hronic heart failure(CHF).㊀Methods㊀This was a retrospective study.A total of622patients with severe CHF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inBeijing Chaoy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from2011to2016were continuously enrolled.NPHR values within24hours of admission were collected,and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by telephone and outpatient.The endpoint event was defined as1-year all-cause mortality after discharge. According to the median NPHR,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high NPHR group(ȡ53.8,312cases)and lowNPHR group(<53.8,310cases).The Kaplan-Meier curve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NPHR on1-year all-cause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HF and multivariat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regressionmodel was used to verify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NPHR.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curve wasused to evaluate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NPHR for1-year all-cause mortality.㊀Results㊀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622patients were not lost to follow-up,and a total of122patients died,with a mortality rate of19.6%;33patients died in the low NPHR group,with a mortality rate of10.6%;89patients died in thehigh NPHR group,with a mortality rate of28.5%.The Kaplan-Meier curve showed that1-year all-causemortality in the high NPHR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low NPHR group(χ2=31.24,P<0.001).Multivariate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found that high NPHR w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1-year all-cause mortality(HR=1.03,95%CI:1.01~1.04,P=0.001).ROC curve analysis showed that, NPHR could predict1-year all-cause mortality,and the area under an ROC curve was0.697,the optimal cutoff was56.07,with sensitivity of69.7%and specificity of63.8%(P<0.001).㊀Conclusions Admission NPHR i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and may be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1-year all-cause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HF.ʌKey wordsɔ㊀Chronic heart failure;㊀Anarmia;㊀Neutrophil percentage/hemoglobin ratio;㊀1-year all-cause mortality;㊀Inflammatory responseFund program:China International Medical Foundation Cardiovascular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ed Research Fund(2021-N-15)㊀㊀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㊂目前,我国大约有890万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患者,且随着我国高血压㊁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人群的不断上涨,预计未来CHF患病率仍会持续上升[1]㊂CHF患者的临床预后很差,特别是重症CHF患者,其5年死亡率超过50%㊂识别CHF的敏感预后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区分高危患者,以便及早实施适当的治疗措施㊂因此,寻找早期生物标志物,探寻其对CHF患者预后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㊂既往研究发现,炎症反应是参与HF始末的基本而持久的机制之一㊂机体营养不良状态也与HF患者不良预后相关[2]㊂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比值(neutrophil percentage/hemoglobin ratio,NPHR)是临床上简便易得的炎症/营养状态相关因子,其是否与重症CHF 患者不良预后相关尚待探究㊂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不同水平的NPHR对重症CHF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的影响,评估其对重症CHF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的预测价值㊂1㊀对象和方法1.1㊀研究对象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㊂连续入选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收治的重症CHF患者622例㊂根据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慢性HF诊疗指南,CHF定义为出现HF症状和(或)体征,伴有N末端B型利钠肽原(N-amino-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升高,伴有/不伴有左心室射血分数的降低㊂重症HF定义为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Ⅲ~Ⅳ级㊁HF症状重㊁合并多种疾病㊁NT-proBNP明显升高[3]㊂排除标准:(1)急慢性感染性疾病;(2)肿瘤;(3)自身免疫性疾病;(4)肝胆疾病;(5)血液系统疾病;(6)无完整记录者㊂本研究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批号:2022-科-465),所有入组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㊂1.2㊀研究方法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㊁性别㊁身高㊁体重㊁血压㊁心率㊁心血管危险因素㊁手术史等㊂于患者入院后24h内清晨采集肘前静脉血液,测量全血细胞计数㊁血液生化指标㊁心脏标志物NT-proBNP和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等㊂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数量的百分比,由分析仪自动计算㊂NPHR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除以血红蛋白,计算公式=中性粒细胞百分比(%)ˑ100%/血红蛋白(g/dl)㊂所有患者入院后48h内均使用VV5超声仪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Simpson法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定量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㊂在住院期间,所有患者均按照指南接受标准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㊁地高辛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㊁β受体阻滞剂和螺内酯(禁忌证除外)㊂1.3㊀随访和终点事件通过电话/短信或门诊进行患者随访,记录患者从出院当天至死亡时间或截至出院后12个月的生存状态,全部随访截止到2018年1月31日㊂研究的主要终点事件定义为CHF患者出院后1年的全因死亡㊂所有终点事件均由非研究者在内的独立的终点委员会成员裁决㊂1.4㊀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6.0软件分析所有数据㊂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xʃ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NPHR对重症CHF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的预测价值㊂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绘制生存曲线,评估高低NPHR指数组的生存率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NPHR预测患者发生出院后1年全因死亡的效能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㊀结果2.1㊀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622例CHF患者NPHR为27.5~137.3,中位数为53.8(46.0,64.1),根据其中位数分为高NPHR组(ȡ53.8,312例)和低NPHR组(<53.8, 310例),两组患者基线特征见表1㊂与低HPHR组相比,高NPHR组患者年龄㊁糖尿病㊁冠心病㊁慢性肾脏病以及冠心病置入支架比例更高,而体质指数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㊂高NPHR 组收缩压㊁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㊁肌酐㊁NT-proBNP㊁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低NPHR 组(均为P<0.05),而白蛋白㊁血红蛋白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低NPHR组(均为P< 0.05)㊂心功能方面,低NPHR组具有更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更大的左心室舒张末径(均为P< 0.05)㊂用药方面,低NPHR组具有更高的地高辛使用率(P=0.015),在其余指南指导的药物治疗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㊂表1㊀两组不同NPHR水平重症CHF患者基线特征比较项目总数(622例)低NPHR组(NPHR<53.8)(310例)高NPHR组(NPHRȡ53.8)(312例)Z/χ2/t值a P值aNPHR[M(Q1,Q3)]53.8(46.0,64.1)46.0(41.1,49.9)64.0(57.6,73.5)21.581<0.001年龄[M(Q1,Q3),岁]70.0(58.0,77.0)65.0(55.0,75.0)74.0(63.0,78.0) 6.426<0.001男性[例(%)]431(69.3)223(71.9)208(66.7) 2.0290.200女性[例(%)]191(30.7)87(28.1)104(33.3) 2.0290.200体质指数[M(Q1,Q3),kg/m2]24.8(22.0,27.5)25.5(22.8,27.9)23.8(21.3,27.2) 4.152<0.001高血压[例(%)]435(69.9)207(66.8)228(73.1) 2.9380.097糖尿病[例(%)]280(45.0)124(40.0)156(50.0) 6.2820.013高脂血症[例(%)]338(54.3)159(51.3)179(57.4) 2.3180.147冠心病[例(%)]394(63.3)175(56.5)219(70.2)12.644<0.001心房颤动[例(%)]236(37.9)120(38.7)116(37.2)0.1550.698吸烟[例(%)]315(50.6)126(40.6)131(42.0)0.1160.745慢性肾脏病[例(%)]169(27.2)47(15.2)122(39.1)36.168<0.001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例(%)]140(22.5)61(19.7)79(28.0) 5.6840.020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例(%)]80(12.9)32(10.3)48(15.4) 3.5550.072收缩压[M(Q1,Q3),mmHg]130.0(115.0,150.0)130.0(110.0,150.0)134.0(120.0,150.0) 2.1700.030舒张压[M(Q1,Q3),mmHg]80.0(70.0,90.0)80.0(70.0,90.0)80.0(70.0,84.8) 1.9340.053心率[M(Q1,Q3),次/min]80.0(70.0,97.0)81.0(70.0,98.0)80.0(70.0,95.8)0.8670.386中性粒细胞百分比[M(Q1,Q3),%]67.3(61.0,73.2)62.1(55.6,67.1)72.2(67.4,78.5)13.604<0.001白蛋白( xʃs,g/L)33.9ʃ4.735.2ʃ4.432.7ʃ4.6 6.840<0.001血红蛋白[M(Q1,Q3),g/dl]125.0(107.0,137.0)136.0(127.0,147.3)110.5(99.0,124.0)15.630<0.001肌酐[M(Q1,Q3),μmol/L]97.9(78.8,134.9)91.6(77.3,114.3)108.4(81.0,181.8) 5.134<0.001尿酸[M(Q1,Q3),μmol/L]410.6(333.6,504.1)404.7(327.1,499.0)413.2(341.3,513.7)0.6040.546 LDL-C[M(Q1,Q3),μmol/L] 2.09(1.60,2.65) 2.21(1.80,2.76) 1.97(1.50,2.42) 4.330<0.001肌钙蛋白I[M(Q1,Q3),ng/ml]0.03(0.00,0.09)0.03(0.00,0.08)0.03(0.00,0.09) 1.1030.270 NT-proBNP[M(Q1,Q3),pg/ml]3277.0(1540.0,7950.0)2536.0(1195.3,5044.5)5508.0(2123.0,12283.0)7.120<0.001糖化血红蛋白[M(Q1,Q3),%] 6.4(5.9,7.2) 6.4(5.9,7.2) 6.5(5.9,7.2)0.3290.742高敏C反应蛋白[M(Q1,Q3),mg/L] 6.7(2.5,12.4) 5.1(2.0,11.0)9.4(3.4,13.2) 4.518<0.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M(Q1,Q3),mm]56.0(50.0,63.0)59.0(51.0,65.3)54.0(49.0,59.8) 5.492<0.001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M(Q1,Q3),mm]44.0(34.0,52.0)48.0(36.3,54.0)41.0(32.0,48.0) 5.360<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M(Q1,Q3),%]43.0(33.0,63.0)39.0(32.0,56.3)47.0(35.0,63.0) 3.810<0.001β受体阻滞剂[例(%)]138(41.1)89(43.8)49(36.8) 1.6270.214 ACEI/ARB[例(%)]121(36.0)76(37.4)45(33.8)0.4530.562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例(%)]108(32.1)65(32.0)43(32.3)0.0040.952他汀类药物[例(%)]111(33.0)63(31.0)48(36.1)0.9280.345地高辛[例(%)]74(22.0)54(26.6)20(15.0) 6.2560.015㊀㊀注:a为低NPHR与高NPHR组比较;NPHR: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比值;CHF:慢性心力衰竭;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T-proBNP:N末端B型利钠肽原;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R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表2㊀重症CHF患者出院后1年全因死亡的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危险因素㊀㊀㊀单因素分析㊀HR值(95%CI)㊀㊀㊀㊀㊀㊀㊀P值㊀㊀㊀㊀㊀多因素分析HR值(95%CI)㊀㊀㊀㊀㊀㊀P值㊀年龄 1.04(1.02~1.06)<0.001 1.02(1.00~1.04)0.056体质指数0.92(0.89~0.96)<0.0010.97(0.92~1.02)0.199冠心病 2.30(1.48~3.53)<0.001 1.92(1.15~3.22)0.013慢性肾脏病 2.62(1.84~3.74)<0.001 1.97(1.23~3.18)0.005收缩压0.99(0.98~0.99)0.0170.98(0.97~0.99)0.00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1.04(1.02~1.06)<0.001 1.03(0.98~1.09)0.764白蛋白0.94(0.91~0.97)0.0010.99(0.95~1.04)0.685血红蛋白0.98(0.97~0.99)<0.0010.98(0.95~1.01)0.224肌酐 1.00(1.00~1.00)0.004 1.00(1.00~1.00)0.142 LDL-C 1.12(1.03~1.22)0.012 1.34(1.05~1.71)0.019 NT-proBNP 1.00(1.00~1.00)<0.001 1.00(1.00~1.00)0.001高敏C反应蛋白 1.02(1.00~1.04)0.012 1.00(0.98~1.02)0.897 NPHR 1.03(1.02~1.04)<0.001 1.03(1.01~1.04)0.001㊀㊀注:CHF:慢性心力衰竭;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T-proBNP:N末端B型利钠肽原;NPHR: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比值2.2㊀重症CHF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影响因素的预测对622例患者进行出院后为期1年的随访,随访期间无失访,入组患者共计死亡122例,死亡率为19.6%,其中低NPHR组死亡33例,死亡率为10.6%,高NPHR组死亡89例,死亡率为28.5%㊂如表2所示,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㊁体质指数㊁慢性肾脏病病史㊁冠心病病史㊁收缩压㊁中性粒细胞百分比㊁白蛋白㊁血红蛋白㊁肌酐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㊁NT-proBNP㊁高敏C反应蛋白㊁NPHR是重症CHF患者1年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且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随NPHR 增加而升高(HR=1.03,95%CI:1.02~1.04,P< 0.001)㊂在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中,将单因素Cox回归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校正,进一步检验,发现NPHR仍与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独立相关(HR=1.03,95%CI:1.01~1.04,P=0.001)㊂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高NPHR组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低NPHR组(Log-rankχ2= 31.24,P<0.001),见图1㊂2.3㊀NPHR预测1年全因死亡风险本研究以重症CHF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作为结果变量,以NPHR作为预测其1年全因死亡风险的检验变量,进行ROC曲线分析比较其预测能力㊂结果表明NPHR对重症CHF患者1年全因死亡风险具有显著的预测价值,AUC为0.697,最佳临界值为56.07,其预测1年全因死亡的敏感度为69.7%,特异度为63.8%,约登指数为0.335(P<0.001),见图2㊂NPHR: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比值图1㊀高㊁低NPHR组1年全因死亡的Kalpan-Meier生存分析NPHR: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比值;CHF:慢性心力衰竭; ROC:受试者工作特征图2㊀NPHR对重症CHF患者1年全因死亡风险预测的ROC曲线3 讨论本研究发现,较高的入院NPHR水平与重症CHF患者1年全因死亡风险显著相关㊂在对几个混杂因素进行校正后,入院NPHR也被证实是重症CHF患者1年全因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㊂NPHR简便快捷㊁临床易得,有望成为早期评估重症CHF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预测因子㊂HF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㊂炎症反应很可能参与HF过程始末㊂中性粒细胞是大多数哺乳动物外周血中最丰富的一种白细胞㊂中性粒细胞是机体先天免疫系统中的重要因子,它可以促进炎症消退和参与宿主的防御机制[4]㊂在心脏损伤或感染的早期阶段,中性粒细胞作为关键的效应细胞,是清除心肌中死亡心肌细胞碎片或侵袭性病原生物的第一反应者㊂然而,如果短寿命的中性粒细胞在病变部位停留或迁移时间过长,在心脏损伤或感染后,死亡的中性粒细胞就会将颗粒成分释放到细胞外环境中,造成炎症反应延长并促进晚期HF形成[4]㊂此外,Tang等[5]研究发现,输注血管紧张素Ⅱ可以激活中性粒细胞的Kruppel样因子2/中性粒细胞细胞外捕获(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osis,NETosis)信号通路,引发心肌微血栓形成,导致心肌缺氧和肥厚㊂此外,免疫血栓失调可能也是中性粒细胞诱导HF的另一机制㊂临床中可经常观察到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和急性HF患者早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水平明显升高㊂此外,AMI后12h内较高的中性粒细胞水平预示着CHF的发生,并与AMI患者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6-7]㊂Yang等[8]发现,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是老年CHF合并心房颤动患者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㊂也有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比值对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心血管疾病危重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有预测价值[9],均与本研究的结论相似㊂无论何种类型㊁病因或疾病分期的HF患者都会发生贫血㊂HF患者贫血的患病率为22%~37%不等[10-11]㊂HF合并贫血的患者,生活质量及心功能更差,且主要MACE㊁再住院率及死亡率更高㊂在预后相关性方面,MAGGIC数据库纳入了13295例HF患者,研究表明贫血是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的独立预后预测因子[12]㊂血红蛋白也被证实是代谢运动心肾指数(MECKI)评分中HF患者总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的6个独立预测指标之一[13]㊂研究表明,血红蛋白不仅是CHF的独立预测因子,更是重要的预后影响因素,这与其反映机体营养不良㊁参与炎症反应及异常神经激素激活相关㊂贫血患者代谢组织的供氧减少会引发一系列血流动力学㊁神经激素和肾脏改变,导致心肌负荷增加,这可能导致不利的左心室重构和左心室肥厚[14]㊂此外,HF和贫血的患者有多种合并症,包括慢性肾脏疾病㊁心脏恶病质相关的营养状况不良和低白蛋白15],所有这些都可能使患者预后恶化㊂有研究发现,肿瘤坏死因子α㊁白细胞介素6及诸多促炎因子㊁C反应蛋白等在HF 患者中均显著升高,且与血红蛋白水平呈负相关,这些神经激素和促炎细胞因子激活很可能有多种有害后果,最终导致HF恶化[16-17]㊂据我们所知,本研究是首次使用NPHR来探讨其与我国重症CHF患者全因死亡风险之间关系的研究㊂NPHR结合了两种常规血液检查的信息来衡量HF患者预后,这些信息很容易获得,临床上使用起来经济方便㊂我们发现,高NPHR水平与重症CHF患者的1年全因死亡率显著相关,且是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㊂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以及血红蛋白水平变化均可能代表HF的多种病理过程,如炎症反应㊁营养缺乏㊁神经激素异常激活等,可以解释其与HF临床结果的关系㊂HF非单一疾病,而是具有多种表现的临床综合征㊂因此,HF的病理生理过程复杂和高度可变,存在许多重叠的致病机制,其重要性各不相同㊂在心脏结构和功能正常的患者中,需要严重的心脏损伤如急性心肌炎才能引起HF的临床表现㊂在本身就有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的患者中,轻微变化如心房颤动或心肌缺血就可能导致HF的发生㊂无论患者基础心脏情况如何,只要各种 放大机制 持续存在,最终就可能导致心脏功能失代偿,而这些机制就包括神经激素和炎症激活等㊂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以及血红蛋白似乎始终参与多种影响HF预后的 放大机制 ,这正是我们想要探索NPHR与重症CHF患者死亡风险相关性的原因㊂对HF患者进行早期评估并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死亡率㊂本研究发现, NPHR可以用来预测重症CHF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当NPHR为56.07时其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最高,因此临床医生在HF的预后管理和随访中,应密切关注NPHRȡ56.07的HF患者㊂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㊂这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不可避免存在的偏差可能会影响结果的真实性㊂其次,虽然我们已经尽最大努力使用多变量模型来控制偏差,但仍然可能缺少影响因素或存在混淆因素影响研究的准确性㊂本研究尚需进行大规模㊁多中心的研究进一步验证㊂综上所述,入院NPHR与重症CHF患者1年全因死亡率独立相关㊂入院NPHR是重症HF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㊂早期评估NPHR可能有助于对CHF患者进行风险分层,早期识别出NPHRȡ56.07的高风险患者,及早实施适当的治疗措施,有助于改善HF患者的临床预后㊂利益冲突:无参㊀考㊀文㊀献[1]Wang Z,Ma L,Liu M,et al.Summary of the2022Report onCardiovascular Health and Diseases in China[J].Chin Med J(Engl),2023,136(24):2899-2908.DOI:10.1097/CM9.0000000000002927.㊀[2]陈文朴,陈淼.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衰弱的研究进展[J].中国心血管杂志,2021,26(2):201-204.DOI:10.3969/j.issn.1007-5410.2021.02.024.㊀Chen WP,Chen M.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elderly patients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combined with frailty syndrome[J].Chin J Cardiovasc Med,2021,26(2):201-204.DOI:10.3969/j.issn.1007-5410.2021.02.024.[3]韩蒙蒙,王华,王欣,等.重症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患者死亡情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循环杂志,2019,34(6):587-591.DOI:10.3969/j.issn.1000-3614.2019.06.012.㊀Han MM,Wang H,Wang X,et al.Analysis on the outcomesand predictors of mid-range ejection fraction heart failure patientswith 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ClassesⅢ-Ⅳ[J].Chin Cir J,2019,34(6):587-591.DOI:10.3969/j.issn.1000-3614.2019.06.012.[4]Bratton DL,Henson PM.Neutrophil clearance:when the partyis over,clean-up begins[J].Trends Immunol,2011,32(8):350-357.DOI:10.1016/j.it.2011.04.009.[5]Tang X,Wang P,Zhang R,et al.KLF2regulates neutrophilactivation and thrombosis in cardiac hypertrophy and heart failureprogression[J].J Clin Invest,2022,132(3):e147191.DOI:10.1172/JCI147191.[6]Rashidi F,Rashidi A,Golmohamadi A,et al.Does absoluteneutrophilia predict early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fter 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A cross-sectional study[J].South Med J,2008,101(1):19-23.DOI:10.1097/SMJ.0b013e31815d3e11. [7]Pan W,Zhao D,Zhang C,et al.Application of 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in predicting coronary blood flow and mortality inpatients with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undergoing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J Cardiol,2015,66(1):9-14.DOI:10.1016/j.jjcc.2014.10.014.[8]Yang C,Yang H,Feng S,et al.Value of peripheral blood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prognosis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nd atrial fibrillation[J].Cardiovasc J Afr,2021,32(4):178-181.DOI:10.5830/CVJA-2021-004.[9]朱晓明,李奎宝,卢长林,等.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比值对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心血管疾病危重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J].中国心血管杂志,2022,27(3):258-262.DOI:10.3969/j.issn.1007-5410.2022.03.011.㊀Zhu XM,Li KB,Lu CL,et al.Neutrophil to platelet ratio:anovel prognostic biomarker in patients with critical cardiovasculardisease received 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J].ChinJ Cardiovasc Med,2022,27(3):258-262.DOI:10.3969/j.issn.1007-5410.2022.03.011.[10]Paolillo S,Scardovi AB,Campodonico J.Role of comorbiditiesin heart failure prognosis Part I:Anaemia,iron deficiency,diabetes,atrial fibrillation[J].Eur J Prev Cardiol,2020,27(2_suppl):27-34.DOI:10.1177/2047487320960288. [11]王震,苏康康,杨晓月,等.不同射血分数心力衰竭患者贫血发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心血管杂志,2022,27(6):525-530.DOI:10.3969/j.issn.1007-5410.2022.06.004.㊀Wang Z,Su KK,Yang XY,et al.Analysis of related factors ofanemia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of different ejection fractions[J].Chin J Cardiovasc Med,2022,27(6):525-530.DOI:10.3969/j.issn.1007-5410.2022.06.004.[12]Berry C,Poppe KK,Gamble GD,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of anaemia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and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Results from the MAGGIC individualpatient data meta-analysis[J].QJM,2016,109(6):377-382.DOI:10.1093/qjmed/hcv087.[13]Agostoni P,CorràU,Cattadori G,et al.Metabolic exercise testdata combined with cardiac and kidney indexes,the MECKIscore:A multiparametric approach to heart failure prognosis[J].Int J Cardiol,2013,167(6):2710-2718.DOI:10.1016/j.ijcard.2012.06.113.[14]Anand IS,Gupta P.Anemia and iron deficiency in heart failure:current concepts and emerging therapies[J].Circulation,2018,138(1):80-98.DOI:10.1161/CIRCULATIONAHA.118.030099.[15]Chopra VK,Anker SD.Anaemia,iron deficiency and heartfailure in2020:facts and numbers[J].ESC Heart Fail,2020,7(5):2007-2011.DOI:10.1002/ehf2.12797. [16]杨梦溪,王敏,刘将,等.心力衰竭合并铁缺乏的研究进展[J].中国心血管杂志,2023,28(6):562-567.DOI:10.3969/j.issn.1007-5410.2023.06.012.㊀Yang MX,Wang M,Liu J,et al.Research progress in heartfailure with iron deficiency[J].Chin J Cardiovasc Med,2023,28(6):562-567.DOI:10.3969/j.issn.1007-5410.2023.06.012.[17]Anand IS.Pathophysiology of anemia in heart failure[J].HeartFail Clin,2010,6(3):279-288.DOI:10.1016/j.hfc.2010.03.002.(收稿日期:2024-01-24)(本文编辑:刘尚昕)。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是怎么回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是怎么回事导语: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在医院检查身体时总会化验我们的血常规,通过血常规数据医生能够更准确的帮助我们判断身体出现什么问题,其中中性粒细胞百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在医院检查身体时总会化验我们的血常规,通过血常规数据医生能够更准确的帮助我们判断身体出现什么问题,其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就是我们平时生活中经常能遇到的症状,一般由病毒引起的感冒就容易出现这样的症状,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是怎么回事。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是怎么回事: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后,进入血液或组织。
在骨髓、血液和结缔组织的分布数量比是28:1:25,成年人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5%一70%。
中性粒细胞属多形核白细胞的一种,由于其数量在粒细胞中最多,因此有人将多形核白细胞指中性粒细胞。
该细胞内含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颗粒中含有髓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
髓过氧化物酶是中性粒细胞所特有,即使在有强吞噬作用的巨噬细胞中也极少或完全没有这种酶。
在细胞化学上,一般将这种髓过氧化物酶作为中性粒细胞的标志。
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
所谓趋化作用,就是细胞向着某一化学物质刺激的方向移动。
对中性粒细胞起趋化作用的物质,称为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中性粗细胞膜上有趋化因子受体,受体与趋化因子结合,激活胞膜上的钙泵,细胞向前方伸出片足,使细胞移向产生趋化因子的部位。
中性粒细胞的片足与产生趋化因子的异物接触后,接触处周围的胞质形成隆起即伪足,接触部位的细胞膜下凹,将异物包围,形成含有异物的吞噬体或吞噬泡。
中性粒细胞膜表面有IgGFc受体和补体C3受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什么会偏高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什么会偏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什么会偏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血液化验单有一个指标,是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有些人的血液化验单显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原因一般是细菌感染,我们来了解一下。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什么会偏高通常拿到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医生主要看三个数据: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百分比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而白细胞计数就是常说的血象,后两者则是白细胞的分类。
众所周知,白细胞是人体的“卫士”,专门帮助人体抵御细菌等外来入侵。
不过,其实在这些卫兵里,有一队“精兵强将”更需要关注,那就是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进行战斗时总是冲在最前面,在人体免疫系统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医生来说,看血液化验单不仅仅看白细胞有没有低于正常值,还要关注中性粒细胞的数量。
中性粒细胞是什么?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
细胞核呈杆状或2~5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
其颗粒表面有一层膜包裹,可分1~4型,颗粒中含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酸性磷酸酶、吞噬素(phagocytin)、溶菌酶、β葡糖苷酸酶、碱性磷酸酶等。
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
专家说,如果白细胞数量高于1万,炎症比较厉害,可以使用消炎药物、打吊瓶,白细胞数量低于4000,说明抵抗力比较低,退烧药等要少用。
如果淋巴细胞百分比高,则是病毒感染;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则是细菌感染。
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高的话一般白细胞也高,常见为感染,一般感冒都会导致增高。
感冒会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如果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都高,说明是细菌感染;白细胞计数低,淋巴细胞百分比高,则是病毒感染;如果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则可能既有病毒感染又有细菌感染。
白细胞相关参数
白细胞相关参数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参数可以反映出人体免疫系统的状态和健康状况。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白细胞相关参数的意义和应用。
一、白细胞总数白细胞总数是指单位体积内的白细胞数量,通常以每升血液中白细胞的个数来表示。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总数大约在4000-10000个/μL之间。
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感染、炎症、免疫性疾病或某些白血病等疾病存在。
而白细胞总数低于正常范围则可能暗示着免疫功能低下、骨髓抑制或某些感染性疾病。
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中性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亚群,其百分比和绝对值可以反映出机体对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的应对能力。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约占总白细胞的50-70%,绝对值为1500-8000个/μL。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细菌感染、炎症反应或应激状态存在。
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于正常范围则可能暗示着骨髓功能异常、免疫缺陷或某些病毒感染。
三、淋巴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百分比和绝对值可以反映出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免疫状态。
正常情况下,淋巴细胞百分比约占总白细胞的20-40%,绝对值为1000-4000个/μL。
淋巴细胞百分比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病毒感染、免疫性疾病或某些白血病存在。
而淋巴细胞百分比低于正常范围则可能暗示着免疫功能低下、免疫抑制或某些炎症性疾病。
四、单核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单核细胞是一种白细胞亚群,其百分比和绝对值可以反映出机体对病毒感染和某些细菌感染的应对能力。
正常情况下,单核细胞百分比约占总白细胞的2-8%,绝对值为200-800个/μL。
单核细胞百分比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有病毒感染、结核病或某些免疫性疾病存在。
而单核细胞百分比低于正常范围则可能暗示着感染性疾病或骨髓抑制。
五、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亚群,其百分比和绝对值可以反映出机体对寄生虫感染和过敏反应的应对能力。
中性粒细胞正常值
中性粒细胞正常值中性粒细胞是在瑞氏染色血涂片中,呈现无色或者极浅的淡红色的特有颗粒。
它的细胞核是杆状或者是2-5分叶状,叶之间有细丝相连着。
中性粒细胞是来源于骨髓,胞浆内也会含有中性细颗粒,这些颗粒含有丰富的酶类。
细胞的吞噬和消化功能跟其有关,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吞噬和杀菌的功效。
那中性粒粒细胞的正常值是多少?中性粒细胞正常值的百分比大概是在0.40-0.75之间,也就是40%-75%之间。
而中性细胞绝对值是(1.80-6.30)*109/L.,根据这两项指标看中性粒细胞是否出现异常,如果出现异常就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不然有可能危害到我们的身体。
当细菌入侵我们人体时,中性粒细胞会最先出现,在人体免疫系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于医生来说,看血液化验单不仅要看白细胞的是否低于正常值,还要去观察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有没有出现明显变化。
若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白细胞的计数较高时,表面单纯受到细菌的感染,若如果是淋巴细胞百分比高的话则表明是病毒感染,而如果是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的百分比较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时,就表明病毒和细菌都受到感染。
中性粒细胞有什么作用前面我们也提到了中性粒细胞在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中是发挥着重要作用的,那么大家知道中性粒细胞的具体作用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探讨。
中性粒细胞是一种机体抵御细菌病毒的病原体。
若有化脓性的细菌入侵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或者出现炎症时,中性粒细胞就会被细菌入侵部位或者炎症部位的趋化性物质所吸引过来。
它们形成的细胞毒能够破坏细菌和附近组织的细胞膜。
另外中性粒细胞的能量是从糖酵解获得的,因此即使是肿胀及缺氧的情况下也能存货。
中性粒细胞内有很多溶酶体酶,可以分解细胞内的细菌或者组织碎片。
它会将入侵的细菌包围在一个局部,然后再消灭,这样可以避免病原微生物进一步在体内扩散。
但是中性粒细胞在解体时,释放的溶酶体酶类将会溶解周围的组织而导致脓肿。
另外中性粒细胞中的细胞膜还会释放出花生四烯酸的不饱和脂肪酸,与酶作用下会释放如血栓素和前列腺素等的旁分泌激素物质,可以调节血管口径和通透性,也会造成炎症反应和疼痛,并会使血液凝固受到影响。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原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引言: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它们起着消除细菌和其他病原体的关键作用。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应该在45%到75%之间。
然而,当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超出正常范围时,可能会表明身体存在某种疾病或炎症状态。
本文将探讨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原因、常见症状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原因:1. 感染:感染是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当机体感染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时,中性粒细胞会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吸引其他免疫细胞前往感染部位,并帮助清除病原体。
感染性疾病如肺炎、尿路感染和支气管炎等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上升。
2. 炎症:炎症反应也是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加的重要原因。
当机体遭受外界刺激或内部损伤时,中性粒细胞会迅速聚集在炎症部位,并参与炎症反应的调节和修复过程。
一些炎症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等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升高。
3. 肿瘤:某些肿瘤如白血病和淋巴瘤等也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增加。
肿瘤细胞的异常增长会干扰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
4. 破坏性溶血性贫血:破坏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会攻击自身红细胞,导致贫血。
破坏性溶血性贫血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
5. 药物:某些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上升,例如抗生素、抗癌药物等。
二、症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本身并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但其背后的疾病或炎症状态可能产生一些明显的体征和症状,例如:1. 发热:感染或炎症导致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常伴随着发热,这是机体为了对抗病原体或修复组织而产生的正常反应。
2. 乏力和体力下降: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的人常常感到疲劳和体力较差,这可能是由于免疫系统过度活跃消耗机体能量所致。
3. 疼痛和肿胀:某些炎症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可以导致关节疼痛和肿胀。
4. 肺部症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与肺炎、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感染相关,患者可能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
7原因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
7原因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类重要白细胞,其百分比可以反映身体的免疫状态。
当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时,可能意味着身体存在一些健康问题。
在医学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情况被称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
这种现象可能会出现在一些疾病或生理状态下。
了解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的原因对于及时发现疾病、进行正确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原因展开探讨,并从感染或炎症、应激反应、药物影响、放射线照射、白血病、肝脏病变和慢性髓样白血病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健康问题。
2. 正文2.1 感染或炎症感染或炎症是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常见原因之一。
当身体受到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的侵袭时,免疫系统会启动炎症反应,以保护身体免受损害。
中性粒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之一,它们会被释放到血液中,前往感染部位进行清除。
在感染或炎症时,身体会产生大量的中性粒细胞以对抗侵入的病原体。
这会导致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增加,从而使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
此时,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增加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有助于清除病原体并恢复健康。
除了感染或炎症外,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
在观察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异常增高时,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具体的病因。
及时进行相关的检查和治疗,有助于准确定位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保障患者的健康。
【字数:226】2.2 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原因之一。
在应激情况下,人体会释放一些荷尔蒙和分子,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这些物质会刺激骨髓产生更多的中性粒细胞,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这种应激反应可以是由于身体受到外界环境的压力、精神紧张、剧烈运动等引起的。
在短期内,应激反应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如果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持续应激反应可能会导致免疫系统失调,使中性粒细胞比例持续高出正常范围。
白细胞分度标准
白细胞分度标准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白细胞进行分度可以了解人体免疫状态和疾病情况。
以下是白细胞分度的标准:1.中性粒细胞:2.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5%。
其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加表明存在感染或炎症反应;减少则提示免疫系统抑制或骨髓功能异常。
3.淋巴细胞:4.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0%-40%。
淋巴细胞百分比增加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减少则常见于免疫缺陷病、骨髓抑制等。
5.单核细胞:6.单核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3%-8%。
单核细胞具有吞噬和杀伤病原体的作用,百分比增加提示感染或炎症反应;减少则与骨髓抑制有关。
7.嗜酸性粒细胞:8.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5%。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加与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等有关;减少则可能提示免疫缺陷或骨髓抑制。
9.嗜碱性粒细胞:10.嗜碱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1%-1%。
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加与过敏反应、炎症反应等有关;减少则无特殊临床意义。
11.红细胞:12.红细胞是血液中负责输送氧气的细胞。
红细胞数量减少可能提示贫血或慢性失血;增加则可能提示高原反应、肺部疾病等。
13.血红蛋白:14.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蛋白质,负责输送氧气。
血红蛋白减少可能提示贫血;增加则可能与高原反应、肺部疾病等有关。
15.血小板:16.血小板是血液中的凝血因子,负责止血和凝血。
血小板数量减少可能提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抑制等;增加则可能与血栓形成、骨髓增生性疾病等有关。
白细胞正常指标
白细胞正常指标
白细胞正常指标是指在一个人体内白细胞的数量和类型的正常范围。
根据不同的白细胞类型,正常范围可能会有所不同。
下面是一些一般的白细胞正常指标:
1. 总白细胞计数:通常在4,500到11,000个/立方毫米之间。
2. 中性粒细胞(中性白细胞)百分比:通常占总白细胞计数的50-70%。
3. 淋巴细胞百分比:通常占总白细胞计数的20-40%。
4.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通常占总白细胞计数的1-3%。
5. 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通常占总白细胞计数的0.5-1%。
这些数值可能会因个人的年龄、性别等因素而有所变化。
如果白细胞计数超出了正常范围,可能是身体出现了某种疾病或炎症。
因此,任何有关白细胞计数的异常都应该进一步进行检查。
中值细胞比率正常值范围
中值细胞比率正常值范围
中值细胞比率是指血液中中值细胞的百分比,是一项反映人体免疫状态的指标之一。
在临床上,中值细胞比率被广泛用于评估炎症、感染、肿瘤等疾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那么,中值细胞比率的正常值范围是多少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中值细胞的种类。
中值细胞是指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三种粒细胞的总和。
这三种细胞在正常情况下的比例为:中性粒细胞占50%~70%、嗜酸性粒细胞占1%~3%、嗜碱性粒细胞占0.4%~1%。
因此,正常情况下中值细胞比率的范围是:中性粒细胞占50%~70%、嗜酸性粒细胞占1%~3%、嗜碱性粒细胞占0.4%~1%。
其中,中性粒细胞是主要的免疫细胞,负责消灭病原体和细胞垃圾,因此其比例较高;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参与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应答,比例较低;嗜碱性粒细胞的作用较为复杂,既参与炎症反应,又可能与免疫调节有关。
当中值细胞比率超出正常范围时,说明人体免疫系统发生了异常。
具体来说,中性粒细胞升高可能是由于炎症、感染、肿瘤、应激等原因,而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升高则提示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肿瘤等疾病的存在。
相反,中性粒细胞降低可能与免疫缺陷、药物反应等有关,而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降低则较为罕见。
综上所述,中值细胞比率是反映人体免疫状态的重要指标。
了解其正常值范围以及异常情况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
义。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卫生,及时就医,保持身体健康,以避免中值细胞比率异常。
neutrofile标准值
neutrofile标准值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是一种白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
它主要起着抵御病原微生物侵入的作用,在感染或炎症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neutrophil标准值是指在正常健康人群中,中性粒细胞的正常数量范围。
了解neutrofile标准值对于评估人体免疫系统的健康状况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一般的血液检查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常常以细胞数目(细胞/升)的形式表示。
通过检查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免疫状态,及时发现和治疗炎症或感染。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中性粒细胞标准值范围为1500-8000细胞/升。
中性粒细胞占所有白细胞的70%-75%,主要分为嗜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和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中性粒细胞又可分为成熟中性粒细胞和未成熟中性粒细胞两类。
未成熟中性粒细胞通常表明机体正在进行炎症反应或感染,并且它们的数量增加可能是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应激反应。
维持中性粒细胞的正常数量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当中性粒细胞数量低于正常范围时,可能会导致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增加感染的风险。
某些疾病、药物或化疗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从而影响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
中性粒细胞过多也不利于身体健康。
当中性粒细胞数量超出正常范围时,可能会出现过度炎症反应,导致炎症性疾病或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某些白血病、感染和应激状态等情况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过多。
对中性粒细胞的数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对于维持身体的免疫功能以及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都具有重要意义。
血液检查是一种简单、常见的方法,可用来评估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还可以通过饮食调节、锻炼、保持身心健康等途径来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降低感染和疾病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简介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
细胞核呈杆状或2~5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
其颗粒表面有一层膜包裹,可分1~4型,颗粒中含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酸性磷酸酶、吞噬素(phagocytin)、溶菌酶、β葡糖苷酸酶、碱性磷酸酶等。
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
绝大部分的粒细胞属中性粒细胞。
每微升血液中约有4500个中性粒细胞。
由于这些细胞的细胞核的形态特殊,又称为多形核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平均只有6-8小时,它们很快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发挥作用,而且进入组织后不再返回血液中来。
在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约有一半随血流循环,通常作白细胞计数只反映了这部分中性粒细胞的情况;另一半则附着在小血管壁上。
同时,在骨髓中尚贮备了约2.5×10(12)个成熟中性粒细胞,在机体需要时可立即动员大量这部分粒细胞进入循环血流。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线,当炎症发生时,它们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
由于它们是藉糖酵解获得能量,因此在肿胀并血流不畅的缺氧情况下仍能够生存,它们在这里形成细胞毒存在破坏细菌和附近组织的细胞膜。
由于中性粒细胞内含有大量溶酶体酶,因此能将吞噬入细胞内的细菌和组织碎片分解,这样,入侵的细菌被包围在一个局部,并消灭,防止病原微生物在体内扩散。
当中性粒细胞本身解体时,释出各溶酶体酶类能溶解周围组织而形成脓肿。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致病原理
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后,进入血液或组织。
在骨髓、血液和结缔组织的分布数量比是28:1:25,成年人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5%一70%。
中性粒细胞属多形核白细胞的一种,由于其数量在粒细胞中最多,因此有人将多形核白细胞指中性粒细胞。
该细胞内含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颗粒中含有髓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
髓过氧化物酶是中性粒细胞所特有,即使在有强吞噬作用的巨噬细胞中也极少或完全没有这种酶。
在细胞化学上,一般将这种髓过氧化物酶作为中性粒细胞的标志。
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
所谓趋化作用,就是细胞向着某一化学物质刺激的方向移动。
对中性粒细胞起趋化作用的物质,称为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中性粗细胞膜上有趋化因子受体,受体与趋化因子结合,激活胞膜上的钙泵,细胞向前方伸出片足,使细胞移向产生趋化因子的部位。
中性粒细胞的片足与产生趋化因子的异物接触后,接触处周围的胞质形成隆起即伪足,接触部位的细胞膜下凹,将异物包围,形成含有异物的吞噬体或吞噬泡。
中性粒细胞膜表面有IgGFc受体和补体C3受体,可加速吞噬作用。
被吞噬的异物裹有抗体和补体时,与中性粒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而加强了细胞对它的吞噬作用,称为调理作用。
细胞随着吞噬作用的开始,导致细胞膜紊乱而引起呼吸爆发,细胞耗氧量增加,产生大
量的过氧化物及超氧化物等细胞毒性效应分子,对寄生虫具有杀伤活性。
在IFN-γ和TNF 刺激下,则可产生更多的过氧代谢阴离子,杀死胞外寄生虫。
中性粒细胞在杀死吞噬的细菌等异物后,本身也死亡,死亡的中性粒细胞称为脓细胞。
中性粒细胞受细菌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作用时,细胞的颗粒内容物向细胞外释放。
释出的酸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可以分解血管基膜、肾小球基膜、结缔组织的胶原蛋白与弹性蛋白以及血浆中的补体C5、C15和激肽原等。
其分解产物有的又是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能吸引更多的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释放的物质中,还有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中性粒细胞不动因子(NIF)、激肽酶原、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凝血因子、白三烯等。
除了在抗感染中起重要的防御作用外,中性粒细胞可引起感染部位的炎症反应并参与寄生虫感染引发的变态反应,从而引起免疫病理损害。
抗体直接作用于组织或细胞上的抗原,中性粒细胞通过其Fc受体与靶细胞表面的IgGFc段结合,发挥ADCC作用,从而导致细胞毒型变态反应损害;当抗原抗体比例适合而形成19S大小的免疫复合物,不易被吞噬,沉积于毛细血管壁,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至局部。
中性粒细胞通过Fc受体和C3b受体与免疫复合物结合并吞噬之。
吞噬过程中脱颗粒,释放出一系列溶酶体酶类,造成血管和周围组织的损伤;在IgE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的部位,也有中性粒细胞的聚集,说明中性粒细胞也参与了速发型变态反应导致的病理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