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表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如何表述教学目标
如何表述教学目标如何编写教案由于工作的关系,经常要看教案、听课。
课后与教师交谈,发现不少教师在编写教案时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疑虑。
编写教案主要包括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描述“教学过程”、“设计板书”等,下面针对这几项谈几点看法。
今天谈如何制定教学目标。
如何表述教学目标本人认为,好的教学目标具有教学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具有“明确、具体、可测”的特点,其表述中要含有“行为、条件、标准”这三个要素,并且是以陈述句表述。
目标三要素与陈述句结构关系如下:(1)行为主体(陈述句的主语部分),即教学对象,一定要是“学生”,但大多在不会发生误解的情况下可省略掉。
(2)行为(陈述句的谓语及宾语部分),即通过学习后学生能怎样。
包括行为动词和教学内容:行为动词(陈述句的谓语动词)必须具备准确、明确、可测的特点;教学内容(陈述句的宾语部分)要尽可能具体。
(3)条件和标准(陈述句的状语部分),条件是说明行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产生的;标准是表明行为要达到的最低表现程度。
此项在不会引起误解或多种解释的情况下可以省略。
为了有针对性的说明表述的方法,我以教师编写的教学目标为例说明(黑体字为原目标,括号中是省略部分,楷体字为目标分析):(一)知识目标:(1)(学生)根据元素周期表,判断 Na、Mg、Al元素金属性的相对强弱。
主体条件行为动词教学内容行为(2)(学生)能抓住事物的突出特点,撰写出广告词。
主体标准行为动词教学内容行为(3)(学生)能描述滚珠丝杠螺母副轴向间隙的调整原理和方法。
主体行为动词教学内容行为(二)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根据简单体模型正确绘制三视图。
主体条件标准行为动词教学内容行为(2)(学生)能用万用表判断安装的线路是否正确。
主体条件行为动词教学内容标准行为(3)(学生)能选择合适的工具,完成垂头上的内外圆弧及圆弧连接的加工。
主体行为行为(4)(学生)能灵活完成运球、上篮、投球的连续动作。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教学目标是指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制定的明确的、具体的、可衡量的目标。
它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探讨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一、知识维度在知识维度上,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具体明确,体现学生所需学习的具体内容。
通常可以按照层次结构进行表述,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拓展。
同时,教学目标的表述还应体现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以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体系的建立。
二、能力维度在能力维度上,教学目标的表述应体现学生所需具备的能力和技能。
教学目标应明确能力的要求,如分析、解决问题、表达、合作等。
同时,还可以在教学目标中明确所需的具体技能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情感维度在情感维度上,教学目标的表述应体现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要求。
教学目标可以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具备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能力,如培养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团队合作、自信等。
四、价值维度在价值维度上,教学目标的表述应体现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目标可以明确所需树立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公正意识、社会责任感等。
五、可评价性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具备可评价性,即能够明确目标的完成程度和评价标准。
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的表明教学过程的结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包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教师可以明确指导学生使用什么方法来达到目标,如阅读、实践、实验、讨论等。
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七、与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需求的联系教学目标的表述应与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需求相联系。
教学目标要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能力、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具体明确、全面细致、可衡量,并与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有机结合。
合理的教学目标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提高,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了重要参考。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和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
教学目标的明确和清晰是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和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
下面我们来分别探讨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一、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1.客观、明确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尽量避免模糊和含糊不清的词语,要客观明确。
目标要具体,不能笼统。
目标的表述要让学生知道他们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能做什么。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学习的方向和目标,才能有所期待和努力。
2.可操作性、可达成性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达成性。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智力水平、兴趣特点和学习能力等,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且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达成性。
目标的表述应该具体到学生能够明确地感受到自己做了什么,学习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成绩。
3.结果导向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是结果导向的。
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然后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结果导向的目标表述可以让学生清楚自己在学习中的方向和目的,带给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4.分层次、递进性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是分层次、递进的。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目标的表述也应该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来分层次、递进地表述。
学生可以根据目标的不同层次,来逐步改善自己的学习水平。
5.与学生现实需求联系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是与学生现实需求联系的。
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需求,要让学生能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取得学习成果。
6.可量化、可检验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当是可量化、可检验的。
教师应该将目标分解为若干要求、可以实现的小目标,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否达到了这些小目标,然后才能确定自己是否达到了整体目标。
7.具体、直观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具体、直观。
目标的表述要能够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行为和表现来实现。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表述方法
教学目标表述方法一、教学目标表述的重要性。
1.1 就像盖房子得有蓝图一样,教学目标就是教学这个大工程的蓝图。
它明确地告诉老师要把学生带到哪儿去,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要是教学目标表述不清楚,那就好比在迷雾里赶路,老师自己都晕头转向,更别说引导学生了。
1.2 对于学生来说,清晰的教学目标就像灯塔。
学生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知道自己学完这一章节或者这门课程后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比如说,他们不会像没头的苍蝇一样乱撞,而是有目标地朝着灯塔前行。
二、教学目标表述的方法。
2.1 要具体。
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比如说,不能只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就太笼统了。
得说“学生能够在10分钟内准确概括出一篇500字记叙文的主要内容,并且能分析出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这就像做菜,你得说清楚放多少盐,而不是说“让菜有点咸味”。
2.2 可衡量。
这一点很关键。
教学目标得能像称东西一样可以衡量。
像“学生能够背诵出至少三首古诗”,这就能衡量。
要是说“让学生对古诗有一定的了解”,啥叫“一定的了解”,这就没个准儿。
就像比赛跑步,得有个终点线,大家才知道谁赢谁输。
2.3 要有可达成性。
不能好高骛远。
如果给小学生定个目标是“理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不是开玩笑嘛。
得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等因素来定目标。
就像让刚学走路的孩子去跑马拉松,那根本不现实。
目标得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这样他们才有动力。
三、不同学科教学目标表述的特点。
3.2 再看语文学科。
语文除了知识的传授,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所以目标表述可以是“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乡之情”。
这就像做菜既要讲究色香味,又要注重营养搭配,语文教学目标也是多方面的。
教学目标表述是教学中的大事,老师们得像工匠精心打造工艺品一样去对待它,这样才能让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案中如何表达?
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案中如何表达?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为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教学计划的基础,是课堂中教与学的桥梁。
在教案中,教学目标的表达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重点和方向,进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那么,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案中应该如何表达呢?
(一)语言简洁明了
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求在表达时语言简洁明了。
教师在撰写教学目标时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太过复杂的词汇和长句子,以免影响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要让教学目标的表达尽量明了,易于学生理解。
(二)重点突出
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求在表达时各个目标之间的重点要得到突出。
教师应该清楚地区分出各个教学目标的重要程度和优先级,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信息量充足
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求在表达时需要有足够的信息量。
教师在撰写教学目标时应该尽量详细地描述教学目标的各个方面,如内容、方法和技能等,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
(四)清晰明确
教学目标的表达要求清晰明确。
教师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似是而非的语言,而应该使用准确、明显和有限的表达方式,让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所要学的知识和掌握方法。
教学目标对于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它能够帮助教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学习计划,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更高的效果。
因此,在教案中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表达有助于教师有效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掌握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对能力。
课程教学目标写法
课程教学目标写法课程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达到的目标和效果。
写课程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教师明确教学重点和方向,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下面介绍课程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技巧。
一、课程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1.知识与技能目标: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知识,以及相关的技能和能力。
例如,通过学习数学课程,学生需要掌握加减乘除、方程、函数等基本数学知识,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技能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通过学习科学实验课程,学生需要掌握实验设计、操作、数据分析等基本方法,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社会责任感等。
例如,通过学习语文课程,学生需要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课程教学目标写作技巧1.明确具体: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避免过于笼统和模糊。
例如,可以将“掌握数学基本概念”改为“掌握初中数学中的平面几何、代数等基本概念”。
2.可操作可测量:课程教学目标应该可操作可测量,避免无法实施或难以评估。
例如,可以将“能够解决数学问题”改为“能够解决初中数学中的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等问题”。
3.结合课程性质:课程教学目标应该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例如,可以将“掌握物理中的力学基础知识”改为“掌握高中物理中的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等基础知识”。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课程教学目标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因材施教。
例如,可以将“能够使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改为“能够使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包括购物、旅游等场景”。
5.结构合理:课程教学目标应该结构合理,避免过于强调某些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
例如,可以将“掌握基本编程技能”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结合起来,实现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的协调发展。
如何合理定位与表述一节课的科学教学目标
如何合理定位与表述一节课的科学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的内容维度定位:●根据素养维度构成,一节课的科学教学目标应当包括:知识、技能维度;过程方法维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维度;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关系维度。
●根据教材内容结构分析,一节课教学目标的内容维度是非常容易确定的。
●接下来看如何确定教学目标的层次水平高低。
2、教学目标的层次水平定位:●教材对教学活动复杂程度的要求,体现了对学习活动方式的层次水平的要求,亦即对教学目标层次水平的要求。
因此,一般而言,活动复杂程度愈高,教学目标层次水平愈高;反之亦然。
●根据教材活动结构分析,教学目标的层次水平同样是容易确定的:(1)就“知识技能”目标而言:✧如果教材仅让学生“感知”一下新的事物或现象,从而形成事物或现象的正确表象,或者让学生把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事物或现象结合起来进行简单的思维加工(如简单的归纳或演绎),那么关于这一内容的教学目标层次即可定位在“了解或知道、记忆层次”;✧若教材让学生把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事物或现象结合起来较为复杂的抽象思维加工(如复杂的归纳、假设、演绎),形成新的科学概念、判断、做出自己的解释,那么关于这一内容的教学目标即可定位在“理解层次”;✧若教材让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那么关于这一内容的教学目标即可定位在“应用层次”。
(2)就“过程方法”目标而言,就中学生而言,视教材所涉及的探究过程的复杂程度高低,可以确定为“初步理解……初步能够”、“理解……能够……”两个基本层次,同时必须切实考虑学生所处的年级水平与成熟度。
这里的“理解”是对过程方法知识的理解,这里的“能够”是指能够从事科学探究活动。
(3)就“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而言,就中学生而言,可以确定为“初步体验……”、“初步养成或树立……”、“养成或树立……”三个基本层次,同时必须切实考虑学生所处的年级水平与成熟度。
(4)就“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关系”维度目标而言,就中学生而言,可以确定为“了解”、“理解”两个基本层次,同时必须切实考虑学生所处的年级水平与成熟度。
列举课堂教学目标描述的方法
列举课堂教学目标描述的方法
列举课堂教学目标描述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总结课程内容、分析人
群特点和教学资源等方面,明确教学目标以实现教育教学目的。
具体
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科特点法。
针对不同学科或具体课程,通过分析课程特点,明确教学目标。
如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能力等;数学课堂教学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
推理能力等。
二、学生特点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等,从
学生的角度出发,确定教学目标。
例如,针对小学生,教学目标应注
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动手能力;针对高中生,教学目标应注重提
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三、教师掌握知识水平法。
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也是
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掌握知识
水平和教学能力,明确有效的教学目标。
四、资源分析法。
资源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需
要根据教学资源的状况,如课程时间安排、教学设备设施、学生的学
术环境等,合理分析资源情况,适当调整教学目标。
总之,教学目标的确定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采用合适的方法能够更好地确立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该如何表述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该如何表述?在分析和表述教学目标时,要抓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应阐明学习行为的主体(行为主体)。
为什么行为主体是学生呢?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没有达到的依据,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因此,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
这与原先"教学大纲"的陈述方式是不同的,以往我们习惯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都是不符合陈述要求的。
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两字没有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着的。
第二、要用行为动词和动宾结构短语表述教学目标(行为动词)。
为了便于教学后的评价,行为动词就应该避免运用一些笼统、模糊的术语。
如果使用"提高……"、"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精神、态度"、"了解""掌握"等行为动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评价就无法开展。
因此目标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应该是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可把握的,一句话,应该是可评价的。
如小学科学"磁性的强弱",有位教师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这样陈述的:(1)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探究不同大小的磁铁强弱问题。
如果作些修改,像如下这样的表述,也许更恰当一些:(1)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并愿与同伴合作。
(2)经历或观察实验的过程,并做好必要的记录。
(3)能说出自己的实验假设、验证过程与结果。
(4)能判断磁铁大小与磁性强弱的关系。
第三、要说明达到该目标的条件(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课堂教学目标规范表述的三种方法
课堂教学目标规范表述的三种方法:(一)行为性目标表述方法(学习者+行为+条件+程度)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堂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这种目标指向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适合于知识、技能领域目标的表述。
1.学习者――(1)错误的行为目标表述:如“为学生……”“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描述。
(2)规范的行为目标表述:如,“学生……”,用“能认读……”“能背诵……”“能解释……”“能写出……”“仿照……对……写一段话”“对……作出评价”“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
2.行为――(1)它要表明学生通过学习之后能够达到什么,是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
这是目标表述句中最基本的成分,不能省略。
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以增强所设计教学目标的可观察性和可测性。
(2)不当的行为“动词”使用,如,“了解”“掌握”“知道”“熟悉”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难以检验。
(3)规范的行为“动词”使用,如,“认读”“背诵”“说出”“描述”“解释”“说明”“分析”“评价”“模仿”“参与”“讨论”“交流”“认同”“拒绝”等,能直接反映学生活动的行为动词,则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
3.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是目标表述句中的状语。
例如:“借助工具书,……”“仔细阅读下列语段,归纳……”“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制定……”“在网上搜集资料,体验……”等。
4.程度――是指教学目标设计中学生应当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用来评价学生课堂学习结果的达成度。
如,“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感悟”“分析归纳出5个要点”“能准确地说出……”“会具体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和补语部分。
如何正确表述教学目标
如何正确表述教学目标课改以来,教学目标的表述至今没有公认的规范模式,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它必须符合要求。
教学目标应是四位一体:学生(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当然,在具体表述中可以灵活一些,不一定死抠这种句式,但要力求明确、具体、可测、可评。
第一,行为主体要明确。
为什么行为主体是学生呢?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没有达到的依据,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因此,目标的表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表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
这与原先"教学大纲"的表述方式是不同的,以往我们习惯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都是不符合表述要求的。
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两字没有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着的。
第二,行为动词可评价。
为了便于教学后的评价,行为动词就应该避免运用一些笼统、模糊的术语。
如果使用“提高……”、“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精神、态度”、“了解……”、“掌握……”等行为动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评价就无法开展。
因此目标应该用以表述学生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知道、说出、写出、认出、记住、说明、猜测、作图、解释、区分、辨别等等。
第三,行为条件须界定。
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或范围等。
因此,在描述课程与教学目标时,通常都说明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达到何等程度的结果。
如,辅助手段限制:“通过计算器……”;信息限制:“在**统计图中,能……”;时间限制:“在5分钟内,能……”;课堂情境限制:“在课堂讨论时,能……”。
第四,表现程度呈底线。
表现程度是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情况,也就是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因此除了行为动词上体现程度的差异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表明所有学生的共同程度,如假设一道题目有五种解题方案,但作为面对全体学生的标准,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回答五种解题方案,那么就可以这样来陈述,“至少写出三种解题方案”、“80%学生都能答出五种解题方案”等。
教学目标的表述
教学目标的表述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确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
下面以700字为范例,介绍教学目标的表述。
一、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某一特定知识领域的基础知识,包括相关的概念、原理、理论和定义等。
2. 深入了解知识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某一知识点,包括其背后的原理、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实际应用等。
3. 掌握专业术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的术语,以便在进一步学习和实践中能够流利地运用。
二、能力目标1.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观察、比较、归纳和推理等。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培养和提高自己从事某项实践活动的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写作、表达等。
3. 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包括评价、辩证和论证等。
4.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培养和提高自己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协作、沟通、互动和团队合作等。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培养和加强自己对某一知识领域的兴趣和热情,以便更好地投入学习和实践中。
2. 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以便在学习和实践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和自我肯定。
3.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培养和加强自己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以便在学习和实践中能够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四、实践目标1.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包括实验操作、手工制作、信息搜索和信息加工等。
2.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跨学科思维和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跨学科问题。
教学目标的写法
教学目标的写法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南,它指引着教师如何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同时也反映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目标。
因此,写好教学目标是每位教师的必备技能。
一、教学目标的定义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能够展示出的可观测的行为或能力变化。
换句话说,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能够达到的目标,它可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目标的编写原则1.明确具体: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以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清楚地理解。
例如,“掌握单词拼写和发音”应该明确拼写和发音的标准,以便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学习目标。
2.可观测可衡量:教学目标应该是可观测和可衡量的,以便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
例如,“能够准确拼写10个单词”是一个可以观测和衡量的目标。
3.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以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教学活动。
例如,“掌握基础语法知识”是一个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目标,但“掌握高级写作技巧”则更适合于部分优秀学生。
4.体现三维目标:教学目标应该体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维目标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
三、教学目标的编写步骤1.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在编写教学目标之前,教师需要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目标。
2.确定三维目标:根据分析结果,确定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例如,“掌握单词拼写和发音”属于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听力和阅读训练提高英语水平”属于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英语学习兴趣”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编写教学目标:根据确定的三维目标,编写具体的教学目标。
例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准确拼写10个单词,掌握基础语法知识,并通过听力和阅读训练提高英语水平,培养英语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的编写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目标应如何表述
教学目标应如何表述?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包括以下四个要素:一、行为主体:是指学习者,是学生不是教师。
若写成“教给学生…”或“培养学生…”都是不妥的,这样,行为的主体就变成了教师,而教师的行为不是教学目标加以描述的对象。
教师的行为应放在具体的教学流程中。
二、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用以表述“知道”这一目标的行为动词有:“说出、填出、指出、写出”等。
例如,讲述《中法战争》一节,如果把目标表述为“使学生清楚中法战争的过程”,就显得比较模糊,教师无法知道学生是否清楚。
如果改为“学生能在《中法战争形势示意图》上指出战争开始、结束的地点,并能标明时间;能指出四场重要战役的地点(马尾、淡水、镇海、镇南关、临洮中的四个)”,就比较容易确认学生是否掌握。
用以表述“理解”这一目标的行为动词有:“解释、说明、分类、归纳、举例”等。
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的影响》一节时,如果把目标表述为“使学生理解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的话,那么教学活动结束时,学生对《南京条约》的危害到底是理解了还是没理解,教师往往当堂难以明确验证。
但如果把目标具体化为“学生能举例说明《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就比较容易确认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
再如,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A、用自己的话说出战争爆发的一般原因及侵略战争爆发的一般原因;B、在课本上找到有关战争原因的内容;C、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用以表述“应用”这一目标的行为动词有:“示范、评价、修改”等。
例如,《鸦片战争》一节,如果把目标表述为“教会学生分析战争性质”,就有问题。
若改成“学生从不同角度比较两次鸦片战争,分析两次战争的关系,归纳出鸦片战争的侵略本质”,就比较具体,可操作性强。
三、条件或情境: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主要说明学生在何种情境下完成指定的操作。
如“借助工具书”、“无需参考资料的帮助”、“根据地图”等。
如何正确表述教学目标
如何正确表述教学目标第一篇:如何正确表述教学目标如何正确表述教学目标课改以来,教学目标的表述至今没有公认的规范模式,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它必须符合要求。
教学目标应是四位一体:学生(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当然,在具体表述中可以灵活一些,不一定死抠这种句式,但要力求明确、具体、可测、可评。
第一,行为主体要明确。
为什么行为主体是学生呢?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没有达到的依据,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因此,目标的表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表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
这与原先“教学大纲”的表述方式是不同的,以往我们习惯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都是不符合表述要求的。
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两字没有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着的。
第二,行为动词可评价。
为了便于教学后的评价,行为动词就应该避免运用一些笼统、模糊的术语。
如果使用“提高……”、“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精神、态度”、“了解”“掌握”等行为动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评价就无法开展。
因此目标应该用以表述学生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知道、说出、写出、认出、记住、说明、猜测、作图、解释、区分、辨别、等等。
第三,行为条件须界定。
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或范围等。
因此,在描述课程与教学目标时,通常都说明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达到何等程度的结果。
如,辅助手段限制:“通过计算器……”;信息限制:“在**统计图中,能……”;时间限制:“在5分钟内,能……”;课堂情境限制:“在课堂讨论时,能……”。
第四,表现程度呈底线。
表现程度是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情况,也就是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因此除了行为动词上体现程度的差异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表明所有学生的共同程度,如假设一道题目有五种解题方案,但作为面对全体学生的标准,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回答五种解题方案,那么就可以这样来陈述,“至少写出三种解题方案”、“80%学生都能答出五种解题方案”等。
教学目标在教案中的明确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在教案中的明确表达技巧教学目标是教案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编写教学目标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些明确表达的技巧,以确保目标清晰、具体、可衡量和可实施。
下面将介绍几种技巧,帮助教师更好地在教案中表达教学目标。
一、使用明确的动词教学目标应该使用明确的动词来描述学生所期望达到的行为或能力。
例如,如果教师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比较两个文本的异同,可以使用动词“比较”来表示。
这样可以使目标表达更加具体,使学生和教师都清楚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
二、指明主体和客体在教学目标中,需要指明主体(学生)和客体(学习内容),以确保目标的明确性。
例如,“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中的主体是学生,“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是客体。
这种明确的表达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三、设置具体的量化标准教学目标应该能够量化,以便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好地评估目标的达成情况。
例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10个常用的动词”中的数字“10”就是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
这样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水平,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教学目标应该与具体的教学情境相关联,以确保目标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例如,如果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讨论,那么教学情境应该设计为小组合作的形式,以便学生可以实际操作和达到目标。
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水平设置目标教学目标应该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水平,确保目标的适应性和个性化。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目标,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提高。
例如,如果学生的听力能力较弱,教师可以设置目标为“学生能够听懂并能够正确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
综上所述,教学目标在教案中的明确表达技巧包括使用明确的动词、指明主体和客体、设置具体的量化标准、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以及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水平设置目标等。
通过运用这些技巧,教师可以更好地编写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果。
清晰准确表达教学目标的重要技巧
清晰准确表达教学目标的重要技巧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清晰准确地表达教学目标是教师需要具备的重要技巧之一。
本文将探讨一些帮助教师实现这一目标的技巧。
一、明确目标的关键词教学目标应该具备明确、简洁的特点,关键词是帮助实现这一要求的重要工具。
教师应该通过分析教材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关键词,并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
例如,如果教师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表达”、“观点”就是关键词,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这些关键词。
二、明确目标的行为动词教学目标应该具备明确的行为动词,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实现目标。
行为动词可以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取何种行动。
例如,如果教师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写作,那么“写作”就是行为动词,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写作的基本要素、示范写作和指导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这一行为动词。
三、明确目标的层次结构教学目标应该具备明确的层次结构,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实现目标的过程。
层次结构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
例如,如果教师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那么可以将目标分为不同层次,如理解词汇、理解句子、理解段落和理解全文等。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四、明确目标的评价标准教学目标应该具备明确的评价标准,这有助于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
评价标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和不足之处。
例如,如果教师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口语对话,那么可以制定评价标准,如流利度、准确度和语法正确性等。
学生可以根据这些评价标准,自我评价和改进。
五、明确目标的实施步骤教学目标应该具备明确的实施步骤,这有助于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
实施步骤可以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
例如,如果教师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可以制定实施步骤,如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
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实施步骤,有序地进行教学。
如何表述教学目标
如何表述教学目标
如何表述教学目标
阿城区东方红学校张延达
一、教学目标应从“现在”和“将来”两个空间来制定
任何教学目标的确定,我们教者必须在追求教学效果及实效性的前提下进行,最终都落实在学生的身上,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今天(现在)适时地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为了学生的明天(将来)走向社会后的健康(生理与心理)幸福地工作和生活,有效地融入社会,寻求相应的社会“位置”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我们深入地研究学生各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和运动能力的发展规律,才能把“将来”和“现在”两个时空有机地联系起来。
二、要发从“教”与“学”两方面把握目标
学生在学习时必须明确目标,学生个体一旦经过努力得以实现,他们就会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而在课堂教学中,个体目标决不能过高或过低,每个人必须有自己的目标,成功的体验才能得以实现。
只有“学”的目标实现了,才能得以体现“教”的目标,教学目标是教与学的共通体。
三、正确区分和把握“期望目标”和“行为目标”两个层次
期望目标比较宏观和抽象,而在课堂教学中应以行为为目标来表述,如我们用了什么手段,要怎样规范标准(多少次,多高远,多少秒等)
四、要从“显性教材”和“潜性教材”双方面思考目标
教学中我们完成一些客观的显性的教学任务(显性教材),也要完成培养人格,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体会运动乐趣任务(潜性教材)以往只重视让学生“掌握了什么”,也重视内容方法结果,但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了什么”“领悟到什么”如何确保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平等地,切实的心理体验,塑造人格等方面的思考很少,因此学生很难真心实意地喜欢体育课。
如何有效描述教学目标
如何有效描述教学目标?
( 1 )全面分析课程目标,形成由子目标相互支撑、浑然一体的描述框架。
在描述教学目标之前,我们需要借鉴普遍性取向教学目标的优点,充分考虑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课程目标,从全局、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的描述框架。
( 2 )分析各子目标,确定表述该目标所需要的主要谓语动词。
教学目标的实质是要反映学生身心发展方面的进步,这就需要选用合适、准确的谓语动词来表述。
在选用中,教师应该根据学习领域、类型、性质的差异采用合理恰当的动词来表述。
( 3 )把握学生学情,了解课程教学要求,据此确定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选择恰当的数量化词汇。
在教学目标描述时,我们可以采用两种思路来实现量化:其一是等级式的量化,主要用于对那些不易用准确数量来描述的行为变化,如学生在情意领域、价值观领域发生的变化。
其二是数字化的数量,主要用于对那些可以进行精确量化的教学目标的描述。
( 4 )加入表现性内容,关注生成性内容,完善教学目标的描述。
教学目标描述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加入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形成的生成性内容,使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防止教学目标描述与制定中可能会出现的僵化、程式化问题。
规范教学目标的表述
规范教学目标的表述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规范教学目标的表述教学目标指学生通过教学后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
教学目标包括两类,一是结果性目标——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如:“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写‘绕’、‘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是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和表现等,如:“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优美的词语、句子”“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体会不同句式的表达作用”。
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如:学生能在5分钟内,朗读完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主体条件动词程度规范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具有准确性、全面性、主体性和可测性。
1、准确性准确性是指行为动词的使用,行为条件的交待和表现程度的定位,要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某一学段的目标,符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不拔高,不降低要求。
这个要求是规范教学目标的前提。
2、全面性《课标》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纬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因此,语文教学目标应该包括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
3、主体性因为教学目标指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不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什么、怎么做,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由于表述目标的句子的主语是学生,“学生”二字可以不出现。
4、可测性可测性是指目标表述明确、具体,不笼统、模糊,具有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教师自己或他人能够依据目标去观察和检测学生的行为状态,对教与学两个方面做出合理的评价。
下面对一个存在问题的教学目标按以上所讲的四点要求来进行分析,并提出表述目标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病例:课题:《浅水洼里的小鱼》(国标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8课)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
2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物质状态变化的相关知识”解释“雪融化时会比下雪时更冷的现象”
“用直尺”测量“正午杆影的长度”…… “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 说明:有些行为不需要限制行为条件,如“辨别金属与非金属的特征”
9
对行为条件的表述有4种基本类型: (1)规定工具手段,如“使用直尺测量……。” (2)规定辅助信息,如“给出一张中国行政区划图,能标出……。” (3)规定时间限制,如“在10分钟内,能做完……。” (4)规定行为情景,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
1
探讨
如何叙写或表述教学目标?
1、行为主体——即学生,学习目标应描述学生行为,而非教师行为。
规范的目标陈述,开头应是“学生……”。
虽常省略“学生”二字,但应牢记:目标描述的是学生行为。
2
探讨
如何叙写或表述教学目标?
2、行为方式——即用特定动词所描述的学生具体行为方式。这些动词不 仅体现了学生行为方式的层次高低,而且通常是可观察、可测评的。 例如,写出、辨别、解释、转化、解决……
3
探讨
如何叙写或表述教学目标?
行为动词的选择
(1)“知识与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了解、理解、应用)——往往具 有明确的内容结果,因此通常选择结果性的、并且与具体内容、条件相结 合的行为动词加以陈述 。
4
讨
如何叙写或表述教学目标?
行为动词的选择
(2)“过程方法领域”的教学目标——选择某个“探究课题”所要求的、 构成“探究活动过程”的复杂技能与技能表现的过程动词。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复杂技能”是指完成特定科学探究任务所必须 的单项技能的组合与流程化,因而构成了一项完整流畅的科学探究活动过 程。
10
探讨
如何叙写或表述教学目标?
5、行为表现程度——指相应行为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 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一般可以用修饰动词的副词加以表达。 “熟练地”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初步学会”控制条件实验的原理与方法 “完全无误地”背诵……课文
说明:有些行为不需要规定表现程度,如“辨别金属与非金属的特征”。
11
探讨
如何叙写或表述教学目标?
正例(适当的叙述方式)
1)用自己的语言完全无误地解释细胞分化的含义。
2)能根据提供的图片信息推断分化的特点,准确率至少达80%。 3)在新的情境中说明细胞分化的意义,至少能说出一点。
4)在具体情境中说明分化程度与分化能力的关系,准确率至少达60%。
12
探讨
13
探讨
不同领域的教学目标表述实例
知识技能领域目标(结论性的知识与简单科学技能)
准确说出地球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的光能与热能;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物体吸热本领与物体表面颜色的关系,并用来解
释生产生活中相关现象;
会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并能正确观察与读数。
14
探讨
不同领域的教学目标表述实例
7
探讨
如何叙写或表述教学目标?
3、行为内容——具体的行为方式总是有自己的作用对象,即行为内容。 这些内容通常是各类知识、技能或问题。例如—— 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辨别“金属与非金属的特征” 解释“雪融化时比下雪时更冷的原因”
测量“正午杆影的长度”
8
探讨
如何叙写或表述教学目标?
4、行为条件——即影响学生产生特定外显行为的限制或辅助条件,如:
5
探讨
如何叙写或表述教学目标?
行为动词的选择
(3)“态度、情感、价值观领域”的教学目标——选择能够展现学生参 与某项“具体学习活动”时的态度、情感体验、行为习惯、思想品质、价 值观念、责任意识的行为动词。
6
探讨
如何叙写或表述教学目标?
行为动词的选择
(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互动关系领域”的教学目标——与“知 识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一样,陈述学生对科学知识在技术、生产、生活中 具体应用的了解或理解。
如何叙写或表述教学目标?
常见反例(不适当的叙述方式)
1)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如“拓宽学生知识面” 。 2)行为方式含糊,难以测评。如“拥有高度的爱国主义情感”。 3)行为内容缺乏,无法测评。如“学生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 4)叙述方式抽象宏大,难以测评。以笼统抽象、宏大空洞的教育目的表 述学习目标。如“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过程与方法领域目标(方法性知识与复杂技能)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明控制实验因素的方法原理; 初步学会运用控制物体表面颜色的实验方法,探究物体吸热本领与表面
颜色的关系。
15
探讨
不同领域的教学目标表述实例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领域目标
能够积极地参与物体吸热本领与表面颜色关系实验探究活动 ; 在实验过程中能够认真观察现象,正确测量并如实记录数据;
形成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万物生长主要能量来源的基本观点。
16
探讨
不同领域的教学目标表述实例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互动关系领域目标
能够列举太阳辐射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 能够列举物体吸热本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17
探讨
如何叙写或表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叙写要明确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这是为什么呢?
教学目标是“学生”的“学习结果;
学习结果是经由一定学习活动形成的新的内在“心理特征与心理过程”; 这些“心理特征与心理过程”可以通过一定的“外显行为”表现出来; 外显行为可以通过“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内容”、“行为 条件”、“行为表现程度”等与学生外显行为有关的行为元素加以描述,从 而使学习目标便于理解、测评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