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

古汉语通论(十二) 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

所字

重点:所有

古代汉语同现代汉语一样,也有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但古今汉语的代词体系仍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古代汉语有两类比较特别的代词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一类是无定代词“或”和“莫”,另一类是辅助性代词“者”和“所”。

第二,古汉语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都使用了许多与今天完全不同的形式,比如同是第一人称代词,古汉语不但有“我”,还有“吾”、“余”、“朕”、“卬”等;与现代汉语指示代词“这”相当的,不但有“此”,还有“是”、“斯”、“兹”等。

第三,古代汉语人称代词体系不完备,第三人称代词发育不全。严格来说,先秦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的职务是由指示代词“其”和“之”来承担的。

(一)人称代词

(1)“吾”“我”“予”(余)都属於第一人称。例如:

第二人称。例如: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

往之女家。(孟子·滕文公下)

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汉书·项羽传)

第二人称代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另一类是“而”和“乃”,一般只作定语,偶尔可作主语,但绝不作宾语(连否定句的宾语都不能)。

另外,第二人称的“女(汝)”注意跟男女之“女”区别。“尔”还可以作指示代词和语气词;“若”还可以作动词(像)、指示代词、假设连词等;“而”可以作名词(胡须)、连词;“乃”可以作副词,这些都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区别。

(3)“其”和“之”同属第三人称,“其”字略等於现代汉语“他的”“她的”“它的”;“之”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他”“她”“它”。这种“其”用作定语,“之”用作宾语。例如: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孟子·公孙丑上)

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上面的例子表明:“其”字只能用作定语,“之”字只能用作宾语。

在上古汉语里,“其”字不能用作主语。在许多地方“其”字很像主语,其实不是;这是因为“其”字所代替的不是简单的一个名词,而是名词加“之”字。例如:

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不见其入”等於说不见师之入。“其入”是名词性结构作“见”的宾语。)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其负大舟”等于“水之负大舟”,是名词性结构作“无力”的主语。)

这些地方的“之”字不能译为现代汉语的“的”。

同理,这些地方的“其”字也不能译为“他的”、“她的”、“它的”,只能译为“他”、“她”、“它”。也就是说,这样的句子,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把偏正结构译为主谓结构,但是,我们不能根据译文来分析古代的语法结构。从语法结构上看,正如这些地方的名词必须认为是定语一样,“其”字也必须认为是定语,不能认为是主语。因为这种“其”字只能和後面的成分合成一个词组作整个句子的主语(如“其负大舟”)或宾语(如“其入”),而不是“其”字本身能用作主语。这是古今语法的一个不同之点。中古以後,偶然有人把“其”字用作主语,那是不合上古语法规律的。古文家仍旧遵用上古语法。

以上是本教材的观点。但是下面的句子似乎与此说法相悖,“其”其实可作主语。如:

绛无贰志,事君不避难,有罪不逃刑,其将来辞,何辱命焉?(左传·襄公三年)(“其”指代魏绛)

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战国策·楚策)(“其”指代楚王新纳的美人)

因此,上古汉语第三人称“其”的语法功能应该改为“一般只作定语”比较合适。

“之”和“其”虽然同属第三人称,但是可以灵活运用:有时候是说话人本人自称,有时候是指称对话人。也就是说,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有时活用为第二人称。例如:

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於寡君而以戮於宗,亦死且不朽。(左传成公三年)

(“免之”的“之”,说话人知罃自称。) 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左传宣公二年) (“莫之继也”的“之”,指称赵盾。“则子继之”的“之”,士季自称。)

古代汉语的第三人称,除了“其”“之”外,还用“彼”。它本来是指示代词,但有时也用来称代人。如: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滕文公)

总之,上古的第三人称代词基本上都是借用别的词类来充当,而且用法也比较特殊。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到六朝时才出现,最早是用“伊”和“渠”。现在的闽方言仍保留着“伊”,粤方言则保留着“渠”。如:

伊必能克蜀。(世说新语·雅量)

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三国志·吴书·赵达传)

至于现代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他”,其字则古已有之,但却是一个旁指代词,意思是“别的”、“其他的”。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到了唐代,“他”才发展成为第三人称代词。如:

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高适·渔父词)

他亦知有李十郎名字。(霍小玉传)而表示女性的“她”,本是“姐”的异体字,见于《玉篇》,“五四”时期,由于刘半农的倡议,后用以专指女性的第三人称。

(刘半农《她字问题》:“一,中国文字中,要不要有一个第三位阴性代词?二,如其要的,我们能不能就用‘她’字?”)

关于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复数表示法:

在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是单复数同形的。因此在具体的句子中,人称代词是单数还是复数,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古代汉语名词活用作人称代词的问题古人常用谦称和尊称。谦称代替了第一人称,尊称代替了第二人称。谦称和尊称都是名词(或形容词用如名词),不是代词,所以它们不受代词规律的制约(在否定句中不放在动词前面);但是,从词义上说,它们又表示了“我”或“你”。例如: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虽然,必告不谷。(左传成公三年)

(以上是尊称。)

此外,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称人之字也是一种尊称。例如:

文倦於事,憒於忧,而性懧愚,沉於国家之事,开罪於先生。(战国策·齐策四)

(以上自称其名。)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司马迁:报任安书)

(以上称人之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