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牡丹》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正午牡丹文言文翻译_沈括的《正午牡丹》原文及译文赏析
![正午牡丹文言文翻译_沈括的《正午牡丹》原文及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eaeea00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63.png)
正午牡丹文言文翻译_沈括的《正午牡丹》原文及译文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美文、教案大全、实用模板、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dioms, riddles, pinyin, American writing, lesson plans, practical templates, topic essay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aterials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正午牡丹文言文翻译_沈括的《正午牡丹》原文及译文赏析【阅读答案】正午牡丹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①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③古人笔意也.导读:画家善于观察,才能画出常人所不见之处.而要想识画之妙,也非善于观察不可.人做任何事皆如此,岂止一画而已.注释:①其:它,指古画.②房敛:花房紧收.③善求:善于探求.阅读练习一,解释加点的词1.其下有一猫( )2.何以明之( )3.日渐中狭长( )二,翻译1.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古人的画惟妙惟肖和丞相吴公能一眼指出画的是"正午牡丹"的原因,都是_____的结果.参考答案一,1.指牡丹丛 2.证明 3.逐渐二,1.猫眼中的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2.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三,善于观察附加本文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正午牡丹文言文翻译注释
![正午牡丹文言文翻译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0c240707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f6.png)
正午牡丹文言文翻译注释
正午牡丹文言文翻译注释
《正午牡丹》是一首清代巴蜀诗人唐寅着作的抒情长诗,有壮观的景象,充满了美感。
下面是其中一段诗句:
盛夏宫中牡丹,中午含芳飘香。
翻译:夏天里宫殿里盛开的牡丹,到了正午时分,芳香四溢。
注释
1、“盛夏”:夏季,指六月到八月之间。
2、“宫中”:表示很多宫殿里都开满了牡丹。
3、“中午”:是11点到13点之间,指正午时分,这时牡丹芳香最盛。
4、“含芳”:含着好香味,指芳香四溢。
《正午牡丹》中的正午牡丹,表达的是美的意境,唐寅将盛夏的“宫
中牡丹,中午含芳”这样奇妙的景象,描绘得生动而优美,充足了情
调和美感,令人感动。
有时候生活在喧嚣的都市,我们也可以逃离哪
怕一会儿,让心灵得到放空和放松,再重新洗涤,体会“盛夏宫中牡丹,中午含芳飘香”的美好。
初中语文-文言文《正午牡丹》翻译
![初中语文-文言文《正午牡丹》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c58a6f6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82.png)
初中语文-文言文《正午牡丹》翻译原文藏书画者多取空名,偶传为钟、王、顾、陆之笔,见者争售,此所谓耳鉴。
又有观画而以手摸之,相传以谓色不隐指者为佳画,此又在耳鉴之下,谓之揣骨听声。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识其精粗[1]。
丞相正肃吴公[2],与欧阳公姻家[3],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
何以[4]明之?其花披哆[5]而色燥[6],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7]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8]。
猫眼早暮则晴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9]耳。
此[10]亦善求[11]古人笔意也。
译文收藏书画的,大都喜欢捏造虚的名头,说偶然得到钟繇、王羲之、顾恺之、陆探微的手笔,见到的人争相购买,这就是平时所说的只凭耳闻,不重亲见的耳鉴。
又有看画而用手抚摸画的,据说凭手指就能摸出颜色并辨别是不是好画,这种方法又在耳鉴之下了,称它叫揣骨听声。
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画面上是一丛牡丹,牡丹下蹲着一只猫。
欧阳修不知道这幅画的优劣。
丞相吴育之是欧阳修的亲家,他看到这幅古画后说:这是正午的牡丹。
根据什么来判断它(是正午的牡丹)呢?画中的牡丹萎靡无力,颜色干燥,这恰是花在正午阳光照射下的样子;猫的瞳孔缩成一条线,也正是正午时猫的神态。
如果是带有露水的花,那么花心是聚拢的,而且颜色显得光泽滋润。
猫的瞳孔早晚都是圆的,太阳渐渐移向正中,猫瞳孔渐渐变成狭长,到了正午就像一条线了。
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啊!注解本文选自《梦溪笔谈》。
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1尝:曾经。
2其下:牡丹丛下面。
其:指牡丹丛。
3精粗:精良和粗劣。
这里指古画水平的高低。
4正肃吴公:即吴育,他谥号为正肃。
5姻家:亲家6何以:即以何,凭什么,根据什么。
7明之:辨别它。
8披哆:萎靡无力9燥:干燥。
10黑睛:瞳孔。
11求:探求12如线:像一条线。
13房:这里指花房,即花冠,花心。
14敛:聚拢。
15泽:光泽16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太阳渐渐移到正中,猫的瞳孔就渐渐变得狭长。
《正午牡丹》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正午牡丹》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98d16e9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23.png)
《正午牡丹》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篇一: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类型:初三试题加入时间:2008年1月2日9:1课外文言文(一)目录1.赵襄主学御 (3)2.老马识途 (3)3.穿井得人 (4)4.南辕北辙 (5)5.千里之马 (5)6.赵威后问齐使 (6)7.齐欲伐魏 (6)8.赵襄子饮酒 (7)9.沛公至咸阳 (8)10.四面楚歌 (8)11.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9)12.孔子见罗雀者 (10)13.教子 (10)14.石崇与王桤争豪 (11)15.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12)16.长安何如日远 (13)17.床头捉刀人 (13)18.雪夜访戴 (14)19.陈太丘与友期行 (15)20.未若柳絮因风起 (15)21.七步诗 (16)22.太宗罢朝 (16)23.永某氏之鼠 (17)24.临江之麋 (18)25.荔枝图序 (19)26.三上 (19)27.名二子说 (20)28.读孟尝君传 (21)29.伤仲永 (22)30.盲人识日 (23)31.献曲求诗 (23)32.唐太宗论弓矢 (24)33.王猛为京兆尹 (25)34.赵奢收税于平原君家 (26)35.三镜 (27)36.毛遂自荐 (27)37.苟变吃人两个鸡蛋 (28)38.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29)39.前事不远吾属之师 (30)40.请君入瓮 (31)41.虹 (31)42.陨石 (32)43.正午牡丹 (33)44.江淮之蜂蟹 (33)45.猫犬 (34)46.与长子受之 (34)47.说虎 (35)48.楚人养狙 (36)49.象虎 (37)50.李氏之鸠 (38)51.傅显迂缓 (38)52.祈梦决53.曹司农竹虚言 (40)54.题画二则 (40)55.牧竖 (41)56.狼 (42)57.与四弟书 (43)58王冕 (43)59.多多益善 (44)60.师旷论学 (45)61.叔敖杀蛇 (45)62.三峡 (46)63 .颜回好64.文征明临写 (47)65.薛谭学讴 (47)66.孟母戒子 (47)67.华佗治病 (47)原文 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一.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2.术未尽也3.先则恐逮于臣4.夫诱道争远二.翻译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2.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一,解释加点的词1.春往而冬反2.迷惑失道3.遂得水二,翻译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原文 3.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不若无闻也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原文 4.南辕北辙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导读 : 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我欲之楚2.将奚为北面3.吾马良4.此数者愈善二,翻译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成语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5.千里之马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①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导读: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涓人的一句反问可谓直接点出其举动的真正用意.而最后”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谓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君遣之2.而捐五百金3.于是不能期年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1.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3.而吾以捕蛇独存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下马的骨头 (用文中的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翻译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6.赵威后问齐使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①,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②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③,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④而问末者耶“导读:本篇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赵威后对齐使的反驳更具声势和说服力,言简意赅.注释 :①发:启封.②恙:灾害,忧患.③说:通”悦”,高兴.④本:根本的,重要的.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2.不然3.苟无岁二,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赵威后的言论体现了____思想,历史上还有哪些哲学家,思想家有类似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中包含有成语________,意义是_______________,形容_________________.原文 7.齐欲伐魏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③,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④其兵,弊⑤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导读 :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避免了一场战争,可谓大功一件. 注释 :①淳于髡(k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③无劳倦之苦: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④顿:困倦,这里是”使……困倦”的意思.⑤弊:疲劳,这里是”使……疲劳”的意思.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天下之疾犬也2.各死其处3.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4.谢将休士也5.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二,翻译:1.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环山者三,腾山者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二: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课外文言文(一)目录1.赵襄主学御 (3)2.老马识途 (3)3.穿井得人 (4)4.南辕北辙 (5)5.千里之马 (5)6.赵威后问齐使 (6)7.齐欲伐魏 (6)8.赵襄子饮酒 (7)9.沛公至咸阳 (8)10.四面楚歌 (8)11.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9)12.孔子见罗雀者 (10)13.教子 (10)14.石崇与王桤争豪 (11)15.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12)16.长安何如日远 (13)17.床头捉刀人 (13)18.雪夜访戴 (14)19.陈太丘与友期行 (15)20.未若柳絮因风起 (15)21.七步诗 (16)23.永某氏之鼠 (17)24.临江之麋 (18)25.荔枝图序 (19)26.三上 (19)27.名二子说 (20)28.读孟尝君传 (21)29.伤仲30.盲人识日 (23)31.献曲求诗 (23)32.唐太宗论弓矢 (24)33.王猛为京兆尹 (25)34.赵奢收税于平原君家 (26)35.三镜 (27)36.毛遂自荐 (27)37.苟变吃人两个鸡蛋 (28)38.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29)39.前事不远吾属之师 (30)40.请君入41.虹 (31)42.陨石 (32)43.正午牡丹 (33)44.江淮之蜂蟹 (33)45.猫犬 (34)47.说虎 (35)48.楚人养狙 (36)49.象虎 (37)50.李氏之鸠 (38)51.傅显迂缓 (38)52.祈梦决53.曹司农竹虚言 (40)54.题画二则 (40)55.牧竖 (41)56.狼 (42)57.与四弟书 (43)58王冕 (43)59.多多益善 (44)60.师旷论学 (45)61.叔敖杀蛇 (45)62.三峡 (46)63 .颜回好64.文征明临写 (47)65.薛谭学讴 (47)66.孟母戒子 (47)67.华佗治病 (47)原文 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2.术未尽也3.先则恐逮于臣4.夫诱道争远二.翻译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2.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精练1.春往而冬反2.迷惑失道3.遂得水二,翻译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原文 3.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不若无闻也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篇三:“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阅读及答案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6-28题。
正午牡丹阅读答案
![正午牡丹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19f724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a2.png)
正午牡丹阅读答案正午牡丹阅读答案牡丹(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是毛茛科、芍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落叶灌木。
茎高达2米;分枝短而粗。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正午牡丹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正午牡丹》点示阅读湖北/潘兰林欧阳公②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③。
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④,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
何以明之⑤?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⑥。
猫眼黑睛如线⑦,此正午猫眼也。
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⑧。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高渐狭长⑨,正午则如一线耳。
”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⑩。
【注释】① 选自《梦溪笔谈》。
作者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② 欧阳公,欧阳修,宋代散文家。
③丛,生长在一起的草木。
其下:牡丹丛下面。
其:指古画。
精粗:精良和粗劣。
这里指古画水平的高低。
④丞相吴育和欧阳修是儿女亲家。
姻家,儿女亲家。
⑤何以:即“以何”,凭什么,根据什么。
⑥披哆(chǐ):张开,下垂。
燥,干。
此日中时花也:这是正午时的花。
⑦黑睛:瞳孔。
如线:像一条线。
⑧房,花冠。
敛,收拢。
⑨太阳渐渐移到正中,猫的瞳孔就渐渐变得狭长。
⑩此:指吴育说的话。
笔意:这里是指绘画的乐趣。
【设疑点要】一、解释加点的词。
①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
②其下有一猫。
③何以明之?④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二、翻译下列句子①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
②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③ 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
三、从这则短文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参考译文】欧阳修得到一幅古画,画面上是一丛牡丹,牡丹下蹲着一只猫。
欧阳修不知道这幅画精良和粗劣在什么地方。
丞相吴育和欧阳修是儿女亲家,他看到这幅古画后说:“这是正午的`牡丹。
根据什么判断它呢?画中的牡丹张口开放,颜色干燥,这恰是花在正午阳光照射下的样子;猫的瞳孔缩成一条线,也正是正午时猫的神态。
如果是带有露水的花,那么花房是聚拢着的,而且颜色显得光泽滋润。
猫的眼珠早晚都是圆的,太阳渐渐移向正中,猫眼珠渐渐变成狭长,到了正午就像一条线了。
沈括正午牡丹文言文翻译
![沈括正午牡丹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d6f42de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ea.png)
《正午牡丹》予尝见洛阳人家,于园中种牡丹,至正午,则开数百朵,花大如盘,色泽艳丽,香气袭人。
其花虽盛,然日光暴炽,露珠尽敛,花瓣微颤,似不胜暑热。
时人谓之“正午牡丹”,以为奇观。
译文:我曾见到洛阳人家在园中种植牡丹,到了正午时分,盛开的花朵有数百朵,花朵之大如同盘子,色彩鲜艳美丽,香气扑鼻。
尽管花朵繁盛,然而正午的阳光炽热无比,露水全部蒸发,花瓣微微颤动,仿佛承受不住炎热的气候。
当时的人们称之为“正午牡丹”,认为这是一种奇特的景观。
沈括《正午牡丹》原文:牡丹之盛,莫盛于洛阳。
洛阳牡丹,品种繁多,花色各异,有红、黄、白、紫,及兼有数色者。
其中尤以正午牡丹为奇,花大如盘,色泽艳丽,香气袭人。
然夏日正午,阳光暴烈,露珠尽敛,花瓣微颤,似不胜暑热。
观者无不称奇,以为花中瑰宝。
译文:牡丹的繁盛,没有比洛阳更盛的。
洛阳的牡丹,品种繁多,花色各异,有红色、黄色、白色、紫色,还有兼有数色的。
其中尤其以正午牡丹为奇特,花朵之大如同盘子,色彩鲜艳美丽,香气扑鼻。
然而在夏日正午,阳光猛烈,露水全部蒸发,花瓣微微颤动,似乎无法承受炎热的气候。
观看的人无不感到惊奇,认为它是花中的瑰宝。
沈括《正午牡丹》原文:牡丹虽美,然夏日正午盛开,实为奇观。
盖因牡丹性喜阴凉,不耐炎热,故于正午之时,花瓣微颤,似求清凉。
然洛阳之人,不畏暑热,竟以此景为乐,乃取牡丹之盛,以为赏心乐事。
译文:牡丹虽然美丽,但在夏日正午盛开,实际上是一种奇特的景观。
这是因为牡丹喜阴凉,不耐炎热,所以在正午时分,花瓣微微颤动,似乎在寻求清凉。
然而洛阳的人们并不惧怕暑热,竟然将此景视为乐事,以牡丹之盛为赏心乐事。
沈括《正午牡丹》原文:牡丹之盛,非一日之功,乃园艺家精心培育,岁月积累而成。
洛阳牡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为天下人所共知。
正午牡丹,尤为难得,非寻常之景。
是以世人皆以牡丹为贵,视正午牡丹为奇珍。
译文:牡丹的繁盛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园艺家经过精心培育,岁月积累而成的。
《书黄筌画雀》、《正午牡丹》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书黄筌画雀》、《正午牡丹》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72a34a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ed.png)
书黄筌画雀苏轼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
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
”验之信然。
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1)翻译下列句子。
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2)本文揭示了什么道理?正午牡丹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细。
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
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若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改动)【注释】①其:它,指古画。
②披哆:张开,下垂。
③房敛:花房紧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②其下有一猫③何以明之④日渐中狭长(2)翻译下列句子。
①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②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3)吴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是一幅描绘正午牡丹的画作的?(4)本文对你学习写作有什么启发?【答案见下页】【参考答案】《书黄筌画雀》1.(1)因此君子应该认真学习并且善于提问。
(2)示例:要深入观察,要勤学好问。
《正午牡丹》2.(1)①曾经。
②指牡丹丛。
③证明。
④逐渐。
(2)①猫的瞳孔早晚都是圆的,随着太阳渐渐移向正中。
猫的眼珠渐渐变得狭长,到了正午就像一条线了。
②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啊。
(3)吴公是依据花瓣的形状、色泽以及猫的瞳孔的形状来判断的。
《正午牡丹》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正午牡丹》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c3051d971fe910ef12df8b1.png)
《正午牡丹》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篇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类型:初三试题加入时间:2008年1月2日9:1课外文言文(一)目录1.赵襄主学御 (3)2.老马识途 (3)3.穿井得人 (4)4.南辕北辙 (5)5.千里之马 (5)6.赵威后问齐使 (6)7.齐欲伐魏 (6)8.赵襄子饮酒 (7)9.沛公至咸阳 (8)10.四面楚歌 (8)11.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9)12.孔子见罗雀者 (10)13.教子 (10)14.石崇与王桤争豪 (11)15.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12)16.长安何如日远 (13)17.床头捉刀人 (13)18.雪夜访戴 (14)19.陈太丘与友期行 (15)20.未若柳絮因风起 (15)21.七步 (16)22.太宗罢朝 (16)23.永某氏之鼠 (17)24.临江之麋 (18)25.荔枝图序 (19)26.三上 (19)27.名二子说 (20)28.读孟尝君传 (21)29.伤仲永 (22)30.盲人识日 (23)31.献曲求诗 (23)32.唐太宗论弓矢 (24)33.王猛为京兆尹 (25)34.赵奢收税于平原君家 (26)35.三镜 (27)36.毛遂自荐 (27)37.苟变吃人两个鸡蛋 (28)38.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29)39.前事不远吾属之师 (30)40.请君入瓮 (31)41.虹 (31)42.陨石 (32)43.正午牡丹 (33)44.江淮之蜂蟹 (33)45.猫犬 (34)46.与长子受之 (34)47.说虎 (35)48.楚人养狙 (36)49.象虎 (37)50.李氏之鸠 (38)51.傅显迂缓 (38)52.祈梦决狱 (39)53.曹司农竹虚言 (40)54.题画二则 (40)55.牧竖 (41)56.狼 (42)57.与四弟书 (43)58王冕 (43)59.多多益善 (44)60.师旷论学 (45)61.叔敖杀蛇 (45)62.三峡 (46)63 .颜回好学 (46)64.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47)65.薛谭学讴 (47)66.孟母戒子 (47)67.华佗治病 (47)原文 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 )4.夫诱道争远( )二.翻译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 2.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导读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春往而冬反( )2.迷惑失道( )3.遂得水( )二,翻译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原文 3.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 )2.国人道之( )3.不若无闻也(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原文 4.南辕北辙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导读 : 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我欲之楚( )2.将奚为北面( )3.吾马良( )4.此数者愈善( )二,翻译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成语______11。
正午牡丹原文及翻译
![正午牡丹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f879651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f0.png)
正午牡丹原文及翻译正午牡丹原文及翻译正午牡丹,为传统吉祥图案之一。
由欧阳修从牡丹丛和猫古画中看出时间为正午的故事,寓意写文章作画要实事求是,有崇实精神。
下面请欣赏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正午牡丹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正午牡丹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①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③古人笔意也.注释:①其:它,指古画.②房敛:花房紧收.③善求:善于探求.阅读练习一,解释加点的词1.其下有一猫( )2.何以明之( )3.日渐中狭长( )二,翻译1.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古人的画惟妙惟肖和丞相吴公能一眼指出画的是"正午牡丹"的原因,都是_____的结果.参考答案一,1.指牡丹丛 2.证明 3.逐渐二,1.猫眼中的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2.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三,善于观察附加本文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1 尝:曾经。
2 其下:牡丹丛下面。
其:代词,代指牡丹丛。
3精粗:精良和粗劣。
这里指古画水平的高低。
4 正肃吴公:即吴育,北宋丞相,字春卿,浦城人。
生于1004年,死于1058年。
他谥号为“正肃”。
5姻家:亲家。
6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根据什么。
7 明之:辨别它。
明,辨别。
8 披哆(chǐ ):下垂散开,此处指花朵蔫的样子。
9 燥:干燥。
10 黑睛:瞳孔。
11求:探求。
12 如线:像一条线。
13 房:这里指花房,即花冠,花心。
14 敛:聚拢,收。
15 泽:滋润。
正午牡丹阅读答案
![正午牡丹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b886fd3186bceb19e8bbad.png)
②其下有一猫。
③何以明之?
④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二、翻译下列句子
①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
②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③ 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
三、从这则短文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参考译文】
欧阳修得到一幅古画,画面上是一丛牡丹,牡丹下蹲着一只猫。欧阳修不知道这幅画精良和粗劣在什么地方。丞相吴育和欧阳修是儿女亲家,他看到这幅古画后说:“这是正午的牡丹。根据什么判断它呢?画中的牡丹张口开放,颜色干燥,这恰是花在正午阳光照射下的样子;猫的瞳孔缩成一条线,也正是正午时猫的神态。如果是带有露水的花,那么花房是聚拢着的,而且颜色显得光泽滋润。猫的眼珠早晚都是圆的,太阳渐渐移向正中,猫眼珠渐渐变成狭长,到了正午就像一条线了。”吴育可谓善于探求古人绘画的乐趣啊。
牡丹(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是毛茛科、芍药属植物,为多年生落叶灌木。茎高达2米;分枝短而粗。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 正午牡丹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正午牡丹》点示阅读
湖北/潘兰林
欧阳公②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③。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④,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⑤?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⑥。猫眼黑睛如线⑦,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⑧。猫眼早暮则睛圆,日高渐狭长⑨,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⑩。
⑥披哆(chǐ):张开,下垂。燥,干。此日中时花也:这是正午时的花。
⑦黑睛:瞳孔。如线:像一条线。
⑧房,花冠。敛,收拢。
⑨太阳渐渐移到正中,猫的瞳孔就渐渐变得狭长。
⑩此:指吴育说的话。笔意:这里是指绘画的乐趣。
【设疑点要】
正午牡丹文言文翻译
![正午牡丹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f61ff28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ed.png)
正午牡丹文言文翻译原文: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
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
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若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译文: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画面上是一丛牡丹,牡丹下蹲着一只猫,欧阳修不知道这幅画的优劣。
丞相吴育是欧阳修的亲家,一看到这幅画就说:“这画的是‘正午牡丹’。
凭什么知道的呢?你看这牡丹花瓣张开而且颜色干燥,这是中午时的花;猫的眼睛里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
如果是带着露水的花,那么花瓣是收拢的而且颜色显得润泽。
猫的眼睛在早晨和晚上眼珠是圆的,接近中午就变得狭长,到了正午就像一条线了。
”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绘画的意图啊。
接下来我们对这篇文言文进行更详细的翻译和解读。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
” 这里说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画里有一丛牡丹,下面还有一只猫,但他不晓得这幅画是好是坏。
“尝”就是曾经的意思,“精粗”指的是画的好坏、优劣。
“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
何以明之?’” 丞相吴育和欧阳修是亲家关系,他一看到这幅画就说这是“正午牡丹”,还问凭借什么能知道呢。
“姻家”就是亲家。
“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
” 说这画里的牡丹花花瓣张开得很松散,颜色也显得干燥,所以判断是中午时分的花。
“披哆”形容花瓣张开松散的样子。
“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 猫的眼睛里黑眼珠像一条线,这就是正午时猫眼的特点。
“若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
” 要是带着露水的花,花房是收拢着的,而且颜色看起来很润泽。
“房”指的是花房。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 猫的眼睛在早上和傍晚眼珠是圆的,随着时间接近中午就变得狭长,到了正午就像一条线了。
“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 最后这句话是说,吴育能这样判断,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绘画的意图。
正午牡丹文言文翻译
![正午牡丹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9a9a931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77.png)
正午牡丹文言文翻译
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画面上是一丛牡丹,牡丹下蹲着一只猫。
欧阳修不知道这幅画的优劣。
丞相吴育是欧阳修的亲家,他看到这幅古画后说:“这是正午的牡丹。
根据什么来判断它(是正午的牡丹)呢?画中的牡丹萎靡无力而且颜色干燥,这恰是花在正午阳光照射下的样子;猫的瞳孔缩成一条线,这就是正午时猫的眼睛。
如果是带有露水的花,那么花心是聚拢的,而且颜色显得光泽滋润。
猫的瞳孔在早晨和晚上都是圆的,太阳渐渐移向正中间,猫瞳孔就渐渐变得狭长,到了正午就像一条线了。
”这是善于研究古人笔下的意境。
本文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沈括,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改革家。
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
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
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外交家。
正午牡丹文言文翻译
![正午牡丹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9a9a931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77.png)
正午牡丹文言文翻译
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画面上是一丛牡丹,牡丹下蹲着一只猫。
欧阳修不知道这幅画的优劣。
丞相吴育是欧阳修的亲家,他看到这幅古画后说:“这是正午的牡丹。
根据什么来判断它(是正午的牡丹)呢?画中的牡丹萎靡无力而且颜色干燥,这恰是花在正午阳光照射下的样子;猫的瞳孔缩成一条线,这就是正午时猫的眼睛。
如果是带有露水的花,那么花心是聚拢的,而且颜色显得光泽滋润。
猫的瞳孔在早晨和晚上都是圆的,太阳渐渐移向正中间,猫瞳孔就渐渐变得狭长,到了正午就像一条线了。
”这是善于研究古人笔下的意境。
本文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沈括,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改革家。
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
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
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外交家。
《正午牡丹》原文及译文
![《正午牡丹》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f5d4fd6990c69ec3d5bb75d0.png)
《正午牡丹》原文及译文赏析正午牡丹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①精粗.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③古人笔意也.导读:画家善于观察,才能画出常人所不见之处.而要想识画之妙,也非善于观察不可.人做任何事皆如此,岂止一画而已.注释:①其:它,指古画.②房敛:花房紧收.③善求:善于探求.阅读练习一,解释加点的词1.其下有一猫()2.何以明之()3.日渐中狭长()二,翻译1.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古人的画惟妙惟肖和丞相吴公能一眼指出画的是"正午牡丹"的原因,都是_____的结果.参考答案一,1.指牡丹丛2.证明3.逐渐二,1.猫眼中的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2.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三,善于观察附加本文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1 尝:曾经。
2 其下:牡丹丛下面。
其:代词,代指牡丹丛。
3精粗:精良和粗劣。
这里指古画水平的高低。
4 正肃吴公:即吴育,北宋丞相,字春卿,浦城人。
生于1004年,死于1058年。
他谥号为“正肃”。
5姻家:亲家。
6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根据什么。
7 明之:辨别它。
明,辨别。
8 披哆(chǐ ):下垂散开,此处指花朵蔫的样子。
9 燥:干燥。
10 黑睛:瞳孔。
11求:探求。
12 如线:像一条线。
13 房:这里指花房,即花冠,花心。
14 敛:聚拢,收。
15 泽:滋润。
16 此:指吴育说的话。
17 善求:善于探求。
求:探求。
18笔意:这里是指画作的意境。
《正午牡丹》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正午牡丹》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07976b09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f5.png)
《正午牡丹》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篇一: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类型:初三试题重新加入时间:2021年1月2日9:1课外文言文(一)目录1.赵襄主学御 (3)2.老马识途 (3)3.穿井得人 (4)4.南辕北辙 (5)5.千里之马 (5)6.赵威后反问魏并使 (6)7.齐欲伐魏 (6)8.赵襄子饮酒 (7)9.沛公至咸阳 (8)10.四面楚歌 (8)11.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9)12.孔子见到罗雀者 (10)13.教子 (10)14.石崇与王桤争豪 (11)15.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12)16.长安何如日离 (13)17.床头捉刀人 (13)18.雪夜访戴 (14)20.未若柳絮因风起至 (15)21.七步诗 (16)22.太宗举哀 (16)23.永某氏之鼠 (17)24.临江之麋 (18)25.荔枝图序 (19)26.三上 (19)27.名二子说 (20)28.读孟尝君传 (21)29.伤仲永 (22)30.盲人辨日 (23)31.献曲求诗 (23)32.唐太宗论弓矢 (24)33.王猛为京兆尹 (25)34.赵奢收税于平原君家 (26)35.三镜 (27)36.毛遂自荐 (27)37.苟变吃人两个鸡蛋 (28)38.刘邦学说得天下之道 (29)39.前事不远吾属之师 (30)40.请君入瓮 (31)41.虹 (31)42.陨石 (32)43.正午牡丹 (33)45.猫犬 (34)46.与长子受到之 (34)47.说虎 (35)48.楚人养狙 (36)49.象虎 (37)50.李氏之鸠 (38)51.傅显迂缓 (38)52.祈梦治狱 (39)53.曹司农竹虚言 (40)54.题画二则 (40)55.牧竖 (41)56.狼 (42)57.与四弟书 (43)58王冕 (43)59.多多益善 (44)60.师旷论学 (45)61.叔敖杀蛇 (45)62.三峡 (46)63.颜回好学 (46)64.文征明黄以周《千字文》 (47)65.薛谭学讴 (47)66.孟母戒子 (47)67.华佗治病 (47)原文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编者按: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注解: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细密一.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2.之术未尽也()3.先则恐逮于臣()4.夫诱道争远()二.译者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2.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南征孤竹①,春往而冬反华,蒙蔽诛之②.管仲曰:"老马之智需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成仙.行山中浓硫酸,隰朋曰:"蚁冬位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存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注解:①管仲,隰(x)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协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蒙蔽诛之:迷路而打听没归途.③凿:挖出.精练一,表述加点的词1.春往而冬反()2.迷惑失道()3.遂得水()二,译者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原文3.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编者按:传言不容轻信,必须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大忌.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细密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不若无闻也()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3.今日存有,明日回去,吾严禁而见之矣!()三,翻译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得一人之并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穿井得人"的故事说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原文4.南辕北辙今者臣去,见到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抱持其驾为①,宣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编者按:成语"南辕北辙"堪称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恰好相反的话,税金结果也就可以就是背道而驰.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之:动词,往,到.③用:资用,即路费.④御者:驾车的仆夫.细密一,解释加点的词1.我欲之楚()2.将奚为北面()3.吾马良()4.此数者愈善()二,翻译1.马虽荣,此非楚之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离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成语______出自于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5.千里之马古之君人,存有以千金谋千里马者,三年无法得.涓人言于君曰:"命令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去,卖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去马①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编者按:"死马且卖之五百金,况生马乎"涓人的一句质问堪称轻易带出其行径的真正本意.而最后"无法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堪称就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注释:①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②捐:白白费掉.③市:买.细密一,解释加点的词1.君遣之()2.而捐献五百金()3.于是无法期年()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义1.存有以千金谋千里马者()2.天下必以王Toothukudi市马()3.而吾以捕蛇独存()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三,涓人为什么用五百金买回营的骨头(用文中的话提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译者1.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6.赵威后问齐使齐王并使使者反问赵威后,书未播发①,威后反问使者曰:"岁亦无恙②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③,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存有舍本④而反问末者耶"导读:本篇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赵威后对齐使的反驳更具声势和说服力,言简意赅.注解:①播发:欣华.②恙:灾害,忧患.③说道:通在"悦",高兴.④本:显然的,关键的.精练一,表述加点的词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2.不然()3.苟无岁()二,文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先行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赵威后的言论彰显了____思想,历史上除了哪些哲学家,思想家存有相似的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中包含有成语________,意义是_______________,形容_________________.原文7.齐欲伐魏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①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②,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③,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④其兵,弊⑤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编者按:淳于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谏君王,防止了一场战争,堪称大功一件.注解:①淳于髡(kn):战国时齐国的上大夫.齐王:齐宣王,战国时齐国国君,姓田,名辟疆.②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③无劳倦之苦:意思是没有费一点力气.④顿:困倦,这里是"使……困倦"的意思.⑤弊:疲劳,这里是"使……疲劳"的意思.细密一,解释加点的词1.天下之疾犬也()2.各死去其处()3.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4.谢将休士也()()5.无劳倦之痛,而擅其功()二,翻译:1.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环山者三,辉山者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田父见之,并无劳倦之痛,而擅其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篇二:初中课外文言文写作试题及答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课外文言文(一)目录1.赵襄主学御 (3)2.老马识途 (3)3.穿井得人 (4)4.南辕北辙 (5)5.千里之马 (5)6.赵威后问齐使 (6)7.齐欲伐魏 (6)8.赵襄子饮酒 (7)9.沛公至咸阳 (8)10.四面楚歌 (8)11.孙叔敖突遇狐丘丈人 (9)12.孔子见罗雀者 (10)13.教子 (10)14.石崇与王桤争豪 (11)15.覆巢之下勃氏岂可 (12)16.长安何如日远 (13)17.床头手笔人 (13)18.雪夜访戴 (14)19.陈太丘与友期行 (15)20.未若柳絮因风起 (15)21.七步诗 (16)23.永某氏之鼠 (17)24.临江之麋 (18)25.荔枝图序 (19)26.三上 (19)27.名二子说 (20)28.读孟尝君传 (21)29.伤仲永 (22)30.盲人辨日 (23)31.献曲求诗 (23)32.唐太宗论弓矢 (24)33.王猛为京兆尹 (25)34.赵奢收税于平原君家 (26)35.三镜 (27)36.毛遂自荐 (27)37.苟变吃人两个鸡蛋 (28)38.刘邦学说得天下之道 (29)39.前事不远吾属之师 (30)40.请君入瓮 (31)41.虹 (31)42.陨石 (32)43.正午牡丹 (33)44.江淮之蜂蟹 (33)45.猫犬 (34)47.说道虎 (35)48.楚人养狙 (36)49.象虎 (37)50.李氏之鸠 (38)51.傅显迂缓 (38)52.祈梦决狱 (39)53.曹司农竹虚言 (40)54.题画二则 (40)55.牧斜 (41)56.狼 (42)57.与四弟书 (43)58王冕 (43)59.多多益善 (44)60.师旷论学 (45)61.叔敖杀死蛇 (45)62.三峡 (46)63.颜回好学 (46)64.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47)65.薛谭学南音 (47)66.孟母戒子 (47)67.华佗医治 (47)原文1.赵襄主学御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导我御,之术未尽也."对曰:"之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莫斯季车,人心阳入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兴邦.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引诱⑤道争离,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是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表示:"凡御之所贵,马体莫斯季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兴邦."其实我们搞任何事情皆如此,必须全神贯注,目标明晰.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擅于驾车的人.②逐:追上,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极易:更改.后:方位名词搞动词,滞后.④阳入:谐调.⑤引诱:鼓励.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细密一.解释加点的词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2.之术未尽也()3.先则恐逮于臣()4.夫诱道争远()二.译者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文2.老马识途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南征孤竹①,春往而冬反华,蒙蔽诛之②.管仲曰:"老马之智需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成仙.行山中浓硫酸,隰朋曰:"蚁冬位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存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注解:①管仲,隰(x)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协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蒙蔽诛之:迷路而打听没归途.③凿:挖出.精练一,表述加点的词1.春往而冬反()2.迷惑失道()3.遂得水()二,译者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原文3.穿井得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编者按:传言不容轻信,必须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大忌.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细密一,解释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不若无闻也()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1.吾穿井得一人()篇三:“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阅读及答案写作下面一篇文章,顺利完成26-28题。
正午牡丹阅读答案
![正午牡丹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ee43e1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f6.png)
正午牡丹阅读答案正午牡丹阅读答案「篇一」《正午牡丹》点示阅读湖北/潘兰林欧阳公②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③。
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④,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
何以明之⑤?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⑥。
猫眼黑睛如线⑦,此正午猫眼也。
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⑧。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高渐狭长⑨,正午则如一线耳。
”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⑩。
【注释】① 选自《梦溪笔谈》。
作者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② 欧阳公,欧阳修,宋代散文家。
③丛,生长在一起的草木。
其下:牡丹丛下面。
其:指古画。
精粗:精良和粗劣。
这里指古画水平的高低。
④丞相吴育和欧阳修是儿女亲家。
姻家,儿女亲家。
⑤何以:即“以何”,凭什么,根据什么。
⑥披哆(chǐ):张开,下垂。
燥,干。
此日中时花也:这是正午时的花。
⑦黑睛:瞳孔。
如线:像一条线。
⑧房,花冠。
敛,收拢。
⑨太阳渐渐移到正中,猫的瞳孔就渐渐变得狭长。
⑩此:指吴育说的话。
笔意:这里是指绘画的乐趣。
【设疑点要】一、解释加点的词。
①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
②其下有一猫。
③何以明之?④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二、翻译下列句子①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
②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③ 有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
三、从这则短文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参考译文】欧阳修得到一幅古画,画面上是一丛牡丹,牡丹下蹲着一只猫。
欧阳修不知道这幅画精良和粗劣在什么地方。
丞相吴育和欧阳修是儿女亲家,他看到这幅古画后说:“这是正午的`牡丹。
根据什么判断它呢?画中的牡丹张口开放,颜色干燥,这恰是花在正午阳光照射下的样子;猫的瞳孔缩成一条线,也正是正午时猫的神态。
如果是带有露水的花,那么花房是聚拢着的,而且颜色显得光泽滋润。
猫的眼珠早晚都是圆的,太阳渐渐移向正中,猫眼珠渐渐变成狭长,到了正午就像一条线了。
”吴育可谓善于探求古人绘画的乐趣啊。
【解答提示】一、①曾经;②花丛;③辨认;④探求。
二、①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上面画有好几颗牡丹。
【备战2014】中考语文 课外文言文专练 正午牡丹
![【备战2014】中考语文 课外文言文专练 正午牡丹](https://img.taocdn.com/s3/m/316bffa4195f312b3169a5ec.png)
正午牡丹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①精粗。
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
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若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此亦善求③古人笔意也。
导读:画家善于观察,才能画出常人所不见之处。
而要想识画之妙,也非善于观察不可。
人做任何事皆如此,岂止一画而已。
注释:①其:它,指古画。
②房敛:花房紧收。
③善求:善于探求。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其.下有一猫() 2.何以明.之() 3.日渐.中狭长()二、翻译1.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古人的画惟妙惟肖和丞相吴公能一眼指出画的是“正午牡丹”的原因,都是_____的结果。
【参考译文和答案】103.正午牡丹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牡丹丛”,花下有一只猫,不知道这幅画是精妙还是粗糙。
丞相吴公,与欧阳修是儿女亲家,一见这幅画就说:“这画的是‘正午牡丹’。
怎么证明它呢?牡丹花朵松散下垂颜色发干,这是太阳在中天时的花,猫眼中的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
如果是带着露珠的花,那么花房一定紧紧收敛而且色彩鲜丽润泽。
猫眼在早晨和傍晚,眼珠都是圆的,渐近中午就变得又窄又长,到正午时就像弓条线了。
”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
一、1.指牡丹丛 2.证明3.逐渐二、1.猫眼中的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2.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
三、善于观察。
《正午牡丹》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正午牡丹》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395b70c28762caaedc33d41d.png)
《正午牡丹》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正午牡丹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①精粗。
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
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若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此亦善求③古人笔意也。
导读:画家善于观察,才能画出常人所不见之处。
而要想识画之妙,也非善于观察不可。
人做任何事皆如此,岂止一画而已。
注释:①其:它,指古画。
②房敛:花房紧收。
③善求:善于探求。
精练:一、解释加点的词1.其下有一猫()2.何以明之()3.日渐中狭长()二、翻译1.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2.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三、古人的画惟妙惟肖和丞相吴公能一眼指出画的是“正午牡丹”的原因,都是_____的结果。
【参考译文和答案】正午牡丹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牡丹丛”,花下有一只猫,不知道这幅画是精妙还是粗糙。
丞相吴公,与欧阳修是儿女亲家,一见这幅画就说:“这画的是‘正午牡丹’。
怎么证明它呢?牡丹花朵松散下垂颜色发干,这是太阳在中天时的花,猫眼中的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
如果是带着露珠的花,那么花房一定紧紧收敛而且色彩鲜丽润泽。
猫眼在早晨和傍晚,眼珠都是圆的,渐近中午就变得又窄又长,到正午时就像弓条线了。
”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
一、1.指牡丹丛2.证明3.逐渐二、1.猫眼中的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2.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
三、善于观察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正午牡丹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专练正午牡丹](https://img.taocdn.com/s3/m/9dc82384af1ffc4fff47acda.png)
正午牡丹
导读:画家善于观察,才能画出常人所不见之处。
而要想识画之妙,也非善于观察不可。
人做任何事皆如此,岂止一画而已。
注释:①其:它,指古画。
②房敛:花房紧收。
③善求:善于探求。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其.下有一猫() 2.何以明.之() 3.日渐.中狭长()
二、翻译
1.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人的画惟妙惟肖和丞相吴公能一眼指出画的是“正午牡丹”的原因,都是_____的结果。
【参考译文和答案】
103.正午牡丹
一、1.指牡丹丛 2.证明3.逐渐
二、1.猫眼中的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
2.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
三、善于观察。
正午牡丹文言文阅读理解
![正午牡丹文言文阅读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7efe3660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40.png)
正午牡丹文言文阅读理解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正午牡丹文言文阅读理解,这可有意思啦!
你想想看,文言文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其中的奥秘。
就比如那篇关于正午牡丹的文言文,里面描述的细节简直绝了!“花房半弄微红”,哇,看到这句话,你是不是能在脑海中浮现出那娇艳欲滴的花朵模样?是不是感觉自己仿佛身临其境,就在那盛开的牡丹旁边呢?
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探讨这篇文言文,我就问他:“你说这正午牡丹究竟有啥特别之处呀?”朋友挠挠头说:“这得仔细琢磨琢磨呀!”然后我们就逐字逐句地分析,那种感觉就像侦探在破案一样刺激!我们研究每一个词语的含义,试图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
就好像在黑暗中寻找那一点点亮光,一旦找到了,那叫一个兴奋!“嘿,原来这里是这个意思啊!”我们不禁感叹道。
再看看文中对牡丹颜色、姿态的描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写出来的呀!这得多细致的观察和多深的文学功底啊!这就好比一个技艺高超的画家,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一幅绝美的画卷。
想想看,如果我们也能有这样的本事,那该多棒呀!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像作者学习,多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然后用文字把它们生动地描绘出来呢?
对于正午牡丹文言文阅读理解,我觉得这真的是一个让人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感受美的好途径呀!我们能在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还能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才情和智慧。
这不就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吗?朋友们,快来和我一起沉浸在正午牡丹的美妙世界里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午牡丹》阅读答案翻译译文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理解
正午牡丹
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①精粗。
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
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若带露花,则房敛②而色泽。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此亦善求③古人笔意也。
导读:画家善于观察,才能画出常人所不见之处。
而要想识画之妙,也非善于观察不可。
人做任何事皆如此,岂止一画而已。
注释:①其:它,指古画。
②房敛:花房紧收。
③善求:善于探求。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其下有一猫 2.何以明之 3.日渐中狭长
二、翻译
1.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2.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
三、古人的画惟妙惟肖和丞相吴公能一眼指出画的是“正午牡丹”的原因,都是_____的结果。
【参考译文和答案】
正午牡丹
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牡丹丛”,花下有一只猫,不知道这幅画是精妙还是粗糙。
丞相吴公,与欧阳修是儿女亲家,一见这幅画就说:“这画的是‘正午牡丹’。
怎么证明它呢?牡丹花朵松散下垂颜色发干,这是太阳在中天时的花,猫眼中的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
如果是带着露珠的花,那么花房一定紧紧收敛而且色彩鲜丽润泽。
猫眼在早晨和傍晚,眼珠都是圆的,渐近中午就变得又窄又长,到正午时就像弓条线了。
”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
一、1.指牡丹丛 2.证明 3.逐渐
二、1.猫眼中的黑眼珠像一条线,这是正午时候的猫眼; 2.这也是善于探求古人笔下的意境。
三、善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