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夜归鹿门歌》【盛唐】孟浩然

合集下载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精品课件 完整我用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精品课件 完整我用
退隐是一件闲适的事,流水、归鸟也 同我回来隐居的心情一样。 回来了,闭门谢客,余生清闲,何等 自在。 但是作者也透露了一丝失意、无可奈 何的情绪,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全带 凄凉之意。
比较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与王维《归嵩山作》异同。
都写归隐途中的景色和心境。 同: 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 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 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 山中场景,侧重写隐居。
• 文章主旨
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
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
净的笔墨,抒写了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
地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士形象,构成了一
种独到的意境。
思考:诗中写的是 “夜归”的“归” 途,该怎样理解“归”字?
表面上写: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写: 从陈杂世俗到寂寥隐逸的道路。
谢谢!!!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
鹿门隐居 静 渔梁争渡 动 热闹喧哗 尘世生活
两个场景
宁静寂寥
隐居生活
诗中所写: 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是: 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 的隐逸道路。诗人是洒脱的 但同时也带有隐隐的失落、 无奈和惆怅。
孟浩然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中分题材鉴赏的方法。 3 、理解并背诵诗歌。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怀志趣。
自主欣赏提示
1、诗歌的内容以什么为顺序展开?时间和空间
2、诗歌分别写了哪两个生活场景?
江边渡头 山中鹿门
3、 作者分别表达怎样的情感?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全诗及翻译赏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全诗及翻译赏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全诗及翻译赏析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全诗及翻译赏析“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的诗意: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出自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参考译文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赏析:《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全诗笔法顺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第1句: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2句: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第3句: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当年孟浩然夜归鹿门之水路登山当年孟浩然夜归鹿门之水路登山竟消,树影清晰。

《夜归鹿门歌》优质课课件

《夜归鹿门歌》优质课课件

山中有悠然的钟声; 山中有朦胧的月光; 山中有烟云缭绕的树木; 山中有开在岩石上的门; 山中有松林间的小路; 山中有远离红尘的隐士……
1、江边有人来人往的喧嚣; 2、江边有小贩的叫卖; 3、江边有讨价还价的争执; 4、江边有红尘的离愁别恨; 5、江边有……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 黄昏时候,山寺里悠然传出报时的钟声。 • 渔梁渡口,渡船边喧嚷着抢渡回家的人。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 朦胧月光下,鹿门山的树木都烟云缭绕。 •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庞公的隐居旧地。
• 此二句,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耀着树林, 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 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觉到了目的地,原来这 就是庞德公的隐居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 意境。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
蓄积,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而“波撼”两字
放在“岳阳城”上,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
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这两句被称为描写
洞庭湖的名句。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
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 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 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 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 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 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 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 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暮禽”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 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

公开课《夜归鹿门歌》

公开课《夜归鹿门歌》

描摹意境 推求感情
思考:本诗按时间和空间顺序,分别写了江边
和山中两个场景,请找出两个场景中的意象。 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两个场景。
山寺 渡头
钟鸣 江村
黄昏江景图

月夜山景图
月亮
岩扉
烟树
松径
景 黄昏江景图
山寺、钟声
悠然
渡头、江村
人声嘈杂
山寺的超然僻静
世俗的杂乱喧嚣
景 月夜山景图
烟树 夜月
岩扉 松径
树影朦胧 皎洁清冷 幽深僻静
清幽寂寥
情 黄昏江景图
月夜山景图
以清淡干净的笔墨 构造平淡自然
优美恬淡的意境
思考:诗中所写 “夜归”的“归”途实际
上是在写什么?
诗中所写:
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是:
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表达了
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 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
鹿门隐居 静
黄昏江景图渔梁争渡 动源自热闹喧哗 尘世生活两个场景
宁静寂寥
隐居生活
月夜山景图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相同点: 王孟的诗歌都表现出隐逸生活的恬淡。 不同点: 孟诗中夹杂了尘世的喧嚣突出自己的 超脱与潇洒,幻想和期望。 王诗主要借助自然的景观,寄托归隐 的悠然自得,决心归隐的冲淡平和。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
宿建德江

《夜归鹿门歌》上课课件

《夜归鹿门歌》上课课件

其诗风
评 价
质朴明快,清新自然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与王维齐名,并称 “王孟”
释 题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 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 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 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 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 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 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用典。

思考:诗中写的是 “夜归”的“归”途, 该怎样理解“归”字?
表面上写:从汉江船上到岸上再到鹿门山中
实质上写 读一读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步骤:1、准确指出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如何使用这种 手法的。 3、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艺 术效果)。
手法 1、对比。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 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此为一 比;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 两种归途,此为二比;末句的幽人既指庞德 公,又是自况,此为三比。(2分) 2、动静结合。前四句着眼于钟鸣、争渡、向 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后四句则 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 后静,以动衬静。(2分) 3、表现了诗人潇洒洒脱,超然物外的襟怀和 隐逸的情趣。(2分)
思考:此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5分)
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2、指出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 3、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4、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境美
前四句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
门等江边场景,写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 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1分) 后四句则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山中 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 独寂寞。(1分)运用对比和动静结合的表 现手法。(1分)营造了一种宁静、清幽的 意境,(1分)表现出诗人恬然洒脱的隐逸 志趣。(1分)

夜归鹿门歌优秀课件

夜归鹿门歌优秀课件


庞公栖隐
幽人来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夜归鹿门歌
诵读诗歌 整体感知
一、自由诵读;
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概述内容;
夜归鹿门歌 合作探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 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 钟声,次句写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 抢渡的喧闹。
悠然的钟声---山寺的超然和僻静
尘杂的人声---世俗的杂乱和喧嚣
夜归鹿门歌
◇解题: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 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 山则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 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 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解题: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 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 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 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墅,所以题曰“夜归鹿 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 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夜归鹿门歌
意境类题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主要景物。 (意象)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一个 双音节词即可。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谈。
夜归鹿门歌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 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营造了清幽冷寂的意境。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 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作者不知不 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名浩,以字行,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曾隐居鹿门山。

开元十六年(728),至长安应试,落第回乡。

开元十七年至二十年,漫游吴越等地。

二十五年,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不久即辞归养病。

二十八年,友人王昌龄自岭南赦还,相见欢饮,食鲜疾发而卒,年五十二。

两《唐书》有传。

孟浩然可谓一生布衣,过的虽是隐居与漫游生活,但并未忘情仕进。

他和王维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并称“王孟”。

许《彦周诗话》云:“孟浩然、王摩诘诗,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

”他的诗风格冲淡清幽,但“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卷五引《吟谱》)。

尤工五言诗,谢榛云:“浩然五言古诗近体,清新高妙,不下李、杜。

”(《四溟诗话》卷二)现存诗二百六十余首,有《孟浩然集》传世。

【原文】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 [1] ,渔梁渡头争渡喧 [2] 。

人随沙岸向江村 [3]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4] ,忽到庞公栖隐处 [5] 。

岩扉松径长寂寥 [6] ,唯有幽人自来去 [7] 。

【注释】[1]山寺:指鹿门寺。

[2]渔梁:当作“鱼梁”。

《水经注•沔水》:“沔水中有鱼梁洲,庞德公所居。

”[3]岸:一作“路”,一作“道”。

[4]开烟树:一作“烟中树”。

[5]庞公:即庞德公,东汉襄阳隐士,避世隐于鹿门山。

[6]岩扉:石门。

[7]幽人:隐逸之士。

【译文】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在山谷中回响,渔梁渡口处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在月光映照下山树渐渐显现出来,好似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相对的山岩和松间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居的人在此来来去去。

【解读】诗题“鹿门”下,一本有“山”字,一本有“寺”字。

鹿门山,在今湖北襄樊市东南。

《清一统志•湖北•襄阳府》:“鹿门山在襄阳县东南三十里。

《襄阳记》:‘鹿门山旧名苏岭山,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遂以庙名山也。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课件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课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岁暮归南山》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本名浩,字浩然,襄阳 人,世称孟襄阳。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 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 号王孟。
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 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 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夜归鹿门歌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构成了一幅 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的图画
傍晚野外的秋景图。
夜归鹿门歌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 题目中的“归”字。
“闭关”,不仅指关门 的动作,且含有闭门谢客之 意。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 过问社会人事——感情趋向 冲淡平和 。
夜归鹿门歌
把握诗歌的意境夜归鹿门歌
诗中首先描绘了江边傍晚山寺不时传来 悠然的钟声,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的动 态景象。诗人在船头凝望沉思——一叶扁舟 飘然归向鹿门。接着又描绘了一幅朦胧的山 树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显得格外美妙。而 岩穴的山门和松间的小路也显得格外寂寥的 静态景象,诗人陶醉了。整首诗表达了诗人
◇解题: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
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
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 ”的情景。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 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黄昏时候,山寺里悠然传出报时的钟声。 渔梁渡口,渡船边喧嚷着抢渡回家的人。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 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他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 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也曾说:“味 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夜归鹿门歌》上课公开课课件

《夜归鹿门歌》上课公开课课件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 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 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 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 浩然集》三卷传世。
生平事迹
王52诗岁“,诗王中昌有龄画北”,归有,丰途富过的襄色阳泽,和访光孟彩浩。然,相见甚欢。
用隐一者个 必“定开是”字孤,独就寂把寥烟,树当在孟月遇光到照鹿射门下山,,由唱朦出胧此到诗清,晰抒的清动高态隐过逸程之凸趣现和出舒来缓,心作灵者痛脱苦离之尘时世,喧灵嚣魂,深归处隐的鹿寂门寥幽也境随,之顿流觉出豁,然渐开渐朗变的为心强境音赫。然而出。
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具有禅
王这诗个“诗开中”字有表画面”,是有写丰眼富前的之色景泽,和其光实彩是。写心中之意,不是客观的自然描摹,而是主观的情感体验。
心画意,色彩缤纷,具有绘画美,层次分明,具有构图美。 在23月岁色,朗与照张的子林容中同漫隐步鹿,门不山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德公的隐居处。
20岁,是年前后游鹿门山,作《题鹿门山》诗。诗标志着孟 浩然独特的诗风基本形成。 23岁,与张子容同隐鹿门山。 25到35岁,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 流,以求进身之机。 37岁,结识李白。 40岁,到长安参加科举,不中,同年与王维结交。后又隐居。 52岁,王昌龄北归,途过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孟浩然 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鹿门山的树木本被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 树影清晰。在月色朗照的林中漫步,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德公的隐居处。
用一个“开”字,就把烟树在月光照射下,由朦胧到清 晰的动态过程凸现出来,作者脱离尘世喧嚣,归隐鹿门 幽境,顿觉豁然开朗的心境赫然而出。这个“开”字表 面是写眼前之景,其实是写心中之意,不是客观的自然 描摹,而是主观的情感体验。

夜归鹿门歌ppt课件十五

夜归鹿门歌ppt课件十五
表面上是写“水” 和“鸟”有情——好 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 有情。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构成了一幅 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的图画
傍晚野外的秋景图。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 “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且含有闭门 谢客之意。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 事——感情趋向冲淡平和 。
相同点:
王孟的诗歌都表现出隐逸生活的向往和闲适。
不同点:
孟诗中夹杂了尘世的喧嚣,突出自己的 超脱潇洒;孟诗用白描手法。
王诗寄托归隐的闲适,决心归隐的平和;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色彩感强。
我在奋斗在坚持在拼搏在努力你要等。 真正的爱,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 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来自他们的博学。 在不幸中,有用的朋友更为必要;在幸运中,高尚的朋友更为必要。在不幸中,寻找朋友出于必需;在幸运中,寻找朋友出于高尚。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心如镜,虽外景不断变化,镜面却不会转动,这就是一颗平常心,能够景转而心不转。 勤奋是你生命的密码,能译出你一部壮丽的史诗。 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因为这是你唯一能确定只赚不赔的投资。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寓 有作者的寄托: ●“流水”喻“一去不返”之意,表示自己归 隐的坚决态度;
●“暮禽”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 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景中有情,把“流水”和“暮禽” 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


景 1、江边有人来人往的喧嚣;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描绘了诗人夜晚归家途中所见的景象以及内心的感慨。

通过学习这首诗,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1.2 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分析《夜归鹿门歌》的韵律、意境和表现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4. 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第二章:作者与作品简介2.1 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字浩然,唐代著名诗人,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他的诗以写景见长,风格清新淡雅,意境深远。

2.2 作品简介《夜归鹿门歌》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诗中描绘了诗人夜晚归家途中,经过鹿门山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第三章:诗歌解析3.1 诗歌背景唐玄宗开元年间,孟浩然游历江南,返回途中经过鹿门山,被山间的美景所吸引,夜晚归家时感慨万千,创作了这首《夜归鹿门歌》。

3.2 诗歌内容解析诗中通过描绘“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等景象,展现了夜晚的山中美景。

诗人以“鹿门月照”寓意自己归隐的心态,表达了对淡泊名利、隐逸生活的向往。

第四章:教学活动设计4.1 朗读欣赏让学生朗读《夜归鹿门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分享各自的感悟。

4.3 诗句接龙以诗句接龙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熟读并背诵《夜归鹿门歌》。

5.3 选择一首孟浩然的其它诗作,进行阅读和解析。

第六章:教学重点与难点6.1 教学重点1. 掌握《夜归鹿门歌》的诗意、诗境和诗风。

2. 分析孟浩然的诗歌创作特点及其在唐代诗坛的地位。

3.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6.2 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寓意和象征的手法。

2. 感悟诗人在归隐与入仕之间的矛盾心理。

第七章:教学方法与手段7.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背景、作者生平等。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

思考:这首诗描写了哪 些意象?按照时间和空间 顺序,我们可以把这些意 象分为哪两个场景,分别 具有什么特征?

两个方向 两种归宿
两种心境
幽人——孟浩然的“隐逸”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夜归鹿门歌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比较阅读
归嵩山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唐】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解:①带:环绕。薄:草木丛生之地,草木交错曰薄;②闲闲:从容自 得的样子;③暮禽:傍晚的鸟儿;④迢递:遥远的样子;⑤嵩高:嵩山, 别称嵩高山;⑥闭关:佛家闭门静修。这里指闭户不与人来往之意。
诵读诗歌
夜归鹿门歌
【唐】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夜归鹿门歌
【唐】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知人论世
孟浩然,盛唐诗人。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又称孟 山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与“王维”齐名,并 称“王孟”。著有《孟浩然集》,其诗风质朴明快,清新自然。
鹿门,即鹿门山,东汉末年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眷隐居 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为归隐圣地。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 四十岁时赴长安谋仕途,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他终究是个洁身自好的人, 不乐于趋承逢迎。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 特地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 所以题曰“夜归鹿门”。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夜归鹿门歌》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能够背诵并默写《夜归鹿门歌》。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介绍诗人孟浩生的生平和对这首诗的背景。

解释诗中的“鹿门”指的是哪里,其象征意义。

2.2 诗文内容分析:逐句解析诗文,解释关键词语和意象。

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诗文主题的思考。

3.2 朗读与讨论:分组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音乐美。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对诗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3.3 分析与解读: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通过提问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深层含义。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朗读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4.2 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提问和解答,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4.3 默写与表达能力:安排课后默写练习,评估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默写练习,加深对诗文的记忆。

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以这首诗为灵感写一篇小文章。

5.2 课堂小结: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与参考书:指定学生使用的教材和参考书籍,包括古诗文的原文和注释。

提供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6.2 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PPT或使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诗文的意境和背景。

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中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内涵。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夜归鹿门歌》课件(共38张ppt)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夜归鹿门歌》课件(共38张ppt)
• 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 寓有作者的寄托:
“流水”喻“一去不返”之意,表 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
“暮禽”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 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 望厌倦。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 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构成了一幅 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的图画
• 傍晚野外的秋景图
夜归鹿门歌
[盛唐]孟浩然
下面请同学们置身诗境把这首诗读一读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唯有幽人自来去。
山寺里传出报时的钟声,天色已是黄昏。 渔梁渡口边,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人们沿著水边沙岸,向江畔的乡村走去。 我也乘坐着船儿,回到我隐居的鹿门山。 在鹿门山的月光笼罩下,树木烟云朦胧。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庞公的隐居旧地。 岩石上的门和松林间的小路,长久寂静。 只有我这样的隐士,自由自在来来去去。
动 热闹喧哗 尘世生活 两个场景
静 宁静寂寥 隐居生活
诗中所写: 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是: 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
的隐逸道路。诗人是洒脱的 但同时也带有隐隐的失落、 无奈和惆怅。
深入探究
1、提问:对“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你 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孤高的隐者 抒发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悠然的钟声---山寺的超然和僻静 尘杂的人声---世俗的杂乱和喧嚣
两相对照,唤起联想:诗人在船上闲望沉 思的神情隐然可见。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渔梁争渡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课件5:第7课 夜归鹿门歌

课件5:第7课 夜归鹿门歌

3.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说说两 首诗的意境有何异同。 提示:《归嵩山作》是写王维辞官归隐途中所见 的景色和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随着作者 把归山途中的景色有层次地一一写来,诗人的感 情也在一步步变化:出发时安详从容,途中一度 凄清悲苦,最后恬静淡泊。
可见,诗人对归隐是积极向往的,感到闲适自得。 《夜归鹿门歌》与《归嵩山作》在诗境上的共同之 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 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 优美。 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 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
THANK YOU VERY MUCH
把自己内心的体验、感受与景物融合在一起, 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也正因为诗人真 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因而表现出了消极避世 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2.对比与衬托手法的运用。 首句写黄昏降临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写渔梁渡 头人们急于归家抢渡的喧闹,形成鲜明的对比。 “种不同的心境,这正是通过 比衬表现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名利的 淡泊情怀。
故事背景
孟浩然居住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 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 水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 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 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 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 40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 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 住处。
第7课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作者名片
孟浩然(689-740年),唐代诗人。襄州 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曾以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一联名动京 师,却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唯一人,又被 称之为孟山人。擅写五言诗,有《孟浩然集》, 收诗263首,多抒发个人感想情怀和描写山水 景物。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逸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 热爱自然,喜爱山水田园美景; • 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追求自由闲适生活 • 憎恶黑暗现实,不愿同流合污,保持高洁 人格 • 仕途失意,用山水田园美景慰藉心灵
要求:必须了然于 胸,以备不时之需!
山水田园诗常用方法:
表现手法:
对比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动静结合 白描 烘托 虚实结合 色彩 多种感官综合运用等
悠然的钟声---山寺的超然和僻静 尘杂的人声---世俗的杂乱和喧嚣 两相对照,唤起联想:诗人在船上闲望沉 思的神情隐然可见。
诗中所写: 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是: 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 的隐逸道路。诗人是洒脱的 但同时也带有隐隐的失落、 无奈和惆怅。
• 教师寄语: • 真正让生活失去色彩的,不是伤痛, 而是心灵的落寞;真正让脸上失去笑 容的,不是苦难,而是心灵的困 惑;……“修养”心灵,修养人生,宁 静优美的人生,往往要从心(新)开 始。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
鹿门隐居 静 渔梁争渡 动 热闹喧哗
尘世生活
两个场景
宁静寂寥
隐居生活
夜归鹿门歌(写作背景)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 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浩然 ◎地位: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第二掌门人,与第一掌门人 王维并称“王孟”。以其籍贯襄阳,故世称“孟 襄阳”;以其一生未仕, 隐居鹿门山,故世又称 “孟山人”。
◎生平:
少有大志,然仕途潦倒困顿,一生怀才不遇,布衣
终身,后隐居鹿门山。
轶事
•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朦胧月光下,鹿门山的树木都烟云缭绕。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庞公的隐居旧地。 岩石上的门和松林间的小路,长期寂寥。 只有庞德公和我这样的隐士,独来独去。
自主欣赏提示
1、诗作的内容以什么为顺序展开?
2、抓住意象,看看分别写了哪两个生活场 景?在这两个场景中作者都会看到什么呢?
1、江边有人来人往的喧嚣;
• •
◎人格: 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刚直不阿,卓然 独立;独善其身,清白高尚。
◎诗歌: ※体裁:擅长五绝和五律。 ※题材:山水田园之美,隐居之乐,羁旅之愁。 ※语言:清淡质朴,含蓄隽永。 ※风格:清远幽美,自然平淡,超凡脱俗。
◎诗集: 《孟浩然集》
学习目标
1、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 的情怀志趣. 2、掌握鉴赏山水田园诗的基本 方法。 3 、朗读品味流转自如的韵律 感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 越数年后返乡,决心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 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 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 有纪实之意,更有歌咏归隐情怀志趣之旨。
世人返家 自去鹿门
同是乘舟,两个方向 潇洒超脱
恬淡自得
殊途异志,两种选择两样心情,
孤高的隐者
抒发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朗读
夜归鹿门歌
[七律][盛唐]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诗歌大意
黄昏时候,山寺里悠然传出报时的钟声。
渔梁渡口,渡船边喧嚷着抢渡回家的人。
沿著水边的沙岸,人们走向江畔的乡村。
我也乘坐着船儿,要回到我隐居的鹿门。
2、江边有小贩的叫卖;
3、江边有讨价还价的争执;
4、江边有红尘的离愁别恨;
5、江边有……
山中有悠然的钟声; 山中有朦胧的月光; 山中有烟云缭绕的树木; 山中有开在岩石上的门; 山中有松林间的小路; 山中有远离红尘的隐士……
自主欣赏提示
3·用第一人称,再现诗歌中的场景。并思考: 1)它们有何不 同特点? 2)在这两幅画面中,作者是喜欢哪种画面? 从哪句诗可以看出?结合具体的诗句认真 品味。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
为之搁笔。
•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
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 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
轶事
• 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 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 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 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 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 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 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