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优化方案 练习】语文必修第四册(配苏教版)第三专题第二模块词虞美人 蝶恋花 雨霖铃 声声慢)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虞美人》《蝶恋花》教学设计
《虞美人》《蝶恋花》教学设计教学设想:两词选自苏教版“笔落惊风雨•词别是一家”板块,《虞美人》属于教学课文范畴,《蝶恋花》属于自读课文。
可以合并两词一块进行教学。
“词别是一家”板块选有宋词四首,萃集了宋词精品,意在通过文本研习指导学生体验它们不同的风格,从中把握词人感叹怅恨的人生情怀。
学习本文,主要是理解两首词风格,继续学习诗歌的鉴赏。
目标与要求:1、了解有关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2、品味诗句语言,体会诗作风格;3、学习对诗歌的赏析评价。
4、背诵名句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要点:了解词的有关文学常识,赏析,积累字词,背诵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要求)二、了解词的有关常识:词的形式有小令(58字以下),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
词的结构:词牌——标题——填词,词牌也叫曲牌,是歌或调的名称,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数,有不同的平仄要求,有不同的押韵要求,写词当然就叫填词了。
宋代词的创作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
北宋初年,词人不多,所作仅是小令和中调;到柳永、苏轼,词才发展到全盛时期。
柳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创新者。
婉约派的代表作家除柳永外,还有秦观、李清照等。
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抒写的情感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功精细,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或写山水融情于景。
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
三、赏析第1首《虞美人》1、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李煜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的第三代国君。
“好声色,不恤政事”,被宋朝灭国;人称李后主。
相传后主被俘后,于七夕(他的生日,阴历七月初七)在寓所命歌伎作乐唱《虞美人》,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毒酒将他毒死。
所以这首词也是他的绝命词。
他最为传诵的名作《虞美人》、《相间欢》、浪淘沙》等几乎人人能上口,后人亦称他为“词帝”。
2、听配乐朗读3、自读4、赏析(1)这首词里有一个字是思想情感的眼,试找出来加以品味。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教案: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词别是一家《虞美人》Word版
《虞美人》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在整体感知情感的基础上,赏析重点词、句,品味词作感情。
3、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手法。
【学习过程】一、导入二、检查预习三、自主学习1、深情诵读。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找出最能概括全词感情的词语。
3、这种感情是通过哪几个方面展现的?如何展现的?四、合作探究1、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水向东流”。
2、写“愁”的诗词有很多,为什么能流传至今?五、跟踪训练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
清平乐李煜别来半,触目愁断肠。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黄庭坚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两首词都写到了,可是表达的内容有所不同,请分析他们分别表达了此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李词中“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何处?课后延伸案:【拓展阅读】浪淘沙李煜帘外雨潺潺,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去也,天上人间。
此词将梦前梦中梦后,穿插行进,对比强烈,揭示了内心,诠释深深的悲苦无奈和始终不渝的怀念故国的绝望心情。
淅淅沥沥的细雨,敲打着窗台,故国神游,繁花似锦。
干戈起,将一场梦惊醒,罗衣锦被,难挡寒冷。
艳丽的江南,欢娱陶醉,突兀回到现实。
翘首凝望栏杆,空虚忧愁相袭,往日梦碎。
在梦幻的召唤下,时光悄然流逝,回望故国心茫然,愁思哀怨诉衷情。
即便身为宋的阶下囚,但思念故国的的感伤永不老去。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
潺潺雨和阵阵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
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
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虞美人》教学设计2
《虞美人》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代赵翼《论诗》)唐诗过后是宋词。
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板书课题)解说: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并指出创新才是文学发展的出路。
二、解题介绍词的一般知识(分段投影显示):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三、研习《虞美人》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①齐读课文,找出该词的韵脚。
(解说:引导学生体会词的音韵美,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
)②内容与形式总理。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
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解说:引导学生读注释,并且从情”的高度理顺词的脉络。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专题《虞美人》学案2
《虞美人》学案(二)
一、【学习目标】: 1、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3、感受李煜词中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二、复习指导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研读文本,找出文中的对比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2、“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3、“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总结)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举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1、背诵全词体会本文表达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是怎么样来写的?
2、这首词到底是一首什么词,竟会招来杀身之祸?
五、课后练习与提高
1、鉴赏李煜《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分析本首词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1921年毛泽东仿写了一首《虞美人》写新婚乍别的离愁别绪: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泪眼也无由。
”
六、课后练习
我们也不妨仿照《虞美人》(李煜)以《虞美人》为词牌作词一首。
七、学习小结:。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虞美人教案2苏教版必修4 教案
课题
《虞美人》(二) 李煜
总课时数
第节
教学目标
1、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3、感受李煜词中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教学重难点
1、准确把握词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2、学习对比、虚实结合等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手法的运用
3、诗歌内在的人文精神
教学参考
教学参考书、课本
2、1921年毛泽东仿写了一首《虞美人》写新婚乍别的离愁别绪: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泪眼也无由。”
四、课后练习
我们也不妨仿照《虞美人》(李煜)以《虞美人》为词牌作词一首。
五、补充文体知识
1、词是唐朝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阙”,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___中调________,91字以上为长调。
六、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总结
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总结
课外作业
预习《蝶恋花》
教 学 小 结
授课方法
诵读法 以读代讲 品味词的意境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无
专用教室
无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一、检查背诵
1、找学生试着背诵课文
2、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虞美人》阅读练习1
《虞美人》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一首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被后人称佳,试赏析其语言特色。
二、阅读下面的一首诗词,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凤栖梧无名氏①绿暗红稀春已暮,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
柳絮欲停风不住,杜鹃声里山无数。
竹杖芒鞋无定据,穿过溪南,独木横桥路。
樵子渔师来又去,一川风月谁为主。
[注]①《全宋词》将其编为无名氏词。
(1)本词上阕在写景上具有怎样一些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下两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些情怀?结合有关词句,简要且合理地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虞美人》要点指导
《虞美人》要点指导学习目标:1.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学习重点: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一、字词梳理1.识字注音雕阑.玉砌.(lán qì) 不堪.回首(kān) 虞.美人(yú) 2.字形辨认⎩⎨⎧ 砌砌墙沏沏茶彻彻底 ⎩⎨⎧ 堪不堪勘勘探 ⎩⎨⎧ 恰恰当洽洽谈 ⎩⎨⎧ 阑阑珊澜波澜谰谰言3.一词多义知⎩⎨⎧ 往事知多少动词,知道,懂得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名词,知识4.词类活用小楼昨夜又东风..(名词用作动词,吹进了东风) 二、写作手法1.起伏跌宕的笔法。
《虞美人》一开头就是自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景物,因其至今未了,故有此问。
这是实写。
接着是自叹:“往事知多少。
”表明词人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这是虚写,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
忽然又转到眼前的景物上来——“小楼昨夜又东风”,于是登楼遥望,然而“故国不堪回首”,词人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了。
他很想知道明月下的故国现在是个什么样子,由此自然过渡到下片。
一开始又是虚写:“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这是词人想像中的“故国”图景。
他把“雕阑玉砌”和“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最后把这一切都集中到一个“愁”字上来,这样的愁情是何等真实而深沉啊!2.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这首词的结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读着它,令人想像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水,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翻波涌浪地流向东海。
这种写法,跟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样,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深度。
三、合作探究1.有人说这首词中的虚词运用得很妙,能够虚处传神。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虞美人》同步练习
《虞美人》同步练习一、课内阅读1.(1)分析“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只是”的表达作用。
答:(2)“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又”字在表达上有何作用?答: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二、课外阅读(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2题。
相见欢李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1.“胭脂泪,留人醉”一句中,“胭脂”本无泪,作者为何这样写?如何理解“留人醉”中的“醉”字?答:2.“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句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感情?答:(二)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3~4题。
清平乐李煜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3.两首词都写到了春,可是表达的内容有所不同,请分析它们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4.李词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何处?答:(三)(2013·黄冈市高三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甘草子柳永秋暮。
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
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
奈此个、单栖情绪。
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5.诗词之妙,妙在炼字炼句,言简而意丰。
请赏析“乱”字的妙处。
答:6.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答:三、语言应用1.把下面的句子排列成一段语境连贯的话,并将序号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①李煜生于江南,山清水秀孕育了多愁善感的气质、多才多艺的灵性。
②因此,他往往能在看似平常的句子里含有丰富内容,善于概括出人生中一些典型的、共同的、容易打动人心的东西,如喜怒哀乐、离情别绪、人生愁恨等,引起读者共鸣。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4第3单元 虞美人 蝶恋花 雨霖铃 声声慢 含答案
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本课话题——忧国忧民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靖康之难后,李清照的丈夫亡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文物,都已丢失殆尽。
她漂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变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词中表现的是其因国破家亡、孤独凄凉而引起的国恨家仇,像铅块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心里点燃了忧国忧民的火花。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位卑未敢忘忧国”一语道出了乱世中陆游的心声。
陆游是宋朝众多爱国人士当中的一员。
陆游眼见着北宋王朝被金国消灭,南宋王朝在一片歌舞升平中,渐渐忘却了收复故土的责任,心中难掩悲凉与愤怒,一心希望抗击金国入侵、恢复故土。
然而陆游一生官运不佳,多次被人弹劾下野。
但他依然怀着忧国忧民的心,思索着造福百姓、恢复国土的办法。
生命结束的那一刻,他写下了《示儿》一诗,表达决心收复失地的情怀。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
——贾谊2.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曹植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4.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
——杜甫5.赤心事上,忧国如家。
——韩愈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虞.美人( ) 雕阑.( ) 玉砌.( )槛.菊( ) 不谙.( ) 彩笺.( )骤.雨( ) 都.门( ) 凝噎.( )今宵.( ) 暮霭.( ) 寻觅.( )戚.戚( ) 乍.暖( ) 堆.积( )【答案】yúlán qìjiàn ān jiān zhòu dūyēxiāo ǎi mìqīzhàduī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知⎩⎪⎨⎪⎧往事知.多少( )知.明而行无过矣( )失其所与,不知.( )(2)故⎩⎪⎨⎪⎧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既克,公问其故.( )故.木受绳则直( )暮去朝来颜色故.( )(3)将⎩⎪⎨⎪⎧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将.信将疑(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4)敌⎩⎪⎨⎪⎧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答案】 (1)动词,知道/名词,同“智”,智慧/形容词,同“智”,明智(2)形容词,旧的,原来的/名词,缘故/连词,所以/动词,衰退,衰老 (3)动词,保养/副词,且,又/动词,扶/副词,将要/名词,将领 (4)动词,对付,抵挡/名词,敌人,仇人/动词,攻击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小楼昨夜又东风..( )__________ (2)都门帐.饮无绪 ( )__________。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虞美人》教案3
《虞美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体会意境、评鉴名句;2、过程与方法:知其人、论其事、诵其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词作,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2、把握本文的艺术特点3、分析词作,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难点1、把握本文的意境2、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四、教学设想这首词语言比较直白,感情比较激越,让学生根据课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隔句相承和三度对比的手法,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本五、教学手段多媒体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步骤1、新课导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经被诗人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境,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我们就进入《词七首》的学习。
2、关于词的基本知识词:又称曲词、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产生于隋唐,宋达到顶峰。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题目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如《词七首》中的“虞美人”、即为词牌,“赤壁怀古”、等为词的标题,词按字数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按表现内容、语言风格等可大致划分为豪放词、婉约词。
3、知其人论其事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到汴京。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李煜做《虞美人》一词,命乐伎在他的生日七月七日之夕演奏,加上徐铉的出卖,太宗极为震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死年41岁,一个亡国之君念念不忘他过去的美好生活,自然会招来杀身之祸。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可悲可叹,但他给我们留下的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章,确实难寻其右。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虞美人》(二)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4-苏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学案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破家亡,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得。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学生小结: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部分
学生笔记
一、品读课文
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品味欣赏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补充: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书云》)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5、李煜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喻他的愁,那么他是为什么而愁?请结合全词内容和李煜身世概括。
二、拓展阅读
阅读李煜的《相见欢》完成练习: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象东流水一样滚滚东去,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无忧了。
2.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这首词是李煜的早期代表词作之一。
B、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疾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的哀伤。
【优化方案】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第二模块词虞美人 蝶恋花 雨霖铃 声声慢练习 苏教版必修4
【2012优化方案练习】语文必修第四册(配苏教版)第三专题第二模块词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题。
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相看泪眼,竟无..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下列对词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骤雨:急雨歇:停B.都门:国都之门帐饮:“帐”通“畅”,痛快地喝C.无绪:没有心思执手:手拉(握)着手D.沉沉:深厚的样子经年:年复一年解析:选B。
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2.下列各项对这首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起始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环境。
B.“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是虚实结合,刻画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意思是说伤离惜别,自古都这样,更何况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是想像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解析:选B。
都是实写,没有虚写。
3.下列各项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语言通俗而感情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寥寥十一字,真是力敌千钧!C.“念去去”两句中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后面“去去”二字叠用,读时一字一顿,于是觉得路途茫茫,道路遥远。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
“此去”二字,呼应上阕“念去去”,“经年”二字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密有致。
解析:选D。
“经年”二字承接“今宵”。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虞美人》《蝶恋花》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虞美人》、《蝶恋花》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4《虞美人》、《蝶恋花》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理解这两首词所表现的内容(意象),同时理解个别词义等。
2、能力目标: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同时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理解和体会这两首词中作者各自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同时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教师继续进行学法指导,让他们抓住重点进行分析感悟和鉴赏,以此上升为一种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关于李煜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
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
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
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中药马钱子的提取物)将他毒死。
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
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二、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隔句相承,三度对比的特点,进行诵读。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是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和人世间多少“往事”之短暂无常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永恒和“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和“朱颜改相对比。
问答对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永恒有常)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短暂难测)几多愁江水不言之言(永恒和短暂达到统一)三、具体研习重要的文句1、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优化方案练习】语文必修第四册(配苏教版)第三专题第二模块词虞美人蝶恋花雨霖铃声声慢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题。
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相看泪眼,竟无..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下列对词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骤雨:急雨歇:停B.都门:国都之门帐饮:“帐”通“畅”,痛快地喝C.无绪:没有心思执手:手拉(握)着手D.沉沉:深厚的样子经年:年复一年解析:选B。
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2.下列各项对这首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起始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环境。
B.“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是虚实结合,刻画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意思是说伤离惜别,自古都这样,更何况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是想像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解析:选B。
都是实写,没有虚写。
3.下列各项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但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语言通俗而感情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寥寥十一字,真是力敌千钧!C.“念去去”两句中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后面“去去”二字叠用,读时一字一顿,于是觉得路途茫茫,道路遥远。
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
“此去”二字,呼应上阕“念去去”,“经年”二字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密有致。
解析:选D。
“经年”二字承接“今宵”。
4.下列各项与“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一项是()A.杏花春雨江南。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解析:选C。
中国古典诗词非常讲究“意境”,诗人为创造意境常常有意选用一些特殊的表现手法。
本题中,除C项外,A、B、D三项都与题干中的诗句一样,全部都由名词构成,几个名词的并列,描绘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画面,创造出或优美、或悲壮、或凄凉、或冷寂的情境。
二、语言运用5.读下面一则新闻,请对山东招考院的相关行为进行自由评论。
要求:有理、有据,字数控制在100字之内。
据青岛早报报道,针对社会上的招生诈骗和冒名顶替入学的情况,4月21号,山东省招生考试院院长王坦表示,今年山东省各院校将对入学新生作全面复查,要严查高考成绩与摸底考试成绩不符的新生。
据介绍,各学校复查的方式包括将录取过程当中考生的电子档案,考生的各种相片,要逐一核对,考生的其他信息,包括文化成绩,也可以核对;山东省招考院要求各学校在新生入校以后,学校要组织考试,考试以后,发现录取的学生与实际不相同,经查比如说替考,或者说冒名顶替上学,或者体检方面有弊,或者其他的情况,这种情况按照有关规定一律予以清退、退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为开放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组织答案:一是赞成的观点,二是反对的观点。
“有理”指的是所叙述的观点合乎情理,“有据”是能提供证明这个观点的相应的依据。
答案:(示例)(1)赞成。
所有进大学的考生进行考试,有利于打击假冒伪劣现象,净化大学新生的队伍,更好地树立社会正气,培养国家的优秀人才。
(2)反对。
山东招生考试院应该将考生身份的核定放在新生入学之前,大学是专业深造的天堂,不是应试教育的继续,有违高校办学理念。
单纯通过一次考试来确认考生身份的真伪,失于武断,成绩判断的尺度不好把握,方式欠妥等等。
6.(原创)2011年是“90后”成人的第四年,他们的成长备受社会关注。
下图是取自《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表。
请认真阅读分析该图表,写出两条结论性的话。
(每条不超过25字)“90后”调查,你对未来的期待怎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完成这类题,一定要细读图表的名称,了解图表是关于哪一问题或何种情况的;同时应该对图表中的相关资抖进行分类处理。
从本题看,显然“非常乐观”“乐观”是一类,且占多数;“不好说”“悲观”是另一类,虽然只占少数,但也不容忽视。
答案:①“90后”大多数人乐观、自信,对未来充满期望;②“90后”部分人开始担忧未来,感到生存的压力。
(意思对即可)一、基础考查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只是朱颜..改朱颜:指自己的容颜B.欲寄彩笺..兼尺素彩笺:彩色的信笺C.暮霭沉沉..楚天阔沉沉:深厚的样子D.独自怎生..得黑怎生:怎么解析:选A。
朱颜:指南唐旧时宫女的容颜。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小楼昨夜又东风..B.都门帐.饮无绪C.执手相看泪.眼D.寒蝉凄切..解析:选D。
D为形容词作动词。
A、B、C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3.下列各项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B.故国神游C.多情自古伤离别D.多情应笑我解析:选C。
A、B、D三项皆为宾语前置句。
A项,应为“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国”。
B项,应为“神游故国”。
D项,应为“应笑我多情”。
4.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B.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C.槛菊愁烟兰泣露D.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解析:选C。
C项为拟人手法。
其余均为比喻。
5.下面说法正确的一组是()①宋词有豪放和婉约派之说,所谓豪放派就是说词的思想内容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严格遵守音律。
所谓婉约,就是词写得比较婉曲,含蓄,多以艳情为题材,词的形式不为规定的腔调和声律所束缚。
②南宋有个杰出的女词人叫李清照,我们学习过她的词是《如梦令》。
③宋词豪放派的代表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是柳永。
苏轼是南宋的文学家,辛弃疾是北宋词人。
④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有辛弃疾、陆游、文天祥。
⑤词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定形于唐,盛行于宋,中国古代著名的词人有苏轼、辛弃疾、柳永、姜夔。
⑥歌、行、吟是古诗体的一种乐府诗类。
歌、行、吟虽名称不同,但在形式上并无严格区别,一般为五言、七言或杂言。
A.①②③④B.②④⑤⑥C.③④⑤⑥D.①③⑤⑥解析:选B。
③苏轼为北宋文学家,辛弃疾为南宋词人。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8题。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6.词中主要是通过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梧桐、细雨等深秋景物来渲染愁情的。
解析:由“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堆积”等词句可概括出。
答案:晚风过雁黄花7.为什么词人见到“雁过也”就“伤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大雁从北方飞来,勾起了词人对故乡等的相思之情。
答案:因为大雁是候鸟,看到大雁从北方来,勾起词人对故乡和往昔生活的无限向往;这追怀与眼下的孤苦处境相对照,不能不“伤心”。
8.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通过诵读原词,我们得知本词运用了许多叠字叠词,另外,口语化的语言也较为明显。
答案:运用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等叠词,富有创造精神;采用了“将息”“怎生”“次第”“了得”等口语,朴素浅近而又真切自然。
(二)(2011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
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9.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开篇的作用一般包括以下几点:引起下文,统领全文,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为下面的抒情作铺垫、渲染某种氛围等。
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10.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注意答题的一般模式:表现手法+简析+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