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12).docx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12《人物描写一组》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12《人物描写一组》一. 教材分析《人物描写一组》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
本课是一组人物描写,共包含五篇文章,分别是《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两地书》。
这组文章的共同特点是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展现出人物的个性、情感和内心世界,从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人物描写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能够理解和运用一些基本的描写方法和技巧。
但是在人物描写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如对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不够熟悉,难以把握人物的性格和情感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写作,学生能够掌握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感受到人物描写的魅力,增强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组人物描写的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
2.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和技巧。
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中的细节描写部分。
3.学习课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技巧,并让学生进行模仿写作。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2.清贫(说课稿)

《清贫》说课稿一、说教材《清贫》是篇略读课文。
是精读课文的补充与延伸,也是本单元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本课用“清贫”这个词作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表明了共产党员以恪守清贫为美。
表达方式上,采用叙议结合的方法,阐明“清贫”的伟大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本单元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这样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方志敏廉洁自律,不怕贫苦和艰苦奋斗的美德。
懂得“清贫”的伟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主要采取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收获。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摒弃奢华的物质生活,养成不怕贫苦,追求清贫的生活境界。
4.教学重点:联系重点句子,体会方志敏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5.教学难点:理解“清贫”在革命中的伟大意义。
三、说教法与学法1.设计理念本课是篇略读课文,在教学设计上,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要教学策略,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调学生自读自悟能力。
2.学情分析学生体会方志敏同志恪守清贫这一美德并不困难,但是学生的生活远离了贫穷,在理解“清贫”对于革命的意义还会有些空洞化,概念化,所以这将成为本文要突破的难点。
3.教法与学法指导在教师引导下,展示收集的资料,辅之多媒体的使用,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感悟。
学生运用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一)收集资料,巧引课题,妙语激发兴趣了解故事主人公,故事背景,是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走进文本的有效途径与手段。
所以课程伊始,教师出示图片,和学生讲故事,让学生感受方志敏正气凛然的英雄形象。
再让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抓住切入点,自然引出课题。
这时教师妙言激趣,“方志敏是红军的‘大官’,身上却连一个铜板也没有。
国民党的士兵不能理解,你能理解吗?”语言的刺激,让学生产生走进文本的渴望,探索末知的冲动。
(二)读为主线,感悟为珠,串起一片精彩自读课文要特别重视读的训练,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探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用“读”这根线把各个教学环节串连起来。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说课稿)

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2 清贫(》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贫穷但诚实、善良的小女孩清贫的故事,通过清贫的生活环境和她对待生活的态度,展现了她的美好品质。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体会生活的艰辛,懂得珍惜和感恩,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的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理解。
但是,对于文中一些深刻的道理和情感,还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讲解来进行体会。
同时,学生对于生活的理解和体验各不相同,因此在课堂上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体会生活的艰辛,懂得珍惜和感恩,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和情感的理解,以及学生对于生活的体验和反思。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卡片等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贫穷生活的看法,引出课文《清贫》。
2.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指导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3.理解课文: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进行指导和讲解。
4.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体验课文中所描述的生活情境,感受小女孩的艰辛和善良。
5.拓展延伸: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论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感恩心和珍惜意识。
6.小结课堂: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课文所传递的价值观,布置作业。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2《清贫》优质课说课稿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2《清贫》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写的一篇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家境贫寒,但是他的母亲却一直坚持让他上学读书,最终他成为了一名著名的作家的故事。
这篇课文的内容非常适合五年级的学生阅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够启发学生对学习和人生的思考。
同时,这篇课文也涉及到了一些语言难点和写作技巧,非常适合进行深入的教学分析。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能够理解和运用一些基本的语法和词汇。
但是,他们在阅读和写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阅读理解能力不够强,写作技巧不够熟练等。
因此,在教学《清贫》这篇课文时,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这些学情,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认读“贫”“贱”等9个生词,理解由生词组成的句子,了解作者茅盾的生平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提取信息、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能够理解清贫的含义,懂得珍惜生活、努力学习、奋发向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语法知识。
2.难点:理解作者通过故事所表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案例教学法:分析作者茅盾的人生经历,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写作背景。
3.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利用PPT、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生词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词,通过讲解、例句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生词。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2《清贫》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廉洁自律的故事,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清白做人。
课文内容丰富,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故事情节的把握和人物性格的分析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如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等价值观的提炼和理解,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学会从故事中提炼出中心思想,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主人公因为诚实守信而得到的回报,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培养廉洁自律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从故事中提炼出中心思想,理解课文中的主人公因为诚实守信而得到的回报,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清贫?”,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
2.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和启发。
3.生词学习:学生自学生词,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
4.情境体验:分组讨论,让学生模拟课文中的情境,体验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5.小组分享: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分享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中心思想,强调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清贫》说课稿

12.清贫【说课稿】一、说教材:《清贫》这课是方志敏同志于1935年狱中写就,堪称是革命的正气歌。
文章用简洁朴实的语言,叙述了自己被捕后国民党士兵搜身的情景,表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高尚革命情操。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理解“奢侈、款项、筹集、矜持不苟、积蓄、国军、齿冷”。
(2)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质。
(4)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5)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2.教学重点: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教学难点:了解课文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感受方志敏甘于清贫、矜持不苟、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
三、说学情:本课领会方志敏同志清正廉洁这一美德并不困难。
但是学生的生活阔别了贫苦,在明白“贫苦”对于革命的意义还会有些空洞化、观点化,这将成为学生学习课文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1.说教法:小组讨论法:针对老师提出的题目,学生举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相助中解决题目,培养学生联合协作的能力。
朗读感悟法:朗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要领,课文中方志敏与“士兵”的对话内容以及感情变革写得非常好,很得当,分脚色朗读,在朗读中感觉方志敏同道甘于贫苦、矜持不苟的崇高革命情操。
2.说学法:高年级的学生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本领,送还学生自主学习权,我引导学生利用以下要领进行学习: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通过题目导学、学法引导、知识总结等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学习。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六、说教学流程:1.收集资料,巧引课题,激发兴趣。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拓展积累:第12课《清贫》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拓展积累:第12课《清贫》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清贫》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拓展积累的第12课,本节课选自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集《背影》。
文章通过讲述作者小时候与家人过着清贫的生活,展现了父亲对作者的深深关爱和教育。
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旨在让学生感受作者的真挚情感,理解清贫中的幸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散文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清贫中的幸福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语文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阅读兴趣和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清贫中的幸福,体会家庭的温暖,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清贫中的幸福,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情感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
同时,我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相关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感受家庭的温暖。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朱自清先生的照片,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朱自清先生的作品《背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清贫》这篇文章的背景,引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2清贫》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2清贫》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2清贫》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清贫的故事,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现了清贫的品质和精神。
课文内容丰富,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
在教材中,这篇课文属于阅读理解部分,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清贫的品质和精神,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同时,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也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掌握和运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生词和难句,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清贫的品质和精神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通过课文的学习来进一步深化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子,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理解清贫的品质和精神,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子,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清贫的品质和精神,并将这种精神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清贫的品质和精神。
4.任务驱动法: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来完成任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创设情境,引入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3.词语学习:学生学习和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子,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草船借箭》说课稿
一、说教材
《草船借箭》是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著名的赤壁之战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而“草船借箭”就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个小故事。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
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本单元教材以“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提升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编写本组教材的意图不但要让学生在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我国语言文字和表达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传承民族文化,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三、说学情
由于故事发生的年代久远,学生对于故事的历史背景比较陌生,学生又对《三国演义》了解很少。
所以理解文章并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有一定难度,尤其是透过文字来看清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因此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是怎样草船借箭的,了解借箭成功的原因。
从而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并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四、说教法
在教学中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和合作意识。
五、说学法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课堂上以读为主,采用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的方式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六、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播放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课题,并引导交流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
2.自主学习,理清文脉。
引导学生在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对课文脉络的了解,进而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为下一环节的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做好铺垫。
3.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课文。
为避免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混乱状况,在进行探究交流时,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从“故事起因”“借箭准备”“借箭经过”“借箭结果”等几个方面合作学习、探究交流。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行交流汇报外,还组织学生对学习中产生的困惑进行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地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对于学生自己解决有困难的问题,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理解的同时积累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能力。
4.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了解到课文结构严谨。
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故事的起因、经
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
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
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要求学生运用学会的方法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自己感兴趣的章节,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检验自己阅读古典名著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七、说板书设计
以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作为本课教学的板书,板书内容简洁,显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看过板书就能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草船借箭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